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地雷区

Under sandet,十个拆弹的少年(港),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Land of Mine,Unter dem Sand,nter dem Sand - Das Versprechen der Freiheit

主演:罗兰·默勒,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路易斯·霍夫曼,乔尔·巴斯曼,埃米尔·贝尔顿,奥斯卡·贝尔顿,奥斯卡·柏克曼,莱昂·赛德尔,劳拉·布罗,马德斯·瑞艾森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德国语言:丹麦语,德语,英语年份:2015

《地雷区》剧照

地雷区 剧照 NO.1地雷区 剧照 NO.2地雷区 剧照 NO.3地雷区 剧照 NO.4地雷区 剧照 NO.5地雷区 剧照 NO.6地雷区 剧照 NO.13地雷区 剧照 NO.14地雷区 剧照 NO.15地雷区 剧照 NO.16地雷区 剧照 NO.17地雷区 剧照 NO.18地雷区 剧照 NO.19地雷区 剧照 NO.20

《地雷区》剧情介绍

地雷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Roland Møller 饰)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麦兜·当当伴我心棒棒的幸福生活朵拉或我们父母的性神经官能症纳粹僵尸战场热血雷锋侠之激情营救出线了,初恋断金快把我夫人带走弯刀杀戮爱情起床号第二季圣奥梅尔沉睡谷第四季斯特林韵事火星地夫妻时差送葬人心跳戈壁战疫时期的爱情军旅轶事赤松山魂长路将尽亡国的阿基德第3章:辉芒陨落OCTO~感情搜查官心野朱梨~第二季上车家族纯真的年代科拉尔金矿旱码头侍神令早安,维罗妮卡第一季

《地雷区》长篇影评

 1 ) 为孩子们流泪

娃娃兵终于活到了战争的结束,但是死亡仍在等待着他们,对残疾与死亡的恐惧紧紧追随着他们,换我这个成年人,我也直接踩上地雷。

现在我为这些孩子流泪。

可恶的希特勒,可恶的战争。

 2 ) 谁来为死去的战俘负责?

这部电影采取冷色调,非常克制地叙述了一群拆弹少年和士官长之间的故事,没有烂俗的煽情,没有过度渲染战争,中规中矩。

随着少年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在地雷区,绝望的气氛笼罩着这片小小的海滩,也不断折磨着良知尚存的士官长。

不由得让人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惨剧?

战俘们有错吗?

我想大部分是有的,不管基于何种原因,他们确实走上了战场,屠杀敌人,对盟军来说是侵略者、是破坏他们家园的直接施行人。

所以盟军可以理直气壮的,将国破家亡的悲痛和仇恨投射到他们身上,让他们去做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甚至期待他们的死亡。

所以战俘营里往往饿殍遍地,死伤连连,在战俘中,你看到的不是战争结束后的平静,而是仇恨的延续和因为理所当然的复仇变得扭曲的人性。

基于情感,可以理解盟军对战俘的愤怒和报复心理,但这真的是对的,或者值得提倡的吗?

若一个父亲将杀死其女儿的小混混杀死,没有人会不理解不同情父亲,但也找不到任何一条法律,一条公理让这父亲可以不承担锒铛入狱的责任。

战争中,无数军人和平民死去,我们要战犯和战俘负责,那战俘的死去,又有没有人负责呢?

尤其是像影片里那样的少年战俘,终其一生没上过战场,没伤害过一条生命,只因是德国人就要承受盟军的侮辱、敌视和仇恨,甚至因此付出生命。

战争带来的伤痛,真的要让他们承担吗?

说实在的,标题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也知道二战的战俘过得很惨,自己的国家也不敢发声抗议,报复和利用战俘已经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默许的规则,心照不宣的秘密,可我还是觉得,人不应当理所当然的放任仇恨。

 3 ) 既然已如此残酷,又何必狗尾续貂,涂抹一点人性?

《地雷区》是多年以来最令我感到震撼的电影!

