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部重口味,《消失的爱人》和这部,《渴望》,感觉皆是冰冷刺骨至极!
必须写点发泄一下胸中郁闷之感.前两年不小心手贱染指一部叫做《恋之罪》的日本电影,真是看后副作用太过严重,以后很少在染指日本重口伦理片!
这次是看了豆瓣大家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 ,产生兴趣,在做好极强心里防备下看完了此片。
再次感叹日本的变态,也佩服日本人对于人性深处的挖掘的准确!
本人不是技术控,更倾向于大众化的剧情推理控一个!
但也感觉到《渴望》片头的动画和整体氛围的强烈不搭调的感觉,好在后面氛围又回归正路上。
否则真会沦为一部四不像电影!
看完后,感觉自己和大家最大的出入点,就是对于女主堕落原因的设定.看了豆友们的影评都认为加奈子的堕落原因是因为童年好友绪方的自杀而开始的。
我倒是觉得,对于这点类似于《黑暗骑士》的小丑一样,是一种无定向原因设定。
小丑脸上的疤究竟是因为暴戾的父亲还是因为无情的妻子,没有准确答案。
总之就是混乱堕落完美罪犯的总代表!
他们的的确确是这个社会的产物,却又好像是来自地狱,不是地球人。
对于加奈子的疯狂成因,可以说是因为破碎的家庭,绪方的自杀造成的。
也可以说这些其实是加奈子疯狂的一种表现罢了。
(正常女儿怎么会对亲生父亲有性暗示挑逗,绪方葬礼上亲吻后的怪异笑容,以及加奈子说过因为喜欢,所以要杀掉)所以我觉得加奈子和小丑一样,是那种社会各种疯狂,堕落的一种集于一身的代表。
就是天生的魔鬼,你可以说她内心是因为无尽的空虚,而充满空虚的就是无尽的黑暗和无所畏惧,包括死亡。
他们想要的和所做的就是让周围的一切失去控制,陷入疯狂与混乱,并与自己为伴,以此为乐,乐此不疲。
直到肉体消亡,灵魂永存。
这样的行为模式用正常思维分析可以归为,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继而产生强大的毁灭一切的欲望。
另一种理性分析,就是天生是恶魔。
这两种都说得通,观众把哪一种感觉带入导演都达到了他的目的。
都是符合逻辑的。
所以想想接下来的一切,一个魔鬼(已经成为魔鬼)披上一个艳丽四射的皮囊,没有正常感情外加超高智商和情商,不干些杀人放火的事,都对不起造物主.而她身边的人,都有着天生向往美好的渴望,渴望被认可,渴望融入大家的圈子,渴望成为加奈子那样光彩夺目的人,渴望和漂亮功课又好的加奈子成为朋友,因为加奈子,这是多么赞的感觉。
所以大家开始在她身上寻找自己渴望的东西。
渴望,欲望, 人类的本能。
可是大家都忽略了自己身上其它也是被加奈子加以利用的东西。
它与那深切渴望美好的心情完全成反比的东西,即我们自身存在的那些,丑陋的,进化不完整的人性。
暴戾,肤浅,无知,自私,盲目崇拜以及各种其它人性的弱点都被加奈子巧妙利用,瞬间堕落地狱而不自知。
松勇,高野,瘦高青年开始都是抱着简单的心情,只尝试一次,只是靠近她一点点,只向前一步,结果一步就迈入陷阱,再也爬不上来。
松奈子的父亲,奇葩的另一种存在。
生性暴虐,野蛮至极,粗暴无理无下限。
这样的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身边所有人。
却对美满家庭有着无限渴望,可是这样的人,能得到吗。
可他就是对贤惠的妻子,乖巧的女儿这一理想模式有着强烈的渴望。
藤岛一家的现状,究竟谁是始作俑者,无从寻找。
松奈子的疯狂究竟是因为谁已经没有意义了,这就是现实啊,它存在着。
导演 编剧只是用了一种及其惨烈的方式来描述可能或是正在可能发生的结果罢了。
活脱脱就是一幅准确的现代社会人性浮世绘呀。
(一个问题,妻夫木聪的角色和加奈子哪个更坏一点呢)爱之深,恨之切。
藤岛在得知这一系列的关于女的真相后。
心中的念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女儿,问问她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所以上演这一出打不死的小强寻找小小强的故事。
可惜女儿都不给他这个当面对质的机会,就死在了老师的锥子下。
连尸体都找不到了。
(难找,最后也没挖出来)所以作为父亲,藤岛内心的愤怒根本找不到倾泻口,无从发泄,才这样即使是死了也要把尸体挖出来,狠狠地骂她,惩罚她,再把她狠狠的杀死的情绪来。
(类似情绪参照伍子胥,伍子胥被楚平王灭了门,伍子胥余生的愿望就是复仇,也一直为复仇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谁知楚平王先走一步,挂了,伍子胥得知后,仰天长啸,一夜白头,却也在后来,挖出他的尸体,鞭之三百)。
看完后,我的脑子始终浮现加奈子的笑声,好几天都听得到,感觉很冷。
我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后面,现在我明白一点,就是对人类渴望情感的嘲讽和戏谑。
甚至在临死前都在嘲笑人类的这一情感,中谷美纪说你这种东西怎么会明白“爱”,加奈子微笑着,“爱” 超搞笑!
