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双面劳伦斯

Laurence Anyways,永远的劳伦斯,愈伤愈爱(港)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苏珊娜·克莱蒙,纳塔莉·贝伊,莫妮亚·肖克里,Susan Almgren,伊夫·雅克,Sophie Faucher,Magalie Lépine Blondeau,凯瑟琳·贝然,埃马纽埃尔·施瓦茨,雅克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法国语言:法语,英语,拉丁语年份:2012

《双面劳伦斯》剧照

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1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2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3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4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5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6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13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14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15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16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17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18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19双面劳伦斯 剧照 NO.20

《双面劳伦斯》剧情介绍

双面劳伦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天空是我们的边界。”弗蕾德(苏珊·克莱门特 Suzanne Clément 饰)这样告诉那些好奇打探她对男友劳伦斯(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变性有什么看法的人。那是1989年,她相信她们这代人已可以接纳变性人了。只是无论弗蕾德还是劳伦 斯,都要用近十年时间发现,真正手足无措的是他们自己。电影以闪回倒叙的手法讲述一个女人同她的变性男友之间跨越世纪的情缘。对劳伦斯来说,变性是生存的前提,是令他在水底闭气30年终于呼吸的第一口氧气。然而劳伦斯只是决定了自己的性别,他没想过变性后的人生,他更没有想过,要用十年来验证和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恋人——弗蕾德的感情。 《双面劳伦斯》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第三部剧情长片,也是多兰从影以来最富野心和史诗风格的作品。与前作相比,本片不再带有那么强烈的自传色彩。然而多兰巧妙的从特异边缘角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偷家派对绝密使命鳕鱼角第二季命定之人目标小姐东北狙王决战虎牙山赛车女孩100天宝贝麦斯卡:死灵法师英国博士东北妞天使的声音济公之英雄归位安娜和维多利亚伟大的宽恕虎胆侠情万卷楼放荡生活夜隼怪异同床人千疮百孔缝纫机乐队失踪女孩父亲的遗愿狄金森第一季青恋开心点,糟老头断层线大块头有大智慧拳霸少年2

《双面劳伦斯》长篇影评

 1 ) 不在乎你是否有dick。

惊叹这部电影的配音与场景,二人漫步于五彩的衣雨之下,代表的是解放与自由,或是发泄吧。

等待了如此之久的相遇。

最后男主角剪短了头发,没有抹口红,他说反正都是劳伦斯,是因为心爱的她说需要一个男人的缘故吗?

为你可以牺牲的我性别吧。

我一直在意女主角的发型,从红色染成了黑色,最后剪成了短发,颜色是一种最直接的情绪表现,也许他们都真正变了。

值得注意的细节:男主最后眨的是左眼,而之前异装时是右眼。

双面的我吧。

在与女记者聊天的时候,玻璃窗外的男人一回头,原来是之前学校里的那个老师,当男主就要被开除时,还不断说着好话。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吧,压抑的、被歧视的他们。

爱真的与性别有关系吗?

如果你是homo,你就要变性吗?

他们说,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想转变自己的性别,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认识,也许只是遇上了一个与自己恰巧同性的爱人罢了。

就像剧中的那个女人说的,她是lesbian,但她不在乎她的爱人已经变成了男人,因为心的感受,她不在乎她的爱人是否有dick。

但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此吗?

你的男友说他想变成女的,但他还是爱你的。

他开始异装之后,你们还做爱。

也许有时我们只是认识不清自己,我们在混淆自我,什么是爱呢?

什么是性别呢?

你想变成女人,可你还爱女人。

你们都是在违背自然的规律啊,也许吧,可是这样的时代,千禧年的过后,有些东西不该如此了。

 2 ) 关于XD(非影评)

这片子断断续续不完整地看了三遍。

到现在可以明确地说,是我最无法入戏,甚至全程零入戏的一部多兰,但同时也是我最暗喜的一部多兰。

他在这部片子里把自己想干的、迷恋他的粉丝喜欢的、厌恶他的人所深恶痛绝的事情到放肆纵容到了极致。

连同那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殊不知大量携带着恶趣味、坏品味在内的一切。

它为何让我无法入戏:分开来看,首先,这是个好本子,是他到目前为止所有剧本里最厚重、最不自恋、最深沉的命题,切入点也很独特。

其次,这是部非常优秀的摄影作品,颈部以上人物特写,静物特写,超级对称构图,大量低机位运用,创造大量逼仄扁平的海报式空间。

无数模仿跟致敬墨镜王的华丽镜头。

再次,如同亵渎叔所言,这部的服装、道具、布景的惊艳程度无与伦比。

最后,无论在我看来如何,演员很卖力是事实。

总之,他本人的艺术嗅觉、艺术表达力、编剧功力、一切一切的才华,堆放在这部片子里是已经溢出来的状态。

但是当这些全部加在一起的时候,被挤压的始终是第一个优势,那就是剧本意义被这些花俏的华服挤压得所剩无几了,这些外套让电影的内核变得无限空洞和轻浮。

我感觉从头到尾我都在围观多兰的恋物癖秀场,没有哪怕一分钟的在享受故事,硬要说唯一的就是劳伦斯打电话跟妈妈哭泣那场戏了。

当然,在认真埋怨过这一切之后,我依然愿意起立鼓掌并且观看的原因除了是“多兰爱好者”之外那就是:这是部乱七八糟的电影。

但某种程度上这是多兰富得流油的艺术天赋的最集中展示场,在我看来,这才是他验明正身之作。

是作为普通受众发觉可以开始暗自在这个导演身上下赌注的开端。

如果他的未来注定不凡,那么他迟早得离开自己谙熟的题材,将自己的激情跟经验内化处理,冲破母体的藩篱,真正参与到更广大的议题中来,反视自己所处所关注的社群,透视自身的局限性。