战败的满脸稚气的德国军人要在胜利的丹麦军人的监督下清理掉德军在丹麦海岸埋下的地雷,丹麦人不欢迎他们,丹麦军人肆意的侮辱这些战败的德国士兵,尽管他们仅仅是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

丹麦士兵不愿意看到他们在丹麦土地上出现,他们之所以还在那里,仅仅是为了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作为排雷的工具罢了并且,根本就没有想让他们活着离开丹麦。

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张力与剧烈的矛盾冲突。

镜头语言冷静,残酷。

这种宁静的残酷简直是对人的神经的巨大折磨,甚至远远超过了《血战钢锯岭》那种血肉横飞的残酷。

气氛压抑令人几乎无法呼吸。

究竟什么是法西斯?

法西斯难道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种极权统治方式?

一种政权组织方式?

或者说是一种野蛮的信仰?

我看法西斯更是一种人的本性,是人本性的邪恶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不分民族、种族不分战胜战败,它总会在某个时刻跳出来肆虐。

难道仅仅因为战胜了就可以毫无人性的迫使一脸稚气的战败士兵的血肉作为排雷工具吗?

这明明是一群孩子。

这在本质上和法西斯毫无区别,这简直是对反法西斯的无情的嘲笑与批判!

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刻意涂抹的那一丝人性!

 4 ) 地雷区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

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

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

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

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

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

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5 ) 反战、人性、自我救赎

影片简介:二战后,丹麦政府迫使2000多名德国人在丹麦西海岸排除雷区的150万颗地雷,而其中很多都还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电影「地雷区」(Under sandet)就是讲述的其中的一个排雷组的故事。

整片讲述的是一名丹麦军官在带领一群德国孩子在西海岸排雷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描述他是如何由对德国人的无比憎恨,到对自己人性的思考,进而在不断有孩子排雷被炸死的整个触目惊心的过程中,他又是如何一步步玩成自我救赎,最终帮助幸存的四名孩子逃回德国。

反战、人性、自我救赎。

整个二战前后大家都觉得德国人是魔鬼,殊不知,每个人都有魔鬼的一面。

即使你不是德军,你是盟军,也可以在战后这种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崭露出你邪恶的脸庞。

同时你会发现在影片中,但凡是亲眼目睹了这些爆炸的场景,且了解到这些孩子的经历的时候,即使之前你扮演的是魔鬼,扮演的是沉默的农场主,你也会自然流露出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我最想说的,就是大家的焦点不一样,不站不到那个位置,你看不到那样的场景,你就了解不到那样的人性转变,我想我们应该尽量多的在人生中寻找机会能站到一些不一样的位置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你就不会一直是那个局限在军中帐篷里的邪恶军官,你也不会一直是那些其他海岸线的冷酷军仕长,你也许就有机会和片中军仕长一样得到某方面的升华。

同时这也让我想到了百度卖吧事件,百度中的员工都不觉得自己在作恶,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

就好比这里面所有的军官都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大多数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也不会去作出改变,毕竟像片中的军仕长能最终获得人性解放的毕竟是少数。

不过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这两个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觉得这个集体、这个集团的整体方向是违背人性的,那我们能在之中做什么呢?

如果说把这种反人性的大环境理解为一个短期的大势,单个人无法扭转,那是不是应该像李笑来老师说的那样:不要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而要问自己,这个大势中我们去做什么才最划算?

是趁着终于德国人战败这个大环境,把那种硬气拿来,欺负折磨无知的德国孩子?

还是在战后如何维持我人性中善的一面,不去毁了更多人的人生,更不会毁了自己的人生。

我跟这个世界,我跟我曾经的敌人,我跟未来的自己,我跟我的孩子,我跟我的亲朋好友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联结」?

我在这个大势中做的事情,对今后的世界、今后的自己、今后的孩子、今后的亲朋好友会有什么影响?

让今后的自己备受折磨?

让自己的孩子为自己困惑?

让亲朋好友难以启齿?让世界上邪恶的种子越种越多?

人原本就是趋利避害的,我们在对自己人性的审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成本考量的过程,你是贪图一点眼下的利益,还是要一个长久的幸福。

更进一步说,你是否能转换到正确的「焦点」、做正确的「联结」,来区分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弊?

