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电影人拍感情,总爱给人物安上某种“病”,似乎因为病离死最近,对于“人生除死无大事”的国人来说,死亡最能触动痛苦的情绪。
也就不奇怪了,《我不是药神》的癌症,《沦落人》里的残疾,《我的非凡父母》里的目盲,等等,都通过身体病症或缺陷来调动观众的情绪。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似乎只有染病才能把人划入边缘。
通过刻画这类边缘人,编排“惨”的情节,引人同情,尽情骗取观众的泪水。
以《我的非凡父母》为例,父母因为目盲成为了特殊群体,女儿因为出生在目盲家庭(在学校)也成为边缘人,为了维系自尊她必须隐瞒这个真相。
电影用了不少“惨”的桥段勾起观众的同情心理:婴孩时的女儿被滚烫的热饭烫到,父亲摆摊不仅被欺负还被扣押警局,女儿为避免丢脸对来学校接自己的母亲视而不见,等等。
这些情节相对而言尚在温和的程度,不至于被认为”卖惨“(大陆电影的专利),类似于《沦落人》是温情的而不是激烈的。
不过比较日本电影,便很容易看出中国(香港)此类温情电影的不足之处。
在日本影视中,边缘人往往不会是身体有缺陷或患病的人,更多是遭受某种心理磨难和精神困境的人。
日本电影人喜欢表现人物从沉落、苦痛到修复、释怀的过程,这也是日本影视总能恰到好处治愈我们的缘由,因为它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任何一位普通人可能遇到的情形,这自然会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惧,是因为观众意识到发生在悲剧主角身上的遭际有一天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这便是共情,发生在很多日本影视作品里。
同样地,悲剧也可能令观众感到怜悯,而怜悯情绪触发的机制在于主角因过失犯错,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观众带着俯视的目光观看他们。
这正是中国(香港)影视的视角,癌症、残疾、目盲……不该遭受,都是命运的不公;遭受心理磨难则每个人都会遇到。
中国影视与日本影视的价值差异便在此,自然也是差距。
今天是非常意外和惊喜并且有点心酸的一天。
意外的是,我居然刷到了一部这么棒的电影,事实上,港名《与你瞳行》,和英文名Sunshine of My Life,都远比大陆的《我的非凡父母》好得多。
惊喜的是,我居然在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包揽了全场,在广州保利中环影院4号厅,并且来了一次奇妙二刷;
心酸的是,那么有深度、真挚、正能量的电影,居然只得到那么短暂的排期和惨淡的票房。
开头知道这部片子,纯属意外,因为公司之前发的福利电影票快过期了,就随手打开豆瓣电影看看近期档期,有粤语情怀的我看到红姐出现在主角名单,连内容我都没细看,就义不容辞地马上出票了,当时离选座关闭只有不到2小时,却只有我一个下了单。
但大头虾如我,居然记错了影片的排期,原来13:15上影,我看成了13:50,快赶慢赶在13:30感到了影院,才发现,整个影厅只落寞地坐了一个迟到的我!!!
(15:00,我征得院线方默许二刷开头,场内来了7位观众)我深深地愧疚自己的迟到,错过了精彩的开头。
影片的珍贵之处,就是细微之处见真情,这种情感浓烈又细致,作为双鱼座的我,一直在位置上泪流满面不已。
从牙牙学语开始,第一声叫“妈妈”,到青春期与母亲的激烈冲突,那颗一直追求自由的心,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彷如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了过去,一切熟悉又亲切。
至今,我的左手手臂内侧也留着一个不太明显的长伤疤。
那年,我只三岁,同样是顽皮的我不小心打翻了热水瓶,开水瞬间扑在我的身上,炮烙般炙烫,让妈妈痛彻心扉。
每每望及那道长长的疤,惨叫声就自动地在我脑海萦绕,哭得撕心裂肺地承诺:“妈妈,我发誓我会乖了,我保证我以后都不会顽皮了!
