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时移动硬盘里带走的四部影片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在母亲入狱后四处漂泊,期间又不断与母亲见面,在母亲的教导中被她的意识所影响,但最终决定坚持自我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女主角的金黄头发蓝眼睛,和精灵一样的脸庞,影片一开始穿着睡衣穿过房间的背影,美得像一个天使,但是十分钟后她就变得无依无靠,母亲突然被送进了监狱,那是一个有点神经质、控制欲强的女艺术家,女孩崇拜着她,看母亲的眼神在说:我知道,我们是彼此的唯一。
于是女主角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电影的光影很美,很有怀旧的感觉,当然如果不是因为女主角的颜值,我可能十分钟就关掉了播放器),第一个家庭,她尽量对所有人表现友好,甚至在房东的带领下开始尝试信教,然后她第一次去监狱探望母亲,夹竹桃女士告诉她宗教都是骗人的,人要独立思考,为人自私并没有罪(如果自私也是罪,那所有画家都有罪,这倒是没错),那些信教的人才是艺术家的敌人,女主一边反驳一边默默取下了脖上的十字架,回到寄养的家庭,房东叫来女主,不容分辨地断定她在和自己的男朋友搞暧昧,并扬言要把她送走,她请求房东像上帝一样再给她一次机会,房东吼道可是我不是上帝,看着判若两人的房东,她眼里最后的一点妥协褪去了,剩下的满是坚毅和无情,她决定做一个自私的人,最后发现男朋友出轨的房东朝她开了一枪,当她醒来的时候,房东和她男朋友早已双双离去,女主被送进了孤儿院。
女主刚刚尝试步入社会,刚刚尝试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信仰,就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她开始变得没有安全感,成为一个在孤儿院里独来独往的人,直到一个和她同样喜欢画画的男孩慢慢卸下她的武装,这时候夹竹桃女士又出现了,教育她要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寂寞而去依附一个男人,女主也很理智地反驳了,然后默默打包,离开了孤儿院和漫画男,入住了一个中产家庭,这个时候觉得一脸mb,原来篇幅那么长那么走心的漫画男也是个打酱油的?
中产家庭有个过气女演员和常年不在家的电视男,由于女演员没法生孩子选择了领养(一脸mb,为了培养感情不应该领养五岁以下的孩子吗,算了,也许是因为女主太美了),女演员是个善良无主见的傻傻双鱼座(作者很走心了,上升双鱼的我举手,双鱼就是这样的),给了女主所有她想要的,物质上的生活,精神上的陪伴,不同于母亲的专横和神秘,双鱼尊重她的意见,与她分享自己的一切,女主第一次感受到了慷慨无私的爱,在第三次探监时,虽然女主没有表达出任何的情感,从她的欲言又止和养尊处优的模样中夹竹桃女士感受到了不同于上两次的强烈危机感(女主很聪明,这个时候她已经知道母亲就是不想她和任何人好,只要她表示她和谁走得亲近,她就会想办法破坏,所以不想描述和女演员之间亲密的相处,只是母亲反而看出来她的用意,甚至绕过她亲自写信给女演员,只为有机会面对面“教导”和摧毁她的敌人),没错女演员家庭生活早就一团糟了,她原本是默默忍受丈夫的背叛,在和夹竹桃女士单独面对面谈心后,她决定揭竿而起,和老公开始了走心的谈话,然后演变为激烈的争吵,电视男直接承认自己有外遇了,如果是天蝎座,打包走掉或者离婚,自己还可以活得很好,可惜双鱼座无法忍受,直接选择了自杀。
于是,在女主眼中,这辈子对她最好的一个人被她的母亲谋杀了,她对母亲说,自己再也不会见她了,然后选择了跟着一个朋克女,卖二手衣服、吸烟、刺青,报复式地过上正常叛逆少女的生活。
最后夹竹桃女士重金请来律师邀请她女儿出庭作假证,女主熟练地点燃一支烟,要求母亲回答她人生的三个问题,为什么杀人,小时候女主记忆中的“保姆”是谁,父亲是谁,而母亲的回答又完美呈现了一个自私又不负责任的女艺术家形象,但是就像女主后来说的一样,母亲虽然让人觉得不堪,但至少她真实,不虚伪,夹竹桃一边回答一边祈求她原谅,而她说她只想要她放手。
当女主已经做好了准备出庭时,突然法庭散会了,女主穿过人流找到律师,律师告诉她,母亲决定不让她出庭,她彻底放开了女儿,用终身监禁换女儿一个自由,她回头看到女主,依然是一幅坚强骄傲的样子,母女就这样沉默着告别。
你爱着你不可能拥有的某人不管她伤害你有多深不管她有多少缺点你知道她仍然爱着你对于一位拥有强大控制欲望的母亲能知道这些要通过多少艰难的考验而这是作为她女儿唯一的 快乐
女性的独立运动无异于史上任何一次革命。
而谭嗣同早已用他的肝胆和昆仑证明了,自古革命都是要流血牺牲的。
阿斯特丽德的母亲自然明白这一点,但她实在太爱自己了,她爱自己出众的才智和美貌,这种对自己的爱胜过了对革命的爱,甚至是,超过了对女儿的爱。
所以她聪明的选择了“流他人的血,革自己的命”。
或许这种革命方法很聪明,但是不可避免的,这便有了投机取巧的嫌疑。
