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看表演什么的,这部片子还赶不上肥皂剧:程式化乃至脸谱化,也基本上谈不到音乐、摄影等电影语言的运用,顶多是又一次感知了日本的二战片的套路:贬陆军夸海军,这类电影从《啊!
海军》以下看了太多,在各国的二战片中独树一帜,也许当年陆军的后人也深知日本陆军给日本民族带来的灾难,不好意思出来反驳吧?
当然,真相是我们这些外人不可能了解的。
这部海军片的特别之处是没有直接表现陆海军的对抗,谈判桌的两边都是海军,传统的战列舰派vs山本五十六所代表的航母派在争夺一笔造船经费,航母派任命了一位数学天才计算战列舰的实际造价以揭穿对方蒙蔽政府的阴谋,影片的主要时段都是他历尽艰辛的计算过程,海军部的最终决策会上他也确实不辱使命,影片到此本该结束:科学战胜了面子,但情节巧妙一转,战列舰派竟然承认了作假之后提出了“麻痹对手论”从而赢得了经费,突然,数学家提出他计算中发现的船舶设计方面的缺陷,竟然在会议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对手放弃经费而情节再次转折,还没完,电影尾声,战列舰派告诉天才,他的目的原本就不是造船,而是相信与英美的海战不可避免为了阻止日本亡国必须以一艘超级优雅能够代表日本精神的战舰被击沉来让日本人猛醒,天才恍然大悟,帮助他改进设计,这时,观众才明白片头沉没的就是这艘巨大的战列舰。
三次转折,次次出人意外,不变的是二战时日本海军的爱国且文明:海军内部无论新旧,都从心底反战。
造舰是为了她的沉没,这种日本式的美学足够震撼,而且,并非没有史实做依据,据说海军战神山本五十六就说过:“试图挽救海军的努力是徒劳的,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暴自弃,再重新开始。
”
大和号战列舰前世今生的一种有趣假说,天才数学家想用数字来诠释真理正义,但最后还是向非理性的狂热妥协而选择了以毒攻毒的止损策略,积极地消极,主动地被动,乐观地悲观,绝望地希望,故事一波三折的很有看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古人的经验智慧能否给今天的中国人足够的警示呢
知耻而后勇,唐代开始,明代,清代,日本人的精神和野心值得我们学习,一个只有火山海啸,地震的岛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挠的日本人,人穷志不穷,知耻而后勇,为集体主义 无脑牺牲的想法恐怕只有他们能干的出来,日本虽然败了民族精神尚在还是没有垮掉,而我们却有近代100多年的耻辱,外族入侵其实早就是家常便饭,外面不闹自己也跟自己闹,出现灾年有外敌,自己就崩溃掉,我觉得这就是千百年帝王思想的束缚,使我们固化了奴性思维
至少我看过的日本二战题材类的电影,都是充满了反战主义思想。
《男人的大和》与这部《阿基米德大战》都复活了大和战舰,日本人心中国家的象征,随着战争沉入海底的碎梦,成为心头永远的遗憾。
战争在一些政客心中是煽动是操控,在普通国民这里就是牺牲是死亡。
时刻思考: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事前漫天的叫嚣(洗脑)和颅内高潮,事后的民族悲剧(炮灰)和家破人亡。
历史的轮回证明,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经验教训。
20200824更新一下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还把这部电影当反战片,那我就简单粗暴地解释一下反战:战争是地狱,所以人类应该避免未来的战争日本战后叙事:战争是地狱,所以战争双方都不是好东西,谁也不比谁高尚,谁也别批判谁反战败:明知道打不过米国公你还要打,你们是傻X吗?
