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近一段看过的最好的警匪片,毋宁说是披着警匪片外衣的文艺片,这种影片放在美国的话属于那种片头打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种字样的电影,属于有思想有内涵的影片,基本上归入剧情片的类型。
这恰恰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思想性和客观性高度统一,既不庸俗,又不晦涩,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电影(这话好像在哪儿见过)。
影片秉承了法国警匪片一贯沉稳的传统,抛却了当代法国警匪片跟风好莱坞的浮躁作风,这是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激活了喜欢法国警匪片观众的尘封记忆。
观看着这部电影,曾经的经典电影涌上心头,贝尔蒙多的《恐怖笼罩城市》、《孤身复仇》,阿兰德隆的《警官的诺言》,一个个硬汉形象历历在目。
曾几何时,我总幻想这两位王不见王的银幕硬汉能够像帕西诺和德尼罗在《盗火线》里一样,来一次火星撞地球般的银幕碰撞,可惜难以如愿,尽管两人终于在电影《二分之一的机会》中携手登场,怎奈英雄迟暮,无复当年。
假如他们年轻二十年……如今达尼埃尔·奥德耶伴随着这部法国版《盗火线》印入我的眼帘,这让我产生了一丝疑惑,为什么不用让·雷诺?
达尼埃尔·奥德耶是谁?
他扛得住杰拉尔·德帕蒂约的凌厉攻势吗?
他们能够势均力敌吗?
我对于他的认知仅仅停留于埃马纽·贝阿的前夫这个身份上。
而且微软全拼输入法也不认识他。
事实证明,我的孤陋寡闻再一次为我带来了惊喜,他的表现无愧于杰拉尔·德帕蒂约的对手,无愧于艾曼纽·贝阿的前夫。
达尼埃尔·奥德耶与杰拉尔·德帕蒂约的合作,使得我对于阿兰德隆和贝尔蒙多不能出演这部影片的遗憾降到了最低点。
记得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像是他说的:“性格决定命运,胸襟决定格局。
”这句话比较恰如其分的说出了两个主人公的遭遇。
达尼埃尔·奥德耶扮演的反黑组组长里奥,他的整个遭遇,幸与不幸,都是由他的性格所引起的。
他的性格,比较江湖化,用陈浩南的话来讲,就是够狠,够义气,兄弟多。
这性格适合混黑社会,却不适合干警察,干警察也就干前线,往上升是没指望了,除非上司赏识。
再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做事情不计后果。
影片开始有两件事,一个是他把自己警局的牌子给摘了下来送给了即将退休的战友,另一个是他领人把虐待他的线人的流氓给毒打了一顿。
这两出戏很高明,既交待了他讲义气,鲁莽的性格,又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后面的剧情不必细表,命运虽然充满了偶然的变数,但是面对命运时所做出的决定却是性格使然,整个故事充满了变数,阴差阳错,但是了解了主人公性格特征这条线索,那么故事的发展就合乎逻辑了,终于达到了讲故事的最高境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前面我们说,像里奥这种人,在警界不好混,可不凑巧,他混得不错,除了有一帮铁杆兄弟之外,还有一个赏识他的上司。
很有希望荣升警察局长。
有机会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对手,如果在碰到一个对你了如指掌,处心积虑,心胸狭隘的对手,你倒霉了。
杰拉尔·德帕蒂约扮演的克莱恩正是这样一个人。
而他这种胸襟,终于酿成了他众叛亲离,横死街头的下场。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反过来也一样,可恨之人,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克莱恩狭隘的心胸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本是并不以为这决定是错误的,只不过结果超出了他的想象,接下来就是不断的用错误来掩盖错误,终于酿成大错,当然他对于权力的野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如何,他的欲望和他的胸襟,决定了他的结局。
以人物来推动剧情,以剧情来塑造人物,深沉的情节,清冷的画面,透射出一种深沉的悲哀,深刻地真实。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是体制内的警察,还是体制外的匪徒,只要是人,就会有人的性格,人的命运。
这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因为身份而有所改变量的。
随着电影的一步步深入,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要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
那样一个绝境,最好的朋友因为那样的一个人被杀,妻子被那样的一个人杀,自己入狱7年,不敢让女儿去探视,怕看着女儿离开。
仿佛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在和你作对,仿佛你的任何正义都像孬种一样躲在了暗处,看见的人也视若无睹,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尝试着去理解,错误在哪里,人是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的,那么,错在什么地方?
