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故城从去年的[大鱼]后我就很少看到像样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了,我也不指望蒂姆•伯顿再给我们搭建彩色的积木,构建静谧的世外桃源,那纯粹有些一厢情愿。
于是我去读了[百年孤独],谁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锋太过深沉,触目惊心的现实被神化、典故和传说包裹起来,那不仅是一幅色彩斑斓、光彩炫目的图画,更多的,我似乎卷入了一宗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魔幻世界,那种感觉就好似书中“野草生长时发出刺耳的尖叫声”那般的摄人心魄。
[百年孤独]的艺术内涵太过犀利、太过悲壮,仅仅强烈的孤独与宿命感已经远离了[大鱼]和伯顿构造的天真与宁静。
后来有人说[幻城]魔幻现实主义云云,我委实纳闷了一阵,给虚构的人物蒙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就能称是魔幻现实了?
在那以后我也不怎么敢给蒂姆•伯顿的电影扣这个大帽了,[蝙蝠侠]、[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等我都管它们叫超现实身上流淌着魔幻的血液,这样既让我痛快地把魔幻和现实两个词都用在伯顿电影上面,又不会玷污魔幻现实卓尔不凡的名讳。
今年好莱坞又推出了一部接近童话的影片,[寻找梦幻岛]。
虽然它又与魔幻沾上了点“亲属”关系,可仍然重复好莱坞爱打擦边球的诟病。
小飞侠被一次次搬上银幕,并且屡试不爽。
从迪斯尼老版的[小飞侠],到91年的[胡克船长],再到去年真人版的[彼得•潘],我只能说它越来越远离我们的期望。
而这部[寻找梦幻岛]不再纠缠于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搭建美丽的童话,以博取整个世界的爱心与童心,它转换了视角,从撰写Peter Pan的作家詹姆斯•巴里入手,沉稳而不失风趣的描述了这位作家不同寻常的创作生活。
我原本企望的一部伯顿式诡异奇特的超现实魔幻电影被本片导演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用一种纯真、朴实和温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来。
它蛻掉了伯顿奇异怪诞的影像下人世总有的残酷与冰冷,取而代之的是与温情巧妙结合的成人童话、与童话巧妙结合的现实故事。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身为作家的詹姆斯•巴里(Johnny Depp饰)有一位贤淑美丽的太太,他所创作的剧本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然而他创作的热情几度消烬,每天踱步于肯新顿公园,或许是寻找灵感、或许是寻找慰藉。
一日偶遇同在公园中散步的西尔维娅(Kate Winslet饰)和她的四个孩子,四个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以及小彼得忧郁孤僻的气质深深吸引了他。
在与这些没有父亲的孩子们嬉戏玩耍间,他了解到孩子们内心的渴望,油然升起的责任感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渐渐地,他似乎有一种执意的想要留守什么的神气,半是癫狂,半是温柔。
生活变得丰富而充满幻想,任何的奢望都会在幻想中得以实现,在那个远若天涯而又近若咫尺的地方。
巴里自小都有一个梦,一个有着仙女、海盗,有着松脂的清香的地方。
然而这样一个豪奢的梦被现实束缚得安静和孤绝,即使是巴里的妻子玛丽亚,也丝毫没有触碰到它的边缘。
巴里许诺过它是天堂,却没有许诺给他的妻子,身患重疾的西尔维娅和她的孩子们最终来到了这个充满梦幻的地方——Neverland。
本片并没有把梦幻岛留存于巴里的梦想,让梦想成为梦幻岛的唯一归宿,编剧巧妙地用上演的戏剧再现了人们梦想中的世界,并通过层层铺垫让人物的情感的宣泄在梦幻岛的出现时达到最高点。
