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画之国

Le tableau,画画,The Painting,画画小人国(台)

主演:让-弗朗索瓦·拉吉奥,JB·布兰科,史蒂夫·布卢姆,让·巴尔内,杰森·格里菲斯,玛丽·伊丽莎白·麦格林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画之国》剧照

画之国 剧照 NO.1画之国 剧照 NO.2画之国 剧照 NO.3画之国 剧照 NO.4画之国 剧照 NO.5画之国 剧照 NO.6画之国 剧照 NO.13画之国 剧照 NO.14画之国 剧照 NO.15画之国 剧照 NO.16画之国 剧照 NO.17画之国 剧照 NO.18画之国 剧照 NO.19画之国 剧照 NO.20

《画之国》剧情介绍

画之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副未完成的画中,画中的人搞起了等级社会,画全人歧视没画完人,更不把线稿人放在眼里。画之国的城堡被画全人蜡烛大帝所掌控,他把没画完人和线稿人驱逐到森林中。画全人拉莫和没画完人克莱尔相爱,遭到了蜡烛大帝的追逐围捕。机缘巧合拉莫遇上了克莱尔的朋友罗拉和线稿人布吕姆,三人被追到了食人森林里。他们决定去寻找消失的画家,让其完成这幅未完成的画,为没画完人和线稿人涂上色彩。在寻找的路上,三人跌出画中,来到了画家的画室。邂逅了闲卧窗边迷人的夫人、脾气不太好的画家自画像、语速很快的蓝色小丑。他们穿梭在画与画中,在威尼斯的狂欢节里奔跑,遇到死神的追逐,最终回到了画室,虽未找到画家,但得到了画画的技巧。 而另一边,克莱尔被捕,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被拉去做劳工,蜡烛大帝在着手一场仪式,得到颜料和技巧的拉莫一行人回来的道路险境丛生,最终他能否赋予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色彩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毒战浪客剑心最终章追忆篇恶咒灵酒国之王儿媳记隐形人镖行天下之深宅大院昨日青春幸福终局史酷比:不给糖就捣蛋听心侠女与不问居士捉奸侦探海瑞恋物者遗忘入境时分图腾诅咒37岁成为医生的我阳光雨季唇齿之间第二季疗伤旅程恋之光囧西游之荒村客栈龙与虎OVA:便当的精髓从零开始新鲜加齐号的攻击不善良的女人们尽量加油吧!魔法少女胡桃第二季我的小天地

《画之国》长篇影评

 1 ) 很是喜欢

法国动画片一如既往地给人惊喜,至少找到了马蒂斯、毕加索、塞尚、高更、莫迪里阿尼等等绘画大师的影子,对于一个有绘画经历的人来说已经弥足珍贵——当然这只是表皮,故事需要从文学方面来解读,也同样折射了现当代许多大师的意识,诗意、梦幻、记忆、时间……都是在当今这个喧嚣的社会中生活时,我们试图珍视并且可以在孤独时聊以解慰的避风港。

 2 ) 画之国

在一副未完成的画中,画中的人搞起了等级社会,画全人歧视没画完人,更不把线稿人放在眼里。

画之国的城堡被画全人蜡烛大帝所掌控,他把没画完人和线稿人驱逐到森林中。

画全人拉莫和没画完人克莱尔相爱,遭到了蜡烛大帝的追逐围捕。

机缘巧合拉莫遇上了克莱尔的朋友罗拉和线稿人布吕姆,三人被追到了食人森林里。

他们决定去寻找消失的画家,让其完成这幅未完成的画,为没画完人和线稿人涂上色彩。

在寻找的路上,三人跌出画中,来到了画家的画室。

邂逅了闲卧窗边迷人的夫人、脾气不太好的画家自画像、语速很快的蓝色小丑。

他们穿梭在画与画中,在威尼斯的狂欢节里奔跑,遇到死神的追逐,最终回到了画室,虽未找到画家,但得到了画画的技巧。

而另一边,克莱尔被捕,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被拉去做劳工,蜡烛大帝在着手一场仪式,得到颜料和技巧的拉莫一行人回来的道路险境丛生,最终他能否赋予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色彩呢。

 3 ) 人生如画,寻找真理

特别的动画片,与其他水彩画风的动画片不同,她采用的是油画的画法。

法国的浪漫抒情配上关于人生,世界观的哲学。

表面主题看似是爱情,影片深层的主题却是一种哲学观念——世界是否是如我们看到一般是真实?

