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曾说,历史是最好的传记作家。
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二战本身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
而且,每每看到德、日这两个轴心国大坏蛋最后阶段的殊死搏杀时,不管什么人都喜欢冠以“困兽犹斗”这类词汇。
曾经,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不断有“被洗脑”的年轻士兵冲上前线,为了“帝国的荣光”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难道,真的仅仅是“被洗脑”这么简单么?
后来看了很多二战德军士兵的回忆录,才开始逐渐解开心中的谜团。
至少,从这些回忆录身上,能够从以往并不了解的视角中获得了一些珍贵信息。
比如约翰.福斯那本《黑色雪绒花——党卫军士兵回忆录》中,作者多次强调说:在战争后期,战火开始燃烧到了德国本土,我们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保家卫国”(原本的入侵者现在变成了受害者,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与戏剧性之一)。
而且在最惨无人道的东线,也发生了大量苏军士兵强X德国妇女之类的暴行。
每一个德国的年轻人,奔赴前线去捍卫自己的家人不受侵害,从这个角度上看,也似乎没有太多值得苛责的。
况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整个欧洲的公敌除了纳粹德国,还有布尔什维克的入侵。
作为德国年轻人反抗布尔什维克的风暴席卷自己的国家,也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
作为个体,参加德军未必一定得先成为所谓的纳粹信徒,很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德国公民的责任感。
同样在这部《硫磺岛的家书》中,未必一定出于对天皇的效忠以及追随武士道的殉难精神才去岛上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就像剧中主角之一小鬼子兵西村那样,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面包师傅,爱自己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宝宝,然而在这个悲剧的时代下,面对“为国效力”的强行征召,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我相信无论是在德国还是日本,以这两种方式去参军的年轻人,一定都大有人在。
前者主动,后者被动,但两者皆不是我们经常被灌输的那种脸谱化的、一味被洗脑的、只有粗暴没有情感就像一架杀人机器那般残酷无情的法西斯士兵形象。
尽管有人吐槽或者批判说老牛仔“美化”了日军士兵,但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句地图炮说日本兵都没有人性,这更加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
剧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来自于粟林忠道与西村的一句对话:“西村,你是一名好士兵。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姜文曾不解为什么一个日本平民那么友善,穿上一件军服就变成了杀人魔头,后来他拍了《鬼子来了》。
而在《硫磺岛的家书》中,老牛仔却淡淡地告诉我们,鬼子脱了军服,他也只是个面包师傅。
西村就是这样的一名“面包师傅”。
他来到硫磺岛后,并没有什么一定要为国捐躯的想法,也并不打算将来成为英雄躺在靖国神社里被后人参拜。
虽然他自己也明白,生还的几率基本上没有了。
但还是想努力活下去。
嗯,活下去。
这样的人,未必一定能代表所有的日本士兵,但一定大有其人。
甚至还有一个曾经侵入我大中华的鬼子兵,在激烈的战事交锋面前,仍旧能够保持一颗小清新般的文艺情怀:“现在眺望定远城外,风景异常清明秀丽。
柳吐新绿,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黄。
平原千里,一望无垠,远处迷迷蒙蒙,但见白云如絮。
加之天气晴朗,把春风骀荡、春日和煦、春日迟迟这些汉字的形容词拿来套用,与此情此景完全合适。
明丽的春光任何汉字的形容词都可当之无愧。
尤其是杨柳之绿、油菜花之黄,颜色鲜艳近似原色,极为悠然自得的构图,那就纯然是一幅Crown Leader 2的插图。
”——摘自《小津安二郎的书信》这名日军就无需赘言了,将来成了国宝级大导演。
如果他只是一个被天皇洗脑到极致的日本鬼子,断然写不出如此轻松、超然的日记来,也绝不会把拍电影和开豆腐店联系在一起了。
或多或少有些“恶搞”的还有这部影片结尾。
走投无路的西村面对美军的包围,之前一直怕死的他,此刻却“一心求死”了。
这是一出很绝妙的情节设定,由于之前他的同伴清水投降美军后却被射杀,因此绝望之下的西村拿着一把工兵铲在那里歇斯底里起来。
但好歹老牛仔还是给了这群注定成为炮灰的鬼子兵们最后一丝怜悯:他,西村,一个不想当兵的面包师傅,因被美军生擒从而戏剧性地活到了最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动。
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栗林忠道影片的主角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
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
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
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来演绎这个故事。
