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两天看了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决战中途岛和他们已不再变老。
我虽然是个伪军迷,但是战争片却是特别喜欢,从最爱的珍珠港片虎!
虎!
虎!
到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再到血战钢锯岭,还有N刷的亮剑哈哈,看的不多,但档期有的话绝对会贡献票房。
但是昨天在影院看到的这部电影很不一样,观影的时候眼泪不停的掉,跟以前看到过的战争片不同,因为这部电影(或者纪录片)贡献的画面、声音和场景都太真实,让灰蒙蒙的一战通过彩色有声的3D形式展现给观众。
一、画面真实,电影因为是历史胶片复原(影评中太多大神介绍过,我就不赘述),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从他们受鼓舞应征入伍,到受训,再到亲临战场之上,直至幸存退伍都那么真实,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是演员的表演,镜头前的士兵就是百年前真实的人们,他们的笑脸,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无助都是真的。
电影开始颜色是黑白,慢慢变成彩色,直至最后又变成黑白。
导演像是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最后再合上,或者观众像是看一个西洋镜,慢慢入迷慢慢散场。
二、声音真实,其实电影中的很多音效是模拟的,但是旁白是真实经历过一站老兵的声音,导演将老兵的声音和战场的声音融合,甚至在片中有一个五秒的黑幕,就是想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无助慌张害怕残酷。
当然也有各种机械的声音和士兵们调笑的声音,这些声音应该是后期配置,有一个镜头一个士兵对着镜头说:hey,mama,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在看到摄像机这个当时稀罕的物件时都在笑,甚至在战后疲惫不堪的休息中。
三、场景真实,就算我看过多少逼真的欧美恐怖片,道具师们把尸体血液等等布置的多么逼真,我的感受只是恶心或者惊讶,但是当你真真切切看到镜头中遍布战场的尸体和受伤的士兵,那些尸体有的发紫有的僵硬有的已经开始腐败,原来真切看到的时候原来感受不是害怕而是全身发冷和发至内心的悲痛,因为人类的本能让你意识到你的同类、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结局很不堪,很难看。
观影最奇妙也是最痛心的地方就是,透过镜头,仿佛每个面孔每个眼神都像穿越了百年的时空,与我存在在一个平行时空,就像海报上那个士兵的转头,他的眼神就在看着镜头或者看着你,仿佛在说:live well and do not mess up!
这种震撼不是大场景大制作或者优秀的演员可以带给观众的,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战争的片的根本,它展现的不是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战争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普通战士,没有姓名,没有特殊,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就连德国士兵也是一样的,被俘的德国士兵待遇还算人道,可以跟英军调笑,他们可能都是自己家乡的理发师、报童、屠夫、小店雇员等等。
导演不愧是指环王的导演,在指环王里有很多细节反应他对战争的思考,如乐观的英国人就是哈比屯的居民,还有霍比特人经历战争回到家乡后他们的居民并不关心战争的态度,就是英国普通民众的映射,这些细节让我对导演有一次心存敬意,对制作团队心存敬意。
最后的最后,我总是看到影片中英国土地上有一种红色的小花,在电影单调的色调中很显眼,我在猜想是不是就是英国国殇日民众会佩戴的虞美人呢?
NO WAR!
PEACE&LOVE!!!
十二点夜里,没有流泪。
一口气看完了影片,黑白胶片在技术下恢复色彩,一切人一切行为在银幕前似乎表明这是电影,但又都真实得让人开始感到窒息和恐慌。
零零碎碎的回忆拼凑出属于真实史实的深切回忆。
即便有欢笑和庆典,和平年月无从感知的恐惧还在彩色画面中无数面庞中升起,又在庆祝的黑白画面滑入谷底。
在结束后的生活中,这场战争的背后隐藏了太多太多信息,普通士兵似乎参与在其中,却又对很多事情毫不理解。
这部影片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我自己不是走进别人的生活,那画面黑白彩色再落入黑白,似乘着小舟,滑进了过往战争年月后,很顺利的,脱身而出。
很多片段中,一下子将生与死夹杂在一块总会令人不知所措。
思想像被绞死在了战壕前面铁丝网里。
血肉模糊的景象伴着恶臭穿越到现代,那时的炮火声停息了多久?
和平的时代真已到来?
