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看完,非常震惊的一部电影这是重新确立了一种战争电影的样态和极致类型,在这部电影面前,《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场奥马哈海滩登陆战和结尾夺桥遭遇站甚至显得过于「温情」了这种无论你观影几千部,也能够给人带来全新的情感冲击体验的电影,就是最大的创新,就是有宝贵的创作价值,必须给予肯定这时候用什么传统叙事、人物塑造等常态标准都是非常局限的,无论这样的「纯战争电影」拍摄初衷是啥,但客观上它已经载入史册俄罗斯这部从任何角度都全面超越了之前美国人拍的「纯战争电影」《勇者行动》,在俄罗斯战争电影狂人面前,《勇者行动》甚至都有点小儿科了跟《长安三万里》类似,从整体视听效果和叙事来看,这部《地狱尖兵》的剧作和人物群像的顾及专业性依然非常高,真不只是一个被网友揶揄的「军事教学片」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普通观众明明只是个人口味差异,本来可以只表达一下「喜欢」或者「不喜欢」,但非要转移话题成这个片子哪里「专业」还是「不专业」,当然很多时候自己是意识不到这两者的表达差异的,因为对于很多人,这个差异根本不重要,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没必要去纠正啥
这才叫真正的战争片,1h49min的电影,全程都在激战,这是白方与黄方的一场,可以说阵地争夺战。
白方想要占领城市最高的建筑,在此之前,他们需要从黄方手中夺取附近的几座建筑的所有权。
我预感白方会胜利,却不会赢得那么容易。
是的,全程都是我预判你的预判,你预判我预判你的预判,白方进攻,黄方积极防守,各有牺牲。
“两分钟前他还活着”,战场上多的是上一秒还活着的战士。
这部片子真实到什么程度呢?
完全可以当纪录片看。
片中的演员都是士兵,是真的在战场上活下来的人,他们不过是再现了他们的真实战场罢了,屏幕外的我,好似见证了21世纪正在发生的战争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战斗每天都会发生,即便白方付出巨大代价占领阵地,黄方付出巨大代价坚守阵地,双方失去了太多优秀战士,可是,这只是一场很小的战斗,是对于战局没有很大影响的那种。
看着在战场上鲜血如注的鲜活生命,看着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坚韧士兵,我太难过了。
上级一声令下,他们登上坦克奔赴战场,那样从容,可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当中很多人,再也回不来了。
影片最后的一幕,是动员,明天是我们可以预见的像今天一样激烈甚至说惨烈的战斗。
我很难过,愿世界早日没有战争。
正值俄军前几天拿下巴赫穆特,又是自己标记的第900部影片,就把这部一直想看的佳作补完了,整部片子看下来,真实感与专业性爆棚,像是看一部一三人称视角切换的纪录片,近乎真实的战斗场面,没有所谓的英雄主义,这才是真实的战场,冷酷无情,人间炼狱,我本身作为一个轻度军迷,本着中立去看这部片子,很舒服,至少不会像两边的二级管粉丝一样无能狂怒。
其实俄乌打到现在,很多事情舆论发酵太快,不是几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战争,必定是双方共同的原因,而且也有许多外因内因加持,总而言之,我们看完这部片应该庆幸自己正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也要居安思危,毕竟没有国防其余就是空谈,要时刻警钟长鸣,提升我们自身实力,以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真实到像是实战纪录片。
电影讲的是“白军”进攻,“黄军”驻守,争夺几栋建筑的故事。
没有铺垫,开场就打;没有主要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跑龙套”的,因为战争带来的死亡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谁都可能战死,没有刀枪不入的战神;没有情绪升华,节奏很快,没有为任何一个战士的死亡减慢节奏,这个死了,其他人继续冲;没有多余的台词,战斗打起来,没有时间给弥留的战士说遗言。
看完就能理解为什么战争是机器,是磨盘。
几栋楼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何况一城一国。
而且,今日之事明日再来,所有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
很真实的巷战,只不过武器配置并不太先进,所以胜利是靠人堆出来的。
序幕:观影前奏怀着对《地狱尖兵》这部影片的期待,我坐在了屏幕前,准备开启一场视觉之旅。
