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细节其实在我看来很有点意思,我只摘两个出来供大家品味。
一个是当得知客机最终成功着陆后,航空中心高管聚集的会议室内一片安静鸦雀无声,男主爸拎包走人。
我在想,这要是美国人拍的话,必定是一片沸腾欢呼之声。
(无数美国大片可证)第二个则是结尾处,如果是美国拍的影片,那这两个老爷们必是国家的英雄,人民崇拜的偶像,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对象。
但可惜,一纸辞退报告就打发走了这两个“英雄”,只不过经过老领导的“推荐”又跑到了另一家“又”号称俄罗斯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当实习生。
(我怎么用了‘又’这个字?
)俄罗斯人那种冷幽默与低调自嘲另我不禁莞尔。
国庆期间三部主旋律电影争霸,《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凭着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我去看《我和我的祖国》,其他2部只是有所闻。
据悉《中国机长》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有豪华主演阵容,包括我喜欢的演员,张涵予,袁泉。
但我并没有去电影院观看,而且选择在家里看了俄罗斯电影《火海凌云》。
《火海凌云》也是一部空难电影,演员阵容堪称顶级,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他主演的《绝杀慕尼黑》篮球迷我想都看过,另一位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他主演的《最后一球》足球迷也不会陌生。
电影中两位机长给我们上演一场脑洞大开的空中营救。
电影中不仅有灾难,更体现了人性,没有特别的主角光环,只有乘客们的齐心协力,从火山爆发,到空中换乘,从地面到空中,险象环生,视觉效果满分。
空中换乘那一段刷新了我的认知,心想还有这个操作?
如此疯狂霸道的营救方式,叫大开眼见,战斗民族开挂起来,果真牛B。
《火海凌云》不刻意也是我喜欢的重要一点,各路配角登场只做自己,没有去迎合或者衬托主角。
电影也没有重墨煽情,救人时不废话,不慢放,有条不紊的进行,观看时依旧被感动,被震撼。
在感情线上,没有黑化,没有狗血,没有第三者,男乘务员凭善良和勇气赢得芳心,古辛副机长与女神复合,津琴科机长与儿子和解,灾难之后的人,都将重拾生活的真谛。
最后,这部电影强烈推荐,先扬后抑,前期铺垫很足,后边深受感染,满满的感动,满满的正能量!
极富正义感的飞行员古辛,因违抗上级命令而被军队开除,成为民航机组的实习飞行员,并结识了精神导师津琴和恋人亚历珊德拉。
然而,在一次飞行中,突遇的火山爆发、恶劣的天气状况让机上的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机上所有成员命悬一线……借鉴一下这个评论谢谢这场灾难中,普通人的表现都很真实,特别是投票表决是否要去帮助另一架飞机的时候。
有的人刚刚逃出来,就只想快点回家,有的人考虑到有孩子,不敢冒险,这些都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两难选择。
整个逃难过程,除了机长们的高超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后面坐着的那些普通人也齐心协力一起互相帮助度过难关。
这些都让一个故事变得完整立体。
很多人说开篇那一小时是尿点,很冗长。
但这部片子就是前一小时是铺垫,后一小时是将一个个铺垫逐一收尾。
开头写男主的不守规则,第一次驾驶客机就各种突然晃动还以为故事会像另一部冲上云霄(看过冲上的肯定记得sam哥反复强调的机上乘客安全和严谨态度)结果后来却是男主紧急go around避免了危险。
全片有几个令我觉得感动的点老机长命令群众登机之后另外一位死了妻子的飞行员去和妻子做最后道别(当灾难来临甚至连尸体也无法带走。。
)然后老机长想起自己的儿子生死未卜也红了眼眶,作为一机之长即便不是机长只是一个普通的leader第一使命始终要以大局为重,以尽可能保全最多的生命为先。
还有男主的飞机终于等到了水塔倒塌,成功起飞那一刻真的终于松了一口气(明知道剧情肯定是成功起飞的)到这里还剩一小时,你就会知道肯定不会那么顺利,果然接着的是engine fire、另一个engine也故障、其中一个机轮损坏(这些真的一般是模拟舱才遇到,现实遇到一次都九死一生)另一架机还漏油。。。。
狗血剧一波接一波,但看影片时完全没有吐槽而是真的为他捏一把汗,这里归功于特效和演员还有情感渲染。
