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月球

Moon,月劫余生(港),2009月球(台),寂寞月影

主演:山姆·洛克威尔,凯文·史派西,多米妮克·麦克艾丽戈特,卡雅·斯考达里奥,王汉斌,马特·贝里,马尔科姆·斯图尔特,罗宾·查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9

《月球》剧照

月球 剧照 NO.1月球 剧照 NO.2月球 剧照 NO.3月球 剧照 NO.4月球 剧照 NO.5月球 剧照 NO.6月球 剧照 NO.13月球 剧照 NO.14月球 剧照 NO.15月球 剧照 NO.16月球 剧照 NO.17月球 剧照 NO.18月球 剧照 NO.19月球 剧照 NO.20

《月球》剧情介绍

月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未来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地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为了遏制这种现状,一家名为月能工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应运而生。该公司致力于月球能源的开发,通过采集氦-3来满足地球对能源的需求。月能公司在月球设有基地,山姆·贝尔(山姆·洛克威尔 Sam Rockwell 饰)正是该基地 上唯一的工作人员。山姆是公司聘用的合同工,他已在月球孤零零地生活3年,陪伴他的只有智能机器人戈蒂(凯文·斯派西 Kevin Spacey 饰)。枯燥乏味的生活令山姆归心似箭,在还有两周就离开月球的时候,山姆偶然遭遇一起事故。醒来后的他发现戈蒂似乎对其有所隐瞒,公司高层也拒绝他的回程请求。山姆借机逃出基地,却在事故发生地点发现另一个自己…… 本片荣获2009年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最佳英国影片奖、2009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相对的幸福超级蜱人第一季天师钟馗温暖的弦不劳动者们恋爱小说再见语言为了桑尼加油整编特工长安异闻录碟形世界:圣猪老爹摩斯探长前传第六季假面骑士利维斯放轻松,我来自未来小满的故事之青涩年华孤岛惊魂十二夜金龟子少年的你钢铁玫瑰预言魔咒灵能百分百精灵守护者最终章最后的追捕脱衣舞娘日记R2B:回到基地废柴联盟第二季欧罗巴报告巨额来电第一分队第四季

《月球》长篇影评

 1 ) 为改变命运而努力

不知这个标题的剧透作用有多大……按照我的观影习惯,很少有哪部电影我是为了导演看的,本片就是其中之一。

或许也是因为导演Duncan Jones到现在也只拍了3部电影,自从在电影院看过“Source Code”后,作为导演在此之前拍过的唯一一部长片自然就成了我的下一个观看目标。

电影的开篇颇有科教片的风格,为此也带出了全片的背景,接下来的故事几乎全部发生在这么一块地方——月球空间站里。

本片的主角Sam是一种克隆人:对他们来说,3年既是他们执行使命的时间,也是他们能够存活的寿命。

3年过后,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销毁,而此时另一个跟他们取自同样基因但记忆被初始化了的克隆人将接替他们下一个3年的使命,如果克隆人出了意外事故也将派出替补。

这就是本片定义的规则,如果这么说的话,本片的这个故事讲的其实就是在这最后一个“意外事故”的规则上出的问题——主角无意中发现了自己是克隆人的秘密,他并不甘心自己的这种从开始就被定义好的命运,接下来讲的正是他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做出的努力。

由于之前已经看过导演的另一部作品“Source Code”,我也用不着再用电影以外的东西来分析本片了。

两部影片确实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不过“Source Code”是在反复利用同一个人的记忆(我看不如说是“灵魂”),而本片却是在反复利用同一个人的克隆身体!

而主角最后的行动都是反映出了某种“选择”的力量——此时他们在知道自己的秘密后,实际都是有一种继续按原有规则走还是“革命”的选择,尽管他们也知道“革命”会是什么结果但最后却还是选择了这条路。

不过相比之下,本片Sam的选择到最后并没有带来多少惊喜,最后月球站照样还是按以前的规则运转,Sam回到地球后似乎也没怎么惊天动地。

不过这样的结局相比之下感觉更合理也更真实一些,Sam回地球后是什么样的命运对我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Sam的妻女在本片第一次出场的情景,或许是以前类似的情节看多了,本片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一种她们现在的情形绝不像这时看起来那样的感觉,后面的情节也确实是证实了这点。

不过当Sam的女儿再次出场的时候却传给我一个信息——现在真正的Sam原来还活着!

