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星,很好的反战电影,为啥白人这么想反战,就是因为白人非常后悔没有猥琐,没有忍战,把自己给打没了。
一战前全球只剩40个国家左右了,亚洲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甚至只有4个左右。
全球都是欧洲白人的殖民地,欧洲虽然国多但只要自己不出问题就能控盘稳吃稳坐。
但是分赃不均啊,有一个叫德二的艰苦奋斗追上来了,但无论他怎么吃苦耐劳呕心沥血的拼命干始终离前面两个还是差一步。
德二虽然也已经发达了,但心里不甘啊,不就你们先起来后掌控了资源了嘛,先制定了规则了嘛。
我现在也很强了,我干的比你们都多,凭啥被你们收割。
咱们打,重新洗盘,就是打烂了,砸了盘我也不让你们舒服了。
如果没有这些这两场大战,世界很可能还是40多个国家。
一、前言从《西线无战事》(1930)到《卡萨布兰卡》,从《大独裁者》到《奇爱博士》,从《辛德勒的名单》到《美丽人生》,到《勇敢的心》到《拯救大兵瑞恩》,近些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敦刻尔克》、《1917》等等等等,到最近的《西线无战事》。
一代代导演们对于战争片拍摄手法的探索是竭尽所能(《战舰波将金号》成为蒙太奇手法的典范),可以说从电影出生一始,战争片就一直在快速发展。
到现在战争片的拍摄已经非常成熟,对其的探索和发展也是越来越困难。
从镜头视角到灯光色彩到声音效果到剪辑手法,种种种种,感觉都已经被成熟运用了。
观众脑海里的战争片就是:残酷混杂着一点点温情(当然这温情很多时候是残酷的侧面表现)、再带一点无奈和讽刺。
本文藉由对《西线无战事》的分析,浅谈其思想内容,及对战争片的发展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
二、镜头分析1.主观镜头主观镜头在战争片中非常常见,用以突出角色的主观情绪,让观众有更好的代入感。
本片中不同寻常的是,用了特别多的主观镜头,但并不用于对峙营造紧张氛围,都是活人视角看尸体然后紧跟着尸体视角看活人,用以突出战争的残酷性,更好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图(1)如本图,表现保罗内心的崩溃,对于手刃敌人,内心的痛苦,是战争中作为“人”的愧疚。
俯视和仰视之间尽是痛苦。
这种让人不得抬头也不得低头的拍摄方式,好像在逼着保罗也在逼着观众找一种战争中的生存方式--抛弃人性。
本片中一般都是死人(躺在地上)用仰视镜头,因而仰视镜头具有暗示作用。
图(2)凯特死前所见如图,是凯特被孩子枪杀前的镜头。
主观仰视镜头暗示了人物的死亡。
树上的残肢断臂,也显示了战争给凯特带来内心的创伤,画幅被树枝占满没有出路,暗示凯特好像只能永远留在战争之中。
2.仰视镜头、俯视镜头这里探讨的的仰视镜头和俯视镜头不包括绝大部分主观镜头。
仰拍和顶拍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而更值得分析。
全片第一个顶拍是狐狸。
图(3)一只大狐狸带三只小狐狸,导演不可能无缘无故这么做的,如果是单单为了暗示时间变化,完全没有必要啊。
开头的大远景到炮火光亮完全可以直接引入到战区。
要解析这个镜头就要联系全片。
这个镜头之后紧跟仰拍。
图(4)这是狐狸的生存环境,狐狸的仰视镜头。
这个镜头很难不让人联系到图(2)那个镜头,全片仰拍拍环境的镜头只有其二。
如果说现在还不能认为他们就有关联。
那么看图(5)
图(5)看似全是玩笑,巧合,巧合出现三次就不是巧合了,导演刻意安排,暗示凯特如同大狐狸,带着几只小狐狸。
动物被密林(自然环境)包围,而凯特几人被战争包围。
战争让处于其中之人抛弃人性,沦为动物。
这也就很好解释了,凯特第二次偷鹅的原因,狐狸本身就是要偷鹅,突出了战争带来的宿命感,人一旦进入到战争环境就很难回头了。
正如凯特所说“我是不是宁愿在这里和你还有贾登、克罗普,还有穆勒坐在营火旁吃炸土豆,连皮吃。
”本片中其他的仰视俯视镜头都中规中矩,表现战争的残酷,带给人的压迫感,这里不再赘述。
3.中景
图(6)全片最温暖镜头,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
两人背后的支架构成一幅画框,一来把两人距离拉近,给人亲密之感。
构图分成两块,用一根木头分隔,一人占画幅一半,地位平等,情同兄弟。
同时被木头架子撑起的构图给人以安全温暖之感。