我们是谁或者是谁创造的?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影片根据画中人物寻找画家的过程一一带我们引导答案,然而答案却不明确,只有我们自己寻找自己的价值,心中的答案。

影片的特点,画中人物突破障碍走出自己所在的画作,还可以走进其他的画作环境,于是几种画风交叉混合,色彩斑斓,颜色运用我好喜欢。

影片结尾揭露,以画套画的形式(找到的画家只是另外一幅画中的人物),就像斯宾诺莎的用宇宙的观念看自己的生命,是那么渺小,于是会猜测是否有个超凡的“上帝”在控制一切,世界真的是我们感官经历的那样?

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吗(就像画中人物一直希望要找到最终的“画家”)?

这种行为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了。

爱情与追求真理比起来,就显得肤浅了。

人生如画,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表示法语叙述好好听。

 4 ) 新颖的现实与次元的穿梭之旅

女主劳拉,和男主竟然不是恋人关系,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哈哈哈,很担心会狗血到男主抛弃他的恋人爱上了女主。

虽然片头提到女主要去寻找爱人,可到头来却并不是这样的剧情。

很喜欢女主,本该是个女二的人设,啊哈哈哈,单纯而美好,不知爱为何物,自由自在,敢于冒险。

爱抱怨的浮屠人确实心心念念保护着他的朋友。

男主不顾世俗和爱人相恋。

整部影片欣赏起来很轻松,想法很新颖,不断在画中历险,又于现实相接壤。

 5 ) 感觉更像在看“一出戏”。

推荐这部影片的几个理由:1、音乐这部电影开头,在电影播放演职员信息表时,我们能听见一段像是交响乐队在表演前的试音。

当演员信息表播放完之后,试音停止,仿佛我们就能看见那些音乐家们在我们面前放下了手里的琴弓,随后一出戏拉开帷幕,表演正式开始。

这种呈现形式比起电影,让观众感觉更像是置身于戏院或是音乐厅,而乐队正为我们现场伴奏。

这种音乐的呈现形式让我觉得眼前一亮。

除了音乐的呈现形式,这部剧本身的配乐也十分好听。

音乐能够跟随剧情的发展而变化,时而悠扬时而急促的音乐令我印象深刻,美丽的音乐赋予了这部电影别样的活力,注入灵魂。

2、这是一部动画电影,我认为这部电影(我更想称之为一出戏)的色彩非常棒。

在这出戏中出演的人物有着大色块组成的样貌,很好的体现了油画的特征。

我们跟随主人公进入了油画的世界,油画中有着仿佛童话世界的色彩,很好地刺激了我们的感官体验。

3、与现实的连接这明明是一部动画电影,可导演却把我们带出了画中世界,回到了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

然而主人公与画家在片尾的对话会让我们发现,连画家所处的那个世界也未必是真正的现实世界,随后我们感觉自己正从画框中退出来,退到现实世界中来。

我好像意识到了,名为观众的我们正在用我们的理解来完成我们面前的这幅油画,或许有了观众的理解,这部电影才算是真正完成。

 6 ) “画家走了”与“上帝死了”——启蒙与人类的根本困境

“画家走了”与“上帝死了”:启蒙和人类的根本困境——由《画之国》所想到的(本篇评论为课程作业。

)法国动画大师让-弗朗索瓦·拉吉奥(Jean-François Laguionie)七年磨一剑的第四部动画长片《画之国》(Le tableau),自2011年公映以来一直备受赞誉、好评如潮,当年即毫无悬念地获得法国电影最高荣誉——第37届“凯撒奖”的最佳动画长片奖项。

在对法国动画相对十分陌生的中国观众群体当中,本篇似乎也颇受欢迎,曾获得“豆瓣电影”网站评选的“第3届豆瓣电影鑫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

