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放映 20210831观看导演:Ian Rickson原剧本:契诃夫改编剧本:Conor Mcpherson演员:Toby Jones(饰 Vanya),Roger Allam(饰 Serebrayakov),Richard Armitage(饰 Astrov),Aimee Lou Wood (饰 Sonya),Anna Calder-Marshall(饰 Nana),Rosalind Eleazar(饰 Yelena),Dearbhla Molloy(饰 Mariya),Peter Wight(饰 Telegi)这个戏还蛮神奇的,其实看第一幕的时候,我稍微有一丢丢的心不在焉,感觉不是和合胃口,看的不太得劲,甚至略有犯困,但是到了第二幕第三幕不知不觉的我就看进去了,甚至还感到了触动,就感觉这个戏面上的戏剧冲突并不是很重,表面上挺平的,但是内在是有股绵劲的,是有它独特的内在的张力的。
虽然感觉这个冲击力主要是剧本本身带来的,这个复排版本倒是并没有给我特别新的感觉,尤其是不太喜欢这个版本的拍摄方式,这个部分后面再说。
这个戏主要讲的是Uncle Vanya的精神信仰幻灭的一个过程,表达了契诃夫对于生活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Uncle Vanya和外甥女Sonya住在乡下庄园,日复一日的为Sonya的父亲,他的姐夫教授劳作、翻译和誊写稿子。
在他的眼里,这就是他和外甥女全部的生活意义。
他崇拜教授,以教授的荣誉和学识为荣。
直到教授因为无法负担在城里的生活开销,带着第二任年轻貌美的妻子回到农庄。
农庄里的人循环往复的生活秩序被教授和他妻子打破,而原本根治在乡下人脑海中的崇拜和幻想也随着教授形象的坍塌而破灭。
最终教授决心卖掉农庄,这个决定彻底的击碎了Vanya仅存的幻想。
因为农庄是Vanya死去的姐姐留给Sonya的,甚至当初钱不够,还包含了Vanya的全部积蓄,而Vanya这几十年在农庄任劳任怨的劳作,每年仅仅只有微薄的薪水。
而在教授眼中,Vanya这几十年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几十年里唯一的精神信仰彻底破碎。
在人物上,Vanya和医生Astrov是可以互相参照的,他们的生活都因为教授夫妻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Vanya,秃头矮小的他是庸碌一生在人生后半段幻想破灭怼天怼地失去人生意义。
他为了姐夫这样不学无术天天写着别人看不懂的小册子的伪君子,奉献了自己大半辈子的青春,这种无意义的付出在偶像的破碎后被彻底的否定,摧毁了他对于未来的希望和人生的价值。
Astrov则是大帅哥,聪明,对异性充满吸引了,对人生无比清醒,而正是这种清醒让他绝望悲观酗酒颓丧。
他追求美的事物,所以他自然的被Yelena吸引,但他同样清醒的认识到Yelena美的空洞,她对于周围人的毫无益处。
他不爱她的内在,但他无法抗拒的被她的外在所吸引。
他渴望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被社会记住,兢兢业业的行医,却对疾病的蔓延束手无策。
Sonya勤劳朴素,深爱医生Astrov,但医生对她毫无感觉,她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给她的要求。
明明是母亲给她留下的庄园,但她却对庄园没有处理的权利。
她的生活仿佛就只是全然为自私虚伪的父亲服务。
他们其实都是被庄园困住的灵魂,失去庄园,但日子仍然要往下走。
这是一段难得的休息,而这段休息后是结束还是新的开始,尚未可知。
对于这个戏,有一个让我很复杂的地方,在于剧开始前和后显露出的摄录背景。
这个戏是在疫情期间,剧场空无一人的情况下摄录的。
《万尼亚舅舅》的内里是在于探索人生的意义,而这种后疫情时代下,每个人的人生的意义是否也已经有了未可知的变化。
在19世纪俄国创作背景下,契诃夫的这个作品,在现代是否也有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映射。