最后,这样的框架似乎表现了两人被战争束缚,被禁锢于框架之内。
这样的温暖,更像是:
图(7)令人唏嘘。
图(8)图(8)这种镜头很熟悉了,浓浓的悲剧感。
4.环境本片中的拍环境的镜头很有意思,因为剪辑非常突兀,环境拍的非常刻意,透露出强烈的目的性。
图(9)
图(10)这是第一次偷鹅和第二次偷鹅之后的环境对比,暗示意图非常清晰,不具有深度,甚至让人觉得生硬。
个人认为可以由树(环境)的改变暗示到人在战争中的沉浮,给一组镜头,树从清晨到落日给个30s镜头,而不是生硬剪辑,单单剪一个画面。
要是自然界映射到人的身上这些对比能够更加的具体和有趣,我想会给这部电影带来一点提升。
图(11)
图(12)这两幅就相对来说更有意思,两幅都是动物视角,导演应该是为了暗示动物和人,自然环境和战争环境的映射关系吧,不然的话,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意义,而且剪辑非常突兀。
如果确实是映射的话,这几个镜头还是值得探讨它的意义的。
还是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都是智者见智。
三、剪辑手法本片中的重要剪辑手法就是交叉剪辑,这个在各种电影中也见怪不怪了,用在战争片中,很老套了。
表达的东西无非战争的残酷,每分每秒都是生命的流逝,以及某些上层的自私,腐朽。
本来以为这部电影会用杂耍蒙太奇的啊(我受《瞬息全宇宙》影响太大了,真的好爱,哈哈哈哈)。
近乎疯狂的剪辑,从谈判场剪到战场,剪到制衣工厂,剪到将军的餐盘,从彩色剪到黑白,从人类剪到动物...如此组合、循环往复,在此之中用声音相连接,笔敲击桌子的声音、枪声、缝纫机的声音、接线员的敲击声、叉子敲盘子的声音,最后把声音融合到枪声,场面回到战场或者餐盘都可以。
众多的信息在剪辑中具有了独特的张力,让人应接不暇,又过目难忘,最后可能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四、声音这部电影的很多转场都伴有音响,表现一种戏剧张力?
不懂阿。
最后的凯特之死,则是钢琴独奏,戏剧感,悲剧感。
值得称道的是电影把缝纫机的声音一点点转化为枪声,让人感觉板子上的都是死去的年轻人,感觉是子弹穿过身体。
工厂里的都是妇女,也就是说她们手里的衣服可能就是她们已经死去的孩子,这些女人们也在进行艰苦的战争(身心都是),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时期所有人都饱受摧残。
而这些衣服是做给下一代孩子,这种痛苦,是一代又一代传递的(电影前中后各部分收铭牌的动作也突出表现了这一点)。
五、总结新版的《西线无战事》的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又稍微带点新意,在战争片中算是好的很一般。
本片突出表现战争对人的改变,对人性的摧残。
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令人咋舌。
战争将人类的本能放到最大,人类真正意义上成为动物。
是狐狸偷走了鹅,那么是养鹅人杀死了狐狸吗?
Ps:冲奥的话感觉困难,得个最佳化妆说不定呢。
六、对于未来战争电影的展望应该是战争的形式所制,感觉战争片很难再有新的突破。
它不像一般故事片那样可以肆意发挥,它首先是厚重的,其次是悲惨的,以喜写悲,一样是悲。
战争的内核是确定的,战争的本质是不变的,这样的话给电影带来了很大的束缚,也就是说,它的主题基调永远都是确定的,只是在于导演怎么去完成这个相同的主题。
真的挺沉重的。
我一个电影爱好者也不懂,希望大家能一起理性探讨。
害,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说,这点还是留给天才导演们发挥吧。
我唯一知道的是某些范式真的不可取,也对很多失去了信心。
1. 战争让每个人的生命都变得微不足道电影开头的十分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
西方战线片头以一个士兵Heinrich的视角展示了战争的残酷。
上一秒呼喊着你名字向你求救的战友,下一秒就满脸窟窿缺胳膊少腿的倒在血泊中,在战场上,生命变得如此渺小脆弱,生命的逝去变得如此轻描淡写。
当开头Heinrich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字幕里,观众自然而然的会发出疑问:Who is Heinrich?Is he the protagonist? 他会是主角吗?
