#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女主恋爱脑啊,这真是文艺片唉。
文艺男颜值有点不好明说,国外的月亮也不见得圆,做事不后悔,珍惜眼前人更重要。
女主自己条件很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路就好走了 ,还算年轻轻易不要把自己全身心给他人,真爱自己,人才会爱自己。
一个人孤独,耐住寂寞也是人生历练。
国外景色很好,但是没啥烟火气。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请导演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本片的一个灵感来源以及创作的初衷。
A:当时我在写作的时候,我在想从哪个角度出发能作为一个颠覆,后来我觉得可能还是要结合我自己的现实。
我本科其实是学法律的,然后研究生的时候出国学的法律,在那期间我开始想要不要追随我最原始的初心——喜欢电影,要不要去做一个电影导演?
然后在欧洲的那几年时间,其实就开始自己拍电影、拍短片,一开始(拍)记录短片,后来慢慢的在影展当中找到了一些自信,然后就决定要拍剧情片,要学剧情片。
后来我就去了布拉格,捷克的首都,也就是现在这个片子取景地。
然后我在捷克的那几年,包括我之前在荷兰学法律和在捷克学电影这几年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一个影响,对我来说可能也算是看到了人生另一面,就是在那个世界没有人在乎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没有人在乎我的年龄,大家都是想问我你快不快乐?
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你有什么样的追求?
所以在那个环境里我可以没有其他担忧地去追求,然后后来我在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有一个毕业短片叫《露西亚》,就是那部电影在双栖的第一届我就投了。
然后我当时也投了很多其他中国和海外的电影节,走的还算比较顺利。
后来就给了我一个能够拍长篇的机会。
然后我回到我国内的朋友圈里的时候,发现我大学同学。
因为我是法学院,其实清华法学院大家都有非常好的这个职业规划,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就只要大家没有偏离方向,其实做得都不错。
但是我就发现大家其实都有一种冲动,在跟我聊天的时候就觉得你做的事情好像是他们都有点想做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可能都没有去追求,然后其实我的这个灵感发现就来源于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很多人想冲破这个现实生活的束缚,但是现实生活它其实充满了妥协,所以在这一点,我试图展现一种 2.0 的这种价值观点,就是风花雪月也不是很像我想象中的纯粹是浪漫和开心,所以这也是我对在国内和国外人物生活的一个辩证的看法,这也是我当初创作电影的灵感来源。
就是这个故事讨论的主题也好,还是它的发生的场景也好,它在我真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原型。
Question:是哪一个电影时刻让你决心从要开始拍自己的短片,然后再到拍自己的剧情片,就是在欧洲的那段时间,有哪个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的电影时刻吗?
导演:有。
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个影迷,就是在国内也喜欢去看电影、喜欢淘碟,所以对我来讲电影其实一直是很熟悉的一个事情,但是想真的做电影这个思想的转换其实是在欧洲。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发现我大学同学——在那学法律的同学,就外国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爱好,也有人喜欢搞乐队,有人喜欢拍卖东西,所以我当时觉得:诶,是不是这是可能的?