适时的情感宣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鸣”,我想看到影片结尾我们都会坚信存在那样一个地方,那样一个无忧无虑、可以肆意飞翔的地方。
影片结尾彼得紧紧抱着巴里唤出那声“我能看到她”,似乎是重复每个人心底对梦想的希冀。
关于梦幻,那是情趣已失的人无法驻足的地方。
曾经读到这样几句诗:梦幻人生/发生一个无言的故事/我相信了它/在日与夜的交异处埋伏/只等我失足。
这段看似平静的睥睨天下,不禁让我们有幡然悔悟的冲动。
可它究竟是在宽慰人生还是在告诫人生,在这如梦的季节,窗外白雪飘得整个世界,倘若还要揣测嫉妒、阴险,我们的躯体未免被剥落的只剩白骨。
还不如踏着脚底的皑皑白雪,就像踩到云彩那般,一样的温柔一样的松软,也许你的脚下就是那块净土,那块旁人无法涉足的梦幻之地。
04/12/29 11:47 大雪 发表于12月31日广州新快报
成长是一步一步的,长大就是一秒的事。
在剧院里詹姆斯·巴里和彼特哥哥的对话。
在短短的几秒你成啦大人。
成长是被迫的,我们都在逃避,希望长大永远是下一秒的事。
妳應該忘記了,因為妳還在尋尋覓覓。
在妳幾歲的時候,在妳心靈還純真的時候,在雙層巴士的下層,妳扭著媽媽的手臂靜靜坐著,附近有一個小男孩在手舞足蹈,他是在討妳注意,如果妳曾瞧過他一眼,這是你們的第一次相遇。
生命中妳追求的東西,可能一早已經出現,妳還苦苦向前經營,也許只會離他越來越遠。
尋找Neverland,在乎妳什麼時候願意停下來,扔掉面具,回頭看看。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A rainbow in the sky: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so it is now I am a man;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Or let me die!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Wordsworth 1804
看过寻找梦幻岛,终于彻底喜欢上了Johnney Depp,这个特立独行的演员,始终坚持自己的标准选片。
海盗、查理的巧克力工场、理发师陶德、爱丽丝、剪刀手爱德华,每一部片都在用他的方式,追求希望和爱。
在梦幻岛里,Johnney Depp终于干干净净、本色出演了一回,男主简直干净的令人发指,一如其孩童般的纯净心灵,终于彻底打动了我。
梦幻岛太象johnney depp一路走来电影形象的完整写照,一切美好在于believe,我相信他believe。
看片的时候又忍不住哭了,这个世界需要有人相信美好,虽然生活可能这样那样的辛苦。
我也大爱这个坚持传递美好,通过电影在你我心中构筑一个个neverland的人。
再说说喜欢的凯特吧,凯特会参演这个片,她可以把人生的无奈、人性的弱点表现的那么入木三分,却选择这么一个剧情简单的温情片,看似和她的戏路不符,其实我却毫不意外。
在对人生理解的越来越多以后,还能选择优雅坚强的活着,光靠愤世嫉俗是不够的,温暖的信念和坚持,才是我爱凯特的理由。
作为粉丝的这番言论看起来好象小学生啊,不过人生就是曲线前进的,在走过了很多年以后,相信我写的这些,有同样走过的人会懂。
昨天刷了德普这部作品,同台还有温斯莱特、海默。
翻来覆去,再讲两句。
看过海默的《八月迷情》《查理巧克力》,小家伙很灵性很讨喜,有当年麦考利金甚至秀兰邓波儿的冲击感,清秀干净又雅致的感觉,也很像苏芮克鲁斯。
不过,这三部片子,演技并不对称他的形象。
就童星来看,我最不喜欢的是范宁(猎犬),太过锋芒,太过功利。
最喜欢的是亚当布彻(恶狗帮、圣拉尔夫)。
然而这一份非常个人的好恶,主观性太强了,没有说服力。
刚刚下班13:16,脑子浆糊了~记得刷过一部德尼罗配色配景的电影,豪情四兄弟。
这种大角色来给后辈搭台的现象很多,然而太刻意,会激发反感。
当时我就慨叹,为何亚当布彻没有这样的待遇——要知道我对德尼罗的偏见,也在于他上位很快很硬而教父中并不弱势的加西亚却从此滑落,总觉得里面有内幕。
童星带来的视觉冲击很天然很直接,不过抛开这冲击,看演技与剧情与画面的契合,至今,难有惊喜。
都胡说了些什么Zzzz
Depp的调调,一直残留在印象中的,是那凄美孤独的剪刀手眼神,还有那贼溜溜的海盗嘴眼,确实不适应这小生形象。
看来这片里面的Depp是要扮演怀有童心的作家呀,最后小彼得说得好,真正是Peter Pan的应该是James,这个长不大的小孩。
