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为什么要在这个保守主义甚嚣尘上卷土重来的时代继续提宗教改革的大背景和科学革命的小背景呢?
要以这种题材创作动漫呢?
动漫有一万种方式创作,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理性这个敏感又无处不在的话题呢?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选择这个凶险又再正常不过的话题是为了什么呢?
你要看时代背景啊,今天是什么时代?
是不是启蒙理性在全球范围内主导几百年后短暂遭遇严重挫折,保守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甚嚣尘上卷土重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这个事,我们今天生活在哪个时代?
18世纪,中世纪,火刑架,宗教审判,狩猎女巫?
还是启蒙理性,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宗教革命,商业,科技,社会,哲学等革命胜利后的现代世界?
要回答那个问题必须回答好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这个问题,立场决定了站位。
宗教时代有其可取之处,也许启蒙理性还在初创,但已经硕果累累。
尽管启蒙理性遇到艰难,但启蒙理性配当宗教理性的嫡长子,宗教理性无论如何已经过时,已经退场了。
就是说,地球和土星不会逆行,宗教改革启蒙理性科学革命必须要继续进行下去,无论阻力有多大。
我们走过了神权时代,我们完成了宗教改革和政教分离。
我们的爷爷辈生活在宗教时代,我们的父辈却是由宗教理性抚养长大的启蒙理性人,我们作为两者的融合产物必须走好启蒙理性与宗教理性并重但分离各司其职的路,我相信路一定会继续走下去的。
就是说,其实启蒙理性和宗教理性追求的都是理性,它们本不互相冲突,宗教改革的意义也在于此,将宗教理性从其不擅长的世俗位置剥离出去,填补上出于宗教理性又技术化的启蒙理性,完成政教分离。
我相信多少年后这两种理性会最终完成融合。
“一切短暂者,不过一比喻;不甚完美者,在此成大戏;不可描述者,在此化行动;永恒之女性,引导我等之上升。
”——《浮士德》
《关于地球的运动》,未动画化之的“神作美誉”与上映后的“大跌眼镜”,不是作品本身问题,而是观众里混入了太多跟风追逐的“浅薄”。
很热血的一部作品,这种热血并非刀光剑影、斗智斗勇、跌宕起伏的天人交战,而是一种充满无限生机,对当下生命进行探索与挖掘的现世活力。
第三集是一个高潮,高潮之后作品世界观的真正开启!
十二岁滑头少年的生命觉醒,“打败”了冷血无情的佣兵杀手;经常出现非常值得玩味的对白,值得花脑力与心力去进行深度思辨与体悟的情致。
源于自身对于“哲学”,“神学”,“科学”的研究,让我得以无差别去看待作品里教会的“迷信”与异端的“邪说”。
在各自的立场与时代上,他们都是“对”的,在这种“对”与“对”的角逐中,也势必会爆发血与骨的碰撞,在明或在暗之中。
一部需要年龄,更需要经历去体悟的优秀作品,愿有心人能发掘其中的情致,激励自己的人生。
#关于地球的运动[话题]# #烟斗客[话题]#
开始追这部动漫应该不是它上线的时候了,当时看到这奇葩名字(笑)算让我眼前一亮,于是随手搜到点播出片段,感觉话题是我会感兴趣的内容,遂开始追番。
第一幕(主角为拉法尔)中,故事的主体留给我的印象不甚好,无非是一个比较老套的献身故事,而且由极其年幼的主角来完成这一献身行为,颇让人有悚然之感(另,在终幕中if线的拉法尔为了获取主角阿尔伯特之父的秘传知识而“失手杀人”,也不过是第一幕那个形象的一体两面——即教会所代表的保守派势力不无道理,过剩的好奇心确实伴随着动荡不安);反而是下面这位阳光开朗的大叔
第一幕诺瓦克一上来的塑造就让人明白这是个狠角色:
倾倒从同一人身上剥下的指甲片 在他正拷问的对象经受过一轮十指连心之痛却仍未招供后,漫不经心地展示从同一个人身上连带血肉,耐心等待数轮重新成长后剥下的指甲片,可谓诛心;在故事中也是步步紧逼,接连用不同手段逮住了拉法尔的老师(名字一下忘了)和主角自己——而据他自述,他如此铁石心肠也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免受歪理邪说侵害。
啧。
不过,在此幕的尾声,诺瓦克也结实地吃了一瘪:当主角展示足以致死的罂粟粉,他火速跪在地上干呕,后悔于大意到和他在一间囚房里共饮,而主角却只是以毒酒敬自己,为了真理放弃了年轻的生命;诺瓦克此时既狼狈不堪,也对主角之行为理解不能。
接下来转进到我以为最精彩的第二幕,主角之一奥科吉是一名低贱的雇佣兵(?
