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sa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蒙大拿女人。
即使在美国这种不查户口,大家来自天南海北的社会里,要遇到一个蒙大拿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很简单——蒙大拿人太少了。
我估计没有多少人能说出哪怕是一个蒙大拿的城市名字,而我对它的印象,只有逃犯的乐园,加拿大边境,寒冷而荒凉的冰川戈壁,以及黄石公园北门的入口。
而我在认识Teresa之后不久,就发现她是一个典型的蒙大拿女人。
她几乎有着美国女人身上粗韧而朴素的那一面的全部性格——她化不好妆,身材高大,买中产阶级最常买的那几个牌子;她穿凉鞋的时候不往脚上涂指甲油,这在我们这个奢侈品公司是很罕见的;她有两个孩子,住在离蒙大拿最近的大城市;她性格直爽而亲切,并不咋咋呼呼;我和她组面试panel的时候她很诚恳地告诉我她对候选人的意见,而且基本上见一个喜欢一个。
最后,她回到了蒙大拿,买了农场那么大的房子,让她的两个孩子有了一个彻底自由的成长空间。
这是我认识的蒙大拿女人。
她们最大的优点是从不向生活抱怨什么,并且真心地觉得一切都可以忍受。
在Certain Women里面,三位女主均是如此:她们的手里是斧子和猎枪,她们的身上是防弹衣,身下是骏马;她们默默无言地忍受着生活的一切苦难和郁结,并认为这是必须忍受的。
从来没有一个女人离开她的岗位,或者说她的生活;她们的欲望是如此含蓄,以至还未出口就已经完结。
大城市女人身上的“嗲”和“作”,在她们的身上则完全不见踪影。
她们是美国女人身上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的,最原初的那一面。
电影由三个女人的故事剪辑而成,一位女律师,一个女主人,还有一个农场的冬季牧马人。
她们之间除了一些偶然并无太多联系。
我几乎是立刻爱上了电影中这种“蒙大拿”式的叙述方式:粗粝、朴素、不加修饰,极少背景音乐,所有镜头都像加了一层灰一样黯淡。
女主人公们全都穿着中性颜色的衣服(Kristen Stewart除外,可是她并不是女主),电影语言是缓和的,像没有旋律的音乐,沉重的鼓点一下一下,敲在你的心上。
近景、脸部特写,让人感觉她们的生活无比真实。
这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正如这些蒙大拿女人一样。
故事一,老警察很自信地跟同事说:她能行。
明显读懂了中年女人。
耐心体贴还有职业自律和自信。
这其实是职业上这个年龄阶段女人的显性。
故事二,女人伺候完一大家子以后点根烟倒杯酒欣赏着那堆破石头的时候,谁知道这堆石头是不是她上辈子自己凿回来的。
毕竟那只是一堆有些年份的石头啊!
爱得痴迷是为什么呢!
还有那段,穿得很运动只是为了跑到河边抽根烟简直太贴切了。
有时候你穿戴好运动装备后才发现其实根本不想去跑步好不好。
这是中年女人生活上的显性。
故事三,内心的爱不论多么强烈,写到脸上其实只有一些不易察觉细微的变化。
所有的所有只会归于你现在的平淡生活。
激情不在理性回收,这是中年感情上的显性。
真的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能静静地看默默地读懂。
看了好几部类似情节的电影,节奏很慢,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神,一不小心就容易看得云里雾里。
有些电影还是需要些沉淀才能真正看懂吧。
印象最深刻就是那个老汉和他的辩护律师在监狱里的会面,老汉说我给你写了信,可是你都没回我。
律师回答说她一直想回的,可是不知道要说什么。
他说说什么都没关系的,你的一天也都好,不需要鸿篇巨制。
人在世嘛,总需要一些精神慰藉的,收信的感觉多好呀。
还有一幕,饲马的女孩千里迢迢驾车来找克莉丝汀,说担心这次见不到她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情愫暗生,她脸上的表情多么渴望克莉丝汀说些激动的话啊,可她只冷冷地说okay。
后面驾车离去一路上的失望惆怅,演员演的真太棒了,脸上的表情特写真经得住琢磨。
正好有朋友刚爬上卓傲友峰,听他说算拿到攀珠峰的门票。
卓奥友海拔8201米,在峰顶他遥望60公里开外的珠峰顶,两个高度还相差600米的山峰之间,有我不懂的关于登山的一切。
不过,当我问他这次登山的感触,他归纳的其中一句话让我一时半会不得要领,他说的是:珍惜日常。
我可以想象的是在登山途中即使想放弃,那上下两难都笼罩着煎熬,煎熬着漫长的苦境,更是煎熬着对生命的安全感,行走的每一步都特别的缓慢,也许就是在那漫长中迥异日常的体验,让他远离着舒适,想回到舒适,是这样吗?
