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情是狭义的爱情。
为什么要这个题目呢?
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一半,我还以为又是一部写婚外恋的片子。
而且,看到结尾,我却被深深的感动了……舞蹈是什么?
是梦想,是情趣,是寻找爱人的手段,是酝酿爱情的天堂……想象一下,眼前与你共舞的不仅仅是你的舞伴,更是陪伴你多年的伴侣,你们的默契仅用眼神就可以传达。
举手投足都是一段故事,旋转停顿都有甜美的温馨,优美的华尔兹是淙淙流过的岁月,轻快的快步是一起吃苦的幸福,热情的恰恰是不减当年的勇敢,缠绵的伦巴是诉说不尽的爱恋……年长的老师遇到过,经历过,痛苦过……当心爱的人最后离开她的时候,她在学生身上看到了希望……灰姑娘也终于在比赛之后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舞蹈成为生活中的小情趣……然后,对专业舞者来说,舞蹈本身就是梦想。
无论中途发生过什么,我们都要坚持下来,这才是勇者。
而敢于追逐梦想的人,也一定会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当人过中年,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都步入稳定期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该有一点小小的转变了呢?
舞蹈的魅力就在于,它给人以热情,积极的情绪,这也是我热爱国标舞的原因之一。
男主角没有完成比赛,我并不遗憾,因为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对他来说,不再是朝九晚五,不再是一成不变。
舞蹈让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和契机……这部电影一直在我的电脑里面,看过不下10遍了,每次看过都有深深的感动。
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神奇,我们不谈爱情,我们不谈客户,当生活中有一样事情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放松,让我们感到生活是有希望的,人就会成长。
每天上课的一个小时里,我们让身体和着节拍舞动,让思想顺着旋律延伸,就在转身的瞬间,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已经浮现……
从来没看过原版,所以一开始以为是婚外情之类的故事。
这样的结局很好,也很真实,相互欣赏不一定就是要在一起,有一种淡淡的保留和一点秘密感觉是很好的。
约翰是芝加哥一位工作繁忙的财产律师,尽管有着另人羡慕的工作,以及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但是每天重复的枯燥工作仍旧令他感到无比的厌倦。
一天,在回家的路上,透过路边的玻璃窗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舞蹈老师,并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
于是决定开始参加这位老师的舞蹈课程,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她,而他的生活也随着他的这个决定而改变了。
《Shall we dance》和《迷失在东京》同样是两部描写中年男人对婚姻和生活的厌倦。
但对于这种厌倦感,不同的人作出的选择孑然不同。
也许人的一生中,最无奈的事情,莫过于厌倦了。
做任何事,总会有厌倦之日的,这是人类的天性。
与其继续迷失,不如随约翰主动寻找改变。
《Shall we dance》是部难得的将沉重的话题拍成轻喜剧片的电影,在优美的舞姿和轻松诙谐的剧情中,表达出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不论是《Shall we dance》还是《迷失》里,中年人,与其说是对经年的夫妻生活的厌倦,对说不出喜欢还是不喜欢的工作的厌倦,不如说是对置身其间的生活圈子的厌倦。
随着厌倦而来的是窒息感。
这种窒息感并不局限于中年人,任何年龄层的人都会有。
人类发明了网络,也许正是想打破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圈子,让最大量的人相互融合,造就一个更好地消除厌倦的平台。
网络人员的流动性让人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崭新的自己。
网络架起了跳舞的平台,不同的是用指尖在跳舞。
和陌生人共舞,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对站在门口探头探脑的约翰们,能亲切地上前打个招呼,一如《Shall we dance》的片尾: 她甜美地对刚从门外闯入的他伸出了邀约之手,“Shall we dance?” 他羞涩而又甜蜜地回应道:“Shall we dance.” 用善意消除内心不自觉的戒备,在融洽的气氛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人生或许一如轻快的舞步,从一个圈子,优雅地划入另一个圈子,你是谁并不重要,只要在彼此交汇的那一刻,放松地享受人类这最纯粹的欢愉。
文/娴人转载请联系本人
前几日,收到一个朋友电话,说现在工作提不起精神。
他国外留学回来,在一家外资设计公司工作,工资很高,活很轻松,但就是兴味索然,想要辞职。
恰好在STARTV里,看到好莱坞改编自日本的同名电《SHALL WE DANCE》(谈谈情,跳跳舞)。
男主角理查·基尔,一个典型的纽约中产,城中心有份体面的律师工作,郊区有所漂亮的大房子,家里有着贤妻与乖女,这简直就是当前中国都市白领人生奋斗的经典终极画面。
可他早九晚五如此安定、幸福地度过了20多年之后,突然一天,厌倦莫名袭来。
困惑中,决定去学跳国标舞。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透过每天下班的地铁窗口,都会看到一所舞蹈学校窗前,伫立着一位引他浮想联翩的美人倩影。
说是学跳舞,不如说想去猎艳。
他妻子发现有些不大对劲,委托一名中年私家侦探调查,得知丈夫去学舞,无法理解:“为什么?
