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德国青年导演的处女作。
拍摄一个百无聊赖的男孩对人生的思考,纠结着历史的疼痛与社会生活的匆忙。
我们也有青年导演,处女作拍了四个女孩。
没有思考。
我知道这种比较几乎没意义,因为在我们这里,是无法想象一个男孩会拒绝非常“实用”的法学课程,辍学去思考人生。
德国就可以。
这个懒惰的男孩辍学了。
是的,他是懒惰的,他感觉到累,觉得有必要停下来,思考一下。
这“懒惰”的成因在影片慢节奏的展开中逐渐显现出来。
因为世界在怀着善意给他一些他根本不需要的肉丸子;世界在翻看他装私人物品的纸箱;世界毫无理由的刁难他,让他拿不回驾照;世界停掉了他的信用卡,告诉他要学会独立;世界坏掉的售票机,却又苛刻的检查;世界无法忘记自己肥胖的过去,对他极度热情又敏感的将他推开;世界是一部矫情的电影,将历史含混在媚俗的情节当中;世界是一个猝死的老人,是在“水晶之夜”痛哭的男孩;他只想要一杯清醒的咖啡,世界却总递过来疯狂的烈酒。
从结构上说,《啊,男孩》更像是一部公路电影。
不难看出导演的一些隐喻,父亲对应当今的德国,胖妞舞蹈家和猝死的老人对应不能忘记的历史,德国的情况和我们这里有点相似,都有一个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但是又有不同,因为我猜德国没有几个人会怀念希特勒时代。
很多年前,一个孩子在街头摇晃地掌控着一辆比自己大好多的自行车。
眨眼之间,这孩子已经白发苍苍,满脸褶皱,听不懂青年人的话,刚出门就猝死于街头。
从石头砸碎窗户开始那一刻开始,整整一代人走失了。
在影片纷繁的现状中有过一丝短暂的宁静,那是巴赫的《教堂赞美曲》。
德国人总绷着“不能让别人嘲笑你”的弦儿。
但实际上谁敢小看德国?
是的,德国出了希特勒,但德国也出了巴赫,出了贝多芬,出了黑格尔,出了马克思,出了尼采,出了爱因斯坦,出了歌德。
这是导演给出的答案,然而这个年轻人,他不能像那位孙子贩毒的老奶奶那样,躺在音乐与宗教的安乐椅上等死。
还有他租房处的邻居,那是与男孩父亲截然相反的中年男人形象。
浑身布满了失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困境,在积重难返的中年,他只能将自己的残余的激情浪费在地下室里。
男孩不能帮他,甚至连吃掉他送的丸子都不能,因为那确定不是美好的婚姻生活产生的。
片中男孩的境遇,也是今天全世界青年人的境遇。
普里莫.莱维在《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中说道:“对于80年代的年轻人,这些只是他们爷爷的事情:遥远、模糊、‘历史性的’。
这些年轻人被当今不同的、紧迫的社会问题所包围:核威胁、失业、资源耗竭、人口爆炸,他们必须调整自我以适应疯狂而频繁的技术革新。
这个世界的结构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
”从男孩父亲身上,我们也能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着急,对年轻人缺乏足够的善意和耐心。
上一代人永远把自己摔打出来的世界观当做教科书,强加给下一代。
如果你不按照他的规定做,那就是不可理喻。
和当初的父辈一样,年轻人生下来也是赤子之心,可两代人所面对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根本的隔阂。
“这不是我要走的路。
”男孩对父亲说,但是他要走什么样的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和咖啡一样,有太多种选择,令人无所适从。