这样的话,以后的事情可真的是大有文章了。

另外,赞一下本片月球站的主机系统——GERTY。

这套软件系统在本片不再是机械执行指令的机器人,而是能给主角的行动做出正确的指引,甚至Sam在最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的帮助。

这点完全改变了以前WALL-E的那个主机系统给我留下的印象。

 2 ) 多年之后,太空漫游

《月球》恐怕不是你想要的那种科幻片,没有绚丽的特技,没有紧张的故事情节,电影在娱乐方面的功力明显有限,可以这样说,几乎在只有一个演员的情况下,电影可能不会显得那么的“好看”。

但是不可否认本片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经典电影,它会获得广大影迷的喜欢。

今年小成本科幻片的爆发年,不仅从数量上要比已往几年多出一些,更重要的是几部作品在质量上更是令人叫绝,先前的《第九区》3000万的投资排出了令好多大制作汗颜的气势,又有一部英国电影《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用诙谐的方式打造出一部精良的小品式科幻片。

如今这部同样来自英国的《月球》再次证明,科幻片不仅仅是大制作电影的天下,一部几乎没有特技,没有动作场面的电影,却会把一个科幻味道很浓的故事说的那么津津有味,发人深思。

本片乍看不像是一部英国电影,因为向来英国人讨论的都是像狄更斯的小说,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庞杂。

很多人说,《月球》有许多地方类似《2001太空漫游》和《银翼杀手》,比如片中智能机器人的设定和有关克隆人的话题。

其实不管本片是否属于对经典致敬的范畴,起码它在传达给科幻味道很浓的深邃主题方面,没有像后两者那样犹如论文一般晦涩和枯燥,而是通过平平淡淡的科幻故事而逐渐流露出探讨人性的主题和浓郁的人性氛围。

故事讲述了月球上唯一一个员工在一个智能机器人的陪伴下的宅男生活,乍一看这个故事有点像太空版的《荒岛余生》,其实在电影前期山姆一个人生活的时候电影所渲染的那种孤独感确实有点“哥干的不是工作,是寂寞”的感觉。

可是随着另一个山姆的出现,电影的味道发生了变化。

随着剧情的峰回路转,而此刻电影并没有打破之前的宁静氛围,只是通过一种很平和的语气继续着之前的故事,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

这样的设定也就注定了电影在娱乐方面的缺失,进而讨论故事发展所带来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的确,本片的娱乐内容没有之前想象的那样丰富,整体故事如风过水面一般,在平淡之中流露出一种令人回味的情调。

当两个山姆第一次见面之时,没有出现大的波澜,反而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互相寒暄。

而且其中也不像《太阳危机》那样刻画出长期孤独空间里对主人公心智和理智的崩溃影响,更多的是渲染主人公对独在异乡为异客那种对地球的思念。

电影的剧情冲突很多,由此引来极强的故事张力,使观众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观影心态,而且本片没有刻意去突出和激化故事中的冲突,取而代之的也是平缓的语气来诉说着一个无奈中略带悲伤的故事。

由于电影发生在空旷的月球,电影的气氛也就像冷冰冰的月球表面一样,充满了肃杀的冷色调。

由气氛带动起来的主题更是由内向外散发出的一种寒意。

其实细想一下就能明白,在月球的独立空间里,克隆人的出现不受到地球上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两个山姆在这个地方真的算是一根线上的蚂蚱。

当故事把真相的外衣一层一层剥离之时,这个不算意外的现实摆在片中人物和观众面前是绝对值得深思和回味的。

仔细品味一人电影最后所传达的信息,对于主人公来说,是那么的黑暗和绝望。

结尾处一个小型太空仓像流星一样飞向了的蓝色的地球,这个看似圆满的结局也饱含了悲凉,也行对山姆来说,他真的是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

本片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那个智能机器人戈蒂,不管它与《2001太空漫游》的机器人有多么的相似,但凯文斯帕西的低沉声音赋予了这部机器生命一样的活力。

