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永恒记忆

Maria Larssons eviga ögonblick,永恒时刻,玛拉拉森的永恒记忆,永恒的瞬间,刹那永恒,Everlasting Moments

主演:玛莉亚·海思坎恩,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阿曼达·奥慕斯,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德国语言:瑞典语,芬兰语年份:2008

《永恒记忆》剧照

永恒记忆 剧照 NO.1永恒记忆 剧照 NO.2永恒记忆 剧照 NO.3永恒记忆 剧照 NO.4永恒记忆 剧照 NO.5永恒记忆 剧照 NO.6永恒记忆 剧照 NO.13永恒记忆 剧照 NO.14永恒记忆 剧照 NO.15永恒记忆 剧照 NO.16永恒记忆 剧照 NO.17永恒记忆 剧照 NO.18永恒记忆 剧照 NO.19永恒记忆 剧照 NO.20

《永恒记忆》剧情介绍

永恒记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玛丽亚(Maria Heiskanen 玛丽亚·海斯卡尼 饰)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一次偶然的博彩,让她中了一台相机,她的人生就此改变。她开始偷偷学习拍照,并对此非常着迷,她拍下孩子成长的 样子,随手发现的美景,慢慢的,她开始有能力为邻居拍照,赚点钱,他们也对照片特别满意,国王来访时,她也被请去拍照……当然,这一切要背着她的酒鬼丈夫。经常冲印照片令玛丽亚与当地小照相馆老板佩特森(Jesper Christensen 饰)熟悉起来,他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二人产生淡淡的情愫,最终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唯有玛丽亚拍下的美妙照片,至今留存…… 本片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秘仙境蟹工船冠军是谁偷吻我古墓凶铃BanGDream!第二季那个孩子是谁?欧洲攻略灵能百分百IIOVA替代者2混沌梦魇天敌龙马!新生网球王子拜托了,身体里的她大清徽商女子监狱第七季即时死亡史宾机器人:重启青春月谭格斗场婚礼年主播边境上的死亡太白剑本回家了大城小爱秘密的背后非凡英雄盖世麻神误打误撞第二季买办之家

《永恒记忆》长篇影评

 1 ) 【永恒记忆】

看到最后,隐约意识到这是部根据真人改编的电影。

Maria,有着坚忍的性格,这一点在电影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她一次次忍受了命运,忍受了丈夫的出轨与暴行,然而她似乎一直从未后悔过,她接受了命运给她的一切,因为她做出了选择,并且做好了承受后果的准备。

  片尾maya的发问也是我的疑问,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会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她的父母相守一生?

我想可能是“”爱“吧。

字幕对“爱”这个字打上了引号,我认为,是的,当然不是爱,起码不是我们认为的真爱的“爱”,这种爱或许是对人生的热爱,Maria对人生的热爱。

一边是琐碎繁重的生活,7个孩子,家务,做工,一边是精神的追求,平静的光影世界。

我想Maria是疑惑的,她不知该怎么选择。

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究竟该怎么选择。

Maria父亲的那句话,上帝立下的誓约,没人能反悔的。

Maria应该有着虔诚的信仰,这一点从一家不断出现的祷告上可以看出。

但我不敢肯定Maria的选择仅仅是基于这誓约,她借助着上帝的力量在和生活抗争。

但这并不容易,她很清楚的意识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

Maria曾几次想放弃摄影,但对生活依旧被动,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家暴,Maria都说出了“动手吧,结束这一切吧”,但终于还是“为了孩子”,她再一次接受了几乎要把她杀死的丈夫。

她挥别了 Pedersen,成功了让家庭继续圆满,孩子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想这正是Maria的愿望吧,作为一个母亲,她是称职的,我想她的一生里,她对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遗憾的。

  然而,看到最后,我心中依旧有一个疑问,是关于那段似曾相识的小提琴曲,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有关电影主旨。

果然,这首马斯奈(Massenet)的《沉思》(Meditation),以下来自新浪博客  “作曲家马斯奈(Massenet)在1894年根据法国作家法朗士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黛伊思》中的间奏曲,也称《黛伊思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