现有的中文评论,多数已从叙事结构、场景表现、绘画风格、色彩运用等等动画艺术的通常维度,进行了许多恰当而准确的分析与解读。

然而或许源自国内观众的思想素养(尤其是哲学素养)相对普遍偏弱的原因,这些分析与解读似基本上未能触及本片所传达的思想隐喻和哲学内涵。

本文试图从“画家死了”这一导致整个故事发生的动因出发,指出片中种种事件物象与现实人类历史境况的隐喻与互文,进而管窥本片所欲传达的对人类根本困境的思考。

本片的背景设定是在一幅油画中的世界,按照各自被画家所完成的程度,画中的所有人物被永久性地区分成了三个等级——画完全人(the Toupins)、半成品人(the Pafinis)和线条稿人(the Reufs),三个等级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亦递次如是:画完全人居住在富丽堂皇的城堡之中,他们的城堡不允许后两类人进入;半成品人生活在野外花园之中,渴望成为画完全人的一份子,同样对线条稿人怀有敌意;而线条稿人则只能躲藏在险恶的森林之中,并受到画完全人的追杀。

三个等级所构成的社会秩序自油画完成亦即世界诞生以来一直如此。

在进行了上述必要的情境交代之后,本片故事的开篇耐人寻味——画完全人在他们富丽堂皇的城堡之中举行盛大的宴会。

而在这场宴会开始之前,由于受到了身为半成品人的女主人公克莱尔的滋扰(想要加入宴会),一位画完全人贵妇这样说道:“只有一种让他们明白的方式,我想今晚就是很好的时机。

”(图1: 05:18截屏 画完全人贵妇台词)这里我们不得不好奇的是,半成品人不“明白”的是什么;或者说,画完全人试图让他们“明白”的是什么?

这种“方式”是怎样的方式?

又为什么直到“今晚”才是“很好的时机”?

这在随之而来的画完全人的国王“蜡烛大帝”的演讲中得到了回应:“我的朋友们,我亲爱的朋友们!

你们选我出来,代表我们色彩的强大与高贵。

但同时也有这样的可能——为了代表台下所有思考这件事的人——画家不会回来了!

(台下欢呼:‘终于有人有勇气说出真相了!

’)“我们应该承认,这就是他的决定!

——他绘制了我们,画完全人,在他的创作中唯一完整完成的人类,原因是他计划就是这样做的。

(台下鼓掌:‘就是这样!

’)“ 就凭这点,我们自然就有权力,掌管城堡的秩序!

”(图2:08:09截屏 蜡烛大帝发表演说宣告“画家不会回来了!

”)然而紧接着戏剧性的是,片中的男主人公拉莫此时冲上讲台,发表了与蜡烛大帝针锋相对的见解:(随后便被群情激奋的台下画完全人赶下台去)“我们都不知道画家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不过有一天他会回来的,他会完成自己的作品!

”(图3:09:21截屏 男主角拉莫发言表示“有一天画家会回来的!

”)这里的有趣之处在于,表面上看,蜡烛大帝与拉莫争论的是一个无关痛痒的玄学问题:画家会不会回来?

然而片中在此时的讨论明确高所我们,“画家会不会回来”实则关系到的是画中世界的权力安排与社会秩序的现实政治问题。

蜡烛大帝作为画完全人的政治代表(“你们选我出来,代表我们色彩的强大与高贵”),他们作为第一等级,是在这一“约定俗成”的秩序架构中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只要“画家会不会回来”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确认,半完成人就始终拥有上升的可能性(线条稿人不是半成品而是“废弃物”,他们自己也不认为画家会将他们完成)。

正是在这样的可能性支配下,才会出现女主人公克莱尔渴望进入城堡参加宴会亦即成为画完全人的情形。

而正式宣布“画家不会回来了”,无疑等于宣布了这种可能性的彻底破灭——即现存的权力安排与社会秩序是按照已经“不会回来了”的画家在创作时的意愿所确定的。

这种意愿本身是具有先赋的最高神圣性——但这种神圣性虽然是最高的,却不是唯一的——只有画家本人的改动即“新的意愿”能够并列或打破这一创作的意愿;而“不会回来了”恰恰意味着改动的意愿不可能发生,因此创作的意愿便具有了无可争议的唯一神圣性。

