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妇孺扼死自己的孩子,再集体悬于树上,我一度在扼惜,是不是该起草?
这是在以一族人的性命做明知结局的反抗,值得么?
再苟且几十年....就但转而一想,他们死了,但正是因为他们这样壮烈得死了,让我看到这中华大地上曾经盖世旷古的勇士精神。
对比电影中的汉人,让我想起南宋崖山之战,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其荡气回肠迄今已然不见踪迹。
活下来,被鞭笞,被驯化,被斩断神勇,被劳逸,被教育,被朝九晚五,被用套房子变着法子压住。
我们活下来了,但我们民族曾经那股英雄气概活下来了吗?
我们怕死,想要肉饭酒饱就着抖音。
我们想活,却在浪费生命。
我看着自己,我除了用这条命贪嗔痴,还会做些什么?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人在树林里赤脚穿梭打猎,莫纳鲁道砍下敌人的首级,我想:这台湾原住民还真是野蛮。
电影中达奇斯问莫纳:被文明占领不好吗?
我突然想是啊,被文明占领不好吗?
可什么是文明?
什么是野蛮?
赛德克人在森林里打猎果腹就是野蛮?
日本人命令赛德克人砍伐森林就是文明?
赛德克人用刀砍下敌人首级就是野蛮?
日本使用大炮和糜烂炸弹就是文明?
用手抓吃生肉就是野蛮?
我们用筷子刀叉吃精美食物就是文明?
赛德克人为抢夺猎场而互相残杀是野蛮?
那现代战争呢就文明吗?
现代“文明”人不用为了抢夺猎场为了生存而残杀,那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
现代战争大多是政治家们的政治手段,转嫁国内矛盾,转移人民视线,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手段而伤害无辜平民,这就文明吗?
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社会是不是对这个世界做了太多野蛮的行径?
看电影前我好像很清楚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文明。
看过电影我分不清了,而且百思不得其解。
电影里莫纳从出草的一刻起,就知道这一战必败,他已经为死做好了准备。
我曾经有一刻困惑过:那他为什么还要出草?
像其他首领为保留后代活下去不好吗?
莫纳的想法应该是,如果他苟活,而不是不是死在战场上,他将无法进入彩虹桥另一端的猎场。
死后进入彩虹桥另一端的猎场,是所有赛德克巴莱人的信仰,不能背弃。
如果是我,我也会像莫纳选择出草,因为为了保留后代而不出草,那后代就一样要卑躬屈膝的活着,“文明”的活着,少了赛德克人的血性与骄傲,让后代这样活着,保留后代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为信仰而战,为尊严而战,为灵魂而战,真正的人可以牺牲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看了让人觉着很沉重的好电影。
有些使命,我必须去完成,有些事情我必须去做完。
人生本该有的精彩,就在此时此刻。
不可苟且偷生的活着,面对死亡,面对一个庞大的,必须裹挟自己命运的大环境,生命也需要这种华丽的绽放吧。
是自己的猎场,自己的地盘,我就要绝不放手。
内心强大,高山民族,一个人需要勇敢的做决定,背后自己一定得站一位伟大的人物支撑自己。
不可畸形的等待,含蓄的看完,我要去战斗道死,只为了我心中的圣洁和不服。
我低头做人,昂头做事,如果你让他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的话,我总会等到一个临界点的。
一个完美的大主题男性,灵活 机智, 跑得快,不可被一种大的环境把自己给束缚住了,你能够在高山之巅跑的更快,跳的更远。
我还可以具备完美的运动功能,我可以非常的霸气的去看任何人。
让自己看起来不要那么的傻气,你只需要的把自己能量爆发。
灵活,首先是身体姿态的灵活,
“我们不是在杀人,是在血祭祖灵。
”看完《赛德克巴莱》,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台词。
而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在血祭祖灵的现场,莫那鲁多的妻子在族人终于奋起反抗伤害日本人的操场上,放声疾呼,问道,孩子们,你们在干什么啊。