片子有不够新颖的部分,有些情节、情感让我想起了一些2012的片段,似曾相识。
但全片有一种很顺畅看完之后很爽的感觉,不矫情不勉强,该死人的时候就死人(我这样说会很冷血吗)甚至最后那个飞行员被东西砸到抓不住绳子死掉,虽然觉得很惋惜,但换种想法,他去陪他妻子了。
最后结尾那里点到为止真的做得很好维卡和安德烈的拥抱远比烂俗的要kiss而kiss美好暖心男主一个人在雨中越走越远的身影远比男女主一顿腻歪或者表白要有意境老机长和家人儿子温馨的早餐,就像平常日子的每一天早晨最后男主和父亲相互依偎,不需要言语这些都点到为止的刻画的非常赞吐槽一下先吐槽老机长开头那幕霸气的让别人提着包进模拟舱还以为他能成功land,谁知道也撞了再来是片名真的有点low最后真想说空军出身的男主真不愧是战斗民族的机师,真的可以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了。
The end.
这是一部比较传统的灾难片,有人不幸遇难,也有人侥幸逃生,结局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吧,老机长和家人缓和了关系,实习机长获得了亲情与爱情,乘务员也获得了爱情。
穿插在影片中的还是有很多要素的,比如某些职业对于男性女性的不同看法,像是实习机长女友,又如男性乘务员,但是影片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你能胜任你所在的职务就可以摆脱性别的歧视。
还有一个是规则问题,规则是人制定的,但是人不能被规则束缚,必要时候还是要打破规则寻找生路的。
ps:影片中时不时的会拍到一个亚洲女性,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女的我很尴尬
文/梦里诗书 《火海凌云》是一部带有鲜明俄式风格的灾难电影,诚然对比好莱坞那出色的节奏掌控,前段冗长的人物铺垫,让人不免错以这是一场航空公司的肥皂剧,但电影在后段开始持续发力,不仅有着足够惊险刺激的生死救援,更让人所见战斗民族的洪荒之力。
电影的前段虽有着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和偶然为之的幽默,可整体来说已与《火海凌云》的命题跑偏了轨道,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长里,其所见导演近乎无法在灾难中去树立人物,而要通过大量的铺垫来理清脉络,且能看出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又有着太大的野心,希望透过主人公来建立爱情、亲情、友情、正义、人道等等,但这些元素其实在后段的灾难中也能被一一展现,这使前段繁杂的构思只是成为了食之无味的鸡肋。
当东拉西扯了过半时长后,这场尴尬的职场爱情终于走向了灾难片的正轨,虽然最终成功救援的结局是不可更替的金科玉律,但透过火山起飞与空中转移两场环环相扣的惊险戏码,仍然做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刺激,而在剧情细节上,一面两场惊险中穿插的那场投票表决,彰显以人性的伟岸,另一面在成功救援后,电影也有着一反好莱坞英雄的欢呼圆满,而是一场带有着鲜明俄式电影风格的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的耐人寻味。
这部作品给人最大的观感在于仿若看了两场不同类型的电影,导演尼古拉·列别捷夫并没有能去逆转80年苏联同名电影中就已然存在的问题,正如那在情感上也滥用的洪荒之力,太多的情感线索实则难以立体呈现电影寄望的纵深,毫不夸张的说剧情衔接的断层使电影即便删减三分之一的时长亦并不会对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而这宝贵的时间本可以更多的去在灾难面前挖掘以人性的深度,这也是这部电影真正应当着点的内在。
无以否认《火海凌云》作为一部灾难片的精彩,但也难掩于其自身剧情断层的短板,如何在不迷失自已风格情况下营造紧凑的节奏,掌控好这战斗民族的洪荒之力,或许也是俄罗斯动作电影未来所要真正思考的问题。
英语版标准的伦敦口音,无地吐槽。
前面的铺垫剧情略显乏味,是对于主角的性格铺垫。
我觉得对于航空爱好者来说会很吸引。
一开始客机上说有200人,可是第二个中巴最多装50个人好吗。
后面看到岩浆的模样我也是醉了,而且如果客机前跑道上有岩浆的话,会直接变成熔岩,飞机会撞到。
这岩浆就是跟着飞机走的。
本片对于前后铺垫很重视,包括等着陆后再说吧多次出现,而且几个家庭也描述地很好。
一开始管理部门和航空部门似乎很反对,但最后撒手不管。
还有空中接力,理论上是可行的,可行个头啊,客机只剩下一个发动机了,货机没有,就算平常两架完好的飞机都不可能好吗!