我们看看故事的结局便知道,片面的革命——如我们的女性独立革命——总是与妥协相伴。
影片中的母亲和女儿的谅解,实质上反映的是独立与交流的妥协。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阿斯特丽德将女性独立运动上升为自我的封闭与个性的捍卫的时候,她便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我一直觉得,革命的正确必须符合动机的正确和方法的正确。
在我看来,这场革命的动机开始时正确,后来走入了偏执之谬;而方法则一直是错误的,表现为对女儿的专制。
所以,女权运动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个体的觉悟,更需要的是来源于社会层面的深层解放。
这也是本片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有些事情总是需要我们花太多的时间来确定如亲情如爱情如等待走了很多弯路其实结果就在你预想的那样只是你有太多的不舍与不甘便义无反顾的走头破血流暗自哭泣就是不肯收手直到最后结局到了才肯放弃在通向一片洁净接近内心想要的圣地之路你必须经过挣扎经历痛苦磨难经历救赎要勇敢不退缩这样才能真正的自我成长起来看着白色夹竹桃时一直就是这种感觉萦绕美丽的白色花儿剧烈的毒倔强的生命插在牛奶里的若无其事这一切都在成长女人有时候相当的脆弱但有时候却又相当的坚强与充满力量
电影的故事离我太遥远,我的经历也远不及女孩儿的挣扎。
这是一部女人的电影,为了爱伤害爱你的不爱你的人。
虽然我们的生活没有电影里那么跌宕起伏,但你会在这里找到你的些许影子。
作为女生,我们一定也干过不少傻事吧。
或许早几年前看这部电影,就会是另一种感觉。
一直认为伤害别人来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尽管你自己不觉得自己做错了,甚至认为是一种正义使然,可是它终究是不对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值得被珍爱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这种选择只是他自己的,与其他人无关。
你可以给他建议,但是你不能剥夺他选择的权利。
有些时候在你眼中对他好的事情,放在别人那里也未必是好事。
就像电影中女主的妈妈强加给女主的思想意识,妈妈因为情人没选择自己就杀死情人的做法,女主的第一位养母因嫉妒而开枪等。
都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和感触无法得到理解和安慰而爆发。
可是谁说过别人一定得理解你呢?
在你自己眼中你是最特别的人,最需要被重视的人,谁规定别人眼中也必须最受重视呢?
谁一定得爱谁呢?
女人都希望别人把你捧在手心,围着你转,把你当成最美丽的钻石。
不能抛弃你,不能不爱你,而且只爱你。
可惜现实不是童话,任凭你受不了,任凭你哭闹也改变不了。
不爱了就是不爱了,就像当初爱上一样简单。
可怜,女人啊,何苦那么在意!
女人是如此在意自己是否被爱,如果你没给我应得的爱,我就要毁了你,让你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我是个追求平等相处的人,不希望自己活在男人给的世界下,也不想死盯着男人。
有些事情没有办法勉强,有些人没有办法不失去。
我们不要埋怨,不要彷徨,不要疯癫,不要失望。
我们女人只有做好自己!
就为自己,为自己而活,才能坚强,才能获得爱!
haha, the title is interesting. loveless homeless, XXXl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n and be able.keep on to the topic. white oleander is also a poignant movie, recommended by the teacher of gender literature. the lack of paternal love, and the control of maternal love.from one family to another, always looking for love and always fascinated by mother's poison. four lives and four suitcases.they say the most charming woman is mother, i think the girl herself is mysterious and fascinating. 《白色夹竹桃》小说的最后一段: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i would like to read the novel.