我想试一试。
但核心的一个事件是,我记得 2013 年,当时我在荷兰有一个电影叫《阿黛尔的生活》,因为荷兰又是一个 LGBT特别开放的国家,《阿黛尔的生活》的宣传就铺天盖地,然后我就去电影院看了,看了之后我就大受震撼,觉得就是这么真实,这么美好,又这么让人心痛。
我觉得就对我的冲击非常大,让我觉得我也想这么做。
Question:想先和导演分享下我看完的感受。
首先觉得导演非常勇敢,因为我有过类似心路历程,所以这种体验会更深刻。
我今年已经34岁了,也有过国外留学的背景,这个模式,在国外读书,内地工作,有一种框架和这个框架被结构的过程。
还有整个就是我看的时候我就觉得DNA动了,特别是那个男主一出来时候觉得好牛啊,就觉得好真实,很敢拍。
而且刚刚导演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非常优秀是清华毕业的,像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现在走了对于父母长辈来说,更不太一样的路。
我觉得这种把原来很固定的很棒的框架打碎,然后再把它走一条自己的路,我个人会觉得特别有顾虑。
因为我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我就觉得就是我特别有感触,同时觉得导演很勇敢,通过去反思,思辨自己整个求学和人生经历,拍出一段我觉得有点批判的一个(影片),因为是去审视自己的一些情感也好,或者是一些对自由向往,还有一些比如说感情的一些理解,其实是不断的在突破自己,然后成长的过程。
我觉得能够勇敢去看这个事情,然后把它拍出来,而且拍的这么真实,其实有点时候会有一点不适,这种不适是因为太真实或者说太太相像了,让我会回想起这自己曾经也很幼稚,或者是一些很傻的时候,但是我又不得不说,就是因为有些时刻后面再看就会觉得其实犯傻,本身它也挺有意思的,也会带来很大的价值。
我这些话可能讲的比较粗糙,但是我觉得如果经历过人应该都能理解,所以我就觉得就很想,就想问一个问题,导演怎么会想到说用这个视角去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然后是怎么想说我把我的镜头或者我的剧本对准我自己,或者说我不知道是对准导演或对准至少是导演所在这个群体,就是比如说好好学生,读一个好的大学,然后出国,本来走一条就是大家认为的路,后来出现了一些美丽的意外,然后只有开始去思考出这种,不管是国内外或者是价值观,或者是集体或者个人主义之间的分割,然后再去形成一个自己的一个一套理解,我现还蛮感兴趣这个部分,谢谢。
导演:这个电影其实主人公她并不是我,我其实结合了很多我身边的同学、大学同学的案例。
他们有出国有类似经历的,或者是我的大学同学很多在学校当老师,因为之前我在比如平遥放的时候,有一些人就说你这个女主写的不太写实,因为她跟我说高知的女性她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但其实我身边有这样的同学,而且往往是因为她被这个校园、家庭保护的非常好,其实我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我因为我本人其实特别喜欢现实主义的,然后我甚至喜欢就是现实主义的瑕疵,所以我无论是在创作的时候还是在选角的时候,其实我都是想要去重现我生活当中的有质感,所以确实有时候会被人说你这个人物怎么不可爱?
就是说你这个男主为什么不讨喜?
但我当时在选角的时候,其实比如说这个欧洲艺术家的角色,我当时也有别的选项,但是这个人物比较特殊,因为他需要有海外背景,所以我们当时选角的时候选了世界各地的华人演员,就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包括港澳台的演员都见过,(最后)就选了他。
其实我们也有更帅的,就是那种可能更符合我们大家的感觉。
但最后选了他,跟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系,因为我发现对我影响特别大的男生或者是人,他并不一定是我之前的男朋友的升级版,而且你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就是当你看见两个人特别般配的时候,我现在下意识会觉得可能有问题,就可能不像看上去那样,然后她可能换了一个男朋友,就说离婚了,她又找了一个我身边同学,我说你找的就是这,就那感觉,知道吗?
但是它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也是我不想,就是当时写剧本的时候有想过这些议题吧。
所以真实当然对我来讲比重要,但是每一个人的真实是不一样的,跟每个人看东西的视角有关系,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上,其实这个电影还是一个比较私人的电影吧。
Question:导演你好,就是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第一个就是在没有听导演讲话之前,我是觉得这个片子的重点就是爱情了,可能就是中产阶级女性的爱情,探讨中产阶级女性的成长这么一个话题,但是听完导演刚刚讲的时候,好像这个片子又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我想知道导演的表达重点是什么?
是通过爱情来外化理想与现实,还是说就是爱情本身?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导演可以科普一下,因为我不太了解戏剧,就是那个《潮湿的婚礼》,它好像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毕竟女主看完之后他好像就是爱上男主了,然后他们关系进行了一大步,所以这个是戏剧是有什么隐喻吗?
谢谢。
主持人 :导演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潮湿的婚礼》?