她在笑,我们这些人明明自私的很,却指望别人对你无限付出,明明知道我是你的敌人,却还愿意亲近我(因为太过美丽的外表实在让人无法拒绝)。
我是该说你是善良,还是愚蠢。
总之人类,超搞笑!
有位豆友影评说,父亲”爱“着女儿才疯狂寻找她,片名还不如改成”饥渴“。
我真想说一句,这位仁兄,你呀,超搞笑!!!
看完《渴罪》即想問:到底不了解一個人恐怖,還是了解一個人可怕?
因為不了解,所以中伏;因為了解,所以心寒。
即使電影完全是B片格局,血漿噴灑內臟橫流,但遠不及故事描寫人性黑暗面令人震懾。
導演中島哲也早前訪港,在訪問中直言自己不是B片迷,只是被男主角的偏激人格吸引︰「電影探討愛與恨,而兩者之間,其實只有毫釐之差。
」 愛無能不少影評人認為《渴罪》是男版《告白》,但事實上《渴罪》的故事更為複雜細緻。
中島導演認為男主角藤島暴戾的個性吸引,但其實看到最後,會發現吸引的地方不僅是暴戾,而是暴戾人格下「愛無能」的痛楚。
前刑警藤島與女兒加奈子早已分開生活,因著加奈子失蹤,藤島追查加奈子過去的生活:在校內成績未算標青,卻甚得朋輩歡迎。
藤島愈是追查,愈發現加奈子不為人知的一面:天使面孔,魔鬼心腸,利用別人心理與弱點,加奈子最擅長以甜言蜜語,讓身邊的人一個又一個墮進地獄。
藤島由原本只想知道女兒的下落,到後來發現加奈子壞事做盡,決定要找出她,殺掉她。
當然藤島本身只懂以暴力來表達自己,要殺死加奈子,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對她的一種善意。
說是善意而不說愛,是因為面對著女兒,藤島發現自己根本不懂愛。
尤其當藤島在車中想到加奈子便痛哭,放下暴力的他,其實也知道自己完全沒有能力去愛。
沒有能力愛,也就沒有能力恨,所以最後藤島甚麼也做不了。
改編更吸引中島導演的作品一向都改編自小說,鮮有自己原創故事。
他說︰「市面已經有很多優秀的故事,與其從頭創作,更喜歡將一些吸引自己的故事拍出來。
」由首部長片《下妻物語》到是次《渴罪》,可以看到中島一貫流暢爽快的節奏,但故事題材和探討的命題則各有不同。
中島指,自己很怕重複拍相似的題材:「每當有人問我會否再拍類似《下妻物語》的作品時,我都會堅決地說不。
」《渴》在日本上映時迴響極大,評語走兩極,與前作《告白》的一致好評完全不同。
中島導演似乎不太介懷︰「要完成一部電影,一半來自導演,另一半屬於觀眾的。
無論大家喜歡或討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需要思考當中的人性,感受當中近在咫尺的愛與恨,那就已經很好了。
」 平衡慾望電影最有趣的角色,應數加奈子。
除了分裂的人格面向,因著失蹤,她的「存在」一直只在別人的回憶中。
可以理解加奈子是一個象徵,慾望的象徵。
慾望不正正是初時讓人嚐盡甜頭,而後來需要付出極多來埋單的一回事嗎?
