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prince charming虽生在较为开放自主的西方家庭,却也对于类似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的希腊大家族表现出无限包容,只因女主角爱着他们。
想必自身在家庭中也感受过父母的爱意(虽不热情),所以对于爱人所爱之人,也同样给予爱意。
生在中国家庭的我们,却难免因这种个人空间被吝啬取代的生活模式而受到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各类明里暗里袭来的固有冲击及伤害,对于日后自身家庭,恐怕难以面对。
到底两者具体所不同在何?
或是电影处理过于美式乐观主义?
女主角伊始对于家庭依赖及个人无所作为而积极思考未来,看似是脱离家庭寻求了自主独立,可是最后工作仍然是在阿姨家的旅游社,还在此偶遇白马王子。
而zhe不同之处,即家庭中母亲对女儿自由的支持。
父亲在女儿提出要进修时,直言“女孩读书没有用处”等等大加反对之词,但是母亲只说:我的女儿要读书!
以一己之力为女儿将来思考,或许是因为自己存在着遗憾,身为大家庭中的母辈是没有多少自由可言的,上有老下有少的情况迫使了母亲放弃自由供养家庭,在青年时期跟随爱人远赴美洲大陆打拼时便开始了这种角色,即使后来仍有再多的想法也早已因年月逝去而无从谈起。
所以母亲支持着女儿的想法,推动着她“勇敢的去做吧”。
最终女儿在爱情上得到自由,也算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母亲的遗憾。
【同系列第二部中的母亲甚至在与父亲再婚婚礼上险些悔婚,可以得知这当中的确是存在遗憾的】中国家庭里,生于七八十年代的父母们,必然希望子女归依于自己而后反哺父母,也同样是支持,却更难免其中的束缚以达到“大家庭”体系的存在价值,与那位希腊母亲的思考,是存在着大大不同的。
是“顺从”,是“依靠”,同样“不可剥削”,却不是“自由”,而是更深的“羁绊”。
当然,最后在婚礼上对子女赠房的举动,依然表明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可斩断的因缘。
而新房正正是位处于父母的隔壁,再度为女主角的“独立”添上颇为讽刺的意味。
在21世纪20年代回看这样一出描述传统家庭模式的喜剧,更多的让我思考了中式传统家庭所含括的矛盾,也思考着未来自身的家庭模式将如何发展。
在诸事发生之前,我只愿恒守现今的初心,让我生育的子女,是能自由生活着的。
女主决定读书再就业时,母亲的支持
我不想深入地谈多么美好一见钟情的爱情,只就前面半段剧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电影的一开始女孩自白:她的爸爸说一个好的希腊姑娘要做的三件事嫁个希腊人生个希腊小孩和煮饭煮到老死;当她问她的妈妈为什么要学习希腊语的时候,她妈妈告诉她为了以后给她的婆婆写信;当她遇到爱情像父亲提出想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她的父亲告诉她你应该结婚“you look so old”。
仿佛一切都是为了婚姻组建家庭,我觉得这很可笑。
适婚的年龄不结婚是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说实话我到现在都难以想象以后的生活里要多一群人来捆绑我的生活瓜分我的时间。
夫妻间会吵架,小孩子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调教,必要的时候还要和对方的父母处理好关系,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忙到焦头烂额没有自我,这比不结婚更可悲。
在这部影片中,父母对待儿子的态度和对女儿完全截然不同,这也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为什么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还没结婚父母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很羞耻为难的事情,而男生不会。
女性能不能完全生活独立和经济独立,我觉得完全可以,所以根本没必要适婚的年纪强迫或者被强迫的去谈婚论嫁。
当然我觉得为了爱人改头换面重塑自己也是没有必要的,爱自己就应该在平时独处的时间就好好打理自己,为爱改变自己取悦对方也没什么必要
无聊时看九把刀的短篇小说,里面提到了这部影片,无聊继续蔓延,就找来看了。
(一)这部电影中最可爱的当然是女主的爸爸,他的小固执、对家人的爱是可爱的,而他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则让我油然敬佩。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作为希腊人当然有理由自豪。
而中国呢,我们同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盛极一时,且现在颇具大国之势,但有多少中国人在其他民族面前有这样的自豪和自信呢?