而后观众会立马得到的解答是:No. Heinrich is just another nobody. 很快,他就像其他死去的战友一样成为下一个枪下亡魂。
他们死后的衣服被扒走,送到军队后勤部门,由一群缝纫工人修整洗净后给下一批战士穿上。
通过几个连贯的剪辑镜头我们很快得知,每件衣服上都有士兵姓名的标签,Heinrich也不例外,这是他的名字第二次出现在镜头之下。
拿到Heinrich军装的是年轻的士兵Paul,而Heinrich的姓名标签显然因为后勤部的失误没有及时去除。
Paul满脸困惑的拿着分发给自己的衣服询问军官是不是发错人了,然而他得到的解答却是,这件衣服的尺寸和Heinrich不合,所以他没有穿,把标签丢掉就行了。
军官一脸冷漠的将标签摘下扔进垃圾桶,这是他的名字第三次出现在镜头之中,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出现。
拿到军装兴奋的Paul而此时满脸兴奋,对战争充满期待的Paul,又怎会知道他手上拿到的看似崭新的军装实际沾满了阵亡战士的鲜血?
一个士兵的生命就像他衣服上的标签一样微不足道,弹指一挥间,就彻底消失了。
2. 战争让鲜活的生命变成冷酷的杀人机器主人公Paul刚登场时,和他那些即将入伍的朋友一样,是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
他对战争充满了使命感和荣耀感,迫不及待的要为这个国家奋勇杀敌。
这时候的他,眼睛里全是光芒。
即将参战的Paul然而战争就是一把涂满了鲜血的杀猪刀,将这个鲜活的年轻人浑身上下宰了个遍。
在意识到战争完全不是自己先前想象的那样,在身边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的倒在身旁,Paul变得胆战心惊,眼神里满是恐惧和胆怯。
初入战场直到停战前夕,自己一直以来都朝夕相处的战友Kat的意外死亡,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的Paul彻底变成了一个冷酷的杀人机器,眼神里不再绽放任何光芒。
在剧情的最后,德军的General咽不下投降的这口气,在停战协议生效前的最后几十分钟,煽动士兵们做最后的抵抗,杀敌军个措手不及。
许多已经看清现实并准备回家的士兵对这个命令感到非常不满,但又不敢违抗军令只得重返战场。
而此时的Paul早已面如死灰毫无表情,他毫不犹豫的回头,就像一个杀红了眼的机器,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会因为眼睁睁看着法军士兵挣扎着惨死而感到共情的他。
停战前夕的反扑除了Paul的转变之外,士兵Tjaden的死亡也让我心灵很受冲击。
Tjaden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右腿,这让他想当一个ranger的梦想彻底破灭。
Paul和Kat为躺在地上的Tjaden带去了食物,而这时候的Tjaden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将手中的刀叉狠狠的刺向自己的喉咙,慌乱的Paul和Kat大声呼救,然而身边几十个士兵竟然全都不为所动。
唯一一个对此做出反应的还是一开始就对Paul手中的食物虎视眈眈的士兵,在Paul着急的帮Tjaden按住伤口的时候,他默不作声的拿起了Paul丢在地上的食物吃了起来,面对眼前死去的战友,眼神里除了冷漠再无其他。
战争如此残酷,每个人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明天,又有谁还会再去在乎他人的死亡?
这就是战争,它让每个人在战场上变成一个冷漠的杀人机器,在战场外变成一个漠视同伴性命的冷血动物。
3.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静默西线
其实个人不太喜欢西线无战事这个翻译。
电影第一次点题是在停战协议刚刚签署之后,西线逐渐变得一片寂静。
Kat对Paul说,你听,前线如此安静。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Kat口中的quiet指的是不再能听到炮火的声音,双方停火了,战争结束了。
但显然quiet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战场上的死寂。
尸横遍野,活着的人都已经离开,已经战死的人再也无法离去。
他们的尸体堆满了西线,也不会再发出任何声音,这是战争所带来的灭绝性的silence.电影结束播放片尾字幕时,没有任何背景音乐。
影院的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生怕打破这一寂静。
这是真正的静默的西线。
4. 阵亡战士的传承电影中多次以物品表达对牺牲士兵的纪念和传承。
第一次是片头Paul被拉去收集死亡士兵的挂链。
这显然是为了方便统计每个阵亡士兵的信息。
而Paul还在泥坑中发现了自己朋友的眼镜,这也是Paul第一次大受打击。
战友的眼镜第二次是Paul眼睁睁看着敌军挣扎着痛苦而死之后,内心极度不安,掏出了敌人放在内衬口袋里的书信和照片。
但后来Paul问Kat会不会法语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弄丢了。