加奈子身邊的人亦不斷經歷同樣的事。
雖然原著將墮進慾望的角色,描寫到如同墮進地獄,但中島導演說,慾望是人皆有的東西,不能否定也不能抹煞,只能從中找個平衡。
配樂吸引《渴罪》的配樂極吸引,尤其大量打鬥場面,以音樂襯托下凸顯暴力美學。
動態畫面配靜態音樂,令人想起經典電影《教父》。
不過中島導演卻對此說法感到意外︰「從來沒想過《渴》會跟《教父》拉上關係,不過由於《渴》場面轉換速度快,所以年輕角色出場時會播流行曲,而藤島出場時則播懷舊歌曲,當中要注意如何將音樂風格統一。
」
《渴罪》是一部表達非常現代的電影。
在片名出來前的那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裡(估算),導演用了一種非常現代的方式,相當精准地把男主角的背景信息和性格樣態全部展現出來──連續不斷的畫面飛過,過去和現在的時空重複交疊,剪輯流暢自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選擇這種快速而混亂的形式是因為男主角精神錯亂,交代這個人的背景便自然借了這個人的精神狀態來講。
觀眾不是通過一場場的戲的遞進而慢慢認識他,而是順著他的精神錯亂被填鴨式地灌輸了這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現在又為何坐在這裡和我們見面等大量信息。
這樣的開篇於我而言非常驚豔,但對其他或許還沒做好心理準備的觀眾來說,又未免過於強制和龐大。
這樣炫技式的表達,一直都是中島哲也的優勢,當然也算他的劣勢。
在《告白》中,大家都對中島君用冷酷對比來處理暴力的手法印象深刻,而《渴罪》,則跟隨整部戲的tagline──“混亂的世界,皆因思想的混亂”而行,進入一種漫畫般的瘋狂連軸轉中。
開場使用的多時空交錯對剪的手法,在後面還出現了N次,整場戲兩個小時,除了最後幾場戲終於慢了下來以外,都像是把觀眾當個陀螺在抽打一般,密密實實得讓人無縫可喘。
而結尾幾場大雪之中的慢節奏,又讓人一下子適應不過來,本就沒什麼情節可言的結尾因為慢節奏更顯拖沓,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起來(根本沒意識到就那樣結尾了!
)。
中島君的炫技,另外一個主要部份在於處理那般年輕人的世界。
“欺凌”主題又是那麼似曾相識,不過這一次用上了新玩法:動畫混旁白來展現被欺凌的主人公想逃避和解脫的心理,效果不錯。
可惜,這個男孩不管怎麼去展現,存在感都很低,他的世界主調是藍色的,三年前死亡的另一個男孩主調則是黃色,鏡頭上用了完全相似的卻不同色調的來暗示這個男孩對上一個男孩身份的繼承。
Party段落,則用了靜態攝影中的長曝光加入在五彩斑斕的放肆畫面之中,再點綴以大頭貼般的“卡哇伊”貼文,絕對直觀地衝擊告訴你:這就是日本年輕人的花花世界。
這樣的結合我相當喜歡,雖然MV成份居多,但真相當直截了當,是根本不用轉換就能直接感受到的信息。
包括在很多其他段落,看書、看照片的特寫鏡頭,都是定格照片式的,對動態節奏的中斷也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中島君很厲害,儘管時代上年輕人的暴力理應充斥很多網絡世界的影響,他卻避而不談,因為內容已經足夠豐富不需要再混淆視聽。
但他當然沒有放棄展現媒體對人類暴力心的作用,役所廣司無數次想起的那溫暖的、陽光的美好家庭,妻子、女兒的笑臉,最後只是電視上的畫面而已。
是否因為這無處不在的媒體宣傳,給我們的真實生活添上了一層莫須有的壓迫呢?
作為一向以表現手法聞名的導演,中島君沒有辜負我的期望,他還在努力地探索日本文化和新表現手法的結合,讓人欣慰。
然而從劇情上來看,我認為這部片子在引導觀眾的重心上放錯了位置,它花了大筆筆墨來揭露「本來是天使般的女兒加奈子其實是個惡魔」這件事,這個發展趨勢幾乎是所有觀眾都預見到了的,發現過程也普普通通震撼不強(可能因為女兒前面根本沒什麼鋪墊);相反,關於「加奈子究竟為什麼要做個惡魔,她到底要什麼」這一點上,不知道導演是不是和觀眾一樣都在雲裡霧裡。
女主角不過說出幾句「青春殘酷語句」,拋幾個媚眼,說一些邏輯淺薄的話,就能讓人淪陷,結束她的致命惡魔吸引力了?
不管表演如何,這個人物本身設置的意義就很怪異。
平面,這也是劇中所有人物的通病。
一直吃著棒棒糖的妻夫木聰(代表邪惡警察)一直在怪笑和殺不死,除了主角男孩一直唸詩一般唸叨著「加奈子」的名字之外,崇拜著加奈子的小女生和小男生其實都是同樣的神態出現的;男主角更是有著莫名的執念,只想找到女兒,哪怕是找到女兒再殺掉她也要找到,一直嘶吼和拼殺讓人筋疲力盡,間中還穿插有他和女兒似夢似真的不倫戀曲,到底是想說啥?
