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电影立意是深刻的,对80后一代在都市打拼面临的困境给予了群像式的素描。
我们本以为那个心驰神往的现代化城市是自己赢得成功的梦想之地,却不曾料到它也可能成为走向失败的梦魇深渊。
电影通过人物关系的交织纠葛,展现出这种失败是多维度的,不仅是事业职场的淘汰,还有家庭、爱情和友情背弃。
对此,绝大多数的我们都会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挫败感,用流行语说,内卷无处不在,躺平迫不得已。
换个角度看,电影是对一部分都市80后躺平与内卷现状的追问与反思。
遗憾之处:这样的故事若作为文学作品是恰如其分,若拍成电影,就容易陷入不够商业的尴尬,通俗点说故事观赏性不足,戏剧冲突差口气。
特别是电影所聚焦的那群正在遭遇“失败”的都市人,我想,现实的艰难已经让他们千疮百孔、近乎麻木了,大概率是无心也不愿在观影休闲时再重温这些不堪的。
电影结尾给了一个“天无绝人之路”的答案——与自己和解,改变对城市的认知,但从观影体验看,镜头有些蜻蜓点水,使得这个答案显得虚妄而模糊,与都市给予的失败打击相比,力量是微弱的。
PS:客串的几位明星倒是挺意外,虽然都是只言片语,但对故事的作用是重要的,分别代表了城市的一类人,演出了光鲜亮丽的都市所被遮蔽的灰暗面。
最后还是想说,是个好故事,若观众能静下心来,是能从影片里照到自己的镜像的。
但按照观众的审美趣味来说,这个故事在电影化叙事上差口气。
让我想到最近很火的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其实是类似的主题,但故事就是讲得精彩,还不乏深刻,引发探讨与热议,这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见面会现场侃侃而谈的刘老师有幸参加了《普通男女》的电影首映,看到台上的刘震云老师的时候,想到用刘老师的一篇小说的名字来为这部电影做个小结,是再恰当不过的——普通中年男女的生活,不过都是“一地鸡毛”罢了。
这里写上中年,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多数人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天高海阔任我游”的一腔傻勇,而相对的,世界也总是选择原谅年轻。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在多年的生活毒打下,人到中年以后,心里多数只剩下害怕。
电影里,女主角的儿子铁蛋问她:你们大人害怕什么?
但其实,大人应该都忘记了自己可以害怕吧,电影里的每一个大人都不敢哭,只能笑:只能把呜咽和眼泪都吞回肚子里,笑着对醒来的儿子说“爸爸在看夜景”;只能在接到裁员通知的电话时,依然微笑着和即将踏上火车的父亲告别;只敢躲在看不见表情的面具后面,躲在雨天的狭小出租车里,一个人流无声的泪。
其实大人才最胆小。
大人们已经被这世界的游戏规则完美操控,知道生命里的快乐和痛苦都有代价,所以既害怕得到,也害怕失去。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不喜欢看写实向的片子,生活本来就很艰难了,何苦还要上赶着看人把一道道的伤口扯烂了,然后告诉自己:看!
我知道你也有这样的伤口,你疼不疼呢?
可偶尔看看这样的故事,也好。
像是看着反光镜里的自己,也像去医院做了一次CT检查,大约可以照猫画虎,给自己当下焦虑的症结,推理出个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自疗方案。
可以是女主角李一甜。
当导演聚焦在这个中年女性身上时,看见她上有不靠谱的老,下有需要操心的小,有一个再婚了却事业突遭失败的前夫,还有一个和分居妻子纠缠不清的爱人。
有那么一瞬间,突然理解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愿再步入婚姻,组建家庭了。
爱情之于生活,从不是有效的antidote,而是一剂迷幻的placebo。
李一甜喝下一口酒,眼神疲惫的回复表弟:哪有什么爱,不过是两个怕冷的人互相取暖。
是啊,爱情荷尔蒙的短暂快乐过后,只剩下沉重的责任。
可无数的男女女女,却还是选择一头扎进这片深海。
这不就是钱钟书的《围城》么?