开始:初入影片影片开始了,这是一部时长为一个小时 49 分的电影。
然而,在看到前 30 分钟的时候,我的眼皮开始变得沉重,困意渐渐袭来。
仔细分析,其原因首先在于影片对于白方和黄方的呈现方式。
仅仅用字体来标注是白方还是黄方,虽然还有袖章,但服装上缺乏强烈的正反双方的鲜明对比识别。
这就导致我需要记住大量人物的面孔或者说话习惯才能辨别他们所属的阵营,而人数众多更是让我在 30 分钟后彻底陷入混乱,没有了文字识别,根本分不清谁是白方谁是黄方。
过程:观影体验的困扰其次,影片的展示形式也存在问题。
它只是一种很正常的呈现方式,虽有特殊视角的镜头,但往往刚展示出来就戛然而止,那种情绪就像是被突然打断,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而且整部电影的段落划分并不明显,虽然在攻击完一场小战役后会有指挥官出来类似沙盘演练般地讲解,但这种段落感还是不足。
高潮:对影片主题的思考影片到了结尾部分,透露出一些反战的意味,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它试图传达战争每天都在持续这样的信息。
可以说,这部片子的想法是不错的,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结束:整体评价然而,总体来看,这部片子只能说想法挺好,但在表达上却未能展现出其独特性。
看完后给人的感觉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就好像导演只是按部就班地拍摄,没有融入自己独有的风格,这就让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水”。
现代战争信息化,班排为主,发现并消灭,一物降一物,科技很重要。
以往大规模集结推进已经不再适用,当年伊拉克几十万共和国卫队就是在集结过程中被空袭击溃。
双方打的都很勇敢,二话不说就去支援,才露个面就牺牲了,相当真实。
简直就是俄乌战争的纪录片,哦,其中一名导演还是编剧在2022年9月牺牲在了乌克兰,确实拍的很真实。
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56508/迟来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因为我实在是太懒了,所以拖到现在才写😭第七阶段
81.再经过了精彩又血腥的近10分钟的仓库突击后,白方成功突破黄方的防线。
黄方指挥官下令所有黄方队员前往最后的据点——九层塔楼,因为黄方指挥部已经完全明白白方的目的,那就是占领此处唯一的制高点——九层塔楼。
11.17.3082.黄方指挥官也是经验丰富,他让机枪手“军衔”先不要撤退(此时军衔在仓库的二楼,白方是从一楼以及地下室突击的),而是偷偷埋伏在仓库面对九层楼方向的窗户位置,这样子就能很好的从背后放冷枪,打一个措手不及。
但可惜的事,前面说过,白方已经拿到了黄方的对讲机,因此黄方指挥官说的话白方也都明白,所以来了一个“偷天换日”。
83.由于各种诸如泥土、血迹、汗水等因素的影响下,机枪手在远距离下、对方又是快速移动的情况下根本就判断不出来袖标的颜色,特别是大家语言一致、甚至装备都一致的情况下,因此不敢乱开枪,加上对面也有友方的交叉火力,因此军衔选择不开枪,毕竟如果是假的对面解决就可以了。
而对面的黄方队员看到机枪手没开枪,也以为是自己人,甚至都没确认一下(比如代号),可谓错误百出。
84.所以白方巧妙地利用了这个认知差,迅速安全地通过了黄方自以为坚固的防线(不知道这里是不是穿帮,白方后续队员全都没有去掉白色袖章,虽然说白色更不耐脏,但这也太狠了,真就如此自信???
)黄方队员甚至以为他们是增援部队。
因为前面有镜头展示黄方有两支增援部队,但他们不知道增援部队全部被干掉了。
86.白方也因此成功不费一兵一弹就成功深入了九层塔楼。
但黄方小队长发现有一人带了一个手提箱,这个手提箱就是白方的任务物品,黄方内部并没有此物,所以有了怀疑,但这或许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被怀疑的白方不可能留下活口。
87.白方直接发动突袭,把此处所有的黄方士兵消灭干净。
但白方是想直接上到最顶部,来一个对黄方指挥部的斩首行动,所以此次突袭也让黄方明白敌人装成了自己的样子(但其实并没有装扮,只是因为大家长得都一样)此处这里不知道是不是穿帮,我个人有点疑问,首先第一位从仓库里出来的士兵右臂戴是黄色袖章,就是红框里这位。
但是发动突袭白方第一个打的就是这一位。
考虑到双方几乎一模一样,前面也没有关于这次浑水摸鱼行动的任何镜头,有人认为就是穿帮镜头误杀队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黄方的队员,白方只是利用了他打掩护,跟着过来塔楼。
88.本来想打个埋伏的机枪手军衔这才明白被骗了,赶紧返回塔楼支援,企图上下合围,来一个两面包夹芝士。
89.这位黄方队员或许是新兵?