那请导演解答一下。
导演 :行,那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啊。
就是我在清华的时候虽然学法律,但是我当时唯一的做文艺的出口就是叫清华话剧队,我们的学生艺术团话剧队,然后我们每年会请一些比较有名的这个老师来讲课。
然后有一年我上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做先锋戏剧的,他给我们放了一个多小时的视频,就叫《wet wedding》,然后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就是到现在已经十几年前了,在我脑海里就是印象很深,我看了它原版一个多小时,然后我就一直觉得非常浪漫,它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然后后来我在写这个电影的时候,那都已经过了 n 年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就把这一我依稀记得的这一场,这几场戏写进去,就包括那个桌子,就是倒那个酒啊、那个牛奶,然后还有他一开始被吊起来,其实我们实际拍的时候拍了有大概 20 分钟,但是剪了五分钟。
因为我曾经最早一个版本特别长,大家看到那都睡了,就是看着就说不行,看不下去,后来我就剪了,然后后来我在实际拍摄的时候,阴差阳错在网上发了一张图在 Facebook 上,当时我想招一个戏剧导演帮我把这个就是类似的意象作为一个新的一个版本,然后就让这个俄罗斯剧团的这个经纪人看见了,后来他就联系我说他们可以给我这个授权,本来是由他们来演的,本来除了这个男主之外的其他人是他们剧团里的人。
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 2020 年拍的,俄罗斯签证过不来,所以我自己就把它复原了一下。
至于它的这个寓意,因为我其实对这个东西它也是开放式的,所以我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在这里面,但是我当时想的就是它是一个关系,就是大家基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两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婚姻关系,可以是恋爱关系,可以是某种关系,然后它可能是让女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以及感情这件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
之所以把它做成一个先锋的剧,是因为整个电影都很实,它是一个就很现实主义的东西,我一直想往里加一个剧的,因为我之前在话剧的那个年代,我就一直是非常喜欢,我觉得如果能有一个戏剧跟影像的嫁接是最好的,但是我选了这个先锋的东西也跟我在外国的经历有关系,因为在外国特别有意思,特别在外国的戏剧,比如说我在捷克,我认识很多戏剧导演,他们就是相当于那边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他们说他们最聪明的人都选先锋戏剧,就是不怎么样的才去选那个传统戏剧,这跟中国相反,所以我遇到了很多搞先锋戏剧的,然后我们觉得这个人的人设跟那个男主的人设还是比较契合。
主持人 :那我们也想听一下刚才那个问题(的回答)导演 :我一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记得有两点我当时比较确定,一个是我想做一个跟感情爱情相关的东西,因为这可能是我比较容易驾驭的一个题材。
其次我喜欢伤感的结局,我喜欢悲创感。
这个事情我也解释不清楚,我所有喜欢的电影就都是主角绝不可能找到幸福。
然后就这两点,我当时就想这么一个剧本,其实它是对什么的探讨?
我觉得可以是对理想对于现实,也可以是其实我想探讨爱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一直不太明白。
就是爱,比如说你可以用心动,你可以用依赖,你可以用相守的这种渴望,或者你可以用习惯,或者是亲人的感觉,这些我都理解,但是“爱情是什么”其实一直是我喜欢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在看各种各样的外国电影里,带着的一种疑惑去看他们爱情电影,所以这也是我想探讨的这么一个点,这两组人物其实是在这电影里是蛮对立的,这也是文化的一个差异吧我觉得,他其实都在探索,我觉得这三个人都在探索爱情是什么?
或者说我觉得爱情非常悬,曾经我觉得爱情这个词可能是不是就是大家为了商业上卖巧克力、卖钻石、卖什么电影票,所以我一直在试图去计算它,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探讨。
Question:既然刚刚有人提到那个视角,因为其实发现一个蛮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整部电影的镜头其实是围绕着主角在转的,就是它的镜头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女主角,然后包括你是在看到她怎么去感受她的生活,包括(感受)她身边的人的方式,我感觉她很多有时候很沉默,其实她可能是在做一些新的体验跟一些困惑。
