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正午阳光发力,《清平乐》和《我是余欢水》双双开播。
尤其是《我是余欢水》,体量不大,评分不俗。
总共12集,更到第六集,就在豆瓣拿到8.5分。
通常来讲,评分越高,出圈可能性越大。
节奏快,细节多,成为它吸引我的原因。
在一口气刷完六集之后,我还是做一篇细节方面的剧评分析吧。
如果你们有新发现,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容我抛砖引玉了。
1.为啥叫余欢水?
余欢水的名字有深意。
有网友考证,名字来源于李鼐的《一井金》:“一杯为寿。
笑捧处、自传纤手钗头。
况有瑞草,齐眉偕老,应难比较。
鸳鸾镇日于飞,惟愿一百二十岁,永同欢,如鱼似水。
”同欢夫妻,如鱼似水,男主角余欢水,是为了讽刺。
这样说有道理。
但我觉得,用孟郊《赠李观》解释更为恰当。
“谁言形影亲,灯灭影去身。
谁言鱼水欢,水竭鱼枯鳞”。
诗中的意思是,灯影和鱼水亲密,但经不起考验。
这恰恰呼应了余欢水和甘虹的夫妻关系。
余欢水意气风发时,她嫁给了他。
余欢水出车祸,落魄时,她偷情出轨闹离婚。
哎,夫妻本是同龄鸟,过不下去各自飞。
2.为甘虹买车余欢水有一笔13万的巨款,想买车维系夫妻关系。
甘虹发火,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余欢水不知道,他选的车型,说的“车椅放下可以当床用”刺痛了甘虹。
真相是,甘虹偷情对象就是同一款车。
她心里膈应,所以会在4S店主动提出购买13万以内的车。
3.甘虹与婆婆关系一般甘虹不知道13万的存在,因为婆婆认为甘虹花钱大手大脚,不让余欢水告诉媳妇。
这里面还有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甘虹没有在婆婆病重时看望她——这也体现甘虹对婆婆的感情。
这里面有个时间线,余欢水妈妈病重去世,余晨还小,说明已经事发于09年以后——余晨毕竟不是10岁的孩子。
09年后是余欢水从巅峰逐渐跌落成废柴的岁月。
婆婆病重,儿媳没去看望,也能推测出甘虹对余欢水的冷淡。
如果甘虹没有必要的不能去的理由,我认为这种推测是合乎情理的。
4.虎狼之词,你洗了吗?
甘虹看到余欢水买车后的善意,主动提出要做少儿不宜的事情。
夫妻间的正常行为,成为甘虹对余欢水的奖赏,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婚姻生活已经亮红灯了。
对于夫妻生活的缺失,余欢水的解决办法是自己动手。
手机里面的岛国电影已经暗示这一点。
5.甘虹为啥嫁给余欢水?
有人觉得余欢水怂,娶个漂亮老婆,假。
《我是余欢水》的情节设定是有假的地方,比如余欢水举报信,身份证后两位是29,这明显是错的,男性身份证倒数第二位是奇数,偶数是女性。
言归正传,在剧中,甘虹嫁给余欢水合乎情理。
余欢水是事业有成的凤凰男,出身一般,用房子俘虏了甘虹。
两人婚姻是很世俗很主流的结合模式,一个图男方有房(虽说要男方自己还房贷),一个馋女方的身子。
关于房子方面,余欢水曾吐槽,和甘虹谈恋爱时,余欢水自己的房子一半都比她一家四口住的都要大。
甘虹父亲后来得势,才翻身农奴把歌唱。
他们一起喝劣质红酒时,甘虹父亲对红酒没有鉴别能力,就能证明他穷了大半辈子。
而余欢水在2009年的车祸之前,从各方面都算得上绩优股。
剧开头,余欢水开着摩托车去投资会,并且说手机定位、外卖送餐会成大趋势。
如果没有车祸,余欢水极有可能成为乘坐互联网风口逆袭的新贵。
命运啊。
6.甘虹的工资去哪儿了?
余欢水从家搬走后,他接到两个催钱的信息。
一个是4000+的房贷,一个是甘虹催的补习费。
除此之外,余欢水还要承担老家父亲的生活费。
甘虹也是上班族,她的工资全部用来当生活费了吗?
我深表怀疑。
余欢水进局子后,给甘虹要500元。
对方回“没有钱”。
7.公司真的买假酒当礼品?
我觉得不是。
余欢水娶丈母娘家带过去的红酒,恐怕不是从公司顺来的礼品。
大家可以仔细两者的包装并不相同,公司礼品的外包装,没折痕。
这里省略的情节应该是,余欢水被安妮出卖后,礼品被收回。
余欢水为了圆公司发红酒的话,就去别的地方买了红酒。
因为钱包紧张,于是买了廉价的假货。
被发现后,他为了挽尊,才说是公司买了假货。
8.余欢的胸肌余欢水被保安扒光上衣,露出有一定规模的胸肌。
他不好意思地说,媳妇喜欢块儿。
这可能是在撒谎。
甘虹很少与余欢水负距离接触了,对他的身材已经没有多少兴趣了。
他有胸肌,是因为余欢水习惯用俯卧撑道歉。
这个身体的用意是在暗示余欢水在日常生活中是总会认错的一方,符合他怂人的性格。
9.你信什么?