就这么简单——————————————————许多评论将本片归为反战片,但我个人的观看体验:这部电影并不是反战,而是反战败。
而反战和反战败,完全是两回事。
国内的宣传很误导人,动不动就右翼崛起,一刀把日本人分为了承认战争罪行的左翼和否认战争罪行的右翼。
事实上,对旧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最了解的并不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毕竟是日本人吃了几个月的燃烧弹和两枚核弹。
对旧日本军头们的狂妄和愚蠢最了解的当然也是日本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同“旧日本军头们是蠢货”的日本人认同“侵华战争是在犯罪”,这一点很重要。
反战,和反战败,是大相径庭的两个概念。
实际上我接触到的普通日本人的想法非常简单而功利主义是"旧日本军头们蠢就蠢在吃掉了东三省还不停手,没有和美国人签订协议。
"注意这里的协议,99%的中国人应该都不知道在卢沟桥事变之前,罗斯福因为优先欧洲的战略试图和日本人达成协议稳住太平洋局势,协议的内容基本上是:原则上承认伪满洲国;承认日本人对朝鲜半岛的占领;维持美日石油贸易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日本人停手,不再扩张势力,那么美国人愿意亚洲局势维持现状,并保持美日石油贸易不中断。
但是这个协议最后被日本人拒绝了,决策流程后人不得而知。
后面的历史就是我们熟悉的美日矛盾激化,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日本投降。
这就是最普遍的日本人的想法,侵华战争是没错的,毕竟从朝鲜开始到东三省,日本人就是靠着夺取海外资源发展起来的。
错就错在吃了东三省之后还不停手(下级军官独走,上层军官实际上是反对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错就错在明知道打不过美国人还要打。
换句话说就是:我去抢劫没问题,毕竟我就靠抢劫发家致富,错就错在没有及时收手,错就错在明知道洋基佬我打不过他,还要惹他。
这就是本片给我的观感。
发动侵略战争不是罪行,只是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决策。
九一八不是侵华,只是扶持了伪满洲国独立。
至于侵略朝鲜在本片则提都没提,日本史学界甚至认为日本出兵朝鲜是帮助朝鲜王朝从清王朝统治下独立的“义战”。
“义战”的结果就是朝鲜被纳入日本领土,朝鲜百姓要学日语改日本姓名,全盘“日化”。
军头们瞄着世界警察预备役美利坚做战争准备也都是群蠢货,因为根本打不赢为什么要打。
要是打得赢的话嘛...............那道理就不然自明了。
这就是我说的,反战和反战败是两回事,不应该混为一谈。
现在大多数日本人反感旧日本军队(尤其是陆军),但他们并不反战,只是反战败。
本片的思想也是如此,反对和美国人战斗只是因为打不赢,而没有触及到为什么要和美国人打、为什么会和美国人打、为什么美日矛盾会激化。
(题外话,旧日本帝国发家全部来自于对外侵略和掠夺,从甲午战争入侵朝鲜,到日俄战争,到侵略东三省,再到全面侵华,再到珍珠港后全面入侵东南亚。
从民族情绪来讲他们必然会承认侵略的正当性,因为如果承认侵略是一种罪行,那么请算下来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人发家以后的一切都是“赃物”。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民众作为一个集体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认同本片的主题是“反战”。
另外说回这部电影。
日本人特别崇拜天才,特别喜欢捧天才,影视作品中也特别喜欢塑造天才。
而且这个天才还不能是个正常人,那样不够有味道。
必须得有点怪癖的天才才是天才,例如不喜欢洗衣服的秋山真之。
因为狂热的追捧天才,还出现了辻 政信这种可以模仿秋山真之,装成天才的旧日本军官。
我想日本人大概特别没法接受历史唯物主义。
本片实际上就是套了个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背景的天才片。
男主角是个有点怪癖的天才,完成了一项常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最后也一定是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成为了一个人世间彷徨的孤独灵魂。
没什么好说的,基本就是这个日式天才片的套路。
我个人一直不是很习惯比较夸张的日式表演方式,不过本片显然值得仔细看一遍,但是不值得仔细看好几遍。
没有题材加分,所以按我的标准三星。
另外我再多说一句题外话,旧日本海军用更贵的小船拉低大船报价实际上是真事,我记得没错还闹出过公案。
根据我以前看的资料,大和号的具体造价是没有准确数字的。
因为造船不是一锤子买卖,建造过程中币值也在改变,额外继续追加投资是很正常的情况。
男主的算法也不可能直接得到过去造船耗资,因为没有计算通货膨胀。
也不存在航母派和战列舰派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撕逼,的确是有对资源的争夺,但是不存在造战列舰就不造航母的零和博弈。
实际上日本人对美国人的九段作战计划就是要航母配合战列舰出击,1937年的丸三计划决定两艘战列舰(大和 武藏)和两艘航母(翔鹤 瑞鹤)。
因为大和级是一造两艘,自然也不存在“建造一艘独一无二的大和号,让它成为日本的象征,然后被击沉代替旧日本死去”这种美好的想法。
如前文所述,你在想什么,你看的电影就在反映什么。
1、櫂直,当然是天才,但更厉害的是,执着,坚定的信念,我接了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完成,甚至有些不择手段。
当然,对手更加不要脸。
2、造假战列舰造价的人,和反对造战列舰的人,自己内心都坚定的认为,只有我的主张,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选项。
3、1933年左右吧,日本已经在造航空母舰,差距啊。
4、櫂直和他的上司,成功地证明了造价的造假,但却没能阻止建造“大和号”的举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被说服了。
5、大家都知道,无论怎样,都会走上战争扩大的路;大家都在想,如何更好的走;而没有人想,这条路到底对不对。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政治正确!