城外的人只见那墙头的繁华似锦,城里的人却能看见生活这席华袍下面爬满的虱。
或许是曾经辉煌的男主角马怀得。
曾经风光无俩,意气风发的时候目空一切,人到中年从高处坠落,却不甘心失败,饮鸩止渴般期待着东山再起。
看着他信誓旦旦的赌咒发誓,难免会想到周围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的中年男人的嘴脸。
生活会在不经意之间,无差别击碎人类的骄傲。
而人,却往往在丢失骄傲以后最坦诚。
也许是和女主角相依取暖的袁方,他困在另一个女人爱的牢笼里,用另一份爱寻求一点慰藉。
可或许,他从头到位,最爱的,只有自己。
又或者是困在爱情里的袁方的妻子,她画地为牢,紧紧的捆住了一个没有心的男人,同时也捆住了自己。
也可能是被浮华迷失了双眼的马怀得的现任妻子,她的青春和清纯都丢在了见识过所谓有钱人世界的大四那年的某一天。
或者是女主角的表弟胜强,在日复一日送外卖的生活里,寻找着一点存在的意义。
甚至可能是女主角的既明理又闹事的爸爸,爸爸的便宜女朋友,……
大概除了做为对照组的女主角的儿子铁蛋,这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业,有着或大或少的缺点。
说来几个主角的名字也是讽刺:李一甜的生活是九苦一甜,马怀得的生活里没怀着多少的德行,袁方的行事一点没有方圆。
可真实的生活,往往比眼前的故事更苦。
北上广深每一个行色匆匆的打工人,谁的身上没有点糟心的故事呢?
只不过,成年人的崩溃,从来都是沉默的。
那是李一甜最后一次直播时听众不察觉的眼泪,是马怀得躺在别人皮鞋下的一口浊酒,是表弟独自上药的伤口,是袁方妻子在女主角门口的一次次求证。
但生活,总还是要继续。
主创见面的时候,有观众提问郭涛有没有经历过马怀得类似的低谷,郭老师给了一个不温不火的答案,反倒是扮演袁方的陆思语的回答让人感觉到一点诚挚。
大意是说演员也是普通人,自己现在就是在低谷,但他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不温不火的演员事业,希望能多一些机会,再坚持的久一点。
不免想起女主角对着同样被裁员的领导茫然的感叹“我是八零后啊,怎么就老了?
” 明明是最需要职场的年纪,好像却第一个被职场抛弃,有多少面对35魔咒的人,不会露出一个苦笑呢。
但在这里,至少希望陆思语还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在这个一地鸡毛的世界里,还能有勇气抬头追寻那一线的月光。
说回剧情,其实多少有些平庸,讲的似乎是个没头没尾的故事。
导演像是把某个普通人的人生片段截取出来,不过是乱糟糟的家长里短。
哦,此处不得不说,王大陆演的动漫公司的大boss,可以说是把stereotype拉满了。
不过导演对于结尾的安排还不错,没有给一个“一起包饺子咯”的粉饰太平般的大团圆结局。
矛盾啊,挣扎啊,痛苦啊,这一切都还在,生活也还是要继续,所以这些一直在一地鸡毛里活着的人,好像也只是放过了自己。
嗐,真实的人生不也就是这样,如果自己不抬头,永远看不见夜色上空的月光。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电影也试图给大家这样的一个宣传角度。
可我之所见,大多数人,都不是勇敢的,而是软弱平庸却努力的活着。
“当大人,真不容易”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大家都在拼了命的捡六便士的普通人,谁不是腰酸腿疼,眼盲心苦呢?