然后其实有两个地方可能有一点不同,就是第一个地方是她被人拍照,那个地方可能就是有点她第一次从外面看到了自己,就是她看到了别人拍她的照片,有点像从镜子里面看自己的那一瞬间,就是有点像那个艺术家给他使用从镜子里看自己有一种自我觉知。
还有个地方就是结尾的时候,他就那个时候镜头开始离开了她,就是那个艺术家离开了她,然后走向远方,就这个镜头其实因为大家一直在提现实主义,其实这个镜头有点那么现实主义,因为这不是一个属于女主角的视角,因为女主角不可能看到他走向远方,她只能梦到他走向远方,所以就是想问一下导演是不是其实有拍一些比如说其他视角的一些镜头,但是在做整个梳理的时候,其实把这些镜头都拿掉了,最后还是从女主角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
导演:这是很好的问题。
这是我在剪辑中也很纠结的一个点,就是最后这个男主下车的镜头,它其实是突破了我原有的语法。
原来只有是女主在场的时候她的第一视角。
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当然在剧本的时候我已经做了一个取舍,因为这个本身最后的反转比较突然,然后大家需要一个时间,尤其是我觉得我应该给这个男主一些时间。
因为我觉得他值得这个时间,不然他有很多的误解,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物,所以我当时就突破了这一点。
但其实我在粗剪版给一些朋友看的时候,大家都说出了这个有点就是要破坏的语法。
但是后来我一想,可能还是情绪为主吧。
所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它还是有一定诗意,让大家有一个舒缓的过程,不然可能就太快了。
Question:我想先分享一下我看这部电影的一些小感受。
首先我分析到一个镜头,是她跟那个前夫摊牌之后,然后马上切一个镜头,就是她在那个公园的树下躺着过夜,因为我觉得那个镜头就有点像在讲,这女人好像没有自己的家,就没有自己的房间,不是没有自己的家,就是当她离开了她的丈夫,她可能发现她要回自己家的时候,那家已经没有她的一个容身之处了,所以她选择了在公园过夜,所以那个镜头我还挺喜欢的。
然后第二个是片子里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女主角结婚之后其实摔了盘子,然后还有一次是她在那个桌子底下捡那个盘子碎片。
然后这个让我想到说她第一次发现安娜跟艺术家有私情的时候,她可能全片最激动的时候就是那时候拿了一个那个雕像摔了。
所以我在想她婚后那时候摔盘子是不是她已经有一点抑郁的那种感觉?
所以她只能通过摔东西这种方式去发泄她的情绪,但是其实片子也没有太多讲这个东西,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猜测,对于捡盘子的那个细节。
然后我第三个想说的是关于那个《潮湿的婚礼》的那场戏剧,我本人是非常喜欢那段戏剧,甚至它让我想到欧洲电影,它有一些关于海边的一些场景的处理,但是我本身在电影里面看到那段的时候,我会觉得戏剧本身非常棒,但是可能有一些剪辑或者说怎么样,反而让我感觉有一点跳,我本来觉得电影应该是视觉音乐或者是剪辑加起来的一种魔法,但是我反而觉得在这个片子里面通过剪辑,我反而觉得那戏剧的张力在我这儿有一点被缩小了。
那当然,你自己刚才有提了一下,可能把剪了一个 20 分钟的版本,然后后来又剪成 5 分钟,就我不知道你自己在拍那一段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然后我还想讲一点,就是她离婚之后跟那个男生在一起,我觉得两个人脸贴脸吃薯片那一段,很好地回答了前夫问她的“你是怎么爱的?
”以及”为什么会爱你的?
“。
这就是一种生命力,我觉得就是那就是对生活的热情。
就是吃薯片这件事情,你可以通过你的脸贴脸,然后去重新感觉到那种震动。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导演:我能想到的就是你刚才说盘子那一块,其实我这个片子整体都挺实的,然后我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们在想能不能给他来一点点就是利用象征,但是不能太多。
然后我就说那就盘子吧,所以这其实应该是一个设计,包括她最后捡盘子的那一场戏有一点点就是想往里加一些这个隐喻的这个镜头。
反正就是面包与爱情 女主选择了爱情 但爱情抛弃了她,可是我觉得她老公没有做错什么 顶多拍拖七年 没有激情 顾着赚钱 想生儿子 如果算比较缺德 就是女主做饭 忙着 他看手机,这也是大多数男人结婚的想法 平平淡淡就可以,可能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缺物质 所以大部分人就是爱折腾 追求刺激 ,但我想说这种追求应该从自身崛起开始,而不是从这个男人失败了就指望另外一个渣男
蜀乔把自己的全部都押在了一个异国他乡搞戏剧编导的男人身上,被他的才华自由快乐所深深吸引,放弃婚姻,放弃恋爱六年的男友,放弃寡淡无味的生活,放弃被要求被规训被束缚的轨道人生,她在欧洲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另一类人,爱且被爱,她的内心被点燃,她还那么年轻,一切都刚刚好,可是事情并没有按照她的愿望发展,他们的重逢不似童话,那个男人再次不告而别,把她抛弃在了长途大巴上。