大概,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关于偷袭珍珠港之前的,日方的决策吧。
大家都在追求政治正确,绝不能站到对面去,反正有人会反对的;东条英机也是,反正天皇会否决的。
不料,天皇也要政治正确。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1941年10月20日,大和号战列舰海试:
作为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长263米、宽38.9米,满载排水量72810吨,配备9门460毫米主炮,一发炮弹1.5吨,成为军国日本的精神图腾: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日本有大和号。
然而,这个号称无敌战舰的钢铁巨兽,在太平洋战争中几乎没发生什么作用就被美军击沉:
大和号爆炸沉没产生的巨大烟云,200公里之外都能看到,似在宣告军国主义的覆灭: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从《战舰大和》(1953)到《男人们的大和》(2005),日本描述大和号的影片数不胜数,根据三田纪房同名漫画改编的战争大片《阿基米德大战》脑洞大开,从全新的角度演绎大和号的前世今生。
片头再现1945年4月7日大和号的死亡之旅:坊之岬海战。
美军战斗机、轰炸机、鱼雷攻击机蜂拥而至,冒着铺天炮火拼命攻击。
剧组显然考证过战斗细节:美军汲取了击沉武藏号耗时太长的教训,先消灭大和号左舷的防空火力,再用鱼雷攻击左舷,使其横倾——影片忠实地还原了这一细节:
制作精良,连水线以下附着在舰体上的贝类、海藻、浮游生物都没放过,真的很可以:
一名美军飞行员跳伞落海,马上被卡特琳水上飞机救走,日军看得目瞪口呆:
这个镜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日美综合国力和战争理念上的巨大差距。
时间回到1933年,日本陆海军争风吃醋由来已久,海军内部的航母派与舰队派就海军未来的战略和造舰计划,也存在激烈的争论。
曾在美国留学的山本五十六,深知海战的未来是航母时代,对巨舰大炮主义嗤之以鼻。
舰队派岛田繁太郎认为:“从空中攻击是小人行为,不是我们高贵的帝国海军的做法,舰队决战才是海军的本职!
”
数学天才棹直非常厌恶不顾民生、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山本五十六请他出任审计,找出舰队派造舰预算的漏洞,以便将有限的资金用来建造航母。
最终决定会议,棹直拿出独创的一套公式,根据吨位就能推算出军舰造价。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公式,忽悠,您接着忽悠——舰队派:妙高号巡洋舰9700吨。
棹直很快算了出来:2816万元。
根据棹直的计算,舰队派造舰预算8900万的数据有误,实际上高达1.7564亿日元。
航母派要求舰队派解释为何要谎报军舰造价,后者索性承认预算造假:为了保卫日本,钱算什么?
虚报预算是为了麻痹敌人。
片尾再次出现超级大逆转,反战派棹直居然被说服,帮助建造大和号!
谁也不傻,舰队派中坚平山(平贺让)中将,对日美国力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日美开战,日本必败!