”即使三十多年后和母亲提及此童年往事,母亲仍泪水盈盈,后悔不已。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1幸而,当年烧伤科医生断然我这辈子只能穿长袖,会长满手臂肉芽的可怕预言并没有成真。
妈妈,用自己独特的土办法成就了一个奇迹,在第三次带我去换药医生连皮带肉地把旧伤口粗暴撕破血肉模糊的时候,她做了一个正确而冒险的决定,不再上医院,曾经是赤脚医生的她决定自己上阵给女儿换药。
最终,伤口愈合得很好很平滑,皮肤肌理竟然没有出现常见深度烧伤患者疙疙瘩瘩的肉芽,只是留下一道浅浅又长长的印记。
所以,当我看到影片中那个小宝被滚烫热粥泼洒下来的瞬间,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尤其是母亲的忏悔,也写在了她自己的日记。
那无日无夜的陪伴和强烈自责,也正是妈妈的真实写照。
后面发烧时候无微不至的照料,乃至小女孩的各种天马行空天真烂漫聪明活泼,大抵是每个童年心灵被充分滋养过的孩童都会留下的美好回忆。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2:那些在妈妈心目中一直被视为珍宝的童年回忆我们家小时候也并不富裕,但妈妈的自信、坚强、乐观、善良,活出了那个时代的精彩,赢得了大家敬佩和尊重。
认识妈妈的人,都会惊讶于她的胆量和胸襟,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她,却活得比一般的大学学者还通透、睿智、大度。
中学时代的我,比影片中的芷欣更加离经叛道,也常常跟妈妈吵架,甚至摔门而出。
但每次争执过去,无论对错,妈妈都会给我留好饭菜和纸条,等我回去,纸条上永远都会写着一句话:“妈妈的大门永远为你打开,只要你愿意回来。
”那一只只憨憨的不锈钢碟子下面,都蕴藏了的一碗无穷爱意。
当影片重现这个镜头,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泪流不已。
片中,当芷欣遇到困惑,想一走了之逃避的时候,Miss Chen:“走,不能解决问题。
”芷欣:“有些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影片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有些事情,真的大概就是自己想多了,自己对别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必不可少,相反,自己跟自己和解,听从内心,用实际行动爱你所爱更为重要。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3:我也问过妈妈为什么要把我带来这个世界?
这大概是最好的答案。
此外,影片的BGM也相当匠心,对小情绪的拿捏相当到位,尤其是临结尾神来之笔《杯酒当歌》,吴岱融和惠英红演绎得相当淋漓尽致,纵使一辈子艰难困苦,却相互守望,那种精神富有,胜过了世上太多所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世上常说,曲终人散,观影之后,我偏说不。
人世皆苦,温情却历久弥新。
致敬朱凤娴,更致敬母亲,也致敬自己,以上。
ps:《香蕉船》也是我童年特别喜欢的一首儿歌,现在我传承了我的孩子,教会了他们唱这首歌。
二刷随手记录的镜头4:香蕉变成香蕉船,船上面有一排欢笑面^_^
这是一部辛酸又励志的温情电影,讲述了一对盲人夫妇生养了一个女儿,随着女儿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父母希望女儿一直陪伴左右的矛盾冲突,足以引发我们亲子关系的深思:成长是以分离为代价的,分离意味着人格的独立,这也是父母亲情的伟大之处——所有的感情都是要更加亲密,只有亲子关系是远离的——但最终,女儿明白了父母的艰苦付出,又回到父母身边来陪伴。
剧中最震撼的是父母在警局用手摸的方式来辨认浮尸那一幕,颤抖的双手,变调的泣声,煎熬的内心,那一刻,很有感染力。
美中不足的是,剧情进展略仓促: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女儿,不是一件事就可以彻底扭转她的观念和追求的,现实生活比这个要更加残酷。
总之,还是很感人,也能引发思考,好剧!
一、电影故事明目善睐的芷欣是个聪敏多情、正处青春期的漂亮女生,而她父母却都是双目失明的盲人……这样的家庭,会发生一些什么故事?
芷欣喜欢绘画,曾一心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奖学金,然后到异国他乡求学深造,这样便能远离父母。
曾经,母亲的一个小意外,令她失去了第一次面试机会——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番说话:“我是你的女儿,但我不是你口袋里的盲人棍,不是你想随时拿出来用就可以的。
妈,我长大了,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你明不明白?