这种方法军用飞机都不行,还敢飞真不愧是空军过来的。
在途中乘务员有收集客机上人的保暖衣物,这很好(✪▽✪)。
机长沿着绳索爬过来我也是目瞪口呆,第一空气阻力我们暂且不谈,这机长的心里素质可谓超级优秀,第二货机在切换自动驾驶后油量不可能支持到机长爬到客机的好吗!
就算专业运动员在如此大的心理压力下不可能在10分钟内爬到。
有一处细节:货机的仪表盘是慢慢熄灭的,而且乘务员疏散乘客用的是英俄双语,这很好。
着陆挺精彩的,在一个起落架卡住的情况下安全“软”着陆,着陆的时候飞行员的操作也是往左方向操作的,与后文飞机左翼折断符合。
最后这么大雨那些消防车还用高压枪往机顶喷,细节很好。
最后老机长莫名奇妙变成了实习,好像没有任何一家航空公司会把一个飞了几年的老机长降为实习吧,更何况老机长没有任何错。
总体来说特技堪比好莱坞,但是对于剧情处理还和好莱坞差距大,物理航空实际差距大。
不过因为是电影,就不计较那么多了。
本文的几个人物细节:有一个很憨的矿工,上机就要东西吃,后来还安慰别人说,矿里恐怖多了;在灾区的机长在117一降落的时候就问遗体能不能运走(他的妻子),临上机时他还回头去跟他妻子遗体告别,那处也有特写;货机上的那对情侣抱在一起,第二次运篮子的时候上了,但是最后飞走了本来男的是抓住了篮子,女的抓住了男的,男的放手自己很有可能可以生存下来,但是最后男的为了女友,自己松开了篮子,两个一起飞走了;邻居骗邻居小孩他妈在另一架飞机上(救人的时候还多次给小孩焦急等待他妈的镜头)救完全部人小孩发现没有,问邻居,邻居没解释,没直视小孩坐下了,到最后安全下机,小孩还问了邻居一次;下机后,女士让大妈打电话给大妈女儿(在货机向大机转移的时候,大妈给自己女儿电话给女士,让女士活下来打给大妈女儿);等大巴的时候就有两个女士和几个小孩(貌似是他们的姑妈A、B)然后一部大巴到了,另外一部没到,女A到了就找机长说女B还在另一部大巴(有一个乘客纠缠男二问什么时候飞,就是女A推开那个乘客的,就是为女B拖延时间)转移成功后女B一上来,小孩就大声喊姑妈!
也西也东,又社会又资本,沙俄剧变到华约解散,沧桑而深刻,勾画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宾、彼得罗夫斯基大剧院那些独特色调。
继F-14以后更觉得这部翻拍片不容易,大量驾驶舱特写,似厄瓜多尔火龙广角镜,民航搞出军用即视感:客舱失压、单发、无ATC指引简单粗暴迫降,穿越雷电、火山熔岩,物理盲喜欢你,老毛子!