《追风筝的人》里的描写开始顺着藤蔓向上攀爬着,影片中更多的是士兵,但对战争,我依然绝望。
当经历填满身体时,一切又都有了不同的态度。
苍老回忆录像被彩色颜料沾染的画笔,深深的,一声不响的在我心中划下一道。
愿着和平永驻,我庆幸着,也默默祈祷。
回望
他们已不再变老 (2018)8.72018 / 英国 新西兰 / 纪录片 历史 战争 / 彼得·杰克逊
一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野心家们的一场豪赌,有的人赌赢了,有的人赌输了,一战之前,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就已经烧了很多年,萨拉热窝事件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德皇威廉二世野心以及拿破仑三世的心机,直接促成了这场战争,而这部《他们已不再变老》是从远渡重洋的英国人的角度去重新领略这场战争,虽然不全面,但是很真实。
彼得杰克逊利用技术,把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当年的影像资料进行还原,画幅也进行了改进,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从当年参军的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战争,残酷,真实!
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明白了这场战争的本质:那就是毫无意义!
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的丧生,而侥幸幸存的人则脱离了生活,战争后遗症也时刻侵扰着他们。
战争,是人类社会文明几千年来不了逃避的命题,但是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平民和战士无意义的奉献去换得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本质上就是徒劳无功罢了。
真心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
手绘海报和低帧率的录像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节奏慢的就像堪堪能动起来的图片。
无声的录像需要借助配音来解释,才能让观众理解那个百年前的影像里记录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影片开头标准的黑白纪录片式的二十多分钟,让我感到庄重却无趣。
从小在彩色影像和逼真音效滋润下培养出来的我,没有静心欣赏影像古董的耐心和悟性。
更何况,在我面前展现的,还是一场我根本毫无经验的遥远战争。
但二十多分钟一过,当画面放大,影像的色调由色谱的两端向四处散去,耳中听到士兵们在行伍队列中行进时靴子踩在土地嘎吱吱的声音,我的心为之一颤:这场战争活过来了。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科技的发展让文明世界的体面程度来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我可以坐在柔软的沙发里,用双眼去体验百年前那些堑壕兵们所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一切。
但这种体面程度也带来了一个负面效果,它让文明的野蛮造物——战争变得如此清晰,以至于让我感到厌恶。
回想起那些缔造一战的政治家们挥舞民族权利和公平正义的大棒将无数青年赶入非人地狱时的信誓旦旦的嘴脸,我心中那丝对文明的信念被深深的刺痛,久久无法释怀。
是什么让我们这个文明世界铭记战争?
百多年来,是那些令人惊愕的统计数字、直抵人心的文本话语做到了这些。
而如今,影像更好地让我们相信了战争的非人性与残酷。
感谢这个文明的造物,帮助我们回溯了自己在向未来迈进时所犯下的错误和罪行。
但在技术之外,在影像的延伸之处,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铭记。
毕竟,我们该做的并非给文明以岁月,而是赋予岁月以文明。
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今天球赛聚餐战争留给明天,应征入伍随机岁数,枪管火车头泡制英式热茶,无人区尸体沼泽,花籽和蝴蝶……纪录片影像修复的又一种可能;不过口述历史纪录片都要删减三分钟,审查底线何在?
将战争的恐怖和细节重现于大荧幕,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和平来之不易!
音效、视觉效果都很还原。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就是电影理论上说的那拼贴式纪录片吧,导演的工匠手法太牛了。
当黑白影像变成彩色扩张铺满至整个宽银幕并还有配音的瞬间,我仍忍不住惊呼一声,太真实了,临场感太惊人了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战争,国家,武器,杀戮,正义,邪恶……我们是正义的审判者,敌人是万恶的施暴者。
战争里,士兵被灌输千篇一律的思想,他们只要瞄准目标,扣动冰冷的扳机,射出炽热的子弹,穿透素不相识的心脏。
士兵,无疑是战争的最大牺牲品。
他们被遗忘在泥潭,被冻僵在雪地,被撕裂在荒野,他们成了天地间最微不足道的生物。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本可以尽情享受阖家之乐,本可以和姑娘谈一场甜甜的恋爱,本可以为父母操劳家务。
但由于两国之间政治外交的博弈,不得不驱使自己的意志,背井离乡,保家卫国。
战场,无疑是战争最丑陋的一面。
人性在此刻已经消逝殆尽,置你于死地变成了我唯一的目标,如果我不杀你你就会杀死我,而你为什么要杀死我,可能也是因为这,这就是我和你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
如果不是在战场,我想我会打量你的衣着是否得体,体会你的谈吐是否优雅,仔细瞧瞧你清澈的双眼,礼貌的向你问候:“你好我的朋友!