”如果说,这些话只是对双目失明的母亲说,那么接下来这段话,应该更适合所有为人父母者来倾听:“那你是不是想我什么都不要做,那儿也不要去,没朋友没理想,什么也没有,一辈子留在你身边,你是不是最想我这样?
”如果说,这些只是几句司空见惯的平常牢骚话,那么在芷欣从男朋友生日会上晚归之后,作为监护人的母亲放心不下,后来还专程去到学校门口——当她感知女儿偕同男友对自己视而不见的时候,那份失落与烦躁,成为两人最激烈的冲突。
芷欣是攥紧了小铃铛,默不作声地从妈妈面前走过,但她不知道“你妈我虽然看不见,可是并不傻。
我今天去到你学校,你跟一个男生从我面前直接走过……”就这样,回来还对妈妈的质问当面撒谎。
两人由此起了争执,恰在此时,芷欣的寻呼机响起。
母亲盛气凌人,将芷欣的寻呼机摔烂:这个举动,大约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女儿欺瞒自己很生气,其次担心女儿被人“看不起”,因为她说了这个东西的作用“是不是随传随到?
”
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肆意张扬个性,也就是俗称的叛逆期,再加上还是热恋中的芷欣开始吼叫:“没人叫你生我的,你把我生出来,就是想要一个随传随到的义工。
”亲情之间的讨价还价、针锋相对是非常残忍的,缘于朝夕相处,我们熟知对方最痛的弱点在哪里。
母亲当然会理直气壮“什么不拖不欠?
你是我生的,从小到大把你养这么大,你上学吃饭,都是我照顾你,怎么不拖不欠?
”“你以为我好想出生在这个家里的,你有没有问过我,我可以选吗?
”导演借芷欣之口,飙出来的这句话,太戳人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我们就没得选择,无论如何艰难,也只有硬着头皮,走到最后……
电影《我的非凡父母》,本港片名《一路瞳行》,朱凤娴自编自导了一部半分沉重,却张力十足的电影故事。
令我非常惊诧的是,朱凤娴根据自身经历,创作了这部能够撼动人心的电影作品。
也就是说,这几乎是她的自传体电影……难怪,那些细节看起来如此真实。
看完这部电影,情绪久久难以平复——一声叹息之余,我想好好的聊聊:关于这个故事的一切。
二、香港电影《我的非凡父母》自2022年9月2日在各大院线上映,内地最终票房628万,位于本年度港产电影排行榜第8位;9月15日香港上映,以459万港元的票房成绩,位于2022年香港票房榜第9位。
如此来看,这部电影票房总收入很可能连制作成本都不够数,已然令投资方血本无归了。
有意思的是,还不能说是惨淡收场,毕竟对于港产片而言,《我的非凡父母》本年度双边排行榜都挤进了前十的好成绩。
这只能说明,港产片确确实实地没落了。
香港电影曾一度屹立在亚洲电影之巅,那时还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好像随随便便拍一部电影都能赚钱。
倘若,排进前十的电影都收不回成本,这个行业还会有前途吗?
香港电影是如何没落的,我不知道。
但是看到2022年港产片的票房冠军《明日战记》,两边市场加起来近乎8亿——按照“卖惨者”所言如实的话,该影片或许刚刚收支平衡。
问题是,像《明日战记》这么烂的电影,除了圆个投资者、创作者的机甲战车梦,拍出来做什么?
准备卖电影的周边公仔……还是怎样?
如此愤慨的原因在于,就是这种注水的垃圾电影,不光抢占了市场份额,还破坏了大家对于香港电影的热爱。
说真的,他们一边卖力地“养活”了香港本地的电影从业者,一边却在抡起大锤砸掉了香港电影人的饭碗。
这么矛盾的话语,该如何解释呢?
譬如,就拿我本人曾经很喜欢的刘德华,来做靶心吧。
刘德华参演了应该不下上百部电影了吧?
可是,说起来好像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不是说他参演的电影不出名,而是指他所演的戏,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很刘德华。
刘德华被称为演艺界的劳模,这是对于他勤奋吃苦精神的褒扬。
在超级敬业的努力坚持之外,另一面而言却是对他演艺天分的讽刺。
他唱歌的天分也不算很高,最起码留下了许多经典歌曲;亲自填词了许多音乐作品,算是有文采的人;所写的字,应该也能够称得上为书法;做慈善也很积极,说他德艺双馨,大约也不会有多少人反对……可是,我就有点想不通,他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演电影呢?
