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一直是我很在意的东西 我深信梦是人心底最深处的反映 2008,韩国导演金基德,日本演员小田切让,韩国女星李娜英 ————————————————《悲梦》 爱,恨,现实,梦境 纠结在一起 惨烈,真实,悲伤,感动 “梦是过去的记忆,是对未来的恐惧” 影片我在深夜里一个人看完了。
导演和演员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影片的场景充满了浓重的东方气息 以及和佛教有关系的元素 具体情节我不多说 影片有许多元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黑白同色”:当这几个字深深地印在纸上的时候,我想每个观众都有他们自己的体会。
二:佛手门把:每次这扇门推开,关上......门内的他,门外的她。
我似乎看到了时空的穿越,轮回的画面。
三:蝴蝶:蝴蝶的吊坠很漂亮。
当女主角将她吞入体内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也一定会把它吞下去,这样我们化为一体,我带着它一起离开。
果然,她幻化成了蝴蝶,飞到了爱人的身边 。
四:梦境和情欲:梦里总是充满了欲望,无论它与现实是相反的还是一致的,都是你内心欲望的流露。
当他们看着彼此的恋人缠绵亲热,争吵纠缠,哭喊受伤,再看到了自己看到彼此。
一切是那么真实,那么痛心。
五:暴力美学:血,恨,自残,伤害。
男主角为了不让自己睡着,伤害自己的身体,只为了让自己痛醒。
他们面对背叛,心中充满了恨,狠狠地抽打对方,甚至杀死对方。
爱情有时候何尝不是这样,占有,欲望,自私的爱情暴力,让爱变得血淋淋,即使让自己痛彻心扉,也不知道是否能够保持清醒,不在爱恨中迷失。
六:温馨:这毕竟是一部爱情片,必定有温馨的画面。
其实非常喜欢他们去寺庙祈福的那一段,那是这部片里比较短暂的,让人放松,倍感温馨的画面。
我很喜欢那种感觉,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空气清新,很安静,只有一些细小的杂声,不需要语言,只要两人凝望时的微笑。
很美好,真的。
只可惜,太短暂,她的消失让人感到慌张和失落。
在最后一幕,小小的蝴蝶停在他的脸上。
他侧过脸,微笑。
两个人的双手紧握,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
这一幕,也让人温暖。
最后送上预告片,给大家欣赏一下 另外有一个请求 有谁知道预告片最后的那段音乐出自哪里 ?
是否是这片的电影原声 ?
请告知 我非常喜欢。
很想下载 谢谢 :)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y-gdUHJRis/
木卫二关于此片的评论,令人遗憾.我不想在他的帖子上去增加他的人气,于是单独成篇,写些个人浅见.他并没有理解影片的内涵而仅从表面逻辑就断定是烂片,不仅武断,而且无知.让我想起一句话:无知的人往往嚷的声音最大. 宗教和科学的功能不同,宗教是给人精神慰藉,科学是解释现实生活.用日常逻辑解释宗教,打个比方来说,好像解剖一个人的尸体并未发现一个叫做思想的器官,于是便断定思想不存在.如果认为宗教仅是一种倡导生死轮回的迷信,自然无法理解宗教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在我的理解当中,这部影片实质上的精髓是"黑白同色".黑与白并无本质区别,正如对与错,好与坏,爱与恨都并非一定,而是视角不同使然.片中男女主角其实遭遇相同的感情经历,同样难以忘记过去的感情,但态度和表现却不相同.男主角压抑了自己的恨,而女主角压抑了自己的爱,两人都未正视自己的潜意识.正如心理治疗师所说:你的快乐是她的恐惧,你们两人是一体.如果两人能够结合一体,正视自己压抑的部分,两个人都会痊愈.正如那场令我感动的戏,男女主角在寺庙失散后,通过彼此的联系而找到了对方.四个人在芦苇地的那场戏,也许寓意了一种精神层面的透彻,男女主角站和观众一起站在超然的立场看待过去的感情,于是理解了过去的感情,也理解了现在的彼此. 寺院中的部分,是整个影片中最温情的部分,两个人的和谐与平静,失散后找到彼此的温暖,让一开始就带有恐怖色彩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联系带有一丝温情的色彩.但这依然是短暂的,在男主角潜意识中的恨,终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也注定了影片的悲剧.也许最后女主角幻化为蝴蝶,会最终化解男主角的恨,也许女主角的牺牲让两人或者说黑与白终于同一. 从影片叙事风格上来说,这部影片具有明显的散文诗的风格,并不适合用现实主义的叙事逻辑去解释,而这也正是金基德为我所欣赏的风格.金基德并不是情节取胜的导演,也不着重构筑人物关系.在我看来观赏金基德的影片,是在导演营造的美好的视觉体验中体会导演所要表达的内涵与哲学.如果从这种意图看,人物只是必要的人物,甚至在<悲梦>中,人物只是一个符号,谁是谁并无关键意义的区别,不需要邻居,也不需要朋友,因为和主题没有任何的关系.导演的这种极简主义的人物设置恰恰把观者的视点集中在了浓墨重彩的"黑白同色"上. 