这是栾冰然对余欢水说的第一句话。
本来我不打算解释这个小细节,看到有人认为,这个梗奇怪。
其实,这也算编剧高估观众的理解能力,把妙笔玩儿脱了。
如果经常去酒吧,有泡妞的经验,就会明白,这话是在开车。
你信什么?
标准答案不是余欢水说的,老司机才懂得说,我姓焦。
如果还看不懂,最后两个字,大声念几遍。
10.栾冰然根本不是小纯洁看到有人认为栾冰然是好姑娘。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可拉倒吧。
栾冰然说自己所在的组织是公益组织,这个说法非常可疑。
如果不信,请回答以下问题,其一,号称免费为濒死之人提供临终关怀,为啥去酒吧发送传单?
她们不应该去医院吗?
其二,栾冰然所就职的网站,清一色是年轻貌美的小姐姐,为啥有隐约的性意味?
其三,栾冰然来到余欢水居住的地方,她对品位的逻辑——因为昂贵,所以有品位。
这种逻辑也让人迷。
其四,在一个陌生人的房中,还是初次到访,就打开冰箱脱衣服,这是正经女孩子应该有的操作?
综合上面的举止,我怀疑栾冰然是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吧。
因为最近剧目的话题热点,也难得百年难遇地重新用起了视频账号,看完了这个剧。
从这个剧本身来说,其实编剧算不上大错,这个剧的主人公是个中年男职场底层,他服务的市场对象,也是类似处境的底层男性(或者我们姑且不恰当地称呼为屌丝吧),这个剧里所用的梗,所黑的段子,所塑造的各个桥段还有内涵,都是符合这个剧观看者的心理诉求和真实状况的。
简单点说,就跟起点文一样,本来就是给男观众看着爽为主的。
对本剧特别是剧本的评价,其实我自己的观感是比较路人的,它有一些看点,但是也不多,套路有创新但主体还是老套路,就和大家能在CCTV电视剧频道观看到的大部分国产电视剧差不多的水平。
但我还是只能给一个比较差的评价,和大部分来此打分的女观众一样。
为什么呢?
我能理解编剧本的亲要恰饭,要贴近定位群体的心理,现实里确实有很多不如意的男性反感甚至用“田园女权”之类的形容,也确实有很多物质化的女性,为了表达这种情绪,剧里玩一玩“女权”的梗,写了那段剧情。
男性观众看到了也许会叫好,也许会不在意,很多女性观众注意到这个剧情之后,大部分人可能和我一样皱皱眉,也有可能一些女性观众较真,会和微博发酵最初一样,写一写批判,较真。
我也不排除真的有同行或者营销号的朋友,为了自己的恰饭,有引导或者编排的引子。
但是当它发酵成话题舆论的时候,编剧君作为官方的人员,你可以下来饭桌上、酒桌上、家里随意吐槽观众傻逼,但是你是不应当在自己的微博上回应“多数暴民恐怕连‘女权主义’的概念都说不清楚吧。
”这句话的。
这意味着编剧同志你的炮作为一发官方表态的官炮,带着一种很屌丝色彩的男权主义的态度,把我们这些本来都不太在意的路人们,特别是女性路人们,都给一并炮击到了。
这才是为什么很多愤怒的女同志要拿起多年不用的豆瓣账号冲到这里来打低分,还喊着“求锤得锤”。
不太服气的男性同胞们,换个位思考一下,你们中间也有看女尊文的吧?
你们看到女尊文的作者写“男的拿来球用没有,屌丝知道什么叫气质吗”之类的发言的时候,你们觉得会不会有给这文打负分的冲动?
这事儿压根关男权女权没有一毛钱关系,说到底我都可以不介意这剧没有男女同奋斗只有男女同等权利去死,但是我要说作为官方人员乱说话编剧同志你真的是在做大死。
最后再来个题外话吧,这个剧其实反映社会还是有一定深度的,编剧你都敢表现到这个份上了,为什么不干脆展示一下【上层男性左拥右抱,关系裙带圈子玩耍,底层民工集体搬砖,生活贫贱百事哀;女性有卖身求荣的拜金女,也有卓绝奋斗甚至牺牲家庭的男人不喜欢的女强人,大部分女性天花板没有职业前途早早嫁人】社会矛盾多元化的这面呢,立意比起男女对立一下就云泥之别了。
男屌丝的悲哀和草根平民的悲哀,我觉得后者唤起的共鸣应该是更多的。
最近追完了我是余欢水这个局。
我自己也算是30+的中年人,看到22岁,25岁美国刚刚毕业的留学生,意气风发的样子真可爱,可是年轻人的意气风发,很多时候是还没有走到结果的一切皆有可能而已。
中年人,大概率是有了结果的,就那样明晃晃赤裸裸的摆在茶几上的结果,等着工作,家庭和自我的评判。
余欢水带的实习生,业绩超过了自己,这是结果,兄弟不还钱,老婆有了二心在婚姻里不冷不热,这些结果,他都看得到,他不是不知道,只是尽力的不去查验。
这些结果对于中年人来说,就是薛定谔的猫,中年人能做的很多时候是揣着盒子过日子,不打开,就不会受伤害。
25岁在字节跳动工作的社畜生,是不想听到自己在35岁的时候,已不知飘落在哪里了,知乎上有很多人问,那些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里了?