我们从骨子里是自卑的,仅仅是因为那百年的屈辱?
那为什么几乎从出现就一直经历苦难的犹太人就始终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自己的民族、文化、习俗理所应当被任何人尊重呢?
我并不精通历史、哲学、文明史,仅对自己产生的疑问思考一个可能的能说服自己的答案。
我们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我所认为的我们民族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好斗。
我们强盛时,包容并蓄,对于尊敬我们的,我们还之于礼,毫不吝啬的给与其财富、物质、文化、知识;对于想侵犯我们的,也只是防守为主,拿回自己的领土就收手,除非自动臣服,从不会主动去侵略。
在强大时,这是大国风度;在衰败时,自然就显得懦弱,尤其是在上一秒还认为我们是世界的中心,下一秒却被告知已是阶下囚时,那种落差和震惊使得我们对自己民族的判断有些矫枉过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爱国人士更是推波助澜,我们整个民族对在反省我们的劣根性的同时,却也丢掉了我们的自信。
作为一个23岁、一直呆在中小城市、没有接触过外国人、除了练听力基本不看外媒新闻的学生,我自然不清楚现在其他民族对我们的评价,也不知道在异国生活的华人的感受,我只希望当然面对他们时,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且有充足的理由。
(二)上面说的有点大了,把这部电影当做一部爱情喜剧是最准确的定位。
它再次验证了一句话:只要足够爱,一定会在一起。
这句话反过来说可能显得更有哲理:没有在一起,一定是因为不够爱。
三十岁的普通女人,拥有一群奇葩亲人,遇到白马王子,家人不同意,外加文化差异,这完全具备当下热门的剩女婚恋家庭狗血剧的各种元素,要是中国电视剧导演来拍,一定是充满争吵、误会、纠结,最后爱情可能还会败给现实。
但在这部电影中却把冲突化为了欢乐,因为爱的真诚。
因为爱,男主心甘情愿且豪不觉得苦逼地作出妥协,开心地融入这个大家庭,他的父母也给与了完全的支持;因为爱,女主的父母接受了来自不同世界的女婿,家人们也热情地欢迎他;因为爱,女主没有因为爱情而忘记父母的感受,她接受家人为自己的婚礼做出的安排,即使那并不是她想要的样子。
因为爱,大家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做出妥协,那些可是不可调和的虚张声势的冲突便化为了无形。
(三)勇敢一点,爱的纯粹一点,幸福其实很简单!
因为一张流传较广的电影截图来看的,截图的台词:“我希望有不一样的人生,我希望自己更勇敢,更漂亮,或至少要快乐。
”这个截图让我感觉这部电影会讨论一些深刻沉重的议题,类似《我的天才女友》,但几乎完全相反,这只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轻喜剧。
看之前查豆瓣发现评分6点多,不算高,兴趣降了大半,但短评中有人评价自己重刷了多次,所以还是决定找来看一下。
结果不算失望,可能因为放低了预期,甚至还有些惊喜。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部电影,我想是“可爱”。
虽然女主的爸爸有点古板,但女主的妈妈和婶婶都很支持她,两人合伙唱双簧诱导女主爸爸允许女主去婶婶的旅行社工作,而不是在自家餐馆工作的那一段,一本正经的笨拙的一唱一和中透着搞笑和可爱;男主为了女主的希腊家庭能接受自己去教堂接受洗礼,坐进为婴儿洗礼的银澡盆,并认女主的表姐为教母,也是搞笑并可爱;女主热热闹闹、吵吵闹闹的“庞大”家庭,虽然偶尔令人感到窒息,但表现出的大部分是可爱的一面。
故事的主线是女主想要改变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并做出了改变,并因为改变而收获了爱情。
