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有人,去国怀乡,满目萧然。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书信往来是一种奇妙的趣味,就像电影里写的“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那时没有一秒钟就可以到达的电邮,等一封信,漫长的如同一生。
”现在通信发达,这样一个慢节奏的故事让人感动,书信来往确实比短信微信有意思,因为见纸上文字如见人心,小学生字迹也好,都是人心。
那是最真实的交流,最温暖的等待。
一段时间,我也有沉迷于此,与远方的陌生人互寄明信片。
只不过,短暂的志趣相投貌似并没有太多心灵上的触碰。
这部电影,真的有很浓厚的中国味道。
从“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到“此处心安是吾乡”。
从“居蛮夷之地,与魑魅同群”,到“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不二情书》用别具一格的故事设定,在书信带来时间和距离上的发酵,在书缘与情缘之间牵了一根红线,用向死而生的顿悟,在查令十字街84号记录下永远。
或许,这就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意义吧!
而那个脆弱而又坚强的姑娘,终究还是把那个与她互通书信却又无数次擦肩的日久生情变成了一见钟情。
冲着第一部去看的,因为真的很喜欢第一部。
但是可能之前没有搞清楚,这个故事原来是本小说。
所以第一部和第二部,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不是续集。
当时走出电影院就觉得,这部电影除了名字,和第一部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个片子虽然拍的挺有意思的,通过写信牵连着两个人。
但是我觉得有些地方太牵强了。
虽然可能是我太计较这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艺术也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啊。
比如说汤唯都不在原来的地方了。
她还在写信,就算有回信,那不也是寄回家,能收到吗。
最后老人死了,解开了为什么会突然没有消息的原因。
但是那里的套路,虽然挺唯美,但是现实中哪有那么多那么唯美的恰巧偶遇。
恰巧插肩而过。
而且结局也有点模糊。
好了,这是艺术吧,总是高于生活一些。
很多姑娘问:我为什么总是遇不到那个对的人?
数年以前,我读余杰的一本小说《香草山》,书中的男女青年以书信文字相爱,用彼此相知的灵魂,探讨着人世间的孤独,自由,与爱。
书中最后写下这样一句情诗——“在这片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
”从此我懂得,之所以觉得苦,觉得生活操蛋,不值得,是因为没有那双共同望向黑暗的眼睛。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被这句情诗攫住,并以此寻觅那“香草山上的良人”,我信这世上的爱情就是,两颗真心,对对碰。
这就是对的人,如圣经之歌:“我的良人哪,求你快来。
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
”可后来我知道,斯人,非物,并不是羚羊或者小鹿。
人类比动物痛苦的一点是,鼻子不行,没有办法像羚羊小鹿那样通过气味辨别真心;耳朵嘴巴都不行,总是鸡同鸭讲;我也不能像深海座头鲸那样,通过同频率,来辨别爱人。
于是,我们遇不到。
生活之苦,饱尝孤独,就成了必然。
因为,我们已戴上生存的面具。
就像电影里,脆弱少女,是烈焰红唇赌场公关。
明明一颗赤子之心,却是唯利是图房产经纪。
这是人类自己发明的很可笑的东西,人人都不喜欢,可是人人都在带着。
历史专栏作者当了网红。
作家在卖广告。
歌手在写段子。
不还房贷的教师不是好的厨子——人人都不喜欢自己。
人间最像地狱的一点就是:你总要用你最不喜欢的那张脸活着。
活着也就算了,认了,可发现最后,精疲力尽之后,还要用足够的勇气,去摘下那个面具,才能遇到真爱。
然后才能在后半生见到天堂。
所以我从不埋怨那些不相信真爱的人,因为我知道,光摘下面具,可能就已经耗尽他所有力气。
从此谁都渴望等待良人,将面具之下的我们,带走。
只见真心,不见套路。
什么是真心?
真心不过是,此生我只求两分衣食无虞,两分琴棋书画,剩下六分一片痴心,与你沉李浮瓜,淡看云,轻唱雨,花可溅泪,鸟亦惊心。
什么是套路?