金基德影片的视觉体验也是一个突出的地方.<悲梦>故事发生的镇子中,狭窄的街巷,中国式古典建筑,男女主人公的家居装饰包括双方的职业设置,还有佛教寺院以及佛教意象的出现,都具有超越现实的美感,符合影片散文诗的风格,除了体现导演的哲学倾向,还是导演审美情趣的体现.审美情趣毕竟是主观的东西,美与不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接受并且欣赏这样的风格. 以上仅为我个人对影片的理解和感受,而对于蕴含哲理意味的作品的理解,每个人因为个人经历/价值观和信仰的不同会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解.最后一点个人意见是,对于这样的影片不要用懂与不懂来界定,谁也不是导演肚子里的蛔虫,无论理解多少,只要给自己带来了审美感受,引起了自己对于生命主题的思考,那也就足够了.
我看到了一个陌生人,我看到他的痛苦牵连到我,我开始痛恨,这个人的痛苦与我何干?
他的爱与我的恨,我们不一样...直至他如此悲伤,直至我如此悲伤,我知道我们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的痛苦没有分别...是,我分不清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分不清我的思想左右我的行为,还是我的行动表达我的思想,因为我分不清我的爱还是我的恨,分不清要拿起还是要放下,所以我感到痛苦,纠结于现实与梦境,徘徊在黑暗与光明之间...后来我杀了人,我不怪他,我们其实都有所想...后来我知道爱一个人是否认不了的,无论我多么的想...我对他说,我爱他。
这次,我不想再否认...后来我知道他放下了,一切都可以放下,那么就让我们抛弃恨,重新相爱吧...
这既是梦蝶又是化蝶啊!
金大导开始吹魔幻神秘风了。
很离奇的故事,极具东方古典神韵。
正当我在想着这一对男女怎么不捆绑起来睡觉的时候,男主角幽幽地拿出了一副手铐,我对金大导的崇拜再一次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女主角已经入狱了,铁门铁窗,男的为什么不可以睡觉呢?
而且,他都自残自虐到那地步了,竟然还没挂掉,生命力好顽强!
最后一幕是一流导演的手笔。
命运,有一种残酷的激情,怂恿着人们背叛自己的身体。
思想背离,躯体背离,最后背离自己最初的感动。
回忆,时时刻刻折磨着用心生活的人群,他们交出自己的脆弱献给灵魂的爱情,心不会说谎,只会为说谎的人伤心。
情感,在相爱越深的时候越琢磨不定,常常被某些情感迷惑,牵引着走向无法想象的未来,始终只能看到开头,猜不透结尾。
现在你闭上眼睛,能想起来谁的真实面孔。
真亦假时假亦真。
主角金是在一场车祸发生后知道自己的梦控制着一个女人的行动的。
他在梦里开车跟着自己的前女友,撞上了对面来的车。
醒来之后,他马上去了车祸现场,发现跟他的梦一模一样,但是开车肇事的人并不是他,而是一个叫兰的女人。
金爱自己的前女友,每次都会梦到她,而每次梦到跟前女友的事情时,兰就会梦游去跟自己前男友做同样的事情,但兰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前男友。
但是命运的安排,他们仿佛就是要这样牵绊,两个不相干的人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
他们在虚幻和真实之间交织。
金基德的电影,出场人物少,台词少,这部意外的多了点台词,但男女主人公,一个说日语,一个说韩语,却沟通无障碍,果然还是金式风格,另类依旧。
女主角在最后一幕里面异常的美丽,白色的病服,苍白的脸色,干净的眼神。
金导的女主角不非常漂亮,但都很有味道,在她们身上就可以看到故事。
这部电影虽然离奇,却让人觉得悲伤。
他们就这么如同诅咒般纠缠在一起,又那么痛苦。
爱情里,语言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年龄没有界限。
但一个人的快乐非得要建立在另一个人的痛苦之上的话,必须要做出巨大的牺牲。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忘记或不想提起的过去,对于当下的感情总会掺杂过去的情绪。
人类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你一直想要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拿到手上,有时候就是喜欢那种距离。
靠近不代表欢喜,远离不代表分别,每个人都逃脱不了为爱情的付出,或多或少,毕竟我们不是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
在所有金导飘渺的爱情故事里,总会透露出真实的人性,每个人看,都会又不同的感受。
‘庄生晓梦迷蝴蝶’寓意,如果梦境足够的真实,那我们就分辨不出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
《悲梦》就是这样得故事,悲梦非梦也,非梦亦梦也。
我们也常常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徘徊,幻想太真实,现实太虚假,不知如何是好!