),有一位在人生绝望之低谷中因“完美的天文图景”而重拾希望的前辈;与前辈相比,他显得相当低沉消极,甚至为此不敢抬头看天。
奥科吉的幻想 两位在一次任务中偶然接触到一位继承了初代主角拉法尔之地动说研究的“邪教徒”,本应负责押送他的前辈被说动,在一番与以诺瓦克为头领的裁判所人员血战后侥幸逃脱,并继承了那份十年前的研究遗产;在确认过后前辈认为这些资料利用起来绝对大有可为,但在回到村镇的路上前辈又意外丧失了生命,临死前把不属于奥科吉的使命郑重托付给了他; 不得已啊,奥科吉不愿辜负前辈的期望,在镇上找到了另一位主角——巴德尼;他本来是中央修道院大有前途的天才修士,但却抑制不住追求成为“超人”的可能,去探索那些所谓“不应该关心”的知识,最终因偷看禁书,带着一只被滴蜡致盲的眼睛被放逐到了这座边陲小镇。
刚接待携带部分资料而来的奥科吉时,他的态度还相对冷淡,然而在确认过资料的内容后,巴德尼心中又重新燃起了不凡的求知之火…
在为证明地动说而或奔走或枯坐的日子里,两位遇见了诺瓦克的女儿——偏偏喜欢上天文学研究,并在两位的肯定下建立了信心,最终投身于传播父亲眼中的禁忌知识(不过,这也是很多年之后第三幕的事了)的乔伦塔,以及为了构建“完美的地心说模型”似乎白白付出了一生,在和主角团斗法失败,弥留之际选择了释怀的卡里奥斯特罗伯爵;在这段旅途中两位也“救赎”了自己——悲观厌世的奥科吉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主动写了一部关于证明地动说过程中见闻的小说,也在面对强敌的诺瓦克的重新来袭时咆哮出声:
他鄙弃了对于死后虚无缥缈之事的恐惧 而本来宣称如自己不能证明地动说,为了超凡之目的会毁掉所有相关资料的巴德尼,也在目睹了奥科吉的行为后“嘴硬心软”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留下了作为火种的资料。
在奥科吉临战前,巴德尼为之洗礼(?
) 这么一个短暂而又美好的故事戛然而止,终结在冰冷的绞刑架上?