日本人死不认输,怎样才能让他们悬崖勒马?
平山认为,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巨无霸,一旦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绝望,很可能会让狂热的日本民众恢复理智。
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艘美丽的巨舰永不沉没,令人们期待,令人们狂热,最后被击沉,这就是它的使命。
这艘战舰将作为日本的象征,代替日本去死,因此,命名为:大和。
1942年,棹直望着大和号流下了热泪。
你怎么哭了?
在我眼中,这艘战舰就好像是日本。
日本海军不乏山本五十六、山口多闻这样优秀的反对侵华战争的战略、战术大师,但日本国民日穿钢板外加天花板的民族主义、爱国激情驱使陆军暴走,海军精英再多也只是增添精致的炮灰。
山本五十六曾经在一封信里写道:试图挽救海军的努力是徒劳的,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暴自弃,再重新开始。
《山本五十六》(1968)三船敏郎对山本坠机前精神状态的演绎动人心魄:
战后日本海军不服气,复盘太平洋战争,结果是就算中途岛日军大获全胜,也只能推迟投降,战败无可避免。
二战美国一共造了各式航母155艘,支撑这种巨大的军工生产能力的文化、教育、科研等综合国力,日本望尘莫及。
日本黄金一代之后,左翼电影青黄不接,《阿基米德大战》算是近年来日本最优秀的战争片:脑洞清奇,回味无穷:大和号的出生,就是为了以死亡警醒国民。
《阿基米德大战》,原本是以为是历史剧的演绎,或者至少是对战争的反思,但其实还是简单地将复杂的二战日本海军简化为战列舰派和航母派。
山本五十六当然是正面形象,但是居然会相信一个偶然情况下在风月场所认识的一位所谓数学天才。
而这位数学天才,也非常中二的表示可以在短短两星期内算出大和号的实际预算。
这位天才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所谓的决定造航母还是造战列舰的讨论也显得过于小儿科。
而结尾造出大和号是为了看着它覆灭的中二设定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想出来。
这已经不是简单戏说,简直有些胡说了。
原本是3星最多了,但是半星送给开场华丽的大和吃炸弹覆灭的场景,以及片中附送长门号全景的画面,其他的情节和场面,就不值一提了,充满了日式中二的桥段。
阿基米德大战 出乎意料的好,可能是之前的预期太低。
毕竟拍二战的太平洋战争,以今时的日本,能拍出什么样很令人怀疑。
好莱坞全球发行,花一亿美元制作成本总有收回的预期。
或者流浪地球,仅凭大陆一地的票房也能收回成本,也就有像阿修罗这样的骗子项目在前几年做成金融产品去募资。
但真不看好现在的日本电影凭借本土票房拍二战的太平洋战争。
果然,第一场海战就在CG上露怯了,无他,飞机和战舰太新。
反光度明显只做了一道大平光,没有更细致的做旧。
甚至日军的群演都有笑场,表情更是如抗日神剧般狰狞而不是恐慌或者大无畏。
至于最后那个模型工厂用的是 摄影机不要停 的工厂场景都是后话。
好在这些技术炫耀并不是电影想表现的东西。
漫改,自然是青春片,菅田将晖那淡淡的眼线如果在40年代,估计要砍死。
还是靠情节取胜,加上日剧常规的在某个小点上的突破。
瞄准了电影学院文学系不学高数的短板,用微积分彻底打破中国电影人抄文本的幻想。
谈不上反战,现在的小鬼子活的好好的,谁没事跑去打仗。
就如我们,键盘侠当的有模有样,真侵犯了自身利益,照样在2000万在线观众面前直播工地打架。
成熟社会正常状态而已。
苍井空林志玲都嫁人了,踏平哪里活捉人妻还有意义嘛。
刚刚看完了这部电影,心里感受挺多的,感觉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人性的。
主角感觉在剧中篇幅很多,但是只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主要是围着两个派别来进行的。
可以把剧情分为几层意思吧 首先第一层,“反战派”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国民的钱花在不切实际的战列舰上,还有就是让造船公司公报私囊而叫主角来推算战列舰费用。
第二层就是推算出了建造价格,设计师平山以国家不为了让其他国家发现建造超级战舰而用的障眼法,差点推动了大和舰的初始建造。
不过后来发现设计存在致命缺陷而告停了。
第三层就是最后推动了"反战派"航母计划的诞生。
但是山本的目的确是为了将超级战舰隐藏起来,让其他国家看不到日本的野心,再通过航母当跳板去侵略其他国家。
当时欧洲列强在忙着打仗。
日本受到了美国的制裁,所以说把美国有生力量打掉,坚持一年以后,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中国澳洲等地方有了战略资源再回头去攻打美国,再北上苏联,以达到瓜分世界的目的。
正去剧中山本说的一样,我只喜欢的他的数学能力。
主角帮助山本实现了他的计划。
第四层就是,平山找主角谈话要公式。
主角是对政治没有概念的人,反而平山是看透了一切,他明白不管是哪边中标了都是用于战争目的,而最后都会失败,因此需要用大和号沉没使人民保持理性(这就有点扯了,日本建造战舰是为了沉没的?