貌似一切的发生都顺理成章,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并不深刻,甚至可以说有点浮于表面,这让一直想要改变自己却觉得难以实现的我觉得有点不真实,但另一方面又让我思考,或许改变真的没有那么难,只是我一直都停留在“想”,并没有付诸切实的行动。
至于男女主的感情线,鉴于我并不相信爱情,在男女主表现出相爱时,会暗自遗憾这只是荷尔蒙的作用,他们终究会变得不爱对方。
看的时候有两次感叹影片的节奏把握得很好,女主在学校学习计算机的过程用两三个无台词镜头表现,男女主从确定关系到谈婚论嫁的过程用三次车内的告别吻表现,干净利落,快速推进了故事节奏。
但又转念一想,这过快的节奏或许也是让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牢靠的原因,感觉没有把一见钟情到谈婚论嫁的条件充分展现出来。
另外对男主的刻画也比较单薄,男主两次说到女主的出现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但影片完全没有展现女主是怎么让他变得更好的,使男主的说法没有说服力,使他的爱来得凭空。
总之,称得上是一部轻松可爱的轻喜剧,闲暇时可以一看。
很喜欢这部电影。
以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讲述了希腊裔移民与美国人文化碰撞和冲突的故事。
展现了希腊裔美国人不轻易为外人人所知的一面,大家族的模式,家长式的统治模式,家庭规模大,但是大家又互帮互助感情深厚,家长严厉严肃但是也是真心尊重子女的选择,关爱子女。
作为美国人的“外人”出现使得本来相安无事的两个文化体系终于出现了碰撞和交融。
与希腊式的夸张相比是美国式的家庭模式,虽略有夸张,但是也不过分。
图拉终于迈出了自己重要的一步,对于移民来说,融入当地文化也不是坏事。
结局温馨而美好。
一、 楔子许多人觉得自己的家人很怪,许多人不喜欢自己原生家庭的人、事、物,所串连起来的生活模样。
有些人根本就不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觉得自己的人生倒霉、可怜、挫败与悲惨,所以才会「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这就好像主角土拉所困惑的,为什么?
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住的、说的、做的、嫁的、生的……都很希腊!
还有些人不能接受自己,老是把自己搞得太丑、太胖、太瘦、太笨、太穷、太无聊、太可怜,然后再抱怨自我卷标下的自己。
这种人用一成不变的自己,来认证别人为他贴上的卷标。
就好像土拉,30岁的丑女土拉,嫁不出去的土拉,「妳看起来很老」的土拉,一个彻头彻尾极其希腊的土拉。
就好似土拉说她的妈「我妈老是在煮菜,菜里面装满温情智能和罪恶感。
」二、 希腊的土拉与自己的土拉土拉的父亲,带着老母和兄弟姐妹们,贯穿三代所组成的希腊家庭,用尽机心保留与体现希腊的民俗、礼教与生活模式。
在美国的希腊,以土拉父亲为核心,希腊风的生活圈,一圈圈地扩及土拉的每一吋自我。
从6岁的土拉,12岁的土拉,到30岁的土拉。
土拉怨恨如此希腊的自己,以及如此希腊的无尽岁月。
她厌倦过去的土拉,她厌烦现在的土拉,她更绝望于未来的土拉。
第一次见到他,从窗内看去,一直看到桌前。
她楞在伊恩面前「就好像希腊神像」土拉说。
她听到他们在大学,回神之后的土拉决定要上大学。
获得母亲协助的土拉,脱离了父亲的希腊,开始寻找「自己的土拉」。
上学后的土拉,开始彩妆的土拉,换上隐形眼镜,换了发型与衣服,转了心情的她,逐渐变成一个俏丽迷人的土拉。
争取到旅行社工作之后的她,正式告别端盘子的丑女,告别了希腊,她找到了自己的土拉。
是谁引爆这场战争?