在队友被击倒的情况下,他还敢以这么大的暴露面积冲出去,这不就是往枪口上撞吗。
但他比较幸运,因为对方也犯了错误。
白方尖兵在没有确认身后队友的情况直接就掏出手雷,这正好撞到了愣头愣脑冲出来的黄方士兵。
因为两者距离太近,白方队友不能开枪,也可能没发现,因为队友掏手雷的时候甚至没喊一声告知其他人。
所以直接把手雷给怼回去,双方在扭打中同归于尽。
90.这就是专业的持枪切角,以最小的暴露面积进攻。
打完后(侦查后)迅速退回,不盲目冲出去。
91.黄方普通士兵用的都是基础的AKM系列,右斜切枪口,两颗前铆钉。
92.黄方队长用的是AK-103步枪,并进行了一定的自定义改装。
AK100系列AK100系列是苏联解体后,AK的老家伊孜玛什兵工厂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在AK-74M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步枪系列,主要用于出口赚取外汇,改进任务仍然由AK之父——卡拉什尼科夫操刀进行。
该系列共有五款:AK-101,102,103,104,105.
AK-101AK-101实际上就是发射北约5.56x45mm标准口径弹的AK-74M,外观上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机匣上用英文写着口径“CAL 5.56 NATO”。
其弹匣的外形和AK-74M的弹匣也是一样,只是弹匣体上方标有“5.56 NATO”作为识别标记。
AK-102AK-102是AK-101的短突击步枪型,其实就类似于AKS-74U。
但发射北约5.56X45mm标准弹。
AK-103AK-103是发射苏制7.62mm M43口径子弹,采用这种口径是考虑到在一些国家曾经或现在仍大量装备苏联武器,出于习惯或廉价的原因仍想继续使用俄国武器。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
AK-104AK-104是AK-103的短突击步枪型,发射7.62x39mm子弹。
因为其优秀的设计和皮实的质量,被俄罗斯内务部队和部分军方特种部队大量采购,主要是替代AKS-74U和解决狭小空间及城市内特种作战的武器选择。
AK-105AK-105是AK100系列里最后一款产品。
是基于AK-74M设计的短枪管版本,使用5.45×39mm弹药,具有较高的射速和较低的后坐力。
AK105的外观与AK-74M非常相似,但枪管长度缩短了100毫米,从415毫米减少到314毫米。
这使得AK105更加轻便和灵活,便于在狭窄的空间和近距离交火中使用。
由于不错的性能,AK-105主要装备于信号旗和阿尔法及其他的特种部队,还有很多加盟共和国的总统卫队选用,反映不错。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除此之外,俄国还设计制造过:AK-107-108-109这三种步枪。
但这三种步枪并不属于AK100系列,因为它们不是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而是枪械设计师尤里·亚历山德罗夫的作品,AK代号即为“Александров / Калашников ”,意思为亚历山德罗夫和卡拉什尼科夫共同研发,但实际上卡拉什尼科夫并未参与其中。
AL-4原型枪这三把武器是伊孜玛什兵工厂为了打开销路赚取外汇,任命设计师亚历山德罗夫设计一把不同于传统AK的新武器,也就是平衡式气动系统,也就是1970年代的AL-7试验型突击步枪。
AL-7也是当初和AK-74一起报送苏军的步枪,但苏军最后选择了AK-74。
因为前者虽然在后坐力上达到了惊人的控制,但其复杂的机构不仅导致造价过高,同时降低了耐用性。
AK-108,使用5.56×45mm NATO弹药的出口型号
AK-109,使用7.62×39mm M43弹药的型号但三把枪还是因为难以控制的成本以及耐用性问题并没有获得国防部的青睐,因此三把武器均没有大量生产。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第八阶段
93.黄方对白方实行了上下包夹之势,白方不得不以强攻的方式向上突击。
而白方时间所剩不多了,战机将按照预定时间起飞。
94.白方的战机为苏-25