”战争,无不将人类的丑恶展露无遗。
一将功成万骨枯,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没人管索姆河畔死去的几百万人都是谁,这一点也不影响乔治五世和威廉二世的晚宴,这些士兵死的只有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妻子,他们的孩子以及所有爱他们的人为他们凄入肝脾。
死亡本身并不悲哀,只是把悲伤都留给了活下来的人。
我不是特别喜欢看史料堆砌式纪录片,总觉的少了些灵动感。
但严肃题材——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战争,这样拍非常合适。
一位惊才绝艳、有独特个性的导演能很克制地去拍片子不容易,或者说很有诚意,一切都是参战士兵们最真实的视角,没有刻意树立典型,更多的是士兵们琐碎的日常战地生活,甚至有点温情和幽默。
但不代表它没有如实呈现战争的冷酷,上个镜头还在腼腆微笑的面庞,转眼间就陷入泥土里,变成青白色,失去了生机。
这样的画面太多了。
但和大部分炮火连天的战争纪录片比,这是我看过节奏最舒缓的一部了。
也许导演别有用意: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体验满是死人残肢的战壕、向敌区冲锋时绝望的冷静和战斗中途短暂的放纵狂欢等诸多极端感受。
我们永远也不能切身理解士兵们是怎样从充满激情到恐惧,最后变得麻木。
导演把一切如实呈现到观众眼前——看,这就是战争!
但远在历史长河另一岸的“文明世界”的我,却只能听到一点点炮火的余音,我和士兵们唯一类似的感受就是对战争的发生和结束充满茫然。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看完战争片后没有像打了鸡血似的躁动。
影片没有迎合大众多余的“人文关怀”或者“反战情绪”,也没有以特效满足人们无聊的娱乐需求,它只是真实地呈现了“战争无意义”,以及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的一种残酷。
“嘿,你最近去哪儿啦,上夜班吗?
”
这部片子通过一战老兵的口述,慢慢的还原一个普通人参加战争的全过程最开始年轻的孩子们是兴奋、憧憬,是热血。
再到枯燥的训练,对装备的熟悉和慢慢适应军旅。
再坐渡轮刚到战场后方看到的麻木、惶恐以及各种一线准备作战时的苦中作乐。
以及面对真实的枪林弹雨时候的紧张、不知道明天会如何,以及对死亡的从恐惧到麻木。
全片从黑白到彩色的转换开始带来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还来不及赞叹技术的伟大,就被真实的“战时生活”拉到了“一战现实”——只一间衣物,没什么吃的(或者很差)、随地的睡眠,以及随时随地的子弹和死亡、带来巨大死亡威胁但关键时刻能保命的弹坑,以及片中随时会穿插而来的各种形态的尸体,以及跳蚤、蛆虫、坏死的手脚……战争中与德国士兵你死我活,却又对俘虏保持极大的同情甚至欣赏的奇异感觉——因为他们自己在来到战场前都一样,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为了“某些人”的想法,相互之间的拼杀,由此战争变得“毫无意义”。
战后回到国内后的失业、以及周边人的不理解(无论他们想表现的如何热情或者同情)——因为他们“从未在那里”,而是在后方,哪怕艰苦(甚至有时候并不那么艰苦)继而自然而然就能部分理解老兵的很多想法——那是被冰冷而艰苦的现实与死亡鞭打塑造一点点用血肉磨出来的。
——一战时候录像机还是个新鲜的东西,所有看到录像机的人都会兴奋的略带表演性质的挥手或者大笑。
但背后记录的这些鲜活的面孔,可能就是“一战中英国死亡100万战士”的其中的一员。
作为观众,忍不住边看边想,自己如果身处当时的场景会是如何的心理感受。
不得不说,好的战争片,只是冷静的描述给观众,一线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作为观众的我,就从内心当中自然而然的反感起战争。
最后的片尾曲可以是战士们“开着黄段子冲锋”前后的歌曲,朗朗上口,也一直徘徊在脑海。
一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遥远得仿佛好像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话: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热窝遭到暗杀,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直接参与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一战在我国的知名度低得可怜。
但其实一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毫不保留的说,一战直接改变了现代的世界格局。
一战过后,英国虽胜,但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从此日不落帝国落于美国后。
德国战败背负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当权和二战的发生。
一战过后,底层人民的革命意识觉醒,开始逐步推翻各国腐朽的皇室。
法国急需劳动力,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为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星星火种。
执导了史诗巨作《指环王》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帝国战争博物馆希望他能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片子,要求是需要用到博物馆的战争史料,大约是两万三千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三万三千个老兵录音。
但同时还要有原创性,不能流于流水账。
历时四年,PJ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没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而是从西线英国士兵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
因此这个片子,比起政治历史,更偏向于人文经历。
全片一个半小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史料,没有尴尬的现代演员的演绎,没有无聊的历史学家采访,一切都是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
背景讲述者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兵,讲述那些年只在回忆里鲜活的故事。
最最酷的是,PJ和他的团队通过现代科技给古老的影像资料上色,调整速度,那些在快进般的模糊史料里的古人,突然间鲜活起来,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觉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苦中作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战的爆发是突然的,这边还在和德国人踢足球赛,突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了。
但是国家的动员却是有力的,各种标语让年轻的小伙子们热血沸腾,“日后你的孩子问你,爸爸,你在伟大的战争里做了什么?