影片的结尾,男孩终于喝上了他想要的那种咖啡,最简单的咖啡。
这是一个明媚的结局,在这清晨,男孩喝着他的咖啡,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已刊发于《看电影·午夜场》
最近看了几部特别闷的电影。
《那夜的武士》、《噢,男孩》、《怒火青春》。
三部电影,三个国家。
日本、德国、法国。
一个惦念着为妻报仇的男人,最后和仇人在烂泥地里和解了,竟然和解了。
电影开头的亮出的凶器,到最后竟成了避之不及的瘟疫。
法国的《怒火青春》完全没有《芭萨提的颜色》来的决绝。
为抵抗司法不公的骚乱,到最后也没有升级。
二十四小时的无聊与空虚,铭刻在三个小青年的脑门上。
二十四小时之后的故事,很令人期待。
但也恐怕和本片一样,成了别人的故事。
这也挺好,也许它更符合某个群体的特征。
《噢,男孩》,则温和地多。
没有太多花哨的噱头,平淡如茶。
尼克·菲舍一早起来匆匆离开女友,说今天有重要的事情。
快餐厅。
我想要一杯咖啡。
好啊,有很多选择,这个特价或者这个套餐只要两欧元。
我只想要一杯普通咖啡。
好的,4.3欧元。
晕,只一杯咖啡这么贵,为什么。
不为什么。
零钱不够,出门到提款机取钱,顺手将零钱扔进乞丐的杯子。
银行卡意外被吞,想要从乞丐的杯子把钱拿回来,在路人疑惑的目光注视下只好作罢。
这是尼克今天第一次未能如愿喝到咖啡。
刚搬的新公寓,一堆盒子胡乱的堆着,随便翻着盒子里的照片。
一个月前的酒驾需要复核,尼克匆忙赶去,复核人员不断的用各种语言陷阱诱使尼克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言辞,尽管已经极度小心应答,最终还是中招,没有拿回驾照。
回到公寓,楼下的邻居大叔送来妻子特意为新邻居做的肉丸,勉强尝了一口大叔仍然不愿离开,大叔急于想要窥探这位新邻居的隐私。
邀请大叔进来,开始的寒暄还算正常,但大叔终于在看到一张尼克于巴黎拍的照片后爆发。
年青真好,他现在什么都没有,老婆乳腺癌,两人没有孩子,没有感情,没有性。
老婆整体在厨房做菜,他每天在地下室看电视打游戏。
尼克·菲舍问他有没有找人倾诉,他疑惑的看着尼克,似乎在说我现在不就在跟你倾诉吗?
尼克问他没有朋友吗?
大叔离开,尼克倒掉肉丸,无味的婚姻似乎也不会烹制出美味的食品来。
尼克的朋友马泽打来电话,带他出去,先在一个小餐厅吃饭。
我想要一杯咖啡。
没有咖啡,咖啡机坏了。
那就白水吧。
前来用餐的女孩认出了尼克,非常兴奋,我就是小时候被你叫做胖墩子.尤里卡的,后来在减肥寄宿学校减肥成功,小时候我喜欢你。
今天晚上9点来看我的演出吧。
马泽说好的,我也在演戏。
尼克无可无不可。
他们来到马泽朋友的片场,朋友正在拍一部二战题材的影片,他是男一,扮演一名纳粹文官,喜欢一位犹太女出版商,将她藏在自家地下室躲过劫难。
他说可以介绍马泽一些龙套的角色,同时问尼克是否愿意出演,尼克没有兴趣。
马泽去找制片人谈,尼克准备在休息区的咖啡壶倒一杯咖啡,不过依然未能如愿,咖啡壶是空的。
马泽的朋友招呼尼克过去,他转身离开时,刚好工作人员提着一满壶咖啡过来换走空壶。
马泽的朋友说马泽是一个很优秀的演员,曾经片约无数,但他一直没有挑到自己满意的角色,不过他依然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和值得交往的朋友。
尼克和马泽观看马泽朋友拍摄,影片的结尾二战结束,当女出版商开心的人为两个人终于可以自由的在一起时,纳粹军官说现在是我要躲起来了。
尼克的父亲来电话约他在高尔夫球场见面。
坐下后他仍然要咖啡,仍然没有。
父亲发现了他早已辍学,问他想做什么,他说要思考人生。
