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里斯是古希腊历史中最有名的勇士,以至于哲学家都会拿他来说事。
芝诺提出过“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就是把阿基里斯视为健壮和善跑的英雄。
传说阿基里斯从小就被他的母亲捏着脚后跟泡在药物里长大,使他具有了超越凡人的体魄和几乎不可破坏的肉身,而唯一没被泡到的就是他的脚后跟。
阿基里斯也是因此而毙命。
“阿基里斯之踵”后来被喻为无论再强大、再完美的人或事,都会存在致命的缺陷。
皮特主演的这一部《特洛伊》或许改名为《阿基里斯》更为恰当,故事主要围绕着阿基里斯展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特洛伊之战退缩为表现阿基里斯悲剧宿命的一个背景。
在影片中,阿基里斯英勇善战却桀骜不驯,他是阿迦门农手下最杰出、也是阿迦门农最痛恨的勇士。
他不愿听从阿迦门农的号令,因为他看不惯一个国王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发动战争。
他甚至不愿意为希腊人的名义而战,因为他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他明白“在我出生之前,希腊就已经足够强大了。
”然而,有一个理由却是他无法抗拒的。
事实上,影片一开始就明确宣示了主题,“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要名垂千古,让后人知道我们的荣耀和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伟大的爱情。
”阿基里斯仅仅因为奥德塞说的“参战的英雄,都将千古留名”这一句话而走上了战场,尽管出发前他的母亲明确告诉他,“你如果去了特洛伊,必然会千古留名,但是只要去了特洛伊,你就再也不能回来。
”阿迦门农说:“阿基里斯属于过去,他目空一切,不会为任何国家效忠。
”阿迦门农则有着“六王毕,四海一”的野心,他聪明地抓住了阿基里斯骄傲的心态,让他心甘情愿地戴上了盔甲。
阿基里斯知道“男人都要些什么,但我要得更多。
”对于荣耀的向往和千古留名的渴望成为了他的“阿基里斯之踵”。
全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发生在阿基里斯杀死特洛伊王子赫克托之后的夜晚,特洛伊国王来找他要回心爱的儿子,阿基里斯跪在赫克托的遗体前,对他说,“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兄弟。
”在那一刻,阿基里斯已经彻底参透了自己生存的意义,明白了自己的命运。
他了解到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当他仅仅因为自己的荣耀而毫不怜悯地杀死了那么多人的兄弟、丈夫和亲人之后,他已经和他所不齿地阿迦门农成为了同一类人。
死在阿基里斯手里的赫克托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的生命中只有很简单的敬畏神明、保护妻子和家园的愿望,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兄弟、好丈夫、好父亲,也是一个值得任何人尊敬的对手。
他曾经屡次挽救了自己的弟弟;他因为错误地杀死了一个青年而内疚;他最终勇敢地走向了阿基里斯。
赫克托是阿基里斯的一面镜子,正是赫克托让骄傲和虚妄的阿基里斯认清了自己。
当然,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正如阿基里斯的妈妈预言的那样,当他从迈锡尼扬帆而去的时候,他就不再回来。
同样扬帆而去,不再回来的还有海伦和帕里斯,特洛伊之战因他们而起。
如果阿基里斯因为“荣耀”而千古留名,他们则因为爱情而留名。
小王子对待爱情的态度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他明知如果带着海伦会给自己和特洛伊带来多大的灾难,他仍旧义无反顾。
或许这是因为他的年轻而浪漫,换做他的哥哥赫克托,决不会这样做。
不过在特洛伊城破之时,帕里斯终于明白了爱情的真谛,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做一个让他的哥哥会为他骄傲的人。
他知道爱情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如果继续逃跑,不值得赢得海伦的爱。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只要勇敢,“不管今生或者来世,我们一定会相聚。
”最终,阿基里斯被帕里斯射死。
实际上无论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阿基里斯之死只是他自己献给自己生命的祭品。
人与神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会死的,而正是这样使得人生中的每一刻都可能会很珍贵,阿基里斯临死前已经感受到了布里塞伊斯带给他的平静,相对他一生征战而毫无意义的日子,他不会有任何遗憾。
整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不是Achilles之于他表弟之死的悲愤,不是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之于他儿子赫克托耳(Hector)死后所展现出来的胸襟和胆量,也不是所有战士之于Achilles的无限崇拜和向往,是爱情,简单分明的爱情,以及因为爱情所爆发出来的原始的状态,都是那么的美好。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力量,不顾一切,奋不顾身,愿意牺牲愿意放弃,都是深深触动我的东西。
但是让我难过的是,到最后战争还是毫无悬念的发生了,是人性的贪婪以及虚荣,再加上一点点的自身的傲慢……战争从来都是无情和残酷的,吞噬着美好的一切,不仅亲人朋友痛苦,国家陷入危难,黎民也落于水深火热之中。
战争是冷漠的洪水,淹没了幸福的所在;战争是可怕的暴风,摧毁了快乐的生活。
战争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战争直接的源泉来自于人们的贪婪和憎恨,如果无法消除心中的愤怒,战争就一触即发,那将带给世间的就是摧毁和灭亡。
观看电影《特洛伊》始终是一个平静的过程。
没有悬念,没有巧合,甚至没有过多的出人意料。