也许它是片中唯一一个“非人类”,但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却是那些真正的血肉之躯无法比拟的,包括那个不断变化表情的babyface。

电影其实是要展现出在现代文明熏陶下,人与机器的那种微妙的关系,假如克隆人也算是人的话,片中所谓的人性展现实际上是出现在复制人和机器人之中,片子结尾处山姆与戈蒂意味深长的对话,这无非是对未来现实主义的一个最大讽刺。

《月球》是山姆·罗克韦尔一个人的独角戏,这个酷似邦·乔维的美国人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性格演员,《霹雳娇娃》里的花花反派、《绿色奇迹》里的变态人魔、《火柴人》里派头十足的骗子,还有《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神经质总统,这个演员到哪里都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片是我看过的山姆·罗克韦尔第一次挑大梁的作品而且是贯彻始终。

没有已往角色的宣泄,反而平静的演绎着一个无奈的角色,这种不露声色的演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导演对人物把握下,通过罗克韦尔出色的表演,把主人公那绝望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不敢奢望这部小成本电影会取得像《2001太空漫游》那样经典的地位,但是在多年之后又会怎样谁也不知道。

这是一部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片子,同时也不要怀疑《月球》的经典地位。

 3 ) “他们”的悲鸣

如果说,《第九区》表现的是一种自然法则下,人类社会体系构造的族群隔阂和冲突的话,那么《月球》则反映的是人类科技进步下,失去道德和人性束缚的一种“变态”,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制造“他们”,更能凭空制造生来不平等的“他们”,我们以一种叫做“克隆”的技术,制造相同的个体,给了他们鲜活的记忆,又可以随时将其夺去。

《第九区》节奏快速,讽刺辛辣,矛盾激烈;而《月球》则节奏舒缓,情感内敛,矛盾暗含。

如果说《第九区》是激荡的金属乐,那么《月球》就是哀婉的悲情诗,但是不同的节奏下,表现的是相同的精神内核,只是《月球》表现的更伤感,更惆怅,更让人心痛,也更让人为“他们”面对的创伤而心生同情。

《月球》的剧情在开始阶段带着一层浅浅的悬念,山姆独自在月球为月能公司工作,他的工作时间即将到期,心怀回到地球与妻女见面的憧憬。

一日,山姆驾车出外勤时,遭遇意外,昏厥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回到了基地。

影片一直到这里,都是很生活化的感觉,没有什么波澜,就是讲述一个月球蓝领的生活,包括他和智能机器人戈蒂的交流。

但是从山姆在车祸后,发现一些怪异的迹象,对戈蒂连蒙带骗得以外出后,在一辆遇险的车内救出一人,回到基地却发现,这人竟然跟他一摸一样,从外形到记忆,都是山姆。

故事到了这里,开始有些波澜,这是平行宇宙?

还是濒死体验?

或是克隆人?

我因这浅浅的悬念,被进一步代入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节奏感很好,成梯级的逐步深入,从开始的平淡生活铺垫,到后面的悬念丛生,最后,终于揭开,两个山姆不过是克隆人山姆5和山姆6时,才引发了后面的情感高潮和内敛的思考。

影片在已经揭示这是个克隆人问题,又尚未揭开两人身份时,两人处于一种有趣的身份争辩局面,即两人起初都争辩说自己是本体,对方是克隆,表现的还是一种“我们”和“他们”的问题。

双方都认为自己是人类,是批量创造对方的人类的“我们”,没谁愿意自认是被制造而成的“他们”,人类给了克隆人记忆,其中也包含了对人类本体的高度认同和对克隆人的工具化理解,所以,两人的争辩和后来真相的揭示是充满讽刺效果的。

而当两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时,当两人在基地地下室发现与自己相同的大批量的等待被激活的同类时,那种冲击也带来了爆发性的情感升华,尤其在其中引入儿女情长之后。