父亲历数了他从小到大一次次半途而废的经历,告诉他银行卡已经注销,留下几百元现金让他开始自己谋生。
离开父亲后,尼克前去乘坐地铁,售票机似乎也在同他作对,不能正常售票。
无票乘车的他被工作人员发现,交出证件罚款40欧元,或叫警察。
两个选择他都不喜欢,在与两个工作人员周旋时,他趁乱逃走。
马泽接尼克去看表演前,先来到一处购买毒品。
贩卖毒品的青年与奶奶同住。
尼克不想吸毒,借故离开房间。
与孙子房间巨大的反差。
另一间房间奶奶正安静的躺着一张大按摩椅上安静的听着巴赫。
她说这是他孙子送给她的,邀请尼克,尼克躺在椅子安静的入睡。
这是这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
尼克和马泽去剧场观看尤里卡的表演。
表演属于那种非主流的实验戏剧,尼克一脸迷茫,马泽忍不住偷笑不止。
看完表演后尼克依然没有喝到咖啡,并且 因为马泽的偷笑和他们的迟到,又和导演发生了一场争吵。
女孩和尼克站在街边聊天,遇到小混混骚扰,女孩言语尖刻还击,引得尼克被打。
尼克对女孩过激的反应不以为然,女孩说你永远无法知道一个80公斤的小女孩曾经承受过什么样的压力。
女孩依然对自己过去的肥胖无法释怀,又一次反应过激,两人不欢而散。
尼克一个人来到酒吧。
咖啡?
这么晚,咖啡已经停售了,喝酒吧。
尼克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喝咖啡似乎是他这一天唯一明确的事情,也是一直不能如愿的事情。
一个老者过来与尼克聊天,老人说他60年前离开柏林,现在回来一切都已经陌生。
少年时候的他曾经在父亲的指引下打碎犹太人的橱窗玻璃,那一天很多的玻璃被打碎。
满地的碎玻璃让当时少年非常伤心,这样就无法骑自行车了。
老人刚离开酒吧就醉倒在街道,救护车到来后,尼克陪老人来到医院,虽然不是老人的亲人,尼克还是在那里等了一晚。
清晨,护士推醒尼克,告诉他老人已经去世。
他问了老人的名字,老人是否有亲人。
这一刻他第一次有始有终的关注一个人,关注于一件事。
伴随着一杯香醇的咖啡,尼克开始他新的一天。
没有写影评的习惯,但是这部片子与生活有很多共鸣之处,看到最后因为那种熟悉的混沌感而涕不成声,看到了在一代人身上沉而潮湿的包袱。
影片名为Oh boy,想到一个朋友经常用这个词感叹人生,多是那种哑口无言的挣扎,也许导演之意是为情节做伏笔。
电影结构简单,情节多为细微琐事,但是真实写实,看大起大落的剧情固然有趣,但是人生多数时间是反复与琐碎,经历时冗长到心力憔悴,回望时总觉得自己当时不够珍惜。
自己跟Niko Fischer的经历相似,且还在重复经历着他一天的徘徊无奈。
法学学到一半我想到自己堂而皇之的站在自己道德底线上取得钱财的画面心理发憷,更不想要用这样的形式伪装,但是我没辍学,因为就像Nico的父亲在高尔夫球场上对他说的,我花钱给你不是让你去思考人生,我需要父母的肯定和肯定之后的经济基础,所以我没把自己后路断掉,苟延残喘比一枪毙命好在能挣扎,能象征性的折腾几下证明自己活着。
毕业以后开始寻找自己,去岛上旅行,在路上自己才是个完整的人,无论情节琐碎到纠结在哪里洗澡和晒伤的皮肤。
最后还是回到了现实生活,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城市里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
从上海到北京,见识过真假,最后装聋作哑。
看似做了很多事,其实内心深处一直一样迷茫 ,没有前进的余地。
这世界的规则从来不是我们定的,就像站台检票的两个不依不饶的工作人员,对Nico的质问,他不明白,所以他向有破绽的规则质疑,换来的是最后仓皇而逃。
没人愿意停下来听你的理解,你的纠结,你只需要顺从。