甄选剧本,揣摩角色,再用心演绎,才能适时呈现——在大银幕上塑造形象,是很难的,所以好的演员就要“爱惜羽毛”,而不是被人利用“榨取价值”。
之所以对于他演电影这件事要求如此苛刻,是因为电影作品本身,所凝聚的众人心血,实在是太多了啊!
我不是指责他占取了大量的资源,从而导致整个港产片没落……事实上,让港产片没落,大概刘德华也没有这个能力。
导致整个香港娱乐圈沦落为垃圾场的因素很多,绝非几个人所能承当起的责任。
总而言之,我想要说的是,做好电影,实在是太艰难了。
三、类型电影故而,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认为香港电影已经没落,是刘德华他们在咬牙硬撑……如果不赚些钱,拿什么救助那些落难了的艺人?
提携新人,给还在热爱电影的从业者以希望——毕竟,纵观全世界,电影行业的表现都大不如前。
由于不赚钱,亏本风险增大,投资者就会变得非常谨慎。
我猜,《我的非凡父母》能够立项,新人导演朱凤娴可以梦想成真,大约是与94届(2021年)奥斯卡金像奖《健听女孩》有关:《健听女孩》讲述了一个青春活波的女孩露比,每天都要协助父亲和哥哥做渔业生意,因为她的家人都是聋哑的氛围,缺少了她的帮助就很难融入生活……这种弱势人群的视野题材,还是一部翻拍电影,竟也大获成功。
露比的家人是听障,芷欣的父母为视障;一个喜欢音乐,一个对于绘画有极高的天分——在投资者眼里,《我的非凡父母》应该更具有价值,因为这是一部编剧导演本人的自传体电影,属于原创故事。
倘若不属于这种情形,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为新人导演投资院线电影。
尤其是在当前的状况下,做电影,绝大多数概率是亏本的。
果不其然,《我的非凡父母》“失败”得一塌糊涂。
如果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我想首先是导演朱凤娴,如此绝对真实且富有深度,超级难能可贵的生活故事,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将精力投放在院线电影上,毕竟现在属于流媒时代……只是,一想到她说自己从十年就前开始着手写剧本,便能完全理解了。
因为那时候,电影产业还没有到举步维艰的程度。
而今,电影想要赚钱,很大程度要依靠“运气”。
那么,如果不借助运气,就凭实力的话:朱凤娴有没有可能赢得画面,完成自我救赎呢?
我还记得很早很早以前,在自己童年朦胧的记忆中,有段情节:夜深人静的夜晚,孩子爬到极其危险的境地,而旁边熟睡的父母都是聋哑人……那是一部日本电视剧,可能叫《贫穷善良的女人》,我没法确认。
但我知道,好作品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
朱凤娴应该有机会,创作出卓越非凡的好作品,只不过是如何做出来的问题。
四、影视搭建其实,《我的非凡父母》完全可以拍成NHK晨间剧那种,每集10~15分钟,做成上百集。
因为朱凤娴的亲身经历很是震撼人心:父母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组建家庭,还能抚养她长大成人……的确了不起,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意义非凡,完全能够讲述一个超励志的家庭人生故事。
只不过这么做的原因,或者说具体怎么做,做好了卖给谁,或者叫作谁来投资——首先,就是资金来源:可以找奈飞,亚马逊,苹果TV,SONY等流媒平台洽谈,最不济就找内地的流媒合作……《我的非凡父母》就属于内地影视公司投资的,不是吗?
不能一次性拿到创作资金,就分期制作。
譬如,分为四季(10~15分钟那种,每季20集以上):第一季,父母爱情芷欣的父母是如何相识,尔后相爱,然后走进婚姻……他们是天生双目失明,还是由于意外所致?
很显然,芷欣的妈妈说过,自己曾经看见过这个世界——色彩斑斓很美好。
这个世界原本就很美好,大约只是我们每个人崩塌了自己的人生。
在生命的缺陷中,我个人认为最可怕的当属双目失明:永远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时刻充满危险,那将会是多么恐怖啊!