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美日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
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
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
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 “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实际上栗林忠道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于自己家庭的(当然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要好一些),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
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
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
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有人性,只怕气得灵魂再次出窍是不免的。
《硫磺岛书信》剧照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
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
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
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
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
这一战小小的硫磺岛,让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血腥的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
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
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109师团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
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
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
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倒是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
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
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
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
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吃惊了。
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
实际是栗林的一个失误。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
于是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命令重武器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
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只想记录几个心存善良,柔软的男人:1,清水:对一只小狗和一户孤儿寡母的哀悯让他被逐出了宪兵的队伍,被”发配“到这个满地毒虫的小岛。
他说,原来美国人和日本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思念着自己的亲人,他们的母亲都在写着同样牵挂儿子的滚烫的催人泪下的书信。
2,西竹:西乡眼中充满男性魅力的奥运马术冠军,这个轮廓刚硬的男人,却会为倒在战火下鲜血淋漓的马流泪,他把仅存的一点救命的药给了生命垂危的敌军俘虏,用枪弹结束自己的生命则是为了不成为属下的累赘,是为了尽到自己做为一个军人的责任和职守。
——一个有情有义,硬骨铮铮的汉子!
3,西乡:一个柔弱的,没有实战能力的面包小师傅,却被残酷的战争发配到满目疮痍的硫磺岛。
他是一个打枪不准,面对惨无人道的军律会恐惧,会抱怨的不及格的士兵,可就是这个在军队从来没有被当做”男人“看待,受尽凌辱的男人,对将自己从屠杀下“拯救”出来的栗林上官视作自己生命中誓死捍卫的朋友,在强大的美军枪支包围下,这个柔弱的男人挥发出让人震撼的无惧的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爆发来自于他单纯善良的本色,来自于对朋友义气忠诚的恪守。
和他们相比,那个在西乡们面前趾高气扬,残酷地对待同胞,欺凌弱小,牺牲手下一群有血有肉的士兵来效忠天皇的军曹,那个挥舞着鲜血淋漓的屠刀,信誓旦旦地要为天皇战死到最后一刻,看起来似乎强大无比的爱国上将中佐,却在面临美军枪管的那一刻,双手战抖地哀求不要开枪——在生死最后关头的考验下,两相对比,什么才是真正高贵的人格,什么才是值得铭记的人性,我想,只要是认真反思过电影的朋友,心中自有答案了吧。
数十年的岁月慢慢抚平了战争留在人们心中的创痛,硫磺岛的太阳日复一日地升起下落。