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对《荷马史诗》的内容和情节早已耳熟能详。
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几乎完全来自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女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离间女神厄里斯,怀恨在新的她将一个刻有"赏给最美者"的苹果丢在婚宴上,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与美神阿佛洛狄忒只的争吵,为他们评判的帕里斯将苹果给了爱神,于是,另外两个女神发誓要向特洛伊人抱负。
希腊的皇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夺走,这成了双方交战的导火索,除了1000只战舰和双方的20万大军之外,奥林匹斯众神都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战争持续了10年,双方都损失巨大,在最后阶段希腊方面的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的城池,海伦又被带回希腊。
就像荷马自己说的那样,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整部史诗的主线,影片的第一主角仍然是阿喀琉斯。
电影也是以阿喀琉斯的出场而掀开帷幕的。
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开端。
两军交锋,势均力敌,各不相让,恰恰需要一个超人式的人物出现来打破僵局。
而阿喀琉斯正是这个创造奇迹的关键人物。
当主帅传令召他出阵时方知他并未在队伍中,便火速令人回去请他出战。
孰料我们的英雄此刻却在自家的纬帐中睡眠正酣。
闻听前线有难后仍不慌不忙地更衣披挂,搬鞍认镫。
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已经在观众的心里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期待和渴望。
到这里,导演已经很成功地完成了对阿喀琉斯这一英雄人物的初步塑造。
这样一个开头尽管充斥着强烈的美国风格,但却很好地避免了史诗中众神争夺金苹果的冗赘的开篇。
此之谓编剧的聪明之处。
这个开头真是相当精彩。
但是若再想影片中寻找类似的精彩之处却寥寥无几了。
用电影手段重新诠释经典历来是件不讨好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招致失败。
影史上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少但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
这部史诗巨片《特洛伊》是否真的重现了史诗应有的恢弘魅力和气质呢?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史诗原作中一切皆由神安排,人类逃不脱神的掌控。
其实整个特洛伊传说的悲剧色彩,也正在于此。
但是在电影中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布拉德·彼特扮演的阿喀琉斯以及奥兰多·布鲁姆扮演的帕里斯视为神而不是人。
他们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一不体现出人类的特质。
因此在影片中,所有的神都已经人化了。
这个问题不知是否应该归咎于导演。
此外,影片中的众多人物也有许多问题。
首先是特洛伊皇后海伦。
原作中把她形容为天下第一的美人,但是到了电影中,演员本身的气质不足以表现出美女海伦的全部风采,相貌平平不说,单是寥寥的几句平庸台词就让人感到希腊与特洛伊两个国家因为她而发动持续十年的战争是多么荒唐无比的事情。
其次是我们的第一英雄阿喀琉斯。
阿伽门农要想胜利,只有依靠勇士阿喀琉斯——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士。
傲慢、反叛又不可战胜的阿喀琉斯向来只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他对名声的追逐永不厌倦,这是他才是高举阿伽门农的旗帜攻打特洛伊的真正原因,然而突然降临的爱情决定了他的命运。
阿喀琉斯给我的感觉总好像是前后判若两人,人物性格发展得有些太过突兀了。
为了国家的纷争而退隐山林,为了兄弟的惨死而怒向刀丛。
虽然原作如此但剧情发展得总是显得突然而缺乏条理。
褪去神话的光环,单纯表现阿喀琉斯的英勇,一个四肢发达,头脑极度简单的形象便取代了原作中真正的、核心的英雄,同时削弱了他的悲剧英雄色彩。
总体而言,影片有些穷途末路之感。
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但是荷马的巨作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影片的不足。
希腊不仅仅在思想及科学领域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那个人神共存的世界,同样为艺术奠定了根基。
尼采用一本书,论述了艺术的根源便是悲剧性,而这悲剧性恰恰来自于希腊的文化。
那些传说,那些被诗人们所吟唱的神与英雄的悲壮事迹,成为整个希腊乃至世界的财富。
显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整部片子真正的主角是赫克托尔,连神话里不该死的墨涅拉俄斯都拿来给他做陪衬了,连大埃阿斯这种仅次于神的狂人也拿来被他砍了。
阿喀琉斯的角色塑造的支离破碎,一会就是个莽夫,一会又成了智者,境界有些飘忽,但是完全达不到赫克托尔的高度。
还有,阿喀琉斯是死在战场上的,像男人一样带着荣耀死在战场上的!
帕里斯,虽然有一条龌龊的主线为他展开,但是龌龊的又别别扭扭不够彻底,丫要就是一废物,你就别让他再爱国爱民不也挺好的么,你把他改成个情种不也挺好么,而且最可气丫竟然没死!
菲洛克忒忒斯甚至赫拉克勒斯也要愤怒!
奥德修斯的机智诡谲看不到,罗马的祖先埃涅阿斯竟然成了个小白脸,还是受了最龌龊男帕里斯的托付,要知道,在特洛伊城,可是除了赫克托尔,就是埃涅阿斯,完全不像话!
至于海伦不够惊艳,阿加门农太过卑鄙,没有看到雅典娜、龌龊神阿波罗参战,就不要再提了。
创作者功力不够,驾驭不了这么多角色和情境,把史诗拿来瞎编乱改,破坏甚至曲解了神话里人物和事件的连贯完整。
好的东西太少,如果你不能让他更好,就把手拿开!