注入土拉心灵的解药,是一个男人---伊恩。
三、 自己的土拉与土拉的希腊因为婚礼「我的希腊婚礼」,土拉接受了希腊---她的原生家庭。
注入土拉心灵解药的男人---正是伊恩。
伊恩爱上了土拉,他从窗外看进去,第二次看到她,看到奥林匹亚旅行社的土拉。
这次,她被他看得像个希腊神像。
为了爱她,「我变成希腊人」伊恩说。
他为她涂油受洗,他为她努力地融入希腊的亲戚与文化,他更把乡林俱乐部的美国婚礼改成正教教堂的希腊婚礼。
正当伊恩和伊恩父母融入她原生家庭过程中,她也渐次醒悟父母与希腊的爱。
婚后,她一样送小孩去学希腊文,像她的童年一般,这就是「土拉的希腊」。
土拉的希腊有些什么呢?
全部和希腊的土拉一模一样。
整个家庭的生态、环境、人和互动模式都没变,改变的是土拉单向的态度与价值关连。
没有伊恩的土拉,希腊就像八爪鱼,控制与捆绑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她只是悲怜地看着自己,就像别人悲悯地遥遥凝望。
她不想逃,不想改变。
她没有改变的动力,也没有改变的能力。
她这么想,别人也都这么认为。
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他们的人生就像希腊的土拉,他们觉得一切的悲愁,都来自外界和他人。
土拉得到了解药,她有伊恩。
她在伊恩的眼中,看到了她的爱和美好的自己。
「你为什么爱我」,伊恩回答说「我遇见妳之后,我整个人活了过来」。
「妳好好玩,妳美丽又风趣!
」事实上,土拉遇见伊恩之后,她整个人也活了过来。
心灵富足的她,自我满意的她,面对同样的希腊与希腊亲人时,不但不为所苦,反而纳须弥于芥子中,她吃掉了希腊,希腊变成土拉的希腊。
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己的「伊恩」呢?
四、 水果女方是橘子,男方是苹果。
如何从「橘子是橘子,苹果是苹果」,变成二个都是「水果」呢?
橘子一直怕被苹果吃掉,土拉的父亲成为橘子的守护神。
「她怎么会这样对我?
她为什么不孝?
」他不只是一个悲伤愤怒的老爹,他是为了破损的橘子而哀号。
老爹为什么看到「水果」呢?
当他看到伊恩和他的父母,都放下苹果的身段变成橘子时,他才释放了「橘子的坚持」。
老爹心灵的解药也是伊恩,伊恩代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也展现了这个大文化与小文化的差别。
伊恩不自限于自己原生家庭的次文化,而勇敢地融入与展露土拉原生家庭的次文化。
二种大小次文化的对立,在于容许小型次文化的特立独行。
奇妙的是,小的次文化可以在大的次文化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立足之处。
这不只是个人之间的情爱,而是文化中不划地自限之包容能力的展现。
当这种涵蕴于文化的特质,融入至情至爱之后,人与人可以相互启发成为更好的人。
人与自己与家庭与文化之间的对立,也可以因为个体的富足,而消解于无形。
对于当代身处多元文化冲激的人类而言,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学习多元文化的独特之处,而真情真意的爱怜眼前人。
漠视眼前人的真情真爱与朝夕厮守的日子,而执着于过去的悔恨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偏执地扮演某些过气的角色,以及明知不好的陈旧习气,一直是当代人最大的悲哀。
期盼每个人都会遇到他的「伊恩」,每个人都有他的「希腊婚礼」。
五、 喜剧这部片子是喜剧,每个人喜孜孜地观赏这部片子,轻盈自在的穿越土拉的一生,欢喜愉快地飞越土拉的三个世代。
流畅的节拍,美丽的音乐,把生命的三个转折,诠释得淋漓尽致。
伊恩对土拉所展露的爱,以满足土拉的需求为目的的爱,让他拥有土拉和新的自己,让他拥有土拉的希腊而未曾失去自己的美国。
一个人要怎样才会变成「伊恩」呢?