当年战火下血与泪的呼唤,似乎如游魂般在夕阳海水的激荡下徘徊在人们的心灵,——战争和军国主义对人类的伤害,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对人性的扭曲,人类的自相残杀,是一出永远不会落幕的人类悲剧么。
——所幸,在极端灭绝人性的战争环境下,还有这些保持善良本色的人们——清水,西竹,西乡,你们是卑微渺小的败兵,但你们却坚守了人格的尊严,你们心底善良的火花会照亮漫漫长夜,你们的鲜血印证了“国家/民族主义者”残酷狰狞的面目。
——观《硫磺岛家书》有感
似乎导演们成其为大导演,都要拍部二战电影。
斯皮尔博格拍《拯救大兵雷恩》,吴宇森的《风语者》,甚至连冯小刚也开始《集结号》。
而我对于战争片,尤其是二战片是来者不拒的。
这是因为除了身体内雄性好战因子外,战争的激烈冲突场景中让人看到集中显现的人性、勇气、智慧、暴戾、惨痛、悲伤、离别……硫磺岛战役的故事已相当有名,以美国人讲日本人的故事来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是成功的,对日美友邦之谊作出了贡献。
斯皮尔博格的《艺妓回忆录》好像不怎么被日本人受落。
这次的影片开始以地球人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关怀起敌人的人性来。
“这是个秘密,我一定会活着回来”“如果日美对战,我一定遵从信念”“那个美军士兵母亲的来信与我的母亲有何区别”“我曾参加1932洛杉机奥运会,那些美国的大明星曾经来我东京的寓所作客”。
抛开战场上的敌我,人是一样的人,有一样的父母妻儿,一样的爱恨情仇。
子弹不长眼睛,中弹的是一样的人类的身体。
可一但有纷争,人类还是一样的立马气急败坏地抄起家伙来。
对于日本这个即曾是偷袭击珍珠港的贼又是同盟的友邦,美国人的情怀是复杂的。
显然这与我们的论坛上愤青们对日本除了仇恨还是仇恨的情怀,是不同的。
而与此同时的现实中,美国人依然在中东枪杀着伊拉克人和被伊拉克人枪杀着。
人类是爱好和平的,而你的国家与我的国家对战时,“我会遵从我的信念”“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
”“这有什么不同吗?
”“这是真正军人的信念”。
电影给我更大的感触是尊重对手,对手是一样的人类。
卡夫卡说:“善待你的对手,方尽显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
”事实上,只有了解对手才能扬长避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了解对手需要冷静地分析对手、尊重对手。
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对手。
所以它们总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
日本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尊重对手的例子。
2003年,横须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一个叫佩里的美国将军的活动,而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
如果不是因为全片使用的都是日本演员和日语对白,并且是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讲述故事,那么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很可能就是这部《硫磺岛的来信》。
一个多月前,我看完《父辈们的旗帜》之后,由于对这段历史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心中多少还对于老牛仔伊斯特伍德的絮叨和对所谓英雄的所谓思考颇为抱怨;而一个多月后的今天,在看完了做为《父辈》的姊妹篇的《硫磺岛的来信》之后,我不禁拍案叫好,原来这才是老牛仔今年真正的野心之作,堪称今年最杰出的电影作品之一。
当然,个人感觉要比最佳影片的翻拍版的《无间道风云》大气得多,细节刻画、故事节奏以及导演手法以达到以臻化境,登峰造极的地步。
谁让奥斯卡是美国电影学院的奖项呢,怎么会给你一部讲述日本人故事的影片?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一部深刻动人,从日本人角度讲述半个多世纪之前那场惨烈的硫磺岛之战的影片,竟然是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恐怕日本人脸红还来不及,更不可能去将什么日本电影节金麒麟奖颁给该片吧。
其实,对于《硫磺岛的来信》,我们最好的观看角度既不是从美国人的眼光,也不是从日本人的角度,而应该忽略国别的差异,从人类基本的亲情关爱的角度来观察。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但说到底,真的从一个影迷的观影经验而看,但凡电影史上所谓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将故事的感情重心落在人类基本的情感,或者正义理解等基本价值观念,或者是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上。
例如《阿甘正传》里贯穿始终的坚持执着的观念;《肖申克的救赎》中对于希望的永不放弃;库布里克的所有作品,在任何时候看都能深受启发……优秀的影片总是能引发我们的感慨和思索,还比如《硫磺岛的来信》,看过之后,我感觉战争本身是一切的罪魁祸首,而战争中的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国别的差异在这里升格为一种陌生而遥远的背景而存在,甚至让人忘记了战士们战斗的直接目的,但这种虚幻遥远的存在的力量却是无法抗拒的,人们的基本情感完全被其操控,进而扭曲变形或者倍受折磨。
也许这才是战争对于我们每个平凡的普通人的真实含义吧。
我记得在今年回北京的火车上,遇到一个和我同高中毕业的小师弟,半夜我们都睡不着,于是谈天说地起来,其间他很认真的问我一个问题:你说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呢?