浑身上下买齐了LVMH集团的所有产品外加LVMH收购未果的所有产品的年轻人,对于财务的理解是,学费生活费是爸妈给的,实习和工作第一年的钱,是留给LVMH集团的,对于买房子的理解是,我只需要赚够月供的钱,首付不需要我担心或者找一个有爸妈给全款买房的人结婚即可。
我作为一个30岁之前没看过韩剧的姐姐,我不禁想问。。。
大家都是关注什么媒体和娱乐节目长大的呀?
要知道35岁~45岁,你还是需要为自己年少的狂妄买单的,离婚的余欢水最后打算用卖眼角膜的3万人民币潇洒一把的时候,遗愿还需要找慈善机构帮助实现的时候,就是一个中年人失去事业,婚姻之后的惨状。
大部分人还是走不上被误诊,反杀,辉煌的路线的,健康的支柱被一脚T开,事业不留你,婚姻不留你,人要何去何从呢?
这个片子,如果在娱乐之余,能让年轻的,中年的社畜,明白自己的处境,开心一笑之余,审视以下自己的生活,那真的是太好了。
在背负上15年,30年房贷之前思考一下,是否未来15年,30年,日日夜夜都可以一如既往的工作并负担这笔支出,在进警察局需要老婆拿500来保自己的时候,收到的短信是“没有钱”借给兄弟13万创业之前思考一下,是否这个钱可以负担的起永远不被偿还,自己是否想用这13万创业,看病,完成心愿和给家人急用,是否伴侣的感情只能靠买车来重启。
从公司拿高级红酒回家过节被举报,买车讨伴侣开心的时候考虑以下,感情是否需要用物质维系,如果必须用物质维系,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否可以支撑的起这些物质,是否为了性命,考虑放弃感情,是否为了事业,放弃讨好对自己不满意的伴侣。
中年人看自己,首先看健康是否还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管婚姻事业受到什么打击,只要还有健康在,没有过不去的坎,再看看婚姻,为啥先看婚姻呢?
婚姻是玻璃球,碎了就拼不回去了,太难,事业是橡胶球,掉下去可以捡起来,弹更高的。
再看看事业在不在,就说老人孩子有点什么事,有点多余的钱,总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社会是在变化的,人也在变化的,如果目前的健康,家庭,事业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可以调整,一线城市压力大可以去二线,事业太累影响健康可以调整去压力小赚钱少一些的部门,中年人,不要死磕,不要死磕,脑子要活,一切皆有可能。
对于这个剧为啥叫余欢水,在众多网友的考证里,我最喜欢这个孟郊《赠李观》谁言形影亲,灯灭影去身。
谁言鱼水欢,水竭鱼枯鳞。
昔为同恨客,今为独笑人。
舍予在泥辙,飘迹上云津。
卧木易成蠹,弃花难再春。
何言对芳景,愁望极萧晨。
埋剑谁识气,匣弦日生尘。
愿君语高风,为余问苍旻。
灯一灭了,影就离去,和形并不是真的相亲,说明”鱼袭水欢“也只是表象的,一但发生变故,百就会改变甚至破灭。
结合孟郊孤苦的一生,科举失败,生活贫困,不得志等,他的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与他处于社会底层有莫大的关系。
这几句诗是诗人对这个世界的人与人度之前的关系的不信任的表现的,所谓真情,相亲,相欢,问一旦双方身份改变,地位改变,都会改变。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prepare for the worst, but hope for the best.
4.16:看到这里真的气笑了…
分不清是真的直男癌还是故意钓鱼。
《我是余欢水》这剧前面确实亮眼,我还打了四星写了影评表达赞赏。
可是瑜不掩瑕,这部剧最不满意的就是两位女性角色的设定,高露演的妻子,美貌能干,偏偏设定给余欢水常年戴绿帽子(讲真我都心疼高露,怎么天天被安排这种荡妇角色);高林演的梁安妮,被男人踢皮球一样送上别人的床,以色谋权,男性凝视发挥到极致;苗苗演的志愿者,有一段戏不能忍——为满足余欢水遗愿出去露营,结果余欢水瞎买的帐篷不能用,理所应当跟小姑娘挤在一起。
此时弹幕上一片叫好,期待“坐等开车”。
我???
是小姑娘对余欢水流露出那个意思了还是怎样?
一群蛆在这里跳什么脚?
不过看到这里总算明白正午阳光的target audience,这些暗搓搓的情节,不正是把某些直男那点阴暗欲望、以光明正大的方式拍出来,一饱某些人的眼球吗?