”侦探的黑人年轻男助手用梭罗的一句话作答:“绝大部分男人都过着一种沉默绝望(desperation)的生活,他们不想再沉默下去了。
”用(西方)时髦的心理学解释,理查·基尔遇到了中年危机!
大部分中年男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以为找个青春鲜活的第三者,就能帮自己时光倒转,重寻激情。
理查·基尔起初也这么想,但这一企图很快被美女教练打消,从艳遇的幻梦中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还真得喜欢上了跳舞。
于是,误打误撞地,找到了解决危机的方法。
人生乐趣回来了,妻子理解了,人重新振作了。
好莱坞不愧是好莱坞,带着美国式的年轻与简单,轻松地将理查·基尔的危机遭遇,描绘成一个励志案例——那就是,一个人只要发现自己的真正乐趣,就能重新找回自己,度过危机,振作精神。
影片还讲述了几个相似案例,以充分说明该中心思想(好莱坞影片,导演生怕弱智观众不明白事儿,主题往往会反反复复讲述地异常鲜明,非常符合我们国内对中学生作文、大学生政治思想汇报的求)。
象理查·基尔那个秃头同事,怯于在办公室与人讨论跳舞,因为怕不够男子气,片尾,终于敢在办公室表达自己对舞蹈的喜爱,于是振作;象那个肥硕的女招待,生活中非常渺小不起眼,想在跳舞中,实现做女主角的梦想,片尾,梦想成真,于是振作;象那个同性恋男子,在跳舞中不断强调自己的男子气概,试图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向,片尾,终于接受自己,于是振作。
日本的同名电影看过好多年了(1996年),留给我的印象却远非如此简单。
回想起来,整个片子似乎一直弥漫着一种莫明的虚无感,即使男主角役所广司开始真正喜欢上跳舞以后。
影片好像一直在问,有所谓的“真实的你”存在吗?
跳舞得到的快乐,或许仅仅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吧?
而后面,又是无穷无尽的空虚在等着你呢!
逃不过去的,所有人都逃不过去的,人生,不过是个结局注定,临时偷欢的过程——“出生是为了死亡,走近是为了离开,相爱是为了离散”。
理查·吉尔和役所广司的扮相均属师奶杀手型,都彬彬有礼,都体型挺拔。
理查·吉尔表情中夹带些孩童气息,随着学舞进程,面部越来越单纯,越来越快乐。
役所广司在跳舞时的确快乐,但脸上总会时不时浮现出某种游离表情,让你担心,下一步,这个沉默的中年男人,还会再笑吗?
有记者采访阿城问:”你世事看得那么透,是否人生会没激情?
你有过中年危机吗?