当时的我,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在意,仅仅是很形而上的扯了几句,现在回忆起来恐怕也是属于很不靠谱的内容。
但看过《硫磺岛的来信》之后,这个问题突然又跳回到了我脑海里,人为什么要爱国呢?
影片中那些美国和日本的士兵参军打仗是爱国行为,但他们就真的爱国嘛?
也许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生活的更大意义并不存在于国家这一层面上,而仅仅停留在家庭的范围内吧。
家庭对于个体而言,才是一个确实的参照系,才是一个确定自身位置的背景图,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才有意义。
也许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片中的来信,即家书才具备了如此强大的情感震撼力量。
说回到影片本身,这部影片取材于日本将军栗林忠道在镇守硫磺岛期间留下的家书,信中真实记载了当时战况的发展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日本演员渡边谦在本片中奉献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可惜最终也没有获得什么奖项的肯定。
片中的另外两个小人物,西乡和清水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个角色充实平凡的状态,以及在战争面前真实的情感流露,无不让人动容。
虽然扮演西乡的演员看上去总有点像杜汶泽的“傻强”:)影片的一个情感触发点是一个美国士兵sam的家信。
其实家信在本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线索作用,时不时的写信情节让剧情和战况得以展示,同时揭示了人物的过去极其内心世界。
这本是一种很正常的编剧处理手法,但本片中将这种简单的方法用到恰到好处,精致而不失力道。
例如美国兵sam死后,曾经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金牌的西中佐从他身上找到了一封sam母亲写来的家书。
信的内容其实无非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以及家人关切的叮嘱和企盼,但这些简单的内容在当时的环境下听来却是让人无比动容,即使是出自一个美国大兵身上,但此时此刻,从哪个国家来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切都不重要了,而对于家庭的思念才是不分国家,不分历史时期,不分种族的人类共通情感。
然而感动却是暂时的,炮声想起,所有人立刻再次投入这场战争,情感再次被放在一边,国家利益驾驭在个人情感之上,再次成了决定一切的虚拟而遥远的目标,被芸芸普通人去拼死争夺。
可悲,可怜。
而从编剧的角度来看,这个读信的设置不禁从情绪上起到了缓解和缓冲的作用,而且轻而易举的将本片的情感意义提升了很大一个档次。
这些日子在翻阅建国初期的电影杂志,满眼都是充满意识形态指向性的电影故事和口号文件,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被框在国家意识形态内的产物,而个人的感情以及价值选择却完全找不到踪影,而这些“东西”和《硫磺岛的来信》这样的“作品”相比,除了其史料研究价值之外,从艺术上来说,实在是太过狭隘和简单了。
我等着,将来有一天,当我们听到关于历史的讲述的时候,能够看到“人”的踪迹。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我最推崇的美国电影人,这个帅气的老男人,眉宇间的坚忍笃定跟我的老师有几分神似。
没看过《廊桥遗梦》,真正迷上他的是04年那部与希拉里·斯旺克、摩根·弗里曼联袂的《百万宝贝》,那年他74岁,奥斯卡给他颁发了最佳导演奖。
“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以一个角色的死亡来开始或结束影片。
”好莱坞的商业味太重,电影界是浮躁嘈杂的,鲜有欧洲独立电影人对边缘群体进行关注并引发对社会问题、人性脆弱面的深层次思考,克林特是一个例外。
他尊重和看重的是电影作品,而不是电影业。
上个周末,终于完整看了他最近的两部片子《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
这两部片子均以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的硫磺岛战役为背景,分别从日本和美国两个角度来叙述,相互独立又有部分场景相呼应。
克林特本着忠于历史的态度去拍这样两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他并没有突出战争的胜负,转而重点刻画战争中的人物心理,将镜头伸向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战争的结果于是显得微不足道。
对比来看,参与战争的双方,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对抗,其中更隐含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
日方的阵营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它是一个受武士道精神主导的紧密集体。