从法国士兵口袋中掏出的相片第三次是Paul将战友Frantz从女路人处得来的衣物绑在脖子上。
第四次是片尾一个年轻士兵被要求去收集死亡士兵的胸牌时,摘下了死去的Paul脖子上挂的衣物,重新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每一处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离去,而另一个生命则背负了更多而负重前行。
5. 《西线》和其他反战电影的对比首先是和另外两个版本的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对比。
原著小说出自德国作家Erich Maria Remarque之手,于1929年出版。
本片的前两个版本,1930年和1979年的两版均为漂亮国出品,前者拿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1930年时德国因为纳粹主义的盛行,当时的德国人并没有什么机会体会1930年版电影的震撼,随后在1933年,原著小说和电影均被纳粹政府封禁。
所以2022年的这一版,是原作的首部德语改编电影。
1930版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海报我个人还没有看过前两个版本,不好评价剧作上的好坏。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得益于如今发达的电影特效制作,本片的视觉效果相比起前两作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优势。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主角Paul在第一次上西线作战时,遭遇敌军连环轰炸,众人躲在战壕里,一个士兵被吓破了胆想要出去,却被敌人的炮弹炸飞,那一刻就好像他的身体瞬间分解一般,甚至观众都来不及看清他四分五裂的样子,他就瞬间消失在我们的面前。
这种现代大荧幕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显然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战争的暴力野蛮和血腥。
此外,这部电影也很容易会被拿来和《1917》《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电影对比。
我个人感觉《西线》和上述列举的其他反战电影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西线》更注重将战争放在一个宏观层面上来描述,电影的角色,如Paul和Kat等,更多的是作为这一主题的丰富和补充。
相对来说,在本片里,人物的存在感并不突出,也没有像《血战》《拯救》里那样的个人高光,几个主要角色和观众的connection也相对较弱,相反,这部电影更加凸显战争的难以预测性和个人的渺小与无助。
除此之外,我觉得这部片子的叙事性和另外几部电影相比也较弱。
整部电影只有大概一半的内容是叙事性的,所以中间的部分看起来会略有点沉闷。
全片更强调一种沉浸式的战争体验,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Paul的痛苦。
6. 每场战争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群战争狂人的推动从各种反战电影中都能得到类似的启发。
德军的general会真的以为停战协定生效前那十几分钟的反扑能带来胜利吗?
他只是咽不下这口气而已,在他眼中战士就应该为国捐躯,这是战争的荣耀,生命在国家利益面前算得了什么?
这样的思想荼毒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战争送去一波又一波的燃料,前仆后继,尸横遍野。
每一个当代年轻人都应该警惕军国主义思想 民粹主义思想的复辟。
战场从来都不是荣耀,只是自私的利益相争和无数无辜生命的逝去。
要多看一点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少看一点某某片2。
母蝇 by 米洛斯拉夫·赫鲁伯她坐在一株柳树上望着 克雷西战场, 那些喊叫 喘息, 呻吟, 沉闷的脚步声和倒塌的轰鸣。
在法国骑兵 第十四次猛攻期间 她和一只来自凡汀康特的 棕色眼睛的公蝇 交配。
她搓着所有的腿 当她坐在一匹剖了膛的马身上 沉思 苍蝇的不朽 她稳稳地落在 克莱弗公爵 青灰色的舌头上。
当沉默降临 只有腐朽的沙沙声 轻轻地围绕那些尸体 仅仅是 手臂和腿 轻轻地围绕那些尸体 仅仅是 手臂和腿 仍然在树下痉挛 她开始将她的卵 产在约翰·乌尔 皇家建筑师 仅存的一只眼里 就这样 后来她被一只蜥蜴吃掉 逃离了 埃特雷的那场大火(崔卫平译)
生活是無意義的,追名逐利可以掩蓋這種無意義,給人「充實」的幻覺。
本片則編織了一張虛無主義的巨大之網,網裡裝滿了為「虛無」獻身而最終為之吞噬的人。
在歲月靜好、藍天白雲的大後方,主角保爾和他的損友,就像德意志許多血氣方剛的青年一樣,自以為是patriots,其實不過是idiots。