所以,也应该允许不勇敢的人,找到和自己的和解的支点,坐在这本就一地鸡毛的世界里,偶尔望一望从摩天大楼的天际线里漏下来的月光。
所以比起原本的片名《风华正茂》的我们,我更喜欢现在的《普通男女》。
一言蔽之,这也许是一个讲到烂俗的故事,但如果你也正在经历一些人生的困局,或许可以去看看,没准你能在他们的故事里,得到一点和解呢。
釜山电影节也不算太水的电影节吧,怎么把这种片子给放进去的。
不是用了特殊的画幅用了慢节奏的镜头就可以让一部片子成为文艺片的。
用文艺片的镜头感觉拍商业片的节奏只能是稀碎。
一方面是镜头又希望有文艺感,一方面有和一个电视剧似的事儿接着事儿节奏巨快。
同时他这个想要往文艺感上凑的画面也一点都不好看,甚至充满了矫情。
说是说普通男女,可一上来这公司就上市了,还有一个是那么仪表堂堂的律师,大家还都在深圳住着那么好的房子,唯一的弟弟还在送外卖方面天赋异禀才来几个月就能跑单王,这哪儿普通了,各个是人才啊。
整个片子里还充斥着各种硬煽情,就用音乐和演员的情绪加大特写硬往上煽情,而且这种硬煽情的点一个接一个,这导演是不是还真挺适合拍电视剧的,拍出来老年人一定爱看。
结尾就更离谱了,本以为女主回到故乡,也算往现实靠一靠,可就因为孩子虚无缥缈的一句话赖也要赖在深圳何必呢?
整个片子电影感最缺失的片段,就是片尾那块女主回答儿子的问题,回答了洋洋洒洒快十分钟,把片子里每一场重要的情节全串起来了,在这儿自己解说自己电影呢。
还有对女主生活片段的快速剪辑,以及全片大量出现的同样手法,如果这种手法在片头交代人物的时候出来一次那确实很漂亮,但如果反复出现,我真的要怀疑这个导演水平是不是太次了。
同时离谱的还有结尾,提出了那么多麻烦,那么多问题,不解决这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钱也不用还了,小学也不用上了。
整一个糟糕的作品。
唯一我觉得整个片子里还有点艺术感的就是女主闺蜜说她被骗了和黄磊演的骗子大放厥词的那段,剪出了一种讽刺感,尤其是黄磊演技背后那个大大的钱字。
2023-11-3看
《平凡男女》这部电影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代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生活状态和成长过程,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首先,这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角色。
李一甜这个普通男女在大城市拼搏的故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观众可以轻易在她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她面对的困境、经历的挫折以及追求梦想的决心。
电影的剧情和叙事也非常出色,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同时又不会让观众感到过于紧张或压抑。
影片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细节,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年轻人在大城市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同时,影片还以李一甜的成长为主线,展现了当代年轻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
此外,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和场景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例如,李一甜在工作中遭遇的性别歧视、年轻人在大城市买房的压力、面对家庭与事业的抉择等都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年轻人的影响和期待。
这些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让观众更加关注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
除了剧情和人物塑造,电影的制作也值得一提。
张国立特别出演为电影增色不少,他的表演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同时,电影的摄影、音效和配乐也非常出色,为故事情节增色添彩。
总的来说,《平凡男女》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作品,它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代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生活状态和成长过程,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它让我们更加了解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成年人,也许也如电影名字一样,这世上的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成年人,都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也时常会想,这糟心的日子,过的我好害怕。
我才八零后啊,怎么就成老人了。
世界那么大,我却好孤独。
风华正茂的我们,怎么过得一地鸡毛。
最后也希望我能“因为害怕,所以勇敢”。
现在小孩的日子过得也不容易。
成年人,好好活下去吧。
最近糟心事比较多,特意选了个早场想安安静静看部电影,电影一开始女主角黄璐遇到了离异独自带孩子,小孩要上小学需要学区房,偏偏前夫破产还找她要钱,后来老爹也生病住院,自己还面临被裁员……简直是我人生的真实写照,想来如此感同身受的原因,大概因为自己也是个小人物,也普普通通,每天面临很多生活的鸡皮蒜毛,就像电影的名字《普通男女》一样,但在电影里,普通绝不是个贬义词。
离异带娃的女主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即便被裁员也努力寻找着生活下一步的出口;外卖小哥的梦想藏在出租屋的储物盒里,一块、两块、三块、直到放进去一沓厚厚的百元钞,收获的喜悦绽放在脸上,他朝着那个梦想中的自己又迈进了一步;一直单身的闺蜜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事业上,被投资人骗走五百万,在跳楼时被女主角救了下来,听到闺蜜过的跟自己大差不大同样倒霉时,又被安慰到,不想寻思了,还有曾经踩中了风口走到人生巅峰,又在巅峰狠狠衰落的男主,翻遍通讯录找不到一个可以借钱的人,被生活碾压后选择从底层做起重振旗鼓……他们普通吗?