不過,橋本愛那個角色還挺立體的,雖然戲份不多,倒是難得的可以對她產生同理心的一個角色。
所以,丟掉感官上的暈眩體驗,丟掉視覺上的華麗表現手法,我看到的就是一個個沒有靈魂的傀儡,在劇作大網的擺佈下殺來恨去而已,很難理解,也很難有衝動去反思。
亦或是,這根本就是導演想讓我感受到的效果呢?
在我看来中岛哲也就是日本的马丁斯科塞斯,他用最日本的审美品味拍着一脉相承的社会派电影。
《渴望》里,中岛哲也再次塑造了少年A式的角色,小松若菜饰演的加奈子,堪称影史级别的迷人、残酷、忧郁和神秘,她既是影片现在时悲剧的“因”,亦是影片过去时父母不负责任行为的“果”。
在这样一个富于诗意和神性的角色身上,我们看到社会的合谋,家庭的破碎,和走向癫狂之后的爱与痛。
“我爱你”这句无限闪回的话,直到影片中段,我们才知道是加奈子说给父亲的话。
而得到的回应,按照加奈子对精神医生的讲述,是“最爱的父亲无情的伤害。
”在被父亲施暴后,她问“这是你爱我的方式吗?
”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有这样的观点:“自杀不应该只被当做个人行为考量,而是社会失范的产物。
”父母行为的失范(母亲出轨,父亲施暴),致使加奈子彻底丧失行为准则,她逐渐走向堕落和毁灭,成为既纯洁又混沌的存在。
影片的重要主题,是恶与自由意志的探讨。
父母失范的盲目之恶,高中生霸凌的无目的之恶,黑恶势力功利之恶,以及加奈子近乎混沌的恶。
加奈子既成为恶的化身,亦以受难者的形象示人,比之其他角色,她的恶不被划入“原罪”范畴,其他角色的恶要么盲目要么出于某种目的,而只有加奈子,她是所有这些“恶”合谋的产物,导演特意赋予角色某种诗意与神性,她其实是反面的“耶稣”,亦是四福音书故事如果发生在现世的寓言。
影片开端,是落雪的圣诞节,在圣洁的宗教音乐背景下,画面在教堂纪念耶稣诞生的仪式以及招嫖、出轨、男主角的咒骂、迪厅里狂欢的人群之间不停跳转。
我们后来知道,正是那一天男主角发现了妻子的出轨,而这个纪念耶稣诞生的雪夜,亦象征着加奈子在人世受难的起始。
同样承担世人的罪,耶稣用爱和宽恕承受,即使在十字架上也说着:“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而在一切终极价值业已隐去的现代,加奈子也希望用爱承担恶,然而她只能最终成为混沌的化身。
导演中岛哲也借加奈子纯洁而又混沌的形象,表达着深刻的社会议题,既失范如何终止,恶如何终止。
如果总认为恶属于人的本性,那么似乎只要有刺激人就会做恶,而恶又会相互传导,那么这个世界的混乱便会永无止境。
然而,只有深刻的意识到,人并不是没有选择,所谓的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所谓人性本恶,人的原罪,只是一种自我粉饰,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克服恶,那么恶就可能停止,世界就有可能变得更好。
当然,我并不知道导演是只想体现现实的残酷,还是确有上述说的诉求,这只是我的解读。
作品被拍出来,似乎就只有被“误读”的命运,但能够经得“误读”,也说明了电影的优秀。
本文有严重剧透,请未看本片的朋友们绕行 这不传说中很暴力的的电影我终于看完了,很一般,我可以说我更喜欢温子园吗。。。。
因为看得不太明白,决定看看原著,so得出以下结论。。。。
原著男主虽然暴躁无常,也是血肉横飞异常暴力,可是没电影里如此神经质,很多人甚至看电影会产生什么首尾呼应的错觉: 父亲说了句我和加奈子流着同样的血,以此推断父亲和女儿都不正常,可能父亲的狂躁症和加奈子的恶魔本性有一脉相承的感觉。
但是,原著不是这样的!
1.原著中加奈子深爱着她的男朋友绪方,后面接近陷害绪方的那群同学完全是出于报复,原著里男二(暗恋加奈子,被背叛的悲催男)提着棒球棍去找加奈子质问她为何背叛自己的时候,悲哀的发现加奈子活在过去,所有的灵魂都停留在过去和绪方在一起的日子里。
悲催男之所以去割二阶堂富美(吸毒女)的脸(一是报复他们把他卖给老头,另一方面也为加奈子的痛苦根源(男友被qj而自杀)而怨恨把加奈子逼入魔的坏同学们,电影里加奈子说因为喜欢绪方所以才会杀了他,不符合原著。
2.加奈子是否真的有魔性天生是个魔物,会引发所有人堕落?