开放式的结尾——阳光透过车窗照在蜀乔充满质感的皮肤上,她睡着了似乎还在梦里,彩虹般的泡泡破掉之后,她会明白,她向往的其实是五彩斑斓充满无限希望的生活,这个生活一直都在,研学、书店、团队、工作、学生、公寓、阳台,只是里面的那个男人不在了,他可以有很多离去的理由,也许最关键的是蜀乔的深情,他感激却也感到恐惧,他不想被束缚被包裹,所以走时他轻轻地吻了她,没有不舍,就像放下一件心爱的礼物。
爱是什么,是被充盈,被照耀,被温暖,被认可,被引领,被激发,是看到彼此最善良最美好的地方,是能做最好最真实的自己,蜀乔很快会明白,这一切的感受都离不开主体性的自己,那被推开的窗,被点亮的心火,指向更广阔更深入的世界,不要误解爱是永恒,那些灿烂便是永恒,一瞬即永恒,没有人会永远在你身边,但是爱会。
影评里说这是现实版马思纯重生的故事,不管那些,姑娘,找到自己看见自己就是重生了,没有浴火,哪有淬炼。
#电影笔记 #盛极一时的爱情 #女性导演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盛极一时的爱情 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真实展现了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状态与复杂的生活困境,全程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影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此外,电影的艺术氛围浓郁至极,画面质感堪称上乘,而结尾部分更是设计巧妙,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令人回味无穷,后劲十足。
导演李冉。
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本可拥有大律所稳定体面的工作,过着舒适安逸的中产生活。
但她却另辟蹊径选择追寻内心去成为一个电影工作者。
女主角饰演者梁翠珊。
一头清爽利落短发,一身hiphop的假小子装扮,喜欢打篮球,还曾是澳门街舞大赛冠军。
可就是这样一位超级e人,把电影中蜀乔的唯唯诺诺的讨好型i人,完美的演绎出来了,没有表演痕迹,自然流畅。
其实她俩的经历就像是现身说法传达着这部电影的意义:那些敢于跳出一成不变固定式生活的人,才更值得拥有那些“不确定性”碰撞出来的彩色火花。
人生中的可能性永远不会存在于那些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当中。
当你有勇气不再因为追求所谓的安全感而对世俗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妥协时,你才真正开始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去年这部电影在平遥电影节藏龙单元播完以后,身边去看过的朋友都有挺两极化的评价,其中有一方说得挺多的就是,女主角这样的人设太不贴合实际了,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会有。
可我觉得像蜀乔这样敢于冲破固定式的人,在社会中占比中可能会略微少一点,但并非不存在。
又或者说“蜀乔”其实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只是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更愿意走一条多数人都会选择的路,去成为与大多数人相似的她,去做多数人日复一日不易出错的事。
而那些走在分岔路的人,就会被他们视为可以忽略存在的异类。
说白了,我觉得她们心底里更多是羡慕这群异类拥有了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勇气吧。
要她们承认这点很难,但谁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盛极一时】是一个美丽而又致命的词,绚烂却短暂,被时间和现实轻轻敲打便碎得无处可寻。
电影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我喜欢这个略带悲伤气质的结尾。
至少蜀乔没有在逃开一个自我的男人怀中之后,又躲到另一个自私的男人怀里。
三十几岁的她终于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成长,踏出的那一步不管落在什么时间节点,永远不迟。
影片的拍摄角度非常的新颖,影片给人的后劲十足,我在回家的路上不断思考:现在的生活是否是我所热爱的?
是否因为缺乏勇气而错过了某些机会?
我认为,一部能让我捧腹大笑、痛哭流涕的电影,不一定就是好电影;而能让我真切感同身受、触及内心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电影!
这部影片带来的震撼感,让我体会到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思维碰撞。
来看了广州首映,导演说这是女性找寻自我觉醒前的故事……非常不能认同!!
没有自我的女性做出再大胆的行为,也只是在找“薛定谔的自己”🐱如果有自我认同自我追求,在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有力量。
而不是靠去到异国他乡,去出轨一个丑丑油腻一头卷发的出轨对象……异国的月亮特别圆吗?
出去了所以就代表着自由?