普通如你我,风华正茂的年纪,面对生活,但无所畏惧,即便是普通人,导演也展现了小人物的真实充满烟火气的同时,还刻画了善良和温柔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拍摄手法很值得玩味,故事开始还以为是普通人家庭生活的拉扯,怕有些压抑和乏味,没想到导演选择了一种幽默且有些荒诞的风格讲述了这段都市修罗场的男男男女女的故事,非常像一出时髦的都市小品,意外和剧情完美贴合,比如女主和相亲对象在公园划船的段落,寥寥几分钟的戏,几段看似干巴巴却是在戏谑的对白台词,把都市男女谈感情的那些小心思和难以言说的小摩擦精准展现出来,非常有趣味性,看得人不禁会心一笑。
相同感受的段落还有很多,简直是当代都市人真实丰满的写照。
这是第二次看导演刘雨霖的电影,比上一部又成熟老道了不少,感觉出来一个青年女导演在对一个颇具话题的现实故事进行多角度的深度探索,她在用朴实且有质感的镜头解刨人性,影片前半段微微道来就是在讲述你我他的故事,后段情感逐渐深入,层层递进,传达出普通男男女女的苦闷和心声。
电影中最戳中人的莫过于成年人的生活经不起一丝一毫的崩溃,一条线崩掉了,另一条线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反应,女主面临工作被优化,老爸这时候也生病了,手忙脚乱时孩子跑丢了不知所踪……这种揪心的痛就像是被摁住了咽喉,太真实了,每个镜头就像刀锋一样锐利的直戳成年人的痛点,相信被生活压住喘不过气的人都深有此体会,即便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也透着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隐患隐隐担忧,不敢生病,不敢出错,不敢落后一步,生怕自己犯错,生怕自己被时代落下,影片的目光和切入点非常稳准狠,多次狠狠代入如果是自己发生了和女主一样的事,自己会怎么办?
我可能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有硬着头皮上,因为普通男女就是这样呀,认清生活的本质,但仍然热爱生活,即便千疮百孔,也会爬起来继续往前,说不定不远的前方,就会有上天赏赐自己的一块糖呢!
就像电影里多次出现过的一个画面,李一甜下班后带着儿子匆忙赶去补习班,在形色匆匆的过街天桥上一次又一次穿过,有时候是去送儿子上学的路上,有时候是去补习班,有时候是带着儿子去上班……就像努力穿梭在生活洪流中的一叶小舟,很多次她是疲惫的,崩溃的,到影片中后段,琐碎有压力的生活几乎把她压垮,她在这个天桥上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电影里最后一次出现天桥,是李一甜看似失去一切后,和儿子去爬山,坐在山顶谈心之后,她在儿子的提问中终于和自己和解,是啊,当大人是很不容易,当一个大人也有很多害怕的事,从儿子视角出发,一切好像容易理解了很多,不开心的时候,对生活失望的时候就像姥爷说得那样,去打打拳,气顺了,一切就好起来了。
于是,李一甜放弃了回老家,重拾信念和勇气,和儿子留在了深圳,这一次,她拉着儿子继续风风火火奔跑过天桥,周围一如既往是繁忙匆匆的人潮,她的生活一如往常,还在继续,她拉着儿子的手奔跑着,就像我们努力奔跑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男男女女。
电影里的角色机会全是演技派实力演员,演技精湛,看着直呼过瘾,就冲这点已经非常值回票价了,很喜欢电影里几个配角,哪怕戏份没有那么多,也很亮眼,故事里有好多“老熟人”,女主李一甜的上司是陈建斌老师饰演,台词句句精妙,很有文化人的冷幽默和辛辣讽刺。