夹竹桃,茎叶根皮均可入药,但要慎用,因有巨毒性,误食可致命。
勒紧枷锁后,抽干思想能力,直至完全桎梏行为方式,施与受间如何达到互享的平衡。
有点像污染的空气,毒害心肺器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逐渐衰竭死亡。
又有点像无菌的纯氧舱,以爱的名义强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永远无需长大。
但结果却毫无二致,要以喜剧结束,只能在两面性危险的夹缝中顽强存活,直到最终胜利。
《白色夹竹桃》用这种危险极端的故事旋律谱写了一对母女共同成长的人生插曲。
用回忆的视角摊开心灵深处无法完全愈合的伤口,用现实的宁静幸福把不安锁进小说与电影中,却留下驱不走的一丝怅然。
一个人的性格若不具备宽厚仁爱的特征,是很容易玩火自焚的。
傲慢与偏见总是蒙蔽人的双眼,误以为自己是那高山仰止的“能人”,能一览众山小,还会时不时地用高处不胜寒来自我安慰。
殊不知,因胡搅蛮缠而成为众矢之的,全拜自身问题所赐。
错而不改,故被弃。
英格丽德(米歇尔.菲佛饰)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失败的情人,一个精神偏离正轨的艺术家,她就是这样的人。
当坐在屋顶上吹风,强拉近女儿的那一刻,那种强悍无礼的个性已暴露无遗。
而女儿阿斯特丽德(艾莉森.洛曼饰)由怯懦的拒绝到无力的顺从,这小小的行为也完全表明了她的精神地位。
我近似迷信一种错觉,接近英格丽德的女人都将面对悲惨的人生。
而爱上英格丽德的男人都会在最后的挣扎中离去或消失。
克莱尔(蕾妮.齐薇格饰)是作者心中理想型的母亲形象,也是激起阿斯特丽德彻底抗拒母亲的精神支柱。
可怜的女人,虽然拥有可成为伟大母亲的潜质,却依然经受不起另一个女人的蛊惑。
作祟的不是寂寞与孤独,也不是自恃美丽的外表。
是仇恨的怒火,伤了无辜的人,也伤了自己本该恢复健康的心。
阿斯特丽德不断更换住所,找新的寄居地,结识新的“家人“,这真是个开眼界的奇妙旅程。
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若满足于漂泊,并以此为傲,那就要给英格丽德加上一功了。
事实上,这无疑是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拔苗助长。
每每当这个孩子想用正常的生活忘记过去的不快时,为人母的英格丽德,即使身处囹圄,也会用尽办法把女儿拉出人类社会,放逐到荒芜的无人地带。
这是母爱,是伟大的母爱,英格丽德至始至终都这样认为。
而我作为书友及影迷,不会欣赏这样的性格、人物,也会用感性的文字讽刺她的灵魂。
当然,结尾给了英格丽德修正错误的机会,她也非顽石般坚不可摧,作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这又是一个不得不圆的谎。
《幕后玩家》是解读好莱坞电影运作的可视性小手册,对于被选中的剧本及投拍的可能性,里面明晰地列出了万里挑一的法则。
对艺术家而言,最无法忍受的是虎头蛇尾,无端被篡改的结局方式,如果是悲剧,就一定要用喜剧收尾。
接受这样的方式,才能继续艺术之路。
说这么多无关主题的话,无非是要为英格丽德的平反找个不可能的理由,至少在我这个读者心中,不愿谅解一个一开始就用惩罚幼小生命来痛恨自身命运的女人。
关于这部影片,我喜欢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对原著小说的理解方式与阐述角度。
并非忽略英格丽德的悲剧命运,但揪出问题症结,并对阿斯特丽德给予形象上的补偿,使人物主线丰富饱满才能达到更好的反思效果。
作为影视作品,这样做显然是在无法完全诠释原著内涵的前提下,直白却又不失明智的处理方式。
从艾莉森.洛曼很早就进入影坛的经历来看,能够从此角色的选秀中脱颖而出,也算未辜负慧眼识珠的伯乐。
后来在《火柴男人》、《大鱼》中的表现就更显示了她的好学与表演天赋,直至今年的《堕入地狱》,在她的乖巧、清新、叛逆的性格气质中又填充了神秘感,这种自然的可塑性,自然会拓宽她的演艺之路,使其未来更加光明。
对于米歇尔.菲佛,只能用大赞来表达她在电影中的魅力。
在这部剧中,我想她完全领悟了英格丽德这样一个角色,她是小说与剧本相妥协后衍生出的人物,更具戏剧的冲突性。
像她这种老戏骨,表演果然不成问题,轻松把握住了前后的细微变换,最后那一瞥淡淡的眼神,我以为只是一个低头前的最后一次骄傲,现在想来,那个画面依然在我的印象里,真是奇妙。
而蕾妮.齐薇格,演技自然不用怀疑。
不过我在意的是她的头发,觉得深棕色比金色更配她。
英国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除去严肃的电影人身份,他也是个性情中人。
从他对剧本对演员的苛刻态度,就能感知到他用理智做事,用情感引路的态度与方式。