我很愤怒。
特洛伊战争以一个看似荒诞的理由开始,却同历史上其他战争一样暗藏着野心,陨落了英雄。
对阿伽门农来说,这也许是他的征服之旅。
可对阿喀琉斯而言,这场战争让他得到了救赎。
天选之子,被众神祝福的阿喀琉斯是希腊不败的神话,甚至是希腊士兵们的精神领袖,仿佛有阿喀琉斯在胜利便唾手可得。
被世人崇拜的阿喀琉斯,不畏君,不敬神,让敌人畏惧,也让国王忌惮。
他虽为希腊人,却有自己的坚持。
在他看来,愚蠢的国王不值得他参战。
电影中阿喀琉斯参战四次,却没有一次为阿伽门农而战。
第一次出战,与其说他是为了拯救士兵的生命,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为了世人的歌颂。
他就像战无不胜的神袛,冰冷的看着手下流逝的生命。
比起宽恕,我以为他更愿意听到赞颂。
第二次远征特洛伊,阿喀琉斯是被奥德修斯说服的。
这一次他为名留青史,永垂不朽而战。
当他母亲将选择摆在他面前时,我认为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他本就是如此,荣耀高于生命。
对他人如此,对自己亦然。
阿喀琉斯从不敬畏神。
即使是知晓世事的阿波罗,他也能决然挥剑砍下神像的头颅。
这是一个把神都踩在脚下的人。
他是天生的战士。
杀伐果断,无惧无畏。
然后他遇见了帕里塞伊斯,她虔诚的供奉着奥林匹斯众神。
他们的相遇好像一柄染血的剑突然被一捧温水包裹一样。
我看到了他有温度的一面。
他甚至放弃了传世的荣耀,准备扬帆回航。
从他们的谈话中,我突然明白阿喀琉斯不是没有信仰。
他不敬畏神,但他敬畏人。
因为人终有一死。
而这甚至让神羡慕。
但表弟的死再次激发了他的血性,他又做回战场上的神。
这一次他为仇恨而战。
像每一个为弟弟复仇的哥哥一样,他周身被愤怒和暴躁包裹,为亲人而战。
复仇成功并没有使他轻松。
赫克托尔的死,他难以再面对帕里塞伊斯。
而老国王的拜访,让他难以面对自己的良心。
尖锐的逼问让阿喀琉斯难以招架。
从前他为荣誉而战,剑下的亡魂不计其数。
如今他自己尝到了失去亲人的滋味,突然让他无所适从。
所以当面对赫克托尔残破脏乱的遗体时,他不可自抑地抽泣。
他的良心开始回温,可能也会觉得过去的战斗理由十分苍白。
所以他第四次参战。
这一次他为自己而战,为爱而战。
比起帕里斯为爱引起两国战火,阿喀琉斯显然明智得多。
他遣散了部下,只身闯入火海,寻找自己的爱人。
他不为杀戮而来,因此当剑下的敌军说自己是一位父亲时,他选择了仁慈。
这时的他已走下神坛,只是一介凡人。
甚至渴望着安稳的生活。
但阿喀琉斯注定是悲剧英雄。
他的脚踝被帕里斯射穿,仿佛毕生气血瞬间溃散而去。
这一次他没办法再站起来了,但他眼中却是释然。
他再也无法舞剑,可我觉得他在这一刻是满足的。
这一刻因为转瞬即逝,所以弥足珍贵。
人因为终有一死,所以可以体会美好。
我想他战斗了一辈子,终于在最后找到了真正为之而战理由。
从《伊利亚特》到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伊利亚特》是一部西方史诗级的巨著,它描绘了激烈的特洛伊战争,塑造了一系列有勇有谋、保家卫国的英雄群像,例如维护个人尊严和荣誉的“希腊第一勇士”阿基琉斯、爱家爱国的赫克托尔、希腊联军首领阿伽门农、聪慧机敏的奥德修斯等人。
书中的英雄形象和故事情节家喻户晓,其文本本身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但最具影响力的则属沃尔夫冈•彼德森导演的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以下简称特洛伊)。
其演员阵容强大,不乏国际一线明星布拉德•皮特、奥兰多•布鲁姆、黛安•克鲁格、艾瑞克•巴纳等人。
影片制作宏大精巧,比较完整的展现了《伊利亚特》的风貌,因为文学和电影的互通互异性,通过分析两者的叙事结构,可以发现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的差异性。
从故事情节结构上看,《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愤怒开始,最终以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赎回爱子赫克托尔的遗体结束。
全书都是围绕着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展开,叙述了阿基琉斯愤怒的原因、结果和消解,把其他有关事件统统作为穿插讲述,从而做到情节的整体性。
例如,木马计和特洛伊城的陷落都没有写入《伊利亚特》,这两个战争中的重要情节都是由《奥德赛》中借奥德修斯之口回忆得知。
电影《特洛伊》中,编剧将叙事重心从阿基琉斯的愤怒转向特洛伊战争,编剧将木马计、阿基琉斯之死和特洛伊城的陷落这三个情节加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争故事。
究其原因,因为相比于文学,电影更加注重视听感受和商业价值。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木马屠城的血腥残暴,这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对观众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观众更愿意买票去观赏一场视觉奇观而不是一位英雄的纠葛矛盾。
另外,电影《特洛伊》在遵从原著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感情戏。
观众喜欢观看美女英雄的爱情故事,阿基琉斯和布里塞伊斯的情感纠葛,海伦和帕里斯的禁忌之恋都让观众如痴如醉。
从叙事视角上看,《伊利亚特》中的叙述分两种,一种是诗人以讲叙者的身份所作的叙述,在介绍英雄和其命运的悲剧中其叙事方法明显,如:帕特罗克洛斯代友出战阵亡一卷中,曾这样描述:“帕特罗克洛斯啊,当神明让你走向死亡,谁是你杀死的第一个,谁又是最后一个?