95.黄方指挥部这才意识到他们彻底输了这场战斗,已经不可能期待队员们能守住大楼,因此准备来一个同归于尽,便指示坦克部队对大楼进行攻击,以直接摧毁大楼,破坏白方计划,但这势必会让所有还留在大楼里的黄方队员陪葬,但指挥官已经不能再考虑那么多了,毕竟完成任务才是军人的第一要务。
1.30.2196.AKS-74U(AKC-74Y)5.45X39mm短突击步枪(冲锋枪)。
该枪的研制可追溯到前苏联195060年代的旨在将突击步枪缩小的“модерн”冲锋枪项目。
该项目在1973年由苏联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GRAU)启动,要求参与竞标的单位研制一种5.45mm口径短突击步枪,考虑到伞兵、装甲兵、驾驶员等岗位对枪支便携性能的要求,项目对短突击步枪的尺寸控制得很严,要求在枪托折叠状态下,全枪长度不超过士兵的身体宽度,避免在跳伞和进出车辆时钩挂。
最终由伊热夫斯克兵工厂设计团队基于AK-74步枪缩短尺寸研制的样枪因为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操作习惯与AK步枪近似,被苏联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选中,于1976年底通过部队测试,1979年正式装备苏军部队,命名为AKS-74U。
小贴士,关于字母代指的意思:“S”为折叠枪托;“U”为缩短枪管;“N”为侧面带有燕尾槽;“B”静音版本,指可以加装苏制消音器和发射亚音速子弹;“M”为现代化升级。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
图片来源:http://pewpewpew.work/本拉登最喜欢的武器便是AKS-74U,在他的许多存世照片可以看到,他的身旁总有一把AKS-74U。
(图片被审核删除)
图片来源:逃离塔科夫
97.最后关头,白方获取的黄方的对讲机被摔坏了,这下子白方本就减员严重的情况下失去了最后的优势。
1.35.3598.这里有一个细节,机枪手为了增加灵活性,把机枪弹仓卸掉,换上了短发弹链,载重量上更为轻松。
99.这里其实也是剧情杀了,在战斗如此惨烈的情况下,根本没必要上前去翻看敌人的尸体,一般就是远距离补枪,这种剧情设计其实很多电影都有,就是突出一个同归于尽。
这一段两个机枪手之间的交锋也是不错的看点,很明显黄方机枪手更有经验,在被对方架点火力压制情况下,直接选择换弹链方便跑动,同时利用手榴弹“声东击西”,扔左边抢瞄右边,用爆炸逼你走位,最后杀之。
100.最后七分钟,白队的一名队友终于带着指示仪抵达了最高点。
101.激光测距仪。
对这个不甚了解,有清楚型号的朋友请补充。
激光测距仪是利用调制激光的某个参数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
军事上主要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坦克、飞机、舰船和火炮的目标测距;云层、飞机、导弹和人造卫星的高度测量。
是提高坦克、飞机、舰船和火炮射击精度的关键技术装备。
激光测距仪分手持激光测距仪和望远镜式激光测距仪。
手持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一般在200米内,精度在2mm左右。
这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激光测距仪。
在功能上除能测量距离外,一般还能计算测量物体的体积。
望远镜式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比较远,一般测量范围在3.5米-2000米左右,也有最大量程为10公里左右的测距望远镜,由于测距望远镜的准直性要求,3.5米以下为盲区,大于2000米以上的激光望远镜一般采用YAG激光。
美军 AN/PED-1轻型激光指示器测距仪(LLDR)系统。
在夜晚和模糊的战场条件下,操作员可以识别三公里外车辆大小的目标。
在白天行动中,士兵可以识别七公里外的目标。
激光指示器模块发射的编码激光脉冲与国防部和北约的激光制导弹药兼容。
士兵可以识别5公里外的目标。
102.这里黄方展现的交替前进非常教科书,毕竟是最高指挥官。
103.黄方的最后支援——两辆T-80坦克,第一篇介绍过就不多说了。
结果第一炮就把上面那两位交叉前进的黄方队员给轰死了。