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几个片段挺感人的:当乔治已经会为母亲的病情担忧,也理解外婆对母亲的过度保护,甚至能为了母亲挑战外婆的权威;这是个早熟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个家庭的可靠支柱吧。
小彼得固执地不相信大人的话,认为“过几天就会好起来”这些不过是骗人的谎言,而说这句话时往往表示人快死了,于是当他看到母亲病重,恨恨地撕毁了自己的小写作,大发一通脾气;他抗拒长大,其实是抗拒接受生离死别吧。
当剧场搬到家里,一家人看着Peter Pan说,只要孩子们相信有精灵的存在,精灵就不会死,她就不会死,剧终时母亲在愉悦中走进了Neverland;其实是想说,就算母亲病死了,她的灵魂也会守护在孩子周围吧。
小飞侠Peter Pan终究会长大的,当他成长后,也就推动了飞行的能力吧。
就像小时候的我们,充满幻想和纯真,这时是美好的;而长大后再对现实充满幻想是可笑的、不合时宜的。
佛家说,人生在世,总是不停受着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也许,在受苦受难时,能够回忆起对Neverland的向往,也就了够安慰了吧。
天一下子冷了许多 屋子里却是暖的煮了双人份的咖啡 任它在壶里咕咕作响心在飞翔 寻找着梦幻岛 那是刚刚看完的电影一开始是冲着JOHNY DEEP 才选择了它会冲着JOHNY DEEP 又纯粹是因为TIM BURDON他是他的御用演员 他的眼神很纯真这是我看它的缘由 就象我亦因此看了ED WOOD不同的是 关于梦幻岛这个故事 是我熟悉的 有关小飞侠 PETER.PAN故事里的他就是PETER.PAN的创造者 詹姆斯.巴里 英国剧作家一开始 他亦不是个成功的剧作家 但在他的心里 一直有个飞翔的梦 他始终活在那个梦里在一个明媚的下午 他依然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构思他那没有边际的故事一个男孩躺在他的长椅下 他和他的哥哥们玩游戏 他被囚禁在此巴里编了个人和狗熊跳舞的故事 然后就抱着他的狗狗跳起舞来他以此拯救游戏中被囚禁的小男孩 脸上是种清亮的表情PETER PAN的故事 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 四个小男孩 和他们的母亲他最怕看到孩子忧郁无奈的眼神 缺乏幻想的神采于是 他利用他的梦 诠释了世界的悲喜他利用风筝放飞起一个满载悲伤的单亲家庭他给了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梦 最终 他也从他们的身上寻求到了创作灵感于是 有了PETER PAN 的童话世界更有了可以容纳希望和失望的纯净空间--NEVERLANDPETER PAN 首演的时候 他留出了25个座位这25个座位 是留给小孩子的 那些名流人事很不以为然但却是这些小孩子 引领了笑声 随着PETER PAN 回味了童年的梦每个孩子出生时的笑声 就会产生一个精灵很多精灵已经死去 因为孩子们不再相信精灵你相信吗 如果你相信 你就拍拍你的手我是相信的 我从小就相信 也许 小时候一个人 呆的时候 多了因为实在不愿去要睡午觉的幼儿园 我总觉的那里的阿姨是巫婆 于是 总一个人被丢在家里 只能对着墙壁上的坑坑洼洼想象 不过 那都是很美的画 有时候也想象 如果突然空中飞来怪兽怎么办 回家 我相信 精灵回带我 安全回家 我从不害怕电影中 客厅里 四个孩子也拼命鼓起掌来PETER PAN 身后的幕布缓缓拉开 一个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绚丽画面仙女 小美人鱼 印第安人 虎克船长 美的让人屏住呼吸小男孩们的已经病着的母亲 泪水涟涟 伸出手臂 一步步的走进这个童话世界永远安详的沉睡 让人羡慕而忽略了其中的悲伤还记得那个母亲说的话 你 是不是真的 不那么重要了你把假装带到了我的世界 我就这样一直假装下去 和你一件事情 只要是美好的 只要是你相信的 那他就是永恒的他不会跑到别的什么地方去 他一直都在你的心里NEVERLAND --NEVER ENDDREAMS NEVER END.DREAMS NEVER DIE.只要你相信 他永远伴随着你其实 故事是个很平缓的故事 看完之后 会想就这么完了吗?