首先是阿德瑞斯托斯、奥托诺奥斯…其他人侥幸逃脱,这些人都被他杀死”。
讲述者此时已经跳出故事,站在一个评判和总结的角度来向读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一种是诗人以人物的身份所进行的表述、表白和对话。
这在全文中占有众多篇幅,可谓比比皆是。
如:“阿伽门农主上回答阿基琉斯说,捷足的阿基琉斯怒目而视,回答说”。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表演成分,符合作者荷马作为一位游吟诗人的创作特色,并符合口口相传的交流方式。
影片《特洛伊》则不然,它较多时候通过故事主人公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只在开篇和结尾中,有少许讲述者的影子,如:人们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于是我们自问,我们的事迹能否流芳百世、名垂青史,让后人为我们曾经的存在,为我们如此英勇的战斗,如此热烈的爱情赞叹。
由于其画面中没有出现讲述者,我们可以猜想是一同参与战斗的英雄或者游吟诗人。
影片中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变幻,在开篇时,通过一条寻找主人的狗来引导观众进入电影情节,交代战争场面。
《伊利亚特》多强调神灵力量的绝对性,强调命运的不可捉摸,因此,剧中人是已经知道事情结局的,如:赫克托尔和妻子告别时,曾说:“有朝一日,这神圣的特洛亚和普里阿摩斯,还有普里阿摩斯的挥舞长矛的人民将要灭亡,特洛亚人日后将会遭受苦难。
”英雄们早已知道自身命运,依然勇敢面对,而读者们也对故事的结局了如指掌,他们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不断等盼结局的实现,至于讲述者,他们是全知全能的,通过全知视角为读者讲述。
电影《特洛伊》中,已经没有原著里众神插手战争的情节,英雄和勇士并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命运,电影以有限视角为我们讲述故事,着重于悬念的产生而不是如何解决悬念。
从叙述的时间顺序上看,《伊利亚特》打破“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模式来描写战争,另辟蹊径的从希腊联军的一次内讧写起,并且选取10年征战的最后50天作为典型来叙述,而其他很多情节通过穿插来叙述,使其故事不会会变得“太长”或“繁芜”。
荷马选取能展示情节整体性的主要线索来贯穿始终,既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因为较大的时间跨度而厌烦,又使史诗的内容丰富而有吸引力。
电影《特洛伊》叙述的时间顺序基本同《伊利亚特》相似。
开篇的一场战争含蓄的点明了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矛盾,通过镜头切换描述过去发生的故事,如帕里斯和海伦偷情,两军战火重燃等。
比较符合原著,展现了原著巧妙的情节构思。
从叙事节奏上看,原著《伊利亚特》和电影《特洛伊》都着重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
但原著有很多重复,其中包括叙事语句的重复,例如,宣告或开始叙述的标志“说出的话语长了翅膀”、英雄被打倒的标志“酥软了他的肢腿”,叙事对象的重复,如“牛眼睛的赫拉”“捷足的阿基琉斯”“集云之神宙斯”、叙事内容、叙事结构的重复和叙事意象的重复,如“像一头扑跳的狮子、像逃遁的小鹿、像散乱的羊羔”等。
这种重复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不免繁杂啰嗦,节奏缓慢拖沓。
但有一句名言说的好:“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通过屡次的重复,逐渐将叙事的对象、叙事的内容等一系列的叙事要素定势化。
让读者或听众感受到其中史诗的宏伟。
程志敏学者总结重复的作用,认为重复有两个功能或作用:“助忆与论证”。
认为重复“经济、对称、简洁,当然就好记忆”。
不断强调英雄的命运,体现命运的绝对性。
如几次重述阿基琉斯必死的命运、几次重述普里阿摩斯赎尸时必定受到阿基琉斯的善待等,这凸现和固化了古希腊人的命运观——神决定人的命运。
正如别林斯基总结的:“古希腊人所谓的命运观,就是我们新时代的人称之为合理必然性、现实法则、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东西,但仅有别林斯基的这个结论还不够,只有结合叙事的“现实”化过程来考察,我们才会真正理解。
也就是说,诗人把这些“重复”作为叙事的标志,一路引向目的地,一步步地向我们确证命运的必然性。
由于时间限制,电影则将“重复”这一手法完全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精心的布景和演员的表演张力。
从叙事的真实性看,相比于文本,电影相比之下更具有真实性。
有一种观念叫做“照片是不会说谎的”,正如我们常常说的“眼见为实"。
当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占据主导之后,便会使人忘记它们仅仅是影像、是一种视觉媒介,并因此出现一种短路现象。
因此,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很容易给观众一种直面真实的感觉,使观众相信,从银幕上看到的影像就是事实本身,是直接从客观现实中拍摄下来的真实。
另外,电影采用的是透视法,这种方法给观赏者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使观众在观赏时产生一种物主感,一种专门为他们的视点留出的空间感,画面的空间完全是根据主顾的视点完成的——实际上是任何观赏者的视点”。
这种效果使观众具备了一种主体感,正是当代人重新确立主体价值的一种虚拟式的体现。
例如在《特洛伊》中,经常是以阿基琉斯或者赫克托耳的视角去俯视战场,往往使观众产生就是自己在俯视战场的感觉。
这种真实的参与性是原著《伊利亚特》力所不能及的。