果然在《妈咪》中看到了收敛与克制的多兰,看到了那个感叹自己已经像四十岁的老头的心的多兰。

我相信至今还有很多人执拗地相信他仍然只是一名运气比别人好点的靠脸加分严重过誉的电影玩票小丑,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江郎才尽或者原形毕露。

但至今为止,有目共睹的是在电影这个名利场的漩涡中属于他的一席之地渐次明朗起来。

我不想说,艺术圈历来的“老龄崇拜”以及“当世无天才”论调对每个人在评价青年才俊时的小心翼翼加了多少料(我自己也是如此)。

除去那些无聊的人身攻击。

目前而言,喜欢的把好都说尽了,不喜欢的但尊重的把坏也说得彻底。

怎么看,对他都是有益无害的。

PS:这片子开头三分钟太他么牛了。

看多少遍还是觉得牛。

 3 ) 我依然爱你

不管怎样,我都是劳伦斯,我依然爱你。

之前看电影都是看别人推荐,走个过程,从来没有过别人那种电影观后感,也没产生过共鸣,唯有双面劳伦斯,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复,特别是电影最后,很多年前两人的相遇,最最让我难受的场景是,两人交换姓名,劳伦斯挑眉一笑,小佛羞涩一笑,这个场景,每每想起,都让我一阵难受。

他们一直都爱着彼此,只是,劳伦斯选择变成女性,而小佛想支持,但是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尽力却又失败之后,她只能放弃劳伦斯,劳伦斯想要的是自由,自我的活着,而小佛则向往平淡安稳的生活,她想要的,劳伦斯注定给不了,和劳伦斯在一起,就要站在世界的对立面,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解和嘲笑,可能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下,这和她想要的平平淡淡大相径庭,所以,就算两人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生活不是小说,不像小说那样就算过程坎坷,最后注定会在一起。

他们分开后,劳伦斯一直关注着小佛的生活,后来,小佛知道他的关注,便和她一起出逃,我想,在那一瞬间,小佛是想和他永远在一起的,即使她有了家庭,但是,当劳伦斯带她去见和自己情况相同的两人时,小佛在一次崩溃,她不认为这是对的,她认为这只是逃避,两人不可能一辈子远离世俗的活着,所以,两人再次争吵,再一次分离。

当两人再一次见面时,小佛问他后悔么,劳伦斯的答案令她失望,所以,两人不约而同的没说再见,同时离开,就算离开时,无数次回头,还是坚定的离开,我想,他们都明白,两人的观念不同,注定了他们这辈子都不可能在一起了,就算他们彼此深爱,却还是各自奔向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看了这个电影,真的是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不是理解,不是逃避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相爱就可以在一起的,他们彼此明白,他们除了爱,再没有能给对方的东西了。

爱情不是唯一的,他们还是像两个相交的点,最后渐行渐远,却无能为力。

我翻山越岭去见你,却无心看风景,我就是劳伦斯,但我依然且永远的深爱着在远方的你。

 4 ) 女人•男人•战争

这是一部有关两性的非常、非常有趣的片子。

也是一个关于"常人"和"艺术家"的故事。

什么是男人?

什么是女人?

异装可以成为女人吗?

做手术可以成为女人吗?

女人和男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如果我说月经,你会笑吗?

上帝给了男人一个一生不变的身体,从性的角度来看。

而女人只有在生命最中间那一段时间,最具生理上的女性特征。

女人的一生,都在经历变化,无论是否繁衍后代。

这种生理基础,奠定了大部分的心理基础,那就是女人会有一个从少女到少妇到母亲或者成熟女性的阶段性变化,在每一个阶段,她的生活目标都会变化,而相对来说,男人基本是没有变化的。

这就带来一个矛盾,一个变化的值怎样和另一个不变的值匹配?

相对电影,劳伦斯要一直在天上飞,弗蕾德要变得脚踏实地。

回到生理学,女人有经期是因为要孕育生命,母性更是女人心理中最强大的一环。

因为养育后代的本能,女人会期待稳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因而更关注家庭,男人却更关注自身的成就。

因此当孩子来了的时候,弗蕾德没办法再陪着劳伦斯飞,即使她可以为他打掉第一个;即使她爱他爱到可以去给他买女人的假发。

母性持续的呼唤,让她只能远离这个对孩子来说是"危险"的人。

不能给予"光明正面"的社会形象,更不要说良好经济保证的男人,在一个母亲眼里,对孩子来说,就是危险的。

电影很聪明地没有表现劳伦斯对孩子的看法,又或许在他的词典里,根本没有"孩子"这个词。

其实在某些少数女人眼里,孩子这个词的份量也很轻,她们的名字叫"艺术家"。

对,就是那些以艺术为生命,把精神作为粮食的女人。

看看艺术家们的生平,就知道此言不虚了。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会有「写作的女人是危险的」。

没有研究过异装爱好者或者是变性人,他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

但"变成"女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无论科技多么发达。

所以劳伦斯算个女人吗?