他和那四个小孩又会怎样呢?
还没来得及想 片尾曲就想起了 主音是钢琴 舒缓 淡淡的感觉什么时候找找他的原声 应该很不错 故事结尾倒没那么重要了 其实 生活不就没有结尾么 一直是那样的绵延流长。。。
farewell, my fairy tale.么么观影手记14《寻找梦幻岛》Finding Neverland2004年出品★★★★☆我是深切的爱着这个叫做peter pann的小男孩的,从我的名字上便能窥探出来,mee pann。
所以和他有关的一切我都喜欢,甚至那个又老又丑又有些可怜的虎克船长,当然还有peter的“爸爸”,James Barrie。
我对他的敬仰一如我对安徒生的拥戴。
所以便有了对这个电影的期待,自从2003年某个月在某期《看电影》上看过转载过来的探班报道之后。
安徒生曾经很悲伤的大声说:我的童话不是写给小孩子看的。
因为那是一些无法用言语抒发的对现实世界的厌恶。
童话一直是受苦难之人的避难所。
恐怕James Barrie也不得不承认。
他曾希望用童话让peter忘记失去父亲的痛苦,也曾希望用童话让Sylvia的病好起来,可是最后还是不得不面对Sylvia的死和peter对他的不认同。
谁也不是谁的童话,谁也不能拯救谁。
创作童话的人,也许最惧怕童话。
but why did she have to die?i don't know,boy.she went to neverland.and you can visit her any time you like.if you just go there yourself.how?by believing, peter.just beleve.i can see her.选了这张海报,日本版的。
因为这才像一个传记电影的海报,我们又不是来买卖爱情的。
http://mee.ucblog.com/user1/1179/upload/200511205315.jpg
巴里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剧作家,如果不是绅士支持他的生活,他估计难以继续维持他体面的生活。
在20世纪初的英国,体面的生活意味着有一个在伦敦的房子,两个仆人照料自己的生活,一个在乡下的别墅,这些巴里都有。
为什么巴里会对一个四个孩子的寡妇有兴趣?
当看到peter在长椅下面说自己是躲避鬼怪的时候peter的兄弟们都言语嘲笑巴里看到peter其实有自己的影子就如果他在和peter的母亲叙述的时候自己小的时候也死去了兄弟为了不让妈妈伤心他穿上兄弟的衣服去讨妈妈的开心他说在那一刻他瞬间长大了再次回到他为什么会对这个家庭有兴趣其实我觉得他实在是没有地方可以抒发自己的心境了一个实际已经分居名存实亡的妻子当他妻子知道他与寡妇交往的时候妻子不惜请他们吃饭 然后奚落寡妇的生活他早已经和他的妻子没有什么感情交流他神神叨叨的生活在自己的戏剧故事里面他看到这四个孩子的可怜想帮助他们同时又拒绝承认想替代他们的父亲一个他可以帮助的家庭也许是他心灵的宽慰在同他们的游戏中 构思着心中的戏剧巴里妻子的角色想表达什么?