作为观众来讲,一开始是带着对山姆的人类认知开始的,看着他对自己妻子的想念,对女儿的爱,而伴随着两位山姆身份的揭示,观众的认知也迅速转到对克隆人的认识上,于是,我们发现了,这些“产品”也有着那么真实的感情,但是残酷的是,这感情,这家庭的记忆也不过是被利用来让他们更高效工作的工具,这种赤裸裸的,残忍的感情欺骗显然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而山姆5号与本体的女儿实时通话的场面更加深了这种痛苦的共鸣,一个克隆人,即使发现自己的身份后,仍然表现出了对那份记忆的珍视,一种发自内心对“家人”的爱,然而,“家人”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他注定孤独,这份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正是本片最震撼我的场面,山姆5号最后寂寞的死在月球上,永远的无法回到地球,回到“家人”身边,那一幕,伴随凄楚的钢琴曲,感人肺腑,诱发了我发自内心的感动与悲伤。

可以说,山姆5号越真情,他的孤独和悲剧性就越深刻,越沉重,而同时对以月能集团为代表的一些人的抨击就越强烈。

克隆人是这些工业集团造出的孽债,从物质到精神,他们与人类本无特别大的区别,也是活生生的生命,然而,连农场饲养的牲畜们这些大自然的产物都可以被随意处置,何况完全被“生产”出来的克隆人了。

克隆人们有个尴尬的身份,本质上他们与人更接近,但产生方式上,他们与人又很遥远,是与汽车、飞船一样的生产线产物,而那时的“我们”显得对此好像认为理所当然,对效率、成本、收益的迷恋,可以让我们对活生生的肉体无视,将其工具化,然后对其的肉体杀戮和情感折磨也就显得充满了合法性,这样的逻辑和《第九区》对待外星人的逻辑是一致的,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逻辑也是趋同的。

甚至,在《第九区》中,外星人还有自己的社会体系、真情实感,而《月球》中,山姆们的情感和记忆竟然也可以被剥夺,这部电影中,没有《第九区》那么激烈的矛盾、快节奏的追杀和逃亡,但是,其悲其痛却更加深刻,而片中唯一对山姆们这样的“贱民”充满同情的竟然是机器人戈蒂,两相对比,可见号称充满情感的“人类”中的一些人已经变得冷血到如何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而本作为克隆人监管者的戈蒂的“反水”也可以看作一种希望,面对这种不公与歧视、虐待与杀戮,连机器人都心生同情和支持,何况“人类”中还有那么多具有情感和人性的公民们,山姆6号回归地球后对月能公司的控诉,影片巧妙的用新闻播报的声音,寥寥术语,却又很有深意的带过,留给我五味杂陈的感觉。

常常,“我们”会忽视“他们”正在承受的不公,“我们”认为“他们”本该如此,本该处于如此境地,本该做这些事儿,本该承受种种悲哀。

而常常,这一切,又是因为生活环境中,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我们有时候是不知道,有时候知道的是偏颇的“真相”,而长期下来最大的悲哀在于,我们慢慢的不愿去知道真相,不愿去质疑,我们甚至无法承受真相,无法承受目睹“他们”真正的处境,直到有一天,山姆5的牺牲,山姆6的勇气,部分敢言媒体引发的舆论潮流才可能让我们有安全感的顺着潮流,去了解真相,又可能走向新的认知歧路。

山姆5的悲鸣常常不是在离月球那么远的地方,它可能离我们很近,需要的只是,我们真正以人的情感,超越社会舆论大流制造的屏障,去感受那份孤独,去感受“你”、“我”和“他”的平等和共鸣。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4e7b10e215155ec37d122c4.html

 4 ) 芸芸众生是被奴役和欺骗的?

昨晚,看了电影《MOON》,很受震动。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地球上某个公司,在月球上开发了一个能源公司,专门开采“氦3”。

而那个月球基地中有一个专门的人,准确的说是一个克隆人为这个基地工作。

克隆人的寿命只设定了3年,因为给克隆人注入的记忆和情感,告诉他家人和孩子在地球等着他回去,他与公司签订了3年的合同,因此要服务满三年才能回去。

所谓的回去,其实就是被装进“棺材”回收而已。

而新一个克隆人再度被激活。

故事之所以开场,是因为一个新的克隆人被激活时,发现管理的机器人在与地球即时聊天,听说有一个员工“死了”。

于是他想方设法出去,并找到了那个受伤的(尚未死)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拥有同一个名字的员工。