然而拉莫提出的质疑则暴露了这一宣告的内在紧张:画中人不可能真正见证画家到底会不会再回来。

换言之,无论“画家不会回来了”还是“画家还会回来的”都是一个无法证明的猜想。

显然,话至此处,我们无论如何都很难不将这里的一系列事项与真实人类所经历的历程加以联想。

“画家”毫无疑问影射造物主或谓上帝;而“画之国”的权力安排与社会秩序则很难不令人想到欧洲中世纪式的第一、第二、第三等级——当然事实上这种秩序架构可以并不意外地在世界史范围中找到更多的原型,例如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传统中国的四民秩序和马克思笔下的旧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等。

进而,这里“画家不会回来了”的宣告,是否恰恰可以理解为“上帝死了”的象征呢?

这一宣言的诞生,首先并非出自蜡烛大帝个人的顿悟或者创造,而恰恰是画完全人整个阶层普遍的认知(“终于有人有勇气说出真相了!

”)。

正是在此处我们得以了解,对于“画家走了”的判断,其实是第一等级普遍的猜想;但是之前并没有人敢于如此宣称,恰恰是因为作为造物主的画家是不容置疑的最高存在。

同样,在基督教的教义体系中,上帝在七天创世之后绝非将世界和他的子民人类弃之不顾,反而以最广大的博爱之心给予父亲式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关照,这在新旧约《圣经》当中随处可见(“神看顾以色列人,也知道他们的苦情。

”《出》2:24;“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

”《约》3:16)。

而上帝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种种干预、对人类的所作所为及其后果进行的启示,毫无疑问构成了《圣经》所标示的历史哲学的基本面向。

但是这样一来,所造成的政治后果便是将上帝存在、并且上帝关照世人的可靠性,在相当大的意义上拴在了这些干预与启示的发生之上;换言之,倘若上帝的种种预示没有得到应验;或者这些言辞模糊的预示可以被无限解读从而失去应验的效力时,上帝的存在本身便会遇到严重的质疑,而生活在整个教义体系中的人们毫无疑问便会产生种种腹诽式的揣测:“上帝会不会把我们忘了?

”直到最终有一个人明确地将问题的现实答案告诉我们——这个人就是尼采。

我们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直到尼采才确确实实地喊出“上帝死了”,但无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上帝的否定、怀疑或者无所谓的心态,早在尼采之前的数个世纪便弥散开来——这种意见我们在洛维特那里已经了然(《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我们还可以举出的一个例证则是佛教的历史哲学。

在大乘小乘的诸多佛教典籍当中,都屡次出现了一种“三世”论,即“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每一个世界都会有一佛出世,如我们所处的地球人类世界“阎浮提”即是释迦摩尼佛,而每一个世界都会历经“缘起”“缘灭”由虚无归于虚无。

在一佛出世之后,这一世界的历史过程就会次第分为三个世代:正法世代,佛陀以身相住于世间,即释迦摩尼在世及其弟子继续弘法时期;像法时代,始于佛陀涅槃后一千年,此时正法在世间已不可闻,但通过瞻仰礼拜佛陀的造像,仍然能够得见佛陀;末法时代,始于佛陀涅槃后两千年(约公元1600年),佛法在世间逐渐衰落至于彻底消亡,同时世界陷入不可逆转的道德溃败与社会崩坏。

末法时代持续一万年之后,阎浮提世界毁灭。

此时释迦摩尼佛的继承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修行成佛,下界开创此世界新的历史纪元……这一例证试图说明,在各大宗教的历史哲学可能中,都蕴含着对最高的造物主(同时也是救赎主)的信仰逐渐衰退、最终产生“到底有没有画家/上帝/佛陀”式的怀疑的必然逻辑。

进而的问题在于:一旦画家走了,画中人的生存处境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等同于:一旦上帝死了,生活在此世界的人类的生存处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同韦伯的名言所说,“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这句似乎习焉不察的陈述蕴含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生存困境。

一言以蔽之:人活着是没有道理的!