作为一位女性观众,面对以上情节的反应就是:我笑不出来,同时胃里打了个结,嗓子梗了又梗却骂不出来。
一如从前很多个时候。
改为三星。
原更:不得不说郭京飞在《我是余欢水》这部剧里的表现,大大超乎我对他的表演期待。
之前大概看太多他的各路综艺和那一部《都挺好》,导致留下了几个深刻标签:吐槽抬杠、油嘴滑舌,sometimes娘了吧唧,always怼天怼地。
能搞笑,但搞笑不过沈腾;也自恋卖萌,但观众缘不如小岳岳。
在看这剧之前,我甚至一直默认苏明成就是他的本体,总之是不怎么招人喜爱的中年男人。
但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改变就在一瞬间,郭京飞演的余欢水颠覆了以往几乎所有标签。
他掩起了那股高傲自恋劲儿,戴上朴实木讷的黑框眼镜,逆来顺受地躺在地上被生活摩擦啊摩擦,演起一个怂蛋来居然毫不手软。
眉中间一个字:愁他演的中年人有多卑微呢?
遇到遛狗不拴狗链的无德邻居,唯唯诺诺小声辩解,对方嗓门是他的十倍,吐出的芬芳词汇库之大让余欢水惨败出局,最后被推搡着下电梯;送儿子上学之后上班迟到,被老板骂、被自己过去的徒弟羞辱,最后莫名其妙得罪领导,罚他这么个大男人扫厕所;曾经最亲密的朋友也敢欺负他,说不还钱就不还钱,13万整整拖了五年半。
答应给他买车,结果付款的时候朋友突然失联,让老婆孩子站在4s店尴了一大尬,气的老婆收拾行李直接跑回娘家。
余欢水想过反抗吗?
想过的。
他不是麻木无望的人,在老板轻蔑地讽刺他“越活越没个人样”的时候,他眼神唰一下就喷火了(郭京飞演技真是可圈可点),手也攥紧成拳头,甚至脑补出把咄咄逼人的老板逼到墙角揍一顿的场景。
然而他的愤怒在2.1秒后熄灭,理智重回主场。
真把老板打一顿气是出了,但工作怎么办?
工资怎么办?
没有钱怎么买老婆想要的车?
怎么攒儿子未来的房?
于是垂头丧气走回去。
人到中年,不是自己太怂蛋,而是生活太操蛋。
有太多事情比自己受了气更重要的,再想开一点,生活里谁不受气?
普通人谁没有装孙子的时候?
往好处想,嗨自己至少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已经算不错了,还计较什么呢!
潦倒中年人余欢水,最酸涩的时候恐怕就是等老婆孩子入睡了,深夜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大口大口喝酒,看着城市入夜之后如异艳女子的身姿,年轻的时候以为触手可及,现在才知他一辈子也够不着江那头的风景。
唉说到年轻的时候,哪个忍气吞声的中年人没有一个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青年时代,余欢水也是,十年前还能骑着摩托车畅想中国的外卖事业、4G时代,那时他一定想不到自己也跟2G手机一样终于被时代淘汰了。
这个剧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共鸣的原因是,世上不止一个余欢水,我们也在他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刘震云在《一地鸡毛》里描绘的小林两口子就是上个时代的余欢水的缩影,谁没有过宏图伟志,可是谁又能想到几年之后就很快淹没进黑压压的人群里呢,等结婚成家了,每天生活就是排队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一页书也不想翻,能不生病不失眠就足够感恩了。
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有宏图大志怎么了?
有事业理想怎么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一辈子下来谁不知道谁!
《革命之路》又描绘了西方的“余欢水”,小李子和肉丝一对夫妇年轻时人见人羡,自己也心比天高,然而婚后生完孩子,路却越走越窄,最终没有出人头地。
于是愤懑不甘,常年吵架双双出轨,用偏离轨道来报复生活。
可惜扪心自问,这世上哪里有什么既定的“中年危机”呢,不过是才华拼不过野心,年轻时尚能骗骗自己,中年时眼看人生已成定局,清醒地痛苦,又在不甘中逃避罢了。
扯远了,说回这部剧。
我们看余欢水个人的悲剧(说悲剧太夸张,困局更准确)也不只是生活和时代的压迫,很大一部分也跟他自己的性格有关。
余欢水是个善良又懦弱的人,不分人的善良太容易受人掣肘、被人欺压,而一贯的懦弱又让他失了个性,没了选择。
譬如好朋友欠钱不还,他只想着如何管人要钱不伤和气,却没想到能这么多年欠债不还的人哪里还能担得起“朋友”二字;而当老婆误会他、老板痛斥他,他没想着要怎么提升业绩,痛定思痛好好挣钱来挽救家庭和事业的破败局面,反而用一个又一个谎言来逃避问题。
最后谎言被人一眼戳穿,余欢水也失了名誉,自信心一点点被击垮,得不偿失。
假如这是现实主义作品,大约结局就以余欢水的沉沦而告终了。
好在,这部剧虽然灰暗,始终是个黑色喜剧,多了点drama,让余欢水在中年时分仍有奇遇——某天他偶然在医院查出自己是癌症晚期。
一开始是晴天霹雳,后来便放飞自我:他妈的,老子憋屈了半辈子,如今还有什么好失去的?