通过对《伊利亚特》和电影《特洛伊》的叙事结构的不同,我们可以大体明白文学和电影表现的差异性,以此来挖掘电影这种大众文化的形式和经典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重温《特洛伊》,让我心生折服的不是海伦的美貌,不是帕里斯的痴情,也不是特洛伊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气势雄伟,而是赫克托尔、特洛伊国王,不可避免地还有阿克琉斯。
赫克托尔,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一个稳重爱家的人,他为了弟弟的爱情,包容下了他弟弟犯下的错,包容下了那位倾国倾城、为特洛伊带来灾难的美丽海伦。
他爱他弟弟,这份爱是多么的深沉厚重啊,连自己深爱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大眼睛孩子也比不上这份爱。
当他错手杀死了阿克琉斯的表弟时,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命不久矣。
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在未谙世事的孩子懵懂的眼神中,他还是选择与阿克琉斯挑战。
其实,他若卑鄙一点,只是一点点,便可以让城楼上的特洛伊士兵轻而易举地射死单独前来挑战的阿克琉斯,但他没有那么做,他太正直了,心地太淳朴了,本来他不会死,但就是因为他的单纯,他无法抵挡住神勇无比的阿克琉斯,最终还是倒下了…… 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战争总是让人心里窝火,他们总是太坦荡荡,不会在对方不经意的情况下刺对方一下,他们不会用暗器,在观众看来,有许多的可乘之机都被他们放弃,但他们就是不让我们如愿,硬是要直来直往,容不下半点狡猾、奸诈,他们都死得明白,没有丝毫的不瞑目。
阿克琉斯在特洛伊城楼下四声沉重、近乎咆哮、响彻整个特洛伊城的嘶吼:赫克托尔、赫克托尔、赫克托尔、赫克托尔,终于把赫克托尔迎了出来。
两位真英雄的对峙,两位真男子的交锋,在天地之间,在特洛伊城下,在众多焦虑的目光中,他们终于面对面了,像一阵闪电划破天际,像一个旋涡翻转海水,四周无声,万物死寂,只为两位英雄。
阿克琉斯将赫克托尔的“箭下留情”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没有感激,在赫克托尔绊了一跤时,他没有乘胜追击向赫克托尔刺下一剑,结束这场结局早已知晓的战斗,但他只是步步逼近赫克托尔,大声对赫克托尔说让他站起来再战。
还有比这种战斗更无聊的了吗?
还有比这种复仇更可笑的了吗?
不,这不是战斗,亦不是复仇,这只是英雄之间的切磋,这只是勇士之间的约定!
在黑夜中,在帐篷的烛光中,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拖回来的阿克琉斯没有半点战胜后的快感,此刻在他心中的只是冲动杀死英雄后的悔恨,失去自己很少——不,是从来没有碰到的令自己钦佩的人的痛苦。
就在这时,一位不知名的、披着飘逸长袍的老人突然进来了,他没有作自我介绍,也没有跟这个帐篷的主人打招呼,他只是径直跪在阿克琉斯的面前,近乎是以膜拜的神情亲吻着那双沾满他儿子鲜血的手,用祈求的口吻,用一双盈满流水却始终坚忍着没有掉下来的双眼,用一颗受尽悲痛的伤痕累累的心,让阿克琉斯将自己儿子的尸体归还给他,让他最爱的大儿子得到一位王子应有的体面的葬礼。
我的心在颤抖,我的血液在翻滚。
一位父亲的爱啊,这是一位多么沉甸甸的爱,浓得化不开,深得摸不到底,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这特洛伊的国王,他高高在上,他伟大,但他终究还只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他宽阔的胸怀,他朝圣者般的心,他亲吻着每一个人,包括不懂事的儿子帕里斯带回的“红颜祸水”以及亲手杀死他儿子的阿克琉斯。
说不清他像什么,道不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只知道他是白云深处那岿然不动的山峰,是大海中细细流淌的涓涓清流,是沙漠中不畏干烈、寂寞前行的骆驼。
他充满着智慧,像尼采,像苏格拉底;他云淡风清,像是修炼多年的看破红尘的道士;他深沉,像是心中有数不尽的问号在翻滚。
最后,他为特洛伊而亡,为自己心中那坚定的信念而亡。
但他亦永存!
英雄的人生总是充满着传奇色彩,万坚不摧的勇士阿克琉斯也无法避免命运对他的捉弄,不,准确地说,应该是青睐。
本来是去特洛伊博得一生的荣誉,结果不小心被丘比特的箭射中,遇到了让他坚硬的心融化的女人——赫克托尔的堂妹普瑞瑟丝,她的倔强无礼,她在夜里谋杀他的企图,他都包容了。
本来是准备为了爱放弃战争、放弃荣誉、返回希腊的,但上天总是让英雄的命运坎坷艰难,失去表弟的痛让他心里的暴烈又显现出来,刚被融化了一点的硬块又凝结了。
他失去了他的表弟,她失去了她的堂兄,他们是对方的仇人,他们也是对方的爱人。
在士兵的侮辱中救出她的夜晚,在忍痛放她自由的夜晚,在烈火熊熊燃烧特洛伊城的夜晚,一次又一次,他拯救了她。
在战火纷飞中,他爬墙,他杀人,在她险些失掉性命的千钧一发之际,他再次拥有了她,但在还没来得及说一句“我想你”时,在还没来得及互诉思念时,在他们还只是互相深情款款望着时,帕里斯的箭无情地射向了阿克琉斯的脚后跟。
接着第二箭、第三箭、第四箭。
他的胸膛千疮百孔。
但他还坚强地对她说:“我没事,不要担心。
”坚硬如他,当时完全还有能力回击帕里斯,但他没有,此时在他眼中只有她,他再也不要战争,再也不想那些无谓的尊严和荣誉,再也不想凯旋而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只想让她安心,让她对他的看法改变,让她觉得他并不是只崇尚暴力。
他催她快点离开,她也很听话——她转身,他倒下…… 阿克琉斯,他是胜利的勇士,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就像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就像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狭隘滞涩的涟漪。
不是不恨帕里斯的。
是他在特洛伊与斯巴达友好和平的夜晚潜入了海伦的房间,是他在黎明前的瞬间扼杀了那第一道曙光,是他将斯巴达的王后变成了特洛伊的公主,是他的自私毁灭了整个特洛伊城。
但终究还是要感谢他的,同样也是他让三个真英雄复活、战斗、死去,也是他让大家记住了这些本该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名字!