保爾被沙文主義畫的大餅吸引,深陷虛頭巴腦的宏大敘事不能自拔,意淫自己投身於這場偉大光榮的事業中,英勇地擊敗法軍、操著正步挺進巴黎,於是在參戰書上冒充爹媽簽字同意,並為即將上戰場興奮不已。
新兵們是十九世紀的九〇後、〇〇後年輕人,他們不知道自己領的美麗新軍服,不過是從上一波炮灰扒下來找縫紉工人改造而成的;而武器,則是從上一波炮灰手中回收而來的。
保爾領到軍服後發現新衣服上有其他人名牌,質疑派錯衣服,派衣服的軍人隨即將名牌扯下便把衣服還給他,可見動員時將領說的「將來的人會記住你們的光榮」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他們自以為有多特別,不過是被推上戰場的另一波炮灰。
很快,唱著歌、踏著正步快快樂樂上戰場的年輕人就後悔了。
保爾在戰場上先後經歷了朋友慘死,自己差點被坦克履帶碾死,既不熱血也不帥甚至還非常狼狽。
他受盡精神和肉體的折磨,被現實教育得哭爹喊娘,才慢慢領悟自己可能墮入了什麼古怪的傳銷騙局。
與之對剪的畫面,則是將領們在大後方,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指點著江山,高呼著繼續送人上去,絕不放棄、戰鬥到底。
一次戰鬥中,保爾和一個敵人同時困在積水的炮彈大坑裡,被迫近距離單挑。
為了保命,保爾生平第一次用小刀刺向一個生活上與自己無仇無怨的人的胸口。
敵人倒下後大聲喘氣,保爾害怕得用泥沙塞住他的嘴,然後瑟縮在一角。
殺一個具體的人,對一個普通青年來說是多麼陌生的經驗,眼見這個法國人不斷吐血垂死,保爾受良心責備,於是衝到水坑舀水餵他喝,又用小紗布捂住他的傷口,但已無力回天。
保爾在這個法國人的衣服裡找到一張妻女的合照以及他打字員的證件,當頭棒喝,原來對方和自己一樣有家庭和正常私人生活,他們既非符號也非怪物,「敵人」這個term只是別人灌輸他腦袋裡的概念而已。
到德軍將領妥協,與法軍簽了停戰書,德軍小兵們酗酒慶祝之際,保爾的朋友卻因為在民居偷了兩個蛋被平民槍殺,慶祝對於戰爭結束了還要失去朋友的保爾來說是多麼諷刺而索然無味,戰士為了「無意義」而狂歡,又是多麼虛無。
狂歡半天,即將解散返鄉,將軍突然宣佈——協議簽的是上午十一點停戰,還剩十五分鐘,不准躺平、繼續折騰,趁此機會突襲敵人,奪取「最後的勝利」。
公開反對這項動議的小兵都當場處決了,其餘的人只好聽令繼續堅持。
怎麼?
像不像你的老闆命令所有人在店慶結束前幾分鐘拼命衝刺刷新業績?
結果,保爾倒在了十點五十九分。
電影最後還用字幕告訴觀眾,戰爭從開始到結束總共四年,戰線絲毫沒有向前移動過,但三百萬的士兵沒了——多麼虛無。
從目睹朋友逐個死去、屢次體驗瀕死、殺害一個與自己沒有私怨的人、參與無意義慶祝,到最後自己也死在戰場,不僅保爾完成了對戰爭的新認知,更重要的是觀眾也借角色的視角一同刷新了對戰爭的認知——自以為搏鬥很有趣其實是極無聊,自以為戰爭熱血其實是它是冷血,自以為在執行正義其實是被拿來買賣,自以為有機會做英雄其實只有當炮灰的命,自以為會被後世記住其實你的死不值一提。
到底人類還要過多少千年,才學懂不愛抽象的人,而去愛具體的人?
還要過多少千年,才學懂在問自己是什麼立場的人之前,先學會做一個正常人?
儘管保爾和他的損友們都十分可憐,但是我想,同樣可憐的觀眾也沒資格去同情。
誰知道你為他們發聲以後,遇難者家屬會不會起身反噬:「喂,是我家死了人又不是你家,跟你有什麼關係!
你死咬著德意志的負能量的事不放做文章,想必是要給法國人遞刀子吧。
」
现代战争就像一盘棋,关键不在个人,而是整体。
你们的战斗地点如同粪坑,但你们的G98步枪最好保持干净。
扔一块肉给狗,就会被叼走。
给人一点权力,他就会变得野蛮。
开一枪就要换一个地方。
努力才有收获。
光是过去几周 又有四万多伤亡。
按这个进度,我们需要180年才能征服法国。
饿肚子的时候,什么事都值得做。
我父亲不是拿撒勒的骑士,而是喜欢拿沙拉里的起司。
“不知足”是我的座右铭。
社会民主党人是人类的末日!
“我想念我的同伴了,中士。
”“我还想我妈呢!
”“就算我们最终输了,结果也不会比投降更糟。
”“但是会多死几十万人。
”唯一阻碍我们停火的是虚无的自尊。
我儿子战死了,但他并不感到光荣。
你还活着,你一定要心怀感激——为了我们,为了那些没能活下来的人。
这里的一切就像发烧一样,没人真的想要发烧 但它突然就来了。
没有孩子的圣诞节算什么?
没意义。
将近1700万人在一战中丧生。
只是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只是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只是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每次看战争片这个类型,我都忍不住想写点什么,观影的过程很煎熬,呼吸都静悄悄的,任何抖腿,吃零食都觉得不够严肃,这是战争啊,只有在命如草芥的战场,我们才能看清楚一些所谓的“真相”,才会认真起来,起初的我们,无知的就像片中的几个年轻人,就像《希特勒的男孩》里描写的,慢慢的察觉,原来“战争”是这样的,可是一切都太晚了,所以我总说,人类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永远不吸取教训,人不会一直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周而复始!