激情?
找到自己?
这里面隐含了什么价值观?
🤔作为大学讲师,女主在剧中呈现的专业能力和表达都看起来非常弱。
虽然我非常不愿意物化女性,但这个水平如果真能成为大学讲师,是不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背后有未来婆婆帮忙吗?
女主在国外,英语磕磕巴巴,表达也畏畏缩缩。
却在国外一周内,就勾搭上一个中国的戏剧导演——莫名其妙地相遇,莫名其妙地在排练场重逢,一起聚会。
莫名其妙地坐火车去找对方,莫名其妙地上🛏️,莫名其妙地深爱……也不知道这么难得的访问学者计划有没有好好做?
临近学习结束就安排了一场女主发现出轨对象有女友,突然来了一场激烈的“传统”发疯分手戏。
太老套了……没有什么心理历程,就回国了。
还是正常按流程结婚。
中间的挣扎和妥协不是最精彩的部分吗?
为什么反而没有刻画一丝一毫?
最惊喜的是女主老公。
刚看完《好东西》,居然发现女主的7年长跑结婚对象,是任彬!
这么帅身材这么好,这么多金的老公,为什么啃的下长卷发,爱把头发往耳后卷的出轨男??????
为什么啊????
到底是就因为跟老公一起没有“激情”,还是误以为激情就代表着“自我觉醒”?
如果不是出轨对象再打电话来找,她会放下一切去找他吗?
还是就这样继续唯唯诺诺过下去?
靠别人的召唤而做出的选择,真的称得上主动的寻找自我?
于是乎出轨男的一个电话,女主又不顾自己的工作,生活,跟老公分开,义无反顾去到异国他乡……这真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吗?
最后出轨男丢下她走了。
导演说是新的人生开始……我突然觉得这整个也许就是国外杀猪盘的故事——没有自我的人,靠别人的救赎,终究被骗到一无所有这部剧的内核还是传统社会女人靠“男人救赎”的视角但女孩子们就是先要有自己,才有爱情和其他啊#首映在广州##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广影协观影团#
盛极一时的爱情 (2022)5.9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李冉 / 梁翠珊 张宁浩
影片的每个段落都很真实,呈现现代女性的情感困境,也做得细腻入微,但是故事生发的欠逻辑,尤其是欧洲这一段,彼此的被吸引以至于燃烧都欠,所以影像表达有出彩的地方,但也难掩人物情感的苍白,所以不太容易共情,所以蜀乔本来应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火星都感觉不到,只剩下令人尴尬的矫情和不知所云的笑……
在小宇宙听了和导演的访谈博客以后有点感兴趣,正好今天在NJT上看了这部电影。
情感话题、亲密关系和自我成长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几次下笔,却都只能描写出一段差强人意的故事。
虽然不是什么严肃的文艺片爱好者,但是这个话题下最喜欢的导演是洪尚秀——他细腻的表达,神圣到近乎带有宗教性的爱情观,和里面冰晶透明的金敏喜。
我猜这部片子的导演也喜欢洪尚秀、也喜欢金敏喜;甚至女主的选角,在某些角度可以看出金敏喜的影子。
但是她们两人不同的地方是:金敏喜一直是self- aware的,是能够直截了当做自己的,甚至可以在一连串尴尬的变镜中成为安抚人心的存在;而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仿佛无时无刻不尴尬。
很多时候,她的缄默和无措让我恨其不争——一个三十岁的人,理应明白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而不是无措的睁大双眼、抬起头来看向fan;或者把头埋下去,在坚硬到没有任何弹性的床上坐着,不能理直气壮地对丈夫说“这里没什么对错,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一样了”。
关于选择,她说“我想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但事实上热情可以在很多地方,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可以在事业上、也可以在其他的爱好上。