我不觉得。

因此作为一个男人和女人,或者一个"普通人"和一个艺术家,电影的结局并不让人特别难受,即使他们的爱情是那么浓郁美好。

非常非常喜欢电影的杰出布景和摄影,美轮美奂。

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情感的表现,梦幻的场景,以及节奏(天哪,根本没觉得有两个半小时那么长)都很是我的菜。

不过我还是不得不说,从心理成熟度来说,这部电影有点象个孩子。

也许,男人和艺术家都是孩子吧?

才能保有永远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我很想知道,如果这个故事主线让李安来拍,会是什么样子?

嗯,男女主角都很好。

虽然男主基本上是男人的样子,笑。

话说电影里两个异装的男人都好漂亮,另外一只那个腿的特写,啧啧。

敢说导演绝对是有着跨越性别的强大审美心理;)或者很狡猾狡猾滴保住了市场占有率?

by the way,有研究两性学的筒子吗?

劳伦斯属于典型的异装爱好者吗?

怎么感觉他象打酱油的?

或者就是为了好玩儿?

重要场景都不怎么女装也太不科学了吧?

 5 ) 对导演泽维尔·多兰的专访 Entretien avec Xavier Dolan (渣翻译encore +-+)

Q: 这部电影你的灵感源自哪里?

X: 拍完‘我杀了我妈妈J’ai Tué Ma Mère ’以后,我们回到蒙特利尔,在乡下。

我们与团队里的几个技术人员一起坐车,Anne Dorval 安妮·杜尔瓦勒(妈妈的扮演者)那时同我在一起。

我们聊些有的没的,其中一个人倾诉她的一段过往的感情经历:有天晚上,她的伴侣告诉她,他想要变成一个女人。

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当晚回去后写了30页。

我明确了影片的主题和结尾。

一切很快都有素后,我慢慢写出来,在拍摄的间隙,有时候晚上,在南美的期间,总之一切有可能的时候。

Q:像‘我杀了我妈妈J’ai Tué Ma Mère ’或‘幻想之爱Les Amours Imaginaire’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吗?

X: 是,也不是。

首先我不是变性人,这是一。

是的方面,归根结底,因为如果没别的,到目前为止我的所有电影都带有自传性或个性。

老实说,在我的电影里我不大可能排除自我因素。

另外我也真的不相信电影可以完全独立存在。

电影有它的诉求没错,但导演总是多少会带入一点自我在里面。

我呢可能有点冒失,我往里加了一吨。

可能会让人觉得自恋或自我中心,我无所谓。

我拒绝理会那些不了解你的人的说三道四。

我不是没有反击过,只是到现在这个时候,我的反应都是私下里的,听到认同的呢就舒服,听到偏见呢就不大舒服,而不是不加掩饰地直面它们。

实际上,看过我片子的人对我都会有各自的理解。

如果我决定拍电影,自己参演只是为了好玩,怕别人忘记我。

所以啊,我理解一些导演爱乔装打扮的行为,是由于天性中害怕被忽视。

这就是为什么我感觉,每部电影都带有一定比例的自传性质。

因为没人会蠢到放过这个留下自己印记的好机会。

我们为了不让自己的记忆消失,把它出卖给一个比本身更大的集体记忆库,而放弃了本该延续的现实生活。

一部电影又一部电影,我们越来越难以回去,我们在这上面打转。

不久以后,在电影里只能讲电影的事了。

Q: 三部电影以来,你选择了一个拥有许多资深艺术家的的制作团队来保证电影的品质和视觉效果,也导致了成本的提高——预算比初期涨了8倍——是谁推动你进入这个高手如云的圈子的?

X:(与他人)无关,与才华横溢的人合作,想想就很兴奋。

无论是演员还是技术人员、艺术家、摄影师,他们谦逊或是高尚与我关系不大,我在意的只有他们的天性、品味和才能。

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电影,我们在构建一个团队,有的人离开有人留下。

我很早就想与制片总监Yves Bélanger一起工作了。

他是个艺术家也是疯子,健谈、激情洋溢、有学问。

我俩很合拍。

布景师Anne Pritchar,多么富有创造力而且精益求精。

她同帕尔马人Louis Malle一起工作,我再放心不过了。

还有François Barbeau 他为电影定做了十来套戏服,完全是我要拜师的巨匠。

这些行家可以分享许多经验,被他们吓得不敢出声是很傻的。

我们团结协作,一部电影才能被搭建起来,从整体到角角落落乃至每一个最小的细节,慢慢来改善。

我很清楚自己在各方面并不比同龄人出色多少,只是实话不开玩笑。

我也担心一个25岁哪怕30岁的导演会不堪重负。

与Avec Bélanger, Pritchard, 还有 Barbeau一起,无疑智慧和经验足够了,还有我们必须相互倾听和协作。

Q:你对这个作品的影响有哪些?