大多数的普通人,包括你我,仍然在盲目的为着公司、家庭、孩子付出,这种付出又是否会在我们人生的末端被证明毫无意义。
最近媒体热议的盲目追星是否也在这个范畴。
清醒的庸碌和盲目的庸碌哪一种更加可悲。
在全剧冲突最强的片段,教授召开家庭会议通知卖出庄园决议的那段,Uncle Vanya的那段绝望悲痛的质问,对自己人生的全然否决,即使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至少对于我,仍然会感同身受。
当然,尽管这个戏给了我不少共鸣,但同样也存在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当然这个不满意的地方多数是集中在摄录方式。
这个戏的镜头方式,有点半电影半剧场,怼脸实在是太多,很多独白和对话部分都切的太近了。
如果一定要说电影式镜头的话,镜头切换又很生硬,同样的电影式镜头的《萨勒姆的女巫》的老维克剧院的高清放映版,镜头就会刘畅很多。
而且全剧出现了很多次低角度的人物镜头,角度很奇怪,不太懂这个表达的意义。
而且四幕剧完全剪切掉了换景换幕过程,缺乏平视的全景镜头,我看不清楚整体舞美布置,缺乏了剧场感,个人非常不喜欢。
演员上,不满意两个女性角色,Yelena和Sonya,Yelena不满主要在于角色设定和演员气质的南辕北辙。
我真的是受够了英国的政治正确。
Yelena剧里面这样一个空洞的花瓶美人角色,这样一个让剧里的男人,Vanya和医生都因为外表爱上的角色,为啥要找一个黑人女演员。
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排斥主要是在于,这位黑人女演员的气质太过职业女性了。
其实,她还蛮漂亮的,眼睛、鼻子和脸部轮廓都蛮好看,笑起来还有两个漂亮的酒窝。
但她的漂亮,在我的观感里更多的是与“利落、专业、独立、自信”相关联,是一个非常现代的职业高知女性形象,感觉和剧里的这个角色南辕北辙。
而对于Sonya,我个人的口味主要是不喜欢她的表演方式,喜欢瞪眼(尽管眼睛很漂亮,也不算空洞),然后说台词的时候,持续性的无意义点头摇头,她一点头摇头,我就跟着演员一起无意义的点头摇头。
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在舞台上搞太多对角色没有帮助的没有意义的琐碎动作的演员。
其他演员的表现,特别是Vanya和医生,非常精彩,几段高水准独白,重头戏都非常好。
2021.9.21《万尼亚舅舅》今天看的NTLive十分新鲜,是去年八月份录制的。
英国的疫情稍有缓解,演出的剧场没有观众,拍摄过程仿佛一部BBC电视电影。
一同在电影院观看录影的好友去年一月份在伦敦西区剧场现场看过这部剧,对比当时的高朋满座,更加令人唏嘘。
不知道新冠疫情什么时候能被控制住。
《万尼亚舅舅》是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中学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短篇小说《套中人》。
《万尼亚舅舅》共四幕,第一幕出场人物众多,我一大早从上海出发去杭州,下午又去逛了丝绸博物馆,看的时候频频打瞌睡。
到第二幕的时候才大致搞清楚了人物关系。
万尼亚是个47岁的单身汉,在乡下独自抚养死去姐姐的女儿长大。
看到从城里返乡的姐夫带来的年轻貌美的小妻子,他举止滑稽,控制不住内心的向往。
另一个单身汉——乡间医生也是如此,情难自禁,可扮演医生的演员却英俊得多,在剧中获得那位小妻子的亲睐仿佛也更能被理解。
毕竟哪个年轻姑娘会甘心嫁给一个老头子,即使他是一位教授。
对,就因为他是一位教授,不管她如何粉饰“当时我以为那是爱情”,也无法改变她爱慕虚荣的本质。
而可怜的万尼亚,在乡间努力工作给“人上人”姐夫寄钱的可怜农夫,因为人生中仅有的癫狂,被台下的观众嘲笑,那笑声简直令我愤怒!
那些发出轻佻的“咯咯咯”笑声的少女们,正是被秉持“颜值即正义”狗屁理论的偶像剧洗脑的新一代。
当教授高高在上地召开家庭会议,厚颜无耻地要吞下亡妻留给女儿的财产,把其他人赶出庄园时,这些少女们也许以为自己也是这样的“城里人”,也许会和B站或者其它视频网站上的弹幕一般嘲笑乡下舅甥俩的“愚蠢”,再骂两句“凤凰男”了事。
第三幕中万尼亚的愤怒、委屈,再加上台下观众的嘲笑,让我感同身受。
因为他又老又丑吗?