特别喜欢王佳佳演得律师妻子的角色,从决定离婚到不离婚,对丈夫情感和心态的转变和试图抓住他的努力,呈现的特别好,她的演技很有质感,就在女主家门前跟铁蛋对话那场戏,狭窄的楼道里仅存的光亮打在她眼睛上,眼神中尽是复杂的情绪。
还有张瑶演得女主的闺蜜,非常有性格的一个女人,短短几次出场,造型风格和人物状态都不一样,有都市女人的精致,也有仗义闺蜜的可爱……走出影院,天光大好,车水马龙繁华照常,一个人站在影院外的路边,冥冥之中想起了电影里那句“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把害怕的说了出来就不会再怕了。
”
很久没看到黄璐了。
说的自然不是像在《我经过风暴》那般只露半脸的那种。
今天正好看到她发的微博,内容是《刀尖》和《三大队》的首映礼动态,这两部电影也正好会在今年这仅剩的不到六十天里上映,前一部是本月内,后一部在下个月。
她这么热闹的状况,还要追溯到2019年,那时也正好是十一月,当月在映的她的片子好像有五部。
那可真是个好时光。
这部片很好的一点,在于把黄璐拍好了。
当然黄璐本来就好,但好看从不嫌多。
片里她说着四川话——成都人说四川话,这道理很对。
至于人生艰难么,艰难的角色她也有过好多,好看了就不会看腻。
昨天上的片子,这本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今天又十分久违地晚了十分钟才赶到,要说艰难,都是艰难。
张国立和薛昊婧,也出现在昨天上的另一部片子里。
昨晚刚见过,今天再见,感觉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
在隔壁,张国立要更好看些,薛昊婧也更好看些,只是两个好看不一样。
但两个导演用人家姑娘,都用出了一样的味道——是光好看就行了么?
——尽管这部比另一部更有空间一些。
演员要调教,要挖掘,不是人家好看你就拍人家好看——小姑娘在《欢迎光临》里就很好,好在那股精气神儿。
演员的好,基本都得看气口。
什么自如什么流畅什么生活化什么不像演的,无非是基本功——用我先前的话说,就是标准不一样。
所以那些根本不必提。
张国立在这的气口,还是车站门口的离别。
两部片里都是父亲,车站前的挥手,就是炉台前的闭窗,让人不忍再看。
就像那句“你在此地不要走动”,不开玩笑的时候,力有千斤重。
王佳佳,是《漫长的季节》里的黄丽茹;见面就是一笑,笑这味道就对了。
味道对当然是因为人对。
另一位我眼熟到不行的张瑶,意气风发与蓬头垢面,乃至后面的蓝色短发,颇有些别开生面的意思。
至于包贝尔,还是一套黑面目——他倒也乐于接这类角色,不管是自黑还是别的,一如既往,总归是有些诚意的。
陈建斌饰演的电台上司对黄璐说,我也被辞了,老人该让位于年轻人。
黄璐问出一句:我是80后,也算老了?
——当然老了。
80头的四十出头,80末的三十好几。
有句话叫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年轻人的,又有句话叫人到四十就该去死,连在一起,天衣无缝。
所以什么三十五岁之后找不到工作——当然找不到,所有岗位,除了所谓管理岗,都是为年轻人准备的;他们年轻,他们俊俏,他们充满活力,他们身价便宜。
就算是管理岗,老思想也要改革了。
所以中年人要体面地离去。
上司讲,“作为一个老大哥,我给你的建议是,不要哭,不要闹,好好站完最后一班岗。
”太体面了。
中年人就应该这么体面啊。
比如去死,就不要劳烦别人枪毙了,自个儿找个地儿默默死掉最好。
“我上有老下有小的,没了工作我要怎么办?
”这问题确实难办,但好办也就在字面上——倘若上有老下没小,又或上没老下没小呢?