同样的逻辑我想百度员工也应该好好思考。

不要再被公司的价值观所左右,我们应该有自己健全的人生观,加入公司,与公司结合,那只是你人生的一段与这个公司有共同的走向,或者说有共同的利益关系。

当你思考到「联结」的时候,也就是你能转换「焦点」的时候,你就会重新来权衡利弊,是让自己的家人甚至是自己都生活在这样一个虚假广告满天飞的世界,还是想想在这个大环境下应该做点什么才好.

 6 ) 愿永远再无战争

我爸妈刚才带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地雷区》我本来不是那种喜欢写长文的人但我觉得今天实在是憋得慌我写来给自己看看故事是基于史实讲的是二战之后在丹麦的德国战俘 被派去排德国发动战争之时埋在丹麦西海岸的220万颗地雷的故事电影主要描述的一个队伍的故事 去的时候大概有12个人最后被放回家的只有4个 还是带领他们的丹麦中士自作主张的偷放回去的 更多的队伍是排完一个地区的雷 就被带到另一个地区 直到丹麦西海岸上最后一颗雷被排掉为止这件事情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逻辑也极其清晰准确 德国人埋的 就让德国人去清理这些“德国人”是谁呢?

就是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年 甚至更低 英国对德国宣战时都接受了法定年龄以下的男孩 那还是在他有协约国的情况下 何况二战后期的德国几乎是和整个欧洲抗衡 谁说的这些战俘里到底有多少满了十八?

电影表现的也很到位 这些演员真的很年轻 你最多最多只能和歌曲小小少年里那个多情善感的少年形象联系起来 但他们面对的是稍有不慎就爆炸的地雷 虽然教授了他们排雷方法 进行了多次演练(谁知道多不多)而且有排雷地图 但谁能保证地图无误 谁能保证地雷的统计数据无误?

让我最不能忘怀的 就是那一对双胞胎的故事弟弟在排雷时没有发现那是个联动的地雷 他拆完了内芯便很开心 还说着“你这个小混蛋 终于找到你了” 因为强劲的海风 同伴的警告他并没有听到 他顺势一提 boom!

他哥哥疯了 撕心裂肺的喊着弟弟的名字 跑到跟前 哪里还有什么人啊 都被炸没了哥哥从此一蹶不振 我觉得他是丧失了活的欲望 谁知道这个工作什么时候做完 谁知道做完的时候自己还是完好无损的吗?

那次排雷之前 同队的伙伴才问到他们回国后的打算 兄弟两说要做建筑工人 因为德意志急需建设 还说要以兄弟两的名字开一个公司 要让他们的子孙后代继承父业但是第二天弟弟就死了我以为兄弟两的悲剧到此为止了但又有一个清晨一队小伙子被住在附近的丹麦主妇叫醒 说救救她的女儿 她女儿趁她不注意的时候跑到海滩上了 那片沙滩还没有排过雷小伙子们跑到海边 开始排雷救人 只有哥哥没有去待大家都火急火燎的排雷时 他一个人走过雷区 到小女孩身旁 开始安慰她在队长从他手中接过女孩后 让他赶紧出来 他没有动伙伴急了 疯狂的挥舞手臂 喊着他的名字哥哥看了他们一眼 然后坚定的转过身 越走越远 直到 boom!

妈妈这时候插了一句“我知道他要自杀”我真的难受的不能呼吸了这些孩子们为什么要走上战场 因为要振兴德意志 怀着这样的心愿 他们经历了残酷惊险的二战 成为战俘也是一件让人难受的事 面对战胜国 你就是个罪人 是个抬不起头的罪人 就连在排雷时他们的愿望依然是早日回到德国 为祖国的恢复作出贡献 他们有错吗 当然是没有的那下达这个命令的丹麦人呢 这么多的地雷 密密麻麻 毫无规律的埋在整条西海岸上 极大地限制了海上活动 沙滩上晒太阳吹海风也是痴人说梦 肯定要清理 但是这个任务 需要这么多的人力物力 物力没得说 德国都这样了谁给你出 只好自己承担 那人力呢?