据说彼得.考斯明斯金要拍有关哈里王子的电影,影片名暂定为《后备之王》。
这位生来没有自己的地位,一直成长于长兄威廉及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影子里的个性二王子,以“备用品”做身份代号,的确形象,在考斯明斯金的胶片中一定又将是一个相当戏剧性的角色人物。
不管是记录还是戏说,我都不怀疑彼得.考斯明斯金的的工作能力,假若罗伯特.帕丁森能够幸运地拿到此角,一定是个热闹异常的影片。
影片中毒死情人的女画家英格丽德第一次出现和最后一次出现的场景前后呼应着 画面里淡淡的眼神 显出了她更加深沉的强悍和危险的人在一起却感到安全 所以挣脱的姿态抵不过对她的迷恋 整部影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英格丽德身上散发出的这种坚强:无礼 专横 不带宽厚仁慈 却又无比强悍她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对自己十五岁的女儿拔苗助长 这是用亲情和余生在冒险
深夜看的这部电影,一直萦绕在心。
感动影片中母亲对于要求女儿拥有独立人格的那份坚持。
为了这个坚持,她竭尽全力。
不惜让女儿痛恨,种种行为看起来残忍并且冷酷,要在以前,我看到的一定是小女孩被母亲控制和摆布的痛苦,而今,却知道,这个母亲做的才是更难做到的,她给了小女孩成长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主线,只有靠自己,没有什么是值得依靠的,软弱和期待的人都是无用的人,只会连自救也不能。
我的母亲也60岁了,有一次问她现在最常想的事情是什么,母亲说,尽我的一切力让你少早弯路和错路,为此我可以什么都不顾,只要我的孩子能够好,现在我能体会到母亲说的话了。
她认为对的也许我并不认为对,但我知道在她的信念里,我是值得她放弃一切的,这就是母亲。
这部影片里,母亲也是如此。
即使小女孩并不理解,甚至痛恨,但母亲仍是要把自己认为对的教给她,并且希望她能很好!
小时候,我们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长大后,我们被告知“母爱是最伟大的”。
然而,世界之所以复杂,就在于没有绝对。
大部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有些母亲却并非如此。
影片中的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只有憎恨、厌烦、抛弃,而孩子长大后也是无穷无尽的控制与伤害。
有些爱不是爱,而是以爱之名在为恶。
新手妈妈的惶恐与慌张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但母亲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有些人会慢慢适应这个身份的转变,而有些人却不能。
她们始终停留在“女孩”的世界里,无法向前一步。
于是,她们开始憎恨那个突然闯入的“第三者”——自己的孩子,破坏了她们的浪漫爱情;她们厌烦孩子无时无刻的需要,甚至因为沉迷于自由的生活,而将孩子抛之脑后,一年都不归。
影片中的母亲就是如此。
她还没学会承担母亲的责任,就匆匆生下了孩子。
如果她能彻底绝情地抛弃孩子,或许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
然而,当她再次回来,看到孩子仍在等待她时,她的掌控欲就开始作祟。
她抛下孩子时毫不留情,掌控孩子时也毫不心慈手软。
第一个收养女儿的家庭是信教的。
他们在精神和信仰上给予了女儿充实,但母亲却指责女儿没有自我。
第二个收养女儿的是一个收留所,在那里,女儿遇到了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然而,母亲却以“女人当自强”为由,强行阻断了他们的感情。
第三个收养女儿的家庭是最适合阿斯特丽德的。
富裕的家庭条件可以供她学习昂贵的画画,善良、耐心的养母克莱尔也能温暖她曾经受过的伤。
但母亲却害怕了,她害怕这个充满爱的家庭会夺走她的女儿。
于是,她用言语教唆善良的养母反抗养父的出轨,最终导致脆弱的养母伤心欲绝,自杀身亡。
第四个家庭是阿斯特丽德自己选择的。
此时的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母亲控制。
克莱尔的死让她彻底醒悟:她的悲剧从来不是外界因素,而是源于她的生母。
她选择这个混乱的家庭,就是对母亲的彻底反抗。
母亲告诉她不要依赖男人,但她自己却离不开男人,被父亲抛弃,被男友戏耍;母亲告诉她要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去信他人的教唆,但她却连自己都控制不住;母亲不让她信任男友,但她面对男友的背叛时,却还在自欺欺人。