于是他们共同揭开了这个秘密。

前几天学到一个词语“NPC”。

老公说这个词的含义是如同《黑客帝国》中的那些虚拟的人。

百度搜索的答案是游戏用语——“非游戏玩家控制的角色”。

其实,我想说这个词,只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影片中的唯一的人物——一个个的克隆人,正是这样一个个的“NPC”。

他们只是被设定的程序而已。

尽管也有情感,但是情感是虚假的,是被植入的感情,而整个生存的环境是被创造的,和故意遮蔽的。

前不久,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开始相信“神”了,他说他相信自己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是“神”在控制。

原始人类都信神,信鬼怪。

后来大家逐步开始相信“无神论”,但是当今社会信神的人还是很多。

当人自己无法解释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就开始相信神了。

中国人其实很少真的相信神主宰自己的命运。

其实在看完《黑客帝国》的时候,我就在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也是一个大骗局?

大多数的人生来就要被某些少数的人奴役的?

至于为何某些人是奴隶?

某些人不是奴隶?

只是偶然的选择而已,就如同女娲造人的故事中所讲的,某些人用黄土捏的,而另外一些人只是用绳子甩出的泥浆而成。

当克隆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被造人的人玩弄于手掌之时,很显然,也就是只是一个“NPC”。

当人类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被造人的人玩弄于手掌之时,很显然,也就是只是一个“NPC”。

简单地说来,这个克隆人只是这个公司的某个基地的一个NPC。

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是地球上某个国家某个具体地点的一个NPC。

从小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其实和被植入的感情和记忆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就是让你长大之后能够在某段时间内胜任某个工作,而当你完成工作的时候,你的寿命也就快结束了。

人生也就不过如此罢了。

记得上个月在电视上看了一个电影《携手人生》,讲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老年却记忆减退,甚至是全无记忆。

我记得里面谈到语言和思想,我对影片中传达的东西是这样理解的:人生的价值在于用你的语言创造出你的思想。

当然,影片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记忆也会消磨,思想也会全无,但是人类的情感却是如此的真挚。

我在此不谈人类的情感问题,我只是想说,其实一个人才华横溢也罢,曾经高高在上也罢,都只不过是来这个世界走一遭,完成一个不断改写的程序,当然人类的这个程序的设定是由小到大,慢慢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

有时候我觉得这个程序的设定,或许是在随着自己的努力而不断被自己改变的。

——这也就是事在人为的观念。

但是,有时候,回想自己的走过的路,和与这段路一起走过的年月,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既定的。

前两天,看了老公在初一那年写的日记,感觉和别的小孩当年在初一写的日记可能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某些人很显然从小就在被输入一些雷同的东西,自然产生的是雷同的想法,自然在做雷同的事情。

既然我们这些人都是这么长大的,当然长大后也只是为了“某种使命”而完成自己的任务。

你可以说你选择新闻行业是你的理想,你可以说做建筑师是你的梦想,你也可以说当学者是自己的期望,但是或许等你临终前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人和蚂蚁的差别并不大。

蚂蚁是不是一个NPC的群体?

我不知道,我知道蚂蚁会有分工,这种分工是与生俱来的。

人类也会分工,这种分工即便不全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是在很大程度上“与生俱来”的。

昨天看《这里是北京》的节目,里面谈到“国子监”的学生,有一部分就专门是三品以上大官的子女,另有一部分就是有钱人的孩子,还有一部分是真才实学的选拔出来的人。

前面两种人的命运可以说是生出来的。

至于后一部分人的命运,你可以说是自己争取到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才华,除了看书和学习之外而得到,其实还有一些真的是“天生”或者说“灵性”的成分。

其实举个很简单的我自己的例子,我和我妹妹从小学习成绩差别就很大,我的性格好静,所以学习很努力,她好动,不怎么爱学习。

——请问这真的是自己的选择?

还是说天生如此呢?

回到我的疑问来:“芸芸众生是被奴役和欺骗的?

”你所拥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植入”。

你对周遭的判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基于这种“植入”之后的一个判断而已。

我时常展望自己的人生,还很漫长,别人都慨叹人生苦短,而我为何这么说呢?

当你发现不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你只是发现自己在不断地被奴役,做着苦工的时候,人为何不觉得自己的人生漫长呢?