看《某种女人》的过程中,也许正因为有朋友这句话打底,很耐心的看,越耐心的看越能咀嚼出某种日常的味道来,那种与舒适与否无关的普通的过活。
几个女人的故事不像是故事,像时间的流水账,当生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是穿衣服的晞晞嗦嗦的声音,一盘快餐从送餐口递送到餐桌上在几个人手中的流转,电影的镜头对这些细节并没有特写,但会让人注意到它,看到时间的慢,看到人们的语言藏在表情之下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日常就是这样,她们发生的故事,总是好像怀着某种希望,又一时会平静的熄灭希望,好像每个人都期待着与世界的他人连接,但又不能很好的连接。
我忽然被这些电影的语言淋湿了,我也不知道这种日子该珍惜吗,我只知道电影的艺术力量揭示那近乎于无援的生活,也同时想让观众产生爱惜每一个生命的情感闪光,这是应该珍惜的,无论怎样,日常里都是生活着的人们,即使是普通人,他们与世界的连接里有真诚,有善良,有对于美好的向往,正如电影里其中一名女人和丈夫向一户老头索取他拥有的一堆石头,也是想给自己盖房子时有漂亮的一堵墙,这都是该珍惜的。
看这电影的画面时,我忽然觉得像把自己恢复用心的去看我周围世界的体温,那种温度就像是自己肌肤的温度,被自己特地的用心的察觉了一样。
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看这样的电影,眼里聚焦了这些普通的事,感受到电影画面传出的丝丝寒气的时候,内心也会是感悟到温暖的美好的。
这时候,聚焦我们周围日常的事物,特别是人。
从那些行动,语言,表情想想某个熟悉的人,会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正熟悉他。
甚至是一个无名之人,都充满了想象不到的故事能打动你的心从未打开的地方。
也许这能让自己好好的,耐心的,安静的,把世界真的进入自己的内心流动起来一样,这就是看这部电影的感觉,那种发现可以珍惜的日常,其实就是重新的发现自己和他人。
正如某一天我看见的一个人,他在洗手间花了不小的时间去关一个细细滴水的水龙头开关,他一次次的尝试去把水阀调整,试图关到不滴水的位置,他做着那些重复的手部动作,他一脸严肃的表情,盯住流水怀着希望的样子,我忽然感到看到的这些场景,好像展现了一面很宽广的世界。
最喜欢第三段故事。
压抑的氛围,沉闷的基调,有生活中很多平凡的细节。
让我想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一些极其具象的孤独,以及孤独的人儿在交际中碰出的极致尴尬的生活片段。
她们社会地位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对人生不同的追求,且同为女人。
没有夸张的情感表达,没有戏剧性的结局,只有肢体语言,面目表情,足以感觉到她深沉又隐喻的爱。
但她却欲语还休
凯莉·雷查德的新作一改前作《夜色行动》的颓势,再次奉送上敏感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温情脉脉的叙述口吻与波澜不惊的故事脉络下潜藏着独立而无畏的当代女性姿态,感人力度直逼她另一部经典作《温蒂和露茜》。
跟《温蒂和露茜》一样,将故事背景安置在荒凉偏僻的蒙大拿小镇,三个故事里的人际关系都挺有意思,既在刻意地彼此疏远,也在无意中发生碰撞。