看完影片,只有一个希望,希望自己能有一个「伊恩」,也能成为别人的「伊恩」。
因为,伊恩把所有的悲剧,统统变成了---喜剧。
1.没觉得好看,但学习了知识,做一个优秀希腊女婿不容易。
2.家庭观念,跟中国挺相似的。
3.咱们结婚用大红,他们结婚用大蓝。
4.说是编剧就是主演,根据个人真实经历改编。
5.有爱就好办。
这部电影CCTV6之前已经播过好几遍了,现在又作为“佳片”重播了一遍。
于是,星期天的早上,我因为前一晚咳了一夜,导致第二天睡过头而没去上课。
便在家里一边擦着地板,一边重温着《我的盛大希腊婚礼》,一边望着窗外暖洋洋的太阳。
好不自在:)其貌不扬的图拉在父亲开的希腊餐馆里做服务员,三十岁的她并不关注自己的终身大事,一心想要冲破家庭这个枷锁,渴求新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得到母亲和婶婶的帮助,图拉如愿以偿的进入大学进修。
她摘掉眼镜,开始化妆,脱去以前的旧衣服,精心装扮自己。
如重生般的图拉开始在婶婶的旅行社里工作,在这里她与伊恩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
他们第一次约会时,图拉告诉伊恩过圣诞节时,她的爸爸和叔叔会争着吃羊脑,婶婶则插着羊眼满屋子追她,非让她把羊眼咽下去不可,因为吃了会变聪明。
屋子里还有27个表兄妹。
图拉和伊恩的恋情一路高涨,可图拉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仅仅是因为伊恩不是希腊人。
希腊女人一生中的三项使命:嫁给希腊小伙、生希腊小孩、喂饱所有人。
伊恩努力的去配合图拉父亲提出的要求,接受希腊正教堂的洗礼,成为希腊人。
对于伊恩的问候,图拉的父亲不予理睬,故意用希腊语说,当我们的祖先在研究哲学的时候,你们还在树森里闲逛呢。
图拉的弟弟喜欢对伊恩说冷笑话,诸如,你要是敢对我姐姐不好,我就打死你。
哈哈,瞧你脸都红了。
要是我手上有把枪,你知道会怎么样吗?
图拉请伊恩的父母来吃顿便饭,结果母亲却把所有的亲戚都请来了。
几十人在图拉家院子的草坪上烤羊羔,在客厅里喝着回香酒,跳着希腊传统舞蹈,场面异常热闹。
图拉的父亲端了烤羊肉过来请伊恩的父母品尝,被拒绝了。
图拉的父亲无法理解居然有人不吃肉,不过他马上善解人意的安慰道:没关系,我们还炖了羊羔肉。
可怜伊恩的父母就像进入到野人部落,战战兢兢的度过晚宴。
图拉的父亲事后向图拉的母亲抱怨伊恩的父母:他们干巴巴的,就像没加蜂蜜,没加干酪。
结婚当天,图拉的嘴角长了一颗痘痘。
爸爸和婶婶说,拿清洁剂喷一下就没事了。
母亲则对即将出嫁的女儿说:希腊女人,下厨房如羊羔般温顺,进卧房如猛虎扑食。
婚宴上,伊恩的父母已经溶入了这个大家族里,与这群热情奔放的希腊人一起载歌载舞。
影片中几句有意思又富哲理的台词:给我个词儿,任何一个词儿,我就能告诉你它的希腊语源。
世上只有两种人,希腊人,和想成为希腊人的人。
男人是一家的头,但是女人却是脖子,让头往哪转就得往哪转。
图拉这个大家族实在令人感叹,原来大家族不只在中国才会有,原来希腊人说话是如此幽默又哲理。
如果把主角换成一个ABC,本片剧情可能也不违和。
华裔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也常会排斥自己的族群身份。
不过探讨族群并不是本片的重点,“希腊”的作用主要是为剧情提供笑料。
或许这也反映了在02年时美国的身份政治还远不像现在这般如火如荼。
少数族裔的身份放在一个主流电影中开开玩笑也就是开开玩笑,没有必要在上面再深入做文章。
观影时我会不自觉地想到《喜宴》,但其实两部电影并不适合放在一起比较。
《喜宴》中推动剧情发展的是文化冲突,进步的LGBTQ群体被保守的东方传统价值包围了。
根本无力应战,只能虚与委蛇。
本片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推动剧情发展的是女主对自我的追寻:一个二代移民在保守的原生家庭中变成真正美国人的故事。
据说本片也是女主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这样看来就很容易理解本编和《喜宴》的不同了。
作为《喜宴》的导演和编剧,李安展示的是一代移民在面对文化冲突时的纠结。
而身份认同问题,二代移民才会更感同身受。
成为一个美国人就是成为一个现代人,就是成为一个自由并快乐的人。
传统价值是束缚不了“美国人”的,在“美国人”看来,传统世界带有一份温情,也带有一份滑稽。
麻雀变凤凰的故事里,那些曾经不起眼的女孩子们被称为灰姑娘或者丑小鸭,而在同类型故事里的男孩子们恐怕就只能被称为“青蛙”了。