事实上,面面俱到是很难的,但是毋庸置疑我觉得passion应该被选择。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重要,但是找到自己更重要,fan和胡准都不是答案,一辆前进方向不明、莫名其妙驶入阳光的大巴车也不是。
难得在航班上看到的大陆地区的佳作。女主角很多情绪演得很到位,但男主角并没有那种角色定位的风流感。
像是在看《读者》之类的地摊刊物,一个深耕学术的女教授疯狂地爱上了自由不羁的艺术家,被抛弃后回国和未婚夫结婚,遭遇传统家庭和备孕的折磨后,艺术家再次联系她,便又不管不顾地赴约,于是再次被抛弃,彻底两手空。很烂的旧故事,但让人看了意外的爽快,以一种悬浮的姿态想象出一种囚禁式的婚姻,其中丈夫和婆婆又典型得可怕,冷漠、市侩、几乎把她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当女主再次逃离,又一次被艺术家抛弃在异国他乡,此时观众的恶趣味才得到满足。像是《斯通纳》简易的性转版,非常喜欢中式婚礼和婆婆来访那一段,尤其拍出了噩梦的感觉,女主角尽量微笑着,可我们都能看出这不是前半段在欧洲游学的她了,无论是笑是泪,那种感情仿佛都被阉割过了一样。
啥玩意啊去了个外国就艳遇出轨了啊。。。
能看到翠翠清唱《今晚》就够值回票价了。蜀乔是一种不带修饰的发自天性的羞怯,是早年刘若英同款气质的感觉(似水年华里也是逃婚到乌镇,也是黄磊接不住奶茶的一往情深,这是巧合吗)。欧漂导演的行为艺术表演是给了可解读性的,啜饮流过桌面的奶酒以及抱着大鱼发神经,是有点子视觉冲击力和想象空间的。其他就没啥了。翠翠需要个好本子。
故事多少有点三观不正,有些段落也看的人满脸问号,但代入女主的视角,其实就是讲她自我觉醒的历程。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我竟然有一种不舒服的情绪萦绕在心头,我不想要电影里面女主面临的爱情和婚姻,一个是活得十分自我和洒脱的渣男,一个是并不爱自己、只是觉得什么年纪干什么的事情的丈夫。与其和这样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不如自己去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整部电影的剧情没什么惊喜,也不意外的“俗套”,但很喜欢蜀乔这个角色,她是活着的人的样子,会乖乖被推着走,也会做一个张扬的梦,没有想清楚,那就去撞,肝肠寸断、头破血流,伤疤会结痂,自己的路会被光照亮。如果畏惧试错的成本、疯狂的代价,那样的人生,或许顺利,但却麻木。
谁说的张曼乐马思纯接受这个设定真的回不去了。导演本科就清华不至于没浸泡过学生社团和这种文艺活动吧,那女主30岁还能被草地弹琴唱歌迷到星星眼?那场戏剧还不错,但是刻画欧洲文艺逼的生活我是没过过可也很难信服。感觉导演自己不文艺但在努力模仿一种文艺的腔调,那些对话你让邵艺辉哪怕那帮老登导演(毕竟八十年代文艺过)去写,都不会这么僵硬。
3.5
三观极其难评的伪中产阶级爱情文艺片…..
怎么说呢 这个电影如果把女主在国外的艳遇当成一种秩序外的生命体验我也是能接受的 但是感觉她不是在享受和体验 而是执着地想确证自己是被爱着 于是这时候讨论的东西又变狭隘了/为了让女主做出选择 把男性角色刻画的很扁平/同时 感觉影片还是停留在表象 没有进行特别深刻的思考 缺少了点余韵
导演的艺术品味挺不错的,但落实到叙事,还是落入了简单粗暴的二元结构。瞿秋凡的“自由”看起来很渣,但这种“洒脱”不仅真实存在,而且也是很多男人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他的出轨与“离奇”下车,既是他的“劣根性”也是他内在的“舒适区”。蜀乔的蹩脚英语与照本宣科的讲课,还有她那个没有任何学术背景的家,都让我觉得这个人物的设定是难以确立的,但她的不自信与温顺,似乎又回应了所有的质疑。也许,自相矛盾同时来自角色与创造角色的导演。胡准这个角色太单薄了,与《好东西》中的胡医生相比不止差一点半点。映后交流中,我觉得导演的阐释比她在影片中的表达要强不少。