小说《黛伊思》取材于古埃及的一个宗教故事,亚历山大城中有位才貌双全的名妓黛伊思,其旧时好友、年轻的高僧阿塔纳尔,因怜其堕落,亲自到阿历山大城苦劝她脱离苦海,皈依上帝。

在这场灵魂的拯救和被拯救的过程中,黛伊思渐渐厌倦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开始诚心忏悔,最终进了修道院。

而阿塔纳尔却反而被黛伊思的美貌所征服。

为了摆脱自己的罪恶感和逃避对黛伊思的思恋,他到处流浪成了行云僧。

多年以后,这位灵魂的拯救者重返修道院,匍匐在黛伊思脚下,向她倾诉压抑多年的爱情时,已经奄奄一息的黛伊思却手指苍天,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这是宗教与感情的冲突,精神修行与物质诱惑的冲突,感人至深。

据说作曲家为了创作这部歌剧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  宗教与感情,精神与物质,灵魂与生活。

矛盾,人生从来不缺少的部分。

这首曲子让Maria与Pedersen相遇,也是在这曲子中,她眼泛泪光的看着Pedersen的背影渐行渐远。

后来,一切归于平静,生活变好了,孩子们长大了,她和丈夫跳着年轻时的舞步开怀大笑,最后,她在一片灿烂的光影中回归永恒。

正如这首曲子,从平静走向激越,从激越走回平静。

就好像一切的激情与苦难都归于时间里,像树影般随风摇曳,偶尔唤起一些旧照片似的记忆。

《永恒时刻》,我想,永恒的不是流水般的日子,是日子里那些短暂的激情与痛苦,正是它们,组成了我们的命运。

  如果故事再推后五十年,Maria的自我意识苏醒得更多更早,她会不会有勇气选择另一条路?

 2 )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喜欢的东西

晚上回到家,如果没有什么事,不如和我一起来看部电影。

这部名为《永恒时刻》的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如老照片般的泛黄光影,节制却不乏激流暗涌的情绪,会慢慢把你带入一个女人的一生。

如果你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也许你会在梦中留下不自觉的眼泪;要是万幸你越看越清醒,我相信,你一定在其中体会到了真正的人生况味。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瑞典,玛利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经历了工人大罢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她的丈夫酗酒、打人、出轨,她到处给富人家做工,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怀孕……生活里满是这样那样的琐碎。

唯一的偶然,是她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

原本她想把相机卖掉补贴家用,但照相馆老板却鼓励她自己拍着试试。

她拍下孩子成长的样子,随手发现的美景。

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可是拍照的时候,洗照片的时候,她的眼里放着光。

照相馆老板和她之间产生了淡淡的情愫,但最终也发乎情止乎礼。

孩子越生越多,男人屡次打她,生活境况有好有坏,她曾经想要放弃拍照,也想过离开家庭,但最终都没有。

她坚韧地活着,也一直坚持拍着照,直到去世。

据说本片是根据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人生故事改编而成。

但我想,片中的玛利亚,应该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过摄影师。

她热爱摄影,也许只因为照相机突如其来的出现,让她体会到了生命的激情和快乐吧。

她说,我忘记了自己已为人母,感觉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

这另一个人,才是潜藏在心灵深处的,被生活表相所掩盖的真正自己。

好多人都在找自己。

曾经,女人们被家庭和生活的琐碎所束缚,没有自己,就像片中一开始的玛利亚,就像我们的祖辈和父辈的女性。

年轻时无暇喘息,无比绝望,有一天,孩子们长大,自己也老了,却忽然发现,人生是一片空白,还是绝望。

慌忙伸手想抓点什么,只能把孩子越抓越紧。

还好玛利亚爱上了摄影,即使还是面对忙不完的家庭琐事,但她的眼睛里有光,她时时刻刻都能发现和感受到美。

这是谁也夺不走的,属于她自己的快乐。

有了爱好,就有了精神支柱。

即使她的丈夫驱赶上门来找她拍照的邻居,她也能镇定地说:“下一个!