”“为英格兰而战,不要成为下一个比利时”。
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但是热血的少年们谎报年龄也要参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
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比起来,有种呆板的可爱,在影片中更显的得少年们不知世事。
他们穿上了最好的(可能是唯一的)西服光荣地去参加征兵,却被统一没收了全套行头换上了并不合体的土黄色军装和沉重的军靴。
经过短暂的令人兴奋的军训过后,他们便开拔进入了比利时战场。
一周比一周走得快,走得时间长。
越往前走,听见炮火声越来越近了。
路上遇见前线下来的士兵,年轻的士兵们兴奋地问前面怎么样了,士兵表情麻木,说:“糟透了,伙计。
”很快,他们便直面了战争的残酷,荒芜破败的无人区,缠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网上挂着死人。
潮湿的壕沟里,有大群吃死尸吃得胖胖的老鼠,有无尽的虱子,天冷的时候靴子和沟里的水冻在一起,冻疮都是轻的,严重的则需要截肢。
上一秒钟还在聊天,下一秒钟聊天对象的头就像个打碎的鸡蛋一样在眼前爆开。
战壕里不能睡地上,因为有水,直接在壕壁上挖洞躺在里面睡。
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只能挖出一条沟,上面放个板子,板子上可以坐四个人,都光着屁股拉屎。
拉屎的时候由于在壕沟外,还要提心吊胆怕德军扔个炸弹过来。
有一段在壕沟里的录像,明显看见娃娃脸士兵脸上的无限恐惧,PJ说这是在一场很惨烈的战役之前录的,这个录像里的所有人基本都战死了,这是他们死前30分钟的影像。
战事不严峻的时候,士兵们也会聚在一起苦中作乐。
吹口琴的,吹苏格兰风笛的,逮着青蛙玩的,互相喂食物的,拿着瓶子当吉他弹的。
半大小子们在一起,再艰苦的环境里也能找出无穷乐趣来,影片中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咧着嘴笑着的。
那个年代电影刚刚普及,面对摄像师,每个路过的人都天真又羞涩地盯着看,很难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还有人不知道摄像和摄影的区别,站在哪里呆呆地尴尬地笑着等着照片完成(那个时候照相需要摆pose十秒以上才能成像)。
这些看着镜头的一张张面孔,一双双眼睛,经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注视着我们,突然有种跟古人交流的超自然感。
战争打了四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都累了,当年的少年已经成为营养不良,胡子拉碴的男人,见过德军的俘虏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
PJ的讲述非常中立,在电影里德军很勇敢,也很固执,但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可能在战争开始前是理发店的,酒店服务生。
被俘虏的德国人表情也是恐惧,呆呆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眼前英国士兵的一个表情就等来杀身之祸。
等到这些士兵都回乡了的时候,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接待英雄的荣耀,而是周围人的不理解,还有失业潮。
这场欧洲皇室之间的角力,带给普通民众的,只是伤痛和贫穷。
上大学时,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给我们讲,他小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他那个时候还以为正常的就是那样,人都是那样的,都是要缺胳膊少腿的,后来才明白那有多么的不正常。
影片结束后,PJ出来讲解了他和团队制作电影的过程,读唇语,配音,找资料,调色,如此庞大细致的工程,也之后PJ这样追求追求超现实的导演才能达成。
最后的片尾曲是一首一战时候的老歌《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调子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应该是士兵们行进的时候编出来得以传唱的,讲的是法国战壕里的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老女人苦中作乐的事。
这个片尾曲还有一个小插曲,电影快拍完了PJ才想起来用这个曲子,回英国找人录已经来不及了,他用新西兰人模仿英国口音又觉得不像,破坏电影整体感。
最后他打电话到英国大使馆,找来大使馆里最会唱歌的几个人,于是这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外交官,在口哨和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中,用英音摇摇晃晃地唱了这样一首歌。