操场上血祭祖灵时的凶残和野蛮是电影对上下集的一个过渡,却也是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它集中表达了人性与兽性,野蛮与文明,原始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当赛德克人的刺刀一刀刀刺进日本人的胸脯肚肠,割下他们的脑袋,捍卫自己的图腾和族群的骄傲的时候,却以平民日本人的死亡为代价。
血祭祖灵的最后,莫那鲁东身背着从日本人兵器库盗来的十几把枪,走上原本将要升起日本国旗的旗台上,镜头俯视下,除了他即是那操场上倒在血泊当中的日本人。
用暴力和鲜血,用视死如归的态度,赛德克人在蛰伏数十年后,决定反抗,这是文明试图同化野蛮却无法用文明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悲哀。
就像出草前夜坐在火堆旁边,那个赛德克人所说的,他的父亲不过杀死了一个日本人,却导致了除了他之外整个家族的灭亡。
日本人给赛德克人带来了铁路,邮局,医院,学校,甚至原住民已经被开始同化得能说日语了,可是他们在给予赛德克人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却无法给他们精神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尊,赛德克人在日本监工的压榨下,每日辛苦砍伐自己祖先留下来的猎场上的树木,却无法得到自己的正常报酬,凭借着武力上的威慑,日本人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对赛德克人进行身体上的鞭笞和精神上的侮辱。
当殖民者带着殖民者的骄傲同被征服着的骄傲相遇,当文明用野蛮的方式同野蛮相遇,暴力,鲜血和死亡是对他们二者最好的祭奠。
而牺牲者也多是无辜者和情非得已,就如那平民日本人和被动的赛德克妇女们。
莫那鲁多见识过日本人的坚船利炮,他和族人也知道此番出草必败无疑,可是,他们视死如归,因为,也许再过数十年,先祖留下来的猎场即将被殖民者用征服的方式强迫他们自己砍伐殆尽,先祖传承下来的在每一个成年的男人上所应有的图腾也即将不复存在。
对于莫拉鲁多来说,这是他几十年来忍辱负重,收集火药的必然结果,在被日本人丢弃他所拥有的敌人的头颅,用以证明他英勇的象征物时,他就已经坚定的告诉了自己和敌人,他不甘心。
对于大部分的男性族人来说,在日本人的欺压下生活几十年,受过无数的苦难和屈辱过后,反抗和宣泄也是正常之举。
但对于赛德克的女人们来说,这样的结局未必是她们所能猜想和忍受的,就像莫那鲁多的妻子,达多的母亲在发现隐藏的火药时所咆哮的,你们这些男人都疯了,即使到了万不得已时,赛德克那么多的女性集体上吊自杀,也不过是莫那鲁多告诉她们,担心她们承受不住继续活下去。
而悖谬的是,当最后终于战败时,达多却对马红说,你要继续活下去,要生很多很多的孩子。
这是赛德克人所面对的窘境,要么出草而灭族,要么隐忍而丧失尊严。
“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带着野蛮的骄傲反抗到底。
”这并非集体赛德克人的共识,反抗或者隐忍都只是当下的权衡之计罢了,现实并不如同字面上展示地那么让人血脉喷张。
按说,赛德克人是有信仰的,不论属于哪个部落,他们所向往的都是在彩虹桥的另一端,带着野蛮的骄傲他们将能够遇见他们心中的猎场,可是马赫坡的人联合各部落反抗日本殖民者时,口号是为了血祭祖灵,而道泽部落同日本人合作追杀其他反抗的部落时,同样是号称自己在血祭祖灵,尤其,当铁木瓦力斯目睹了赛德克女人集体上吊的场景时,他横着弯刀告诉小岛说,我们战斗,是为了血祭祖灵,而非为了给你的家人报仇。
其实,血祭祖灵不过是暴力的借口,原始的野蛮和个人的仇恨共同造就了铁木和日本人的合作。
当铁木选择和日本人合作时,让他下定决心的原因是,他回忆起莫那鲁多说不会让他长大的那句话。
个人之间的仇恨在此时成了同殖民者合作的理由,信仰在瞬间崩塌,精神的野蛮此时却已深入骨髓。
而在铁木决定不干了的时候,当初那些竭力奉劝他反抗的人,在进一步见识到日本人的强大过后,却反过来告诉他还要学会隐忍,现实便是如此讽刺。
当战争结束,道泽部落的人提着其他部落的人头去找日本人领赏时,信仰早已被抛弃在地府暗自嘲笑这群可怜的自称有信仰的野蛮人。
信仰并不如同想象的那么美好,当它成了一个借口时,掩盖在他之下的可能是压迫和借口。