是我发现,为了那两分衣食,居然要蚕食,隐藏,抛弃我所有坚守,剩下的是鱼死网破,是纸醉金迷,是去国难还乡。
而且拿着面具的我们,最害怕的是,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我若真心会遇到的是谁的套路;更遗憾的是,当我们决定拿出套路的时候,往往伤的却是一颗真心。
这让我们混乱,混乱带来堕落,带来更大的孤独,带来迷惘和漠然。
直到最后前半生的信仰全部崩盘,然后,死而向生。
大智若愚,大爱如空。
不过就是这样罢了。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被感动,只不过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真爱。
电影里,一家书店,让他们卸下彼此背负,摘下彼此面具,拥有真心沟通的桥梁。
而老人之心安,是因为,那桥,他从来不需要。
他高贵,正直,令人尊敬。
他用他的坚守化作一面玻璃墙,为自己的真心挡风遮雨,却又坦坦荡荡让人看见。
他比我们都勇敢。
所以他安安心心,魂归故里。
他是一株屈原笔下的兰芷,他回了香草山。
而对于霓虹之下苟且活着的,年轻的,苟且着的我们,也有一个初心之故里需要魂归去,在那故里,那“香草山”,等着我们突破那些面具,混乱,狂热之后,躺在星空之下,依然可以心魂归去来兮。
在那里,我们空着一只手,等待着一个人握住。
不因面具而错过,不因混乱而错过,不因堕落而错过,在见面的那一刻,我不说话,而你全部懂得。
云中谁寄锦书来?
也许明天会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许永远不来。
若那个人来了,带来了温暖,便叫作爱;若那个人没来,我们同样也卸下了面具,那叫真诚。
爱和真诚,都是我们得到后,不会遗憾的事情。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大家都拚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
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己,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
急于奔走钻营争权夺利,这些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只觉得老年在渐渐来临,担心美好名声不能树立。
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只要我的情感坚贞不易,形消骨立又有什么关系。
——《离骚》
2013年,一部名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平庸爱情电影在大陆一众言情烂片中脱颖而出,席卷了五个多亿的票房。
这样的结果,一就是证明了在中国,类型片只要做到60分就能杀出重围变成口碑之作,二就是证明了找对了CP,故事好不好真的无所谓。
于是,带着一颗复制《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神话的心,《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就这么拍摄完成了。
其实,观众在影院看头十分钟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就可以深刻地了解到本片是一部狗尾续貂,并且骗钱的目的性相当明确得让人发指的所谓续集电影。
首先,本片和“北京”以及“西雅图”一点关系都没有,男主角在洛杉矶,女主角在澳门,片方和导演为了搭着《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所谓的IP(骂了隔壁的,一提这两个字母就来气)不惜把一个和前作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取了这个名字,其心可诛,这样的行为不是诈骗又是什么呢?
当然,这不是最过分的地方,因为上一部还算是致敬《西雅图夜未眠》,而这一部真的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抄袭,从《给朱丽叶的信》、《电子情书》、《触不到的恋人》、《缘分天注定》、《恋爱假期》以及《一个烂赌的传说》等等,反正好多桥段都似曾相识,但是呢,影片又抄的不够高明,使得风格一直在变,节奏时快时慢,叙事的碎片感相当严重。
我其实很想把影片的故事归纳一下,但是,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事情真的是少之又少,明明节奏很快,角色不少,但是,来来回回真的就讲了屁大的一点事儿,就是一个烂赌的女人如何戒赌和一个看似黑心的地产经纪如何成为一对老夫妻的小天使,其中,烂赌的女人遇上了三个男人,发展了三段没头没尾的、莫名其妙的感情,而地产经纪人则和两三个都只有一场戏的外国女人发生了一点羞羞的事情。
你说这片子讲爱情吧,其实它说了在移民或者出国留学热潮下的一个“回家”的主题,但是你说这片子说的是寻根吧,一切又是那么缺乏说服力,反正到头来,这片子的主题是不清晰甚至是混乱的。
大致总结一下的话,本片就是一个标准的无病呻吟的假文艺片,一部有着深深北京电影学院烙印的学究气息的四不像,把赌片、爱情片、文艺片等元素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了一起,看的时候,反正我真的非常消化不良。
说本片无病呻吟其实很简单,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都是两个自以为孤独,自以为与众不同的白痴在犯傻逼,这点上倒是和《蝙蝠侠大战超人》里面的两个弱智相当相似。
烂赌的那位有能力成为富婆,但是就是要赌,房产经纪那位明明事业很成功,但是就是要乱搞,反正,什么不该做,他们就要理直气壮地去做这个并且还他妈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那可不吗?