难得导演对感情线一路冷处理,不煽情、不幼稚说教、若即若离,变温婉成悲凉……
俄罗斯现代灾难大片,航空公司的一次飞行抢险任务,猛烈燃烧的火势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广阔的三维场域蔓延,星星点点的火花横飞乱溅,立刻将整个小岛点燃成一片通红的火海,怎样迅速越过这片燃烧的火海是全体被困人员的首要任务,他们能否逃离火灾,完成火海凌云的艰难壮举呢?
从火势燃起之时就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生之旅:自告奋勇去寻找遗失乘客的机组人员不顾危险。
汽车起火后他们奋力把乘客安全转移。
因跑道过短而起飞失事的飞机,熊熊燃烧的机身里是葬身火海的遇难者。
机长争分夺秒,冒险在状况极差的跑道上起飞,带领因目睹起火飞机惨状而恐惧犹豫的乘客暂时免于火海的吞噬。
高空两座飞机上下并排而行,以完成空中转移乘客的任务。
这是因为飞行途中一座飞机的燃油即将耗尽,危难之际机长儿子想到了空中转移乘客的办法,这名平日里叛逆捣蛋的古惑仔和青年飞行员一起并肩作战。
青年飞行员随机应变的飞行策略和出色稳健的驾驶技术终于带领乘客脱离险境,安全着陆。
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空中惊险历程。
其中地勤系统的实时通报、精准分析和密切协助,美丽的空中小姐们危急时刻细致的指导和体贴的安慰也起到了稳定乘客的作用。
这两架刚从火灾现场逃出的客机在飞行途中高危警报不断,从发动机着火到开舱营救再到燃油耗尽、紧急迫降,驾驶舱里的飞行员面对当前危急的困境,完全明了机毁人亡的可怕后果,他们本能的反应也是紧张焦急的。
万里高空孤立无援的他们像是被高速放逐在空中,正茫然奔向前方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
然而这些训练有素、勇敢乐观的飞行员没有慌乱失措,他们随时和地面控制人员保持通讯,大家严阵以待,精确果断地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空中营救得以成功实施是航空公司多方人员沉着应对,群策群力的结果。
这都是些飞行技术高强,心理素质过硬,聪明强健的蓝天战士,他们的身后是几百名恐惧而慌乱的乘客。
旅客在航程中暂时把生死托付给了飞行员,无论危险有多大,无论希望有多渺茫,飞行员的头脑必须保持冷静清晰,他们需要灵活机智、分秒必争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当然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战胜驾驶过程中的任何困难,最终扭转危机,力挽狂澜。
影片通过对高空飞行营救动态过程的展现,让我们直观地认识到航空业的复杂、庞大、精密和高风险的特点。
飞机是绝对高精尖的科技产品,航空产业乃大国重器,飞机从顺利起飞,平稳飞行再到安全着陆需要航空公司全体成员的全程通力合作。
影片集中展现了航空公司的职场精英们自信昂扬,精神抖擞的工作面貌,以中年机长的严肃认真和青年飞行员的积极进取为代表。
他们集中精力,团结合作,勇敢机智,尽职尽责,是翱翔在蓝天的勇士。
通红弥漫的火海,宏大壮观的机场上不停起落的飞机和忙碌穿梭的机场员工,飞机凌云飞行时惊险逼真的镜头,都是本片的看点。
青年飞行员和他的空乘女友爱情事业双丰收,灾难片里的爱情戏份很少是应该的。
青年飞行员展现了非凡的意志、优秀的品格和杰出的能力。
火海凌云的成功飞行中,英雄人物绽放出勇敢无私的人性光芒,人道主义、互助精神得到很好的体现。
我对俄罗斯电影知之甚少,看过“火海凌云”后对俄罗斯电影工业的技术实力感到佩服。
本片立意无外乎英雄主义,战斗民族的集体英雄主义。
发动机着火,警告灯闪烁之后如果按下去会灭火,但是发动机就不能再次启动,等它自己灭这操作太精髓了。
起飞的时候看男主使劲儿拉杆,真怕他拉失速了。
这公司应急指挥室有点小不过也有三个疑问:1.舱内是增压的,舱门为什么在没有结构损坏的情况下打不开。
好像没有拉开手柄2.着陆的时候是应该还是有油的,机翼折断之后为什么一点火苗都没有3.着陆的时候襟翼才放3度啊
看完跟朋友吵了一架,她老是在旁边说话。
为什么要英语配音,而且还配得那么烂
前段部分挺难熬,有种苏联影片咋咋唬唬的赶脚。后面的灾难片倒是把握的不错,秀恩爱真是死得快啊!