血祭祖灵的野蛮像猎杀动物一般杀死了诸多日本人后,让杀得性起的赛德克人已经忘记了之前说好的不杀汉人的承诺,而见人就杀,不论老弱妇孺,也已经让他们无法看清眼前身着和服的人到底是日本人还是自己的族人,野蛮和暴力才是本质,图腾和骄傲已经无足轻重,于是巴万和其他杀死自己的老师只是因为他平时打过他,比打日本孩子还要多,于是,二郎的妻子巴索的女儿身着和服从一群被扫射的日本妇孺当中爬了出来。
花冈一郎抱着自己的妻儿站在操场上目睹着这一场惨烈的出草和屠杀,已经预示了自己的命运,直到他死去,他选择切腹的方式,却用的是赛德克人的弯刀。
身份认同的模糊已经让他无力去招架族人的责问和文明生活的诱惑,不是日本人的神社也不是祖灵的坟场,而是如他弟弟所说的,哪也别去了。
而小岛却由赛德克人的朋友变成屠杀赛德克老弱妇孺的凶手,原因是,他的全家在赛德克人的出草当中被赶尽杀绝,为了报仇,他只能选择如此丧心病狂的不择手段。
个人在社会和历史的裹挟之下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但当时代抛弃了他和他和他的家人时,他蜕变成了冷漠的杀手,反过来成了历史和时代的缔造者。
在小岛身上所体现的文明的痕迹已经消失殆尽,作为一个殖民者时,他能够友善地对待被殖民者,可是当暴力和暴力相接,人性和兽性也已经泯然没有区别,文明和野蛮只是在事件之中体现他们之间的息息相关。
不论如何,多数人只是时代的牺牲品。
在文明和野蛮的碰撞当中,崇尚武士道的殖民者和拥有图腾式骄傲的被殖民者所塑造的尸体和留下的血液,都在诉说着关于暴力和反暴力之间无法隔离的关系,而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暧昧当中莫名其妙地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用暴力去反抗暴力只会导致暴力的延续,血的代价倘若再次用鲜血去偿还只是无底洞的延续。
可是,当丢失了尊严丢失了图腾走投无路又无法用文明的方式重新捍卫自己的族群时,对暴力横加倾轧是不是又成了另一种野蛮的残忍?
如果文明不用野蛮的方式干涉野蛮,如果文明能够尊重野蛮的方式,那么野蛮也不会以更野蛮的方式进行报复和血祭。
红色的樱花和红色的炮火同样绚烂,日本兵躺在草地上喊出了,“好美啊”的两处场景分别对应着樱花和炮火。
红色也是血的颜色,樱花象征着文明,炮火代表着野蛮,生者看到了文明的樱花,而死者则看到了野蛮的炮火。
樱花生长在日本也生长在台湾的高山之巅,台湾的樱花比日本的樱花更加鲜红。
茹毛饮血和坚船利炮也不过是人类存在的两种形态,你可以冠之以野蛮,冠之以文明,却不可用炮火这文明的野蛮试图撕毁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否则,野蛮的文明比山上的红色樱花更加绚烂。
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桥顶端,还有一座肥美的猎场!
我们的祖先们可都还在那儿呐!
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
猎取敌人的首级吧!
雾社高山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进入彩虹桥,进入祖先永远的灵魂猎场吧…从太阳雨到彩虹桥,近五个小时的洗礼,对于看惯了教科片似地抗日电影,徒然蹦出了这么一部另类的抗日片,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热血沸腾。
四个半小时的观看带来的感触颇多,一一道来吧:一、信仰赛德克·巴莱,真正的人。
原住民的成人礼是原始而残忍的,初次出现的莫那鲁道割下敌对族的人头只为了脸上刻下图腾的时候,内心是有些不忍的。
但在雾社事件中,歌中唱到:“割下你的头,我们的仇恨就此终结。
一起生活在了祖先美丽的彩虹猎场。
”才醒悟,对与不对并不重要,不同环境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们看了,割头颅残忍至极,可是在原住民眼里是生活的方式,是通往祖先猎场最好的途径。
不管这种方式是对是错,我羡慕这样有信仰的人,有信仰才会有灵魂,人生活着才不是行尸走肉。
可是我们现在如此缺乏信仰,人生毫无目的地度过,没有美丽的彩虹等着我们,没有祖先需要我们来延续什么精神,仅仅是活着而已。
这样的活法,究竟有没有灵魂?