退一步天地宽。
说到这,就是社会的问题了。
丢掉工作以后,黄璐说,“不管什么活儿我都接。
”生活嘿。
北上广深居大不易,这里的格调,还是死守在城里——凭什么啊,凭什么死守着?
是对粤B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嘿,还不是为了梦想,为了舒适,为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等等等。
这就是生活了么,这可不叫生活。
就和片名叫《普通男女》,可讲的不是普通人一般。
退一步天地宽,可人却都想更进一步。
这个时候是灰暗的。
但灰暗的天色总要透光,就像黑夜总会过去黎明总要到来。
作文章有起承转合的说法,拍电影也有三幕式结构,这说的都是一个章法的问题。
所谓破题点题,不必非要破非要点,这也是作文的一处要义。
用背景独白来呈现,就是生猛地横冲直撞,时速三十的小路硬要开一百八十码,这好看吗?
非但黎明不好看,连灰暗都不好看。
幼儿园老师是李倩。
我想起了前作《一句顶一万句》。
本片前半段用的配乐蛮别致,有些意思。
这股意思都要让它走向清淡哀愁清淡故事清淡艰难的风格。
但可惜就是没走上。
人生艰难之淡,淡在始终还得过去、还得活着,只要活着,就一切都淡。
要是做出了这种格调,就不是后面的远山豁然、努力奋进、四处和解了。
奋进是讲给自己听的,可生活艰难,哪有这么多悠悠然然、自问自答的空档。
微博上见到,黄璐在百度地图软件里上了个语音包,我赶紧下了听去。
电影里面的男女主角,在深圳都有房!
而且面积地段全都很好,不是高档小区就是学区房!
卖掉上千万不成问题!
说白了就算是失业了,企业倒闭了,就算是硬资产,那也是上千万的主!
特别是女主,如果卖掉深圳学区房,上千万拿着回四川老家买个别墅,打破天一二百万吧,剩下八百万多理财吃利息,然后自己还可以去市电视台,小孩上市重点,还可以照顾爸爸,为什么不回四川??
地域歧视吗??
这电影里面真正没钱的是女主弟弟大强,他才是真穷!
其实他才是最惨的!
要啥没啥,一无所有。。。
但反而他是最看得开最淡定最乐观的。
而这些主角,这些千万富豪们,在那里作,在那里卷!
看得真的是很无语,最后电影还献给普普通通的人?
讽刺片吗?
高级黑?
唉。。。
电影《普通男女》真是一点都不普通啊,我说一下里面的普通人什么样,大家看自己是不是普通人。
女主角前夫之前公司要上市,身价十几亿,最多的时候员工有一千多人,破产了还开能开个奔驰,女主角同学动不动投资就是五百万被骗,自己是个电视台交通气象台主持,找了个男朋友是即将去纽约大学法学院读博的,你管这些人叫普通人,那么请问生活的千千万万人是连普通人都不配了吗?
关于这部电影我说三点,第一,说人物关系的不合理弟弟从老家来找姐姐,第一次上门,姐姐都不让姐姐进门,就在门口尴尬聊天。
弟弟说来了一个月了都没找姐姐,得有大事才找姐姐,然后给了小孩到了两个零食就走了,那么你来这一趟干嘛?
老同学要跳楼,救人的那几个人紧急时刻还说快上去救人,并且行动之缓慢,恐怕现实情况早掉下去了吧,没见过行动的时候还要提前告诉跳楼者的,老同学救下来了上一秒在哭诉被骗了五百万,下一秒就能找女主借钱,编剧脑瓜子去哪儿了,如果是个喜剧我也就认了学校老师介绍的一个华侨说着蹩脚的国语,非常讨厌人,真当这喜剧了第二,说说所谓普通人剧情的不合理电影中所谓的普通就是学区房和送外卖被撞吧,这里面最惨的好像是那个送外卖的吧,学区房拍的都不如前段时间的《学爸》深刻张国立饰演的父亲第一次到女儿家,带了新女朋友,然后就盘腿上沙发还要抽烟,请问塑造的这个卖豆花的普通人在导演眼中就是这样的吗?
这才是真正的普通人吧,现在电影里真正的普通人要么不懂礼数,要么尖酸刻薄吗?