记得中学课本中的“包身工”,我个人认为这和《MOON》中的克隆人并没有人差别。

你发现自己只能是被迫做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的确没什么意义。

而一旦你找到了你所谓的意义的时候,或许这个意义只是一种欺骗。

就如同《Moon》中的克隆人知道自己的意义就是管理这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氦3,并将其送到地球去。

这的确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在创造价值。

可惜的是,你根本不明白这对自己来说,有没有价值?

人生其实并不长,人自己要追求什么,往往他自己并不清楚。

清楚自己要追求什么的人,往往都成为这个社会的成功者,或者是掌控者。

而恰恰是哪些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的人,便成为了被灌输入“目标”的人,并以为自己的目标真是这样的。

 5 ) 与科幻无关,与人性也无关

这是月球,这不是月球,这是一部电影,一部打着科幻片幌子的“纪实片”。

有人说这片子讨论人性的,我觉得,人性在此片中根本就是个默认,完全不是重点也无谓在此片中再“深刻的”讨论。

靠着一个简单的信念,Sam5熬过了三年孤独的工作。

而三年煎熬之后,支撑这一切的信念却突然崩塌。

这叫做他的世界末日。

知道了真相,留给Sam5的只剩等死。

“救援队”,多么贴切的名称,如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拯救他脱离苦海。

其实他本来就该做着回家的梦被销毁的,对于这样的人告诉他真相比杀了他更加罪过。

面对黑黑的枪口和耀眼的光芒,他微笑着闭上了眼睛,死比活着轻松多了。

更不用说自己的死亡还成全了他人。

Sam5最后那一个笑容留给我的,只有羡慕。

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一大批人的生活状态。

只是,有的人虚无缥缈脆弱的信念还没有崩塌。

而有的人的,已经崩塌了,如我曾经评价莉莉周时所描述的,活着,却感受不到活着,其实已经死了,却发现手指还能动。

当然大多数人不会去想这么多,比如我,随便哪家稍微有点谱的公司给我个offer,我一定屁颠屁颠跑过去毫无保留的燃烧掉我毫无意义的青春。

认清现实对于人来说太残酷了,我很深切的感受到Sam5倒下时的痛苦。

可是看到Sam5吐血的场景,我又羡慕了一次。

我只能在心里恶心难受,却吐不出来。

比最痛苦的痛苦更加痛苦的是在最痛苦的时候还要装开心给别人看来恶心自己。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

另外,我很喜欢Gerty,我多么希望他不是一个机器,可他就是一个机器,一部超越了人的机器。

 6 ) 月球

深度探讨人性的软科幻,当Sam得知自己是克隆人,所有的记忆和爱都不是自己的时候,那落寞的神情和内心的悲痛,谁能不说他不就是人么。

三年就是一生,一个人在另一个世界被当成工具,每天憧憬着并不存在的希望,沉浸在别人的美好回忆中,到死的那一刻还被蒙在鼓里,然后像换灯泡一样被替换,真是对人道主义的疯狂践踏。

作为一部低成本科幻影片,客观上还是很厉害的。

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看到第二个人一出来就能猜到后面故事发展,不过非常仔细的拍摄手法还是很让人为角色的孤独与悲悯感到无言的凄凉。

配乐也达标了,对于释放情感有很好的效果。

现在大部分科幻电影的思想与情节还是显得匮乏陈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7 ) 月球

如果你我有相同的回忆,那么你若受到了伤害,我也会难过的。

如果你我有相同的回忆,那么你若受到了伤害,我也会难过的。

如果你我有相同的回忆,那么你若受到了伤害,我也会难过的。

如果你我有相同的回忆,那么你若受到了伤害,我也会难过的。

如果你我有相同的回忆,那么你若受到了伤害,我也会难过的。

 8 )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及“人”的终极立场

文/caesarphoenix一、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第二个你会怎样?

我们也许都想过这个问题(《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但如果真正遇到了,我们又如何面对彼此,我们会谦让还是争执,和平协作还是掐到不死不休?