效果出奇地好,仿佛就是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英国士兵,一边行进一边唱着这样一支粗俗的歌曲,不知道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一战作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有一千万士兵阵亡,其他受伤病困扰而早逝的更是数不胜数。
PJ在最后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部片子能让人们问问自己的祖父母们对于那段时光的记忆,因为他们的父辈们可能和他们讲过这段历史。
而再过几年,当我们的祖父母去世了,这段历史真的就变得遥远了。
感谢PJ以一种谦卑的匠人精神,将这段落满灰尘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有的人埋骨异乡,有的人的孩子都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因为这部影片而永远鲜活。
附上《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的简化版歌词(歌曲本身重复的段落太多了),往往这种欢乐的口水歌,因为是百年前的,反而有一种黑暗哥特的意味在里面。
另一首相似的歌是《编玫瑰花环》,是一首欧洲黑死病时期的黑暗童谣。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有四十年没被吻过了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们的士兵打破了她四十年的魔咒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你不需要认识她很久,就会明白士兵们为什么为她疯狂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是镇子上最努力的女孩,她躺着赚钱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十法郎卖出一个吻,柔软多汁像桃子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女士你有个好女儿,给士兵们洗内裤我不在乎我变成什么,所以我加入了步兵团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上了她的床,她确实好玩,摆动她的屁股,像个机关枪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在小姐的床单底下,快活得没法描述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抛了个媚眼说“Oui,oui,让我看看你能对我做什么“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可是我们在行进个什么劲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四十年没有被吻过了 军官们得到所有的牛排,而我们只得到肚子痛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好多结了婚的人,也都想回到法国呢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只要擦去鼻涕,擦干眼泪,我们很快就能回家了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对她一件钟情,我的床单湿了一个晚上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不一样的战争认识。
一战普通人家的子弟,找不到比当士兵,又可以为国为家的工作去战场,他们也许凭着年轻的一腔热血对未知的好奇走向战场,100万人,15 16, 19,死了。
19岁半才可以报名,但无论招兵和报名人,都默契的撒谎。
战争惨状真实描述,壕沟冬日积水,也要踩在里面,战壕侧壁挖洞睡觉小憩,踩着死去战友尸体往前冲,到处残缺的尸体,无法处理,一切战争中一切的无可奈何。
对敌手德国人态度,彼此的态度,大家只是奉命行事,放下武器,彼此能理解,人的理念。
战争引起人的兽性,什么战俘条约,无用。
战争结束时人们的麻木空虚,没有欢呼庆祝,因为接下来是未知的,一层不变生活的恐惧,烦躁。
回来,后方人们平静生活,理解不了经历战争的人经历了什么,没法感同身受,他们经历创伤,想要平复,倾诉,希望得到感激理解,。
以上为20200627日写。
现在20211216日,一年后一年后再看,竟然几乎一点不记得,看看自己写的评论,竟然几乎一点不记得,幸亏当时写下。
因连看太平洋战争 兄弟连 ,再看这个,感慨即使美国拍,电视和真实比,真实的台更残酷
战争是残酷的,毫无意义!热兵器时代就是送死而已。
