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
Il buco,the hole
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主演:Paolo Cossi,Jacopo Elia,Denise Trombin,Claudia Candusso,Mila Costi,Carlos José Crespo,Federico Gregoretti,Antonio Lanza,Nicola Lanza,Leonardo Larocca,Giovanbattista Sauro,Angelo Spadaro,Enrico Troisi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德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21
简介:上世纪60年代,经济繁荣,意大利富饶的北部正在修建欧洲最高的建筑,而在该国的另一端,年轻的洞穴学家在未受破坏的卡拉布里亚腹地探索欧洲最深的洞穴。比富尔托深渊的底部、地面下方700米处,将首次迎来人类造访。附近的村民没有注意到这群探险者,但波利诺高原的老牧羊人却注意到他离群索居的生活开始与这群人的探险交织在一起。详细 >
7.6/两条线并排的交叉剪辑,几个关联性的蒙太奇让观者愈发好奇老者与洞穴间存在的联系,殊不知探索终有时,生命亦如落叶归根。导演巧妙将这个真实的探索故事赋予一种神圣感,687米,不禁再次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想起了伊能静谈喜欢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有些电影很安静,不用太去思考它,甚至可以一边看一边想自己的事”
双线叙事:探险者对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比福尔托洞穴进行探寻的经历;当地几乎与世隔绝的牧民生活的呈现。两种生活方式:洞穴探险是在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外探求原始地貌,对洞穴一再深入,聆听地球深处的脉动,从洞穴的立场,可以看作是一种入侵;而当地居民的适度放牧是欲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并不过度,尊重自然,靠天然资源生存。刻意探寻和无为融合,虽然都在同样的地域、环境、风景里发生和进行,但是目的和性质相差甚远。在大气的全景镜头里,大自然美到窒息,洞穴里的多角度摄影也提供了非常棒的纵深感。侵入和相融的影像感慨,这种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我不禁联想,牧牛老人就象依赖山峰草场大地而选择的生活方式的象征,随着人类探寻的深入,原始的生存文化逐渐式微直至消亡。三星半。
主角是洞 二号主角是山
7.8 难怪找不到外挂字幕,原来是根本不需要。洞穴想到了波米叔叔,但波米叔叔更加奇幻寓言,这部只是确切的写实呈现,没有一丝魔法,却有种神秘自然的包裹感。探索人员完成了洞穴及其深度的测绘,死去的老人再度亮嗓。电影里,是自然和生命。随着它感受时间的流动。原来真的有被电影拉长的时光——六分钟怎么能那么久?一直在想:这玩意儿咋拍的?这到底咋拍的?这还敢往下走啊?这还走啊?(换我早被自己的想象力吓死在里面了。)还好担心头顶落下来黄土、暴雨、暴雪,这埋了也能有机会变成《河童之夏》里的化石吧?
拍得挺好,像两小时的人与自然特别篇……
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同为2021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更少的台词,绝美的摄影,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真”《记忆》姊妹篇。
#BJIFF2021#18 @寰映。4.5 没能在杜比厅看还是有些遗憾的。向下的探照灯和其后一个镜头道出了本片的内在逻辑,被惊出一身鸡皮疙瘩,莫名感受到了自然的蓬勃的生命力。初时好奇那些声音的内容和对象,直到最后白雾渐浓,那些呼唤再次响起,才释然,这是人与自然的默契的回音。ps:边玩手机边看片的人不要跑来说电影无聊,谢谢。
#BJIFF
安静的看了一场自然与洞穴
进入探洞后迷糊睡了15-20分钟,在老人倒睡在草丛被人发现时醒来。我以为是拍摄一个探洞的纪录片时,正好跟踪了一个老人的死亡过程。结合最近的经历,想到的是,走进神话后,神话就消失了
在三十分钟的屏保展示之后,“洞”让电影豁然开朗起来。无配乐,无对白,全程固定机位,平均镜头时长都在20秒左右…这些“闷片”标配都没能压住电影的灵性。在洞内,摄影机时而在勘探员身后看他们摸索下深渊,时而又在更深邃的地方等待他们的到来,仿佛在说影像既是人类探索的本能又代表着自然和真实本身。平行剪辑的叙事,将宏大的“人物自然”的主题处理得温和而平静。最爱两个洞穴内照片的特写,它们一瞬间打通了人文与自然的桥梁,让我们在无比静谧壮美的风光中重新思考二者的关系。
揭秘自然界事物间不可知的隐秘联系形同《四次》,从观察记录演进拓展至空间叙事,旅店的探照灯,大小景别切换,洞内与老人的蒙太奇,黑暗洞穴中光线“雕刻”于叙境内外的双重象征含义。
手指血管跳动,伴随老人起伏有序的呼吸,沉静有力,像是他身处之地的脉搏。这片他浸身的地方,随他一起沉浮。纸片燃烧旋落入洞穴、天梯在光线中摇摆、远观草地随风一浪一浪地赶、绘制洞穴草图时反复沾墨细描……很抓人的视角和构图。
另一个层面的魔鬼电影
【5】道理我懂,但是没有必要这样。甚至完全如果想要做成更极端的话可以完全把电影仅存不多的几句对话删除掉,完全构造一个沉浸式声音视觉,神秘与未知的世界。洞里有什么?不知道。人之死为何?不知道。能达到两条线无形链接是很牛的事,但拍法非常不喜欢,因为神秘是电影本身,这样的话完全可以拍探洞,而没必要设计神秘。大银幕看一定很不错,但emmmm算了,艺术实验电影总是需要噱头的。
好看啊,放牧老人与探洞平行剪辑,探险队像是在病倒的老人体内探索,同时老人灵魂也如同在洞中游荡,好蒙太奇。当风景片看舒服,洞穴爱好者狂喜
6.7/10 #FilmForum 显然不该在昏沉沉的午后看此片。音画显然是动人的,但是一旦失去了其唤起的情感这一保护层后,实则过度干燥(大部分时候)以及空泛,或者说是重复。地形地貌的考量通过绘图实现,但地下地上两个世界的交织并未清晰地分辨时间,让这层维度显得粘滞,或过度跳跃。镜头与镜头之间存在着无法衔接的语焉不详,若以“观察”的手法为其正名,又会发现其视角的不固定,“我们”的位置难以找寻。存在着无穷的暗劲儿或势能,只可惜没能全然迸发出来。
6.5。只能说预期完全错误:前半个小时对于山谷生活以及老旧黑白电视的精细聚焦,让人以为导演会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在更广阔的维度探讨“洞穴寓言”。显然,生命流逝与洞穴探索过程的耦合虽稍显灵气,仍不免感叹美则美矣。声音当然做得非常精细。相比《四次》,导演放弃了在单一镜头内运用横摇做推进叙事的分镜,让整体美学更为统一。
面对时间遗落的痕迹不断向下挖掘 到一个自以为是的平台摊摊双手 就像死后在掩上屋门的瞬间化为虚无。先验者佯装出相对静止的姿态 实际只是反复诉说着无法永生的悲哀。洞穴外的人嬉笑玩闹着度过浮生一日 又是另一种形态。影像的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