有活生生的战俘干嘛不用 他们是“像苍蝇一样可以随时死去的人” 于是这口没咽下的恶气都出在这里了 极端可能有点 但错是没有的我一直觉得 当战争上升到国家层面上 是可以勉强分出对错的但落在个人层面 是绝对分不出来的 不管是旁观者还是当局者 都会认为两边都是值得同情的战争带来的 永远都是失大于得从开始到之中再到结束 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应的悲剧 但我们好像永远都吸取不了教训这很正常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战争的 区域势力的增长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联动 为战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我只是希望 在世界氛围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时 我们能够慎重慎重再慎重 尽全力去维护一次又一次痛苦换来的和平所以我以后要是再见到那些动不动就说打仗的xx(最脏的词骂他)我一定要把他绑在椅子上 让他看完所有发人省心的战争片 最后愧疚之死最后我真的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虽然只是单一事件 但有多个解析角度 你看完之后会觉得战争好像还没有结束 仿佛它一直都在发生

 7 ) 一部发人深省的战争片

地雷区 (2015)8.72015 / 丹麦 德国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马丁·赞里维特 / 罗兰·默勒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近期看了很多战争片,其中大多数都是高分电影,本片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高分电影不代表就是好看的电影,本片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战争片,全片却没有一个战争场面,这也许就是我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虽然没有精彩刺激战争场面,但是却诉说了一个发人深省,五味杂陈的战争故事:故事说的是二战德国战败后,丹麦将大批战俘安排在丹麦的海岸线排雷。

二战时期,德国在丹麦的海岸线埋了大概220万颗地雷,而本片说的就是一名身负国恨家仇的丹麦军士长指挥11名德国战俘排雷,而这帮战俘都是十来岁的孩子。

军士长接到的指令是需要这11个战俘需要在3个月内排雷45000颗,然后就可以放这些孩子们回家。

虽然军士长身负国恨家仇,对于这些孩子们异常严格,甚至是可以说残暴,但是在一起经历的多了,总会激发骨子里善良的一面!

这帮孩子在3个月内艰难的完成了任务,可怜的是,11个孩子被炸身亡了7个,最终仅存4个!

即便如此,这4个孩子又被丹麦军方排到别的地方继续排雷,最终军士长大发善心,将这4个孩子们在边界线释放,也算是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比较小众,丹麦更是小众的国家,演员没有认识的,难能可贵的这帮孩子们表演的非常真实,把战争的残酷刻画得真实可信!

这又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又是应该拿奖的战争片,但却不是“好看”的战争片!

推荐指数⭐️⭐️⭐️

疫情下的志愿者

 8 ) 『战争之殇。』

片尾字幕介绍,二战后,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在丹麦西海岸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

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去看二战的影响。

丹麦在二战时期被纳粹在几小时内就占领了,而战败后的德军却沦落到言听计从的战俘,一群涉世未深的少年们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乎,每天都想着回家团聚,可是真正能平安回家的又有几个?

在二战后期,德国后期的党卫军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百战老兵,后来的都是被洗脑思想狂热的纳粹年轻人,只是靠着一腔热血战斗。

他们本该不用承受这些苦难,但纳粹的野心却荼毒了年轻人的未来。

看着海滩上被炸飞的少年真是心惊肉跳。

别说是一个大活人,就是只狗,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每天的工作就是未知死亡的感觉,随时都有可能送命,看着周围的小伙伴一个个离去,内心的煎熬是无法想象的。

纳粹造的业障,始终还是要日耳曼民族偿还,很钦佩德国人的态度和坚毅。

对于战争的悔悟态度在日本人那里就让人窝火,不管是日本政治领导高层参拜靖国神社还是日本篡改教科书,这些都让饱受日军铁蹄摧残的亚洲人民特别不待见。

这部反战题材还警醒我们,战争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

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楚,战争就是那么残忍,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幸而最后的结局没有让这群少年们在异乡结束生命,重感情有血性的士官长放走了他们,希望那是生的希望。

希特勒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

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政治正确”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

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

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

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厘不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七十年的和平时光确实不易,也要随时警惕,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人类的野心潜藏在每个人心里,前几天看《希特勒回来了》,喜剧但最后看的我汗毛竖起,细思极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独裁者的影子,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轮回。