万尼亚的母亲冷静中又忍不住的抱怨,更让我难受——万尼亚作为男人还有的选,他只是有些愚蠢和认命。
不愚蠢也不想认命的老太太却因为性别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奉承讨好她那社会地位更高的女婿。
只能继续忍耐吗?
这是从出生就注定了的,只能祷告期待仁慈的上帝在死后给予永恒的安宁吗?
真的只能如此吗?
我不知道契诃夫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起码此时我深深地理解了为什么会爆发十月革命,这些贵族大老爷们就该被打倒。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
”没有人活该被这样对待,被视若草芥,被践踏尊严。
即使他又老又丑,有些犯蠢。
作为一个人,万尼亚不该被这样对待。
早就听闻俄国文学,除了丧还是丧,但在看这部剧之前我还是低估它们对现实世界一针见血的能力,甚至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也毫不过时。
契诃夫名作《万尼亚舅舅》讲的是精神信仰的幻灭,从另一个角度看蕴含着重建的希望:万尼亚舅舅和他的外甥女索尼娅常年住在乡下庄园,只有医生阿斯特罗夫偶尔来访。
万尼亚舅舅日复一日庄园劳作、翻译著述和誊写稿子,都是为了索尼娅的父亲、他的姐夫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
对教授的崇拜,支撑了万尼亚舅舅半生辛苦的价值,然而教授带着新婚的年轻妻子回到庄园时,一切秩序和幻想都被打破了……疫情时期特别录制、伦敦西区2020年全新复排版契诃夫名作《万尼亚舅舅》在结束演出后,又重回哈罗德·品特剧院录制了这一五星作品。
在全球大部分剧院仍处于黑暗之中时,给人们带来一剂警醒的力量和希望。
豆瓣老本子,新演绎,几位演员表演水平在我看来完全满足需求,唯一让人出戏的是教授的新婚妻子,莫名其妙的请了一位黑人女演员。
契诃夫看到了估计气得活过来。
印象最深刻的两位当然是万尼亚舅舅和医生。
帅出天际的医生对人生清醒而绝望所以天天酗酒,秃头又矮的万尼亚被教授打破了幻想天天愤怒,这两位简直是契诃夫造出来的对照组,让你明白什么叫人生的无意义。
生命就是个圈套,要么你像清醒的医生意识到人生的无意义而颓废度日,要么你像万尼亚舅舅在庸碌生活的尾声发现人生的无意义而丧失活的动力。
最幸运的,当然是你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并且立志为此付出一生,只要这种意义是真实而有价值的。
就像万尼亚舅舅,他一直以来的人生意义就是帮教授姐夫做事,管理庄园,修改书稿,因为姐夫的高贵而让自己与有荣焉。
而最终显然姐夫的高贵不成立,即使成立,他的高贵也不是万尼亚舅舅所能分享的。
全剧最高光的一段戏在我这里是教授姐夫召集的家庭会议,他想要卖出庄园,而万尼亚舅舅在这个会议上的质问爆发,绝望感情之充沛,让人感同身受。
就像一个人为公司倾情贡献了一生,在47岁高龄要被赶出公司无家可归。
公司说:不是我要求你为公司用尽全力的,你为什么不同步发展自己的事业啊?
倘若万尼亚舅舅所干的是他热爱的伙计,当然这还算值得,倘若他只是被教授迷惑而付出了一生心血,那这种被教授反问时候的愤怒就让人感同身受了。
怪不得他最后掏出枪来想要崩了教授。
他拿枪射击教授的时候,他想杀掉的,可能只是为教授贡献一生却被完全否定的自己。
47岁的万尼亚舅舅,在愤怒的爆发之后,最终还是平静下来恢复到原来的生活节奏里去。
毕竟,他也没别的路好走了。
而这一整个事故,给教授带来的新的写作灵感,“一个人应该怎样度过他的一生?