世界是把所有的不幸揭给你看,然后让你平缓的接受自己的遭遇。
不知道在哪看过一个类似桥段。
新邻居让人不舒服,肉丸子,四处打量,翻看照片,倾吐苦水,最后崩溃流泪。
有时候觉得不公平,我们被送上发条橙里的电椅,被迫撑大眼睛去接受社会的污秽,即使你只想要安静如初与世无争,人和事总是醉鬼一般对着你把恶心的东西吐出来,从来没人问你怎么样,你只需要接受还要不知所措的安慰。
活在中间的夹缝,没魄力破壳而出,放弃一切去完全为自己而活,不愿落于平庸,只能伸手乞讨。
用父亲给的钱,Nico去买大麻,开门的老奶奶无助而可爱,在镜子中躺椅上的倒影,让Nico不由自主的走进房间与她交谈,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谈,只是陪伴,那一刻时间才是被充斥的有意义的。
追求温暖在城市的节奏中成为最不和谐的一调。
我想给街上走过的每个颤颤巍巍的老人一个拥抱,什么都不说,他们可以感到温暖。
过去,是在咖啡厅偶遇的老同学,是在车厢里讲述真实的演员,是想喝喝不到的最普通的咖啡。
曾经放任自己的欲望,希望可以有人陪伴也找到自我,最后却落自己在聚光灯之外看别人对着自己寻找到的梦发呆,Nico不敢轻易笑自己同学的剧演的夸张,因为自己连找到梦的勇气都消失了。
想息事宁人往往被当头一棒,打的鼻孔出血。
更可笑的是自己被女孩的情欲所惊愕,想做个负责任的人,却被骂滚开,女孩说她只想找人打炮。
人从来都不是清醒的,清醒的反而被以过街老鼠的待遇对待,我只想说我不想轻易伤害一个人,即使他麻木得不仁。
最后一次试图在酒吧喝咖啡,点燃烟想继续思考,老人开始调侃式的介入画面,诉说亲历的自行车回忆,然后转头出门,跌倒。
Nico送他到医院,知道被通知他离世,死亡也是我们必须去顺从接受的一部分,更没有还手的余地。
在所有的情节里,Nico都在纠结怎样诉说,可惜没有一个机会他可以全盘说出自己到底经历什么,又思考过什么。
人们都急于表达自我而忽视倾听者,所以世界告诉我们当个好的倾听者。
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最终在第二天的早上喝到了自己想要的咖啡,而我们多数,还在前一天的寻找路上丢失了自己,最后忘记了咖啡。
I just wanted to have a quick smoke before spoiling the rest of your party.A day of a frustrated bourgeois boy idling around in Berlin, running into people agreeable at first glance but whose more or less disturbing nature/past/story is revealed soon after, and most importantly, struggling to get himself a coffee.—鏡頭經常在低角度的遠景跟親密的近景間跳躍,體現男主角Niko游離的視角,一邊從外部觀察人、觀察自己,一邊又是這空虛存在狀態的主人公。
父親問他,到底他隱瞞退學的兩年以來到底都在幹嘛?
他說:「想事情。
」想什麼?
「Über mich…über dich…über alles.」Niko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顯然是電影想捕捉的當代生活的主要症候。
電影開場,Niko冷漠地拒絕共度一夜的女孩;之後他這一天以內的多個邂逅都像開場關係的倒置。
每次見面一開始都是愉快的、輕鬆的,但不過多久,他人的「真面目」或者私生活就會將相處變作一場災難。
桌上擺著幸福家庭照的駕照審查官(?