在星空之下,两人慷慨领死终于逮住两人的诺瓦克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守护了女儿的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在他的“政敌”的授意下,他的女儿乔伦塔被两位异端分子牵连,在他行刑归来之前就已经被绑在同样的绞刑架上熊熊燃烧,(虽然我们知道,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他守护的亲人就这样消逝在火焰里…铁血的男人崩溃了。
更可悲可笑的是,他此后颓废纵酒二十余载,提起精神出的第一趟任务就逼的自己女儿(已经成为宣扬地动说的反抗军领袖)在他面前自爆而亡,而他在随后终于了解到自己的“反派”处境——拉法尔,奥科吉,巴德尼和乔伦塔为真理而赴死,而诺瓦克却为了妄念而在自己间接创造的悲剧中痛苦地苟活了那么多年。
三代故事中的共同反派至此人物弧光丰满矣极,让人生不出太多恨意而有所感慨了…
苍老的诺瓦克,临死前的领悟 第三幕的故事,虽然我认为其并没有网上一部分声音认为的那么不堪,弗雷和诺瓦克的旧时代精神仍然和解放教派,解放思想以及德拉卡的新兴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足够有张力的对峙;但独立于其他几幕的人物塑造倒也算不上多么精彩,略过不谈了; 第四幕:话锋一转,回到真实世界,中世纪波兰王国。
(却也不算意外,毕竟前三幕塑造下的地动说证明过程像极了中学科普教材里的一些科学史神话,显然有别于真实的历史)故事的主角阿尔伯特.布鲁楚斯基——真实世界里哥白尼的老师,也和平行时空里的主角们一样用想象力的双眼望向浩瀚的星空并为之震撼,在他的启发下,“天命之子”哥白尼在尾声中终究是走上了这条道路。
不过不得不吐槽的几点:一则用主角对自己父亲和平行世界拉法尔老师的生死冲突来调和和否定前三幕故事里的一些对立做法,略显生硬;二则本来据说在漫画里震撼人心的结尾“?
”在番剧中表现效果实在是不怎么好。
比较难绷的一集 总而言之吧,基于其原作的思辨水准,是一部还不错的番剧,值得一看;但我感觉去找漫画资源比来看比观看制作本身乏善可陈的番剧可能接收效果还会更好吧。
以上。
《地》在科学史的外皮下,隐藏的是对主体历史境遇和历史发展的讨论。
在物理世界中将时间线定于前哥白尼时代,但皮亚斯特伯爵与奥科吉对金星满盈的观测直接在科学史与观念史层面将时间的锚点定在了文艺复兴,于是古典精神在科学史实践中体现出来,直接指向了古典时代的伦理命题——“死者何为?
”与“幸福何为?
”在第一个命题中,若是以生者的生命为基础,那在柄谷行人定义中作为物自体的他者则无法交往,总而言之是无法和死者(绝对不共享语言游戏者)进行交往,当交往步入透明则会走向启蒙主义的邪路。
故而必须从死者的角度出发,则我们可以说,死作为绝对的生命,只能作为真理而存在。
在列维纳斯的语境中,死亡是作为确定性的、将来性的、取消主体性的事件,而爱欲则是被动却依旧能确保主体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事件。
而在《地》中,古典主义精神使剧情带有了“向死而生”的混沌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角们作为被抛入历史中的此在,却在无意识“爱欲”着表现为地动说的“死亡”,而作为维特根斯坦意义上不共享语言游戏的他者“死亡”不断的退却,使时间完成自身的绵延。
于是此作品在真正古典主义立场上回答了启蒙主义的问题——自然状态既不是霍布斯意义上依赖的野蛮人,也不是卢梭意义上建立在“满足欲望不要损害他人利益”的善意规劝上的怜悯心,而是存在于推进意志世界不断生成的现实性实践之中,作为用法的集合,实践是非理性的。
主角以科学史的实践通过维特根斯坦式的先验形式(没有任何东西不被语言或某种盲目的确定性包裹,这导致其混沌神秘必须实践)推动着意志的生成,却无法揭露意志世界本质(本质不可能不通过语言范畴表现)在第二个命题中,此命题则是作为历史学的伦理学基础问题存在。
古典主义需要完成对伦理学的复权,即幸福在伦理学的复权,如果幸福问题在伦理学中被抹除,则伦理学就会成为空洞。
而幸福的复权则是良心的复权。
在《地》中,主角不断进行着笛卡尔的怀疑之路来回复现实(拉法尔与休伯特的相遇),尝试用内部性解决内部危机,这在古典主义中表现为对幸福与良心的追求。
这种幸福与良心不是哈贝马斯意义上对主体间性的追求,而是关于主体的追问。
必然王国不存在于确定中,而是作为历史碎片在现实性事件中不断进行着辩证法的运动,《地》的故事并没有因为主角的死亡而结束,而是通过哥白尼进入大学后用阿尔伯特的注释书学习天文学这一前传性的剧情结尾,将故事推入更宏大的科学史视角,将自由意志“放飞”到现实历史中从而实现对事前确立立场的跨越性批判——自由王国不会走向历史的终结。
而漫画结尾的“?