”阶层的桎梏,让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大概穷人注定只能忙碌到底,浑浑噩噩的过完一生,也许更幸福。
契诃夫在结尾通过教授之女给出了一段独白,显然他主旨还是绝望,在最终的最终穷人也许不得不在宗教里找到救赎。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段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
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辛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怜悯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的、满是快乐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
我这样相信……我们终于会休息下来的《万尼亚舅舅》结尾所以最后的问题是,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对自己真实,不要为世俗的目光所扰,对自己保持真实,而不是像猪一样闭上眼睛把吃猪食当作最大的幸福,忘记自己早晚得挨上一刀。
公众号: 基地看戏
因为Escenario0里短小精悍的改编剧集来,想看看更经典的舞台演绎。
这一版的角色很全,故事有头有尾,对于剧本的呈现有增无减,泪点低的会看哭五次以上。
每个角色都表现得好有张力,好像在舞台上看到了各人不同人生哲学的碰撞,人与人产生冲突然后又和解,真正没办法达成一致的只有他们被前半生经验塑造出来的不同思维方式,这种时刻可能就需要一些compassion来维持关系的平衡。
可能所谓契诃夫戏剧中“没有一个天使,也没有一个魔鬼”其内涵就在这里吧。
泪点低,角色的动作和眼神也给了我很多随意发散思维的机会,所以哭了很多次。
哭的时候最大的感慨是:人为了吃饭活好难,为了尊严活更难,自己活得有尊严还不伤害别人的尊严更更难。。
看着经典剧目被搬上舞台的感觉就好像和一群真挚的朋友一起探讨一部作品,每个人都向其中注入了自己的解读。
最近对戏剧兴趣很大,果然是因为看了戏生。
上一次心血来潮琢磨戏剧还是因为网易王三三的《戏精宿舍》,当时还想加个剧社,希望今年能还愿。
与其说对戏剧产生兴趣,不如说是很欣赏那些用心搞戏剧,并且能把对戏剧的热爱投入生活的人。
没有高耸的鼻梁 深邃的眼睛 高大的身躯。
有一腔抱负,却满日蹉跎。
爱而不得 抱怨一切 沉溺于麻痹自己但眼中的光芒却仍旧时隐时现你说的是万尼亚舅舅吗?
不,我是在说我们。
——————————————————————————————————————————————————————————————————————————————————————————————————————————————————————————————————————————————————————————————————————————————————————————————————————————————————————————————————————————————————————————————————————————————————————————————————
这两天得到了一部中文字幕的《万尼亚舅舅》,是2020年英国版的。
正好前几天看完了1970年的苏联版,两部影片对照着又看了几遍。
这部影片仍然力图保留契科夫原著的风格和叙事,所以就不再赘述情节了。
按我的理解,影片所描述的几个主要人物,即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他的二任妻子叶列娜、瓦尼亚舅舅、阿斯特罗夫医生、年轻的索尼雅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思考。
代表着旧俄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大部分浑浑噩噩土里刨食的底层民众不同,影片中的人物在温饱之外,最大的困扰就是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
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万尼亚舅舅和阿斯特罗夫医生。
如叶列娜所说:“他们有天赋,有洞察力,他们的头脑可以自由想象。
”阿斯特罗夫医生也说:“人的一切都该是美丽的,不仅仅是脸,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灵魂都是美丽的。
”抱着这样美好的期待,他们去寻求生活的美好。
万尼亚舅舅从年轻时就崇拜自己的姐夫谢列勃里雅科夫教授,二十多年为他理财、抄稿,到老了才看出谢列勃里雅科夫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伪君子,自己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只剩下悲哀的感叹:“失去了青春和生命,哪还有什么道德可言?
”自己的付出“就是一个肥皂泡”。
阿斯特罗夫医生兢兢业业的行医,却无力治愈蔓延全国的瘟疫。
他并不期待有轰轰烈烈的事业,只希望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后来的人们记住自己。
他说:“100年或20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会消失,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那时的人们还会记得我们吗?
会说我们的好话吗?
他们只会忘记我们。
”他对万尼亚舅舅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你我这样的老顽固,我们被困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处境毫无希望。
”这所庄园就如同一个监狱,他们无处可去,只能在这个古老破旧的二十六个房间中徘徊,在弥漫着腐朽空气的一潭死水中挣扎。
从最初的激动、努力到最后的失望,但凡是有过理想和追求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迷茫和苦闷。
索尼雅在影片结束时那段著名的大段独白,真的是非常好!
其中有一个关键词,说了好几次:“我们会得到休息。
”是一种苦苦追求不得而无奈的泄气,还是看到光明的出路后喜悦的放松?