灰姑娘最幸福的时刻其实并不是找到了王子,而是找到了真心爱她的人,青蛙最幸福的时刻自然也不是变成王子,而是有吃不尽的菜青虫和爱他的母青蛙。
My Big Fat Greek Wedding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同时杂糅进了灰姑娘和大青蛙。
不仅如此,它甚至让一个“大龄青年论婚配”的俗陋故事担负起了文化交融的使命,并用诙谐却不刻意搞笑的剧情引领观众游历小人物的烦恼与幸福。
影片至始至终充满了对平凡和缺憾的包容,不见半点矫饰。
这种谦逊的艺术风格如此突出,以至于原本在轻喜剧中非常重要的情感问题都退居其次,只是清晰记得那久违的畅快和欢愉一直伴随着影片的故事不断推进。
任何形式的交融都具有一边倒的特质并时刻伴随着冲突与摩擦。
并且,永远都是其中一个先行妥协并用包容的姿态来接纳对方才使融合最终成为可能。
你无法想象两个同等强势并且保守的文化会轻易向对手臣服。
与我们认为越是成熟、古老的文明越具有包容性的想法相反,美国人似乎觉得自己年轻的多元文化最具有接纳的雅量。
影片为观众所展示的希腊文化在美国人眼中可能是非常新鲜的。
但在任何一个中国人看来,这些事物平常的就如同在谈论自己的生活。
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居然会有如此“默契”,这到是让笔者始料未及。
希腊人庞大的家族式生活对讲究宗室、门族的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
事无大小家族人马齐上阵,荣辱与共的凝聚力和一致对外的排它性中国人更加不会陌生。
最有意思的是,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两个民族也是异曲同工。
影片女主角托拉的婚姻之所以遭到父母的抵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违反了家族的约法三章(嫁个希腊人;生一群希腊小孩;然后把每个人都喂饱直至生命结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是托拉自我的选择,她并没有事先征求家族的意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婚姻在希腊人眼中并不只是个人行为,它至少还担负着两个家族间的兴衰,牵动着一干人等的利益,属于不折不扣的“集体行为”。
这和我们中国人传统中的“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事也”的婚配思想何等相似。
崇尚个性的美国人对这种人生哲学可能只会投以好奇与不解的目光,却永远无法知晓这种用时间浇铸起来的生存智慧竟然还可以在各种迥异的文明中寻觅到不同版本的注解。
经验告诉我们,一部展现文化的作品必定会着重刻画体现这种文化特质的灵魂人物,电影担负这个使命的人物就是托拉的父亲加斯。
加斯首先是一个典型的父亲形象,有着浓浓的“恋女情结”,却始终不知如何去表达。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展现父女间的亲情却没有使用一句煽情的对白。
导演甚至有意让他们处于一种情绪与价值观的对立状态。
然而,这种对父女关系的处理手法并没有让人心生厌恶反而激发了观众感同身受的关注。
影片以加斯在雨中训导女儿作为开幕又在他为托拉做婚礼祝福中拉下帷幕,一起一落勾勒出一段酸涩中透着甘洌的父女之情。
其次,加斯还是一个“希腊文明至上论”的簇拥者,对自身的民族属性有着非同一般的优越感。
热衷于将每个英文单词都在希腊语中追本溯源,并宣称世上只有两种人“希腊人和渴望成为希腊人的人”。
生活中的这类人可能会被当作调侃的对象,但在影片中,加斯却成为了女儿爱情与婚姻的最大障碍。
作为引领剧情不断发展的关键角色。
加斯这个人物处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判定”整部影片的艺术品位。
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影片《我》是以对文化间差异的调侃来成全一种喜剧效果的。
加斯身上的诸多特质也很容易被当作包袱来恣意夸张直至被塑造成“艺术典型”。
然而,导演却理智的避让开了这个最具诱惑力的陷阱,并将那种包含宽容的理解坚持到了影片最后。
这种艺术上的“自律”说起来似乎很容易,其实不然,试想一下,同样的题材如若交到“法拉利兄弟”手中将会是一种什么效果?