”而现在的人早已成为了职场人,可还是在找自己: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目标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每天做的事仍是那么琐碎。

我们永恒的困境,不在于我们到底是受困于家庭琐碎还是职场的琐碎,而是我们做的,总不是我们发自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不是那能够点燃我们生命之光灵魂之火的那一件事情。

找自己的困境,实质是没有自己,表现在没有热爱,便无法通过热爱点燃那一个真正的自己。

可其实,热爱是多么简单的事。

对玛利亚来说,拍照不是职业不是身份,而是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离不开放不下。

热爱也许无法为你带来财富或名利,但它充盈你的灵魂,强大你的内心。

而且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了,真正的热爱带来真正的擅长,最终变成养活自己的立身之本,也不是没有可能。

兴趣、工作、生活高度统一的人生,每一件事都发自内心去做的人生,才是有可能战胜世间一切琐碎的人生,不是吗?

人生最重要,也最难得的是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就像片中照相馆老板皮德森先生对玛利亚所说:“你看到了一个难以言表的神秘世界,只要看一眼,再也无法把视线离开。

你无法回头。

”—————————————————————————— 本文首发于“蜜思”微信公众号:imisslife 蜜思分享的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角度,我们称之为“小心思”。

每日一篇,有时是一点人生感悟,有时是一些生活小技巧。

生活不需要大道理和文艺腔,我们只想和你一起,感受最真实的自我,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3 ) 时间的信徒

电影是从玛雅的旁白开始的——“遇到我父亲一周后,母亲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父亲认为相机是他的,因为他出了彩票钱,母亲则表示要想拿相机就得和她结婚,于是他们就真的结了婚……”颗粒感十足的画面里,玛雅的父母——玛利亚和西格——正在跳舞,配乐是一曲略带哀伤的华尔兹,这是玛利亚生前最后的一次野餐,他们跳得很陶醉。

然而,开场这段俏皮的“引子”,外加一段温馨的“视频”,立刻被突然插入的不安所取代——西格是个酒鬼!

这部电影的剪辑风格有些“粗鲁”,某些片段显得有些唐突,有一种从睡梦里被惊醒的感觉。

西格在清醒的时候不会打人,甚至算得上是个爱家人、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他是戒酒协会的一员,却由于酗酒的恶疾经常被协会开除,然后再次加入,循环往复。

他会在唱那些“戒酒励志歌曲”时热泪盈眶,以此证明自己并未放弃治疗,但大醉酩酊撒起疯来也是粗鲁得吓人。

西格的男性身份,使得他在家中处于强势的一方,再加之本身身强力壮,找个体力活简直易如反掌。

而玛利亚呢,她具备一些优良的品质:善良、勤劳、有礼、坚毅(这一点,从演员的外形而言就很有说服力),她靠给富人做女佣赚钱,还替人缝补衣物,外加带四个孩子。

在西格又一次大开酒戒并打伤了玛利亚之后,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娘家。

玛利亚与她父亲(玛雅外公)之间的谈话,使她对自己的生活第一次产生了疑问。

显然,外公是个虔诚的教徒,认为“上帝安排了一切”,“违背与上帝的契约”便是行逆天之道,他认为玛利亚“应该和西格相守到老”。

在外公那里,玛利亚显然没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她同样也没有选择离开西格,而是带着几个孩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雪地里,玛利亚一人守护着四个儿女,远离“代表危险”的火车的景象,暗示了玛利亚苍茫如雪的前路。

玛利亚在储物柜里发现相机的桥段,是影片的一次重要转折,包括之后与佩特森先生的相识,直至学会摄影。

如果西格对酒精的无助渴望令人嘘唏,那么玛利亚与摄影的接触则足以令人欢呼雀跃。

玛利亚在“拥有一个消遣”这一点上不仅与西格平起平坐,还因为“喝酒只会坏事而拍照却不会”这一点上胜之一筹,这也使得西格很不是滋味,他要求玛利亚将相机典当了。

但当玛利亚拿出早已洗印完毕的相片时,西格也难掩激动之情。

电影其实一直不吝啬刻画西格柔情的一面,无论是电影开始不久,他自豪地告诉玛利亚自己滴酒未沾,还是之后看着暗房里专注的玛利亚时悄悄地将门关上(令玛利亚专注的正是西格的独照)。

玛利亚对摄影的天赋,以及对捕捉事物的灵敏嗅觉催生了一系列佳作:邻居女孩的遗容、慵懒的猫咪、奏着“英特纳雄耐尔”的游行民众……西格的酒瘾好久都没犯了,但他背叛过玛利亚彻夜不归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那次庄园宴会上,他好色的本性又暴露了出来,不过,那更像是一场向玛利亚的宣战,他想借此告诉玛利亚他仍旧是那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