大不了就是一死,反正我马上就要拜拜了,有谁能比我还豁得出去?!
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怀揣“不怕”二字,怂蛋余欢水也能变身魏璎珞,甚至比后者还要精彩。
我们都知道由怂变刚有多么难,所以看到郭京飞化身黑暗复仇diva的时候,心情只能用爽爆了来形容。
讨债讨到五官模糊当楼上再装修扰民的时候,他一个箭步冲上楼,抡起锤子能砸的砸,能摔的摔,末了还把毛坯房染它个姹紫嫣红一片天。
等屋主黑道大哥气势汹汹上门茬架,郭京飞嘴角轻蔑一撇,率先拿俩酒瓶给脑袋开了花,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想拿您请便!
黑道大哥一看当即无话可说,夹着尾巴就走了,心里还敬他是条汉子。
自此再也不敢乱蹦跶。
老板这边也是,自从余欢水挺直腰板开始硬气起来,他不敢故意为难(也心虚余欢水捏着他的诈骗证据),甚至表达了赞赏:“你要早这么个样我早就提拔你了!
”后来余欢水更是阴差阳错被提拔为经理。
看到这里既可笑又可叹,余欢水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十几年,生怕行差踏错,结果一事无成;而他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不怕谁也不讨好谁,反而人人对他青眼有加,再也不敢小视他。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态上的博弈,无论生活家庭还是职场交际,越怕就越怕,一旦开始妥协只会妥协的越来越多,发到手中的牌越来越差,失去的越来越多。
翻身走运的机会一辈子只有一两次,很多时候还没意识到这是机会,便已偷偷溜走。
等琢磨过味儿了,通常已无法挽回。
这一点上余欢水大约还是幸运的。
改变心态的机会从天而降,绝症迫使他回溯人生、破出困局,终于没等到时日无多的时候刚了一把。
更幸运地,绝症还是一场假酒闹出的乌龙,他仍是健康的。
只不过待他失去这种绝症的迫切和爆发之后,是否还能守住现在的心态、不重回旧路呢?
下周我们得拭目以待了。
一部热播网剧,有人对剧情和人物共鸣,想打五星这无口厚非,谁也没碍着你点五颗星不是吗?
可一千人眼中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吗?
怎么我不喜欢一部作品,不喜欢没逻辑的剧情,不喜欢人物扁平化的设定,不喜欢编剧夹带私货,我打了一星,这就成为喜欢这部剧的人抨击我的理由吗?
如果说这部剧在宣传之初,剧方警告了“田园女拳”谨慎观看,或者友情提醒“谢绝拳师观看点评”,我相信这部剧的评分会好看很多,国产良心9.5不是梦!
但事实上,这部剧却是在暗中挤兑,夹带私货。
其实这种典型人物的故事并不需要有多大的格局,它只需要展现出社会的一角就已经足够。
我相信这个故事有其现实依托,编剧的视角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视角,看前半部分剧情,你问“余欢水”难道不可悲?
是很可悲。
他是底层人物的一个缩影,别说男性,就连作为女性的我也同情,期待他逆袭。
因为我看剧并不是非常关注这个人物的性别,对任何角色也不会轻易地持批判态度。
即便编剧的大部分功力都给了余欢水这个角色,即便其他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刻板扁平,即便弹幕都在以男性视角代入,唾骂女性角色,但我仍然相信编剧不会如此狭隘,狭隘到只是为了引出男性的痛苦奋斗,女性的势利想要特权这种价值观。
然而编剧最后做了什么?
“我是女的,我是弱势”“别来这套,男女平等,你们天天哭喊着要女权,我给你呀”先不说这段台词抨击了谁,反讽了谁,影射了谁,这个绑匪盖章”女权“的样子又像极了谁。
我想很多女生都对这段台词很熟悉,不是因为它在这部剧里的出现频率高,而是因为这就是网络中大多数男性叫嚣着”女权就是特权“的口号变体。
其实当绑匪说出那句”你们的企业文化就是出卖女人“的时候,他就不再单是个绑匪了,这是编剧在借绑匪之口讲观点。
编剧不只是想要提纲挈领,还想夹带私货。
有人说,这是绑匪,是反派,怎么能把反派的话当真?
这难道不是反讽?
要知道,一部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对话,是尤其重要的,人物的台词要和人物形象贴合,至少前后逻辑通畅,因为这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安排和理解。
这个绑匪的形象是怎样?
没文化但他关注女权,还对网络上怼女权话术了然于心!