二、敬业感谢导演,真心感谢!没有出现一个表情木讷的群众演员。
这么一部参与人数众多的影片,每一人、每一刻都敬业,才会织就这么一部精美画幅!
一直不太理解长镜头的意思,可是片中好几次林中奔跑的长镜头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哦,精彩的长镜头。
三、客观看惯了日军如白痴版的抗日影片,有这么一部不那么白痴的影片才会让人不觉得被当做是傻瓜!
相反,片中的日军不仅是正常人,还精通原住民文化的人,甚至真心帮助原住民的人,就连刻意作恶的几个日军也显得滑稽而不能让人生恨。
并不是要宣扬英雄,不像《勇敢的心》那样,刻意的营造远离人间的英雄!
人总有七情六欲,太过英雄的角色一时看着振奋人心,日久就会觉得烦腻!
且不说角色在真实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且说如此吹捧、吹嘘,会让一个原本值得让人钦佩的人变成了一个符号,一幅被人顶礼膜拜的画而已。
莫那鲁道的族人崇拜英雄,崇尚力量,崇尚暴力。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是野蛮行径,未经开化。
片中并没有刻意去弱化这种情况,雾社事件中,日本女人、孩子被残忍杀害的镜头虽然没有直接放到眼前,但也没有刻意回避。
不会因为个人喜恶而对镜头进行修正,真实的历史再现,对错不由人评论,发生过的,就是发生过的。
四、值得吗?
相信每个人看完影片都会这么问一句:值得吗?
明知道是一场打不胜的战争,还要发起,搭上全族人的性命,值得吗?
所有战士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明知对方是飞机大炮,己方只有步枪、长矛、弓箭和奔跑的双腿,值得吗?
(谁让他们不用小米加步枪来着。。。。。
)明知道族中的妇女、幼儿会尽数自尽,辛苦战争并不是为了保护族人,只是为了与祖先会和,值得吗?
看到一族的妇女在树下打结集体上吊,真的是震惊了,含泪的母亲哄着吃奶的孩子,“闭上眼睛,闭上眼睛”,亲手将哭泣的幼儿摔下悬崖。。。。。。
那一刻,已经没有力气去分辨是对是错了!
“彩虹桥”一次又一次地出现集体自杀的镜头,可是每一次都不能免疫,每一次都眼含泪花,战争,是残酷的,为了信仰的战争,更是残忍的!
早已经说过,是对是错,不由人评论。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大多数人看来,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是在一个视信仰比天高的民族面前,生命是无足轻重的,没有对与错!
当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时候,不要去评论对方的对错。
五、配乐片中出现的配乐或悠扬动听,或震人耳馈,不论是哪种音乐都无比贴切剧情需要。
最喜欢还是莫那鲁道对着彩虹独自边舞边唱的那一段,原住民的语言一句也听不懂,可是听在耳中只觉得无比震撼!
六、瑕虽说瑕不掩瑜,可是瑕还是存在的。
上部太阳雨一气呵成,可是下部彩虹桥的线索就稍显凌乱,过多的战争场面,让人对全局战况缺乏理解,以至于后来的战败也让人不能接受。
虽然明知大炮面前无人能敌,但是转变有点过快。
十二族的区别不甚明显,部分情节让人分不清楚。
由于对日语和原住民语言的不了解,花岗一郎和二郎对白中不清楚哪里用的是日语,哪里用的是原住民语言,因此对二人的心理少了些揣摩的能力。
已经很晚了。
我刚看完《赛德克 巴莱》(未删减版本 )首先,告诉魏导演,我不想买盗版盘,可是大陆的政策逼着我这么做。
对不起感谢魏导演为我们中华民族奉献了这部电影,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是从晚上6点看的,一直到晚上23:48分结束。
我完全进入到电影里去了。
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就是如此的纯粹。
我会永远铭记这部电影,永远!