这都让人困扰,并且涉及很多社会心理、伦理规范,变量太多。

《月球》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两个“我”不但基因完全相同,连社会记忆(情感、启动时的知识储备)也相同。

环境设定也极为巧妙:与世隔绝的外太空,真相正慢慢揭露,两人之一因为客观条件必须牺牲…… 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是两个人,两个不同的人。

在未启动前所有的克隆人有着一样的生理、心理、情感意识,是近乎完全一致的。

但启动后,第一个山姆经历了三年的月球生活,三年的寂寥、渴望,对其他事物的尝试和学习,使得他和第二个山姆已经是两个不同意义上的人。

他们的相遇,实质上就是不同年龄的自我的会面,是在月球上生活了三年的山姆穿过时间虫洞遇上初来时的自己。

我们可以发现“初来”的山姆更具发现真相的勇气和执着、力量和果敢,“三年后”的山姆沉浸在被植入的愿景中不愿醒来。

同时,“三年后”山姆可以理解“初来”山姆的心情,并最后为他做出了牺牲(虽然设定成他本来就活不了,这个估计是照顾观众情感)。

这两个自我的相互帮助,包括“初来”山姆走前还推倒了干扰通讯装置,为下一个自己创造有利条件,都体现了什么是人和人的意义。

两个“我”没有选择消灭对方、苟延生存,而是共同协作、相互体谅、冲破牢笼、获得新生。

这是人类所有精神中最动人的一项。

二、“人”的终极立场《月球》的主角是两个克隆人和一个机器人,在月球基地不算广阔的空间里,他们展示了人的情感、意志、理性和智慧。

我一直坚信人类要存续于宇宙,奔向太空是唯一的选择,而向宇宙进发的千难万险只有健全的人才能承受度过,本片有着科幻黄金时代的信念和信心。

看《第九区》、《阿凡达》的时候,我们也许会隐约认为它们是有着“反人类”立场的。

但同时我们为“大虾”成功返回家园而喜悦,为纳威人击败地球人而兴奋。

这是为什么?

本片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的终极立场,悖离这个立场便是“反人类”,维护这个立场,才是真正的“人”。

我将其总结如下:人生而平等,不论穷人、富人、黑人、白人、健全人、残疾人、克隆人、原版人、智能机器人、外星人、地球人。

只要其拥有情感、能够思考,便享有“人”的权利,担负“人”的责任。

这是“人”的终极立场。

 9 ) 三十八万公里以外的人

这部片子构思非常巧妙(能够想象到这是导演的处女作?

注1),整部片子几乎只有主角Sam Rockwell一人精神分裂似的演出。

在封闭的月球采矿基地中待了3年,他终于有机会见到久违的妻女。

3年里只有人工智能中央电脑Gerty陪伴着他一人完成所有的采矿任务。

机械、单调又沉闷的生活让Sam几近疯狂,唯一支撑他下去的就是妻子不时寄来的视频信息(和地球的联系被太阳风暴阻断了,所以接收不到实时信号)。

直到有一天,Sam驾驶勘探车外出的时候发生了车祸……整个月球基地都是一片白色,其实好像精神病院一样把Sam囚禁在里面。

他仅有的几项爱好就是:作木工、养花草、以及收看一些搞笑节目录像。

在这近乎非人道的背景设置之下,人类会产生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一点都不可疑。

Sam Rockwell那略带神经质又有点吊儿郎当的表情把极端状态下人的情感表达得非常饱满。

这部片子的一个中心问题在于探寻人存在的价值和本质。

看起来是 Sam不断挖掘月球秘密的过程,却包含了导演的思考:是什么让我们作为人?

作为Sam唯一的搭档,由Kevin Spacy配音的AI Gerty一开始显得刻板又冷酷。

但是最大的惊喜可能来自于通过和Sam不断地对话他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甚至比其他“人”更丰富。

最后一幕它答应帮助Sam 逃跑,真是让人感动到要落泪。

而通过身份的置换,Sam的勇气和智慧,是在不断发现残酷的真想之下磨炼出来的。

这是一部表达普通人也能够自我救赎发现意义的电影,在这个意义上比充满了大场面却又毫无内涵可言的变形金刚来说,更能直达科幻电影的内核吧。

等到DVD出来后,我会推荐朋友们都去看一下这片子。

注1: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有这样的印象:Duncan Jones(David Bowie的儿子……)参与了98年经典科幻电影Dark City的原声制作。

但是我找不到任何这方面的信息,难道是我的幻觉?