答案是不是的,原著中说明加奈子受过重创,她在读国中的时候遭到了父亲的暴力,是没有像电影里好似因为堕落主动引诱父亲。
3.所谓的暴力是什么?
父亲qj了她,原著中父亲在工作中得到升职,天天要面对非常大的工作压力(堆积如山的案子),而母亲(原著里说明她不喜欢当警察家属,讨厌融入那种氛围,非常任性的把女儿强迫加奈子站在自己这边,可以说是个自私的人)天天给父亲苦瓜脸看,父亲每个星期忙到回家一两次,妈妈也经常不在家,父亲天天心情郁闷喝酒砸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酒精驱使下他做了天理不容的事,可悲的在于父亲真的对这件事情毫无印象!
那个恶心的变态医生在被父亲抓住被质问时说了“加奈子一直试图使自己从这样的创伤走出来,她选择了建立这个卖chun俱乐部就是为了向你这样年龄的大叔进行买卖。
”这可以看作是加奈子对父亲最可怕残忍的报复、4.小田切让饰演的角色在电影里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在原著中他是非常后悔痛苦的抱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痛哭,ps他儿子得了白血病需要大量的钱治疗,他最后选择一死,没有杀死老婆,儿子也没死!
5.原著中,父亲杀死了赵,父亲在电影最后说的我一定要找到她,用我的双手杀死她,其实在原著中是在发现女儿居然弄了这种罪恶的组织害了这么多同学的愤怒之言,其实从整本书看下来他深爱着自己的女儿非常的后悔和痛苦。
6.父亲哭着在电话质问妻子是否知道他对加奈子做的罪恶的事情时,她的妻子反应是知道!
但是表示的是发生这种事情我能怎么办呢?!
非常可悲的抛弃丈夫和女儿选择和情夫过快活的日子去了!
7.父亲在最后寻找加奈子的尸体时,感觉到加奈子的位置,心里说着:我想要看到你,想要了解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想要你原谅我,想要你说爱我。
对比这么多,我只想说这次的中岛哲也发挥得非常一般,完全没把很多细节处理好,也许是因为配合了原著的黑暗主题,他干脆一黑到底,so 我这个原著党看在男主演的不错的份上给个一星。。。。
《渴望》(日本,中岛哲也,2014),这是一部支离破碎到只能让爱的人逆来顺受的电影。
从《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开始,通过大胆的色彩侵略与剪辑侵略,中岛哲也似乎就有意为他以后的剑走偏锋作隐喻的注脚;到了《告白》,华美的剪辑似乎就取代(或者说完成)了他的叙事,即便是森口老师冷静诉说的复仇计划,也时不时被疯狂的多重视角、冷峻的高速镜头喧宾夺主。
广告导演出身的中岛哲也在实验游戏上走得越来越远,他不在乎波德维尔那套规范的叙事。
《渴望》,118分钟,每分钟都被源源不断地施加暴力,血喷与肢体切割的声音产生狂热与暴躁的美感。
表面上看,中岛哲也和三池崇史、昆汀•塔伦蒂诺、园子温或者大卫•柯南伯格有类似的共鸣,但广告导演的原始身份,让他更加快速地滑向了传统的对立面,就像保罗•索伦蒂诺《绝美之城》,也不得不提同样是广告导演出身的艾伦•帕克执导的《迷墙》。
他在形式的探索上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然而,长久使用绚丽的色彩、夸张的新宿风格,可能会成为他独树一帜的电影语言,也可能冲散作品的意义。
小田切让、妻夫木聪为《渴望》奉献出了相当水准的颜值与演技,小松菜奈尤其让人惊艳,只是役所广司大叔全程都在怒吼与伤痕累累,和频繁的暴力本身一样让人疲劳。
同时,片子的主题似乎也被剪辑渲染得没有立场了,空洞,质疑,但中岛哲也毕竟比拍《雪国列车》时期的奉俊昊好太多太多,谁让后者的野心溢出了他的能力呢。
无论如何,我依然愿意接受《渴望》的缺陷。
冲着"告白的导演"去看的 多线叙事 酷炫剪辑 没有让人失望 美少年很美 那喃喃自语的 藤島加奈子传递出欲罢不能 女主更加是天使面孔的绝对诠释 360度无死角 就算癫狂地大笑 居然也没有丝毫影响美感 临死前那一个拥抱可以排在拥抱榜前五名了貌似蛮多人诟病结尾拖沓 我却觉得看多了血腥 最后那一幕白雪皑皑真的很舒服 ps:还是园子温的血喷的比较有美感
《告白》与《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比《渴望》更有名的,也是多数人与中岛哲也的缘起。