而且剧情前后根本没有对”女权“这个标签作任何明显刻画,毫无预兆地将一个群体拖拽进文章里,对其错误地”标签化“。
如果说想要反讽,但凡创作者都不会如此糊涂地采取这种表现形式,还采用网络话术抖机灵。
除非,这个编剧在前期的铺垫都是有意为之,这也许并不是他的主题,但可以作为副题,同样引得男性观众集体高潮,纷纷赞扬编剧完美复刻现实。
我写这篇评论时,我是带着情绪的,很多人认为自己足够理性,却没认识到情绪才是你的真实体验。
很多人都在表达对这部剧的不欣赏甚至反对,这是我们的情绪和理智共同决定的,情绪说明了我的动机,我要表达不喜欢,理智监督了我的行为,所以我只是把我的理由写下来。
所以,喜欢这部剧的人大可拍手赞赏五星贡献,不喜欢甚至反对这部剧的人我们当然有理由庆幸站在了一起。
你可真6
原文请见:吐槽|《我是余欢水》里还有正常的女性吗?
家属看得津津有味,我却对近些年风靡的“中年男人危机”这套故事逻辑无感。
当然了,该剧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第一,叙事节奏没问题,不注水、不拖拉,直入正题,将中年男人余欢水在家庭、职场、社会中遇到的危机穿插展开,剧情紧凑,高潮迭起。
第二,男主演技精彩,微表情到位,情绪转换自然,给角色本身加分不少,丝毫看不出以前角色的影子。
第三,个别片段的黑色幽默映射社会现实,好笑中带着讽刺,笑点不尴尬。
我知道这是个赤裸裸的大男主戏,女性角色都是配戏的。
但是!
编剧和导演是不是对女性有什么误解?
里面的女性角色是在给女性群体拉仇恨的吧。
邻居和女友第一集出场的邻居女友,是一个穿着“好嫁风”连衣裙、背着Gucci Sylive限量印花版包、一脸嫌弃地来看房子装修并且抱怨浴缸不够大的“索取型”女生。
这个“龙套”的出现已经略略引起不适,没想到女主角们的人设更是好不到哪里去。
俩人在甘虹娘家吃饭余欢水的老婆甘虹(高露 饰)是一个除了美貌之外,一无是处的角色。
她当初嫁给余欢水,不是因为爱情,而是看中了余的物质条件——那时余欢水一个人住的房子比他们一家四口住的还大,而且一个月能拿她半年的工资。
结婚后,当余欢水工作受挫,家庭经济拮据时,俩人的婚姻开始风雨飘摇了。
在剧中,甘虹对丈夫色厉内荏,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还精神出轨。
对儿子,她也好不到哪里去。
她把接送小孩上学放学的任务统统丢给余欢水,也没有耐心给小孩辅导功课,还总在小孩面前贬损自己的丈夫,让小孩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但在父母家中,她却好像变了个人,甘愿伏低做小,被自己的弟弟颐指气使,当佣人使唤。
好的,本观众愣是没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出一点优点来。
另一个戏份较多的女性角色是余欢水公司的中层梁安妮(高叶 饰)。
时髦的短发、大片晕染的眼影、姨妈色的口红、有大logo的香奈儿耳环、颈上的choker、抹胸(or露肩)的衣服,这些装扮体现的其性感妩媚的特质。
U盘三人组她很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优势为自己牟利,同时与公司老总魏广军和销售部经理赵觉民保持不正当的关系。
三人合伙,利用职务之便生产假冒伪劣的贴牌电缆谋利,梁安妮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角色有其可怜之处,她更像是男人的玩物。
三人分赃场面被余欢水意外撞破后,存有证据的U盘离奇丢失。
他们怀疑是余欢水偷走了U盘,遂派出梁安妮色诱余欢水,使他交出U盘。
后来被余欢水威胁泼硫酸报复的也是她,两个男人则龟缩在后,不敢和余欢水正面交锋。
栾冰然此外,截至目前放出的7集,女一号栾冰然(苗苗饰 )的戏份不多,初步呈现的是一个青春小白花的角色。
不出意外的话,她将成为余欢水走出中年危机开启爽文套路的一个“大杀器”——一个青春年少、美好单纯、相信爱情、愿意和男主同甘共苦的另一半。
是的!
该剧的女性形象就是这样的单薄、简陋而老套。
“恶女”为坏而坏,为bitch而bitch,看起来,她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男主实惨,她们的一举一动只是为了将男主逼入绝境以便开启副本反杀。
事实上,也不仅仅是这部剧,近年来的国产现代剧中经常出现嫌贫爱富、拜金、浮夸、绿茶的女性角色,这些特质经过荧幕被放大、被议论,固然是对大众品味的迎合。
但是,借由影视不断强化这种女性形象,以致很多人加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不是什么好现象。
希望在以男性意识主导的影视剧中,也能多点正常的女性形象。
这种“正常”,恰恰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那种积极上进、努力工作、靠自己打拼、用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有血有肉的女性特质。
什么是女权主义 ? 女权是指男女平权, 因此凡是看问题时不考虑性别差异的, 都是妥妥的女权主义者.7个人质, 只有1个能活着离开, 谁拿到了这个名额, 谁就拿到了这项特权.女人质以性别差异为唯一理由要求得到该特权, 被劫匪拒绝, 劫匪表示性别差异不在考虑之列.