借古喻今,电影最好的就是能带给我们思考,很欣慰,我们在一个和平年代。

 9 ) 美丽的沙滩上,无数孩子像狗一样死去

这是一部很少人知道的电影,这也是一段很少人知道的历史。

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这也是一段让全人类蒙羞的历史。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二战结束后,德军战败。

丹麦当局强迫大量德军战俘去清理他们在战争期间埋在丹麦海滩上的地雷。

据历史记载,大概有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

更可怕的是,这群战俘中大多都是孩子。

这部电影中,也正是一群还未褪去稚气的孩子,作为战俘来到异国他乡,从事着最危险的工作。

他们的对话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句子是:我想回家。

电影从一个新兵拆弹部队的训练开始真正进入剧情。

教官一开始就告诉他们丹麦人不会张开双臂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只是来拆弹的。

短暂的模拟训练之后,排成一列的新兵们开始轮流进入一个半封闭的环境练习拆除真正的地雷。

一个接着一个,这一段在电影里足足持续了近十分钟,简直是一个巨大的flag。

在没有确定主角光环的前提下,我们都心知肚明,接下来肯定会有一个人不小心成为“第一个死去的人”。

漫长的等待,所有的观众都在煎熬。

一方面有些“期待”那声爆炸快点来,但又害怕那声爆炸的到来。

果不其然,那声爆炸终于来了。

这群孩子直面了他们第一个死去的伙伴。

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里没有人在乎他们的生命,这里的所有人似乎都在期待他们的死亡。

电影就在这样悲伤的音乐正式开始。

完成训练之后,他们被带到一片沙滩,在士官长的监督下开始排雷。

士官长是一个极度仇恨纳粹的军人,甚至对着德军战俘拳打脚踢。

白茫茫的沙滩,远处的天和海一样得蓝,风景美得就像度假区一样。

然而,也正是这个地方被德军认为盟军会登陆的地方,从而被埋下了成千上万的地雷。

这片沙滩将是他们与运命、饥饿、疾病、地雷还有仇恨纳粹的丹麦人民和军人“战斗”的地方。

很快,他们迎来了第二个死去的伙伴。

在严重的饥饿和疾病的困扰,不小心触碰了一个地雷,双手被炸得面目全非,最终死在了医院里。

第三个伙伴死于一个连锁雷,直接被炸得尸骨无存。

他们开始害怕,开始丧失信心。

他们害怕他们回不了家,他们担心实现不了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最惨痛的损失发生在故事的最后,在他们都即将完成任务的时候,最终把所有拆下来的地雷搬上卡车运走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一群孩子死于这次意外,简直就像地狱一般地场面。

伴随着见证一个又一个孩子悲惨的死去,仇恨纳粹的士官长也开始对大家变得温柔起来。

他给大家偷来了吃的,带着大家踢足球。

电影有一小段反转的剧情。

原本已经开始善待这群孩子的士官长因为自己的爱狗不幸被地雷炸死,又开始变得狂暴愤怒,甚至开始把孩子当狗一样地虐待。

或许在他们的眼中,纳粹的生命确实不如一条狗。

当然,电影终究宣扬的是人性的光辉。

故事的最后,这名士官长完成自我的救赎,最终帮助了最后幸存下来的四个孩子逃回了德国。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很缓慢,在剧情上也没有什么高潮和冲突。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每一分钟都可能会有一个孩子“领便当”,这便是这部电影最令人提心吊胆的地方。

满满一卡车的孩子来的这片美丽的沙滩,最终有机会回家的只有少得可怜的四个。

但回过头来想,丹麦军人也并没有错。

纳粹在二战前后一直都被当作是魔鬼来看待,即使是孩子,那也是魔鬼的孩子。

战争机器驱使着敌对的双方不顾一切地仇恨对方。

在战争中,或许无论是纳粹还是盟军,其实对于敌人是毫无人性可言的。

《狂怒》中的皮特可以毫不犹豫地枪杀投降的敌军,而纳粹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屠杀犹太人。

战争就是这么残忍,甚至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还是同样的残忍。

但在这部电影里,孩子们用自己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唤醒了士官长内心的人性。

随着一声声的地雷爆炸声和孩子们无助的哭声,士官长慢慢地从一台战争机器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活生生有人性的人。

战争已经过去,是时候放下仇恨;或许战争还会来临。

最后,安利一下,这部电影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有两场排片,或许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在大银幕上感受一次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光辉。

 10 ) 人不如狗的战俘该死吗?