而飞机也按原计划起飞坦克大战的画面就不解析了,毕竟电影自己拍的乱糟糟的,比如画面给的是装填高爆弹,打出来却是穿甲弹的效果,反正最后就是大家又同归于尽了。
104.白方的两架苏su-25(Су-25 )攻击机,北约代号蛙足(Frogfoot)。
由苏霍伊设计局(Сухой)设计,第比利斯飞机制造厂生产,于1975年2月22日首飞。
长度 15.35米,翼展 14.36米,高度 4.80米,翼面积 33.70平米,空重 9,80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 14,44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 19,300公斤,发动机:2具图曼司基设计局(Tumansky)设计的R-195 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 44.18千牛,最大速度 975公里/小时(0.97马赫)海平面爬升率:58米/秒;实用升限 7,000米(带外挂载重时)最大航程 3,000公里;作战半径 750公里(405海里)(海平面高度,带4,400公斤载荷及两个外挂副油箱),翼负荷 401公斤/平方米,推重比 1.0,最大过载 +6.5G 。
苏-25攻击机的机翼下总共有8个挂架,可携带4400千克空对地打击武器,外挂包括UB-32A、B-8M1火箭吊舱,240毫米S-24和300毫米S-25制导火箭,KH-23、KH-25和KH-29空对地导弹,R-3S或R-60空对空导弹等。
此外,苏-25的前机身左侧有一门Gsh-301型30毫米双管机炮,备弹250发,最高射速为3000发/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834542304633926&wfr=spider&for=pc该机具有多种改型,苏-25单座近距支援型,苏-25UB串列双座教练型,苏-25UT不带武器系统的苏-25UB型,苏-25UTG舰载型,苏-25T/TK反坦克的新改进型等。
苏-25SM3由于苏-25皮实耐用,造价相对低廉,在独联体各国中都有相当数量,此次俄乌战争双方也大量投入苏-25进入实战。
105.最后10秒,白方成功获得坐标,随即飞机展开空袭任务。
武器则是苏25常见的80mm火箭弹。
而且使用了“仰射”的方式。
最后成功完成任务。
以上就是《地狱尖兵》所有内容了,找资料挺累,也没啥好说的,祝大家双旦快乐。
一部巷战电影,还带有记录片的感觉。
整部电影故事情节紧凑,基本上是一战到底。
长镜头运用和剪辑很不错,很多第一人视角开枪、扔手雷,强烈真实感,仿佛让观众置身于巷战之中。
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就是巷战斗技巧的运用了,说他是现代巷战教科书也不为过:L型门道清理、两人组战斗配合,还有步坦协同、无人机侦察和炮火覆盖等等众多的战斗技巧。
电影中没有主角,没有英雄光环,没有刻意弱化对手,没有眼泪,没有柔情,只有生与死。
每位士兵的死都是那么的“冷”,或者体无完肤、或者身首异处,一个镜头带过,但他们前一秒钟还是活生生的人啊。
倒下一位,马上就会有其他人补位,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影片似乎没有太多的人文关怀方面的设定。
巷战最后只剩下两位活人,其中一位只剩半条命。
战争没有胜利方,今天的胜利就是另一轮死亡的开始,周而复始。
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53439/ 第六阶段
72.白方的·无人机手柄,之前我有介绍过,白方使用的无人机是大疆(dji)的御3无人机,控制手柄那当然也就是御3的手柄。
73就在白方突击小队因为黄方120迫击炮的封锁而停滞时,刚好因为天气变化使得黄方迫击炮暂时无法射击,刚好留出3分钟的空窗期。
这里属于是电影艺术了。
下一个镜头就开始介绍炮兵会受到天气影响。
炮兵标准气象条件 炮兵标准气象条件,为计算炮兵气象诸元而规定的一种标准大气。
亦称“表定气象条件”,又称“标准弹道大气” 。
(百度百科)中国使用的地面(海拔高度0米)标准条件是:气压1000毫巴(750毫米水银柱高),气温15℃,相对湿度50%,空气密度1.206千克/米3,无风无垂直气流。