目睹了这一切的玛利亚,夹杂着因为见到了同样赴宴的佩德森一家的和睦景象而产生的失望情绪,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宴会,并收起了佩德森先生的相机。

第二天一早,又一次喝高了的西格,兴冲冲地叫醒了全家人,预备驾着马车出去游玩,却在半路险些酿成车祸以至计划泡汤。

一家人败兴而归的画面讽刺地点出了这个家庭的境况:一个酒驾的父亲带着全家人横冲直撞一番之后睡着了,而母亲不得不接过缰绳赶着马车回家。

战争动员吸引走了壮丁,玛利亚这样的妇女挑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要说战争为玛利亚带来了什么,那应该是西格在赶赴前线前为了拍照留念,而促使玛利亚翻出了那部于箱底躺了许久的相机……由于所拍的照片被报社刊登,玛利亚成了一位出名的摄影师,归来的西格看到自己家成了一间“摄影室”而万分恼火,这时的他已然对这个家失去了控制力。

玛利亚也在外人面前让西格下不了台。

西格自然又一次地选择酒精和女人来麻醉自己,试图忘记自己所丧失的掌控力。

如果说迷上摄影是玛利亚追求平等的开始,那么与佩特森先生的深交,则能算做是完全回应了西格的“肉体出轨”,从而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

讽刺的是,正搂着别的女人逛街的西格看到挂在照相店的玛利亚的照片时,竟愤怒地冲回了家质问玛利亚,在得到“相机不会给你的,你这个小心眼的胆小鬼!

”的回答时,他懦弱得只能通过暴力来找回心中的平衡。

为西格的行为埋单的,依旧是玛利亚,她继续尽心抚养着计划外出世的第七个孩子。

同时她也担心自己对摄影的迷恋也会像西格的酗酒一样为家人带来灾难,她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小儿子不小心破坏而大发雷霆。

在沉迷的同时,一个人的性情往往会随之大变。

之前的玛利亚进行摄影或许有佩特森先生的原因,但现在玛利亚是真的迷上了摄影本身。

而在不久后的某天,西格拒绝同家人一起去看卓别林的电影,他不自觉地成了局外人,不仅失去了对这个家的掌控,连带着存在感也一并消失。

看着所有人都画着卓别林的小胡子沉浸在欢乐海洋里的模样,西格又一次地,下意识般地,将气撒在了玛利亚头上,忍无可忍的玛利亚终于夺门而出,愤怒的西格操起了刀片,虽然架在玛利亚脖子上的刀最终还是没有划下去,但西格还是被送进了监狱。

以这种比较特殊的方式,玛利亚总算是摆脱了西格,但她却没有离开他,而是继续撑起整个家庭,连西格收养的那匹起名叫“克鲁泡特金”的马也为他保留着,甚至因为保全丈夫的声誉而没有领取救助补贴。

当她迎接西格回家时,仿佛能看到她周围发出的圣德之光,而西格的转变也如重生般不可思议,他开了自己的公司,他为家庭找了更好的住处,还有他对家人的爱。

电影给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局:受伤的马儿重新开始拉车,这匹叫做“克鲁泡特金”的马不仅代表了死去的理想主义将继续前行,也成了西格的影子。

玛利亚这个名字和她的品行会令人不由自主地与“圣母玛利亚”联系起来:她的仁慈和博爱、坚毅和信心。

玛利亚从不把上帝挂在嘴边,而她的所作所为又是那么的虔诚。

当她因为不知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时候,她将一切交给时间来解决。

宽容、忠诚和勤勉都是对时间的信任,她知道生活从没许诺给她什么,所以她也从未要求更多,无论是更好的生活环境、一份更快乐的工作,甚至是可能更适合自己的伴侣。

照片记录的是不平凡,而玛利亚正是在平凡的一生中保存住了那些不平凡,当看着镜中的自己,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遗憾都实在太微不足道。

伍迪·艾伦在《罪与错》里说:“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岁月的变迁,会让人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去诠释那些过往、那些曾经,要么你等到你的悲剧变成你口中的喜剧,要么你的悲剧最后成了别人眼里的喜剧。