”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悲观主义,而是这么一个科学史的反思——知识的不断增长使人类的历史不会走向终结论,而知识的不可预测使人类的历史必将走向开放性
是因为拉法尔第一个出场吗,我很喜欢他,明明是个孩子,却还是义无反顾的为真理献身。
明明是个很好的题材,却拥有垃圾的制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黑,为什么要白屏过场,为什么要闪我那么多次,谁说晚上没有烛光就一定那么黑的,月亮很亮的好吗,没有灯光也能看见路的好吗,难道你没有一次是月亮出来的时候吗,那你看什么星星啊。
明明一些应该是振奋人心的画面场景,居然描写的那么平淡。
如果不是剧情真的好,按照这个作画真的不是很想看,全剧经费最高的居然是op,现在不是给点经费给《蓝色时期》了,给点经费给《关于地球的运动》吧。
即使看到了第三代还是忘不了拉尔法,这就是白月光的威力吗。
地动的剧情很好,传承,知识,思考,如果不是摊上这个制作,他是可以接过《葬送的芙莉莲》的棒的,结果接过了《蓝色时期》的棒。
文戏无敌,作画零分,完全没有演出该有的感动,但是剧情支撑起了一整部剧。
最后两集的时候一直以为和前面的世界是两个世界线,毕竟拉尔法没有死去,但最后的那封寄回来分利润的信连接了两个世界,是让我感觉很棒的一个剧情。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研究上地动说的,但我们能窥探到他们的热情与思考。
还有很多细节与剧情,也有很多人在写,那就不是我的领域了,或许这部番留下的就是“感动”,在迷茫中前进吧。
这样的题材可以说是动漫界的珍宝,实在稀有,但是本作表现不够深刻也不够严肃,感情烘托不起来,没有燃点。
敢于创新值得鼓励,但是不细腻,人物性格特点也立不起来,并且感觉作者并不具备有天文学的知识储备,表达很低级,在表现上不够有说服力,也不具备历史学的功底,就是像编年史一样把剧情串联起来,或者简单来说就是节奏不流畅。
他只是单纯借助了这段历史的这个题材来自己原创了一些故事。
总得来说观感确实很平淡,手法比较生疏,欠缺想象力,没什么想法,可能是新人作者吧举个例子,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就在于硬科幻的作者自己有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硬科幻就是在已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进行幻想,并且这些幻想是有可能实现的,而我们看硬科幻的爽点就在于这些牛逼的高级理论。
虽然这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但都是和科学相关的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可是回到剧情在需要天文学的理论,即天文学本身登场的时候却都被明显略过了,直接给你得出个结论。
一个关于天文学的作品却没有天文学的知识储备只是单纯的想要向这些伟大的人致敬,在我看来是有点可笑的,四个字形容弄巧成拙了有点
(重大剧透预警)现在动画还没播完,但如果严格按照漫画剧情的话,很多观众会感到疑惑,甚至认为烂尾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的话,可以阅读我对原作漫画的这篇评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926929/?tab=likes#likes如果你懒得看,简要总结如下:并非支持日心说的人就一定是正义的,日心说只是一个理论,信仰日心说和信仰宗教没有任何区别。
换言之,科学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精神;任何知识都是可以被修正的,只要我们在充分运用理性之后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因此真正正义的人是“拥抱理性”的人,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永不止步!
只要交付硬币,就能换回面包;只要缴纳税费,就能获得权力;只要付出劳动,就能得到报酬;那么,究竟要奉献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呢?