( 《军事大辞海·下》:长城出版社,2000年5月:第2265页 )炮兵标准气象条件一般包括:地面标准气象条件和气象要素随高度的标准分布。
地面标准气象条件,一般指海平面高度上的气象条件。
即:气压1000百帕,气温15℃,空气相对湿度50%,虚温(见弹道气象学)15.9℃,空气密度1.206千克/米3,静风,无垂直气流。
气象要素随高度的标准分布是:各高度上的气压分布符合压高公式;空气虚温在9300米高度以下按线性规律递减(递减率为0.6328℃/100米),在9300~12000米高度按抛物线规律递减至-51.5℃,在12000~31000米高度保持-51.5℃的等温;空气密度根据各高度上的虚温和气压的标准值按公式算出;空气相对湿度与地面标准值相同,也为50%;静风,无垂直气流。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炮兵、防空兵射击前,气象分队将探测得到的气象数据与标准气象条件进行比较,求出气象要素偏差量,编制气象通报,供射击分队进行气象修正使用。
为了更好地辅助炮兵射击,很多国家的炮兵部队都有属于自己的炮兵气象分队,同时设立野战气象台辅助作战。
由此也发展出了—— 炮兵气象学 炮兵气象学:是军事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炮兵技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大气密度、风向、暴雨、尘沙等气象条件对炮兵声测侦察和射击精度等的影响,以及对炮兵实施气象保障的技术手段与方法等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现代军事学科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06)从炮兵气象学又产生了一个新特殊兵种—— 气象观测兵
上图是波兰陆军装备的MW-32炮兵弹道气象自动探测系统。
这套系统由主机、无线电经纬仪、自动气象站、探空仪和天线等部件组成。
图中外形像雷达的设备是无线电经纬仪,一旁气象观测兵正准备放飞的气球将搭载无线电探空仪。
无线电经纬仪可追踪、测量气球升空后所在的精确方位等,无线电探空仪用于监测
74.而前面也提到过,白方某一小队(忘了)缴获了黄方的一部手持无线电,而黄方根本没发现,所以暴露了很多行动,这一次的停止射击当然也被白方接收到了,布列翁队队长立马下令利用这3分钟空窗期突击。
白方进攻路线
75.行动之前投掷烟雾弹扰乱敌方视线,为己方移动创造条件。
同时利用火箭筒(rpg-26)清扫楼内的敌人,压制对方。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到达3号楼,也就是仓库的位置。
仓库是黄方的临时弹药库,守卫森严,此前黄方指挥官也下令要在仓库阻挡白方,所以此处驻守着超过15名黄方士兵,而白方两个小队也成功进入,所以仓库一战是本片最为激烈血腥的战斗,双方绝大多数士兵都报销在了这里。
这里没太多战术细节可以讲,就是混战,建议看原片,特别激烈。
76.股动脉大出血。
股动脉是较大的动脉,血流猛急,呈喷射状 , 在几分钟内甚至时间更短就可以由于失血过多导致死亡,这在激烈的战场中几乎就是必死无疑了。
77.布列翁小队也在此时迅速转移至仓库。
这里机枪手以点射的方式压制对面楼里的黄方,掩护队友进行转移。
但黄方提前部署了狙击手,这是白方没有预料到的,当即就报销了一名队员。
这也打乱了白方的行动,黄方也趁此火力全开,反制白方。
结扎止血带时,要将止血带沿着肢体困绕三圈,系成一个半结。
但不可系全节,在半结上放一个轻便的短棍,再把它捆成双节。
必须把止血带捆紧一些,直到出血停止。
训练专用C-A-T旋压止血带C-A-T旋压止血带的结构相当简单,由魔术贴固定的可调整周长的止血带环、手柄以及卡扣组成。
需要说明的是,止血带仅针对四肢受伤时使用,且是针对相应受伤四肢的大臂或大腿处进行绑扎,并非在伤口处。
如伤员左小臂受伤,要将止血带绑扎在左大臂近心(脏)端尽量高的位置;如伤员右小腿受伤,要将止血带绑扎在右大腿近心(脏)端尽量高的位置。
美国陆军士兵正在人体假肢上训练使用C-A-T旋压止血带绑扎止血带的方法也十分简捷:先将止血带环调整至比负伤四肢直径略大,方便将其套在四肢伤口近心(脏)端尽量高的位置,再旋转手柄收紧止血带环,并将手柄固定在“C”形卡扣中即可。
C-A-T旋压止血带适用于四肢伤严重出血或肢体离断的伤员,且方便单手操作,便于伤员自救。