与玛利亚相对的,是西格的好朋友英格兰,他是一个被信仰毁灭的人,起初他憧憬了太多美好,但他又太容易摇摆,当他所追崇的一切都一一破灭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他相信了一切,却唯独不相信时间。

其实时间未曾真的做了什么,它只是什么都不做而已。

大部分的人会像玛雅那样无法想通“为什么玛利亚没有离开西格”,也许玛利亚与生俱来对美好瞬间的嗅觉令她成了出色的摄影师。

她果真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构图,摆好架势,耐心地等待着最完美的时刻出现,她等待着,等待着……2013.12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753209/

 4 ) 永恒记忆

好多人都在找自己。

曾经,女人们被家庭和生活的琐碎所束缚,没有自己,就像片中一开始的玛利亚,就像我们的祖辈和父辈的女性。

年轻时无暇喘息,无比绝望,有一天,孩子们长大,自己也老了,却忽然发现,人生是一片空白,还是绝望。

慌忙伸手想抓点什么,只能把孩子越抓越紧。

还好玛利亚爱上了摄影,即使还是面对忙不完的家庭琐事,但她的眼睛里有光,她时时刻刻都能发现和感受到美。

这是谁也夺不走的,属于她自己的快乐。

有了爱好,就有了精神支柱。

即使她的丈夫驱赶上门来找她拍照的邻居,她也能镇定地说:“下一个!

 5 ) 窗棂上的蝴蝶

12008年,出了一部国产片《立春》;同年,还有《永恒时刻》和《塞拉菲娜》,它们分别被称作瑞典版和法国版的《立春》。

在我的一位老师看来,如蒋韵李樯之辈热衷于书写的80年代的文艺青年,热衷于描绘的那种与现实打得头破血流的理想主义,某种程度上带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恋自怜的味道。

然而《立春》如此走红,仍然可以受到今天的“瘟疫”青年们的热捧,个中缘由是值得思考的。

理想和现实的对立及解构的可能性是另一个大问题。

仅谈《永恒时刻》。

得知这部电影是在《看电影》的“审片室”栏目,那篇评论仍然不脱理想主义的味道,认为此片与《立春》的共同点在于主人公都是“女性+无产阶级”,即双重受压迫者。

但差异在于:《立春》将“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问题看作一种to be or not to be式的残酷选择;而《永恒时刻》则调和了两者,琐碎的生活之中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和艺术的光辉……(如果可以继续挖掘恐怕可以搬出海德格尔式的艺术观了)然而,这真的是一部“立春”式的、关于生活和文艺的影片么?

它真的调和了“立春”的问题么?

这种解决又是如何可能的?

2影片中非常明显地展示出一种传统的图式:男性/女性,被划分在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之中。

Maria Larssons的丈夫,一个地位卑下、粗俗不堪的工人。

然而,即使这样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仍然忙着投身于“公共领域”的“伟大事业”。

他热衷于“社交”(虽然那不过是与他同阶级的伙伴们喝酒吹牛),罢工,甚至参军,加入了世界历史的滚滚洪流;当然,找情人这种事情也是男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之一。

相比之下,Maria固步自封,被困在家庭领域之中,默默承担着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宗教——真的像马克思所说的鸦片——既是迫使她自我认同的强大力量,又是能够间或舒缓心灵的福音。

那么,艺术在哪里?

Maria的艺术首先诞生在家庭领域,摄影,只有作为amateur自娱自乐的方式才是被欣赏,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宜室宜家的点缀才是被赞许的,也只有在附属的意义上,文艺与世俗生活才是可以调和的。

一旦这“文艺”要跨出家庭一步,要独立,要进入公共视野,冲突就立刻浮现出来。

譬如女儿玛雅指责母亲只顾着照相机而忽视了家庭;譬如当照相馆老板提出聘用Maria为专业员工时,她自己都受宠若惊甚至茫然失措。

束缚不只是外来的,而是内化于每个女性个体心中,包括她自己。

她的男人再微观再幼稚的“政治生活”都是宏大叙事,而她自己再有价值的艺术创作(虽然是不自觉的)也不过是生活琐事。

正如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对女性作家排行榜的分析:仍然是男性的权力赋予女性“越界”的合法性,将其视作一种可允许、可欣赏的景观;她们被推崇的原因不仅在于公认的艺术成就,同时在于一个暗含的前提,即在家庭领域的表现同样完美——她们被赞美的同时还在被提醒,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