奥图和罗迪都是非常好的人,他的手下可以在罗迪退休的时候,去墙上把36警局的牌子摘下来,一起签名送给罗迪做纪念,一起开心的欢送罗迪,念诗给罗迪的迪迪,不成熟的大男孩透露出很简单直接的伤感,那个大胖子扮成女人在桌上狂舞,大家开心的笑,让我感觉到这一切就是一个大家庭,连这个大家庭的枪都是只杀老鼠的,而这个美好的大家庭的主人就是奥图,这样的一个好人,但是对于那个冷血的制度,好人往往不能将正义伸张,哪怕他破案如神,哪怕身边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是对的,但是仍然接受那么不公平的结局,他接受了这一切的“惩罚”,错误在哪儿?
或许正如罗迪在运钞车被抢的现场和奥图的对话罗迪:对布莱恩,要多留个心眼。
奥图:我没想到他会变成这样。
有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奥图就是缺少防人之心吧,才被这个所谓的好朋友害到那样的地步。
对于杀害泽比的那个人,他应该想到,用半个小时的陪伴能换到一个大案子的线索吗?
任何的交换都应该是等价的,这半个小时的代价和破案的成就能相媲美,这个交换,毁了奥图的一生。
他狠狠的揍西里安,对于犯罪的人永远都是那么无情,但是这次,利益摆在面前,再加上自己已经铸成的错误,奥图妥协了,正是这次妥协以及对于朋友的信用,让奥图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来奥图一直没有说出西里安在哪儿,这样的朋友义气,不知道算不算是又一个错误。
错误在自己敌人的眼里就是机会,对于布莱恩那样的人,那样一个满怀嫉妒和醉心于权术的卑鄙小人,奥图的错误就是自己最大的机会,他知道,只要干倒奥图,自己就能平安,不但平安,还能战胜奥图成为下一届的局长,四处游走忙于解决自己麻烦的布莱恩抓到了救命稻草,但是他的行为惹恼了几乎所有人,包括那些敢怒而不敢言的人,在罗迪的追悼会上,警局的人几乎都转过身去抗议他,在他的就职酒会上迪迪当众尿在了他的裤子上,这一切支持奥图的行为,都让他对于奥图的嫉妒转化为了仇恨,于是有了米卡尔的死,奥图的妻子。
这个卑鄙的小人。
当奥图由于良好的表现提前出狱的时候,外面的世界照着现实的脚步前进着,布莱恩如鱼得水,奥图原来的手下都不见踪影,迪迪也由于对布莱恩的不敬被辞退,到了个酒吧续起长发做了个保安,女儿长大了,和她母亲一样的美。
出狱后的奥图觉得西里安不可能杀害自己的妻子,于是开始追查,追查到了布莱恩的错,找到了杀布莱恩的理由,但是却在最后的时刻,亲耳听见布莱恩撒谎,说是西里安杀死卡米尔的时候,他放下了枪,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因为这样打死他真是便宜了他,脏了我的手。
迪迪在最后关头把自己对奥图的同情和对布莱恩的仇恨,用来欺骗了那群暴怒的流氓,三个字,布莱恩,就是迪迪对于这整件事的态度,布莱恩该死。
奥图得到了自己的渴望的安静的生活,布莱恩也得到了应得的报应。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法国人给人的印象是浪漫多情,可它的影片却很少热情如火!
《36总局》给人的感觉是不动声色的冷峻!
——《36总局》是关于两人并不卖相的中年男人的故事!
李奥·文克斯与克蓝·丹尼斯是犯罪调查部门势均力敌的两个组长,而部门局长行将调任,两个候选人都在暗暗较劲!
一个义字当头,一个不择手段!
故事按情理地发展着,义字当头进了监狱又死了妻子,不择手段升官发财又春风得意!
结果自然是义字当头的开始不择手段,不择手段的开始寻求合理解释!
但故事还是给人性留了一点片尾,不择手段的到底还是没死在义字当头的手里!
虽然最后两人都死了,一个被枪杀,一个因公殉职!
——影片格调单一,导演站在上帝的角度掌握一切!