”阿城回答了前面的问题:“我的心情很平静。
”后面的问题,没有作答。
其实,问话的记者,持的就是好莱坞思维——有了危机,如何克服,然后又是怎样继续大踏步昂首向前的。
阿城的不回答,我想,也许就是一种回答——人生其实无所谓“有没有”危机,它永远都在那儿,你一直就在危机之中。
朋友的电话中,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名利、官位、风月,都不足以成为劝解这个朋友的理由,我只好听任他陷入此次危机,然后静候下一次危机的到来,直到麻木地快乐或清醒地痛苦在危机之中。
别问我,有没有过危机,我的选择和阿城一样,不回答。
我喜欢电影,因为它能令我愉悦,也能令我思考。
昨晚看了《谈谈情跳跳舞》。
这部电影,电影影如其名的说了两件事:一件是跳舞、一件是谈情。
跳舞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华尔兹优雅,拉丁sensual,跳舞能让人快乐。
不要因为一点挫折而轻易放弃,无论是爱好、亦或事业、感情。
After I finish my English class, I will take the dance class, and make it the hobby for my whole life.谈情,要积极沟通,要用对方需要的方式去爱他,否则两人都很费力却又都不开心。
谈情,要与能互相理解的人谈,理解、真爱,才能包容对方,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不去伤害对方。
我很开心我有了一点儿进步,不会再因为有人恶意相向而不快,而是对其一笑了之,因为有些人或事本就不值得在意。
当年看过日版,惊叹不已,念念不忘。
后来找来翻拍的美版,感觉一般。
这次收到德版高清,把这部电影又多看了几遍。
发现美版其实拍的很好,很美,很细致,让人从心底温暖而舒缓。
很多细节环环呼应,不多看几遍真的很难领会其中美妙。
电影本就是造型艺术,舞蹈更是生命之礼赞。
人生路上,有这样的清晰映像扶携灵魂,鼓舞心灵,夫复何求。
Rainy days and mondays always make me down. 每逢周一,我就想起Carpenter的这首歌。
何况今天还暴雨倾盆。
之前Salvation说过Monday Syndrome,我今天毫无例外地又遭遇了,因为一个不近人情的香港同事。
不过现在承受能力强很多了,也能take it easy了。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过一天算一天。
每天都要这样安慰自己。
为了一扫阴霾,特地挑了部片子来看,一眼相中了之前下载的《Shall we dance》。
那是在看了《康熙来了》关于交谊舞的那期节目后突然想看的。
男主角是一个看似在生活中各方面都已经很fulfilled的Richard Gere,但是日子是平淡得很,每天波澜不惊。
“男人在沉默的绝望中生活”。
他就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他留意到路边的舞蹈学校窗口边倚站着的J. Lo。
她吸引他进入了舞蹈的世界,掀起了生活的微澜。
学校里没有Dancing Prince & Dancing Queen ,有的只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平凡人。
他们跳舞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为了减肥好向心仪的女孩表白,有的为了能够吸引女人的注意。
舞蹈最终都light up their lives。
Richard Gere也获得了妻子的理解。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只有伸手去抓,才能从生活的泥沼中抽身,攀上stairway to the heaven。
生活郁闷的时候,看看这种轻松明亮的片子能让人慢慢微笑。
只是,在我们慢慢微笑的同时,怎样才能勇往直前,而不是频频垂望那片生活的沼泽啊?