所以《渴望》无可避免地被拿来与以上两片比较,最被诟病之处,就在于碎片化的语言和剪辑。
时间线混乱,毫无征兆突然登场的人物,反复碎念的内心独白,都被认为干扰观众视听。
但删繁就简,抛开闪红闪蓝的青少年嗑药party,飞溅的血浆和神经质的笑声……找到故事的核心骨骼,《渴望》清晰地呈现了一个父权语境的排他性造成的极端恶果。
父亲掌控的家庭、男性掌握的警视厅、位高权重的性侵团体,都在不遗余力地剥削异己,利用并毁灭“非我族类”的女性,甚至男性。
被构建的魔鬼少女本片主线剧情,是女主藤岛加奈子的失踪。
她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牵出了她堕落腐坏的一切。
而这其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在于,藤岛加奈子这位“万恶之源”,在整部影片中从来没有以她本人的身份出现过,魔鬼少女的形象完全是在其他角色的回忆里一点点构建起来的。
有人说本片人物过于扁平,但其扁平或许另有深意。
在父亲的记忆中,她是幼时乖巧,却渐渐开始挑战权威的女儿。
藤岛昭和(役所广司)在本片中可以说是父权的一个超浓缩。
他暴力、野蛮、带着极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在整个搜寻的过程中,他俨然就是一个霸权式男子气概的化身。
面对女人和女孩,一次次用暴力和权力来获取信息。
从家庭的“父亲”延伸成为了社会的“父权”。
随着对加奈子了解的深入,他一步步陷入权力危机,并进一步加深对加奈子掌控的欲望。
而此时他的幻想和欲望,已经被他想控制的对象所套牢。
加奈子在他脑海中已经变成了魔鬼,而魔鬼的生死依然需要她的父亲裁决。
同时,加奈子在迷恋她的少年眼中又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
她从霸凌的地狱里把他捞起,是「この世にたった一人美しい生き物」;她又将他丢进地狱,让他恨不得亲手摧毁她的美丽。
Virgin Mary和whore的两种典型欲望幻想,都被印证在了加奈子一个人身上。
而心理医生眼里,她还是无法抵抗的诱惑。
医生作为性剥削集团中的一员,占尽经济权力与社会地位,面对主动迎向衰朽的年轻肉体,一边批判着少女的道德感缺失,一边却无视成年人的道德底线,继续利用优势地位肆无忌惮地剥削(加奈子,以及其他女孩)。
在这一份几乎由男性构成的证言里,我们与其说见证了加奈子的堕落,不如说是观看了父权体制亲手造出的恶魔。
加奈子身为人的角色身份已经被削减至物品,任人塑造。
而且她的堕落似乎也毫无依据,是被直接设定了的。
如果将她的恶行直接视为一种对父权社会的复仇,那么她复仇目标也未免太不明确。
故事将她恶魔化为他者,并直接与其他一切人对立,但女性复仇可谓是很典型的一种假女权。
通过权力关系的极端反转,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反抗。
夺权的结果,也只是最终陷于同一个权力系统。
反倒是恶魔化的女性形象反映出了更深的厌女情结,是对于拥有力量(足以构成对男性特权地位的威胁)的女性所产生的焦虑。
本片中,通过制造“万恶之源”藤岛加奈子,故事中所有角色的敌意恨意,都被成功地从父权体系转嫁给了这个幻想客体,但自相矛盾之处也愈加明显。
因厌女而诞生的角色,最终反噬回了父权自身。
不能幸免的少年所谓“非我族类”,并不特指男性对立面的女性。
片中没有名字的少年所经历的事情,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父权社会中占据主流的霸权式男子气概,并不只站在男性立场弱化女性,对于同样的男性,如果不与之相符,同样也会被尝试或强制同化。
少年与主流概念里的阳刚气质相去甚远:清水寻也本人的形象文弱且病态,少年这角色在校内存在感极低,遭受同性的霸凌,参加运动也不是为了追求挥洒汗水和荷尔蒙,而是希望加奈子在场外看着他。
在男性世界里,少年也是站在边缘的人物,是不被核心的“那些人”所承认的。
而借由加奈子这个幻想客体,他最终被自己的族类以性暴力的方式,同化成了极富攻击性的另外一种人。
父权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同化,通过行动上的“根植”完成了精神上的降服。
「渇き」究竟是什么本片名为《渴望》,但在碎片化的故事结束后,我们可能才会想起反问:谁,在渴望什么?