显然巴里的妻子一直想把自己的丈夫拽回自己的身边从她请寡妇家吃饭 已经旁敲侧击说晚上要回来吃饭可是一次次的巴里都让她失落最终只好逃离巴里去和一个政治家结合巴里的妻子是世俗的 一开始他觉得一个剧作家一定是非常浪漫的人结果他们的生活非常乏味 她只能去逃离这个生活与另外一个男人生活 尽管巴里初次看到的时候 他们的掩饰是虚伪的 可是巴里没有介意也许巴里的妻子是一个世俗的人的代表追求高雅 其实内心根本不相信这些不过她还是爱着巴里 如同母亲爱着孩子最后还是去看了开幕式孩子们的奶奶的角色就比较好解释了每个家里面都有一个邪恶的祖母最后祖母也被剧作感动最终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Neverland才思枯竭的剧作家找到了灵感孩子们认为妈妈去了Neverland自始至终都支持巴里的Snow夫人感动的流泪 虽然她的丈夫也去了天堂只有Johnny的忧郁的眼神才适合这样的片子乱糟糟的 乱写的另外发现那个剧场演员里面发现了在mist里面扮演超市里面的主管这家伙长的太容易识别了http://daibin.info/finding-neverland.html
Depp演的编剧,其实内心就是个孩子,他时常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
一场失败的戏剧,在他眼里,看到的就是整个都在下雨的灰色剧场;一只大狗,在他眼里,就是一只和他在马戏团里跳舞的熊;他戴上羽毛帽子,画上油彩,就是印第安人;和孩子们在丛林里玩耍,就仿佛狂风暴雨中的海盗;在床上跳闹着不肯入睡的孩子,被他幻想着飞出窗外,翱翔夜空。
他的世界梦幻而美好。
他用他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们,也爱着他们的母亲。
他的世界不被妻子理解,他们相敬如宾,却渐行渐远。
梦幻岛是他的理想国,是他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虽然只是场戏,但他最终让心爱的女人看到了梦幻岛,精灵、仙女、森林、大海……而他的妻子,选择了离开,就像Depp说的“没有这个地方”,她永远都不会看到了。
可惜,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抵不过现实的无奈。
那时的Depp让人感觉就是一个无助的大男孩。
他用最温柔、善良的力量去爱着这一切,却还是免不了伤心难过。
孩子母亲的去世,是那么残酷的现实。
恍然间让我觉得,他也是为了逃避现实才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
他假装船长、假装印第安人,甚至假装是孩子们的父亲。
他陪着孩子们玩,带着孩子们在想象中游戏,教给孩子们去“相信”而他对这些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是他们纵容我的任性”PS.这么赞的一部片子,为什么只有7.7分,很不解。
原来早在这部片子里Depp就已经演过船长了。
难得见到Depp这种温暖阳光一面的扮相。
"Just believing"
温馨,欢快,伤感。寻找梦幻岛的经历就如同《彼得·潘》故事中讲述的一样,会让每个人都产生共鸣。
寡妇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更喜欢麦克尔 还记得他躲在詹姆斯椅下的可爱样子 也许他是还没长大而彼得是拒绝长大拒绝长大带来的疼痛. 很爱德普 每次看到他都觉得心疼又可爱. Maybe he really need a neverland.
喜欢他们一起放风筝那段,喜欢那种宁静无纷扰的伦敦生活,没有网络和手机,那时候的人活得真实,也更接近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每部童话背后都有一个感人却无奈的现实故事;saving mr. banks是这样,finding neverland也是这样。每个我喜欢的童话,都弄得我哭的稀里哗啦。好吧,即使现实那么残酷,他们还是可以写出如此美好充满希望的童话。这才是那些童话作家的伟大之处
温情,快忘记了,待会去补看
Finding Neverland
这群萌萌的小男孩咋那么惨啊死爹死娘的。小男孩好有爱!!!男主角好像马戏团的小丑。。。
算部完整有内容的片子,但是好假啊
标标准准的文艺片 DEPP那时很年轻。
能在现实和梦幻之间随意游走可能是优秀剧作家的必备特质,也是小孩子与生俱来的特权,当然,前提是小孩们依然相信小仙子的存在。
电影的主线是巴瑞的构思过程,副线是剧作家与失去父亲受到伤害的孩子的心灵接近,在这一切里面,又贯穿着勇气、成长、爱无法消磨的力量。
很富有想象力的片子,没认出达斯汀来
比我预想得要差,原本以为会拍成一个魔幻现实感的片子呢。
记文艺男青年的一次婚内出轨,你说梦幻我说哦
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中规中矩是关于彼得潘作者的传记电影我好像get到了winslet的美
总结:有Kate Winslet 出演的影片,必属精品
美国人真的别掺合英国人的故事了。。。真正的Barrie据说是个有恋童癖的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