)初見時對Niko親切地寒暄問候,到最後卻毫不掩飾不屑與偏見,將Niko的酒駕草草結案;鄰居大叔帶自家妻子的家常菜來拜訪剛搬來的Niko,客套的交談竟演變成大叔自揭私人傷痛、讓Niko尷尬不已。
除了對社交禮節的有趣觀察(對剛認識的人吐露心事的不合宜、因為只會見一次面就可以隨便對待別人),電影中「無法看透他人」、「無法理解他人」的主題越往後發展的越深:Niko在咖啡廳巧遇小時候因為身材肥胖被自己霸凌的女同學,對方熱情地邀請Niko看自己的演出(Niko的好友看著原意嚴肅的演出卻不斷發笑,同樣是理解之不可能的一次例證),還直言Niko是自己過去的暗戀對象,本以為是一場和解、甚至豔遇,沒想到正要發生關係時Niko一句「這樣不太好」戳中對方傷疤,頻頻質問「你真的覺得我太胖了嗎」——Niko說話時自然不曾考慮有此誤解空間,但女孩在解讀Niko的話語時,總歸要從自身經驗出發也是在所難免,於是最後Niko被掃地出門,不歡而散。
而不斷出現的個人之間的疏離與斷裂,在接下來的酒吧一景,透過上來搭訕的老酒客之口明言:“I don’t have the faintest idea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Do you know what I mean? I mean…Listen, that sounds like a different language, doesn’t it?”老翁談論自己小時候經歷納粹、家人參與納粹,看見眾人撿起石塊砸窗,忍不住哭泣,其原因竟是 “Because I thought, with all the broken glass, I couldn’t ride my bike anymore.” 他醉倒在地,對上前關心的Niko只有一句I don’t understand you,點題並達到高潮。
剩下幾顆拍攝清晨時分柏林的空景,帶出的寂寥與空虛和接下來理所當然的死亡,為Niko的一天收尾。
他終於喝到了一杯咖啡⋯⋯
77分开始,70秒空镜,其实可以更长,比如100秒,可能更符合影片风格且深化了风格。
片尾出现较欢快的音乐有点意外,可能导演或片方怕太冷艳影响市场或者世界观本来就不是那么幽怨。
本里一边放着,脑海一边放着另三个版本,一个是WoodyAllen的快乐式解读幽怨,一个是RichardLinklater话唠式,一个则是QuentinDupieux无厘头顽主式。
P.S.时不时短评写着写着就写成长评,但是页面上却没有转换键。
需要改进的UI。
黑白画面,慵懒的爵士乐,不求上进的主人公和无伤大雅的小笑话,影片一开拥有某种伍迪·艾伦电影的气氛。
这部来自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叙述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柏林年轻人生活中的琐事。
成名于《希特勒的男孩》的汤姆·希林已经是而立之年但依旧长相天真,他饰演主人公尼克·菲舍(Niko Fischer)是一名法律大学的辍学生。
尼克瞒着自己的父亲,每月依旧从父亲哪儿领取生活费。
除此而外,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事事。
为此女朋友和他分手,之后尼克搬到了新住处,在那里遇到了深陷中年危机的新邻居(尤斯特斯·范·多诺尼)。
诚然,尼克时常感到无聊得很,他却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
直到被父亲发现了辍学的事实,尼克的生活来源就此中断。
尽管如此,观众却对银幕上无所事事的尼克充满了同情心。
尼克有位死党马特泽(马可·豪斯曼)是一名不太成功的演员,他正在演出一部二战题材的煽情剧。
影片的男主角是一名纳粹分子(安德·克拉维特),没想到,在片场这名演员却给尼克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经历。
《啊,男孩 Oh Boy (2012德)》《成长的片断》零零碎碎地讲了一个男孩几天的生活,没有前因也没有结果,有些电影是讲述一个故事,有些电影只白描一个片断。
此片展示了“成长”作为一件事情的一个片断。
人的成长中,不定会在什么时候突然产生一种状态:质疑自己、否定自己、失去价值判断、茫然、何去何从…… 在没有梳理清头绪之前,就停下了自己的脚步,玩玩颓废,扔扔身边的东西。
不同于讲故事,因为要完整,所以顾及很多东西;片断,因为单一,可以有足够空间和时间来精雕细琢,用以刻画这个瞬间。
作为观众可能会因此觉得冗长,但若作为自己的成长体验和成长回顾,只会太短。
在这个瞬间,会让当事人觉得无比漫长没有尽头,仿佛今后的一生都将是一直这样下去了。
但是,终究人生还是会有选择,多年之后,回头看看,本就这个样子,没什么报怨,也没什么值得思考,本就是会那样的一个过程。
就像大自然里并不都是花香,成长里也并不都是正能量,很正常也很应该的事情。
片子是黑白的,加重了它本身就独特的一种气氛,就像张国荣在《阿飞正传》里的那种感觉。
主人公在整个片子中都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却慢慢形成一种气氛,
Oh, boy!