非常耐琢磨。
这一版的《万尼亚舅舅》的结构很特殊,虽然没有脱离舞台,仍然在刻意的强调舞台的存在。
先是描述了新冠疫情下的剧团停演,舞台上的道具都罩上了一层白布。
然后是解封后演员们回到剧场,演出开始。
老奶奶将那些白布一层层的揭开,医生上场开始台词。
编导这样安排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通常我们看电影,从小孩开始,就不住的问大人:“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得到回答后,不由自主的就站到好人一边,一起和坏人斗争,直到胜利。
其实普通的观众们看电影也是这样,往往下意识的将自己代入到影片中的某个角色中,伴他喜悦伴他流泪。
而在这里,编导有意制造一种距离感,让观众明白,我们是在看戏,是从戏中去体会契科夫所说“既没有一个天使,也没有一个魔鬼”的场景。
不需要观众的代入,我们和角色是疏离的,我们是在另一个世界中去观察这一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
因为故事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上真实的生活。
编导并不指望我们去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只是去冷静的剥开人物的灵魂。
这种置身事外的观察,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整个故事背后的精神。
再看语言。
不知道是原著的语言还是翻译的语言。
看1970年版的时候,那些台词总是让人觉得很别扭。
而看这个2020版的,就感到顺溜多了。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是,1970年版的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话剧中,台词都是根据焦菊隐的翻译原封不动的搬过来的。
而焦菊隐翻译这部名著的年代,是1930年。
那时候在咱们这里,白话文普及也不过是十几年。
人们尤其是知识界对于白话文的运用还是很初级很不成熟的。
且不说胡适的那首“匹克尼克来江边”令人不知所云,就是鲁迅的文字和我们现在的习惯用法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曾经看过一本那时的书,名为《亚森罗平奇案》,开头的文字是这样翻译的:“话说法国巴黎地方,乃是个热闹的所在。
”读起来好像是到了《水浒》时代。
而在近几年的《生活大爆炸》中,翻译出来的语言就非常贴近现在的生活了,令人感到妙趣横生。
所以,并非是原著的文字晦涩,也并非是翻译家的水平不够,实在是时代的原因,语言发展的原因。
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当然是2020年版本的更容易接受了。
万尼亚舅舅由托比·琼斯饰演。
在以前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是出演一些配角,虽然脸儿熟,印象并不深刻。
在这部电影里,他的表演真是好极了。
其中有一段,表现万尼亚舅舅对生活的失望,台词是:“他是一个肥皂泡。
”说到这里,他把食指伸进嘴里,快速拿出,发出“波”的一声。
是一种俏皮又无奈的表达。
非常有创意!
本人评分:7.0。
在百老汇影院看了疫情期间在空无一人的剧院录制的复排版话剧《万尼亚舅舅》,端庄清晰的英式英语实则很难讲出混沌喑哑、苦大仇深的俄语味道,但它的故事和情绪都属于最典型浓重的、最历史深处的俄国人,命里带苦、使命必达。
十九世纪精神荒芜又头脑昏庸、终身忙碌又百无聊赖的农夫们,在度过了漫长的梦游和瞌睡后,如果被锤打至最无望的时刻,也会迸发出哲人的力量。
他们看上去是拖沓的、话痨的,本质却是内省的、挣扎的,最没有文化的人,也不可能放弃思考而活着。
镜头给予表演以电影化的调度,像登山者一样在他们脸上痛苦的皱纹里攀登,光影追逐着灰尘为室内油画上了浓墨重彩。
教授在画内是具象的偶像,在画外更是信仰的符号、是权力的表征,他非但是庸才,而且蛀虫般地侵扰着庄园农夫们的生活,敲骨吸髓而不自知。
除了万尼亚舅舅,庄园里的其他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自我麻醉。
结尾,矛盾的根源离开了庄园,但困兽的疲惫依然在继续,话剧结束在“我们会休息的”的回响中。
Peter推荐“你喜欢看戏剧,这个很不错”果然爱的……最后的一段台词,莫然想起《大象席地而坐》。
“We SufferedWe'll restWe will rest”万尼亚舅舅,可有可无,又灵魂人物。
现实意义或者精神层面,带着庄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照顾妈妈,带大姐姐的女儿,带着奶妈,还有流浪吉他手……若有若无却灵魂核心。
他鼓励 Fly yourself. Be yourself. 然后呢?
财务层面,遗产让给姐姐,收入给姐夫,留给自己微薄的薪水,将身家性命拱手于人……如若不是姐夫要卖庄园,仿佛一切都照旧,无所谓丰俭。
但突然发现,一切早已无法掌控,大厦瞬息坍塌,亲人流离失所……而此时,除了拔枪,还能怎样?