——加缪以他诗性的语言告诉我们,人之为人的本来面目就是“荒谬”;而海德格尔用一个更贴切的语词告诉我们: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

正是因为这种荒谬、这种“被抛境况”(Geworfenheit, abandoned state),所以人最本质的要求必然是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一个可以规避这种生存困境的途径,告诉自己“人活着是有道理的”——这恰恰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意义”的来源。

换言之,韦伯这句名言其实是说:人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

在上帝犹存的时代,这张意义之网似乎是坚实而牢靠的。

虽然时不时传出各种异端的质疑与破坏,但对绝大多数教义笼罩下的大众来说,人的生存状态来自作为创造自己的上帝所赋予的神圣的意义——这一信念显然是异常坚实的。

然而如上所述,当随着岁月的流逝、启示在现实事态面前的愈发无能为力,这种信念在大众中逐渐变质并受到怀疑。

直到有一天“上帝死了”的腹诽如同病毒一般在大众当中扩散,“意义之网”的崩解便是势在必行。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旧的意义被摧毁了,然后呢?

这构成了本片在首尾结构上的一处极为精妙的互文。

“画家不会回来了”使得三名主人公外出探险寻找“画家”,最终探险者自己掌握了“画笔”和“颜料”,并将其带回无偿提供给大众分享,但却造成了出人意料的混乱局面。

以我之见,这恰恰是对启蒙及其后果的否定性反思。

首先饶有兴味的是,三名主人公分别来自三个等级——拉莫是画完全人,罗拉是半成品人,普卢姆则是线条稿人。

这样的设定本身就预示着:在“上帝死了”之后,对意义的重新寻求与确立,本身就超越了旧有等级秩序的意涵,而构成了三个等级的“人”所共同面临并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如前述男主人公拉莫所说,他们外出探险是为了“把画家找回来”,证明画家并不是不会回来了。

然而到最后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找到真正的画家,也不可能把油画世界之外的画家真的找回来:他们带回来的不是画家,而是“画笔”和“颜料”——是把他们自己变成了画家!

(图4: 01:01:20截屏 归来的普卢姆表示“拥有了绘制自己的自由”)按照前述的分析,我们显然容易理解这里的真实意味:“上帝死了”的结果,恰恰吊诡地是“人人都变成了上帝!

”当造物的权柄被分与了普罗大众之时,人的尊严看似得到了凸显,然而实则却必然导致“道出于一”变成了“道出于多”。

缺乏了统一而确定的价值标准和意义来源,这种主观倾向必然造成随心所欲和互相妨害。

(图5: 01:01:24截屏 普卢姆懊悔地表示“都搞砸了!

”)正如同任何思想必然都伴随着争议和阵痛,启蒙在它自己的时代及其后就不断遭到反思和质疑,而这些反思和质疑几乎本身便构成了与启蒙的哲学话语所形影不离的另一部哲人的思想史(伯林《启蒙的三个批评者》)。

按照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著名的思想史清理,启蒙话语的兴起历经了“现代性的三次浪潮”(Three Waves of Modernity),其源头鼻祖至迟也应当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马基雅维利。

霍布斯、洛克到孟德斯鸠、卢梭再到康德,这种启蒙话语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最终伴随着一场又一场推翻王朝秩序式的革命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恰恰正是本片中“自己绘制自己”之后的半完成人和线条稿人在最后群起抗命,画完全人“云集景从”,旧有的社会秩序土崩瓦解……表面上看,启蒙所带来的不合理的旧秩序的打破,完全是符合规律、顺应民心。

但根本的困难在于,启蒙通过这种“去蔽”的作用,暴露出了人在生存境况中本质的被抛状态,将这种荒谬感由少数苏格拉底式的哲人推向了全体普罗大众。

这也就使得启蒙最终不可能完成它所许诺的“人人享有美满生活”的遐想,反而造成资本主义世代中人之为人无穷无尽的烦恼、忧愁、荒诞、怨恨等等等等痛苦。

马克思所揭橥的“异化”,恰恰不是启蒙之后产生的新鲜事物,而反倒是启蒙所“还原”(recover)、所“去除”(discover)的人的本质处境。

正因启蒙无力解决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只得投身于消费主义的滚滚大潮当中(波德里亚)、成为工业时代“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甚至“逃避自由”倒向极权主义的怀抱(弗洛姆)……这种种光怪陆离的怪相,不正是我们在“疯狂的20世纪”所熟视无睹的吗?