再次感谢魏德圣导演!
一个人如果可以为艺术而死是件幸事。
如果我也可以,那真的太好了。
电影里的每一幕戏都是诚意的表达!!!
我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我此生将必胜心血付出于电影艺术的殿堂,永生不拍烂片,无论体制如何变化,无论这个国家风衣突变,即使地球毁灭,永远不拍烂片。
我必须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在家中最百无聊赖的时候下载了看的,上下部好几个小时看下来血脉膨张了很多次。
最后看到莫那鲁道的尸体被发现,遗骨半边风干。
就像他们起源的古老的传说,祖先一半是木头......一半是岩石....如同《百年孤独》里羊皮卷里预言,一股浓烈悲壮的情怀冲激了我的全身,顿时泪如雨下......给所有认为是爷们应该看此片的朋友打了电话推荐,坐下了仔细的想了很多......现在的主流舆论的导向很奇特,反日=愤青 毛粉=右派=愤青 右派=五毛 愤青既是粪情。
所以明智的人都这些情节都避退三舍。
唯恐有“粪”粘身。
又有一个奇特的言论是,“日本打中国可能我会反抗,美国人打中国就投敌。
”所以推算下来,支持抗美援朝基本也是傻缺=愤青可是真的会那样吗?
真的愤怒就是愚蠢?
反日就是固执加愚蠢?
战争就只是民族矛盾只是政客们的游戏?
做一个假设,别说打仗,美国男篮打败中国男篮,估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中国男篮如果打败了美国男篮,你们特么的兴奋还是沮丧?
而男人的情怀又是什么?
足球场上90分钟为了一个球20几个人拼的头破血流,值得么?
赢了以后捧个杯子那么些人激动的又跳又窜的至于么?
为什么不能坐下谈一谈呢?
为什么不能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呢?
这个世界生来就是不平等,处处都是竞技处处都是战争。
你骨子里满是战胜竞争对手得欲望,和某一天一览众山小的崇高理想。
不要再讨论什么现在是和平时代了,现在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竞争在淘汰,所有人都是踩着成千上万精子的尸体才到了这个世界上来的。
每个人都一个站在他前面的人。
你望着他的背影,感觉焦躁不安也有些许恼羞成怒的自卑。
而维持自己的尊严,就是战胜他。
历史上所有的男人都是这么站起来的。
为什么就不能忍一忍,忍几十年就过去了啊,就忘却了这件事或者我们这一代就死去了啊,再忍个二十年?
“再忍二十年,孩子都成了日本人了!
”“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
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 “骄傲!
” 一个最原始的男人的骄傲,有仇恨不要紧,砍下你的头颅我们的仇恨就消失了。
砍了我也不要紧,我的灵魂将永远跟祖先们同在。
明知道敌人的无法战胜,但是这时候敌人就在面前,还有什么能阻止一个男人去战斗至死?
全国大赛的最后时刻,樱木对阻止他继续比赛的安西教练说“教练,你最辉煌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是当国家队队员的时候吧?
”“而我,就是现在”像一个纯粹的男人一样,脚踏着湿润和坚硬的大地,驰骋在悬崖峭壁。
忍着脊梁的剧痛,砍下敌人的头颅,虽然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我望着倒在禁区边缘为我送出单刀的10号,没关系,命运会将我们的灵魂送到彩虹桥。
所有的后人看我们就像封神榜里面的封神仪式一样,簇拥的走在彩虹的最前面,牛逼又拉轰!
比特么世界杯冠军都风光!