这部电影亦有清洁净化之功。本来是我顶顶烦躁的一日。看完出来后面前的冷空气却带给我一种我的呼吸大于这场空气的感觉。因为看到了戴老师会去参加这部电影的专场所以买下票前去观看我这边的一场。很喜欢帆布袋子的正面-潮湿的婚礼,一眼看上去我想到了我的天才女友,莱农和lila向前跑的画面。昨天听到了很有趣的言论:我看到-她不该被困住,她说最勇敢的,我以为是讲lala的。结果看到了这样的故事,两段蹩脚的爱情女主角在其中寻找到了新方向。
3.5。能在一个电影里看到两个前男友的影子也真难得,34岁的Joe就会长成男主这个样子吧。(唯一大瑕疵是男女主没有表演出爱欲,这也是致命的,视听很好把这些包装得看不见了而已。
完成度很高的佳作。剧情、表演、剪辑都有亮点。关于一位被束缚在婚姻中的女性的觉醒与自我解放,在生活优越安稳但一望到底的坐牢式婚姻与奔放热烈自由但充满不稳定安全感的爱情之间做出抉择。男主角则捉摸不定永远拒绝安定追求变化。不是大女主爽剧风,但很现实。还有城市规划元素。有的场景让我想起娄烨电影中的男女在柏林和巴黎为情所困的段落。选角很棒,并非俊男靓女,但梁翠珊/张宁浩各自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气质非常贴近角色,演技也很出彩。尤其是扮猩猩那场戏两位主演彻底放开自我,效果极好。我更爱那段惊艳的海边戏剧,对影片主题画龙点睛,难忘且没看够。以亲家双方吵架告终的同学婚礼和主角的中式传统婚礼都令人窒息,传递强烈的禁锢感,群演状态也是对的。阳光洒在女主角脸上,尚未醒来眼睛将睁未睁,结尾收得非常漂亮。很喜欢这部电影。
【主创映后场】听说与《没有颜色的关系》《浪漫的断章》并称平遥三大。但是本片完全比那两部高出一截,没有刻意玩弄技术和卖弄自我。并且,摄影机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聚焦演员的表演。主演梁翠珊的表演细腻,把女一蜀乔内向的i人那些微表情拿捏得死死的。当角色塑造成功后,人物最后做出的选择便顺理成章了。她渴望的并不一定是爱情,而是接近于爱情的感觉与感受,丈夫平温、生活蹈矩,缺少波澜,婆婆(竟然是饰演《西游记》里的万圣公主!我说怎么眼神如此犀利)又施加压力,秋凡也许只是临时,但那一刻那一秒的情感都是真实的,被拥抱的。这个选择是对,更何况最后是半开放结局。
7/10。昨天晚上在群里,有人推测这会是平遥第四大雷,我说是女导演,应该不至于,果然比前边几个雷好很多,婚外情的故事居然拍的比较不落俗套,至少故事是立住了,包括婚礼冲突的戏带来的现实感也恰到好处。 当然问题也有很多,相对男导演的作品,片中扁平化的人物变成了男性,艺术家一点不风流反而显得油腻,张宁浩在摩西里的表演还是不错的,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小动作和微表情过多,看起来真的不适合文艺男的角色,或许导演和男演员的沟通有问题?希望导演以后在男性演员选角和表演指导这方面加强一点。 最后着重表扬角色蜀乔和她的演员梁翠珊,女主本身沉静有力的气质塑造了这个不是怨妇也不是大女主的有血肉的角色,希望中国电影届以后能有更多更生动的女性形象,也希望女主以后发展越来越好。
惊喜之作
在生活的岔路口,你是否曾思考过:是要物质丰裕,但情感缺失,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还是要情感充沛,日子可能朝不保夕,却能释放自我的爱情?影片讲述了女主(梁翠珊饰)一位大学讲师在稳定生活与渴望爱情、追求自我之间的内心挣扎。女主面临情感与现实的困境、不被理解,在看似充裕完满、实则枯萎的生活状态里,在一次前往欧洲工作之旅中,开启了爱情抉择和探索自我成长的大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位男主,分别象征女主所需面对的两种人生选择。一位是社会期待中的稳定富裕生活,另一位则是对未知的大胆追求。导演现场解说片中以一段欧洲先锋戏剧尾声来隐喻这场“盛极一时的爱情”,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寻找到“盛极”的自己。
很工整 电影中的好学生系列 摄影出色 如果不是女主表演好 整体可看性一般 男性角色虽为工具 但很好地被女性凝视 完全没问题的,随着年龄增长 对于谁的经历来说 都会是“那样的爱 我没了”
诚邀马思纯来观看此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