将止血带隔衣袖或裤腿在伤口处绑扎好即可,不必刻意追求绑扎止血带位置的精准。
C-A-T旋压止血带卡扣固定处有一块带有“Time”字样的白色标签,其作用是记录绑扎止血带的具体时间,必须精确到分钟。
例如:在12月5日下午15时08分为伤员绑扎上止血带,操作者就要在标签上使用24小时制标准军用计时格式记录下“12051508”。
这是因为,虽然止血带的止血效果较好,但是去除止血带的方法倘若不得当,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美军通过战场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是:必须在第一时间准确记录绑扎止血带的时间点,并且绑扎止血带的时间通常不超过2个小时,也就是说,在2个小时之内必须将伤员转运至有进一步医治条件的机构,此后可尝试改用止血敷料加绷带包扎止血。
急救措施(参考:单兵作战技能手册-指文出版社)士兵受伤后,需要进行快速的伤情判定来确定急救的优先级。
a、首先保证伤员的呼吸道畅通,避免窒息。
让伤员平躺,救助者蹲在伤员头部一侧。
清理伤员的呼吸道,移开任何会引起堵塞的物体。
将一只手垫在伤员的颈下,另一只手放在伤员的前额。
然后,垫在颈下的手向上抬举,放在前额的手向下按压,以此拉长伤员的颈部,让可能会压在他气管上的舌头移开,从而使伤员的呼吸道变得畅通。
b、其次检查伤员有无呼吸或者心跳,如果没有,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遵循以下步骤: 手掌将一只手垫在伤员颈下,使他的头部尽量向后仰,保持呼吸道畅通用另一只手放在伤员前额。
用放在伤员前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
用放置在伤员颈下的手将其下颌托起,使伤员张开嘴。
深吸一口气,然后将自己的嘴压在伤员嘴上。
向伤员口中吹气,并尽量不要漏气。
连续向伤员口中吹
检查心跳的步骤为:将伤员头部向后仰。
检查者将手指放在他的喉部。
找到伤员的喉结位置,然后将手指沿着喉结移向喉咙侧面,找到动脉,感觉伤员是否还有脉搏。
c、再次为止血和包扎伤口如果是子弹伤,则要找到子弹射入伤口,同时寻找射出口,如果有射出口,则是贯穿伤,如果不是则是穿透伤,;后者子弹仍留在体内,感染风险极大,所造成的伤害也最大。
而且在检查的时候最好别触碰到伤口,也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药品。
d、最后则要时刻观察伤员,防止休克
有的情况下,虽然伤员的伤口并不致命,但是如果引起休克,不及时治的话,伤员就会有生命危险。
休克出现的前兆为:烦躁不安、口渴、皮肤苍白以及心跳加快。
休克时,伤员可能会表现出亢奋或平静疲惫的神情。
如果伤员的呼吸开始变得微弱、急促、喘息,双眼开始变得无神,嘴唇四周也开始出现浅蓝色斑块,就
78.黄方狙击手击伤了白军士兵,这让白军行动被阻滞,吸引了两名白军士兵前去救助战友,这就是经典围点打援了,黄方机枪手直接架着伤兵点,等白方移动时候射击,成功杀伤另一名白军士兵。
这一下子的拖延使得剩余白军失去了3分钟窗口期,黄方的120迫击炮立刻重新发动进攻,而这三名白兵也消失在了迫击炮弹的火花中。
炮兵指挥官心理素质很强,无视哑弹,继续射击,已完成目标为重
79.第一轮炮击没能摧毁黄方的120mm迫击炮阵地,白军指挥部立刻下达了再次射击。
这一次炮击直接摧毁了黄方迫击炮阵地,炮兵指挥官也阵亡。
黄方120迫击炮部队彻底领盒饭了。
这一段镜头很有毛子战争艺术美学,用大炮载着牺牲的战士回家
80.黄方的152mm炮阵地也被白方的火箭炮摧毁,152炮部队也领了盒饭。
两群男人,为了另一些人的目标,拿起武器相互杀戮,前一秒还在活蹦乱跳,后一秒可能就死了。
他们真的是在玩命,但对于战场这个巨大的绞肉机而言,个人又实在算不得什么,特别是在现代武器发明之后,不管你是啥装备,被火力扫到,基本就是非死即伤。
一个妈妈抚养了十几年才长大的孩子,就这样被送到战场当耗材。
长官说,我们要胜利,事实是,只要付出足够的代价——死足够多的人、炮火覆盖足够密集,熬到对方熬不住了,一方就能胜利,哪怕是街角的一次小胜利。
于是就这样杀呀杀呀,你杀我,我杀你,直杀到一方屈服,或者杀到双方精疲力竭,游戏才可能(暂时)结束。
战争可真TM残酷。
从头打到尾就好看吗,根本没意思.