那不仅隐喻着男女不平等现象,更体现出传统女性在社会压力下所做出的自然反应。
可喜地,导演成功捕捉到这三位女性中最为坚韧和无畏的个性品质,无论是对待客户、丈夫孩子、同性恋人,都在迎难而上的过程里坚守着女性特有的敏锐和同情心。
这说不上是一曲洪亮的女性颂歌,反而更像是细水长流的散文诗,跟导演一贯的作者风格相当吻合。
最有剧情的是第一段,大卫林奇御用女演员劳拉·邓恩此次不再饰演压抑分裂的角色,用最朴实的方式演活一位跟客人纠缠不清的律师。
相比之下,第二段里米歇尔·威廉姆斯扮演的我行我素的母亲有点刻意,幸好依赖几个无对白的空镜头弥补回几分难能的诗意。
有暮光女出场的压轴一段最有女性间惺惺相惜的味道,两人欲言又止、小心翼翼的试探和进攻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敏感和暗示性。
不过相比而言,另外那位新演员的表演更抢眼。
在今年女性题材大行其道的欧美影坛,这一部绝对是不俗之作,淡然的叙事让我有不断回味的空间。
_事业,婚姻与爱情。
从细腻的日常着手,展现女性的部分处境。
_第一段,“不被承认的女律师”。
跟男客户长达八个月的重复说明,他却从未听进去过一个字,而同行的男性律师一句话就结束了。
女律师很多时候,她的职业身份并不为男客户或者说整个社会所承认,她更像个“女人”和“女仆人”,职业上的相互尊敬在女性身份面前变得不值得一提,界限可以随意模糊。
这导致女性很多时候很难对自身的职业有自豪感,且经常受男性不同方式的或隐性或显性的排挤,性别原因带来的疲惫远超于职业本身。
这段似乎只讲了有关男性的职业歧视,实际上,我想不止是男性对女性,女性对女性,这样的情况也不罕见。
_第二段,“被讨厌的母亲”。
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所谓男性的处事方式好像往往是“一顿饭,一场不纯洁的寒暄,一份虚假的口号兄弟情义”,而女性则更多是“处理一件事情”。
女性往往较为习惯的带着强目的性或者说理性思维去处理一件事,然后在事情期间或事后,带着某种强烈的自责与愧疚。
男性则不会,他们有一套一直行之有效的“男性处事法则”,而每个男性似乎都自觉的去维护着这个“群族”让它坚固,且只有有diao的男性有所谓的入场券,并可以取得男性的同性社会性认同。
身为母亲,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扮演显的较为“主动”的角色,就往往会被孩子和丈夫所“排斥”,理解欠缺,觉得是一种宁人疲惫和略显厌烦的迁就,但如果是男性扮演其“强势且主动”的角色,处境往往不会如此糟糕,反倒显得更为配适和谐,理所应当。
而往往在男性这种强势背后之下的温柔,似乎有着宁人更具迷惑性的着迷。
女性则相反,就像小了的鞋,可以穿,但穿着总是觉得蹩脚,有机会就想要脱下来。
_第三段,“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
喜欢那个女牧人,价值坚持纯净勇敢天真与浪漫,都在她的身上有所呈现,她接触的是更为原始的,与社会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教育,所以她更能体现其人,而不被性别的社会化所局困,看到喜欢的女生,就去守护,展现她骄傲的职业,去追,然后被无声的拒绝。
一起骑马那段张力很强,就像是某种“女性之间的做爱”。