影片中日本兵用手雷集体暴毙的场景是触目惊心的。
而美军阵营内部,存在一种兄弟般的氛围;在宣扬为国而战的同时,个人对生命和战友情谊更为看重。
单独地看,两部影片中又包含了对于本文化异于一般的思考。
《硫磺岛的来信》其实反映出日本军营中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几个人物的内心与战争下的残酷现实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父辈的旗帜》更是颠覆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对英雄光鲜背后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做了真实的透析。
两部片子各有一个触动我的人物。
《父辈的旗帜》中,印第安人Ira Hayes在被推到美国英雄的位置上之后,内心一直是痛苦挣扎的,硫磺岛作战的场面无时无刻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在战场上是坚忍高大的形象,在市政厅的广场上带给美国人民的也是光辉的英雄形象,但在政客商人的急功近利、人民对英雄的期待面前,他又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
在他借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引来一系列麻烦之后,不得不被遣回战场的前一晚,这个满脸泪水的男人说出了几乎所有战争英雄们的心声——“我受不了别人叫我英雄,我只是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中枪而已。
我看过的、做过的那些事,一点都不值得骄傲。
”那些见证战争并为之浴血的幸存者,战后往往被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奉为英雄,而这一切的荣耀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人们看重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却极少关注战争带给他们持久的创伤。
当他们习惯了苛刻的军事体制,习惯了军队中残酷的死亡游戏,一旦带着对现实的憧憬重回现实,又是和现实处处相抵,最终要被现实遗忘被舆论边缘化的一群人。
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英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人们需要的。
”英雄也有沦为“昨日英雄”的那么一天,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字眼。
《硫磺岛的来信》中,西乡是一个纯良软弱的小兵,他本来是一个小镇上的面包师,有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当他所在的小分队遭遇惨败,轮番拉开手雷集体自杀的时候,看似懦弱的西乡最终背叛了武士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存”,而另一个名叫清水的士兵,从他身上也折射出日本人在个体生命和天皇二者之间的徘徊挣扎,生死只在一念之间。
逃兵的行为是不为日本军国主义下的社会伦理所容的,而求生的欲望又是强烈得让人窒息的。
背叛武士道的西乡和清水成了患难之交,他们与大部队汇合,尔后又俘虏了一个美国兵。
美国兵临死前留下的母亲写给他的信又给这两个小角色很大触动:原来美国人并非野蛮人,他们也有儿女温情的一面,甚至两国母亲写给儿子的信都是相似的。
他们都在扪心自问求死的意义,个体的生命在天皇的面前就真的那么渺小没有价值么?
那么对于那些牵绊他们的亲人呢?
他们最终选择了做逃兵,可这样的选择偏偏又是苍白无力的。
清水找到了美军,举了白旗,他真的以为美国人会优待俘虏。
而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又是何其野蛮残忍。
那么清水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西乡在美军的驻地看到清水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充满了冰冷的绝望,是对未来、自由、亲人、生命一切一切的绝望。
战争把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
小人物的离经叛道往往折射出社会伦理的苛刻,而这种离经叛道的结局往往又不敌世俗苍白无力。
曾一度对和平时代的男人表示不屑,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私自利缺乏对所爱之人及社会的担当。
今天,我质问自己,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女人,如何清楚所谓的“洗礼”?
人们对军人的自律自强坚韧不拔充满敬仰,又何尝没有加入幻想的成分?
现在的人,对战争究竟了解多少?
军人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真的视死如归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吗?
他们的信念,宁毋说是一种既有的责任感。
责任,好可怕的责任!