隔着屏幕,我仿佛都能闻到电影中的腐臭味,我觉得自己好渺小,谁会看你写的这些东西?
嗨!
确实,往往残酷的东西能让华丽的词句苍白无力。
关于一战,我看过很多,这一部算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补充,韩国的那部电影《高地战》,其实拍到最后,都是一模一样的现实,真是讽刺,残忍,悲凉,我发现这类电影,他们想表达的是战争其实才是恶魔,谁发起的战争,谁就是恶魔的代言人,个人就是蝼蚁,但我印象中有些电影,总觉得战争是造神的机器,好像永远有一个过错方,如果是这种想法,真的该好好的反省一下了,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一个生命,无关其他,他或许是为了自己的无知买单,或许是为了心中的理想牺牲,但作为生命的个体,令人叹息,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幼稚,幼稚的像个孩子,傻子,疯子,我懂个屁的战争!
呵呵,好吧,我谁也代表不了,就代表我自己,我不会做的!
另外,我在想如果把“人”和“病毒”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当作一场战争,“人类”的各种措施就是武器,人拿着武器,消灭“病毒”,从1914到1918,大家身心俱疲,都在等一个11点,在11点到的那一刻,我们的脑海里在想什么?
人们在坚持什么?
看着战壕里的士兵,一种莫大的悲哀油然而生!
每一场战争,我们都该好好记录的,有了电影,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有纪录片的形式,有娱乐的形式,有各种的特写,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总有一种形式把男女老少一网打尽,看吧,看看我们做的“好事”,正因为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怕我们忘记,战争片是包装好的一颗颗药丸,治疗我们的健忘症,无论多少部,多少遍,我们都不该抱着松懈娱乐的态度去观看,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类电影应该抛弃任何立场的,因为我觉得战争背后的复杂性,普通观众很难一下子看到全貌,孰是孰非,交给时间来评判,谁发起的战争?
谁在侵略?
谁在抵抗?
谁献出了青春,谁又在幕后操控?
重要的是死了多少生命,是如何避免?
因为那不是单纯的1700万的数字啊,是人啊,人啊,人啊!
是我们自己啊!
最后我也想到了一个奇怪的角度,无关对错,就是一个想法在脑子里,比如一些动物(植物),他们因为迁徙或是丛林法则,大规模的周期性的死亡,我们人类知道吗?
他们没有电影,没有记录,会有他们的同类感到悲愤吗?
我想不会有一只狐狸突然跳出来说,我们世世代代受到了狼的侵袭,我们如何如何,这些故事只是静静地发生着,我们只会觉得这就是自然法则,人类世世代代发生了多少战争,死了多少人?
算过吗?
会不会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呢?
我有思考过,一种是我们以为自己是人,是高智慧生物,我们要反思反省,就可以避免战争,对,很对,可是人太多了,不可能每个人都这么想,总有一些这类人眼里的疯子,手里握着发动战争的力量,反省的人只会被裹挟,想到这,莫大的无力感再次占领我的身体,太操了,我都不想做人,于是我又继续往下想,另外或许我们自以为的聪明,自以为的反省反思,反而成为了我们发动战争的理由,成为了矛盾的起点,我们以为我们在圈外,其实我们只不过去到了一个更大的圈儿!
Ps:这个标题的意思,其实是想说:“独C者会良心发现吗?
”最后,祝愿每一个因为战争逝去的生命,在各自的愿意为他们祈祷的人心中获得安宁!
一颗炮弹落下来六个钱包都没有还完房贷的房子没了一颗子弹追了很久的人儿没有了它们很便宜,它们到处飞从天空中飘散下来的"小玩具"踩到下半身就没有了哪怕一无所有的人灵魂也在恐怖中魄散这是战争没人会再为它叫好春天的糜烂性气体取代花香夏日的轰鸣声盖过蝉鸣秋天的河水是黑色的整个冬季唯一的油料在前线废弃的弹坑里燃烧这是战争谁的父亲掐死了谁的孩子谁的梦魇充斥无眠的魂魄子弹,火焰,死亡是公平的不分河岸,不分政党,种族我们爱的人都会死去不是在怀里,不是在衰老的床榻边是在遥远的,未曾听闻过的无名之地我们都会死去不是在爱人的怀里,亲人簇拥的床边是在出征的时刻,以为会胜利的谎言里这是战争和下一场战争的前夜
导演到底在拍啥?
原著出彩的地方几乎全部都删了,倒是保留了一点类似“可以用勺子把他们从战壕的墙上刮下来,葬在饭盒里。
”这种无关紧要的台词。
但是战前训练、无休止的炮击蹲战壕、众人讨论战争的原因、主角回家探亲这些全部都一点没有,这些展现原著核心精神的情节为什么删的干干净净?