藤岛昭和、医生、张姓富豪和他的特权同伙,所渴望的是和性器一样不断膨胀的父系特权;而加奈子、少年、绪方……那些赤手空拳的少年少女则走向了两种极端:暴力反击,或者反之,放弃抵抗。
影片最后,藤岛昭和近乎癫狂地在雪地里挥舞着铁锹,说着必须要亲手挖出加奈子再亲手将她送进地狱。
他的权力危机依然无解,庞大的性侵团体依然存在,少年少女们依旧被四面围困。
电影本身无法给出一个解决方法,但中岛哲也这如同园子温上身的操作,用最让人不忍直视的方式把父权体系的极端排他直接怼到了观众眼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矫正之、剥削之、毁灭之。
父权世界的暗面,昭然若揭。
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直期望着能够早点结束,可却一直不舍得点右上角,因为我也很想知道加奈子的真面目,一个被同伴神化的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一个连自己的亲身父亲都不能看清真面目的人。。。
1.藤岛加奈子:勾引你,然后把你毁掉。
加奈子本人就是日本特有的暴力美学中对于美的定义,一个穿着制服,拥有天使外表,干净靓丽的青春女孩,私底下却是一个坏事干尽的恶魔。
这种强烈的反差才是导演心中“美”的化身。
加奈子会先以一个救世主的姿态来到一个人身边,让这个人对她无法自拔,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来毁灭这个人。
她在片中被导演塑造成了一个神,她的信众即使被伤害过无数次,可依然喜欢她,崇拜她,信仰她。
2.父亲:用暴力无差别对待所有人。
整部片子都充斥了男主的咒骂声,男主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对待所有的人,即使是帮助他的人,他也依然用着恶毒的言语来诅咒对方。
他对所有的人或事都感到不满,他气急败坏,他没有耐心,只要是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会对其破口大骂,乃至于拳打脚踢。
这个男主其实也是她女儿的“猎物”之一,女儿将用在其他人身上的手段,居然也用在了自己的亲身父亲上,主动引诱她的父亲乱伦,而父亲在整部片子中的疯狂行径,也证明了女儿的行动成功了,女儿成功地用自己的伎俩毁掉了自己的亲身父亲。
3.其他人物这部片子几乎将所有你能够想像得到的社会中的阴暗面全部展现了出来,应接不暇,不断挑战观影者的心理底线,而其中最让我感到心颤的不是那些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那个一直面带微笑,嘴里含着个棒棒糖的警官。
这个警官即使在杀了人之后还会面带微笑,一个笑里藏刀,在所有人前面长袖善舞,做起事来不择手段,这样的人,比魔鬼要可怕百倍。
4.结尾其实,加奈子和她的父亲一样,他们对这个社会的一切都感到不信任,他们不相信所谓的道义,他们痛恨人们的表里不一,并都用着自己的方式来报复这个社会,只不过一个是简单粗暴,一个则是绵里藏针。
好几年没在看完一部片儿后能涌出好多好多参差不齐的感受 难得啊难得 其实也还是有懒癌不愿动手指头的部分因素哈哈哈先来个不正经槽点版的吧:①全员变态系列②papa的身体简直结实得离谱③整部片出血量太大了④有主角光环的就是那个咋死都死不到的⑤收纳了一个约等于爆菊的含蓄新词汇「菊部地区有雪」再来个很正经有感版的哈:①魔鬼也好 另一种意义上的富江也好 共通之处都是能洞察人心 勾出人的欲望 是交易也是利用 让执迷不悟的人最终自毁而亡 通常 在强烈欲望面前 人的意志会变得薄弱 贪婪之心会越发膨胀 人性的丑陋也会一览无遗无处隐藏 要知道 凡事皆有代价 所有的选择都暗自附带了相应的筹码 人世间很多惨剧不都还是应的那句话么 无奈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 做人也好做事也好 记得多掂量②再说说我另一方面体会吧 健康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的启蒙和发展 原生家庭对其影响和作用是相当之大的 伴随一生 任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一种良性循环 核心源头是关爱 分流下去的是交流与陪伴 我也不想再表述其中的博弈利害 只想说 养育后代 不只是要担负起对另一个生命体十八年的监护责任 