有朋友直到请提醒一下。

原文:http://www.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9/07/25/2019/

 10 ) 孤独的克隆人sam

看的我很伤感,Sam是孤独的,是人类制造的孤独。

这电影也是人类的反思。

一开始的叙述画面仿佛真的这是s的工作生活记忆,他抱着希望能回到地球,可是事故让这些戛然而止,s发现原来自己所知的一切都是假的,他得知自己不是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如果说可以算自己的,那就是这3年在太空里的算是。

所以他最后选择死在唯一属于自己的时空里,让下一个自己寻找真正的自己,其实想想那个自己也只有3年的寿命。

最后的最后

《月球》短评

看完之后看豆瓣的条目页,给出的广告栏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4分钟前
  • 传说中的路
  • 推荐

如山西煤老板不付矿难,被外媒揭露

7分钟前
  • 一粒家田米
  • 还行

就那样

10分钟前
  • 左弯右转
  • 还行

Worst story ever

13分钟前
  • 李香菜
  • 较差

山姆·洛克威尔演得太好了,好喜欢好心疼。不过,由于根基上无法成立,所以对故事基本完全不能共情。用复制人这种高级技术(魔法),如果仅是为了降低人员成本,或出于环境恶劣不用真人,那么让他们成为机械的、可以控制的傻瓜无疑是最方便且价值最大化的;但加入情感记忆,则无谓地增加了超多不可控因素。而且既然都有了可对话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居然只用复制人去操纵机械(摁按钮,收满了的罐子),ai只是照顾他生活,其逻辑完全不可思议。如果说是测验人性的实验我都信,但还想整点儿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显得非常幼稚,老想着带货了。而且全片最有看点的地方,甚至是故事最爆点的戏剧性,难道不应该是两个复制人见面的尖峰时刻吗?但那段镜头语言的匮乏黯淡、以及两人接受对方的平淡,冲突至多只是斗斗嘴这样,实在……不可思议。白瞎了我们山姆。

17分钟前
  • U 兔
  • 较差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 而你一直以为你在他们之中。

18分钟前
  • melo
  • 力荐

不好看,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表演?

22分钟前
  • 身体大师
  • 较差

看完有点失望,不像介绍的那么好。太短了,很多事情来不及展开。话说新山姆为何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克隆人?通篇看下来,新山姆明显比他的前任们(包括那个流鼻血的)要聪明许多,难道克隆也会发生变异?再话说影片为何多次出现韩国元素?(基地的韩文、睡眠舱的韩语打招呼……)难道电影有棒子投资?

26分钟前
  • djj
  • 较差

没啥新意,写孤独有很多手法,这个属于无聊的一类

3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人性,和是不是人,无关吧。【2013.07.16】

32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20分钟时就猜出了整个剧情,还有什么好说。。。科幻?明显不是;生命?那讲得太肤浅了;else,主演差,服装差,场景差,漏洞多。。。 soso。。。

37分钟前
  • 八九一二
  • 较差

虐,闷。

39分钟前
  • 흫_흫
  • 还行

孤独人生

40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邓肯·琼斯处女作。多处致敬[2001],复制人三年寿命和[银翼杀手]设定相同,然而不仅始终笼罩在两部经典的阴影里,创意和悬疑感也几乎没有。配乐尚可,对孤独氛围的营造可圈可点。计算机GERTY由史派西配音,设定得十分有人性,各种小表情图标太萌了,算是本片最大亮点。(7.0/10)

4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要我说啥好。。

43分钟前
  • 文文周
  • 还行

其实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整成一个非常热闹的有创意的动作片

48分钟前
  • 东遇西
  • 还行

我们不是程序 我们是人

49分钟前
  • 塞腮
  • 力荐

铺陈太长,而且虽然寓意深刻却并不新

50分钟前
  • EdwinHo
  • 较差

前面看的昏昏欲睡,到最后才看出点意思。

53分钟前
  • 凌生
  • 很差

看够了这些科幻类了,不是分身就是毁灭。很沉静很压抑,有点无聊了。克隆人永远是悲剧的化身。

57分钟前
  • Esther GDB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