这是鱼丰在《地,关于地球的运动》一开篇提出的问题,也是在整部作品中缓缓酝酿、最后用极为微妙与震撼的方式作出回应的问题。
整部作品从一个少年拉法尔的牺牲开始,以一封信件的转交、一句书名的传递作结。
地动说并未因最初追随者的努力而立即普及,反而几乎被完全摧毁于教会的烈火之中。
但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知识与信念皆已灰飞烟灭之际,一个本可忽略的承诺——“若此书出版,请将其中一成利润转交给波特茨基”——竟奇迹般地成为点燃世界的火种。
这封信,经历代人之手,穿越误解与暴力,最终传递到哥白尼启蒙者阿尔伯特的耳中,而他只是听到了那句书名:《关于地球的运动》。
这一句话,并非学说、并非公式,甚至并非论证,而仅仅是一个问题的存在,它让世界动了起来。
鱼丰用这部作品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命题:真理本身,从来不伟大。
伟大的是人如何在混沌中守住它。
在漫画的世界中,地动说被各方势力包围——有科学家的孤勇与洁癖,也有学术的傲慢与虚荣;有教会的高压与统治,也有异端者的激进与复仇。
正派与反派之间,高贵与阴暗自由流动。
人性不再被简单对立,而被层层还原成一种复杂而真实的立体地貌。
你会发现,信念不是永远光明的,它也可能被扭曲为诅咒;力量不是永远邪恶的,它也曾在某些时刻保护过希望。
而知识,不属于任何人。
它像一滴水,渗入人心的皱褶,每一处都倒映出不同的脸孔与欲望。
他们不是在寻找真理,而是在维护秩序与自身的意义。
那些高尚的,那些卑劣的,都是人为赋予的。
真理本身被人类的复杂所包围、所利用、所阻碍。
但真理,不是支配世界的工具,而是通向未知的门。
23岁的鱼丰利用了一个被读者观众遗忘的、不被重视的小支线,实现了堪称神作般的转折——一个被所有读者和观众不重视的小细节,让世界重新认识到:追求真理的代价,仅仅是一个简单的“?
”而已。
这,正是《地,关于地球的运动》最令人动容之处。
它不是在告诉你真理是什么,而是在告诉你:真理存在的那一刻,总是伴随着一个微小的、无法忽略的“?
”。
那么,究竟要付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
也许不是牺牲,不是战斗,不是信仰,而是愿意在最无声无息的时刻,依然对这个世界,轻轻地提出一个问题。
- 🪐必须再次、多次重推的佳作!
虽然我是一个动画党,虽然动画才看到第14集,虽然被漫画党诟病过,但着眼于当下,我还是必须要大大褒赏这部作品。
OP与ED都非常优秀,契合作品主旨。
BGM无功无过,映衬于剧情,可以给到我这个乐迷相较于图案与文字更多的体验与遐想。
经历过深刻的哲学学习与思辨(此处区别于学院派哲学史,我的哲学观是应用于当下生活,而非仅拘泥于研究先辈观点),作品目前给到的是一种反现代圈养、反资本异化的个人价值主张,是当今难能可贵的一种独特性的伸张,也是一剂解救当下社会困境的良药(可惜“药效甚微”,在主流价值观的异化与信息爆炸的掩盖下,我持悲观态度,这剂良药无法惠民)。
但是,火苗再小,也应该被反复点燃。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能看见这部作品,为已往麻木奔赴的那颗灵魂进行一次电击,为了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再次摇旗呐喊!
只要交付硬币,就能换回面包;只要缴纳税费,就能获得权力;只要付出劳动,就能得到报酬;那么,究竟要奉献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呢?