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的让他感受到陪伴时的安全感 学会分开后的独立性 明白爱与被爱是相互的也都是快乐的 如果是你在意的人 一定不要吝啬去表达 人的身心灵才是最重要的本体 如果自觉无法做到这些的话 与其让一个未来跟你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变仇人变陌路人 然后让他折磨自己的同时像怪物似的又去祸害其他人 那真还不如不生 这就是所谓的造孽③如果我指着身上的伤口说 很痛 而完好的你只能一脸懵然 好的 那我就帮你制造出一个这样的伤痛吧 到那时 你就会切身体会到当时我的感受了 很痛④他们爱我 我爱你 我想拥有你 但更怕失去你 没有绝对的爱 也没有绝对的自由 只有过分的爱和过分自由 人人都渴望着压抑着 像是躁动地徘徊在一个闷热得快要窒息的黑色艳阳下 渴望着从某个方向吹来一丝能涌入心头的凉气 ⑤无奈的是 谎言太多 假象太多 了解的没认识的多 所以人人都可爱可怜又可恶可恨⑥空无一物的眼睛和没有渴望爱的空心 比绝望更绝望 比可怕更可怕
尽管有两大男神,我还是看吐了。
【B+】你们可以无视我的评价,因为我是脑残粉,即便这次故事讲得差了点,风格化的走火入魔,我依然就是吃中岛哲也这种形式化的花哨套路,朴赞郁同样,大概因为我的大脑和导演是一个频段的吧。女主角的人设简直就是富江,美丽的恶魔,让人爱她,让人想要杀掉她。
失控,结尾拖沓了
三星半。前五分三超棒,可惜後面垮亂;小說原作中女主真正的性格和動機也被改得很奇怪,爸爸也比文本變態太多。剪輯有點刁難普通觀眾,主要還是太快和太跳躍了,看第二遍才注意到很多首次觀看忽略的細節。
告白-松子-下妻-渴望:最喜欢的《告白》、《下妻》血腥、癫狂、变态;全片画面频繁切换、急促的背景音乐:太多反而使得后面有点疲劳;出轨、暴力、失业、家暴、校园欺凌、嗑药、…人物故事支线太多,使得主题反而愈加模糊。
太难看
我还蛮喜欢这个剪辑的 小松菜奈好适合加奈子哦
说说试写会情况,近2小时压倒性的疯狂,中岛作品中最血腥的一部,就跟预告的宣传一样,真正的剧药,看完之后的冲击感会让你马上中毒(笑),准备正式公映后,再去刷几遍。。。配给以及题材问题,票房可能不如告白。
我闺女丢了我要找我闺女,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先粗略简短地表达一句:真心喜欢这种分崩离析的疯狂 剪辑师的手已酸断 脑已烧坏 心疼啊哈哈哈
中岛的作品不乏视点创意与奇特妙想,从华丽脱线的《下妻物语》,喜戏谑悲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色彩治愈的《帕高与魔法绘本》,黑暗极致的《告白》都已过去。然而《渴望》是几乎摆脱以往路线的黑色之作,近两个半小时疯狂链锁,有大量血腥、残忍、性与暴力镜头,对此不适的观众建议回避
恶趣味cliché,对中岛哲也有点审美疲劳了…看这个真不如看园子温甚至三池
狗逼
為什麼女兒是惡魔?家暴妻子,強暴婦女男子,殺了妻子,覇凌同學不算惡魔嗎?每次都最後才出現坐享成果不算惡魔嗎?以媽媽,教師,女子的身分,小心的活著,找機會殺了藤島,不就是活在暴力,忽略中的人唯一可以達成的反抗嗎?她偽善什麼?
色彩鲜明的摄影和剪辑都很喜欢.恶人(主角)长存这是cult片定律.其实现实中这种荒乱可怕的事很普遍,只是一般都是小圈子牵扯有逃离地狱的空间.而双Q高的反派美人要说也挺多,真正的变态始于精神追求太自我,这样的人要说也少,却也是可能随时生成爆发的——于这样的社会里.虽然残酷但是真实.(一切源于爱)
不要吝惜你的五颗星,因为它可能会拯救一只无辜的小丁丁
线索太复杂太混乱了。时间线,人物线都有点又臭又长。小田切演这个估计悔死了。
很暴力很血腥很破灭。看起来很不舒服很凌乱。役所广司大叔一副恶狠狠样子,恶狠狠对待老婆,对待自己女儿,明明心里有个明媚温暖的家庭梦。所有人都经不住诱惑,轻易的堕落。仿佛除了死亡再无解脱。少年少女们孤独而迷茫,大叔们脱下道貌岸然的伪装实际上是这些乱糟糟的因果,整个社会都礼崩乐坏。
稍微有一点点拖,但还是个好邦画。再次感叹日本15+这个尺度,竟然还有学割。。。尤其坐在一群高中生中间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个国家真的完蛋了。。。。orz
情绪好暴躁的电影啊,看得好烦躁,剪辑也是玩出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