X: 为了筹备这部电影,我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商店、在纽约和蒙特利尔的书店购买了十来种期刊、画册、影集,在Amazon和Ebay上订购用来研究戏服的资料和时尚杂志。

总体上像Nan Goldin,还有一大串我可以报出来的摄影家的名字。

还有马蒂斯、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 de Lempicka、夏加尔、毕加索、莫奈、博斯Hieronymus Bosch、修拉、蒙德里安(取景)、克里姆特(颜色编码,某些电影时期的统一色调;褐色时期、镀金时期、淡紫时期)。

在电影当中,我有一个很快而精准的对《欲望号街车》里的马龙白兰度的致敬。

我最喜欢反复使用特写镜头,像戴米Demme的《沉默的羔羊》(浅景深、注视镜头、监视感、高度的逼近)。

从对节奏和叙事的野心上,我有意要追随卡梅隆Cameron 和他的《泰坦尼克号》。

从各方面讲,所有我读过的、看过的、从以往给我灵感的字句中领悟的,即使有些不是我的菜,也很正常。

所有这些美的、感人的、出彩的,理论上应该能够自然地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言语。

而我一点也没有纠结其中,因为我知道这些给我灵感的,并不影响我而是触动了我。

无论是由于对一件事物的倾慕而被其影响,还是由于我们的世界观、视角、语言、生长年代、价值观、所受的创伤、各自的幻想对事物造成的偏见,一切时间中的幻象都会越来越明晰,有的东西实际是截然相反的。

在这些情感的偏见中,我们很难得到原始的灵感,这是一种想象力的‘阿拉伯电话’(阿拉伯电话téléphone arabe,指一种口耳相传的游戏,我们会发现最后被传话的人讲出的句子与最初的发话相差千里)。

不论如何,这些都是我做的。

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有很多渴望,但我从不打算自创一个风格或思想流派。

自1930年以来,该有的都有了。

重要的是什么?

我的工作,我决定了,是要讲一个故事,好好地去讲,然后把这个故事合情合理地布置在戏中。

余下的(风格、流派),无论说是发明还是沿袭,都是机缘巧合产生的,表明没什么比有个想法更容易了。

原文:http://www.cinemovies.fr/fiche_info-21777-prod.html 请指教

 6 ) 爱男人的女人,爱上想变女人的男人

天性爱男人的女人,爱上想变女人的男人,即是这个想变女人的男人,爱的不是男人,这也注定是一场虐恋……就算,这两人,因彼此的挚爱,能看得开,那周围的人呢?

社会呢?

边缘人可怜就可怜在于他们是社会的“少数人”,因此,常常被“正常的大多数”所误解、排斥,异样的眼光和口水,能淹死人……所以,能说出“外表是肤浅的,具有欺骗性”,“我跟随我的心走,不在乎性别”的那对夫妇,也只能“吸着廉价鸦片,住在孤岛上,杂草丛生的房子里,远离人世”,即便自己看得开,对旁人的眼光,自然是只能躲开,消极抵抗的罢!

电影里有很多印象派,意识流的场景,把人的心绪,用画面语言将其写实了,A.Z.女士收到劳伦斯寄给她诗集《对她说》,这样一本常人眼里薄薄的书,立刻在她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顷刻间,整个房子都被倾泻下来的潮水打湿,波澜四起,水漫金山……几近要把她淹没。

还有A.Z和劳伦斯重逢出逃,一起启程去黑岛,在路上,两人相依相偎,欢快的音乐再次响起,天空飘满了,鲜艳的围巾……还有片中多次出现的宴会、舞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境,同样的A.Z.,除了第一个舞厅场景里,与当时还穿男装的劳伦斯激情相拥的她是肆意欢乐的,其他以后的喧闹场景里,虽然布景华丽,食物丰盛,每个人都盛装打扮,A.Z也是一身华服,但这以后的华宴里,A.Z.都有着繁华的落寞……A.Z没能和劳伦斯一直走到底,在黑岛的旅馆里,他们终于爆发,歇斯底里地相互责怪,劳伦斯责怪她的不够勇敢,没有坚持,最终向现实妥协,回归所谓的脚踏实地的“正常的生活”,而A.Z则责怪他的自私,只顾自己想变女人的愿望,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最终劳问她她到底想怎样,很简单,她想要的是“一个男人”……想抛弃现世的一切,冲破所有俗世的束缚,但真的可能吗?

那次黑岛之旅,连目的地都没有达到,在争吵中,她说到她因为得知他的异装癖而擅自堕胎,终于,让他没了继续吵下去的力气,他私自上楼,留下她,蹲在墙角,无助地哭泣……第二天起来,呼唤他的名字,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是,他已离去,留给她的,是一篇空白、寂寞的天花板和墙面……其实谁都没有错,谁也没必要怪谁,在片末的吧台,两人再次重逢,两杯加冰的伏特加,A.Z的还加了个小柠檬,时隔多年。

劳伦斯已然完全蜕变,里里外外,成为了个“百分百女人”,再回忆往事,竟然说,在自己还未变装的那个时候,两人的感情就有漏洞了,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A.Z劝说劳,要他脚踏实地些,但劳认为“脚踏实地”是对他俩(该说她俩了)的侮辱,因为“我们曾经飞得那么高”……于是女方说:“那你呆在那吧”这不禁让人想起《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他,自飞在天空始,就停不下来,累了困了,就睡在风里,一生只有在死的时候,才能落地,但女方,无论骨子里,与这只“无脚鸟”多么相爱,多么心意相通,灵魂伴侣;最终也想安定,想有个温暖的窝,总而言之,想要“正常人”的幸福……或许,这才是他们致命的区别,变性,只是让在这条裂缝上撒了把盐,给俩人的分开,加了点催化剂……在纠结中释然,或许是因为太相爱,或许是因为不勇敢,或许是因为太理解对方而却一次次陷入沟通困境,但是,一切都难回从前……,于是,Fred终究只能是A.Z女士,有A的开始,也有Z.的结束……