你们活得这么累,怎么不去死呢?
有病的矫情鬼!
汤唯的角色要是放在《暗金丑岛君》里面早就变成妓女了好吗!
把自己失败的人生寄托在几张来来回回的信纸之上,这不是矫情又是什么呢?
然而,无病呻吟和矫情并不是我最讨厌本片的地方,影片中最让人讨厌的就是那种显摆和卖弄学识的嘴脸,这也就让影片空有所谓的文艺气质,确实彻头彻尾的伪文艺片。
《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不二情书》从头到尾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写的文章,正好在写之前背了几段古文言文,就死皮烂脸地一定要把这些语句完全放到文章里面,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有逼格,但是全然不知自己的文章也就被这些词句给毁掉了。
说难听点,这片子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语文课本的感觉,作为观众我真的受不了,受不了创作者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受不了文言文阅读理解一般的台词,受不了导演把自己作为教师的一面暴露在了电影之中。
反正,本片一厢情愿的程度简直是世界级的。
有逼可装叫牛逼,没逼可装,但是依然要装,那叫傻逼,本片也就是后者。
除了以上这些以外,本片基本上犯了爱情片乃至是故事片的所有忌讳,比如剪辑生硬,叙事混乱,也比如情感没有代入,一个个配角都是走马观花,还比如男女主角的每一段感情的处理都莫名其妙,很多戏还没说完就断了,特别是女主角故事线上的陆毅、王志文、祖峰还有惠英红,没有一个人物是完整的,也没有哪一段关系是完整的,如果把这条故事线单独剪辑成为一部电影肯定把人看得一头雾水。
不过,影片中有一个点是“创新”,因为导演在对于表现男女主角书信交流的时候,她采取的是利用抠像让另一个地方的人物出现在角色面前,两人对话,这个方式可能别人拍ok,但是薛晓璐硬生生把这个变成了“人鬼”交流,看着看着,我还真看出了《陀地驱魔人》里面郭采洁和张家辉的感觉,最可笑的还是,每次另一个地方得角色出现的时候,身上都有可笑的光环,这样自以为聪明的处理看得我也是尴尬病要犯了。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总觉得影片中两个角色之间的交流是他们自己脑补出来的,我靠,你们知道从洛杉矶写信经过英国再到澳门特么得花多少时间吗?
最后,我真心觉得汤唯得罪了化妆师,而吴秀波得罪了发型师,反正,两个人当年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暧昧的光环在本片中已经荡然无存了,他们的角色都被感染上了导演的急功近利。
你以为第一部拍得像电视剧,第二部预算多了就好点了吗?
结果,哈哈,简直是MV既视感烂片《冲上云霄》混搭上了二流言情广播剧,说到底,要是大家听得懂墨西哥语、粤语以及英语的话,本片光听就可以了,花这个冤枉钱观看干嘛?
电影学院老师拍电影能不能有点诚意!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那对耄耋之年的老人不知道感动了多少观众,平心而论,用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爱情来敲开现代人的心灵,确实没什么新意。
可当林爷爷在婚礼上对老奶奶说“老太婆啊,我脾气不好,你要是到了那边,愿意的话,就等一等我。
如果你不愿意,你就找一个脾气比我好的,我也答应。
那咱俩说好了,墓碑旁边我会空出一块,到时候把我的名字刻在你旁边,你看行吗?