我们也完全不难意识到,这种“人人自己绘制自己”的启蒙话语的集大成者,便是在20世纪中国造成了迄今为止仍然难以反思清楚的“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空前构想。

“上帝死了”之后激进智识人为了探寻出路所构建的启蒙话语,自法国革命以来以世界历史为舞台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人是自身的目的”的狂欢或闹剧。

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抑或共产主义等等形形色色的流行政治蓝图,无不是这些启蒙话语所构建的社会理想的一个个孪生版本。

而这所有的宏大叙事的最强音符、这一系列狂欢闹剧的登峰造极之举,不幸天造地设地落在了20世纪的中国。

时耶?

命耶?

然而更加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经历了这场十年浩劫带来的深刻创伤的文明古国,却依然没有意识到背后作祟的百年共和以来不断压倒性形成的激进启蒙话语,反倒认为我们只是还不够“先进”、还不够“启蒙”、还没有实现“自由民主宪政”……这不禁让我们几乎是哭笑不得地地想到那句被马克思改写过的黑格尔名言:“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发生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

”今天的中国是否有可能真正避免《画之国》中“人人自己绘制自己”所导致的混乱局面?

仍有待于当代有识之士的力挽狂澜……

 7 ) 会讲故事的画

《画之国》是法国73岁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的第四部动画长篇,制作周期历经五年。

在3D当道的今天,还能坚持做2D动画的导演显得弥足珍贵。

全片没有煽情的泪点,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但还是吸引我顶住排片表上“6岁起”的压力再一次走进影院。

此片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是我近年来看的动画长片中的佳作。

1. 美术风格动画本身就和美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把它解读成“活动的画”显然太狭隘,怎样把两者完美地结合一直是个难题。

《画之国》对美术和动画的结合做了个有趣的探索。

片中的背景大量运用整体色块,让画面充满油画的质感。

开场大量冷色调的运用,让人还未看故事,就首先感到一丝压抑和不安。

城堡中明亮的黄色光线显示出杜班人(法语“画全的人”的谐音)高高在上的地位,而饱尝禁忌之爱痛苦的拉莫和克莱尔只能躲在黑暗中。

魔法森林入口线条扭曲,蓝、红、黑为主色,渲染出恐怖的氛围。

随后,水流渐缓,颜色转暖,明亮的黄色和充满生机的绿色将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

随后表现战争的画中,背景是简单的灰白黑,充满了冷酷和无情。

相反,画家笔下的情人嘉朗斯和威尼斯城明亮欢快,粉、橙、紫等大量过渡色使画面饱满鲜艳。

当死神来抢夺高姆时,画面又逐渐转黑,配上激烈的进行曲, “死神来了”的情节让人不寒而栗。

(我被吓到了,前面坐着的妈妈一直搂着小孩……)人设也同样精彩。

男主角拉莫以蓝和黄为主色,显得沉稳而勇敢。

女主角罗拉用了紫、黄、绿,与开朗、勇敢、机灵的性格相符。

布吕母和高姆则是只有轮廓的勒夫人,设计上借鉴了油画打稿的草图,不难想象转化为动态的难度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两次幻想桥段,人物幻化成素描般的轮廓,配上舒缓的音乐,在多次变形中把对爱人的渴望表现得唯美而诗意,是片中的点睛之笔。

其实,《画之国》的剧本起初并没有限定画面风格。

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也是一名画家,考虑到剧中人物需要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把风格限定到抽象画派之前的20世纪30年代,主要参考的画家有夏加尔、马蒂斯、德朗、博纳尔。

片中有印象派的影子,更有后期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构图平面,明暗对比强烈,脱离对现实的模仿,“主观化的客观”为剧情和主题服务。