 7 ) 这爱情终要分开行走

今天轮到这部《双面劳伦斯》,这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第三部剧情长片。

电影讲述大学教师劳伦斯和从事电影行业的女友弗雷德是一对甜蜜的文艺情侣。

有一天劳伦斯突然坦诚他内心其实是女性想要以女性面目示人,弗雷德很痛苦却说服自己努力接受。

但现实生活中众人的想法依旧很传统,劳伦斯穿着女装上课后被学校辞退,女友正遇到工作问题,于是争吵下分手。

多年后女友结婚生子过上平静生活,劳伦斯依旧关注者她并送上自己新出的诗集。

弗雷德旧情难忘,两人出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还是发现他们的爱情依旧虚幻,最终两人还是分手。

导演泽维尔·多兰作为LGBT者,他的作品也一直关注这一小众群体。

这是他的第三部长片,但我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电影名《双面劳伦斯》我以为讲的只是主演劳伦斯对于身份认同的万般纠结,但接近三个小时的故事主体其实是他与女友弗雷德跨越十年的情爱故事。

所以电影里一半故事是劳伦斯的性别叙事,另一半故事是弗雷德的爱情谜题。

不得不说多兰对于影视艺术确实具有一定的天赋。

他对于明艳色彩的把握、构图表现情感张力、配乐的呼应让本片的试听之美在大银幕上格外凸显,也呼应了劳伦斯对于女性着装的不断尝试和弗雷德的内心激荡。

但我觉得这样五颜六色充斥过多,甚至有些审美疲劳。

个人更爱阿莫多瓦的工整。

电影的美另一方面来自饰演劳伦斯的法国演员Melvil Poupaud。

这是我第一次看他主演的电影。

Melvil眉眼柔和,当他短发着男装时是一位平和的文艺男人,但月光从窗内洒下扫过他的面容,他的眉眼和身段忽然有了丝丝媚意。

这媚意是内心的释放,是孤芳自赏。

他第一次忐忑走入人群,勉强面子好看。

20世纪结尾开放思潮在小范围艺术者之间流行,但大众依旧保守。

于是面对劳伦斯深思熟虑后的坦然,弗雷德不得不骤然迎接两种思潮的冲击,然后需要解答她需要爱情的基石到底是什么?

是诗与梦想的遥望?

还是与生活的世俗连接?

可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劳伦斯和弗雷德虽然具有一定思想的同频,但他们灵魂的锚定天上地下。

劳伦斯不顾一切的渴望向上飞的自由,而弗雷德则一次次回归安稳家庭。

所以他们的相聚每次以激情开始,以分别结束。

结尾落叶纷飞,劳伦在窗户凝望,他的爱情盛大终结,谁知道一开始不过是一次蝴蝶翩然。

 8 ) 双面劳伦斯 作业6

背景: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大多以家庭、性少数群体为主要元素,主要聚焦在生活中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对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男性毫无兴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抵抗,看不到反叛的可能性,他们代表了权威。

多兰的电影里很少能看到家庭美满,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纠缠,愤怒时可以说很多伤人的话,但是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为血缘连结互相理解而大声的说出“我爱你”。

“Home is where it hurts ”是《只是世界尽头》的一首配乐,而这首歌名就是他电影里所反映的家庭。

他电影中的家庭反叛了传统一夫一妻制,更像是一个联盟。

这种家庭模式反倒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大众的,家庭关系的多样化是现代性的命题,也是个体意志的释放。

角色表象上性取向等的反叛其实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观念的反叛和随着时间发展的社会的反叛。

《双面劳伦斯》是多兰的第三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之前《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中的自传性,更把视角聚焦在了其他少数群体的人身上。

起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朋友跟他说她的伴侣有一天突然说要去变性,”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后写出了这个剧本。

这部片子和其他多兰的片子相比,“变性人”标签是最大的区别。

“一个爱着男人的女人爱上了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男人”。

无论怎么想它都是残忍的,生理上的喜欢和精神上的喜欢二者产生冲突。

影片里有多种冲突和选择,Laurence和Fred相爱,而Laurence必须决定是坦然面对自己对于性别上的反叛还是因为爱着Fred而继续隐藏,Fred在得知Laurence的性别矛盾之后是选择因为她爱他这个人而支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同化而放弃这段感情。

影片中两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Laurence选择了追求本我,Fred 选择了支持。

在Laurence 坦白的时候fred先是惊讶,然后是质疑,她质问着laurence有没有穿过自己的内衣,内衣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外化物,而比起这个物品Fred更在意的是Laurence 把她当成什么,爱人还是女人还是模仿的对象,她要知道Laurence是否是爱她这个人。

在选择支持之后,Fred给Laurence买假发庆祝他找回自我,表面上看起来她很自然的面对了恋人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她还是在矛盾,和逼迫自己去适应这种改变。