”时,我转头还是看到了坐在旁边的姑娘湿了眼眶。
有谁不向往这种一世一人的爱情呢?
尤其是最后老奶奶举着颤巍巍的手放在胸前,说“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时,就连我,明明知道是套路,但还是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电影总爱不厌其烦地表达恋旧的主题,我想大概是我们有多仰望复古的爱情,心底就有多不相信现世的情感吧。
就好像《不二情书》中小虾对教授说,你看过海鸥捕食吗?
一群海鸥绕着海岸飞啊飞啊,看准了水下的鱼,收了翅膀,一猛子扎下去,那样子就是寻死。
自由落体似地掉进水里,不管不顾,就如同爱情,只不过,有的满载而归,有的一无所获。
只可惜,并不是所有的理解和怜惜,都是真心实意,她的爱情之花还没开始就已经凋零了。
而后在赌场遇见的那个酷似教授的男人,也陪她聊天,陪她读书,倾听她的烦恼,并且近在咫尺地亲吻了她,可那也不是真正爱她的人。
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位学哲学的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真正的圆存不存在呢?
短暂的讨论之后,我们认识到,太阳很圆,月亮也很圆,圆规也画得很圆,但就算最精密的仪器,放大到极限也总有误差,所以真正的圆不存在。
但老师却说存在,圆不是可感的,却是真实的,是衡量现实中圆形圆到什么程度的唯一标准。
在哲学上这种存在叫做“虚灵的真实”。
当代中国出不了好的爱情片的原因,其实是在于大多数人集体潜意识里面不相信爱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拍过对女性的不公平,看到关锦鹏拍过的情欲,看到王家卫拍过的失恋和错过,但却没有正面描写的可信爱情。
因为要写出一个让当代中国人相信的爱情故事,非常难。
很简单的道理,问一个女人,你是愿意在自行车上跟一个嫩嫩的小青年大谈理想,还是愿意在豪车里面当阔太太穿名牌呢?
并不是她们不愿意选择前者,而是社会的压力和难处让她们选择了后者。
所以,歌颂自行车上谈理想那种爱情,那种理想化,是不被当代人所待见的。
因为在这个社会并不允许,所以不被人相信。
但不相信,就不存在吗?
我们寻寻觅觅,找不到那个人。
其实是一个最简单的期望:一个我爱的人,也爱我,并且彼此把对方看得胜过其他人。
为什么不能满足呢?
真的很难吗?
是,真的很难。
自古以来。
著名的编剧教育家罗伯特麦基曾经感慨,因为爱情太难写,好莱坞很多片子都选择了用渴望故事代替爱情故事,用相见难来替代了相处难。
把爱情开始的刹那当成片子的结局。
比如《西雅图夜未眠》。
让人惊讶的,这个片子的故事非常有特点,他非常耐心的给你讲了许多似乎不相关的故事,非常用心的把各条支线呈现给你。
你看到的是一个残酷极了的生活,再加上一个文艺、矫情、又有点酸的主线,再加上另一个年老夫妻的爱情。
但到最后,你却发现,这个片子几乎包含了全部的人生,生老病死,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老太太拿出写着自己名字的契约,和吴秀波拥抱的那段,应该是许多人的泪点。
很多人觉得感动。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觉得通信恋爱和相遇太矫情。
我是这么理解的:这个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现实、理想、埋藏在现实中的理想。
现实,是故事的大部分,如同女主,虽然内心受伤,但敢爱敢恨,谁知道下一个是不是真命天子呢?