虽然片子一般又老套,但是你国整天逼逼的电影人就是拍不出这水平
好看
其实俄语片看的是不多的,这片的灾难的特效做的也不错,然后幽默感也有插入,让人感觉紧张之余也有一点点温馨和有趣,2017年年初看的,感觉是2016年度最佳的灾难片。ps.战斗民族的,飞行技术真是刚刚的。
虽然80年代苏联大国崛起多年其覆灭也早有预兆,但当时那部好莱坞画风的苏联灾难片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30多年过去了现在这部融汇了各种滥情、特效的翻拍片只剩下各种槽点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国家有罪,艺术未必能幸免。
视觉效果不错,上半部是职场,下半部情节紧张刺激。
这个流畅的主旋律影片讲述了一个直男专(家)二代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到了一定年纪,连嘿嘿嘿的啥生活也不能冲淡人生的自毁倾向,还是需要去生个熊孩子然后努力去感动和教育他。让我们都为祖国的未来繁荣做一份贡献吧。以及果然是个翻拍电影,旧时代真热血啊。
不愧是战斗民族!真诚地简单粗暴,连路人死都死得那么干脆利落!这要是好莱坞的套路,就应该绳索慢慢断掉,给特写,紧张bgm或者干脆没有bgm,要死的路人由近景开始推,再给特写,然后煽情bgm,然后再死掉。战斗民族完全不屑这种套路啊,吧唧吧唧,连路人脸都看不到就挂了。给四星不怕你骄傲!
其实挺不错的一个电影,很惊悚,虽然中间能看出一点点特效的痕迹,但是不妨碍他是一个好片。
冗长且庸常,套路轮番上。如果前一个小时可以精简成十分钟,后边的槽点没那么多,应该能成一部很不错的灾难片。
俄罗斯的灾难片进步好大,比前几年那部Метро好看多了,无尿点,加上我的赞叹分给五星。
熬过60分钟铺垫与前戏,终于来到跌宕起伏的灾难部分,简直秒变2012。继2013年《地铁惊魂》后,俄罗斯再次上演灾难大片。角色鲜活与特效可接受——天朝拍马屁都追不上。稍显遗憾的是,没有双线灾难(太浪费双机齐飞),且早早混入火山灰的大飞机不足以承担更多荆棘。合格线。
太长了,有点强行灾难片的感觉
作为一部灾难片,看过之后确实感觉非常的灾难。
毛子的主旋律空难营救,前半段铺垫日常,后半段高潮迭起,就算柯南来了估计都要磕一个再走。原本各种离谱的设定,在这里想想是在俄罗斯反而意外能接受了。
上联:年轻帅哥看似桀骜技术强,危险关头,过岩浆、穿雷雨,驾驶破飞机实现惊人逆转;下联:中年机长外冷内热胆识高,生死之际,顶狂风、踩黑云,手攀细铁索铸就高空传奇。横批:战斗民族棒棒哒
物理都还给老师了吗…
老毛子的想象力没想到也这么出彩!一星给飞行员,大写的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