这是伦巴,爱之舞。
伦巴,是平凡愿望的最高表现。
The rumba is a vertical expression of a horizontal wish,you have to hold her like the skin on her thigh is your reason for living,let her go like your heart's being ripped from your chest,pull her back like you're gonna have your way with her,right here on the dance floor,and then finish like she's ruined you for life.你必须拥着她,就仿佛她的肌肤是你生存的理由,推离她时,就如自己的心被扯出胸膛,拉她回来,不舍如要共度余生,摁她至地,然后干脆结束,就像她毁了你的生活。
我问你最近认识什么人,你的沉默已经比你先承认,没有,你对我说没有人……你为他失了魂,你为他从早到晚等著电话,等著没有人,你曾经对我说,这世界上没有人会带走一点你对我真……那时宝仪带着婴儿肥清着嗓子唱歌,我也会在k歌中和友人笑作一团时哼这看似纠结的词,直到最后轻轻吐出那句“哦代我问候没有人”。
那时看这部中年人的片子纯属被片名吸引。
男主每日乘车回家,路边高楼上有小小的一处霓虹闪耀的舞蹈教学室。
身处嘈杂而平淡的车厢里望去,教室窗户上老师的倩影是如此宁静而有吸引力。
这位叔叔终于迈着轻快的步子去报了名,主人揶揄了来这里的人都以为会被女主教而不幸的是人家教的是高级班。
没关系啊,原来这小聪明是如此常见,自己去约会女主也简单就被决绝了,那我们就开始舞蹈的学习。
小环境里人们从开始的互不看好以至拆台,到后来的关爱互助,借助渐渐轻快的舞步,竟真的消除了平时身心的无聊。
当他越来越依赖这里,妻子发现了端倪。
而要命的是,女主对他微笑了。
这时,叔叔大概认为自己是个极好的男人吧,处理的了的生活在盼着,跳的舒服了的舞步也在觊觎他,这次尝试让他魅力全胜了疲惫,他几乎不急着做出选择或者决定了。
困扰着的妻子甚至有心理医生主动示好,他说夫人,你看你是那么美,你怎么不知道呢?
高潮的到来意味着结局的临近。
夫人说人为什么要结婚那?
人为什么要相信婚姻,不是需要对方为自己做什么,是因为需要有一个人见证自己的人生。
也许孤独这个事情早有婚姻罩着了,再讲孤独,请君第一回顾老婆孩子先……老师继续优雅的舞步,男主带了夫人一起开始舞蹈,这次真的没有人了。
始于平淡,止于平淡,当时看了像喝了温水,即刻就忘了。
隔代的问题总是难以想象,小妮子带了挑衅情绪的那曲《没有人》,并不会出现在中年的世界。
你可知道这简单的结束背后避免的可是惊涛骇浪,你可知道那复杂的小曲过后说不定不多久两人又重新拥抱?
岁月逐渐把刀口磨钝,逃走了一劫,就要预备下一劫了,不同的刀法不同的伤口,都要有所准备。
不要悲伤不要惊慌,同时给你预备了不同的酒色,来来来,我们煮酒谈刀法,或者只是“shall we dance?”
冗长的街,在回家的人面前沿着捷运轨道一直铺开。
人群熙熙攘攘,鼎沸在无声无息的空气中。
每个人脸上画着莫衷一是的表情:疲惫,百无聊奈,解脱,焦虑,麻木……在临夜时分,各种声音织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墙,隔阂在每个人被压抑的心上。
约翰•克拉克从事代人立遗嘱的职业,替别人写下对于人世的最后的牵挂,这种由终结性质的事业习成的麻木与无奈化成一条条的皱纹,斑驳在他历经岁月的脸庞。
已然看过许多即将离世的人的眼,看过许多的人生世相,布满故事的烟尘中何时回首是一片清明。
约翰日复一日的去到又回到,乘同一趟捷运,看同样的商店街,重复程序一样的工作。
在灯火阑珊之际,再随着人潮提步,行止。
影片给人的最初印象便是如此。
我们放眼过处,这众人的生活可还有工作之外的乐趣可言?
这沉闷压抑的人生道路上可还有别样的风景存在?