)因此主角告诉了他公式。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在反战,但是有些地方说不过去,很符合日本人拍的二战片的思维,对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只字不提,只是着重对美宣战相当于以卵击石。
可以说,他们拍的反战片只是在于对二战的过程反思,并没有在大的战略上,根源上进行反思,是值得我们要警惕的。
第一次写影评,写的不好请见谅
还是山崎贵那种正气凛然的拍法,中间过程略无聊,最后用数据说话的严谨精神还是蛮日本的,菅田表演还是有点用力过猛之嫌,而且结尾有点美化战争了。
除了数字正义 还有政治正义?
这个一惊一乍的中二演法简直看不下去…不愧是漫改作品。按造船中将无比拧巴的造舰理由,有一艘大和不就够了?还造武藏做甚?
日本电影的二战题材实难下咽,看点仅在演员,苏打vs柄本佑可以,桥爪功反派神助攻,及各位老脸
难得的电影,算是打破近些年右翼塑造的山本是和平派的形象,本质还是纯粹的军国主义老狐狸。
既狂妄,又清醒,平山造船中将对大和级战列舰建造意义的阐释,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真正理解。
聪明的民族但凡极度追求一种目的往往会产生畸形美学,日本就有非常明显的表象。对立的双方往往尖锐到无法自控到过于美丽而说服了自己的对立阵营。这是一部一开始看是数学后来变成战争再变成政治最后变成哲学的电影。(心态上来讲是值得我强国借鉴和反思的故事,毕竟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假繁荣的世界)
电影的故事情节当故事看倒还将就。但是要当历史看,也未免太过于美化侵略战争了。
正如台词所说,小日本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民族。
震惊片尾大反转鹰派鸽派易位。对于国族命运悲壮的兵谏。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保守着秘密。我知道自己只是走向坟场,但那是最昂贵的坟场。解题期间山本永野几乎没有援助实在奇怪。我觉得更合理的方法是招募一个包含设计师在内的团队。就算没有权力审判,也有责任厘清真相。使用税金使国民产生强国的错觉。
我国有算盘算核弹 日本有数学算海军大船。 主和主战也掉个 真是战争的极致是和平。
难说没有夸张的成分,不过多少还算是精彩。尾崎镜子这种纯真可爱的邻家大小姐形象还真是虚幻啊。Y
虽然磅礴的战争场面只有开场的几分钟,但后面的剧情部分约接近结尾也越是真正高潮迭起越来越带劲的地方。
前面部分都比较中规中矩,直到最后的造船中将吐露真实目的,稍微有点意外。
数学不会说谎,但数字只能揭露真相,却难以带回正义。为了战争而反对,为了反战而支持,果真最终还是论迹和论心的对立。
以反战名义为军国主义洗白,美化战争
处处感觉很出戏,剧情感觉很中二
国策片的感觉
造船的目的是为了使之沉没...其中成百上千条生命被宏大的忧国情怀轻松忽略,纯粹是理想博弈的牺牲品...以如此扭曲的方式反思战争,膈应不说,连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做不到,反思的真的是战争吗?
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