反倒是加了双方高层谈判这一支线,完全是喧宾夺主。
作为一部一战题材的电影,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男主在战壕里呆超过半个小时了吗?
一年多战场时光居然直接一笔带过,直接跳到停战前三天,那人物内心的变化与对战争的反思又如何体现?
在后方休假的片段占了大量时间,但是完全是流水账,没有任何讨论和反思环节,所以你反战到底反在哪了?
表现战争的残酷难道国产主旋律没有吗?
表现一下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就是反战了吗?
导演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拍什么,故弄玄虚弄腹黑高层私自进攻、督战队这种莫名其妙的剧情不仅挤占了主线,影响全片的节奏,在表现电影主旨上也没有任何作用。
很多地方改编的也很离谱,比如厨子偷鹅,原著是从德军司令部偷,本身是一个老兵油子的形象,得手之后颇有小孩子恶作剧的感觉;本片改成了从法国农户偷,这不是纯纯鬼子进村,一下就变成了侵略者的形象,那你被农户小孩打死不是活该吗?
所以到底拍了个啥?
居然还这么多人吹?
被90多年前的1930版全面碾压。
一个原本十分的剧本,你改来改去改成六分,那我只能给你打四分,因为编剧做的完全是反向的努力,让一个原本相当讽刺和思辨的小说变成了流于形式的zzzq。
即使剧本还没差到完全不能看,但是依然是非常失败的改编。
有没有可能其实战争年代,当兵的人也不知道未来战场会经历的艰险?
西线无战事就以新兵视角,向我们展现一战时德国的年轻人是如何从宣教入营时的兴奋到中途的紧张怯场,手下留情,再到最后丧命于战场。
影片中有许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德国的高级军官们在礼堂,在富丽堂皇的房子、列车里,吃着肉,嫌弃着不够新鲜的面包,甚至他们的狗也是吃肉的,而战场上的士兵们,在行军中,看到人的半截尸体挂在树上,在战壕里,只能喝泥水、偷鹅、在法国军营里,和老鼠一起共用面包与红酒。
你说非正义战争,我们应该同情那些战败国,曾经的敌对国吗?
我知道答应应该是不,可是人道主义思想占据我的大脑,让我紧张让我害怕让我同情让我想哭。
甚至觉得他们好笨,战争都快结束了,一个偷鸭子被七岁的孩子用步枪打死,一个只能听将军口令,无法改变命运,停战前最后一分钟因为同情法国佬而被人捅死。
无数次感叹,还好生于和平年代,不然我也不知道,在这种境遇下,该怎么做。
btw,其实男主的命运,开头就告诉我们了,拿了死人的衣服,果然还是死在了战场上。
影片拍得很精良,尤其是镜头,视野广阔,很有质感,颇有感觉。不过导演也就停留于此,他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展示,展示战争的残酷。叙事不流畅,且有气无力,似乎只是为雷马克的小说配上画面。配乐非常奇怪,选择这样的音乐,还不如安静一些更好。
大多数德国士兵是善良的,在占领区看见姑娘走过也不会动用武力强暴,而是去追求。去偷法国农民的鹅来吃被发现了也只会逃跑不会拿枪抢劫。死了300万士兵仅仅为了把战线在几百米里推动,爱国的年轻人真的被职权者当工具一样使用
这版在各技术环节无可挑剔,更注重营造战时的残酷无情和战后的虚无感。场面调度极佳,Volker Bertelmann的配乐,三音符军鼓声的沉重,管弦乐曲组压抑忧郁,大量的铜管乐器和大小提琴交响,James Friend的摄影,长焦镜头和浅景深,静态构图大远景肃穆,变焦推进,急促的跟拍,调色从屎黄的粘土水坑到灰黑的烟雾,生锈的血液、弥漫的血雾和密布橙红火焰,于电影色彩的捕捉营造了战争的荒芜感,视听和技术层面乃当今顶级。2012年评1930年版“为国家效力是假的,只有死亡是真的”,后短评被删。我还是那个观点,所谓的爱国主义从来是颇令人质疑的,凡鼓吹入侵战争的都是真正的魔鬼,个人最重要的是要警惕那些鼓动者、野心家和极端主义。奥斯卡我更看好此片会斩获最佳影片(BP、摄影、音效、配乐和最佳妆发)。8.6
这么烂的片子居然能有这么高的评分,现在人的眼光是不是有点问题
6.5/10。老片新拍,有创新之处如强调资本玩弄百姓、农户家偷鹅反杀、停战前最后冲锋等,军牌、饭盆、丝巾循环反复,精致的摄影配乐,极标准的工业大众电影。然而缺点比《1917》更明显,绝美的空镜战争场面如过眼云烟,压哨绝杀湮灭了人味,导演像那个为了荣誉的军官而电影成了牺牲品。
来告诉我那个b鹅为什么能比命重要,就这种阉割的刻意而扭曲的剧情设计是怎么让这么多观众接受的?而且全片都是。。。他妈的前脚铲子杀人后脚哭的昏天黑地,编剧动脑子吗?