军迷狂喜。加强刻画了真实的交战场景。各种武器,战法。感觉可以当军事教材用了。作为电影的属性反而弱化了,因为就没剧情嘛。
相比于大众所认知的战争片,这部显得更加“纯粹”,本意也更加“原始”。右上角的倒计时告诉你开场即是开战,胜负即是结束,没有任何拐弯抹角和删繁就简,实实在在把一场战斗展现给你看。武器介绍和战斗讲解更接近于一种上帝视角,带观众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场战争中不起眼却又反复上演的一隅,没有英雄主义,没有意识形态,同一个信仰同一个根源也不会对双方有什么改变,有的只是你死我活和反复拉扯,可以说战局相似,不幸各自
太真实了。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或是科教片。现代战争的城市攻坚战。 俄乌战争再不调停,世界就离毁灭不远了。
剪辑比较乱,战争很残酷,如果看个战争场面可以一看比其他电影真实不做作。
欣赏不来
俄毛就没拍过拿得出手的现代战争片
不好看,根本不是电影
这种也能叫电影吗 首先是电影 其次才是战争电影 你当军事教学就好了
纯枪战场面的电影,没有其他的情感戏之类的东西,看多了也腻
俄罗斯战争片永远跳不出的一个格局,就是过于刻意弱化敌人的智商。全片黄方的手榴弹没有一次给白方造成有效杀伤,白方手榴弹从开保险到爆炸只有两秒,这样也能成为你们的军事教科书?
很多时候不知道意义何在?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斗,成功了然而形势也并无大的变化,但还是要一次次向前进
太过瘾了,军迷一本满足~~~
瓦格纳滚
非军事迷麻溜的撤,全程炮轰连天,完全没有故事性,哪怕如同好莱坞战争片中稍微涉猎些个人主义和集体群像的探讨,都没有,完全痴迷于在方位参数和移动卡位的数字堆砌,然后就是无休止的对峙射击,由于过于直白现实,反而有种脚踏实地的Low感,连个滤镜都没有的无修饰跟拍,就几乎不是电影制作的手法,也不同于纪录片影像的传达方式,坚持30分钟的重复作战和进攻理念,彻底放弃观影时应该有的聚精会神,让似乎批发而来的枪击声效响彻客厅,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微博的八卦阵营去了。★☆
垃圾特效,毫无剧情,观感类似一款山寨CoD游戏
俄罗斯电影的拍摄手法跟他们用的武器一样…落后
观后感就是人命真不值钱。算是和九十年代拍的“炼狱”属同类型吧,没有情感和废话就是纯粹的不间断开人肉罐头的感觉,联想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人间悲剧,血真的很难再如以往愣头青般地热起来了。
7.1/10更像是雇佣兵宣传片,随着任务的推进各种武器轮番登场。写不写实我不知道,我也没打过仗,不过整体节奏紧凑,风格偏重硬核。在本片里你是看不到剧情的,几乎一点也没有,因此我也不会用常规电影的标准看待它。也休想在这种电影里抒发人文主义情结。人们常常会在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上高谈阔论,这是对现实生活无力感的一种反映。
一场小规模城市战役的全景展现。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把攻防策略、武器装备、战术素养、交火厮杀、伤亡情况精准地刻画出来。尽管运镜有时凌乱(奇怪)、情节极为粗糙,但胜在细节丰富、真实感强。广告片算电影吗?战争片要反战吗?电影与意识形态绑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