这是鱼丰在《地,关于地球的运动》一开篇提出的问题,也是在整部作品中缓缓酝酿、最后用极为微妙与震撼的方式作出回应的问题。
整部作品从一个少年拉法尔的牺牲开始,以一封信件的转交、一句书名的传递作结。
地动说并未因最初追随者的努力而立即普及,反而几乎被完全摧毁于教会的烈火之中。
但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知识与信念皆已灰飞烟灭之际,一个本可忽略的承诺——“若此书出版,请将其中一成利润转交给波特茨基”——竟奇迹般地成为点燃世界的火种。
这封信,经历代人之手,穿越误解与暴力,最终传递到哥白尼启蒙者阿尔伯特的耳中,而他只是听到了那句书名:《关于地球的运动》。
这一句话,并非学说、并非公式,甚至并非论证,而仅仅是一个问题的存在,它让世界动了起来。
鱼丰用这部作品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命题:真理本身,从来不伟大。
伟大的是人如何在混沌中守住它。
在漫画的世界中,地动说被各方势力包围——有科学家的孤勇与洁癖,也有学术的傲慢与虚荣;有教会的高压与统治,也有异端者的激进与复仇。
正派与反派之间,高贵与阴暗自由流动。
人性不再被简单对立,而被层层还原成一种复杂而真实的立体地貌。
你会发现,信念不是永远光明的,它也可能被扭曲为诅咒;力量不是永远邪恶的,它也曾在某些时刻保护过希望。
而知识,不属于任何人。
它像一滴水,渗入人心的皱褶,每一处都倒映出不同的脸孔与欲望。
他们不是在寻找真理,而是在维护秩序与自身的意义。
那些高尚的,那些卑劣的,都是人为赋予的。
真理本身被人类的复杂所包围、所利用、所阻碍。
真理,不是支配世界的工具,而是通向未知的门。
鱼丰利用了一个被读者观众遗忘的、不被重视的小支线,实现了堪称神作般的转折——一个被所有读者和观众不重视的小细节,让世界重新认识到:追求真理的代价,仅仅是一个简单的“?
”而已。
这,正是《地,关于地球的运动》最令人动容之处。
它不是在告诉你真理是什么,而是在告诉你:真理存在的那一刻,总是伴随着一个微小的、无法忽略的“?
”。
那么,究竟要付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
也许不是牺牲,不是战斗,不是信仰,而是愿意在最无声无息的时刻,依然对这个世界,轻轻地提出一个问题。
动画!你对得起原作吗?虽然后期观感上去了一点,但总体太失望了。不敢想象如果有冰海战记的制作水平该有多爽。
幽默闪光蛋
太无聊了 没有内容就在那莫名烘托气氛
支持
咱就说一个天文物理题材,怎么会有项链被脚勾着说遗言的画面,难绷
卧槽我实在没想到看个动画能被散光弹攻击,这个不止是作画错误的问题了简直就是演出事故。看漫画去了,这动画太不尊重原作了。
3/10 cy//7不适用于动漫的题材//苍白无力的说教
名字起的是真好。古往今来,一切飞扬的思想和理论(地chi)总是离不开“知”(chi)和“血”(chi)的交织,但也正是在薪火相传中进行着疑问与坚信、争斗与沟通的上下求索,人类才能去继续创造历史,去更加认识这个丰盈又美妙的世界。所以本质上这也是一曲人类的赞歌。可惜清水健一死板无趣的改编思路和避而不及的“闪光弹”演出实在太影响观感,极大地削弱了其思想中所蕴含的耀眼光芒,以及一路下来那份震撼人心的激荡
原来惨遭动画化是这种感觉……求求了,大家去看漫画吧🙏真的会感动到震撼灵魂!