导演对画面风格的选择由故事而来,所以整个影片风格非常统一。

这对水墨动画的发展也是个启示。

2. 故事主题影片以拉莫、罗拉和布吕姆在画内外寻找画家的历险为主线,画中杜班人对巴菲尼人(法语“未画全的人”的谐音)的压迫为辅线,两者交汇在杜班人拉莫和巴菲尼人克莱尔的爱情上,以此为矛盾点推动情节。

寻找画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把未完成的画作补完,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

其实世界本来多彩,外表的差异无可厚非,可总是有人致力于建立一个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

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重新塑造。

这个转换非常高明,因为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

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

结尾处,所有人都按自己的喜好用颜料重新画了自己,所以找画家也变得不重要了。

但是影片主题并没有停留于此。

寻找画家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探寻。

小孩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是 “我从哪儿来”,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

当所有人都忙于用颜料画自己时,女主角罗拉再一次走出画作,终于见到了画家本人。

画家说:“我并没有抛弃他们,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

一副简单的图画通常比一副精雕细琢的油画美。

”所以为什么要忙着把自己包装成另外的样子呢?

原来的自己才是最美的。

不受外界的干扰,忠于自己的内心,坦坦荡荡地活着,才是世界本来该有的面貌。

影片开头借罗拉之口说出“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既是对主题的隐射,也可以看作导演对影片的期待。

如侯孝贤所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

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画之国》对小孩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比如那些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的孩子看此片估计非常有共鸣。

对成人来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隐喻:对外表的过度关注、种族歧视、极端主义、集权、死亡……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

《画之国》的故事非常有想象力,叙事流畅,风格统一,画面和音乐对叙事的辅助堪称典范。

要说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罗拉在光线充足的实拍镜头里略显死板,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

所以说,动画技术的探索和画画一样,没有尽头。

 8 ) 畫中國 (HKFFF 2012) (寫於2012年12月1日)

Jean-François Laguionie 花五年時間精心打造的【畫中國】(Le Tableau/The Painting),堪稱年度傑作。

喜歡透過電影感悟人生的朋友,這齣萬勿錯過。

話說某位畫家在畫室遺下一張未完的畫,內裡的人物分成三派:Toupin (已上色)、Pafini (部分未上色) 和 Reuf (草圖)。

Toupin 以為自己得天獨厚,看不起 Pafini,更殘害 Reuf。

其中一位 Toupin 人 Ramo 想糾正這種錯誤的階級觀念,於是聯同女主人翁 Lola (Pafini 人),還有 Reuf 人 Plume,一起尋找畫家,希望他完成畫作,藉此消除歧視。

別以為這是一齣普通的歷險動畫,其故事之豐富、寓意之深長、餘韻之無窮,實在遠超栗的想像。

不說美術風格 (懂油畫的人一定會喜歡!

),單是影片在短短 76 分鐘內所發放的訊息 (友情、愛情、成長、自我反省、種族主義、死亡......),已經教觀眾目不暇給,回味無窮。

簡單來說,【畫中國】是一幅藝術品,雖然不同人會看到不同的寓意,但所有人都一定會有共鳴的。

還有兩場,希望大家能趕得上:12月2日下午三時 (大會堂)12月8日下午六時十五分 (AMC Pacific Place)FCP介紹:http://www.frenchcinepanorama.com/#!the-painting/c1j4h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877520/-感想:很為 Lola 一角著迷,但願自己可以像她那樣聰慧勇敢,不隨波逐流。

 9 ) 很久没看到这样的视角的作品

沉淀了许多的感知,喜怒哀乐,阶级欲望恐惧接受爱慕,丰富的情绪就和剧中人物颜色一样 存在美好的讲着故事让我打开脑门 一个由画中人物 画与画视角看待的世界 一个画中人的新角度 不过扩展的工程非常浩大 结构复杂 不过导演还阐述其他我没有联想的气氛 非常受益 现在的电影商业味 没有新意 在人们熟悉的剧情重复的拟造,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 没有新的开启 这道门开启一个无边的虚门 一直很熟悉剧中的色彩和图画的 但是老是想不起是谁的风格 有人可以告诉我们

 10 ) 可以随时拎出来看一段儿的温馨法国动画片儿

在我的电影世界里,有那么一些电影,随时可以中断,又随时可以捡起来继续看下去,情绪不会因为中断而痛苦,或者说,情绪不高的时候随便找一段看下去,会缓和起来——好吧打住,这样写下去恐怕会把这种电影变成万灵药——总之,Le tableau算是这样的电影。

每个人都会在这样的电影里找到自己的感受:时政爱好者看到了阶级时刻存在,美术爱好者看到了夏加尔和马奈,符号学作者看到了隐喻和象征,小清新看到了钢琴和威尼斯,形老师这种重度脑力劳动者想到的是,我们是不是也生活在某个画框里?