希望改善自身困境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本能,看了整部影片,我觉得促使约翰改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内部因素生日这天,约翰一如平常回到家,餐桌上放了点燃蜡烛的生日蛋糕,等候在桌旁的是妻子和儿女,待吹蜡烛时女儿珍不顾疲惫的约翰的感受接电话,这个细节连同种种为了情节渲染出的气氛,宣示出约翰的家人并不懂他的累以及不快乐。
妻子问他想要什么礼物,经思考过后的他发现自己也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要,可是这时妻子却没有听他言诉。
我想,这时,约翰需要的应该是改变生活方式吧。
又一次回到家,妻子在匆忙间就要出门,邀请妻子有空去看电影但终是没能实现,女儿的小团体在房间里搞他们的活动,儿子不在家。
被枯燥的工作折磨了一天,回到家面对冷冰冰的家具物什,面对整个被打上“无聊”标签的时间,影片中明显没透露出约翰有工作之外的伙伴,缺少交流对象,约翰心里抑郁着,一个人与空闲的时间作斗争。
人是活在社会团体中的人,是集体中的人,我们不可能一个人孤立的存在,相反我们都需要沟通交流的对象,需要一个发泄的出路,一个等待着我们心灵沉淀的平台。
约翰一家人的生活只是单纯的活着,可以看出并无乐趣可言,他们相互之间可能都是爱着对方的,但并没有改善生活本身的沉闷与压抑,没有让生活在那个家里的每个人都觉出温暖。
约翰个人肢解疲惫行不通,向内寻求安慰得不到,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心爱的人知道他的不快乐,便只有向外寻求。
同时,约翰的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因为自身压力需要宣泄,更主要的方面还是想改变家庭的整体氛围。
他并不是希望自身脱离于家庭而解放,妻子女儿在观看他的跳舞比赛负气离开后,他追跑出去极力的劝说挽留表达情意,而后决心不再参加任何舞会甚至是鲍莉娜的告别舞会,他只是为了维护家庭想保住大家的友爱。
最后他的妻子主动让他教学跳舞的举动,就表明了家庭关系的解冻,而就约翰这方面来说,他的行为已经得到了家庭成员的认可,而他的行为也是有意义的并达成了目的。
二、外部环境因素无限重复的工作不停地压榨约翰对于生活的热情,就如同他自述中说到的那样,面对每一个委托人,问一个问了20年的问题——就这样吗?
然后完善手续,送走一个终结者,又开始毫无期待地迎来送往。
就连妻子初次问到想要什么礼物都没个概念。
重复的场景与画面只是为了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境况,映射出内心的情绪。
“大部分男人过着沉默绝望的人生,也许绝望后不肯再保持沉默了”,这句台词就是为了说明约翰的改变其实就是对现状的一种反抗,使他开始脱离二十年的常轨,他的改变是一种对于生存境况的本能的反应。
从的故事发展来看,鲍莉娜也是促使约翰心生改变的决心与勇气的重要因素。
熟悉的风景在每晚的同一时段随着车窗外呼啸的气流一齐向后倒退,不经意间视线停留在了密茨小姐的舞蹈学校,窗边优雅地摆出舞姿的人顿时印在了约翰的脑海里,迷醉的灯火融化进舞者的表情氤氲出摄人的芬芳。
跳出捷运,推开门房,面对鲍莉娜的目光最终决定报名学舞,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交集。
约翰后来说到“你望向窗外的样子,就像我内心的感受。
”这算是一种感受的共鸣与牵引吧。
一次下课后看见路边的鲍莉娜,因为大衣被弄脏而伤心哭泣,出于好心的安慰并邀请共进晚餐,但被鲍莉娜严词拒绝,同时表明了她对于舞蹈的态度——如果你不是想跳舞就别跳舞。
由于鲍莉娜对于艺术的严肃态度,使得约翰深思自己的种种,同时感染于林克对于跳舞的无上热衷之情,他甚至为此长久地掩埋真实身份躲开熟人的视线,他的这种视舞蹈为生命似的热忱鼓励着想要改变的约翰。
弗恩、齐克和博比对于跳舞的热情也在同时对约翰起着不可估量的增进作用。
也正是因为有家人以及这些朋友的支持,约翰的改变才得以成功。
所以人生的漫长道路上,家人和朋友是我们万不能舍弃的,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开放的心,让别人住进来,同时也走进那些美好的人的心里。
互帮互助,互相扶持。
就像约翰的妻子说的那样“婚姻是为了找一个人见证自己的人生,共享共担一切喜怒哀乐”,同时我们还要让生活适应我们的需求,当觉得目前的存在方式已然压抑住我们的内心,须有向善改变的勇气。
其实,生活也就是这么的简单,和对的人一起,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走自己脚下的路,一切就会豁然开朗。
生活不是一层不变,亲情是永恒的温馨。
中年男子在舞蹈中终于找到了绝望生活的出口,去享受去感受。(以及我看错版本了,想看的是周防正行导演的那部同名电影)
翻拍的其实还不错,加入了美国文化的情感表达,但还是更喜欢原版。
什么样的爱情才能长久.什么样的男人才能相信.