她不断告诉自己她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她还是患上了心理疾病,但是她坚持说这病和Laurence无关。

回到影片开头是路上行人凝视的中近景拼接,代入Laurence的第一视角,观众也开始不安。

这段关系崩塌的诱因在一开始就呈现了出来——众人的目光 他人的看法。

再结合时代背景为1989年,性少数群体同现在相比被包容的可能性更低。

两人因为爱和世俗而分合。

片中在餐馆里的重场戏,Fred 带着Laurence 吃饭,服务员先是在倒水的时候说不知道改称呼Laurence女士还是先生,在上完菜离开后又重新回来问二人“他们的感情是不是需要很多勇气,后厨的人都很好奇。

”Fred崩溃了,她用手使劲按碎了盘子,甩掉Laurence离开了。

二人的感情被世俗压倒了。

这场爱情纠葛的时间太长了。

Laurence和Fred 在一起十年,分开后相见决定私奔被现实又一次打破,又相见,最后在秋叶漫天飞舞下不约而同的逃脱。

第一次的分开是因为他人的看法,第二次是因为对家庭的责任,最后一次二人的聊天才真正使这段感情结束。

在餐馆里Laurence 跟Fred 说这段感情在他决定变性之前就已经产生裂痕,真正的原因不是性别,而是两人之间本身爱的变质。

所以在Fred 问Laurence 后不后悔变性实际上是在问后不后悔和她分开,Laurence 回答自己从不后悔并且很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他不后悔追求自己放弃爱情。

Fred让Laurence 脚踏实地,而Laurence 追求自由不想被现实所拘束,三观的不同才是两人感情破裂的真实原因。

我很喜欢多兰电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视听。

《双面劳伦斯》的视听同其他几部不同,它其中有很多超现实镜头。

两人感情破碎时从Laurence口中吐出的象征Laurence 破茧重生的蝴蝶,两人决定私奔时从天而降的“衣服雨”和结尾彻底分开后漫天枯叶之间的对照,在收到Laurence 诗集后房间里倾盆而下的大雨……超现实又是在现实中穿插的“幻想空间”,象征不同阶段两人关系,那种冲击是直接合理的。

一段在车里的戏,Fred 一句句无逻辑的对Lawrence的关心被剪接到一起。

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使人心烦,所以对应的Laurence在洗车时候的爆发显得极其合理。

他爆发的同时洗车水喷出,气氛被点燃,情感被浇灭。

一段Laurence给妈妈打电话哭着求助,两人对话的画面剪接,母亲那边有家里的噪音 父亲的催促声 噪音越来越大 电话那头还有Laurence 的怒吼。

多重声音交织然后静音切到氛围声音,母亲单纯的对白让他别回家,然后挂断了电话。

让人感到窒息。

影片结尾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Laurence 用回形针做了一只蝴蝶 并打赌Fred会不会收下它,爱情开始;对自我性别产生疑问时用回形针当美甲,卡在他的每根指尖,爱情将本真桎梏住;第一次分手时蝴蝶就已经飞走了,这段感情在影片中间就已经给出了结果。

 9 ) 无论怎样,他都是劳伦斯

Laurence是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师,Fred是做导演方面工作的人员。

两人在片场相遇,彼此吸引以及相爱。

可是隐藏在Laurence内心深处的,是成为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男人。

这让Fred被迫接受,最终还是离开了Laurence。

反对一直都存在,从家庭,从社会,从工作。

但Laurence依然存在,没有什么改变。

电影的核心其实是探讨接受的问题。

接受,意味着支持,即使不是完全的支持。

Laurence在追寻自己内心所想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许多的阻碍。

从家庭上,因为没有和母亲提前告知以及突然消失,母亲变得不太能接受他的巨变。

因此在数次Laurence想逃离社会,回家安慰的时候,母亲总是选择了拒绝。

Laurence的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男性。

一直没有对Laurence选择过支持。

对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从一种大家长模式,居高临下的感觉。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Laurence的母亲逐渐接受了Laurence,无论是变装前,还是变装之后的。

毕竟不管怎样,Laurence是自己家的孩子。

母亲爱的是Laurence,而不加性别的定义。

所以母亲选择了支持,因为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是Laurence。

从社会层面,Laurence同样遇到了许多的阻碍。

从刚开始变装的时候,在街道上,在酒吧里,他总是遇到他人的冷眼和嘲笑,届时他会选择反击。

但是在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对自己逐渐接受的过程中。

社会也变得开明,对这种社会现象也逐渐变得包容。

我们也可以看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种现象不再抱以一种异样的眼光。

毕竟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人们张开了自己的胸怀,去接受一切可能的事物。

工作层面,Laurence接受了许多的不公。

因为变装,Laurence被家长联合起诉,赶出了学校,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这使得Laurence只能以写作为生,间接导致了和自己的爱人Fred的破裂结局。

但是在电影的末尾,接近新千年之际,Laurence已经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接受了采访,在文坛活跃一时。