原谅我这个下午突然的血脉膨胀,胡乱瞎写的一堆,安定下来后宁愿安慰自己仍是在一盒盒的掐火柴--
【赛德克∙巴莱】(Seediq Bale)是赛德克语,解作「真正的人」,也是世代居于台湾高山上原住民对勇者的称谓。
看过电影后,笔者觉得【赛德克∙巴莱】更是一种精神,是坚毅、勇猛、强悍、宁死不屈的精神。
就是因为赛德克族人与生俱来拥有这种特质,令他们受日本人统治期间不甘于苟且偷生,毅然发动台湾历史上有名的「雾社事件」,也令他们面对强敌无惧生死。
他们不是战死就是自尽的行为,连日本人也自叹不如,慨叹要在族人身上,才看到消失已久的武士精神。
电影改编自发生在一九三零年的「雾社事件」。
当年在日治时期,受制于日本人定下的理蕃政策,原住民被迫放弃狩猎、农耕、编织等部落生活的传统,男的服劳役,女为帮佣,他们受尽压迫凌辱,在几起冲突事件的导火线下,以「莫那∙鲁道」为首的族人发动抗日行动,令日本人死伤过百人,也因此招致日本人驻重军还击。
与其说剧情改编自历史事迹,倒不如说魏德圣导演把历史的始末彻底地搬上银幕更为贴切,因为他没有放过任何章节段落,把每滴血泪化成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
观影感觉犹如在翻揭一本活动的历史书籍。
戏中,强弱阵势随剧情不断转移 : 「莫那∙鲁道」率领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对其他社群来说是长期的威胁,但面对日军的攻占,顿成强弩之末 ; 日本人占领雾社等地,以为可以凌辱欺压方法治理族人,谁知逼虎跳墙,结果来个玉石俱焚 ; 日本军队驻千军持万「炮」,族人才出动三百勇士,表面上是强弱悬殊之战,然而,日军对抗的不只是勇士,而是己方不擅长的天然环境。
勇者无惧,再借助险峻的群山、茂密的林木作掩护,顿时令日军节节败退。
可惜的是,最擅战的勇士,最后也敌不过日本人投下的毒气弹。
魏导以紧密连绵的画面和快捷的剪接率,加上演员的矫健动作,令几场战役剧力万钧。
刀光四起,敌人顷刻身首异处,枪林弹雨,千军被一扫而倒,战役此起彼落,上下两集合共四个半小时完全没有半点冷场,看得人血脉沸腾。
史实以血泪撰写,电影则以汗水拍摄而成。
亿元巨制,资金鲜用于近年盛行的计算机特效虚幻场景,反而花精神和时间在搭建实景上,务求营造出强烈的真实感。
族人为守护自己的文化和信仰而战,魏导则透过电影,也守护着他们的风俗文化。
所以在戏中,导演毫不吝啬地加插他们的民谣和舞蹈,让观众深受其感染。
几幕画面设计亦充满寓意 : 战机在森林上空飞过,预告了即将开展一场文明与原始的博弈 ; 漫天开满殷红的樱花,预示了即将血染台湾高地。
角色方面,没有起用有票房保证的演员,反而拥有原住民血统才是先决条件,至于日本将领家眷,也全由日本演员来担纲,所以全体演员演来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看着原住民每个人都黑实健壮、身手敏捷,在森林中跃动奔驰如履平地,来如风,去如电,惊叹现实生活中的他们纵然被文明洗礼,但内心本来就是属于大自然。
少年「莫那∙鲁道」年少气盛,中年「莫那∙鲁道」不怒而威,两位演员都甚具气势,不过笔者认为最难演的,是两位自少受日本教育,长大后取了日本名字的赛德克巡察「花冈一郎」和「花冈二郎」。
他们身披日服,体内却流着赛德克的血液,面对族人起义,内心纵不支持,但血统却并不容许其反叛,左右为难,无助感填满胸膛。
没错,对赛德克族下一代来说,自小便适应了日本人带来的文明,觉得已活在和平盛世,为何还要走回蛮荒之路。
所以徐若瑄饰演的二郎妻子,在慌乱中被救出时便劈头质问父亲为甚么要「出草」(出草本意是指砍下敌人的头来供奉祭祀祖灵.以彰显勇猛的意思,但来到电影这个部份,由二郎妻子的口中说出来,则有起义的意味),又如一郎选择了结生命的方法,竟是日本人武士式切腹… …这些都是对赛德克族人发起「雾社事件」的一种否定。