《地雷区》改编自二战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45年德国战败后,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丹麦强制派往西海岸。

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许是被迫送到战场,可能没打出过一颗子弹,可是他们却要当刽子手的替罪羊,徒手清除德军埋下的150万枚地雷,半数以上伤亡。

这一事件长期被历史叙述边缘化,直到影片将其搬上银幕,才引发全球对战争“后遗症”的反思。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以丹麦与德国合拍的形式,直面两国历史的伤疤,用镜头质问:战争的罪责,是否应由无辜的年轻生命承担?

电影一开始是主角军官卡尔的出场,他的出场充满了暴力、仇恨,作为被侵略国的将士,强烈的爱国之心是他无法平静面对战俘,迎面走过的德国战俘曾手刃过他的国民,摧毁过他热爱的祖国,试问又有谁能心怀仁慈的面对那些侵略自己国家的军人呢?

普通人都做不到,更遑论身为军人的卡尔,所以他要殴打、谩骂、侮辱这些失败者。

面对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卡尔一开始并没有同情心,对他来说他们也是上过战场的人,手上也许还带着国人的血,所以他也憎恨他们。

将他们像狗一样锁在牢笼般的小木屋,不给他们食物吃,侮辱谩骂他们,就像他的长官一样将他们当做可以随时死掉的牲口,于他们而言这些孩子就是人肉排雷机器,死不足惜。

然而,人心也是肉长的啊,当他们因为饿的误偷了农场的老鼠屎吃,他也会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当有人被炸伤时愿意送他去就医,抢救无效的信息也没有告诉那些还心存幻想的孩子;不提供食物是上级的命令,可是他最后却违背了命令偷偷给他们食物。

卡尔的心慢慢柔软了下来,紧锁的门栓不再是必须的,海边一起踢足球是允许的,这一刻他与他们不再是对立。

当双方的关系慢慢破冰,狗的死又再次跌回冰点。

卡尔的愤怒与不近人情似乎没有那么不可理解,人心不是铜墙铁壁,上一秒可是夏天,下一秒便可以是冬天,卡尔的冷酷与暴怒是人之常情。

卡尔情感的转变作为被侵略者可以接受,可是面对那些孩子,我的内心始终是复杂的。

作为底层人民,他们可能是被迫上战场的,也可能是好战分子鼓动的,无论如何,他们绝大部分都还是孩子,身上还带着稚气与单纯。

他们还愿意相信卡尔给他们的承诺,排完雷就可以回到祖国,他们还幻想着当建筑工人等各种工作,他们还对未来抱有幻想。

那个最先被炸死的男孩渴望回归故里工作,即便被同伴嘲笑与讽刺;那个被炸的死无全尸的双胞胎哥哥,稀里糊涂死于那个被国人埋下的地雷;绝望的弟弟已经生无可恋,安慰完那个误闯雷区的小女孩就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天堂,也许死对他来说是解脱;终于排完了所有雷,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最后的放松警惕却让三个人魂断。

电影的最后幸存的四个孩子没有得到他们该有的尊重和承诺,被高级军官安排到更危险的雷区,那里没有地图,只能靠盲排,困难模式升级为地狱模式,对他们来说是绝望中的绝望。

对他们已经没有仇恨的卡尔为了履行自己曾经的承诺违背了上级的命令,看着跑向边境的四个孩子,电影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卡尔最终是否受到惩罚,而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沉浸在对战争的反思中。

战争的恶果到底该由谁来承担?

是那些被迫上战场的替罪羊,还是那些弱势的被侵略者?