这也间接说明了,工作层面上对Laurence这种特殊现象的接受,而不是一昧的say no。

之于Laurence的爱人Fred来说,她遭遇了从反对-妥协-接受的过程,从刚开始的无言。

到认识到自己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而不是他性别的特质。

但是Fred内心渴望的,是一个real man,而不是Laurence这种半路出家的女性。

不过随着Laurence逐渐深入对自己的探索,变装程度也逐渐加深,自己也只能选择妥协,因为她时隔数年,自己爱的仍然是Laurence本人。

虽然最后Fred依然选择了逃避,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举。

Laurence生而为男,内心却住着一个女人。

不过Laurence的性取向依然是女生。

这也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因为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不要说同性恋了,他们就不能接受。

更不要说有着女人打扮的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之事。

这对社会以及民众的认知,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这也是他受到社会的冷艳的原因之一。

奇怪的根源在于,让人怀疑性取向。

男人的特色,是有雄性的特质。

但是Laurence服用激素,外形已经变为了一个女生。

有了乳房。

Fred发现的时候,也是特别的惊愕。

内心居住的女人,也可以说是Laurence长久压抑的欲望的代表。

Laurence的父亲极度具有大家长气质,是父权制的代表。

在家里对母亲颐指气使。

Laurence在这种氛围里面生活,自然也是和母亲站在了统一战线。

毕竟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的深入。

家庭内部的压迫,促使了Laurence内心女性角色的发展。

在教学岗位,面对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的监督,想做自己的目的,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社会是父权制的,这种凝视也是带有父权制意味的。

于此,家庭内部,社会外部,Laurence收到了内外的压力,内心的女性角色也变得更为强壮,自己想做自己,想做一位女生的欲望,也是愈加强烈。

Laurence虽然内心的女性角色被持久的压抑,但自己却是一个很男人的人。

和第二任女友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戴着耳机,而不去理会他人,不会照顾他人的情绪。

即使口口声声说,自己对他人抱以感情,是一种喜欢的情绪。

可是冷暴力,确实是处处可见。

不会照顾让人情绪的巨婴,需要女性的服务,这和Laurence的父亲如出一辙。

这也是Laurence变为真正女人的阻碍,因为自己从行为上已经在行男性事的后辙。

多兰的电影我到现在也没有看完,一部分是因为资源的原因,一部分因为时间。

但是我发现,多兰的电影里面一定涉及三个话题,自我的讨论,母子的关系,和对男权制度的反叛。

自我的讨论,主要体现在做自己上。

做自己包括,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正视自己内心所要,并且以追求。

从多诺万,母亲,以及这部电影我们都可以看出,主角都是在追寻内心所望,或性取向,或成功,或爱恋,都是在做自己。

母子的关系,是多兰电影的基调。

母子的关系再差,母亲也是对孩子有着无止尽的爱。

Laurence的母亲对Laurence也有着无止境的爱,在回答Laurence关于是否还爱自己的问题上,他的母亲也是坦言,自己爱儿子,而无关性别。

母性的光,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父权制的反叛,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摆脱以及接受自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反叛。

或自己的身份,或者被绑架的感情,都是内部或者外部爹味太重的原因所导致的。

而逃离,则意味着一种形式的自我反抗。

回到这部电影,Laurence变了,确实变了。

外形,工作,对社会的看法,对工作的看法,工作地点,语调,容颜。

这些都产生了改变。

但是Laurence或许也没有改变,他还是母亲的儿子,还是Fred的爱人,It’s Laurence anyways, 他依然是劳伦斯。

“It's Laurence, anyways.”

 10 ) 左右劳伦斯

目光,一个接一个;近景,回头,错愕。

景象影片里还出现了两次:劳伦斯第一天女装教课,下课去食堂时路过形色各异的学生;劳伦斯在酒吧与人斗殴,带着伤口在雪里向路人祈讨硬币打电话。

可只有在学校那一次是目光是平等的,有轻松的音乐。

三十五岁时,劳伦斯决定要成为女人,应该说是回到女人的身份。

母亲不意外,起初只是以为他是同志。

女友芙蕾得因爱伤心,却决定面对,陪他化妆,送他假发。

到底她还是需要一个男人,尽管彼时的劳伦斯生理上还是一个男人。

分开了,劳伦斯的嘴里飞出一只蝴蝶。

芙蕾得轻易得到了一个男人,与他结婚生子。

可劳伦斯一直在她心里,哪怕与儿子的游戏都是他们的回忆。

一天,芙蕾得收到了劳伦斯的书,明白她在跟踪她。

挣扎后芙蕾得翻开了题为《她们》的书,写的是她们的爱情。

回忆像潮水般淹没了她。

于是她们重逢,又决定一起去向往已久的黑岛。

一切看上去都美,不是不爱,她们只是回不去了。

劳伦斯去了美国,多年后再回蒙特利尔,还是要见见芙蕾得。

看《幻爱》,只觉二十出头的导演有意思。

《左右劳伦斯》则让人钦佩其导演和编剧实力。

题材看似荒诞却源自真人真事,个中情感的细腻和承转处理得恰到好处。

导演的年纪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就像剧中的劳伦斯。

难怪导演说每部电影或多或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劳伦斯的选择注定艰辛,可如芙蕾得所说,他一直活在云端。

对,人怎能没有自己的世界?