然而,于「莫那∙鲁道」甚至许多赛德克族人而言,太平文明只是表象,要他们摒弃传统和自由委屈于太阳旗(日本旗)之下,实在比死更难受。
也许血祭祖灵只是借口,找回族人的尊严亦然,他们其实是无法面对祖先灵魂,觉得辜负刺在额上与下巴的图腾。
从来求死容易活着才难,他们明知必死仍要一战,某程度上是取了一个容易的了结方法,既然无法改变时代,唯有一死以谢天下,因为好死总好过赖着活。
无疑,战争都是可怕的,因为不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强者还是弱者,总之站在对头的就变成敌人。
为保卫家园而战是迫于无奈,为觊觎别人资源领土而发动战争,让本来可以做朋友的人处于对立位置,令生灵涂炭,则比野蛮更为野蛮。
日本人口口声声称自己为文明人,斥责原住民为野蛮民族,但是日本人四出侵占别人土地在先,一千步责五十步,谁才最野蛮,一目了然。
其实赛德克族人的精神也可以用于形容魏导演的毅力。
因为他对这题材的执着,竟举债拍成五分钟的试片,当时对能否找到资金,对票房和观众喜恶的不肯定下开拍,疯狂程度比得上「莫那∙鲁道」率领族人杀日本人一个片甲不留。
因为导演的坚毅,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电影在台湾空前成功,除了重新唤起台湾人的民族意识,也令本来对「雾社事件」一无所知的我愿意找来历史一读。
看过史实,或许我们后世人对当年的起义行为不表认同,而且心中也不禁起了个疑问 : 不知现在在彩虹桥上的「莫那∙鲁道」是否依然觉得这些犠牲是值得,也不知他会否为当年的决定而后悔。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若然当年「莫那∙鲁道」和赛德克族人选择苟且偷安,他们的确不会招徕如此惨痛的经历,也不会导致几近灭族的后果,但是同时他们的精神也不会长存下来受到后世人歌颂,更没有《赛德克∙巴莱》这部伟大电影的出现。
祁佳仕
电影在看到一多半时,我已经憋足了劲儿要在结束后好好赞美一番,可是心中所有好感完全被片子后来的20多分钟尾声摧毁殆尽!
并非是因为拖沓,而是之前一直没有出现的低级逻辑硬伤,对片子造成了致命的伤害:莫那鲁道在索桥上冲向对面的日本头目带领的军队,日本兵轰断索桥,族人纷纷坠落……影片再次进入莫那鲁道这条线时,他完好无损地出现在森林里。
我开始还以为是在闪回插叙之前片段,可结果竟然是剧情的继续进行!
试想!
索桥断后,从那么高的桥上摔下,掉到水位不及膝盖的河里,非死即残。
即便是莫那鲁道等人在索桥被摧毁前跑到了桥对面(在影片的时间感来判断是完全不可能的),那对面乌压压持枪的日本人是空气吗,面对着宽度只能容下一人的索桥上排着队跑来的人,杀死他们岂不是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容易!
我真不敢相信这种硬伤会出现!
从硬伤的明显程度来看,应该是中间被剪掉了一段,但是这种剪辑实在是愚蠢之极!
在我看来,这不是冗长的问题,被剪掉的那一段是不能省的!
如果你非要剪下去,那后来莫那鲁道就不该再出现,虽然这样同样愚蠢!
退一万步讲,即便没有这个硬伤,结尾也实在稍显拖沓,最后那几个赛德克的自缢实在不需要那么详细。
而且尾声的十几分钟,给人一种草草收兵的感觉,好多线索都要面面俱到给足细节,反倒让结尾乱七八糟。
==============分隔线======================但是影片前一多半的部分还是必须要大力赞美的!
剧情紧接着上部,日本人得知赛德克出草,开始反击,赛德克展开最后的挣扎!