而现在觉得,只要是好的,是真是幻又有什么差别,黑白同色,这些都支撑着我们活下去。
令人悲傷到抓狂的夢。
今年的亞洲電影節買了三齣,第一齣的《車票》看後感覺土土的,沒能引發甚麼感想。
這齣《悲夢》算是這次電影節其中一個重點,金基德X小田切讓,雖然我只是見到後者已經決定去看(然後才發現之前幾個電影節無獨有偶的我都選了有小田切讓的電影,原來暗啞底變了粉絲也渾然不知),而邀約友人時,只是說了小田切讓四個字,對方想也不想就說:就看這一個。
另外,電影的名字和主題也很像我的東西--悲傷的美學。
《悲夢》是一個帶點點奇幻的故事。
又或者因為這樣,金基德讓小田切讓飾演的金在電影裡以日語跟其他說韓語的韓國演員對話,刻意營造一個超現實的空間(雖然一開始時觀眾都笑了)。
故事雖然發生在現代的韓國城市,整齣電影裡甚少時間見得到城市景甚至室外景,大部份時間都取景於金和然(李娜英飾)各自的(過度唯美的)家/工作室裡。
金和然因為對各自的一段逝去了的情感無法釋懷而在夢中相連,金在夢裡不停夢到前度女友的事,而然就會在睡夢中實行了金夢裡的事。
於是二人開始跟心魔對抗,希望解除那個夢的魔咒。
電影發展下來,二人不但無法消除心魔,還變得越來越歇斯底里(同時夢跟現實的交界亦變模糊),到最後演變成駭人的暴力,崩潰和滅亡。
很沉重的電影。
二人的造型亦非常具象徵意味,金是全黑的,然是全白的(我就跟友人說男的打扮還可,女的打扮就很難在現實出現),代表了電影其中一個主題:黑白同色(大概是指二人對前度戀人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實都是源於同一種激烈的情感)。
到了某一個階段,然換了一身黑衣,代表她開始進入金的生命,但那並沒有持久,之後便又換回了一身白衣。
然的禮服工作室是最具色彩的場景,但我覺得目的其實不在顏色而是漂亮的布料服飾(然的身裙本身都很costume),而電影的主調是黑白灰的調子,賣的是唯美的悲傷。
背景是很重的韓國佛教主題,那些古典建築自然是建構唯美的手段,但亦不無象徵意義。
整體感覺很完整。
小田切讓的演出沒有讓人失望。
一身全黑造型突顯了修長的四肢和突出的五官,連身為男性的友人也大讚他是完美的化身(笑)。
而他由淡淡的哀愁,到跟心魔抗爭的悲痛,到跟然戀上的忽爾柔情,再演變為死命跟仍然潛伏的心魔抗爭的歇斯底里,逐漸由暴力步向死亡,全部都演繹得淋漓盡致,看得人膽戰心驚。
完本金被設定為圖章雕刻師就令人覺得只不過是為了好看,但後來當金把長褲脫了在上面寫字,再穿上然後用雕刻刀在腿上刻字那一幕,真是把我給嚇了個半死--其實都是為了表達唯美轉化成血腥的那種極度的暴力。
都是為了愛。
看了令人很忐忑的電影。
悲傷在空氣中揮之不去。
這電影有一種很熟悉的氣味,想來想去想不起來,回到家忽然靈光一閃--那種唯美的,氛圍的,訴說愛情的歇斯底里,夢(潛意識裡的黑暗欲望)的暴力,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悲傷,無法脫離的命運等等的命題,跟數年前北野武的《偶斷絲連》實是異曲同工。
《偶斷絲連》也帶點點《悲夢》那種奇幻異色,但北野武沒有很籠統的用灰調描繪悲傷,反而用日本四季的所有顏色鋪滿各個畫面,並不時於鏡內放進鮮艷得刺眼的桃紅色,來代表愛情的暴力。
兩齣電影不約而同的描繪了被愛情所困的人,在極度的悲傷和孤獨裡如何變得歇斯底里,而不管他們如何嘗試亦無法脫離那個境況,而到了最後除了不停對自己付諸暴力甚至尋求死亡的解脫,別無去路。
最有趣的是兩齣電影對宿命的看法亦很近似,兩者皆暗示了冥冥之中有一種很強大的力量操控了主角們的愛情和命運,而他們越是反抗越是讓自己走上絕路,很fatalism的愛情觀。
《悲夢》中金和然的緣份由一個解夢者開始,二人不斷跟睡魔和心魔抗衡,最終還是無法戰勝潛意識內的魔物和一種他們無法理解的外來的力量--金基德對這「外來力量」的解釋大概就是「業」:金的工作室擺放了各種佛象,而二人開始交住就是在一所佛寺裡,大鐘和瑪尼堆見証了亦預言了一段由「業」而起的緣份,而最後上吊自盡的然化身成了蝴蝶,又帶少許輪迴的隱喻。