噢,青春!
喜欢看豆瓣上大家对于有些深度的电影的影评。
因为看过这类影片后,或多或少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情感困惑滞留在心中,渴望被释放解答。
没看到自己所期待的这类影评。
为了宣泄这份遗憾,试着写下我的第一篇观影后感,但愿自己的浅见拙识能收获抛砖引玉的效果。
英语片名,德语黑白片,中文译名为《啊,男孩》。
为何片名不用德语名?
为何译名不是《噢,男孩》?
我解释不清,但是当你说出Oh,Boy时,似乎其它语言都无法准确表达出那种语气。
那种或是调侃,或是惊讶,或是愤怒,或是失望,或是厌倦,或是无奈,或是别的情绪,一切都只取决于说出这两个简单单词时的心情。
就这点而言,不论哪种语言,这都是一个极度难译的片名。
如果就我个人的感想来试译或许会叫《噢,青春》吧,刚好和时下驿动张扬的致青春遥相对照。
为何采用黑白片?
黑白片通常给人以怀旧的感觉,本片却非怀旧,反而颇具现实意义,主人公虽是德国青年,他所经历的我却有放之四海皆准之感。
也曾到过柏林。
对多数人来说,当天空湛蓝的时候,很难去注意心中的灰暗。
去了欧洲后,我才理解了为何老外会那么喜欢谈论天气。
当然,说句题外话,或许除了终年被雾霾笼罩的北京外,很难找到晴天依然让人这么压抑的城市了吧?
本片的黑白色调传达给我忧郁、憋闷、颓废、亦幻亦真的感觉,正如主人公迷茫、窘迫、慌乱的成长历程。
而这种情绪恰好引发了我对青春期的共鸣。
回首敏感多愁的青春,有多少人的成长没有过忧郁迷茫的经历呢?
即使青春已逝,我们中又有多少人依旧迷茫无助?
如果你曾体验过,就一定懂得那种感受。
电影中间出现过一系列没有人物的城市景色,写实的拍摄角度,算不得美丽的风景,甚至有些丑陋。
想象一下,如果把背景换成蓝天白云,还能否立即体会出同样的心情?
本片是给谁看的?
我觉得是更像是给过来人看的。
对于仍在青春迷雾中茫然挣扎的人而言,本片或许太过琐碎平庸晦暗且莫名其妙吧?
只有走过青春成长的人,才更能理解那些曾属于当年的荒唐以及时过境迁后的无谓,那些曾让人无措的困扰烦忧以及如今仍会偶尔一闪而过的羞愧自卑。
看到剧型分类里写着喜剧,我很有些错愕不解。
这能算喜剧吗?
或许当你把它当作别人的青春荒唐看,它的确相当富于喜感,而当你把它当作自己的青春时,它又实在让人笑不出来。
说实话看过前半部影片时,我很有些走神甚至不耐。
因为我的青春远没有看起来那么靓丽,富于活力。
影片犀利地戳中我自认为已经放下的心事,多少让人有些狼狈和不快。
梳理一下导演为观众遴选的Niko Fischer的一天吧!带着羞愧从女友的床上悄悄起身,Niko只想尽快逃走。
逃开他并不爱女友这一事实,逃开他对自己一夜放纵后的羞愧。
窥探他隐私的邻居大叔,一方面艳羡于他的年青和无限个情感欢好的机会,一方面哭诉得了乳腺癌却依然为他做饭的黄脸婆老婆如何毁了他的一生。
最后他只配一人无聊地在地下室自己独自玩小球。
这是一个不懂得爱和承担的自私男人的写照,也是Niko害怕面对、拒绝承认的自己的某一面。
迟了几十分钟才想起今天本该申请驾照复审。
一个照片上看起来比本人更为肥胖可笑的审查官慢吞吞发出各种问题似乎在想方设法质疑刁难Niko。
从开始的镇定坦然,到忍耐爆发,直到最后的重审被驳回,Niko忙了一早晨似乎全在做无用功。
复审官的所有那些貌似和驾驶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真的是有关驾照的吗?