结论 : 劫匪才是货真价实的女权主义者结论 : 劫匪才是货真价实的女权主义者结论 : 劫匪才是货真价实的女权主义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假期闲来无事找了些国剧看看,以前压根不碰国剧现在来看是正确的选择。
一直以来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穿越剧(这其中不少女生吧),是觉得现代女性相对自由的环境不好?
喜欢回到古代被三从四德束缚??
这些年国产剧虽然一个接一个不断,有几个是建立了正面角色让男女老少有一种心系一个女性角色被她的坚毅或是诚挚打动的剧??
我只挑了评分高的几部,bhys没感觉到,评分在7以下的不用想更难看。
早些年的“青春剧”,女生追求青春自由=不自爱堕胎,这些年的古装、宫斗剧,女人的幸福=有个好男人or被男人疼,0202了,上古的价值观还拿出来怪不得文化产业走不出国门,就这放其他国家不得让人笑话嗷。
如今的电视剧宣扬的世界观是男人视角的世界观,刻画的女人是中年男性眼中的女人。
你说言情剧?
这种yy产物就别拿出来当作品了。
总之不论什么剧都得谈恋爱,男主和女主必须是爱人,男性笔下的女人是满足心理生理安慰的工具,女性(特指大多数言情作家)笔下的女人傻白甜,文化程度没多高,和一堆男人能擦出火花,抱着大肚子上演苦情戏。
不是我说,以上两种人收拾收拾在一起过日子得了。
(4.24)之前关于余欢水那句所谓“嘲讽女权”的争议话语,今天看完了《美国夫人》,借对那部剧的评价,表达我对一些人认为的编剧嘲讽女权主义者的观点的态度
不要把自己所受的一切不公归咎于性别。
回想剧里嘲讽安妮的话,这才是编剧的态度。
我相信社会上有很多人支持女权是为了平等,但也有人真的在内心深处渴望着特权。
一边想要享受性别带来的便利,一边又怨恨自身性别带来的不便。
一边标榜自我的经济独立,一边嘲讽伴侣为自己带来的财产并不丰厚,认为自己是吃亏了。
这话说出来虽然很难听也很扎心,但真的有不少人真的就是这么想的,并且认为自己无比正确。
在无人谈及性别的时候,总会有人自告奋勇将性别拿来说事,反响吸引火力,其实恰恰最性别歧视的就是自己本人。
如果真的想要追求男女平等,首先就应该自己先抛开性别成见,不是每天呐喊着问他人问社会“what can gilrs do”而是发自内心问自己“what can I do”。
个体的强大,才是群体的强大。
(4.7更新)更新的4集看完了,有几个问题想问:女主苗苗同学出来的时候问的那句你信什么,真的给我整懵了。
Why do you ask that?
非常突兀,真的。
打着吊瓶给电话的患者和李倩的张子铭妈妈让我分分钟梦回《暗黑者》,他俩坐一起的时候我有一种,啧,darker来找罗飞谈人生了的感觉。
然后我觉得比较脱离现实的应该是那个小学老师。
现实中的老师一般没哪个敢对家长那样的,也不会那样去处理学生纠纷,看看评论区有没有小学老师现身说法来打我脸的:-)反正我是没见过……这部剧的节奏是很快的,有些地方为了营造一种极度压抑的氛围确实存在失实的地方。
但这是文学创作,这些看上去失实的部分可以说是一种荒诞而夸张的手法,你可以理解为是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提取生活中某一类人的共性现象,将它集中显现在一个个例之上,再赋予艺术夸张。
这就是我原答里说的,为什么大家都能在“余欢水”的身上找到共鸣点。
当然了,现实中的我们再惨,确实也不至于到余欢水那个地步,所以会有一部分观众觉得它过分夸张,也是人之常情。
————————————原答:前有女性家庭大戏《都挺好》,后有男性社畜剧目《我是余欢水》。
8点的时候我在沙发上打开这部剧,我爸就坐在我旁边。
老头子之前因为我妈看《都挺好》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捎带着还要骂他几句,对这类电视剧基本上可以说是嗤之以鼻,不屑地问我,这就是在贩卖情绪搞对立,就女的倒霉,男的就不惨?
怎么不写写?
你看,这不来了吗?
余欢水,2009年骑在摩托车上风一样的男子,金牌销售,一朝不查,坏了脑子。
十年后,他沦为了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在社会的大齿轮上成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
哦不对,其实他不配叫做零件,毕竟没了他社会照样转。
在日本,像他这样的有一定工作年限,但因为家庭无法轻易辞职故而可以被老板随意压榨奴役的人,被称作——社畜,社会的牲口。
在家庭里道歉
被徒弟超过冷嘲
为生活迟到早退
贪小便宜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余欢水这个形象的,我在看到这个形象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是深深的恐惧。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我们一些父辈,前辈的影子,也看到了我们可能面临的将来。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在工作上毫无保留地拼命,不就是为了摆脱成为“余欢水”的命运吗?