这样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却无视我们想要做什么。
道德伦理企图把人约束在一个有序的框架内;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下,人们大谈责任而不闻个人自由意志。
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让一对没有感情的男女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关系;个人对于单位的责任让一个不喜欢既有工作的人放弃选择更好的可能;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放弃他的血肉甚至变得无情无义。
个体的爱情、自由与生命在责任的强势下显得如此卑微。
责任何以成为可能?
人生之为社会性的人,同时又无法剔除欲望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责任对于个体约束的必要性。
爱情区别于滥情,自由更非为所欲为。
责任的理念是让人人自觉担当,而不是强制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况且任何一种应该和不应该都不是政府说了算,它至少要代表民主的声音。
责任的履行需建立在双方的对等上。
爱国之前提,是国也爱我。
这样看不免显得飘渺,而国非政府,乃是一种族群的认同感。
历史上,越往前追溯,国家的地域概念越是淡化。
譬如唐代,并不是很强调疆域的概念。
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和族群的认同感。
地域上的国与国,人们是可以任意走动的。
对自由的设限越多,人们冲破禁忌的方式反而越极端,手段的杀伤力有时甚于终极目的。
一个轻视个体生命的民族或者国家,人人言其爱国,实为惧政府。
这样的国爱得太空泛,一旦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就显得不堪一击。
也就不难理解,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叛变的逃兵不过是受求生欲念左右可怜人,而难以计数的死者则是政治的牺牲品。
试问:一个空有责任感的人,若没有内心真爱的支撑,何来的担当?
看完电影后,想知道真实性,所以去搜了一下资料。
片中提到的栗林忠道是个真实的人物,的确是在美国上过哈佛,也在美国学习过军事,的确是日本军中少有的“美国通”。
在1945年负责指挥硫磺岛的战役指导工作。
硫磺岛是日本的固有国土,所以美军打到硫磺岛就等于进入日本本土了,日本当局肯定是想誓死抵抗的。
所以片中提到的连面包师傅都上战场这种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毕竟到了硫磺岛战役的时候,日本人基本已经叫做垂死挣扎了。
片中提到,那个来征兵的妇女,她说我的老公儿子都上战场了。
意思是你就不要磨蹭了好吗?
赶紧你的老公也上战场。
虽然说保卫自己的国家是应尽的义务,也很想说日本是自作自受,但作为一个平民其实也感到很无奈。
【想继续活下去】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吧,就是因为视角是日本人,不去发动战争,就不会被送上战场的那一天吧?
所以才更加让我感觉到还是远离战争更好。
一个社会是多样性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坏人,如果我们可以基于这一点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我相信当时在日本的军队里肯定也是如此,每一个地方都是社会的缩影。
正如今天我们有些人叫嚣着战争,而又有些人渴望着和平。
如果日本人当时都神风敢死队,估计现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存在日本人了。
真实中的栗林忠道,在硫磺岛还真挖起了坑道,有20多公里长,把硫磺岛做成了一个堡垒。
他还下令禁止自杀式冲锋。
而导演也是看到了证实的硫磺岛留下来的书信,才有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
当时的日本肯定是存在这种自杀式冲锋的,否则栗林不会明令禁止,但是也印证我上面说的一点,肯定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这么疯狂。
当然并不是说日本人都不疯狂,你看看电影的有一幕。
军官强迫士兵去死,拿个手榴弹对头一敲,一声巨响之下就要跟朋友永别,跟家人永别,跟这个世界永别。
强迫别人这样做难道不是疯狂吗?
然后自己义无反顾的给自己一枪,这难道还不够疯狂吗?
求生只是生物最基本的生物运动罢了,连一棵植物都会这样做。
是什么趋使那些人这么疯狂?
难道不正是军国主义对他们的洗脑?
加濑亮叫嚣着:美国佬就是胆小鬼,我们不同我们不怕死。
多少人嘴上这样说说,然后到了最后死亡即将来临的一刻却又无比害怕。
片中很多日本人都这样,这只是人的本性而已。
美国人被俘虏不要是一样害怕吗?