我们自己是否也惯于在遭遇逆境时,总是把那归咎于某某对我们的刁难或者运气太差,而刻意忽视自己其实缺少积极的态度和人生目标?
回程时售票机坏了,Niko逃票被抓。
一个矮个儿查票员总是重复高个查票员的话。
那个面目可厌让Niko更为恼火的不断重复的声音,究竟来自于他人还是来自Niko内心另一个自我?
Niko振振有词,因为他觉得有借口让他足以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当高个阻拦时,矮个却对Niko穷追不舍。
Niko又跑了,从内心交锋中再次跑开了。
外表平庸生活更平庸吊儿郎当,幼稚到上个车也要戏弄Niko的损友,在他的一位主演朋友口中却曾是个辉煌的表演天才。
只是天才自视过高,而错失了生命中多少机遇,最后只能沉浸于天才往昔的无限追思中。
那个对龙套友人无限崇拜的主演实在是对现实莫大的讽刺。
还是这位损友一口承诺要去观看演出,却在最后时刻一时兴起拐去嗑药,他的试镜机会是否也是这样白白错过的呢?
我深表怀疑当Niko舒服地躺在老人的电动沙发里睡着时,他自己真的没有嗑药吗?
而当损友在演出现场有胆量发笑,却没胆承认自己是个龙套时,导演和他激烈争论,真的是因为导演太过紧张,还是因为沦为龙套的他内心比导演更具才华,而有资格嘲笑比他对自己的事业更严肃的人?
银行卡被吞让Niko不得不去面对他害怕而又必须面对的经济来源——父亲。
父亲想让他继续的学业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学业有成又如何?
好成为父亲身边那样一个球童吗?
而他所思考的人生又不为父亲所理解支持。
当父亲离开留给他断绝经济支持的答复和一些现金,他选择了接受,连同本不想喝的父亲点给自己和球童的2杯烈酒,相比靠拍马、跑腿挣钱的球童来说,生活不能自立的他在父亲面前比球童更无尊严可言。
昔日的小胖妞如今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美女。
可是皮囊再美,她的内心依然是个自卑不堪的胖妞。
即使她有勇气站在聚光灯下接受众人的目光审视;即使她已强大到能舌毙骚扰她的小混混;即使昔日暗恋的对象也为她而倾倒,她依然无法战胜自卑丑陋胖墩墩的内心,依然坚守那个和自己已毫无一致之处的外号。
当Niko终于说出感觉好像是在对过去妥协,她的回答在别人看来是如此荒唐:你真的觉得我胖?!
最后当Niko想独自清静一下,却碰到一位醉醺醺饶舌的老人,一位已走过一生的老人,在对自己少年时代的追述中,他不知道别人为何而笑他,而曾让自己哭泣的理由又是那么地幼稚可笑。
这是老人的醉话还是醉了的Niko能够记得的话?
这是老人的青春,还是Niko的青春?
老人孤独的离去。
Niko在医院一觉醒来,护士告诉他老人没有亲友。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孤寂的。
一个人内心的成长没有人可以相伴,关于生命的探索,答案只能靠自己去寻找。
噢,还有那总也喝不到口的苦咖啡,和总是轻易买得到的酒精。
如果咖啡代表了觉醒,那么酒精就是逃避和麻醉的代名词吧?