我想都不是吧。

公众号:三横兰

《地雷区》短评

题材佳 可惜拍的太一般。有情节 没情绪,没感染力。这里应该更多点矛盾心理刻画,但是基本看不见。

3分钟前
  • 潮间来信
  • 很差

(8/10)改编自真实事件,很压抑的一部影片。多年后丹麦和德国都能冷静下来看待这些历史问题了,相较之下某几个东亚国还在互相上演怨妇大戏。最大的反战不是口头的谴责,而是引人思考。

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所以说豆瓣和白左果然相性很合啊23333

13分钟前
  • 某alan
  • 较差

节奏和情绪渲染都刚刚好。

16分钟前
  • RYZ
  • 推荐

不错很好的反战片,拆地雷真是太吓人了,但是总觉得可以拍的更好,说不上来。

19分钟前
  • 汲哲
  • 还行

7/10。宁静不能打消危机,也太难超越身份对立的恨,爱狗被炸死的时候,军事长仍然将战俘非人化的侮辱发泄,以为搬运拆掉的地雷就能回家的大部队在谈笑风生间灰飞烟灭,一个德国男孩绝望地走入禁区解救小姑娘后军事长才因付出血泪原谅他们。不满意导演稍微洗白丹麦,搞得打骂战俘和不守信错在英国人。 @2016-09-03 19:39:23

2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悲伤的转身,少年直接走向雷场,给欧洲乃至人类立下一道问题。

24分钟前
  • 白圣杰
  • 推荐

一般般吧

28分钟前
  • 皮卡丘
  • 较差

能怎么说呢?当你参与到战争中时,你的原罪就开始了。要责怪,那你首先责怪那些埋地雷的人吧。

33分钟前
  • 肆食二
  • 还行

很无聊!二战结束后,一群德国少年被派去排雷!

37分钟前
  • 乐宴赏
  • 很差

任何無視國族立場的濫情心得如「贖罪」「人民無辜」「代替希特勒被處罰」都是對這部寡言電影的汙辱。此事絕非如此簡單(就像夏石漱石說的,反戰者去滿州也得坐用滿州礦建的日本船)避開道德爭議地雷的唯一法只有沉默;何況別忘了,孩子們最終得以開脫,不是因為蒼天善性,而是因為長官私心。

40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谁埋的雷让谁来拆,本是理所应当,但关这些小孩什么事,恩怨代代传,势必和平无望,排雷本就危机四伏,还不给吃的,还极尽羞辱,军士长的情感变化是影片发展的核心,从冰冷到心软,准予休假一天,即使爱狗遭遇不幸,他仍旧履行了他的诺言。

45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推荐

主要是角度不错吧。故事还好。有点麻木了。

48分钟前
  • 比多
  • 还行

如果他们一直受虐待我也不会意外,如果他们全部死去我也不会意外。

49分钟前
  • be a cool guy
  • 力荐

7.0 二战主题的挖掘并不能仅仅在战争时间线上,更应该在战争之后的双方隔阂地位倒置及历史问题承担的道德提问。

51分钟前
  • Michele
  • 还行

跟之前的开战日区别很大,为什么突然丹麦人开始恨德国人了。这些都不是战士,完全是没长大的孩子,穿德国军装怪怪的。

54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还行

同样是二战电影 个人觉得比敦刻尔克好看

59分钟前
  • R
  • 还行

很棒的反战片,战争中没什么人是无辜的,那些曾经的受害者也能成为施暴者,同胞的暴行有时需要自己来承担恶果。能拍出这样的片子说明战争两方是在反思而非逃避的,这算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态度了。

60分钟前
  • 三月对我笑
  • 力荐

拜托,德国士兵,即使刚参加不久,也是德国士兵,导演你可怜他们吗,他们可是之前入侵你的国家杀害你的亲人朋友的那一群人,他们需要赎罪,不需要同情,不要当圣母,是德国人民自己选择了二战

1小时前
  • 谢家之宝树
  • 较差

其實覺得電影情緒方面有些過頭了.....卡爾雖兇狠卻是一個好人,但拆彈少年的產生是德國民族跟國家必須承受的苦果,老實說我認為丹麥軍官的思維看似殘忍但可以理解。

1小时前
  • Sherylkim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