美国人一样有爹,有妈有朋友。
他们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抛开立场来说,大家都并没有什么不同,要是不生在战争年代,大家都会平安的生活下去吧。
电影中,栗林在美国时,他朋友问他: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
我相信栗林可能可以选择。
但像面包师傅那些人,估计是无办法选择吧?
像我这种平民,我只希望战争远离我。
即使日本人不是人,但是那些上战争的其他人,也是有血有肉的。
没人查查看这个叫粟林的鬼子吗?
日军进攻香港的二号人物啊!!
在日军进攻香港的头几天内,就有多达10,000名妇女被强奸,其中包括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以及当时住在香港的其他国籍的妇女。
在一个主要治疗英国籍士兵的医院里,日军共屠杀了170名正在康复的士兵,以及一些医护人员。
不少受害者的耳朵、眼睛、鼻子、舌头以及胳膊被割下来,70名英国士兵在病床上被军刀捅死。
共7名英国女护士被强奸,有的甚至就在已经惨死的英国士兵的身体上被强暴,其中3人最终被奸杀。
香港富豪何鸿燊回忆说,当时不少英国女护士在香港大学附近被奸杀。
这一切都跟他没关系?
你信吗???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
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
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
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
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
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
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硫磺岛的来信》。
8分。
山下爱丽丝、保罗·哈吉斯编剧,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渡边谦、二宫和也主演作品。
若论对战争的反思,东木老爹永远都是第一流的。
很开心,本片既没有美化美帝,也没有美化小日本。
硫磺岛战争是二战中美帝最惨烈的一战,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这场战争发生时,小日本已经离投降不远了。
渡边谦饰演的栗林忠道中将受命负责率领二万官兵坚守硫磺岛,而占尽空中优势的美军有近四万人。
栗林中将学识背景深厚,作战能力也是相当了得,在走遍了硫磺岛后,他采用的坚守策略是放弃海面退入深挖洞的岛中。
战争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日军几乎全军覆灭,栗林中将用美军友人赠送的手枪自杀。
东木老爹的厉害之处在于,片中通过日军部分官兵及个别伤亡美军的视角,反思了战争的残酷和黑暗——作为侵略者的日帝官兵并不知道怎么参与的是什么战争,而被宣传丑化的美军竟然也有担忧他的普通的妈妈。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身处战争中的士兵并非都明白义之所在。
这也正是二宫和也饰演的士兵只想回家和开面包店的妻女相聚的原因。
我们的态度一如既往,反战,更反非正义的战争。
连同父辈的旗帜感受到了违背类型片规律的下场。
已然没印象了
荒謬的戰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就不过尔尔,看似是反思战争,但是屁股已经坐歪了。从影片里基本看不出为何日本发动的亚洲及太平洋战争是邪恶的,日本为何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
不错
很不错的电影,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小日本的情怀
有二狗子 音乐有很逆天 必须五星
小日本演员就是矫情的难受
越看二宫和也越像我同学果子!这片一气呵成,不过日本的反战片看着还是让我觉得怪怪的,要不然我想这片真的可以松松过五星的
被大师拉着看的。
日本不日本,美国不美国,灰常傻,战争场面和鬼子的自杀镜头还算最后一点看头
你想死无人拦你,干马儿何事?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美国拍得比较露骨的主旋律片
老东木选取的视角非常厉害,战胜国导演以战败国军人视角讲述硫磺岛战役,把这些“鬼子”细细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透出在军国主义国家机器高压下退无可退被迫战死在荒凉小岛的绝望。配合《父辈的旗帜》战胜国军人视角观看能更立体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配乐非常加分。#重温再补标系列# // 2024.5.4 三刷。
虽然片子不错,但是从日本人的视角来审视战争的悲剧让我感到莫名的恶心
二战题材电影难得的对日本的正面表现,就跟国内表现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样难能可贵
加濑亮也太好看了。
非常好的一部电影,值得大家认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