英雄的背后总是会有个并不是历史主角的人在改变着他们的命运。
何其悲哉!
何其幸哉!
英雄,真英雄,孤独的星辰因你们又减轻了一份沉重。
阿克琉斯,你的热血使荆棘开花,你的冰冷使雪花沿着最初的洁白飞翔。
赫克托尔,你的勇敢让天地瞬间变小,你的无畏让整个史诗为你鼓掌。
特洛伊国王,你的坚定虔诚让所有特洛伊人民的魂灵为你咆哮。
英雄,不要孤独,那沙漠上烛火般的浪花,以及星辰如恒河沙数,都只是为了照亮你们经过的脚步。
真英雄何所遇?
他遇到的是满身的伤痕疲惫,是捐弃一切的痛苦决绝,是使邪恶退隐的伟大的自我毁灭!
真情实感觉得这片是皮特的颜值巅峰,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get到他的帅点。
亮相时被信使从两个女人的被窝里拉起来应战然后一跃杀敌的身姿帅爆天际,那种从慵懒到凌厉的转变,赢了决斗之后傲视全场却在听到涉及政治的话时满不在乎地走掉的反应很好地展现出了片中这个人物的特色。
阿喀琉斯的人设比神话里好多了,不仅骁勇善战还重情重义,对女人和敌人都很君子,他让普利文和布里赛伊斯带着大王子的遗体离开的时候让我产生了一种“英雄当如是”的感慨。
跟赫克托尔的决战很燃,这场绝对的重头戏并不负期望,那句经典台词“There are no pacts between lions and men”演员完成的不错,气势hold住了。
这句台词和决战后的马车辱尸展现的是阿喀琉斯桀骜兽性的一面,之后他抚着遗体愿赫克托尔的在天之灵安息,这是较人性化的一面,我觉得把握的都很不错,影片里把这个人物塑造的很成功。
他和布里赛伊斯是我在片里最喜欢的一对cp,从性与征服再到真爱,非常带感。
赫克托尔就不必说了,演员帅+演的好,集齐了一个正面人物所有的优点,如果说阿喀琉斯代表的是热血,那赫克托尔代表的就是责任。
相比之下帕里斯这个角色就较为逊色,跟墨涅拉俄斯决斗打输了抱着他哥的腿叫救命,太窝囊了,原著里他这时候可是很有骨气的。
演员演的也平平,有一幕是特洛伊人城楼观战,赫克托尔被刺死的时候镜头给了帕里斯特写,没看出来什么情绪。
同一场戏的普利文演技就相当出彩,他站在城墙上目睹长子身亡那一刻和孤身入敌营索要赫克托尔的遗体那段可以列入全片最动人的几处地方。
片子里的亲情其实也很深刻,赫克托尔与帕里斯的兄弟之情,普利文对赫克托尔和帕里斯的父子情,为了前者他可以孤身犯险去向敌人求情,为了后者的幸福他可以举城迎战,可怜天下父母心。
塞蒂斯神祇的身份被淡化,她与阿喀琉斯的互动更像是一个母亲而不是一个神,这点我非常喜欢。
普利文同理,他的形象更像一个父亲而不是国王。
这片子的打戏非常好看,真打的镜头很多,军队目测大部分是真群演,不像有些别的电影只比划几下其余全靠电脑合成。
有好几场打戏(比如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那场决斗)一招一式很明显是下了不少功夫精心设计的,精彩度满分。
服装出乎意料地不错,这种希腊复古风一不小心就容易弄成原始人,电影里反倒挺有质感,还能突出各大主演的帅来。
特洛伊木马的造型很赞,片中安排奥德修斯无意间看到一个士兵在把玩一个玩具木马,从而获得了木马攻城的灵感,这个细节设计的很有灵气。
奥德修斯戏份镶边,存在的作用好像只是为了推动剧情,不过电影时长所限兼顾不了那么多人物也能理解。
最后说下海伦,我对这个特洛伊之战的灵魂人物没什么印象,只记得一堆人说她不够漂亮,我觉得很漂亮啊,演海伦不违和。
本文纯属看完以后嗑到cp的衍生物,看很多人也写了但都和我感觉不大一样,于是只好自己动笔写了一篇。
————————以下正文————————又双叒看了一遍Achilles和Briseis的片段,说是一见钟情很牵强(很多人都这么说,大概对这种商业片情节本身就没太上心)。
Achilles虽然杀人无数但不算是一个暴戾没人性的人,最开始的确只是把Briseis当做俘虏,但Briseis很feisty(RoseByrne自己的形容),她有自己的坚持,不仅不理Achilles,还指责他对太阳神不敬。
Achilles向来藐视神灵,说我看你的神也不过如此(这一段像抬杠,其实有点好笑……),又问了一遍名字,Briseis继续保持对killer的蔑视不讲话,Achilles解开了她的束缚,说即使是阿波罗的仆人,也有名字吧?