一个不独立、不自主的母亲,无法以身作则。
无论她如何洗脑式地灌输,都不可能让儿女成为她想要的样子。
女儿无法抵抗来自母亲的精神控制,这并不难以理解。
小孩子无论多小,对这个世界都有一些理解。
母亲小时候的离开给她造成了精神伤害,她害怕离开母亲,而母亲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控制她与外界的交流:不让她信教、不让她交朋友、不让她和善良美好的人在一起。
她都默默接受,只为了能一直留在母亲身边,让母亲开心。
然而,人总会长大,身体上、精神上都会逐渐独立。
在第一个家庭,养母对她的怀疑与抵触,养父对她不良的两性影响,让她开始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第二次被收留时,她遇到的那个男孩让她明白,人与人之间可以不是对抗,而是惺惺相惜、互相陪伴成长。
第三次的家庭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煦的母爱——母爱不是控制,而是支持、鼓励和保护。
第四次的收养让她经历了一个彻底叛逆的青春期。
在这个混乱的环境里,她依然坚持画画,也许她也意识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有些亲人不适合长久陪伴生活。
离开他们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很强的自我意识。
但阿斯特丽德做到了。
骨肉相连的人无法抹去血流里的亲情,学会放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管是放弃对他们的保护,还是控制。
母亲最终也做到了。
亲情里,绝不会只有一种情感,幸福、快乐、痛苦、压抑……往往都交织在一起。
彻底放弃不可能,默默忍受也不可能长久。
学会和平相处和宽容,才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公众号:三横兰
有些人虽然境遇悲惨却可以拥有健全的人格;有些人境地良好,人格却变态或不堪一击。
我们说磨难是上天赐予的财富,然而财富并不一定是个褒义词。
woman/mother and daughter/love or life . 在她那样的年轻岁月里 没有做好迎接一个完全需要自己付出投入的生命的准备,她在学习当好一个母亲。在她成长的道路中,在她的母亲学习的过程中,她失去认识父亲的机会,失去母亲的一些零碎记忆,质疑自己的爱。
成长的过程是那么孤独又痛苦,没有谁能真正的理解和安慰,即便你曾和我一样经受过。不过只有经过这一切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i know my mother loves me
一个悲伤、沉重、压抑、隐忍的故事
没看过原著都能feel到典型长篇改编片的臭毛病,压缩情节,转折突兀,情节发展压倒人物塑造。
母女关系
that's how we grow up
嗯,我也觉得,你妈妈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
不知道如何评价。1.小说改编的 2.故事太沉重 3.有意记录的摄影风格很搭题材 4.令人深思的作品,所以值得推荐。
夹竹桃是有毒的。喜欢它另外一个名字《毒自美丽》
mum,just let me go!……and don't have a baby when u haven't prepared!
不太好。感觉这是拍给看过原著的人看的 节奏太松散了 没有重点没有起承转合 流水账地走过了几个寄养家庭。特别想说的是 让Astrid过早遇到了保罗是个改编的败笔 保罗是Astrid最有安全感的人 那么早认识了让她迷惘的人生太早有了明灯就不贴合主旨了。另外 少了Olivia一段也是有点可惜 改变了Astrid很大的一个人居然没提实属不应该 不过这书本来就是以Astrid心路历程为主 本来就缺了很多的思想转折点 再少点什么都没办法了。最不能忍的其实是妈妈最后感动了Astrid的那句话啊!母女重新有了感情的那句话啊!!!
女主和女主母亲都太美了 以及豆瓣的简介说完了所有剧情…
我知道 每个女孩的成长都是艰难的
两个主角的戏都很好。
小女孩真美,长大怎么就那样了。。。米歇尔非弗一如既往的气质
该片是一部通过坎坷的人生遭遇来讲述成长历程的影片。它以敏锐的视角、跌宕的剧情、血肉丰满的角色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如此伤感而又凄美的故事。
米歇尔还是那种初看平平,细看夺目的美丽。蕾妮老得可怕,像是穿着女人装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