奔着李察基尔看的,意外的挺喜欢。感触最深的点莫过于当被家人看到非常迷恋跳舞时,反而不愿继续了,那种背叛感,到最后把妻子带入自己的世界。当然,主演也很加分!
其实我想看日本版的。
其实只能给3.5颗星,那种隐忍和含蓄还是差了一些
有N个可以亮的点~故事出发点也好~夫妻之间爱情也好~介乎于喜欢和友情之间也好~舞蹈也好~两位主演也好~!!!最后哪哪都没靠上!!!全散了~~~没抓住任何一个点!
老美总能把一部佳片改成了一部普普通通的娱乐电影,理查基尔从一开始就像一个社交舞大师。
五星评价都给peter gabriel的the book of love
08/11/07 Mr.Magennis放映^^看完之后好象每迈出一步都旋转着舞步,喜欢种感觉^^
那堂电影赏析课后的评论我还写的插曲book of love~
几乎是原封不动的故事还原,而且原版“多”出来的半小时竟然就是之前SIFF看觉得“如坐针毡”忍不住看表的时间...其实原作中的“跳舞”和俱乐部伙伴们最后的彼此陪伴更对应日本压力社会的疏离和孤独的人际文化,会更加成立;置换到美国只能是婚外生活的小插曲,唤醒的是舞蹈的激情。J.Lo给本片注入了这份能量,Bobby Cannavale好可爱(*╹▽╹*)
音乐很好听的。影片对男主角“发乎情,止乎礼”的处理,也还算明智。据说这是改编自日本的同名电影,相比较而言,也许日本的中年男人心理危机更加严重些,因而剧情的张力或许更强。而好莱坞电影总是一贯的套数,多少显得有点深刻不足,甜腻有余。但不管怎样,通过学舞使之与老妻更添理解,还是应该表扬
比原版少了些韵味 成了一部更加简单的温馨家常片 原版有些敏感而微妙的日式氛围和逻辑 非日本意境而不能得矣
中年危机,幸好没有婚外情。男女主角都很迷人,不管什么年龄。他女儿真的是个小八婆!
又看到弗雷德阿斯泰尔好开心!!虽然只是在小电视上!!!男女主两人跳舞那段好享受,最后男主穿上衣服买只玫瑰从电动扶梯上出现的时候,妈呀我以后一定要嫁给老了也帅的人!!!走到妻子那说跟我一起跳舞吧一秒泪目,"the book of love"好听!!!!暖暖的故事,斯坦利太骚啦233
还可以吧。但这么多明星综合起来就这个水平也算是勉强及格。本子不到位的缘故?有几处的舞蹈挺好
01.27 重温日本原版《谈谈情跳跳舞》后,就有想顺便看下美国翻拍版《谈谈情,跳跳舞》,然而当时一时没看片就给搁置了。04.03 机缘巧合之下又想起此片,这次终于来观影了:有些许失望的翻拍,少了原版的生活韵味,也没了好些搞笑段落(如男主刚开始学跳舞时的笨手笨脚等);故事情节性虽然增强了,但对人物行为心理动机的叙述反倒不如原版(如女主为何在舞蹈室当老师等),因而使得剧情发展的合理性减弱了。另外,舞蹈教学没日版那般循序渐进(役所广司初学时是菜鸟新手,而后勤学苦练才慢慢进步;而理查·基尔感觉一开始就有些功底了,后续学得挺快);与男主一起学舞蹈的瘦男配角被改为同性恋者;竹中直人饰演角色的奇葩人设与精彩表演没能通过斯坦利·图齐得到很好的延续(图齐与基尔再现男厕练舞搞笑戏时,两人最后演到笑场倒地);……★★★☆……
奶茶姐,这是你第二次给我介绍的电影,第一次是第五元素,看完我崩溃了,这部依旧···我再也不相信你啦!
还是比较优雅。Richard Ge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