B这才说出自己的名字,问A为什么要来特洛伊。
A又问你怕吗?
B说我应该怕吗?
Achilles说你不需要怕我,你是唯一能这么说的特洛伊人。
上面两句台词很多字幕都翻译的比较爱情向,我理解是Achilles意识到Briseis不是一般的俘虏,她很有勇气,即便是面对敌人的首领也没有低头,她本来就不怕。
这里翻译感觉不太恰当,看了很多版本,几乎都是这么翻译的第二场戏是阿伽门农庆功A与之并不愉快的交谈:阿伽门农对A又是嫉妒又是束手无策,Achilles想要通过这场战争千古留名,阿伽门农说只有King会留下名字,阿伽门农对士兵的藐视更让Achilles不快。
出于嫉妒阿伽门农抢来了Briseis,Achilles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却被B喝止。
这里没感觉A多么爱B,愤怒更多是出于对阿伽门农的不忿以及认为他会伤害B(试镜片段的台词里,在上一幕第一次问B名字以后,还有一句you are safer in here with me than you are in there)。
真正让A停手的话并不是B说我不想其他人为我而死,而是那句“killing is your only talent,thats your curse”,说完这句话A的眼神明显在闪动,收起了手上的刀。
一旁看戏的阿伽门农开始说风凉话,甚至挑衅,Achilles放了狠话悻悻地离开。
第二天希腊联军主动进攻,Achilles不参战,对阿伽门农的怒气还没有消退,回应下属的时候显得有些暴躁,这里的刻画可能是为了凸显阿伽门农抢走Briseis让他非常不快?
他本就不愿为阿伽门农这样的人卖命,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梦到那些被他杀死的人在冥河的彼岸等着他,此时Achilles想要千古留名的想法已经有些动摇了,他厌倦了战争和死亡,士兵在前线奋战,最后的荣耀则是统治者的。
第三场戏是希腊联军大败特洛伊之后,阿伽门农和其他国王交谈,这里还是着重表现阿伽门农对Achilles的嫉妒,为了希腊的胜利,某个国王提到把Briseis还给A,阿伽门农很爽快的答应了,奥德修斯和这个国王双脸惊讶,阿伽门农说我根本没动她!
这里也能看出来其他国王心里面阿伽门农是个什么样的人……下一幕Achilles从士兵处救走Briseis,他想给Briseis擦去脸上的血污,被B拒绝,Achilles并没有恼怒,而是把食物拿了过来,这里表现出的是Achilles的善意以及他对Briseis的同情心。
Briseis认为Achilles不过是千千万万个热爱战争的士兵中的一个,根本不理解和平的意义。
她作为阿波罗的祭司、有神论者,认为应该尊敬所有神明。
Achilles并没有直接反驳她,而是告诉她特洛伊的士兵为了保护她而死,应当得到更多的尊重,而他自己的宿命就是成为一名战士,或许这就是她所信仰的神的旨意。
这里的交谈是两个人三观信仰的碰撞,也是他们的感情线里面很重要的一场戏。
Achilles带着哲学意味的回答以及对神明的观察,Briseis并不是不认可的,她意识到一些她既定认知里的漏洞,这段话也改变了她对Achilles最初的看法:“i thought you are a dumb brute,i could‘ve forgiven a dumb brute”
Later of that night,为了不让更多人死,Briseis还是把刀架在了Achilles的脖子上,Achilles对死毫无畏惧。
接下来是反转的戏码,看一个长评说得很对,这一对简短概括就是性和征服发展到真爱。
我觉得他们真爱对方是这晚以后——次日清晨Achilles看着安详熟睡的Briseis沉思,决定返航,战争的荣誉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其他意义。
B问他能不能将这一切都抛下(她不知道A已经打算返航了),A问B能不能离开troy,B没有回答,如果没有后面发生的事情,大概他们已经远走高飞了。
真的觉得Pitt很会演,Achilles看Briseis的眼神总是很干净但表弟的死燃起了A的怒火,盛怒之下他和Hector决斗并杀死了Hector,Achilles并没有大仇得报的快感,因为他杀死了一位自己敬佩的英雄,同时也杀死了Briseis的表哥。
回到帐篷,看到流泪的Briseis,两人相顾无言,一直到深夜。
Priam的话让Achilles无地自容,甚至痛哭,他杀死过那么多人的丈夫、儿子、表亲,现在他也懂了失去至亲的痛苦,战争、死亡、报仇,周而复始,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
在Achilles归还Hector遗体的同时,他也还了Briseis自由。
这里Pitt的眼神戏很好,纯净中带着歉疚,Briseis没有一句台词,但眼神胜过千言万语。
特洛伊的坠落是历史的定局。
木马进城,Achilles自己的战役打响了,我没想到他只是为了Briseis进了木马,只是为了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
被Paris的箭射中后,他接受了自己的死亡,让Briseis离开特洛伊,去过新的生活。
我始终觉得Briseis对于Achilles比Achilles之于Briseis更重要,她为他带来了爱,和战争以外的其他东西,彻底的改变了他。
他是她的爱人,她是他生命征战以外的意义。
看了幕后采访,导演WolfgangPeterson表示Achilles和Briseis的爱情片段在这个tough story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脱离了战争和权力,仅仅是两个人的互相吸引,更加集中,也给了Achilles这个角色更好的动线去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爱情线如此完整的理由。
电影中两个人的台词并不多,但出现的台词每一句都有它的作用。
看下来还有一个感觉是英文表达对于习惯了中文的人需要更多意会,因为一个词能表达的含义太多了,a simple word shows more than just that
很以前早只看了一部分《特洛伊》的时候,觉得是又一部炫耀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电影,后来完整看完以后感觉还不错。
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里面的情节是严格贴合神话传说的,除了把希腊十年攻城浓缩到了几个月内。
阿喀琉斯——那个刀枪不入的英雄,确实如同布拉德•皮特在电影里扮演的那样:既有珍视朋友的温和善良,亦有杀人时神勇忘我的骄傲残暴,既任性自我、敏感,也有恻隐之心。
应该说布拉德•皮特演得还算是成功。
最早听到阿喀琉斯的名字是在描写亚历山大的书里,那个三十岁就横扫欧亚非大陆的马其顿国王,在阿喀琉斯墓前痛哭流涕——他不是哭阿喀琉斯,而是哭他自己,不能像阿喀琉斯那样得享盛名。
阿喀琉斯的名字代表一种命运——默默无闻以终老,或战死沙场得享盛名。
谁的人生会有这样的抉择?