一个人失去光明的挣扎,在绝望中站立起来,本身就是命运里不肯认输的强者。
而且,人世间最美好的生活,莫过于拥有体贴入微的知心爱人,共同组建温馨家庭,还抚养了孩子,让她安然无恙地长大成人……
第二季,我的童年相亲相爱的两个人组建家庭是人生大事,二人世界有宝宝的出生,这样的生活最是圆满。
不同于一般家庭,两个双目失明的人,如何抚养孩子长大?
光是劳心尽力,显然已经不能褒奖了。
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是奇迹!
很显然,芷欣的父母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绝对积极的人生态度,当是极富生存智慧。
而孩子带给父母的不光只是欢乐和惊喜,还有麻烦与困扰……
第三季,我的爱情我们都在矛盾中生活,教训里成长,以青春叛逆期,最为明显。
初遇爱情的人,大概蕴含着人世间所有的美好期望——然而,大多数的初恋爱情,都会被父母所阻碍:因为涉世未深,因为人生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来丈量尚未染污的清纯和梦想。
只是,而今这个社会,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父母那代人,可以通过媒妁之言就能获得一个长厢厮守的人生伴侣,所以他们有底气选择矜持;到了现在,却要自己去寻觅那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有时候就算埋下身段,卑微到尘埃里,也未必可以与心仪的人牵手相伴——于是那句“是不是随传随到”,其实大约是不合时宜的。
爱情原本应该是甜蜜的,可在现实中彰显苦涩之味。
缺乏温度的钢筋水泥里,匆忙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困倦的当代人有诸多独自终老,属于多么无可奈何的选择。
第四季,相互告别生老病死,无人可以逆转的生命旅程。
人活到后来,其实就是告别。
接受命运的安排,好好的与父母和解,然后从容坦然地向这个世界上自己所珍爱的一切告别,同样也需要勇气。
当然,这个仅是粗略的规划方案,具体如何开展实施,还需要精心筹备以策划周全。
将那些人类的共性,嵌进看似独特其实普通的超凡家庭生活里,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定当独一无二。
所以我认为,朱凤娴的人生过往,非同凡响……五,崇敬思省我们总是仰望于繁花似锦、光怪陆离的流年富贵,却很少回过头,认真审视貌似波澜不起的平凡生活中所蕴藏的踏实与伟大。
亦或,我们端详过,只是力度不够。
朱凤娴和父母的生活,真是了不起!
然而经已落幕的电影,依《我的非凡父母》之名,却没有真正实至名归。
想要在影视世界中讲好这个故事,我觉得该电影缺乏一位肩负责任或者说具备实际能力的好监制。
缘于我本人也曾有过自编自导的经历,故而很能理解初次执导的朱凤娴导演所遭遇的困境。
她有一个好故事,剧本打磨得十分成熟,可是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算好:在影片节奏上表现很明显,这属于剪辑方面的问题;音乐出入起伏,运用的也不大理想;甚至于镜头语言,都有所缺憾——如果有个称职的监制,完全可以在电影未上映之前,避免掉明显硬伤,理应尽力使其成为经典而努力。
譬如,《我的非凡父母》中,以大家赞口不绝的母亲在学校门口等待的这场戏为例。
这场戏由于惠英红的演技,被推上风口浪尖。
可是,很少有人谈及导演的良苦用心:芷欣捏着小铃铛,企图悄无声息地蒙混过去……这是由于渲染力不够所致。
怎么样的情绪推动,才算是十分强大的表现力度呢?