直到遇上渣男,不愿意负责任,于是分开;接着遇上大老板,一切都是交易,以为钱可以搞定一切,于是离开;然后遇上诗人,以为找到灵魂伴侣,却发现对方也不得不屈服而苟且,于是离开。
再加上男主的分分合合,与还有喜欢摩托车的孩子等工作琐事…理想部分,就是两人通信,也是许多人觉得矫情的地方。
其实导演在这些段落,故意用了梦境一般的拍摄手法,是暗示,这部分故事并不真实。
两人彼此在通信时候的想象,教授和小虾,与他们本身不一样。
想象中总是更美好,以如同爱情小说一样的形象出现。
暗藏在现实部分的理想,则是秦沛和吴彦姝那对老年夫妻,是编剧相信的那种爱情,彼此有很多斗嘴的地方,过去也有过许多不合与争吵,但最后都变成了平静和包容,已经是生命交融在一起,说不出谁是谁,彼此离不开了。
如同那句:我们都是单翼的天使,直到彼此发现了对方,拥抱以后才能飞翔。
在片子的结局,主角两人遇到,是一种编剧的温柔。
在那里的时候,理想故事转换成了现实故事,接下来他们就将成为俗世中的理想吧,将来他们就会是老年夫妻那样。
虽然在最后的时候,发现彼此身份都不如同自己想象的,但却发现那些不重要,内心心底的东西才重要。
因为经过漫长的时间,他们都了解了自己,和彼此的缺陷,弱点,与贫乏。
然后选择带着这样的缺陷在一起,也选择带着对方的缺陷走下去。
虽然我相信在现实中,汤唯和吴秀波这两个人一定会彼此陌路,但我仍然非常喜欢电影最后把理想故事引入现实的浪漫主义处理。
正如同没有完美的圆,我们在生活中其实找不到,也谈不来完美的爱情。
但这个完美的爱,是一种虚灵的真实,是圆满到无以复加程度的境地,可以用来衡量爱是什么程度的标准,它虽然不在这时空中,但它是真的,我相信。
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我确实鼓掌了,虽然就我一个人。
嗯,如果你在29号的影院内,听到有人在前排鼓掌,那个人可能是我。
感谢编剧,因为她写了一个,在不相信爱的世界中,可以让人相信爱的故事。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娓娓道来,耐心构建,草蛇灰线的编剧 9直面描写爱情主题的勇气 9相较之下不够出彩的导演 7虽然用很大力气将文学融进故事,但这个点对于当代中国观众还是有些矫情,中国卖的最好的书可不是文学书而是企业经营与炒股或成功类 7.5总评:8.1推荐去看在前阵子好多个烂片连轴的时候,这片是一个非常大的惊喜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句话被秦沛说出时,本是刘禹锡的诗句。
但在剧中,我确实因为长恨两字想起了长恨歌。
我想白居易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为了批判玄宗或是玉环,否则不会有最后的那段。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虽然彼此确实相爱,但却天人两隔,君王尚且不能如愿……这样的刻画看来,其实古人早已比我们浪漫。
<图片1>
电影花了80%的时间都在展现一个澳门赌场女混混的生活,还有洛杉矶中年帅哥的生活。
一方面是糜烂物质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是古色古香的书信往来。
本来在信件里有那些古诗词是挺好的,但如果想到吟诗的二位一方面刚和女人滚完床单,另一个刚决定陪老男人去国外被包养(是啊为了还债多么苦情,你也不想想你是为什么欠债的),这种对比,有点步子迈太大的。
这部电影的硬伤想来大家也都看得清楚,情节断断续续,主线故事不如支线出彩,台词做作但是底蕴不够,甚至把汤唯女神拍的不那么好看···但无论如何,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还是留下了一些触动,想和大家分享一二。
本片真是给混迹澳门形形色色赌场的洗码女打了一剂强心针:只需一幅OL装扮穿行赌场靠着大赌客豪掷的小费就可以世界很大,我到处看看。。。。
一个赌徒救赎自己人生的方式竟然是依靠运气连续多把全押并且押中?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凡是通过这种方式翻身的人,无一例外又通过这种方式栽倒。
自此金盆洗手的,一个都没听过。
为什么非得觉得搞一些一夜情、包养、赌博、黑帮、砍人之类的桥段,才算接地气,才算真实,才算生活呢?
现在的文艺片都是这个画风了?