修复上色其实都很常规,但是配对白的想法简直绝了……士兵抱着小婴儿抱着白猫,抢怀表,茶茶茶。“你去上夜班了吗”,既然大众那么冷漠那二战前的厌战情绪是怎么来的?不好意思跟别人一起撒尿的话题迅速结束,被咔嚓掉的屁股就在这后面吧?公映字幕把征兵海报之类的都翻译了很好,但是插在旁白里所以一闪而过。开头那个footba长影、甲骨易。2018.11.2想看| 补一句,看完制作纪录片才知道这个修复上色的技术也很厉害0.0
片子很好,但对于看字幕的人来说是噩梦
这部纪念一战百年的纪录片称得上是史诗巨制,那些沉睡在伦敦帝国博物馆的黑白影像被现代技术唤醒,彼得·杰克逊则用魔力让“不再变老”的他们再现,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再震撼的战争电影也不及这些真实的画面更能触动人心。画面中的他们没有姓名、身份和背景,在百年浪潮的冲刷中变成了一个个历史的符号,耳边响起的是他们对战场生活的细致描述,一句接一句,丝毫没有给观众喘息的时间,就像他们所经历的一场场厮杀与轰炸,丝毫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时间。
和《启示录》系列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2019HKIFF 史料还原,档案修复,口述配音。当年轻的战士歌舞乐观登上战场,枪林弹雨覆灭了人性,没有英雄只有杀戮和躲避。真实的第一视角切入战场,横尸遍野狼烟哀嚎。最后幸存者说,希望不再有战争,它真的很可怕,毫无意义。
"There was no cheering,no singing,we were drained of all emotion." 战争的唯一启示就是不要再有下一场战争,可惜人类永远吸取不了教训。
叙事手法单调,口述形式持续90分钟,不是什么好纪录片。且全程一口气都不让喘,丝毫没有给观众留出思考或发酵情感的空间。
2014-2018 一战黑白纪录片,20岁以下的小伙子,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好玩凑热闹。
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我真的对故事本身没有太强烈的共鸣,看的昏昏欲睡,即便是PPT+旁白的纪录片,对我的吸引力也比这个东拼西凑式的电影更大
看完的感受是我们那时候的条件真艰苦
开头的部分冗长,让人昏睡,叙事目的只有一个:对战争的无知。战争开始突然把人炸醒,猛地扔出了大量素材,包括拉屎、老鼠、死马、地雷等等,确实煽人,但情绪瞬间耗尽了,之后战争并没有明显推进,反而素材很零碎。第二段的叙事目的也只有一个:残酷的战争。第三段,战争结束段落,因为整个二段后半部分太冗杂,没有解脱感,叙事目的落到战争是荒诞的。对战争的结构十分类型化,缺少表达。在形式上,技术确实突破,但更真实是否会破坏和纪录片本身带有的距离感,让观众从旁观思考变为体感带入,甚至让画面“像战争片”,值得商榷。并且大量旁白叙述,却看不到叙述者的表情,这是一个真实和共情的缺口。一些彩色漫画段落的出现,确实很不搭调。彼得杰克逊对于纪录片特质的把控和叙事节奏控制是有限的,但大导演能做这样的片子也是走心的。
技术大于内容,靠老兵的口述撑起全片。老实港,黑白突然变彩色的时候的确蛮震撼的,但随着画面推进到战场,战争的丑陋实在令人作呕,都是些“还没有什么过去的19岁少年”啊。片尾提到的平民与退伍老兵之间的心理鸿沟真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
今天球赛聚餐战争留给明天,应征入伍随机岁数,枪管火车头泡制英式热茶,无人区尸体沼泽,花籽和蝴蝶……纪录片影像修复的又一种可能;不过口述历史纪录片都要删减三分钟,审查底线何在?
帝国主义狗咬狗的一场战争,他们互相也知道这战争最后打得毫无意义。
勉强三星吧,也就央视纪录片的水平,的确把黑白上色很有意义,但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没啥意思。
看了3d大屏幕,即便坐在第一排也体验完美,事后忍不住和到场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提问,究竟怎么挑选素材呢这工作量大到.....小姐姐说,when peter jackson asks for everything, then you send him everything. 以及,英国人真的好爱泡茶喝!!!!
海报好看,噱头好看……可是影院看得打瞌睡了……陪我60元电影票啊!
BJIFF/01 让我们平日讨论战争片时所用的亲战、反战等词语都无意义,真实的影像太有力了,让人意外的是旁白的语调基本都是欢快活泼的(除了有一处略有啜泣),果然喜剧是悲剧的最好载体。进入战场画幅比变宽、黑白变彩色那段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在电影院观看,我可能会拖着进度条反复来好几次!但对3D的使用存疑,PJ果然是一个视觉系导演。
【B】反战片,剔除了民族和国家因素,强调其对于普通人来说的可怕意义。不过好无聊看的我好想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