以电视连续剧《阿信》中,阿信向加贺屋的加代一家做最后告别来解析。
阿信拖着儿子小雄的小手,向这个有恩于己的富豪之家做最后的道别。
她佝偻着身子,千恩万谢,尽管去往未知的异乡,对于明天能否会有落脚之处,却依然一步一步挪向前方,因为她没有选择留下来的理由。
况且自这一别,再次见到曾经的千金小姐加代已然沦落到在暗房里卖身,万般无奈地将父母的骨灰盒就摆在身边的柜子里……回过头,再次忆念这一幕,更是令人心如刀割。
不知不觉便愈扯愈远,我只是想说明,情绪渲染到这种程度,很需要一些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无需演示技巧,质朴的表达就能够得到真诚回应,因为彼此熟知,且有长时间的浸润和理解。
但是文学和影视作品,就需要搭建和渲染,使观众有代入感,才能产生溶解了人类世界所通用的共情力。
每个人都有过激情荡漾的青春,很多人为家庭放弃了曾经的梦想,所以那些愿意牺牲自己,全身心投入了为人父母事业中的人都很了不起。
只是我们生而为人,总有诸多缺陷,即便是做了父母,也在纠错中成长,大约这就是为何几乎每个孩子都曾暗自责问过:“你以为我好想出生在这个家里的……”什么时候才能体谅到父母的艰辛忧苦呢?
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表达对于父母和这个世界的喜爱——尽管它,从来都不曾完美过。
出于对朱凤娴导演和她父母的敬重,对这些生活就具有了真挚的崇仰之情;更不愿意看到这种超级勇敢的美好人生,还尚未形成普遍观念的准确引导,足以励志世界上大多数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似乎却要就此沉默。
我还是很固执地认为,《我的非凡父母》只要换个方式,就能成为一个让人感念且十分美好的经典故事。
今天去看了展映,这部片子确实是塑料感满满,一股子电视电影的味道。
不能否认,真的是好故事,演员也不错,可是制作着实垃圾,剪辑上真的得弱爆了,是TVB剪电视剧做的么?
调色跟2000年左右的日剧一样,明明有好几个泪点,可是调色根本就跟不上,电影是颜色表达情绪,这部电影慢慢的性冷淡风。
院线电影好歹有个院线电影的样子吧,你的故事好,可是讲故事的确实不行,不推荐大家去看了,比较适合上线了之后在手机上看,不止这个票钱最后还是感谢闺蜜送的票,爱你❤️
“随手水煮一块腌制好的顶级和牛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这个问题是我看完字幕后被困扰很久的问题用着近乎于“作弊”的题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请了演技几近完美的演员。
似乎不用看都知道要把电影节的奖项颁给这种电影,但是看过之后我却迷茫了网上风评都在吹故事感人,惠英红的演技完美,然后呢?
感人只需要几个点就可以,比如听到红姐的录音,看到红姐在雨中崩溃,但是故事叙述的却是稀烂。
感情线算是烂完了,几个塑料闺蜜就差当你面绝交了,面试当天被抠鼻子打断我还以为红姐知道故意的。
全片几乎没有用到任何暗示和隐喻,白水和直给是唯一主题,色调也不会根据剧情需要改变,一拍门外就是圣光,反正靠大光圈加特写能解释一切选角方面有视力的比没有视力的差了一大截,女主如果说是大学生我觉得正好,但是高中生好像过于成熟了,老师同学选的都很“尽忠职守”,反正完成任务就好了。
一边很真实一边又很“美好”。
全片通过视障这一元素将中式父母的希冀与依赖放大给观众看,可给出的答案却不够真实,甚至可以说是儿戏就因为这是自己的故事,所以最终解释权就在一个人手里?
我好憎有人“白水煮和牛”
港名"与你瞳行"似乎更贴切电影本身;最令我动容的片段是红姐去学校门口等芷欣那一段。
红姐的表情由察觉女儿走到身边的欣喜,再到女儿直接从身边走过的失望,不知所措再到无奈,然后默默转身离开,情绪刻画层次的递进;看到芷欣手上的伤疤又想起我自己脚背上的烫伤。
忙于工作的父母把我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奶奶的一时疏忽把滚烫的热水壶放在了桌子底下的地板上,没想到刚学会爬行的我却意外把装着滚烫热水的水壶碰到了,奶奶巡着哭声找来,发现了烫伤左脚哭得声嘶力竭的我。
时至今日,伤口已经愈合,而当时年纪小也没有留下疼痛的记忆,但每每看到疤痕,家人总是会自责不已。
我想,红姐肯定也因此而痛恨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不能保护好心爱的女儿。
也正是这种害怕女儿受到伤害的心情,她才会对女儿百般约束;叛逆期的儿女总是很抵触父母的管教,更不用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里。
母亲的随传随到、约束干预,让她感到窒息,于是产生了逃离的想法;不得不说,千语bb的高中生形象毫无违和感。
最后,没想到电影尾声还能看到主演之一,饰演爸爸的Hugo吴岱融亲临现场与观众近距离交流,很是惊喜!