当然,你完全可能笑的更畅快,但却绝对无法感受到本片所给予你的隽永回味。
除了风格的清新,影片主要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
这里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对表演本身的评判其实是个界限模糊、标准混乱的话题。
而太多出位、夸张的表演被我们首肯为精彩演绎也是常有的事儿。
笔者以为,抛开纯技巧的部分不谈,能最大限度的展现角色真实的形态与气质就应属于成功的表演。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电影中大部分演员的表演都可以被评价为精彩。
通观整部作品,角色林立、却没有一个人包括主演在内去使用“精湛”的演技来拔升自己的艺术形象,而是宁可选用一种“粗糙”的表演方式以不惜“损坏”形象为代价来追求一种质朴纯真之美。
这种表演风格的取舍所换来的结果不仅是故事真实性的飚升,更难得的是,因为与观众间“屏障”的消失,得以让银幕上、下的情感交流变的无比顺畅。
“艺术的灵感来自生活,艺术的生命源于真实”,这是两句几乎被人说烂的名言。
然而面对利益的取舍,名誉的诱惑,艺术家们往往比观众更快向游戏规则低头。
电影的商品属性使得好莱坞高投入、高回报的行销方式变成了金科玉律。
不时闪现的“牛虻”除了让那些大片咬牙嫉恨一番外,也很难真正撼动些什么,My Big Fat Greek Wedding永远只能是少数异类,不可能替代好莱坞的主流,所不同的是,它能够让人享受到一种中彩般的快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后半段还能再无聊一点吗,整个故事就只有一个点,其他时间都塞满了自黑和吐槽和音乐,太无趣。
有点小失望。。
很可爱很搞笑的剧情啊!不明白分数怎么还不到七分,至少七点五以上啊!
给可爱老头加星
这也太假了,好歹查一下词典,任何希腊人都不会随便把Greek挂在嘴边的,那是他们被罗马人征服并作为行省时的称呼,他们都说Hellas。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希腊家庭都像这样又大又吵闹,少不了抱怨但最后还是会充满感激“yeah,it's my family.'' That's nice =)
就是因为这部电影,渐渐开始喜欢化妆
怀疑是不是看错了片…没看错的话它提醒了我原来2002年的时候文化还那么保守啊…貌似是倡导恋爱自由和移民文化融合的片子(婚礼吐口水那里有笑),结局女主住进了父亲送的婚房,结尾长镜头一摇就在原来的希腊大房子旁边 细思极恐(实在是太平了,没有get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是如何拿到的…)
看得时候就觉得模糊
吧【文化冲突】拿掉——那这个片子还真的是泛泛可陈。
我家的表亲数不清
大家族人多吵闹却很温馨~不过现实中能处得这么好的太少太少了~
原来男猪是Aiden呀,正好是在SATC里让我花痴的那段岁月拍滴~
文化的巨大差异却结合在一起只能啼笑皆非。
我在找希臘歐元區的書的過程中找到這電影的,先存起來看完了也不知道講了什麽,很白搭的電影
肯定有扭曲的地方,不过可以粗略体会希腊的民俗风,好笑。
她美了我也没觉得她好看
外来媳妇本地郎,这样都能提奥斯卡剧本,感觉智商受到了歧视
“当我们希腊人在写哲学书的时候,你们还在树林里荡来荡去。”“男人是头,女人就是脖子。脖子能使头转动。”cross-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