比较喜欢,那个“煤球”柯基真的好可爱哈哈哈哈受不了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都以再日常不过的现实展现,描述着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最多呈现出来的一面——平淡的没有任何波澜的情感、再普通不过的生活轨迹。
她们,还有里面每一个出境的人,都只是卑微地活着,仅此而已晨跑十公里,就等于跑了十公里🏃爱情这种事,就像身体里有什么东西在沸腾,滚汤炖在柴火上,而理智只是一层薄薄的盖子。
当电影放映机点亮大银幕或电影播放在电脑屏幕的时候,与此同时,另一部“电影”在观者的心灵舞台悄然上演。
不同于电影上映时“创作者的创作就已经停止”的实质,心灵内部影片的结构和情节却被永无停歇的修改着,创作者就是观者自身。
观者在观看影片的过程就是观者的感觉、情感和情绪随着画面或音乐而推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视觉或听觉的摄入,根据其强度和活跃度的不同刺激着观者的心灵,比较的过程的产生是自然和原始的,人们不会对一成不变的对象产生特殊的印象或观念,无论是喜欢还是厌恶都是来自于这些作用于对象的性质和其寓存于之主体的比较结果,差异性造成印象的加深和观念的形成和自然推移。
针对比较后产生的相对强或活跃的情感,联动了其它类似的情感和情绪,喜悦、悲伤、沮丧、同情等等,情感结构的本身具有排他性,它聚合着相似的情感而忽略或排斥相异的,这个过程不是一步完成的,因为观者的经验所积累起的知觉体系是在循环往复地筛选、结合或分离印象和观念。
例如影片中律师劳拉的当事人挟持了一个保安人质,应警察的请求她进去和她的当事人沟通,当她的当事人要求她佯装他在背后拿枪抵着他,而他要从后门逃走。
当他把枪放到墙边的时候,而且劳拉还将目光停留到了枪的身上,看多类型片的观众就会不自主地想到劳拉会突然拿起枪而反客为主,当劳拉没有这么做的时候,观者又及时的地修正自己的认知而预测她的下一个举动,观者不会只停留在主角的言行和情感带入,任何激起他们情感的角色的言行均会令其进行知觉系统的动作,例如观者会对当事人对于律师劳拉话语的反应和回答做内心判断,符合其预想的会使其产生满足甚至是喜悦,即使没有符合,如果其造成了某种惊奇的效果,也会令观者的内心涌起一种相似于喜悦情感而产生新的认同,这种由一种观念到一种观念的推移是自动完成的,它会作为下次观感的基础而存在。
再看影片中在马场工作的姑娘,当她在夜校发现老师丽兹没有来的时候,她连夜开车去市里,观者对于女孩的这个举动会作第一时间的判断,一部分观者会认同女孩的行为,而担心的是市里的丽兹对于女孩的突然到来持怎样的态度;另一部分的人不赞同她的举动,内心会随着带有一种窘迫感,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如此的不当和草率,同时也预测丽兹的反应是嫌恶的,观者会从女孩的举动而联想自身,如果观众以前也有类似经历(这里不局限于同性情感,异性同样适用),女孩的行为唤醒了这方面的意识,更会使自己有蒙羞和谦卑的感觉。
当女孩在停车场遇到丽兹,下车走向她时候,观者的思维和推理是最活跃的,这里有千万次的思维碰撞与缠结,它们在任何一刻都不具有单纯性,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也没有同一性,我们又如何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呢?