真实改编的一部感人巨作好好看!!!
很动容,好故事,真实反应生活中的人情世故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刚刚好,很动情!
生活真好 需要的是坚韧的勇气去活着教会我们要有勇气生活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穷无尽的 这次与朋友一起看过的最感人的一部电影 从很早就开始期盼 真的演绎的淋漓尽致 非常到
《我的非凡父母》由朱凤娴执导,黄子桓、伍健雄监制,惠英红、吴岱融、吴千语领衔主演。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双重视角,讲述了一对视障父母养育视力健康的女儿的亲情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在不寻常的生活中以爱育人的坚强与温柔。
影片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父母二人虽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但有女儿陪伴在身边,平淡而幸福。
年幼的朱芷欣意外拉倒电饭锅导致烫伤,作为母亲的甘笑红却不能阻止意外的发生而倍感自责。
长大后,女儿朱芷欣希望摆脱来自父母的束缚获得自由,由此与母亲产生了一系列的隔阂……当沉甸甸的爱遭遇青春期的叛逆,面对成长与家庭的社会议题,作为母亲的甘笑红能否找到与女儿融洽相处的更佳方式?
面对家庭羁绊与未来理想,女儿朱芷欣又该如何选择?
温暖与心酸、矛盾与成长,特殊家庭视角下的成长经历、情感关系,无疑令人期待!
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失明的人做父母就是难上加难。
生育是一条没有退路的单行道,婚姻起码还有离婚这一个补救的选项,但生孩子这件事,不管有多少次质疑自己该不该生有没有资格生,生了是不是自私,只要孩子出生了,就得迎难而上绝无退路。
父母抚养孩子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但孩子承受的“爱的压力”往往被隐藏起来。
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就是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给了你生命,除了感谢,你怎么还好意思说自己有压力?
尤其是例如残障人士或者单亲或贫困的特殊家庭,父母更加辛苦,孩子承担的压力也就更大。
这种压力的爆发点往往集中在青春期这种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这时“做自己”与父母的期望往往会有很大的矛盾。
像电影中这样鼓励孩子不要为了父母放弃自己理想的老师并不多见,大多数的声音在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你爸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尤其是这种家庭出来的女孩子,有很多”远嫁不能尽孝“这样的文章占领道德制高点。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因为翻到烟盒去接女儿,女儿却因为怕被同学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而狠心装作不认识她。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都有这种“被抛弃感”,明明是为了你好,为什么你却不愿意我插手?
小时候的孩子被父母抱着怀里,长大了的孩子把父母留在身后。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但很多家长都迟迟不愿意退出孩子的世界,强势的父母退出的步伐就更加不情愿。
也许是因为不放心,也许是因为放不下自己被需要的存在感。
电影借男朋友的口问出:你为什么那么想出国呢?