过激的镜头都被冷处理,用慢镜头、缓推、远景、静态人物特写,加上舒缓的音乐,对激荡的剧情进行冷却!
就好象火苗在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纸张,安静地直到烧到你的手指,才让你惊觉!
而复杂人性就这样地在眼前铺开了!
——《36总局》适合安静的时候看!
特别是当天气还不太热!
人们一直忽略了法国人才是枪战片的鼻祖,这部影片再次提醒了我们。
之所以精彩,不在于凶猛的火力,而在于扣动扳机的理由。
人物的细腻优雅与阴险恶毒,枪战的惊心动魄与干净利落,情节的曲折新奇与环环相扣,感情的缤纷绚丽与不留痕迹,所有的所有,都让人不禁怀念起那样的一个江湖。
“我们是敌人?
”“BRI/BRB,说来话长。
”把柄总可以抓到的。
时代改变了,雷奥,你需要适应这个趋势。
“为什么你从不告诉我你在干什么?
”“因为我不想失去你。
”法国中小学周三、六、日放假。
他们全副武装得好像航空母舰一样。
我欠他的是事情的真相。
“你的工作是送朋友进监狱吗?
”“是的,当他们出轨的时候。
”你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他一样的好警察。
“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我不是你。
”至少有一点,所有的警察都不能忘记,不管目的是什么,绝对不可不顾法律,来包庇一个有罪的线人。
要是在黑社会里,像你这样的家伙,会脑门上中上三枪,然后横尸在某个停车场。
你要坚持下去!
你在外面坚持下去,我也能在里面坚持下去。
“你为什么什么都不告诉我?
”“为了你不会为了我而撒谎。
”总有一天,鬼会敲你的门让你跟它走。
不要剩下我一个,爸爸,求你了。
(出狱后)重新回到生活中是很困难的。
法国片,又是获奖作品,简直就是品质保证。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丰满的,有质感的电影了。
影片前小半部分,还以为是个扎实的警匪片,越看下去,越感觉有浓浓的文艺腔~~虽然这根本不能算是个文艺片。
演员是老戏骨,情节虽然不新鲜,但细节很考究,音乐很动听,画面很干净,一个很棒的片子。
影片一出场就有几派人马,貌似毫无联系,可能一不小心就搞不清谁是谁了,这里的人尤其是到酒吧欺负老妓女那伙,严重影响故事收尾,所以要注意了。
抢运钞车的劫匪场面虽多,但对整个故事只是起铺垫作用,直接引出两个主角警察的冲突,这才是影片的重点,一个不羁的好警察,慢慢沦为阶下囚,一个利欲熏心的坏警察,踏着尸体登上权力高台,这里的表演和人性让人扼腕,看得我很是伤感,尤其是好警察的美丽妻子居然也成为牺牲品....呜呼。
结尾做很有分寸,好警察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没有为复仇孤注一掷的毁掉自己和女儿的一生,我喜欢这里的情节处理,有种浓郁的雾里看到缕阳光的畅快感,结尾音乐响起,荡涤人的心灵,让人感觉情绪饱满,意犹未尽。
法国片总是啰嗦到让人反胃,大篇幅的对白好像话剧院在排练,编剧、导演卖弄文采到了莎士比亚连描写早恋都要顺带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程度,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周星驰让山贼演文青还有搞笑作用,让演员死去活来却总死不了就让人有给他耳光的冲动,以钱投票,于是喜剧之王不卖座。
而法国片几十年如一日的掉书袋,真真欠打!
这片强很多,哪里好如标题所示,不再废话。
差的说一下,盗火线被山寨了;劫匪完全是兰博,子弹打不完不说,身材极差还要赤身裸体玩相扑并连扑几个牙齿级武装的SWAT;反派警察老奸巨猾还要犯低级错误放走劫匪,他的邪恶智商实在不够;怎么随便一个黑社会都大把枪支弹药呢?
法国警方看了此片估计怒火中烧,“跳槽警察不专业”!
总体来看像小马哥归来,看了觉得还爽。
排除上述我认为的缺点,有何意见大家来讨论啊!