灵魂放飞了,肉体呢?
何处安放?
而他人呢?
也并没有幸福甜蜜?
LazyCowardDrunkSufferedRest C'eat La Vie昨天图书馆看到契科夫,可惜没找到喜欢的装订和译本……赤裸裸的人性社性剪不断理还乱依照旧……所以多一些平衡和中庸,多一些平和欢喜爱……
在天桥艺术中心观看放映版,效果出乎预料得好,可能这种形式更适合我这个观剧门外汉。
没有看过原著,但改编应该是比较忠实原著的,非常的契诃夫。
作为一个泪点极低的人会看哭观看之前有所预计,但看到面目扭曲却是人生中第一次。
可能因为我也有“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的困惑,而且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不够漂亮,爱的人不爱你;不够惊才绝艳,没有太大的成就;善良正直勤劳朴实,却被人笑话被人嗤之以鼻;就算被爱相爱、有所小成、受人尊敬,却依然不满足、不快乐;更何况人终有一死,死后谁还会记得?不是天才、超人、英雄、伟人,甚至也不是傻子、疯子、坏人、恶人,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日复一日,直到老去,直到死去。
这是剧中人的痛苦,也是我的,这好像是一个不能太深入去思考的问题,因为一旦思考必然感到无解,感到痛苦。
可依然还是去想,就像看到这部作品还是会深受触动。
之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加缪的哲学回答生活的意义就是无意义,所以去看了《局外人》,可看完觉得和“多余人”没什么太大区别,如果说有,那就是“局外人”已彻底放弃。
所以不可避免地还是更喜欢俄罗斯文学,即使痛苦也仍然执着寻找、发问,甚至试图回答。
就像剧中最后索尼娅那段堪比宗教祷告的话,我不知道有没有说服万尼亚舅舅,反正没有说服我,但这并不妨碍我感受到她的力量,无论如何,不要放弃。
2020年当戏剧行业被全球疫情沉重打击,幸运的是戏剧的影视化给行业带来一线曙光, 电影《万尼亚舅舅》就是如此。。。
故事梗概: Sonya (Aimee Lou Wood) 和她的舅舅 Vanya (Toby Jones) 力图挽救家族产业, 呃。。。
平时只有当地医生 Astrov (Richard Armitage) 偶尔如家拜访。
然而, Sonya 父亲 Serebryakov 教授 (Roger Allam) 与他新婚妻子Yelena (Rosalind Eleazar) -- 一个活力四足、充满魅力的女人突然回归。。。。
故事就是这么开始折腾滴:
摘自:upcomingonscreen.com本片的艺术指导 Rae Smith 成功地利用光影变化营造故事场景变化、有效地烘托气氛。
与此同时,灵活的摄影镜头也让舞台上的角色对话更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让观众可以更加感同身受。
呃。。。
我没有看过契科夫的《万尼亚舅舅》原著,就这部影片本身而言,他主要还是讲述角色的情感磨难。。。。
Sonya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而且愈战愈勇。。。
然而后者却是她的大灾星。。。
Sonya 美好的让你不忍看她的不幸。。。
Wood (Aimee Lou ) 也是个好女人, 她爱着Astrov 。。。
也给沉沦于其职业、献祭于其职业的悲剧男人。。。。
看着自己爱的人走向油枯灯灭的境地无疑也是痛苦万分的经历。。。
Yelena 嫁给了一个比她大的多的男人、亦无爱情可言, 她被困于乡村生活而无路可退
摘自:upcomingonscreen.comSerebryakov 教授令人厌恶,他极度自私、甚至对自己子嗣也毫无情感联系。。。
万尼亚舅舅。。
奉献了他的一生给了他的家族。。。
人到中年早已放弃了他的爱情、自己的家庭、独立、甚至产业继承。。。
在Serebryakov 教授回归后万尼亚舅舅的世界分崩离析。。。
剩下的只有愤世嫉俗和酒精麻醉。。。
若没有年轻的Sonya, 他将无所适从:毫无疑问地, Toby Jones 的表演令人瞩目。
摘自:upcomingonscreen.comRoss MacGibbon 不仅把《万尼亚舅舅》作品中的角色从舞台迁移到了大荧幕上,同时电影语言、诸如镜头转换等也令丰富作品的表达内涵。。。。
Yet, for all of the sorrow, humour is abundant in this play. While the audience is not there to utter a laugh, we somehow find ourselves doing so.《万尼亚舅舅》给你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飨宴,如果你对英伦的话剧有兴趣的话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完全小白的状态来看这部片子 会觉得很多人物情绪点难以理解 剧情好像也没讲个啥 乱糟糟的。
一切坍塌之后就像腐朽的家具再暗无天日中被遗忘等待了结,说是疫情期间重振剧场,还不如说给大家看清楚你的处境,麻了,余下的人生不过也是从沉溺中结疤再发芽。Toby Jones太神了,但是非正式现场录影还是有点不够以前的录影那么自然,不过英国解禁了应该快有新戏了吧!