在超市里,站在Niko身后的女孩对Niko没有咖啡就改买2瓶酒的行为投以谴责的目光。
那谴责应该来自于Niko内心吧?
他为自己的行为羞愧,因而从他人眼中读出了谴责。
好在又一个清晨到来,Niko终于喝到了一直求之不得的咖啡,当他开始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浑浑噩噩黯然无光无可奈何缺乏意义而折磨着他的青春终于开始离他远去了。
是那種Berlin的vibe加上Tom Schilling的vibe的結合,都太熟悉,雖然電影的不同橋段會讓人有一種出神感,像是伍迪艾倫的電影或是某個法國片,慵懶的爵士營造太強的點道為止的疏離感,直到劇院外那一幕,不管從談話還是刻意給到的街景都表達著這一切就發生在柏林,老者那一幕是高潮,或許呼應著中間那個想要留宿男主躺在按摩椅上欣賞古典樂的老者,一個說出然後離去,另一個未說而繼續安享孤獨。
即使這城市如今亮了許多,人們卻無從從黑白的冷感烘托下的孤獨與對於意義的焦慮裏脫身,虛無感無聊感撕開了慵常生活的裂口,而填補裂口的方法卻只能更加自我肯定,肯定生命在身體中凝聚著的時間,勇敢創造與生活下去。
意義的焦慮不過只是生活的開始,填補那個缺席的black hole of Real的辦法是擴展生命的疆域與強度,to resonate, rhizome and become. 畢竟,意義不在內部也不在外部,而在那遭遇與生成中生發出的強度……大概拍柏林少不了拍Kreuzberg, Neukölln和坐在窗臺上看著U1或者U3穿過Kotti的畫面,可能住在那裏的確是不同的生存体验吧……
挺有意思,有没多大意思,这片也可以叫《咖啡与香烟》嘛。
6.5-7之间,好像看懂了影片在讲什么但仔细想来还是没懂导演想表达什么……
男主长得像张国荣...
全世界迷茫的年轻人都差不多无聊。这种松松散散的文艺片越来越看不下去了。。。
花了一个半小时看中二男主一边穷一边可劲作(拜拜 导演功力神奇在于 把一个半小时的片拍的让人感觉又臭又长
这电影可以叫“咖啡和香烟”,片子稚嫩了一点点,好在这本身是一个有话讲有共鸣的故事,年轻人的青春迷茫,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是谁,拒绝主动的容易得来的,想自主其实却又被动的生活。如果是一位更成熟出色的导演,这片子保不准可以是男版的【弗朗西丝·哈】。★★★
一个满嘴谎言长不大的男生的无聊生活
苦逼了一整天 终于喝上了一杯简简单单的咖啡 但心中滋味已不简单 这样卡在中间 不知该怎样改变 甚至不知该怎样表达的人生其实很是感同身受
喜欢这样的黑白片,用轻薄的音乐让故事在其中流转。
喝不喝得咖啡又有什么关系
柏林小青年在拒绝女友及她的咖啡后,粗大事了:怎么都买不到咖啡,还被各种人刁难.......被人刁难得眼眶湿润的事都经历过吧,男主把这个滋味表现出来了,所以,加分。
进剧场之前还在和别人说起文艺电影存在的意义,电影结束时忽然领悟到:有时候我们想去看一些被贴上“文艺”标签的作品,也许是因为我们生处一个面对我们就患上情绪障碍的世界时,急需一个任何细节里都充满情绪的环境,不由自主的,像男主一直想找杯咖啡喝一样。尽管之后我们还要接着带上那呆板的面具。
现在在片子里放点爵士就敢自称伍迪艾伦了
不太行
什么玩意
终于喝到咖啡了。跟frances ha很不同,这里只有迷茫
黑白咖啡
质感还有水晶之夜.
很不错的文艺小片,迷茫的柏林小年轻,看得我也想跟着喝杯咖啡,然后想想人生问题,呵呵。
惊喜!非常理想的一种叙事节奏。(当然还有最爱的爵士乐和黑白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