故事情节比较紧凑,但整体是悲剧和灰色的 英雄蒙难含冤入狱, 妻子和正直同事被谋害,最后的正义得以伸张好像也掩饰不了故事的沉重 ,而且显得有些仓促和勉强。
本电影是根据真事改编的,让人不仅联想到世间的不公和黑暗。
入睡前看的,导致我晚上梦里依稀有忧心,也就是说潜意识在作祟。
看来睡前看一些轻松愉悦的信息,大脑就不用紧张了,哈哈哈
演员表现都很好,可惜给狗血的情节糟蹋了,重要的情节叙述得也太弱智了!
重大案件,明知歹徒都是重武器一大堆警察居然没全副武装,带着可爱的小手枪就冲上去了,后面的情节为了抓其中一个人反倒全副武装啦;坏警察即使嫉妒得想死也不至于会不考虑后果喝两口酒连自己的命都不顾就拿着手枪冲上去啊;妓女在车里给人口活,车里人都被打死了,自己逃命跑出来居然还能看清对方看车的人和杀手,那么强悍去做警察了,还做妓女干嘛。。。
狗血的地方太多,还有那么多人叫好,估计是和自己的体制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吧。。
1、本人對大多數的法國電影不感冒,那種略顯緩慢的敘事、法國人特有的文藝範實在不是我所喜歡的。
2、但是,昨晚看的《36總局》卻完全顛覆了我的這壹看法。
看之前以爲是比較傳統的警匪片兒,觀影過程中才發覺並不是。
警匪對抗只是電影故事的壹個背景,影片真正表現的是命運、親情、背叛、陰謀、人生。
從開篇開始,影片就籠罩在陰郁、傷感、黑色的氣氛下,直到結束。
3、影片劇本相當的飽滿、紮實,現實性非常強,故事中很少見到蓄意制造的戲劇沖突,影片中的壹切起承轉合都是順理成章的。
因此,本片的現實性很強。
4、敘事節奏稍有些偏緩,但是敘事卻清晰的很,而且顯得異常的紮實,每壹個細節都交待的很到位,能夠給觀影者造成流暢自然的觀感。
5、全部演員都很恰如其分,而且並無臉譜化的問題。
6、總之,這種質量的“警匪片”確實比較罕見,不可不看。
111分钟,6.0/10
我知道是根据真事改编的,所以更觉得荒谬了,只有一个“道德瑕疵”目击证人的证词,并且现场环境完全可以驳倒证词的情况下,就这么采信了证词不说,就那么判刑?警察聚会打老鼠可以随意放枪?子弹不登记的么?太背离我的常识系统了。
为什么说法国版比无间道更灰暗?那里面陈永仁直接挂了,刘建明下场也不好过,这里面男主虽然死了老婆但起码最后可以和女儿相聚
什么黑帮警察局,古惑仔警探,莫名其妙
垃圾,实在太假了。
坏警察得道 好警察复仇
三星半法国电影不像美国那么火爆,内敛了很多我不认为一定就是正反只不过是人做出的某种选择
存着各种不合逻辑的地方,故事不错,无奈发展的高潮总是有那么弱智的错误。
其实真的算不上动作片.劫匪,杀人犯都仅仅只是故事的推手而已.但是发现真正讲义气的朋友不多,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最义气的也落为植物人.
好人就该被人拿枪指着
音乐真的很赞!最怕猪一样的大鼻子队友!!垃圾!为什么警察总是手枪,步枪,匪徒总是自动枪!
故事也算跌宕起伏,只是套路陈旧,源自真实事件改编,也算中规中矩了。两位影帝的表演也堪称纯熟老道,只是精彩不足。
循环!
当初貌似看的如痴如醉。。。
没有什么太激烈的场面,一切就这么娓娓道来,为了那样一个选择背负的如此沉重,怎么会值得呢?
争权夺利的重案组与重情守义的刑侦组,阴谋者因偶然事件得逞陷害,正义者因偶然事件复仇发泄,一切偶然事件的发起者是罪恶势力的短浅思维的做恶心态。改编自1989年真实事件的法国警界,就能拍出这个限度,国内的司法正义何时能有人性。
披着警匪外衣的文艺片,竟然还会有泪点啊~~~
总体很不错,故事尽管略显刻意,毕竟有真实的背景,演员发挥好,音乐和画面也都有感觉
戏里戏外双雄会
不像警匪片,有浓郁的法国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