明明老人那段戏很感人,但我想到他的儿女和孙子,就觉得故事很诡异——这两位为美国航天事业培养出优秀儿女的老人家,被编剧活生生的弄得虚伪和面目可憎。
讲真,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国产爱情文艺片。
虽然看见这名字我就有种隐藏雷的预感,但是我还是被选择了这个电影。
这个电影居然damn的两个多小时!
看的尴尬绝望如坐针毡。
整个剧矫情自私充满各种土大牌,及奇怪三观,各种感情文章的金句走一遍,欧洲美国风景来一遍,还加上一些笑梗,再加上煽情催泪的三组海龟家庭的yy故事,哦,还有各种唐诗三百首及宋词还有一些古文典故,凑成的国产文艺故事。
先讲女主,我不太懂这个人设,她总说自己充满了失败,但自己仍然不顾一切的往前冲,给人感觉也是虽然历尽坎坷但是依然阳光的文艺女青年。
可是真实故事呢?
这姑娘好赌成性,所有的悲惨的原因都是因为她赌来赌去不存钱,加一把年纪在赌场里挑男人,除了男主,男人全是赌场的遇见的。
第一个男人号称北大精英(真不是黑北大么?
)能心算,然后姑娘感觉爱情和钱都来了,借了一百万给这个男的赌,结局自然而知,输了。
最后汤唯的角色没办法自己还钱。
期间各种作,还钱的方式是继续赌钱。。。
还一直很有骨气的声明自己绝不欠钱!
既然不愿意欠钱为什么要赌博?!
为什么还要随随便便就高利贷一百万去赌博啊!?
这到底是哪门子文艺女青年啊。。。
而且她借100万去赌博的时候也没什么设定的困难,除了没房子,但是年轻貌美又有工作,电影也没解释,感觉除了贪也没别的说法了……我觉得文艺女青年也没门槛无所谓的,但是你能别让女主一脸正气好像很有骨气的样子其实却在做滥赌的事情,ok?
槽点太多,感觉都没法按照某一个时间顺序说了。
还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说吧。
不,还是想到哪儿说哪儿吧。
女主不是欠了一百万么?
但是她因为一本书。
(这个电影号称是给这本书致敬的,但是我不知道人原作者认不认…原作者已经过世了,所以欺负人家没有话语权么)和男主通上信了,因为他们都往这本书的名字寄信。
这是个伦敦的地址,而男主在美国,女主在澳门。
就我对平时邮局的预估,这信怎么招也得一个两个月才能收到,加上俩人一来一往,得一会计季。
(结局还有更大彩蛋)但就这么招,俩人愣是像发信息一样,干什么事情马上能告诉对方,对方又能像满格wifi苹果手机一样,立马回复,你不要不要这样…于是女主在送外套到一个想约她的有钱男人房间里,发现一百万的筹码并拿走时。
(因为高利贷逼债,至于为什么逼债是因为她赌博,但是全电影没说一句赌博的危害,甚至没女主的悔恨,只有她不停的感慨生活艰难。
) 女主还在走廊里拿着筹码逃走的时候,男主的念信的声音和幻影就出现了,不停的叨叨你不要这样啦(其实夹杂若干古文古诗词),女主也与之有像念信一样的对话,女主当然的醒悟了,然后在有钱男人没发现的情况还了回去。
然后女主和有钱男人在拉斯维加斯有了一段故事,在她因为她这是真爱的时候,跟有钱男人借钱还债。
(当然是被逼的,因为高利贷逼她在澳门的爸爸的前女友,汗。
只要出现钱的事情,文艺女青年都是被逼的,无辜的。
我觉得那高利贷才无辜好么?!
)然后有钱男人就说哎呀数不大么?
正好是你这俩天陪我的辛苦费……女文青就豁的炸了,说好的是真爱呢?
原来都是骗我的,马上写借据,翻脸不认人说我从来不欠人钱。
( 那你欠高利贷的一百万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么啊喂)一个常年在赌场混迹的可以在高利贷处靠面子借一百万的老油条,转眼还是一位清纯文艺又独立的清新女性呢!