观众内心惧怕她们会面后的对话、反应和结果,认同女孩冲动行为的观者会非常担心丽兹的反应会伤害女孩,但这种伤害通常不会回照观者的内心,或者说对于观者自我影响很小,而不认同女孩行为的观者也同样担心丽兹的态度会伤害女孩尤其是自身,实际上不认同女孩这种行为的人,更可能和女孩是相似性格的人,所以化身影片中女孩而感同身受的人是她们,而不是前者。
观众对于影片中任何对象的这样一种知觉过程而产生的愉悦或厌恶,会导向他们对于影片的最终观感。
随着观看影片阅历的丰富,我们的情感也是一个完善和迟钝的演变过程,当然能对于心灵起刺激作用的对象或者说那种性质和其主体变得越来越少,所以感动到我们的影片也就奇货可居了,夸张的感官刺激已是司空见惯,强烈视觉和听觉的轰炸激起是人类表层的印象和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的活性降低,人们也就不会对其产生变化的情感,而另一类影片传递出那种细腻的情感才可能进一步挖掘人类内心,触动心灵隐藏着的敏感部分,形成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意象,《某种女人》无疑是属于这样的影片。
得闲看这部女性导演的纯女性文艺片看完有点噎住了,总以为熬一会可以看到点新东西,不好意思并没有全剧终。
女性导演里面索非亚科波拉算一个,迷失东京很惊艳却可能是父亲的指导和资源,因为看其后来发展并无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在某处拿了金狮奖也是很无语的,如果你非要说她好就像你非要说王菲连发音都发不清楚是一种弱化吐字的技巧我也没办法,当然我觉得许鞍华勉强算是一个不错的女导演
三个女人的故事(也可以说是4个),虽有细微关系,其实完全可以看作互相独立。设定在美国西北部,地理位置很接近加拿大了,时常出现在远处的雪山,空气中总弥漫着生冷的寒气。有些仿佛东方留白的美感,也切中美国西北的寂寥,大量琐碎细节的镜头,尤其第三段牧场放马重复过数日相同的节奏。女性电影,同时也是独立电影。没有高潮转折,都是细腻的情绪,克制的表达,无疾而终的几个小事。
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罗马。涵盖了罗马的优点(声音设计、摄影),同时又弥补了罗马的不足(情绪),观感极其舒适。
在凯莉·莱卡特的导筒里和笔触下,写满的是疏离和孤寂,这恰恰是人性里最隐秘和难以触摸及言说的情感。如果想从她的作品里找刺激找冲突找爽,对不起,劝退。烈酒让人几口就躺尸,而凯莉的片子总能让人微醺之下慢慢上头,这才是真·能耐。
第三段故事,暗香浮动,余韵悠然
全程快进,怎么能如此做作...
外冷内热,我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得知Lily Gladstone的角色在原著中是男性以后,一下子决定加到五星了。她的眼睛太美了,被离开的长镜头击中。导演不善言辞,说片子只是开车从这到那,但这才是我心目中女性电影应有的样子,有着最平凡的角色和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却是她们构筑了整个世界,是荒凉天地中的生气
前两个故事太碎了,第三个故事最完整好看,小姑娘演的也很好。最赞影评里有人翻译了第三个故事的原著小说,看完之后觉得导演把主角换成女孩子简直是神来之笔。
电影拍得和那里的天气一样冷,我喜欢又不喜欢里头那种压抑的格调,当然,它最后还是暖暖内含光。
直接把寡淡的生活直接搬上了电影,似乎想说什么,但是什么都没get到
地区沉闷 拍得也沉闷。
故事本身就蠻無聊的,拍得更是無聊。
要睡着了
城镇,荒漠,女性,时间。
为什么这么丧
《某种女人》的三个故事追寻着同质的性别编码——女性身份,相当克制地暗示着她们无法进入男性的编码社会中。前两个故事在情感—影像的姿态下暂时离开,生成为女性—女性的完整同性镜像。最后,又环形地回归前两个故事之中,回归日常,一切隐性冲突被悄然和解,又不乏一种确定的失望。
很无聊唉
每个人都有一些似乎并不太符合逻辑的做法和语言,比如毫无铺垫谈法律界性别偏见,或看似强硬的母亲角色却受不了干重活身上沾灰尘,除非理解成她们首先就将自己放在了一个vulnerable的位置来看待一切,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大概什么都可以被曲解因此还有什么是成立的呢。现实中很多女性都比她们复杂多了。
此片真的蛮无聊的,似是而非的情绪,串不起来的结构,莫名其妙的关系;和可有可无的观众更配哦
如果Kelly Reichardt的兴趣所在就是把玩显然包括自己在内的某种女人欲济苍生而不能的苦闷的话那她成功了,这里最不合时宜的平凡大概就是导演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