最后赞一下中文“图全”和“梅花莞”的翻译好有趣 :目 谁能告诉我法语原文是什么呀?

是直译的不?

《画之国》短评

5/10 尽管比后来的皮克斯诸作品更早,但我已经受够了这种无法完备的半成品点子动画了…

4分钟前
  • _Esperanza__
  • 较差

画中天

9分钟前
  • 一粒家田米
  • 还行

想像力杠杠的,中段在画卷里穿梭的情景相当有趣。我竟然喜欢上Lola了,是因为嗓音,身材还是目光?

1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浓妆艳抹,总是美轮美奂;浅尝细品,久久回味无穷。法国的动画如他们沁着芳香的花园街道,浸满浪漫的人情风土一般,如本片背景音乐中的竖琴一般,让人沉醉着,无法拒绝它的美,毫不遮掩而又深邃迷离的美。

17分钟前
  • Rose
  • 力荐

好美丽,其实每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都会让人心里发憷,我们大部分人过着我们认为正常的生活,可是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一直在寻找与上帝对话的机会,希望得到为什么创造我们的答案,他们的努力也许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却不能停止他们寻找答案的步伐。

19分钟前
  • KIARA
  • 力荐

略乏味 有点晦涩 可能以后再看一遍?

24分钟前
  • 米克斯
  • 较差

风格和音乐都非常棒,想象力也不错,可惜故事偏弱。

29分钟前
  • 船长
  • 推荐

除了画风实在没什么特别的,法国动画里画风特别同时能说好故事的并不少见,不要以为一句"气质好文艺"就可以掩盖故事枯燥的事实.

3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颇有深度的动画片。

37分钟前
  • 汪达
  • 力荐

法国的动画就是美丽的艺术品。

42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可爱又淳朴的2D动画,七十多岁的导演只出了四部作品。

43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180 浪漫的法国动画。。倒是可以弄成科幻故事呢~

48分钟前
  • 慢点儿
  • 推荐

The literal moving tableau

51分钟前
  • nbpr
  • 还行

当一个人有机会可以修改自己的时候,他会做些什么呢?

56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未完成的画像受不了“阶级压迫”,跳出画框去找画家完成自己的故事。出画入画奇趣横生,追寻完善自我的路上也在追寻自由,最后的结局大概意味着“人人都是画家,不须作者”?

59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于有限之于无限,超现实主义外衣下层层都是现实主义内核,奇幻构思中富于人文关怀,就是故事性偏弱,要不然真是艺术!

1小时前
  • 叔是
  • 推荐

幻想世界

1小时前
  • 白杨-宠物喂养
  • 还行

故事太弱配上丰富的想象力并不能互补,只会把剧情缺陷更加放大

1小时前
  • 罗夏
  • 较差

【第八届金帧电影节(GFFF)此间瞩目·电影板块】第四部:剧本设定很有趣,但故事情节却很一般,对片中提及到的所有内容都只是浅尝即止的简单简绍,并未进一步的展示和解读,略显遗憾。前半段的阶级斗争,后半段的找寻之旅,都显得比较平淡,当黑暗的现实被鲜艳的颜料抹去,原本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瞬间达成了和解,未曾揭露人性的恶,而是留给我们一个如童话故事般的美好未来,这些内容显得不太尽如人意。唯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超现实主义的魔幻结局,谈论了生活与画作的意义,也留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没有边界,画卷也没有终点。

1小时前
  • 三色堇紫
  • 还行

动画片形式的总是很难提起我的兴趣 ,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

1小时前
  • tss_shirle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