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
Pasolini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里卡尔多·斯卡马奇奥,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尼内托·达沃利,玛丽亚·德·梅黛洛,阿德里娅娜·阿斯蒂,安德里亚·博斯卡,吉阿达·科拉格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14
简介: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近郊奥斯蒂海滩被发现,死前明显受到过暴力攻击。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那部常被评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索多玛的120天》。由于凶手被传闻是一名17岁的男妓,这个悲剧被染上香艳色彩,也有人猜测这位意见领袖的死亡完全是政治阴谋,而事情真相至今仍是个谜。 影片择取的正是..详细 >
帕索里尼死在前夜,死在见到弥赛亚的前夜。
真的形神兼具啊威廉。喜歡這種粉絲式的紀念,走狗式的解讀。帕索里尼專用的男主角徒增傷感。🌝
织网般地呈现的影像总是带点审视的味道在里面。截取的弥留片刻的割据感还是过重的,似乎在结局的落定里所有悬念尽数消弭。在戏与戏穿插中只能表面感受,即使情感是那么饱满丰富,视点的单一使得不得不落入人物断层。“赤裸”与“荒淫”不过是浅淡的“形式”罢了,那暗藏迸发的感官“状态”才是更加值得感受...
看报三重叠化:一步一步地深入人物思考舞池叠化:人影交错,人心复杂粉色的巨大沙漠:“空城”,饥渴的内心,渴望甘露又难以被填满对话戏多近景、特写、双人近景,强调人与人之间思想碰撞时候的亲密。采访的时候用了手持摄像,镜头不断运动,是思维网络活跃的证明。景别关系中→近,以仰角收尾,是导演将自己置于仰视帕索里尼的位置。
或许正是因为读完了帕索里尼诗选,反而觉得这部影片更贴合了帕索里尼的精神世界。虽然我更愿称之为导演拍了一部主角属于帕索里尼的“八部半”。然而正因为我是如此深爱着这位遗世独立的反叛者,我才更不希望看到一部通篇讲述他是如何引发争议的传记片。因为争议是相对的,寓言是永恒的。他执着于一种梦一段幻像,他的作品犹如他的人生,永远在创造开放性的解读空间和模棱两可的暧昧性。他活在这不堪入目的“猪圈”里,只是无时无刻都在深切的感受“定理”带来的超脱时代的阵痛罢了。
想念是心间有窗纱,轻风拂过,一切云烟往事化为流沙纷落
老綠魔現在是投身歐洲電影事業了麼。期待全部落空,引用幾個電影片段,幾句他的觀點變不成他的傳記片,這本是個多麼有意思的瘋子啊。
直接截取人物生平讲述,将私人史之广度浓缩至弥留之际,Pasolini的形象在被宗教性不断引入崇高的过程中逐渐丰满、立体,宗教性的叙述引导着影像进入深邃而饱满的情境。不止于叙事,在最直观的影像语法上Ferrara总将人物面孔叠化转切至远景(or宏观视角)——正如Pasolini电影中具有神性的面孔一样,对人物面庞的凝视瓦解了寻常影像系统而赋予其新的意义,在悠扬渐远的意语歌谣中催化着内部情感的迸发。当然,Ferrara电影中的神秘力量始终推动着这场祭奠,也为下一秒的动作蒙上未知,于是在预知结局的情况下仍会受其情节延展触动。
一般,但认识了一枚独立导演(
意大利电影,一贯的莫测高深。
6/10。费拉拉把这位争议大师的最后日子拍得保守了,内容关于他做过的笔录、答记者问、参加文化名人们的酒会听论政治,混合了一些帕索里尼遗稿中的超现实场面(为了孕育而举行异性交配的城市),不想公开他的死亡之谜和未知的隐私,可惜后者才是真正会令观众兴奋的,而不是像现在这部看访谈记录片的感觉。 @2016-04-24 02:44:41
配乐
如果 我能为阿巴斯拍摄一部传记…
诗过头了
结尾帕索里尼和卖春者的对话,“人”与“人”之间纽带之虚妄和欲望之真实,交代得无以复加。
有点闷的传记片,喝着红酒唱着歌突然就被男妓给杀了,作品未能问世很是遗憾。
原来是他啊。。。索多玛
帕索里尼生命中的最后两天
比起天堂,他更愿下地狱。
? 虽然有一种奇妙的meta感。希望导演的下一部传记不要沦为表达dry观点的传教片【笑死,威廉达福是有点像杰克帕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