而且认为和一个打过几次照面的壕老板是真爱……我累了,我看了俩小时多的这种文青电影,还要无聊的到写微博吐槽……简单写写吧……第三个男人是个在澳门遇见的诗人,随后却发现女壕的老公,分别的时候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呵呵,诗人的政治学的不错嘛然后就和吴秀波遇到了,吴秀波那条线无数的槽点,一帮在美国的中国人,老人脱口闭口古文古诗词思念故乡,小孩装自闭症不好好学习其实是想回国。
(但是人家就是不和她妈妈说。
)……老人思念祖国为什么不回国??
因为儿孙都在美国?
但是从头到尾儿子都没出现过,包括老人生病住院,大年三十吃饺子,卖房子,最后老爷爷过时,抱骨灰陪老奶奶的都是吴秀波,儿子人呢??
吴秀波本人也够无语的,自己一直想回家但是因为爸妈离婚就二十年不回国。。。
在美国的奥迪豪车上念叨“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我最讨厌过节。。
”咱可以不这样装么……那一对老人的感情还是很感人,我落泪数次,但是还是觉得有些假有些莫名其妙,故事搬到美国就有点不太真实的感觉。
毕竟都在美国住了六十多年,肯定有绿卡或国籍,这么想国内,为什么不回家看看?
而且俩位老人没有一点美国人的感觉,基本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见过,说是游客还差不多。
我对吴秀波不太感冒他的戏我都在神游,因为汤唯美,所以看的更仔细。
最后说一下结局彩蛋好了,原来俩人的信都寄到了伦敦,那个地址的老人想做好事就把信都拆了然后分别寄给对方………俩人除了第一次一个写中文一个写英文,后面都是中文,加上电影中还出现了老人查字典的画面……也就是说俩人的信先从澳门或者美国寄到伦敦,再又这位老人拆开翻译看完,再再由伦敦转寄到澳门或者美国………这过程太慢美到我不敢想,看电影的时候感觉俩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收到彼此的信,去趟拉斯维加斯还要说,我要休假暂时不能给你写信了…………我真的累了,请问导演,文青就文青电影,为什么要涉及赌博和壕们,既然已经扯赌博了但是却是赞扬的态度。
那既然都洗白赌博了,为什么还要五分钟一次的古诗词诗朗诵,高歌什么情怀呢?
最后那一百万怎么还的?
当然是女主小宇宙爆发靠赌博帅气的赢回来的啦,还帮壕赚了利息,简直棒棒哒!
看完这部电影,感受还不错,循例来豆瓣记录一下。
但是刚看了一下其他人的评分和评价,前排竟然这么多差评?
豆瓣网友都这么苛刻吗?
我还真吓了一跳。
作为一个2个多小时的故事,不止我和同伴,我感到当时整个影院里的人都有被电影吸引,专注于影片情节,用现在常用的话说就是“全程无尿点”。
剧情挺丰富的呀,隔着一个太平洋居住的两个陌生人因为一本浪漫的小说而互通书信,从开始的相互挖苦到后来的相互倾诉,心灵慢慢靠近。
期间穿插着女主在勇敢的寻找爱却不得,男主为了谋生与客户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获得了一些感悟。
这包括反映了生活中会面对的金钱诱惑、爱情陷阱、生活困难、亲子关系、海外思乡等,引人深思。
尤其是关于生活在旧金山几十年的老夫妇的刻画,很成功的展现了一位固执的传统的中国老先生以及一位贤惠的善良的中国老太太的形象,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令人动容。
但这么多的枝节并未割断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主线,反而是在各自杂乱生活中渗透了对方观点对各自的影响。
于是,在电影的最后,已经依恋彼此的两人终于得以相见、拥抱在一起!