但是,很可悲的是,我们往往还是要走到这条路上来。
这部剧的编剧,最狠的就是加上了开头的那几分钟。
十年前的余欢水是什么样子的?
热情、敢拼、上进,后来呢,十年后的他变了,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中年男人。
后面的剧情中他的妻子(后来离婚了)不断强调,你从前不是这样的。
那一瞬间,我真的看得汗毛倒竖。
十年前的余欢水,不就是现在的我们吗?
年轻的时候,我们和他一样的,十年之后,应该没人希望变成他那样吧?
但这个编剧他就是要把这一点让你看到,你看呀,这就是你的将来。
可以说,这部剧运用了连续的快节奏生活化的片段,将一个个小事连接起来,勾起了职场中人内心中的恐惧,又一次成功地进行了情绪贩卖。
我相信有很多人在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是有共鸣的。
“余欢水”的无奈,是很多人的无奈。
那么这部剧贩卖情绪成功的一个讨巧点在哪里?
我觉得我爹对《都挺好》的吐槽是可以放在这里使用的。
妻子毫无理解的抱怨;范恬恬演的牵狗女的张狂;和经理有一腿的女领导,甚至是楼上那个傍大款的女郎……几乎所有的女性角色都被无理地打上了“恶劣”的标签——正如《都挺好》里无能的男人们。
电视剧追求戏剧性,但我们要通过抱怨其他性别的身边人,将矛盾转嫁,才能达到自我疏解的结局,委实有些可悲。
但无可厚非,这种手法在电视剧里非常好用,它可以很快地将人的情绪带入进来。
职场人看了会唏嘘,男性看了可能会想抹眼泪,基于这一点上,编剧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可以说,这部剧是成功的。
尤其是郭京飞在饰演中年社畜男的时候,我有一种深深的感觉,他闷头不吭声的时候,我在他身上看到了40岁时候的我爸爸。
老爷子估计现在已经不记得自己十年前那会儿是什么样子了。
简介里说,结局余欢水选择反抗生活,最终获得幸福。
所以说,这大概就是电视剧吧,虚幻而美好。
实际上是,现实中的余欢水大抵困顿一生,没那么多大起大落。
他们熬到满头白发,最后儿孙满堂,过年团聚,共饮一杯小酒,也算是另一种人生圆满了。
大多数观众真是让我不吐不快,原因是刚看了余欢水这部剧,赞誉这部剧的大都说特别现实,与大都吐槽安家不真实,三观不正,有很强的对比。
那么聚焦到这两部戏的最常被人提及的点是余欢水社畜悲惨三连,与房似锦撬人单,道德有瑕疵。
想以此说两个点:1.什么叫剧情真实,2.为什么主角的道德瑕疵是大家接受不了的。
一部剧中表现导演编剧的三观导向,是看整部剧的剧情发展以及剧中所有人对于各种行为的反应,而不是单独看剧中发生了什么,以及这种行为是由谁来表现(当然所有角色的表现都应服从角色设定以及行为逻辑)。
那以此逻辑来分开分析房似锦撬单的行为一出,包括王自健的其他配角都对主角冷嘲热讽,并后面的剧情有不信任她的表现,已经说明此行为是为人不齿的,而且后面有房似锦被门店人好氛围感染后,对之前认为所有人都驱逐利益而不折手段的正当性的反思,也与房的身世家庭环境导致的小农意识的世界观很符合,所以房撬单这一行为既不是剧本三观不正,且符合角色的行为逻辑。
每个人不会是绝对公正绝对正义,每时每刻都充满道德感,那么主角的道德缺陷我认为反而是符合现实的。
那么余欢水呢?
余的悲惨生活真的只是身边人的错么?
余明显是有自己的个人的缺陷的,但是至今剧集过半,也未展示一丁点对主角个人的反思,只是脸谱化的去设定各配角,亲人,朋友,领导,路人都是冷漠可憎的,只有主角可怜悲剧,这真的叫现实么?
即使是荒诞剧,无稽的故事中仍然应该有立体真实的人物,可回想余欢水中,谁又是那个立体可信的人呢?
很可惜,余欢水本人都不是,除了展现他的可悲可怜的荒诞遭遇以外,他还有其他表现出人物真实颗粒度的人性特质是你可以说出的么?
那么,整部剧的真实感从何而来?
我想可能这种悲剧生活片刻大集的设定就是想击中我们社畜的自怨自艾的心态吧。
所以也引出了第二个点。
主角善良无污点,就算有错也是被坏人逼的,这种惯例纵观自古到今,主角光环不仅代表他不会死,而且他永远是坚定的是不偏不倚的是正义的课代表,因为作为主角往往是观者会自我代入的角色,如果主角有不符合社会正向宣传的一点,总会引起不适感,而且大家就不能理所应当的,聚成团的站队道德至高点了。
这是比较正常的大众心理,但我还是忍不住吐槽,大家怎么都这么自信代入自己是善良无敌的小天使,敢情有私心,有私欲,有道德摇摆的人都是别人,都是NPC?
还是认为难有性格或道德瑕疵的人不配做主角?
他们的故事不值得倾听?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