一次疫情期间的特殊集结,绝暗时刻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坚持,铸就了这个企划;再加上有Aimee Lou Wood,情感分加满。Toby Jones的表演近乎是压制式的,首两幕的“忍”再到彻底爆发揭示舅舅与姐夫之间的关系,远超想象。舞台上的布景和空间设计是十足厉害的,从暴雨将至的幽暗昏黄,再到宁静下午的田园悠然,用客厅里的光影照射来体现变化提供了非常生动的感受;只可惜全程多为聚焦的镜头,没有给到最合适的角度呈现,也在心中扣了分。
在电脑里呆了十个月,今天终于看了。之前打开看得一头雾水,于是打算先看原著。一拖又是很久,有天打算看驾驶我的车,其中也提到这部剧,我知道必须得看书了。有了背景再来看,一切都生动起来了。Vanya一开口就很精彩,他说起话的气势让人看了就觉得很过瘾。Sonya可爱的门牙,无辜的大眼睛,应该找个更平庸一些的姑娘来演,这样医生看不上她才说得过去。Elena是唯一一个在“演戏”的,飘在那里,融不进去。
演的很卖力。全英国班底拍俄罗斯的剧总差点意思,更何况其中有一个黑人来演风情万种的俄罗斯女郎。
The Professor像是这个小庄园私人定制的残酷上帝一样,带来寄托的同时夺走其他一切指望。“I know you haven’t seen happiness yet, but just you wait”,多残忍呀。不喜欢为了彰显每个人都不快乐而存在的“爱恨情仇”,不只多余还让人生气。对话也不算动人,唯独万尼亚的一段monologue实为全场高光时刻。
这个镜头搞得跟电影太像了吧,时不时切个视角来大特写😅
拍这种电影成本应该不高
小小失望。但是舞美灯光什么的制作水准真的没话讲!!!!!!!!!
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各种剪辑和分镜头减少了舞台剧的魅力
政治正确:叶列娜找了个黑人演就算了,这女人到底是哪里让人感觉到了倾国倾城,最后和医生的告别哪一跳真的....完全照搬原作,舞台剧还是要去现场看才有感染力啊
2021M62/7.5 台词美极了。被湮没于重复的干燥的日复一日的生活的生命啊,不嫌短促,只余漫长。我该拿什么填满这十三年?!什么新生活?你不会再有新生活了,我们都被困在这里了。是被迫,也是自愿,我们都是生活的斯德哥尔摩患者。强文本输出,服化道是一片颓败的旧日时光气息,表演真挚感人。疫情期间的录制,结尾处观众席空荡荡的座椅让人唏嘘,但是电影化的拍摄手法来拍话剧感觉好奇怪,习惯ntlive的现场录制,这种专门针对线上的话剧拍法不太适应,像是缺少了一层缓冲带,直接的近景特写眼神接触冲击力过强让人招架不住。
熟悉的契诃夫的丧但是kill我们的最终并不是无聊而是没有止境的工作(扎心了
布景真好…
平
对原著不熟悉,还需要多看几个版本
客观说,这样毫无亮点的复排,加上电影化录制,完全没必要;不客观说,哭到脑袋疼。这尼玛就是我的人生啊,剩下的几十年要怎么过下去。
评分怎么这么低,豆瓣网友也太严格了吧。我没有看过俄文版,无从比较,但是几位主演的表演很精彩,在困境和绝望中活下去,观看过程中几度落泪,尤其是万尼亚的爆发和索尼娅眼睛真的有光!
这尼玛是部舞台剧吗?
我毛子爱豆的戏让英国人演,精致爆发冲淡了他悲天悯人的丧苦,不过舞台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