所以我不认为《永恒时刻》调和或解决了《立春》的矛盾——尽管矛盾当然存在——而是它重点不在于此;它对矛盾的展示远不到《立春》的程度,而是《立春》前史的一个可能的版本。

与其说这是一个“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选择,倒不如说仍是一个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这一次,扮演解放力量的是艺术。

不过,这个觉醒是暧昧而柔和的,也是不彻底的:没有冲突,没有斗争,没有离家出走,没有变成一个疯狂的大龄女文青。

我不知道艺术史上Maria何时被看作第一个女摄影家,但是在影片中,似乎终其一生Maria都没有被当做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无论在他人还是在自己看来。

结尾处的蝴蝶和玻璃窗的意象耐人寻味:在那个透明的障碍之外,便是更广阔的世界,Maria打开窗子让蝴蝶飞走,似乎传达出她朦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期待。

电影就停在这里,一个觉醒的萌芽;而不是觉醒后的行动,残酷而歇斯底里。

或许,这就是它的温情?

3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角色——作为启蒙者的照相馆老板佩特森先生,以及一个有趣的细节——Maria拍摄国王,他拍摄Maria。

拍照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看。

Maria拍摄国王来访,拿起相机记录时事,意味着她在看,她摆脱被看的客体位置而成为看的主体。

但是,她的拍照行为又是被佩特森先生看在眼里、记录下来的。

正如这部电影、这位伟大的女摄影家的故事是被“导演的摄影机-(或许是男性的)历史叙述”所展示的。

佩特森先生拍摄Maria的细节彷佛一个反讽,实际上是摄影机的自我指涉和自我暴露。

佩特森先生的角色可能是中性的么?

 6 ) 史诗般的小电影

Everlasting Moments ( MARIA LARSSONS Eviga Ognblick)2008 NR 131 minsSwedish Director: Jan Troell推荐度:可看有些电影有史诗般的宏伟却讲着小人物小事情。

这部电影就是。

一个有七个孩子的挣扎之家,在一战的瑞典如何艰难渡过。

父亲是酒鬼加暴君,母亲是家庭的脊梁却有着一个艺术家观察世界的眼睛。

偶然的机会让拥有照相机却不知怎么拍照的她学会了这个有魔力的技能,同时也发展了一段与小镇照相馆摄影师的精神恋情。

女演员是有着足够力量来震慑镜头的,她的表演内敛却有张力,使整部电影流畅而有节奏,应该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稳定而传神。

父亲的角色是电影的戏剧部分,张扬而真实。

最喜欢的是摄影,镜头语言古典,优美,平衡,背景稍微发暗符合电影的味道和节奏。

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摄影师劝妈妈不要放弃照相的一句话:当你从镜头里看的时候,难道没有发现那里面有神秘而想去探索的东西吗?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当摄影师给妈妈打包她需要的相纸和显影水的时候,悄悄从身边摘一朵野玫瑰放里面。

妈妈回家看到时,会意地拿起来闻。

这可能是这个女人一生最浪漫的时刻。

处理的非常内敛,动人。

 7 ) 永恒

我称之为斯堪迪纳维亚故事,而不是瑞典故事。

理由相当简单:女主角是一个来自芬兰的妇人,而她倾心的相机店老板则是丹麦人。

故事发生的地点自此变得相当微妙:Malmö,这个与哥本哈根隔海相望的城市,这个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城市,这个会发生一切传奇的城市。

不得不承认,伊始看到“Malmö”这个单词出现在电影之中时,我便将之纳入为最喜欢的电影排行榜中。

在Lund生活了两年,距离仅仅只有15分钟车程的 Malmö在我眼中几乎和Lund连为一体,经常去,熟悉到无法更熟悉。

电影中的Malmo一如既往地安静。

那一条条电影中出现的街道,那一个三个国王共同出现的广场,和我往昔所见如出一辙。

 8 ) 我想这就是灵魂伴侣(Soulmate)的真谛吧。

想说的很多,但变成一篇有结构有逻辑的影评,对不起,我不会了。

我想说的只能把它们变成只字片语,用我自己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我是有多么喜爱这部电影。