惨遭动画化不至于,但确实是规规矩矩没啥想法的流水线罐头,PV表现就一言难尽,正片也仅是稍有起色,相比疯房子抽调王牌班底倾力打磨的芙莉莲,扔给新人练手的地动则完全一副弃子待遇,作画贫穷尚且可以谅解,漫画高密度文本决定了其以叙事见长,而本该发挥分镜台词优势的文戏演出沦为呆板的静态背景站桩对话不免令观感打折扣,虽然题材受众窄+商业价值低的客观因素导致很难获得资源倾斜,但看到如此优秀的佳作被草草打发还是觉得可惜,毕竟“能动就行”是观众的底线,而非制作组追求的标准。最后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原作,难得的严肃向硬核作品,除了画工稚嫩以外几乎没有缺点,哲学系出身的鱼丰比一般漫画家有着更为厚重的人文思想,无论是探寻真理的舍身殉道,还是知性辉光的薪火相传,都带来恒久的震颤与感动,至今仍难忘结尾堪称神来之笔的「?」。
一星给原作剧情,一星给配乐和声优(尤其是津叔,配得真好)。原作几乎都是文戏,做成动画非常考验节奏编排和演出效果,结果却是全程平铺直述,加上劣质ppt和闪光弹,直接放大了原作的缺点,制作组应该被钉在动画历史的耻辱柱上,你卤味学么撚人做动画啊!
这些年看过文本最好的番剧
众人皆醉我独醒自我感动的人会喜欢这部作品
看了一集,无爱
尽管动画质量一言难尽,但是奉献了《怪兽》这样的年度超神OP歌曲和巨好听的两首ED歌曲,和牛尾的出色BGM,最终加上原作底子,始终还是推荐看看。就算不看,也求你把三首歌和OST听一下。一天听十遍就行。
观感还行,讲述追求真理的故事偏重真理而非追求真理的过程稍微有点微妙。//情绪渲染很烂。//闪,关于闪光弹的使用。//追求真理的故事,但把真理这个结论作为前提,不断的宣扬真理的美感、宇宙的美感,写了一批又一批人为了这个“美”而“前赴后继”,只能算是浮于表面的理想主义,能感动作者自己,但没能感动作为观众的我。
和漫画观感差不多,作者不好好打磨故事把自己的观点一股脑灌输给观众附带一点煽动人心的金句和标题也依然有人买单。第五话黑漆麻乌但是忽然进行一些闪光弹一样的转场意味不明。一代男主不懂圆滑变通不转专业非要年少为了真理牺牲进行宏大叙事给人观感很差,二代也是莫名其妙就被引到了箱子那,而且箱子有结界不会被教会发现只会被主角团发现真是很神奇呢!至于断桥部分,我真的会哑然失笑……漫画党日常哭喊动画制作太烂请大家去看漫画,然而作品的内容和内核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何况漫画画工同样让人不敢恭维,在偷工减料的简笔画里插入大量的文字对白把页面填得满满当当。如果你觉得动画不好看就千万别被漫画党的虚假安利欺骗了,一坨包装得很漂亮的()没必要吃两次。运动时看了7-8看得我眉头狂皱
在描绘科学革命时部分采用了辉格史观的叙事框架(如真理终将胜利的主线),但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对辉格叙事的反思与突破:1. 拒绝简化对立:教会内部存在支持科学探索的人物,科学家的动机也包含个人野心与偶然性。2. 强调思想传承的脆弱性:知识保存依赖无数无名个体的牺牲,而非单一线索的必然性。3. 批判绝对真理观:暗示“地动说”本身也会被修正,科学是持续质疑的过程,而非静态的胜利终点。因此,它更接近后辉格史学的立场——承认进步的存在,但拒绝将其简化为目的论叙事,转而关注历史中多元、偶然与人性化的面向。对辉格史观的矛盾态度或许反映了当代对科学史的重新审视:既需要英雄叙事吸引读者,又试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本质。这种平衡使其成为理解科学史观演变的有趣案例。
好幼稚。像小学生装深沉,扮成熟。
一星给开头可爱的拉法尔,从约兰达骑马离开后到莫名其妙的自己炸死自己已经逐渐离谱,后面几集又好了一点,但是教堂里约兰达的父亲跟无数厉害的剑士pk都赢得很轻松,结果居然没有一剑封喉黑妹?还被黑妹反杀?高开低走。最后三集存在的意义是注水成半年番吗?这么好的开头烂尾成这样也是没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