现在电影难道都是按照颜值来分配道德人品吗?
再说父亲生病了去深圳找女儿,这一路过来也几千公里,都不跟女儿说吗?
女儿知道就已经在医院,急等着挂号手术了,不知道还以为从隔壁小区刚过来呢?
哪里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来到深圳看病的呀,如果不想告诉女儿,那么这么大老远来深圳干吗呢?
郭涛饰演的前夫在烧烤摊那一段演的还不错,可惜白瞎了。
前面塑造自己欠了那么多钱,还去找前妻借那几十万,然后也没还上,他到底拿钱干嘛去了,借钱又干嘛去了,没交代清楚不说。
最后文总把他车开走就算还钱了说明也没欠很多钱啊,家里东西卖卖不就还上了吗?
或者说前期借的钱不就够还了吗,前面搞得钱了几十个亿一样。
然后叙事的时候动不动加个字幕 十天前,三个月后的,这么事件也没有逻辑关系,直接线性讲不是更好。
所有人物没有前史,基本就是把糟心的事情堆砌在一起,生病,裁员,分手,被撞,难道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团糟吗 非要坏事芣碰到一起就叫普通人吗第三,说一下仅剩的优点和数不完的槽点陈建斌演的挺好,裁员说职场那一段还能代入,再有就是点外卖的龙套大姐是演的最好的,纯正的粤语,其余人说四川方言听着都有点别扭,不够本土除此其它再无优点,bug挺多再列举几个女主被裁找工作不应该投简历去面试吗?
或者朋友介绍去面试。
那种说好了,去面试,对方说不招人什么鬼,表现他惨不应该是面试被羞辱能力不行了反而更扎心吗还有发现自己意外怀孕,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能不能让孩子制造个动静再去打孩子啊,要不然突然冲出来太刻意了小孩在学校打人,对方父亲也不讲理,小孩说抢了自己小汽车,大人怒斥让孩子还回来,家长都来了,这是一个成年人跟孩子沟通方式吗?
要不然就是让小孩说大人的台词,你是不是怕了,你们大人都怕什么呀,那么刻意要去点题,然后母亲来一段诗朗诵点明主题,说出世界那么大,我觉得好孤单 ,我们要无所畏惧这种干瘪的台词。
拍电影还是用心一点吧,大家能看得出来,尤其还是这种标榜拍普通人的电影,先去看看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叫普通人吧
看完刘雨霖导演的新片《普通男女》,随着人流走出影院,走到北京深秋的夜里,内心深处涌动着五味杂陈的情绪。
上一次有这样的内心悸动,还是看La LaLand的 那一次。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会在当下触动我们的回忆,还会给我们留下很长时间的情绪余温。
总之,《普通男女》是一部后劲十足的电影,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看到了自己—那个努力穿戴整齐,但却在生活里被四面夹击的自己。
刚开始还跃跃欲试地抗争,再后来就是面无表情地接受,最终,我们还是积攒起最后一丝力气,缓缓地站起。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它是公平的,每一个光鲜亮丽人物的背后都是伤痛。
这像极了一种状态,那就是,我们都把大海捞针一般的光荣与快乐呈现在朋友圈里,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我们内心的脆弱。
但是,生活是真实的,当你去关心身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时,会发现每一人面临的问题都不一而足。
无论你在外人面前多么卓尔不群,最终,你都是普通男女。
对于刘雨霖导演来说,《普通男女》这部作品比以前两部长片更具质感和深度,镜头和剪辑也更为成熟。
出于对她本人的了解,我知道,这是真实的生活给予她的礼物。
实现理想的道路千山万水,但是只有内心有过那种光芒被熄灭,光芒再度被燃起的过程,你才会把这种体验准确地表现在作品里。