没一场好看的戏,把商业片拍得这么冗长乏味挺不容易的。反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就别翻拍以前的小说了,不如原创,还能有点新意,而且一些角色包括主角的死真的没办法同情,怎么说呢,参军时一个个的那么激动兴奋,还是得庆幸他们败了,否则可能会有更多更大的灾难。战争本就不公平,受害者也要分无不无辜。
是否贴合原著、拍得好不好都不要紧了,此时此刻能够看到这样的电影已经很厉害了,地球快快毁灭吧。
一战死亡一千万人,二战,光苏联,就死了2700万人!
踩镜片,掰名牌,树上碎人,弹坑残喘,坦克碾压火焰喷射,命拿鸡蛋换,停战前堆尸军人梦;“给骨头是狗都会咬,给权力是人都变禽兽”,就算知晓如此简单道理,世事又何曾真正变过
所有的士兵,都不如兴登堡那条狗。
他几乎活过了那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却倒在了和平到来前的最后一刻。
我不想去战场上杀人。也不想在战场上被人杀。让躲在战场后面的政客们去吧,让鼓吹战争的人去吧,让好战分子去吧,不要连累那些无辜的人。
Movie of the Year. “坦克在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中被首次使用”,这是多么平淡无奇的描述。但当电影中坦克压向了战壕,年轻的生命转眼消逝,我坐立难安,我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可惜影厅的视音效果超凡绝伦,我不能假装这一切不曾发生。残酷,冰冷,绝望,战争从未改变它的面目,但我们的历史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心甘情愿地为它摇旗呐喊,甘愿做它的信徒。只是不知道,他们最终会在酒桌上操纵他人的生命如棋子,还是出乎意料却并不意外地死在回家的前夜?
对平民而言 从来没有一场好的战争。最可悲的就是我们永远都在让几个人决定几千万人的命运。
人命如草芥,每个时代都是一样
看点不就是德军视角,枪林弹雨的长镜头,战争残酷的描述,批评对战争的歌颂,批评上位者的决策,奢华浪费与战场的鲜明对比,客观的结局,但这些不都是一大堆电影都能看到的东西吗,没新意。电影节奏也不行啊,一大堆没必要的镜头,莫名其妙。不要为了母语羞涩和批判纳粹就无脑加两星。电影质量是不错,能让人了解真实的战扬那种无力感,那种生命如草芥感。但剧情是真没什么看头,失望,演技也就那样。同类型感觉一般的是1917,敦刻尔克。一拍这种题材就给高分的情况该收敛了。
老版《西线无战事》是永恒的经典,它明显超越了时代,和《翼》一起成为了后世战争片的标杆,数不清的战争片(尤其是越战片)里都有老《西线》的影子。可惜的是,虽然新版《西线无战事》有着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成本,但以对主题的挖掘、戏份的构思和执行来评判,新版《西线无战事》只是无数部大同小异的当代量产战争片之一。
慕名而来,没看过原版,但依然被好几个场景震撼到。摄影配乐极佳,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虽然略微觉得有点长,但全程却十分代入,好比坠入轮回般的地狱噩梦。看完很感慨,也很无奈,看看人家的战争片,再想想咱们的,就算再拍一百部某狼某湖某桥,也还是拍不出这样的作品。(第一次来这个DDC放映,片子选的不错,但因为不是专业放映设备,所以观感很一般,夜戏基本一塌糊涂,观影环境也比较嘈杂,各种屏摄。不过因为也不是影院,所以也苛责不了太多了。聊胜于无吧。)
太强了,在电影日益贫瘠的今天,五星鼓励一下。可能是自1917以来同类型最强的战争题材电影。像我之前所说过的,论对于战争的解构、反思、重塑以及再现,德国永远是最顶尖的。即使有历史因素在,但仍是当之无愧的respect。长镜头无疑是战争影像最好的叙事媒介,这一版《西线无战事》配乐方面对于鼓点的使用堪称摄人心魄。把视角聚焦在福煦车厢签订议和协议与正面战场最后的挣扎的双线叙事,更是精髓中的精髓。战争的既得利益者永远是置身战场之外、掌控大局的政治家,为了保留住最后的虚无的尊严和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个道理虽然老生常谈,但观影之余细细品来,仍然不失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