女主回答:“自由”。
因为是失明人士的家庭,父母对她的依赖会更多,她当然也会觉得“父母管得很烦”。
当孩子长大父母却迟迟不愿意退出时,逃离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出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是为了离开父母的管控和依赖。
这种逃离有时会带着内疚,但不逃离又会感到窒息。
好在父亲很好的缓冲了这种矛盾,他很好的缓冲母女之间的矛盾。
现实中很多单亲家庭的母女冲突往往会更加尖锐。
在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母亲抓得越紧,女儿就逃得越远。
就算勉强生活在一起,也是不断控制又不断反控制的互相折磨。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也有过非常依赖女儿的阶段,比如女儿会放弃重要的面试去陪她看医生,比如会牺牲自己的社交陪母亲去看望病友。
但好在她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在丈夫的提醒和女儿的反抗下,她还是做出了改变,真心支持女儿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中,导演说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也是不断了解父母和治愈自己的过程。
她才明白并不是远走高飞抛下一切才能前行,陪伴家人反而会给她更深的支持和力量。
这部电影的名字是“非凡”父母,但其实并不是完全为了歌颂失明人士家庭的辛苦。
失明父母并没有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牢牢捆绑在自己身边,尽管她有着比普通家庭更加理直气壮的捆绑借口,她仍然尊重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为父母而活的人,不是她“口袋里随时可以拿出来的盲人拐杖”。
尊重孩子的独立,这才是这对父母真正的非凡之处。
父亲善良温和,经常帮忙工友,母亲开朗乐观,经常去养老院做义工。
她的身体虽然有所不便,但精神内核稳定完整,不用自己的辛苦当作牺牲绑架孩子,也不会把孩子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
养孩子这件事,哪有什么“等长大了就好了”,把小婴儿抚养长大,其实只是漫漫育儿路上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与长大后的孩子相处,才是对父母修为的真正考验。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一点点失去自我,但要时时警醒不断调整不断改变一点点找回自我。
父母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和丰富,才能有力量尊重孩子的独立。
为人父母,是一场育儿即育己的修行。
(本文首发于公号'’芮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剧情俗套,就靠惠英红撑着。港片越来越喜欢吃内地人的口味了。看不到香港电影的精神。
跟贝利叶一家一比实在是太做作了 就连惠英红的演技也越来越模式化 我相信导演肯定没有抄袭 但凡抄一点都不会这么难看
剧情没有亮点,叙事结构简单。
惠英红稳定输出,戏剧冲突太满且稍显刻意,但是不耽误落泪,最后一场戏一下子很想老爸老妈。
乐观的盲人家庭
之前在飞机上看的 呃,,,
惠英红真的女神,从年轻时的功夫女星到如今年过花甲,非常励志的香港女星,本片走的很温情的路线,没有大起大落,可以类比刘德华的桃姐,还是很感人心脾的。
平庸之下。
2025.3.7
3.5星。 1、让我想到《李焕英》和前两年那部妈妈辅助残疾孩子夺取跑步冠军的香港电影。 2、拍出了残疾家庭的相濡以沫与相互扶持的真情,也拍出了家长与叛逆少女的家庭冲突。(这能打动我) 3、老戏骨的演技非常棒。 4、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与保障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就是平淡生活的笔触,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演员的演技加成不少,包括吴千语,我也觉得她不出戏,惠英红的演技我觉得依然是出彩的,需要拿捏那么多盲人的细节很不容易,当然你可以说它有生硬以及“失真”,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题材在影院太难得,应该鼓励
很温暖的一部电影,家人之间虽然会争吵,但其实只有家人才会永远站在你这边,为你撑腰。很感动
1、平稳叙事 没想到还挺短的 还可以看 2、不管是失明父母还是健全女儿 都挺不容易的
无聊
真人真事改编的盲人父母不畏艰辛,讲述了一对视障父母诞下视力健全的女儿,勇敢的生下孩子,并用心把她抚养成人,非常真实的家庭故事就像我们每个家一样,短暂的青春期叛逆最终难敌来自父母长情的陪伴,家人和解温暖如斯,温暖、治愈的亲情故事中抒发爱意,真实情感触动人心。
港片是不是真的越拍越差了?能烂成这样是我没想到的
盲人父母带大女儿,女儿叛逆,又与父母和解的故事。碎片化叙事,各种小事件堆砌,又没有关联性,从小懂事的女儿为什么突然会变得那么不像话,又为什么突然会变得很懂事,突然就去毁磁带,也没有铺垫,突然就因为磁带而被打动,又变好了,很突兀。表演方面,除了惠英红,其他的演员简直很糟糕,但是,最终片尾的照片是打动人的。得知是真人真事改编,也就不难理解前面的情节堆砌问题了,大概是浓缩了原型人物一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点的影像化情景再行。
曾经看过一句话“长大就是接受父母的平凡,自己的平凡”,可对朱芷欣来说,长大或许是她真正接纳了父母的“非凡”和自己人生的“非凡”。
除了能展現一下演技之外,毫無意義,毫無意義的劇情,毫無意義的故事
飞机上看的,太窒息了这家庭。电影拍的也太一般了。一点都不行,俗套的故事,每一幕都能猜出下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