劳伦斯还鼓励母亲走出单调无趣的夫妻生活,重新拿起画笔。

母亲画了一个孤立山头的女性送给劳伦斯,称劳伦斯女儿,漂亮的女儿。

和父亲的关系让人会心一笑:父亲不转头地守在电视机前,回了一句你好。

之后世界安静到只听得见电视机的声音。

关于演员,劳伦斯、芙蕾得和母亲都异常出色,配角如五朵玫瑰也属锦上添花。

据说一开始找的是Louis Garrel演劳伦斯,想来没有Melvil Poupaud好。

Louis 太理所当然,却少了Melvil身上的平凡和冲突。

音乐和摄影也是不多说的好。

想起近日读的蒋勋:知识越多,成见越多。

回到电影标题,左右都是劳伦斯,为什么要在乎是左还是右呢?

《双面劳伦斯》短评

弯的直的,边缘题材。

6分钟前
  • R先生
  • 还行

非得要那么多次沉重如亡的离别后再重新开始吗?

7分钟前
  • 墨里森
  • 力荐

基本上能包揽各大表演类的奖项了

10分钟前
  • 大树
  • 推荐

單純欣賞Melvil Poupaud和Nathalie Baye恰如其分的表演。導演還是太自溺,善於描繪強烈的慾望和激情,情緒的由來卻都沒有道理,不懂如何表現人的複雜性。如果要講一個正經嚴肅的故事,就別出現嘴裡吐出蝴蝶,雨水從客廳天花板澆落,彩色衣衫漫天飛舞這種玩爛的招數。

11分钟前
  • SSSSSSS
  • 还行

看了一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故事是很美的,可是太长了,三个小时,导演、编剧、剪辑、服装都是多兰自己在搞,果然是太爱自己的片子一分钟都不舍得剪掉吧。

12分钟前
  • Daniel
  • 还行

色彩、服装、配乐都很好,一如既往的个人色彩。但升格、名言用的过了。挺平庸的故事。敢不敢短一点!

14分钟前
  • sam
  • 还行

我们为爱与现实的沟壑填上无数个借口,甚至自我,甚至性别,然而它们还是被撕裂了,连带着爱失去了完整,唯一的好处是那些我们当作借口的东西最终留了下来。

19分钟前
  • 妖妖不灵
  • 较差

评分:B- 当然,其实仔细想想,多兰的牛逼很大程度上与其一流的制作班底也不无关系。但是剧本也好,访谈也好,都能闪现他的某种老成。片子切入的视角是很特别的,可惜处理的结果却把这些异质性慢慢剥去,仅化为灵光乍现的小惊喜,却在总体上趋于一种“内容”上平庸。当然“形式”上的才华举目共睹。

2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好喜欢劳伦斯啊!假如有活在空中的愿望,又有飘浮无所依附的勇气,那便不要降落,不要“脚踏实地”。

28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OST值得收

32分钟前
  • 石頭只想醫頭痛
  • 还行

许多人都无法面对伴侣真实的那一面,因为往往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更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没想到自己也会这么丑陋。两个人走着走着,就忘了第一次遇见彼此时的怦然心动,是有多么珍贵。积攒的复杂情绪,愤怒、恨、心疼、感动,在影片结尾回到最初的那个时刻,倾泻而出。劳伦斯刚开始变装处在尴尬期的时候,小寸头看着真挺别扭。长直发的时候开始帅气迷人。到了后期,一头黑长卷发,一身蓝粉西裙套装,擦着精致指甲油的手夹着一根烟,整个人像大明星一样闪闪发光,倾国倾城。他说他不自信,只是笃定,微笑中隐隐透着志得意满。是的,这就是他,一个人真实的样子魔法般美丽动人。按照所有人一样的模式结婚生子工作生活,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那它对你来说就是虚伪的。9.0

37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力荐

法国这样的题材电影太多了吧,但其实都没有拍的多么好。

42分钟前
  • 米开朗基罗
  • 较差

一个男人,干了三十年女人,现在要反水。剧本牵强,无法有代入感,女主角丑的不忍直视,且无比絮絮叨叨,无代入感。每个人说话都是如此的絮叨,不及重点,每说一句都像是在套别人的话,让对方说出来,自己长嘴只是为了套出别人的话。。。。。

43分钟前
  • 爆爆
  • 较差

一如既往惊艳的意象,片子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算是连贯统一的,戏有点过

48分钟前
  • 唐那啥
  • 推荐

创作起点非常棒,不过如果他的目标是泰坦尼克号的话,恐怕导演也没拍出他想要的效果吧,画面再美,从头至尾也没感受到多少感情

51分钟前
  • max
  • 很差

再也不想看加拿大电影了

53分钟前
  • 虚构死亡纪事
  • 推荐

这位小哥这次拍的也太长了

57分钟前
  • 引领村里的潮流
  • 较差

其实是爱情片来的。其实杀了我妈妈还不喜欢这个导演,觉得太卖弄“我是天才”的感觉。这部情绪就控制的很好,该有的华彩也有,这个比例好适合表现特写情绪!看完了有种我也要拍的冲动

60分钟前
  • 尔安宋🌈
  • 力荐

终于看了!每当看到fred那上了年纪翻黄干枯皱纹横走胶原蛋白尽失的青筋绷了一薄脸(不管有妆无妆)和头发,和脸的描述一样的发质(及头发的颜色些),我就难受。

1小时前
  • Luixandra
  • 还行

故弄玄虚

1小时前
  • 麒麟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