电影开头的欧式居家装修风格和那些美好的细节,像餐桌摆设、餐杯以及桌子上精心摆放的一瓶花,全部都很漂亮,都很有欧式风格。

在玛丽亚拿着相机给孩子们照相的进度条里,这一切的感觉都是那么的美好,我竟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

佩德森让我知道,无论生活多么的窘迫(大环境是在一战,大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

)你都要让自己看起来好一些,着装方面。

从(相机)镜头里,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如果你看完这部影片的前半段,我相信你会有立刻买下一台相机的冲动。

当玛利亚听到或看到有意思的事发生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拿起相机记录这些美好时刻。

生活真的需要仪式感,这一切并不只是简单的说说。

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电脑、没有网络。

音乐和跳舞,这些简单的事就能让人感到很快乐。

当玛利亚遇到再不开心的事,唯有冲洗照片时,得以找到快乐和自我或者的感觉。

这也就是发现自己有“爱好”这件事真实的表现吧。

佩德森与玛利亚最终还是以朋友的身份相互爱着对方,他们在摄影中找到了彼此心灵的契合,即便是如此的默契,玛利亚还是坚守着对家庭的忠诚。

我想,这就是你生命中能够遇到最好的Soulmate了吧。

他会倾听你、欣赏你、赞美你、发现你身上一切美好的事情。

如果,你们能够最终走到一起,那真的是非常完美的事,如若不能,那也会在你这一生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9 ) 黑白照片记录永恒时刻

该片记录一家二十年的生活,直到女主人公玛丽亚去世。

伟大的女性,与丈夫一起辛苦操劳抚养大七个孩子;即使丈夫酗酒、在外找女人、家暴、入狱,仍能不离不弃,信守对上帝的承诺,心系家庭,帮助丈夫改过自新;与摄影师只是保持纯真的友谊,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拍摄下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点点滴滴。

深夜当看到女主人公因为小儿子生病而歉疚自责时,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打开卧室外的灯,轻轻走到床前,把他的小手放进被子,看看儿子熟睡的样子,亲亲他的小脸,闻闻他的体香,听听他的呼吸,感到温暖幸福。

黑白照片记录永恒时刻,蕴含往昔回忆和厚重深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发黄起卷的老照片已不是一张相纸,而是醇醇的爱纯纯的情,如美酒,愈久弥香醉人心脾。

电脑上翻看几年前儿子的照片,突然很感动,好像理解了为什么老张同学喜欢给女儿拍黑白照片的缘由。

 10 ) 《永恒时刻》超140字影评

喝酒这块,让片子略婊,女主似乎《钢琴课》附体。

不过我觉得这是时代氛围,并非导演性格染上的色彩。

女性追求可预测的、干净的生活,不过对于男人对于世界对于酒之于男人,她们并没有完全深透的认知吧。

里面许多渣情节是真实的,在我父亲身上也看到过,到这样抑此扬彼,似乎是人性天平上别有用心的表达。

我看明白了,这片子用两个小时表现男人的渣。

女权主义者拍的?

片子本身对时光的刻画是有意义的,但是这存在感里面掺进了许多对错的潜意识影响,有试图操控的痕迹,没有节制。

从弹幕评价好坏、渣烂就看得出。

现实是,没有完全的好坏区分,渣与婊也不应当作帽子。

仅凭一部电影,要达到这样丰富、深厚信息的传递,还太清浅了。

尤其,当女主的脸看上去并不加分,犹如《钢琴家》的布洛迪。

《永恒记忆》短评

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忍受家暴又出轨的男主,一个接一个的孩子,不过女主万幸遇到伯乐,有生之年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6分钟前
  • 妖怪的怪
  • 还行

对不起我拉低分了…但是这纪录片我使劲了才看完……实在有点无味

9分钟前
  • kanatata
  • 较差

看不明白~

10分钟前
  • uNi'corn
  • 较差

电影的主题和色调非常复古,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玛丽亚既要背负家庭和作为母亲职责,又不肯放弃自己热爱的摄影,徘徊中她用坚强、勇敢和忍耐扫除了上帝给自己障碍。一位女性隐射一个时代,一部电影纪念一位伟大的母亲。电影和照片,其实都是我们永恒的记忆。