相對的,《偶斷絲連》一開始是一段木偶戲,而主角們就是那兩個木偶,無法切斷身上無形的命運之線,只能跟從木偶師的意志把事前已經決定好了的故事演完,至於是甚麼力量躲在那布幕背後,北野武沒有在電影裡說明,大概就是一種很廣義的命運。
另外一個重點是戀人之間的牽絆:《悲夢》裡金以金屬手扣把自己跟然鎖在一塊,《偶斷絲連》裡松本和佐和子之間就由一條代表了月老的紅線的紅繩緊緊連繫着。
兩者都是為了保護對方而作的舉動,而諷刺的兩者結果都成了傷害的來源。
這也令我想起岩井俊二的《愛的綑綁》--我果然是看很多這種電影......大概是某種宿命促使的吧(笑)。
原文載於:http://www.xanga.com/suu4leaf/679588340/item.html
■片名:《悲梦》 ■导演:金基德 ■主演:小田切让、李娜英 ■上映日期:2008年10月9日(韩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金基德继续他的速成创作,一个带有警示意义的寓言故事,人物飘忽、主题抽象。
2004年的创作顶点过后,金基德始终没有停下来喘息一口,他用一年一部的低成本创作来拍摄艺术电影,大牌明星换了一个又一个。
无奈那一套东西说来说去,没有了汁水,只剩下干巴巴的甘蔗渣。
嚼着甘蔗渣的人,哪能推出大作,所以金基德作品是一部比一部不理想。
《时间》、《呼吸》的结局都能猜得出来,《悲梦》也不幸入列。
换句话说,缺乏悬念、空余形式的金基德没有了谈资。
喜欢符号分析的人可以尽情欢呼,因为金基德利用他的陈腔滥调,炮制出一部《悲梦》。
看懂影片不难,黑白同色、庄周梦蝶等关键词就大大方方摆着,等人去解读一个穿黑色、一个穿白色,如此而已。
可以看到,金基德运用了如此多的汉字符号,由片名开始,篆刻印章、牌匾对联上屡次出现。
此外,金基德不停用自己的审美体系来挑战和刺激观众,充斥大面积色块的室内布景设计,看上去既不协调也不友好,诡异丛生。
这种刻意陈列,对观众的提醒干扰,是金基德有意破坏韩国真实环境的做法,逆向倒行。
那只雕塑的模型手、那些纱布床单,加上前作早有出现的寺庙佛像神像和监狱密室禁闭,金基德仿佛施展了化功大法,过去的元素应有尽有,毒辣劲道,可惜摆在我们眼前的《悲梦》一点都不流畅。
故事可以用匪夷所思或者故弄玄虚来形容,就连里面的爱情观都是痛苦异常、纠结无比,难怪有人直呼金基德是妖孽。
此之甘饴彼之砒霜,倒不是人见不得丑恶阴暗,但小田切让和李娜英先后用“扮鬼脸”——就是用手指死命撑开眼皮的方式来制止自己入睡。
如此愚蠢的自虐,惊悚得直教人出戏,进而哑然失笑。
明明可以错开时间睡觉、又故意留下手铐钥匙,这等低级伎俩简直是幼稚可笑。
一边在想这细节上的逻辑不通,大概也是金基德写不下剧本,重复无力地缠着裹脚布罢了。
活生生的现实可以推翻“你在做梦我在演”,一切都是无稽之谈,但金基德一向不介意真实与否,所以有人会看不明白为什么小田切让一口日语,李娜英和其他人一口韩语,他们却可以无界交流。
《悲梦》里的主人公依然像绝缘体一般生存,他们没有亲友老小,不用社会交际,不与周围主动发生关系。
一旦有关系,也只会是触不到的爱情。
梦是个躯壳,爱情才是电影跳动的心脏。
无论对前任是念是恨,主人公受了爱情伤害,结果作用到他们身上,情殇如魔咒一般无法消除。
例外的是警察、警局和监狱,在金基德看来,它们的多次出现只是为了区分所欲为跟法律秩序的界限,象征寓意明显。
它们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到主人公的命运,主人公好似处处受到约束,解脱不得。
对于痛苦,片中人物的作用反馈是疯狂自虐,以自虐为手段寻求单一途径的解决。
两个人没有尝试借助任何外力,用双手拇指扣住男主角双眼、导致他不适叫停的咨询师(据说是临时麻醉的一种手段),后面也不见了踪影。
《海岸线》跟《呼吸》里的朴智娥继续扮演不正常人物,她分饰了多个角色,男主角的前女友、女主角的狱友等等。
她的存在跟四人野外互掐的关系混乱如出一辙,当时主角衣服颜色互换,爱恨难分。