综上所述,我觉得电影对这个爱情故事的叙述是成功的。
除了剧本、镜头节奏令我满意外,主演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
本人看影视剧不多,这还是第一次看吴秀波表演。
知道不少人称赞他有演技,奈何对于他这种大叔外形没兴趣,故从未多看他一眼。
本次观影,感觉大屏幕上看到他也没有很老嘛,身材也还保持得比较健硕,演戏确实自然,最后在书店与女主相遇那里的表情,并不很夸张,但恰好地表达出了那种意外+喜悦+感动。
汤唯也很好,在她演《色戒》的时候认识她,就觉得她是比较知性的姑娘。
经过了这些年,发觉她应该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人,英文粤语都学得那么地道,举手投足间都显现出她的随性和自信。
感觉现代角色和造型比较适合她,能展现出她的大牌气质,总之她在电影里的表演也是很舒服的。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不只是好看还激活了一种叫诗意的东西。
影片没有特别的讨巧和噱头,只将观众都熟悉的事物信手拈来编凑成一个故事,又在娓娓道来中把爱情、成长和人生都交代透了。
影片的整体感觉很像伍迪艾伦的作品,不沉重有看头有嚼劲。
伍迪艾伦习惯日常感兴趣的,随时想到的所谓灵感的东西记上小纸条丢进一抽一屉,什么时候想写故事就拿出几张开始拼凑。
《北京遇上西雅图2》也像是这样的作品,在小纸条上早早写好吴秀波、汤唯、爱情几个关键词,决定放弃原故事重新创作后又添加了情怀、诗意与人生。
于是有了以古诗为点、以情书为线、以小说为导火索,铺开的多线程立体叙事场面。
五星给爷爷奶奶之间的陪伴与爱情
槽点不能更多。其他90年代的电影都发邮件了你俩还写信,还通过伦敦书店转寄,我就问你三个月能不能有一个来回?假文艺真矫情,没必要的支线太多,也就一对老人走点心。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亵渎,以及我看过最差的笔友电影。
汤唯挺美的,但是里边感觉时间线有点错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看名字就很二,我不会上当看这种电影的。
古诗词和格言金句成就了异地的圆满,不能忍
首先,《查令十字街84号》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槽点太多,故事情节有硬伤
信 我们有多少年没写了 每天的手机 手机 还是手机 让人们的心 越来越远!谁还记得当年的第一封情书
暗透了,才能看见星光。喜欢爷爷和奶奶,感觉这样的老人就在身边。
后悔没在电影开始前多喝些水,因为这片全程都是尿点。忍不了汤唯和吴秀波那矫情的笔友幻想对话桥段;为什么就不能让王志文全身而退呢,这毁灭性的角色设计和范伟睡林志玲有什么区别?对于我来说唯一出彩的地方只有惠红英那段绝望的哭戏,看完我也想像她那样哭一场,来祭奠我浪费的时间……
看了上海首映。比1加了一些笑点,全场都笑的时候我却觉得笑不出来。北1洗白小三,北2洗白赌博,在价值观上就有硬伤,情节也很鸡肋,好电影真的需要好故事
一大堆金句和行为显极做作,这样的脱离现实的爱情显得如此矫情。反倒是那对老夫妻支线显真挚抓人。
假以噱头的名字,实则却是一个新故事,《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是一部片名与剧情就以然南辕北辙的作品,汤唯与吴秀波再度上演的爱情,预以精神爱情为脉络的柏拉图之恋,乍看更为充沛的剧情,实则比之前作少了份真实,多了份虚假的作态。
作为副线的秦沛那对老夫妻完胜吴-汤组合。汤唯到影片最后才入戏。
什么鬼。还不如把故事主线放在汤唯和王志文之间。
近几年看过最好的爱情片,感情细腻, 镜头真实
导演对外多次解释自己拍的不仅是爱情,还有人生孤独、生死感悟等等心灵至上,但这个题材和体量真的容不下这么多,文艺和浪漫的任性后就导致了:叙事飘,主线偏,内容挤,主题乱,看到最后的感受是“撑到”而不是“享受”。但觉得相对上部,这部才是薛晓路为讲而讲的故事,明显少了很多照顾资本的东西。
吴秀波主演!!!!!!!李健唱片尾曲!!!!!!!!
还不错哦,特别喜欢爷爷奶奶的戏,吴秀波和汤唯演的也很好~剧情有点像解忧杂货铺,不过结尾强说爱情未能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