你只要跟着影片走,影片会很清晰的把几条线讲给你,完全没有混乱之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对比尾声魏德圣自己的失败,你就可以理解这种“不乱”的不易了)。
日本人是真的愤怒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教你文明,你却对我野蛮”,他们的愤怒是无耻的,在霸占来的土地上,你永远是多余的,赛德克有自己的文明,怎样发展,以怎样的速度进化,不该由异族人指手画脚。
妇女的集体自杀,一方面是不想拖累男人,一方面也是信仰的驱使,让她们相信死后会去彩虹桥,在那里一样可以等自己的男人。
她们的灵魂是伟大的,就如她们自己所唱得那样,是她们成就了男人们的骄傲。
日本警队中的两个赛德克,面对自杀,一个会有犹豫,一个已无留恋。
但当被质问,在彩虹桥前灵魂该属何类,犹豫,便成为了一句“谢谢”,死对他来说,终于不是种种压力下的从众,而是释怀所有徘徊后的解脱!
战争终究太残忍。
当初《马关条约》的签署人,怎会想到在这个岛上将要发生的种种人间惨剧,怎会想到签下的每个字都是成河的鲜血凝固后的落寞!
魏德圣的最近几个片子有一个通病,特技镜头很虚很假,意向镜头太过。
但是考虑到成本,这些不提也罢。
这里要插一句,不要一味赞美魏德圣”不到两亿“投资的”硕果“的同时,还非要一味贬低某位导演六亿的空虚,都是对战争很有诚意的祭奠,何苦电影院里触动后,影院外习惯性冷待呢?
影片音乐很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者的情绪,不输国际。
无论怎样,这都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电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血泪史,可电影人永远都不该干的是歌功颂德,那么多的丑恶与牺牲、无耻与坚强,拍不尽的,拍不尽的!
其实死后哪里有什么彩虹桥,那不过是趁死前对无数坚强的灵魂如血祭一样的告慰,彩虹桥早已不彩,只有比“早开”的樱花还深暗的血染的红……聊《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链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18119/
《赛德克·巴莱》。
很希望西方国家的人们能看到这部片子,平时我们看他们的优秀影片太多,受惠很多,这部片子是华人能回馈这个世界的了。
非常优秀。
不论导演、演员、剧情、音乐。
这部电影和这段史诗,都同样令人震撼,令人尊重。
台湾高山族版抗日神剧
下集太混乱。
彩虹桥上无老少
第二部没意思整整打了两小时无限放大战果个个无敌战士。。严重与史实不符
“二郎,我们到底该是日本天皇的子民,还是赛德克祖灵的子孙?”“切开吧,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吧,哪儿也别去了,当个自在的游魂吧。”亚细亚的孤儿,台湾真不幸啊。
不成事便成仁。
讓人想起各種關鍵詞:殖民地/民族主義/恐怖襲擊/遊擊隊/格瓦拉(雙手染滿鮮血的流行偶像)/義和團(在大陸能拍嗎?!)。所以這個片子還是可貴的,承載了這麼多話題。剩下的還是和上集一樣的老問題。
对战之景,颇似党国的抗日片;日方之狡诈,被弱化;更多歌颂,缺少思考
不知道是不是电影太长了,觉得下部有些拖沓,整个片子看过来感觉还行,感觉自己应该像个男人一样生活了,2b的故事该告个段落了。
可能是期望太高吧,所以失望的程度也很厉害。同类型的《启示录》与之相比,真是神作!
有人说是男子汉的气魄与勇敢 而我只看到杀戮...
除了片子开场方式还有多处像极了梅尔·吉布森《启示》(吃生肉表演好假,顿失诚意),抄袭还是巧合?说教味浓重,尤其还是是烦透人的西式配乐和烦透人的部落歌唱下进行……
陷入无法自拔的煽情当中 - -
偏爱史诗电影,因为它较为完整呈现一件事物的兴衰。就是上下两部都有点六毛阿,在一起就是一块二了……
不如《与狼共舞》和《拯救大兵瑞恩》,但是台湾人能拍出这种史诗电影,真的很出色。
看完了,剪辑、摄影都很好看,配乐尤其好,吟唱的曲子贴着骨头发出来一般,这个是我最偏爱的部分。本是山林的猎士,自有其生存的法则,自由地蛮生,终比人造好些,文明是个屁,凭何强侵。
上部比较精彩,下部就是打打打。
一个台湾民族的兴衰史若有真实对照,岂能如此猖狂若是历史写照,电影更上一层
莫那是个英雄,英雄注定死得凄凉
牧师大叔,你的眼神好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