显然,金基德太注重形式,他不断强调违反人类天性和自然本能的痛苦,比如不睡觉(《悲梦》)、不呼吸(《呼吸》)。
他卖弄赤裸裸的佛家元素,消极地认为生活真假莫辨,站在高处耻笑凡俗。
如果说五年前或者世纪初,自虐的金基德还带有些陌生感,引得观众神经为之一震一麻一紧,那么持续自虐、手举丧幡的他,还有招摇过市、大行其道的必要?
从几大国际电影节来观察,迷途打转的金基德不再是座上宾,而是滚滚恶评。
对高举高打的韩国电影而言,低成本、走小道的金基德作品是裨益补充,但不是每一部都值得奉若神明、请上神龛,绝对不是。
金基德的悲梦现在才看,虽然那段炙热绝望的时间已经消散但是春梦觉来心自警往事般般应。
可能具体的事情到头来记住的能有几件,但是恨却可以永远记住。
我觉得这种超现实的手法不过是一种警示然而毋庸置疑一定也有一个人和我做一样的梦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但是心里却想着拉开那扇遮羞布的门一刀把前女友和前男友给杀了。
即使杀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然而你们在欢愉痛快的时候未曾想过另一个人在黑暗的悲切中用刻刀割开自己的头颅,鲜血淌过脸颊唇齿俱裂。
谁说成全才是爱的广义,不争才是圆满。
做人被生活具体而麻木的表面所欺骗,背叛时刻发生只是因为赢弱的呼喊没有抵达冰层的裂面。
因为觉得暂时的无力才会有宗教的抚慰,然而因果报应是最暴戾的信仰。
金基德的形式中是不带一丁点的救赎的,即便是十指合并的参拜那也是为了心中血肉模糊的了结刻下一刀伏笔。
我恨你,万绿如梦的盛夏依然恨你。
我以为你和我开了一个玩笑,想不到铺天盖地都是真的。
如果有一天我终于放下一些事情,一定会只身提刀。
一刀将你了结。
更多的时候,梦是“私人化”的记忆,金基德的这部电影着眼于利用梦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建构梦的“现实性”,从而也增强了梦与命运的联系。
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那种悲剧性愈发凸显出来,那种与生俱来的“死本能”(即毁灭的欲望)被扭曲的生活激发出来。
而刚开始的时候,是对他人的攻击;最终,则转变为对自我的攻击。
然而,这部电影的缺点,就是太形式化了(也可以说是程序化了),很难直指现实的本质。
记得以前有人声称金基德的电影属于“黑色现实主义”的范畴。
但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只能说是他在朝“黑色现实主义”这个方向靠拢。
如果导演可以不再停留在“水面上”,而能细致的刻画出水底下的事物,那种似乎会更加接近电影的本质,也就是现实的本质。
用安德烈·巴赞的话来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影片的主题是“弗洛伊德式”的,对我而言就是病态的呓语。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主题,也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主题。
大概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没有比梦更悲伤的事物。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从醒到梦,再从梦到醒,从生到死,从黑到白,都是物化,从佛教来看則是無常。
生和死,就像黑和白同样真实。
只不过人受限制于自我和时间这一狭隘的视角,只看到某一特定的真实,而忽略了其他的真实。
“而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
”不懂得物化道理的人是愚蠢的,他们以为生才是快乐而死却是痛苦。