15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像是写给照相机、摄影机这些留住人世美妙的情书,瑞典首位女性摄影师,七位孩子的母亲,而丈夫是个小心眼儿的酒鬼,婚姻并不如意,正是照相机让她尝到了胶卷显影出的魅力,天生的艺术敏感让她变得勇敢,有了坚强的自由意志,也让整个家走上了幸运之路。

20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力荐

无聊,枯燥,拍的没有生趣

22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这个坚毅的女子用相机捕捉开心的、悲伤的、忧愁的一个个瞬间,那刻便可化为永恒。平实的镜头语言,复古的色调,唯美的画面,如同玛丽亚的照片一样淡然而隽永。生命充满了变数,坚持便无愧于生命。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才是最真实最想要做的自己!

24分钟前
  • kiki204629
  • 力荐

发乎情止乎礼

26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流水账而已,萝莉最后还长成了大饼脸。时代背景不突出,试图表现的情感也因为北欧烙印变得冷硬,不怎么感人。

27分钟前
  • 帝琉苏
  • 推荐

啊,原来是真人传记片。看的人真心压抑,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出的女人可真不一般,坚强、隐忍,有点儿像旧式中国家庭的女人,唯一的区别是玛丽亚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佩服!

32分钟前
  • Daisy cat
  • 推荐

@小艺 哎呀我觉得是Imelda Staunton和Harriet Andersson结合的女主呢。

3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也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之下她的热情和她的家庭,但是文本不如摄影优秀,一开始女儿的叙述中tag女性主义议题,我认为有些过于靠紧主题,一上来我立马明白你要做什么,但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并不明快,它在一些不是主角最重要的摄影方面停留再停留,基本上是很着力的去表达了一个传统环境下的生存态度,用镜头的塑造让你理解,让你靠近,但与此同时我也会觉得女主角在读书、写作、甚至驾驶等等找到自己的热爱这样活着也说的过去。

40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拉森先生比《出走的决心》里的姜武还让人无语。面对酗酒家暴的丈夫,我无法理解女主的忍耐、隐忍,以及持续不断的生育。摄影和佩特森带给她的个人层面的美好,被家庭责任和父亲临终前的话语禁锢,终究也没有带来救赎。

43分钟前
  • 夏天晴天艳阳天
  • 还行

作为电影的可看性不强,只是故事本身有很好的灵魂,画面也难得。

45分钟前
  • lexivanpelt
  • 还行

很喜欢里面佩特森说的那句,摄影是看见,世界等待着被看见。家庭部分和丈夫的对手戏篇幅较多,如果摄影的永恒时刻魅力再表现多一些会更好。

50分钟前
  • Tristan
  • 还行

叙事算得上从容,慢慢地就把一个韩剧会拖沓几十集的故事讲完。是的,从容和拖沓不一样。@MOMA with DTM

54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才看完。电影节奏够慢的。故事也平淡无奇。不喜欢这种电影。

58分钟前
  • 李翎竹
  • 还行

善行缘于善心,有着善的心灵,就如同一股清泉,永不枯竭,清纯甘甜,发自内心的善,才会有善行善举,唯善之心处处欢声笑语,处处和气生财。

59分钟前
  • 爱吃水蒸蛋
  • 较差

看到了摄影的乐趣。发现数码相机让摄影变得容易,但却少了很多乐趣。很多事物都是这样,如同儿时,家里刚刚买了录音器,那带来的乐趣真的是很难让人忘怀,但现在的新产品很难再有那样的乐趣。人的欲望真的无穷。

1小时前
  • 泛菊杯深
  • 力荐

佩德森先生直接用小孔成像将影像投射在手上那一刻,相信她内心觉得摄影是有魔法的;当自己帮邻居孩子拍摄最后遗照时,母亲说这是她孩子最美的时刻,她觉得摄影是有感情的;她是女儿被欺负时第一时间守护她的母亲,她是丈夫意图杀死自己后去坐牢回来而第一个守在监狱门口为其送上毡帽的妻子;配乐和摄影

1小时前
  • 勵帝或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