从这个角度讲,生活里有过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经历是一种好事,这是通往伟大的必经之路。
故事真实且戳人,聚焦普通男女的生活,无奈,心酸,却又积极向上,生活就是这样吧,即使坎坷,总会迈过去的一天,回头想想,很多天大事儿都不算啥了,好好的活着,认真的爱自己和爱你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多线叙事,提炼的热点挺多。但最好的还是亲情部分。张国立送女儿那段,真是戳泪点。
电影从底层小人物的角度展开,描绘了几个不同的角色人生某个阶段的经历,向观众一一展示了他们的成长,看完非常有共鸣,普通人的生活正如剧里的主人公们一样,一路挣扎,一路向前。
新手父母的茫然,中年爱情的现实,导演很会抓都市生活的痛点。
艺术总监刘震云。通过片中对男女的人设就很肯定是女性导演的作品,曾经看过《一句顶一万句》,后者有着非常深厚的故事底子却拍的十分松散。没想到6年过去了,还是这个老毛病,刘雨霖作为导演的能力属实一般。本片故事聚焦在大都市里中年男女的生活与关系,本身这种接地气的故事应该让人感同身受。可是光片名普通男女,就不是一般人的普通而是导演眼中的普通,甚至是导演眼中的糟粕事。而作为现实生活题材的剧情片,还夹杂了一些让人发笑的段落,既不艺术也不商业,最艺术的反而是画幅。深圳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特区,各类人群形形色色,黄璐饰演的李一甜也是当今都市(现代)女性的常态里的一种,但是黄璐说话的声音(腔调)与饰演的人物性格总是觉得有一点反差。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生活,在结尾这种“大团圆大和解”又显得非常科幻。也就差强人意吧。
悬浮男女
强行插入各类社会热点了
air astana
外卖小哥演的很真实,底层人民的心酸又有几人知晓呢?
校友场,还有导演观后互动。本来觉得这么年轻的导演,(虽然有点cliche但)面向普通人且振奋的视角、能参展釜山国际电影节、还能获得这么好的阵容和发行方支持,真的好难得。直到发现雨霖导演的爹是刘震云,一切都不香了。如果真的心里怀着是普通人,也许多像Tisch的师兄李安那样,慢慢的讲一个普通的故事,会更好。
唯一值得票价的三分钟在陈建斌身上,导演跟着爹的圈子拍拍知识分子的趣味倒是可以尝试,别再幻想外卖员的生活了,现实主义离你们文二代太远。电影应该拍的就是“一两句话讲不清楚”的事儿,而不是展现几个精神不大正常的中产男女的情绪切片就“普通”生活了,一上来就让再婚前夫房子改名真不普通。小孩打人这事儿从头到尾都没被重视过,把暴力倾向两句话解释成了“因为害怕”,知道有些校园霸凌怎么来的了,脑子不清楚的成年人惯得。
“如内什么,如内什么,如内什么”🙃第一次见到在电影节上放映结束之后没人鼓掌的片子,能忍过片尾字幕真是观众最后的礼貌……嫌丢人散场的时候都没好意思说中文。#BIFF
冰冷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却慢慢渗出一种温暖的浪漫。每个人的道抛向巨大的宇宙中,星轨划过一道苦,划过一道甜,汇聚成万千的念,映射着我们每一个生活着的人。支持刘雨霖导演的《普通男女》🌟
普通得我在抠脚
怎么说呢,既好看又难看的一部电影。
全员春晚的节奏 鸡血打的真有点刻意 少林拳法真的是全片高光时刻 朴素地布灵布灵
呃…刘震云为女儿刷脸的诚意之作!却不知所云…真的很普通!黄璐为啥就能演戏?片里的表演简直是灾难!王佳佳演女一都能比黄璐演的精彩呀!故事就是为了告诉大家生活就是一地鸡毛,然后因为看了一群武僧打拳,我们就立刻满血复活继续为了一地鸡毛奋斗!vocal
郭涛和张国立老师,你们被绑架了就眨眨眼睛吧。导演对于“普通”的唯一认识,可能就是生活一地鸡毛和每天送外卖了,所以结局瞬间合理也就不奇怪了。至于其他上位者视角的“普通”,观之只觉恶臭。。
中国电影一直在城市空间-记忆语言之间彷徨失措
Eating too much is not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