其实生死是同一的,就像黑白同色一样。
Jin和Ran一开始就是因为不懂得物化的道理,所以才执着于醒而恐惧梦,却不知道醒和梦也是同一的。
除了执着于醒,他们还执着于人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导致他们深陷过去的泥沼无法自拔,就像片中精神分析师说的:“梦境代表了你对未来的恐惧。
”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和过去确确实实发生一切相对立。
所以与其说是他们是深陷情网中,不如说是因为过去的一切爱恨情仇都如此真实,才塑造了一个如此真实而强烈的自我同一性,使他们自困于自我当中。
而脱离这种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动摇自我同一性。
所以才出现了麦田中四个人精神分裂一样的争吵场景。
但他们恰恰是幸运的,因为正是这种梦就是现实的经历让他们意识到虚幻与真实不二。
不仅如此,爱与恨,痛苦与快乐等二元对立的元素都模糊了界限。
虽然这个真相是如此残酷以至于他们一开始不愿意接受。
因此自杀不应该解读为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超脱。
正正是因为懂得物化的道理,自我被消解了,黑白同一了,死也就变成生了。
而讽刺的是这一切道理只有那个和Ran同窗的“不正常”的精神病人才懂得,所以才笑着看到了化蝶的Ran并和她再见。
林语堂评庄子是“中国的幽默始祖”,而这个不起眼也不正常的人物其实就是典型的道家诙谐式的真人。
就像《庄子·外篇》中:宋元公想要画画,众多画师都来了,接受命令拜谢后站在桌旁,润笔调墨准备着,门外面还有一大半。
有一位画师最后来到,自在安闲并不向前挤,接受了旨意也不恭候站立,随即回到馆舍里去。
宋元公派人去看,只见他脱掉衣服,光着身子盘腿坐着。
宋元公说:“可以啊,你才是真正的画师。
” 这位真正的画师恰恰是“不正常”的。
而我们所谓“正常人”的世界却视其为荒谬,就像警官说的:“梦境和现实是两码事!
” 我们的这种观念是如此强烈,金基德的这种“不正常”的故事可能也因此才受到了我们正常人的质疑,就像短评里面有人说“此导演越来越傻”,无奈金基德已经在这部电影中对这种所谓的“正常人”作道家式的讽刺了。
所谓的庄周梦蝶,加入了太多的中国元素,反而更不适合中国观众。
我也就是为了小田切让,没想到这么。。。= =
怎一个囧字了得啊
不是你想到一个自以为奇特的点子 就能拍成电影的
佛不止是看破紅塵,佛也是明白眾生苦難
太多的细节玄机藏于其中,这就是黑白形成的张力.从黑到白,从无到有,从记忆到忘却,从填满到清空,从爱到恨,从崩溃到麻木,灰色的梦境里有猩红的血,浓艳的戏台中间一只安静的,白色的蝴蝶,它煽动翅膀,飞过悲伤的枷锁,梦境的迷宫,牢笼的高墙,来到你的灵魂前
化蝶。。。
一贯的金基德..钻进一个人的梦境,这感觉原来并不好。
我想给2颗星的。基于对金基德的期待。
看不太懂
有点小愚蠢,为了小田田忍了
金基德又一极端力作~~不过,日语与汉语的对话听起来还蛮和谐的~~哈哈
死生契阔
这是什么爱情片,完全是自虐的写真.小田的电影怎么看怎么别扭.
形式过头...金老板最近是怎么了~
早看过 还是金基德一贯的风格
2021.12.11 观看《阿里郎》时,片中金基德提及拍摄《悲梦》过程中差点导致女主角李娜英死亡的意外,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好奇,结果当时没抽时间观看就拖到 2022.04.14 才终于观影:前一个多小时的内容没看到与之对应的戏份?让我都快怀疑是不是成片剪掉了?直到临近结尾上演女主角在狱中上吊的情节就判断应该就是这场戏没错了。
看得人难受
这年头感情就他妈的扯淡,我喜欢这结局,全死了好。
最后一幕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