影片里帅哥巨多,赫克托尔和帕里斯也都不错。
导演向观众一次性敞开供应3位超白金级别的帅哥组合,身材健美造型挺拔,武艺高强头脑卓绝,面对敌人不可一世面对美女柔情无限,且毫不吝于宽衣解带为艺术做奉献,招招都是女性必杀技;且绝不提供倾国倾城的女主角作假想敌,其“为女性服务”的态度之端正,堪为楷模。
还有位网友的评论十分经典:“前两天的时候还在那里后悔当初TROY上映的时候我没有去看,后来才知道原来中国放的版本但凡是小布脱得差不多的镜头统统被剪掉一个不剩…………那我还去看什么?
还好没去!
”
各种卖肉的电影,之前是谁说奥兰多布鲁姆在这里头的胸肌是硅胶的~?
改的太多咯
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拍出一部三个多小时的真正史诗一般的电影而不让人觉得沉闷冗长,国内的编剧用时间该读读伊利亚特。顺便想以后给孩子讲敬神明,爱妻小,热爱小生活,打不过就跑,不要逞英雄,不得图虚名。
糟蹋荷马史诗
除了BRADPITT这部片子什么都没有
十几年前打的2星,刚重看完怒改1星。把阿和帕从“伴友”关系强行改为兄弟这种商业操作不作评价。。。《伊利亚特》里帕特洛克罗斯明明是说服了阿喀琉斯让自己代他出战的,他把特洛伊军一路赶回特洛伊城,杀了战力等同于hector的宙斯之子sarpedon,最后冲城墙时被阿波罗击落并卸去战甲才被矛刺死。而且本来是因为hector剥了帕特的战甲还要割他的头去喂狗,希腊军拼死夺回帕特的尸体,而没有战甲的阿喀琉斯只能在营地里大哭,才引发了著名的阿喀琉斯之怒。片里竟然改成帕特私自假扮阿喀琉斯领军出战,上阵就被hector一剑(?)割喉,对方没有乘胜追击反而良心发现友好撤军了,阿喀琉斯那边睡完女俘才发现整个军营都空了,于是暴揍自家首员大将安提洛科斯,又回头掐女俘的脖子,之后莫名其妙虐杀hector。仅这一小段重要剧情就改得这么差,其它懒得吐槽了
?明明一万年前就标过且看过了?本科时候吧。记得有一次在火车上用笔记本看的时候,正好皮特跟一些男生女生在床上,很多人便转过头来,列车员路过还问了一下,这什么片?我说就是正常电影。
女人看帅哥,男人看什么?
一场为了爱情打响的战争。
热血,激情,不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f**k bloom
看的导演剪辑版,3个多小时~皮特04年的时候还帅的熠熠闪光啊!!!那身材,雕塑都不及,朱莉赚到了……奥兰多.布鲁这个角色又窝囊又讨厌,海伦就不能找个稍微漂亮点的?
希腊诸神跑哪去了?
后半段的木马屠城被改得乱七八糟,怎也想也不合逻辑= =
沃爾夫岡最飽受惡評的不朽傑作 對這場傳說中的悲劇史詩的所有想像都被完美地呈現出來了 沒有一點拖泥帶水 奧圖爾又一次偉大的戲劇表演帶給古人深刻的思考 究竟信仰為何
帅帅……要不然这个电影也太脑残了吧
这片子透着一股票房惨败的味道(虽然并没有),导演用3个小时讲述了一个简单又不深刻的故事,演员表演、服装、布景都比较粗糙,感觉像70年代的片子,除了片长,没有一点史诗的气质。
没有神话作料的特洛伊是令人失望的,后来想想,如果片子拍成诸神之战那德行,我也就不会写评论了。但每个角色塑造的都很深刻,阿克琉斯不多话、英武果敢与赫克托尔顾家、勇于承担、信心不足形成鲜明对比。肌肉、刀剑、女人、激情,哇,这不就是一部健美展示片嘛
最亮的是Eric Bana的Hector无疑,Paris和Helen的故事根本没说全,说全这俩人可能更加讨厌,Cox的阿伽门农演得真好。本来就对BP无感还觉得他不适合Achilles,看完觉得更不适合,他口音在这里面特别出挑。感觉Eudorus是他军中最有脑子的,强烈要求Odysseus加戏!
我活在阿基里斯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