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典IP啊,和魔方大厦有联动,记得小时还有这个动画片。
拍成真人版确实有点尬,说给孩子看吧,太枯燥,给成人看吧,太隐晦,不直接,浅的太浅,深的太深,演技水平不够院线级,顶多是中小学校会演的小品级演技。
整部片子的内涵很深,当然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定还是要回归到正能量主基调,不然就看不到了。
随便说说看电影时的一些感悟点。
1.唯分数论。
学生一切以学习为主,学习一切以分数为据。
只要成绩好就好学生,这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论调。
学校要教育孩子的,不应该只是学习成绩,而是真善品德,不论在现实中还是艺术作品中,往往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并不是教念书考分的老师。
现实中的老师,多数只是作为工作在应付,教出成绩了有绩效多挣钱,比的只是成绩,只是押题,讲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考卷分析题,完全是应试教育,更有甚者连ABCD的选项和是非题对错的比例都分析一下,堪比彩票精算师。
当现代嘲笑古人只背八股文就算有学问时,未来人也是同样嘲笑现代人的只要有分数就算成功。
2.分数等于钱,钱多就是幸福。
这逻辑是这样的,分数好,就上好学校,好学校就能找好工作,好工作挣钱就多。
可是这其中并没有必然联系。
分数能换钱的职业,只有替考枪手。
另外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与钱多少,也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幸福快乐是主观感受,金钱财富是客观物质,有钱确实可以增加快乐,但不是唯一必要条件。
带着无限金钱生活在无人荒岛会幸福吗?
3.家长为你牺牲的很多。
影片里的爸爸妈妈说出来,爸爸为你舍弃好工作,妈妈得病还照顾你,实在不忍吐糟。
这。。。
不就是道德绑架么。
父母为子女无私的付出很伟大,父母为子女无脑的付出很愚蠢。
4.不拘一格降人才。
360行,行行出状元。
活出自我,才是精彩。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人做不同类型的事。
就像一个球队,前锋很重要,但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当前锋,需要中场,后卫,守门员,教练,队医,场务,解说,保洁,保安,少了谁都会出意外,踢不赢比赛。
5.童话不适合成人,都是反鸡汤的。
影片中,小人们帮孩子作弊的一幕,放到家长们眼里又该举报了,不用联系前后剧情,不用最后觉悟成长改邪归正,中间只要有这情节,就会被举报。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玻璃心,一定要让孩子在温室里,远离一切。
正好看这电影前,巧合重温了几部童话,以现在成人的观点来看,还真是可怕。
杰克与魔豆,天上的巨人找谁惹谁了,就被杰克偷家了还丧命。
丑小鸭,天鹅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变天鹅,与努力奋斗无关,与基因血脉有关,反过来如果它和其他鸭子一样,又是不是该庆幸自己和鸭子一样丑呢,环境才是根本,如果它在天鹅群里,就不会感自己的异样了。
白雪公主,红颜自古遭人嫉,长的美就是错,如果她长的平庸点就没那么多灾了。
小红帽,社交不要太牛B,你不知道大灰狼的计划。
这电影刚看完时感觉很感动,因为我小时候好喜欢的一个故事竟然能够影视化,而且我已经不太记得小说细节内容,所以一时觉得还不错,因此萌生了重新再看一遍这部小时候很喜欢的作品。
不看想不起,一看才发现电影和原著简直云泥之别。
小说比这部电影精彩100倍。
以下内容不但包含了电影的剧透也包含了小说的剧透,如果有想看小说的朋友们,请谨慎阅读。
---分割线---一,电影里的皮皮鲁没有小说里机灵。
先说福尔摩斯被锁起来那场戏,小说写的是妈妈以为鲁西西养狗了,所以把鲁西西的卧室锁了,就坐在那里等鲁西西回来质问她。
而皮皮鲁这时正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根本没有暴露,因为他不能让妈妈知道是他的狗,别看皮皮鲁躲着没出来,但其实他也想好了要是妈妈要伤害福尔摩斯,他再跳出来保护它。
电影里演的是皮皮鲁刷一下冲出来挡住妈妈,真是生动演绎什么叫此地无银,妈妈一下子就认为是皮皮鲁养了狗。
在小说里确实是罐头小人放福尔摩斯从窗子出去,但是提议放走福尔摩斯的是艺术家而不是歌唱家,而且最重要的是!
说到这我就要说了,电影里的歌唱家简直是没什么作用,小说里好歹还做了首《落后生之歌》来点缀一下,结果电影里也没有这首歌。
其次罐头小人做事也很严谨,他们不但救了狗而且还把窗子也关起来了,后来妈妈打开门没看到狗时,看到狗不翼而飞的瞠目结舌,比电影里罐头小人还没来及关窗子妈妈就闯进门有趣多了。
在小说里,鲁西西回家后妈妈还质问了鲁西西养没养狗,鲁西西说没养,打开房间看到狗影子都没有的时候她还反过来质问妈妈,狗呢?
鲁西西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文静懂事的样子,而是有些古灵精怪的,敢于质疑大人的。
小说后面还有她顶撞老师的情节,也很精彩。
再说皮皮鲁和罐头小人的相识。
小说里皮皮鲁是靠着自己几次侦查发现罐头小人的存在,原著写的是他发现了福尔摩斯被刺伤的那根针,还有碎布头,后来有一次他把红房子带到自己房间侦查时又遇到了妈妈,妈妈搜查了红房子可是什么可疑也没发现,皮皮鲁算是保护了罐头小人。
等妈妈走后,他才正式见到罐头小人,原来小人们害怕妈妈搜查红房子,早都躲进皮皮鲁的外套口袋。
而电影里演的是,鲁西西翻窗户的时候和罐头小人说话,这一幕被皮皮鲁撞见了,由此皮皮鲁发现了约翰。
不得不说电影这样一演,皮皮鲁的机灵劲儿都没了。
其实后面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一起想主意对抗学校的各种情节,兄妹两就没有闹掰过,而不是电影里演的鲁西西竟然不顾罐头小人危险去考试。
小说里的鲁西西是绝对不会不管罐头小人的。
二,皮威和鲁雁(也就是爸爸妈妈)根本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不堪。
电影里的鲁雁总是胃痛,因而以此亲情绑架孩子,让孩子考好试,一定要考第一名,不要气妈妈。
小说里的妈妈根本没有亲情绑架过孩子。
电影还设定了爸爸是因为孩子放弃了最喜欢的工作,小说里没有这样的设定。
电影里演的妈妈和鲁西西说,爸爸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你凭什么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实话这句台词或许很现实,但我不喜欢,这种苦情戏不是郑渊洁的风格。
电影里给人一种那样的感觉,就是爸爸是一个温和的人,而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事实上小说里面不是这样的。
小说里的爸爸,是很威严的爸爸,会严厉的对皮皮鲁和鲁西西说话,而不是像小电影里面演的和蔼。
小说里面爸爸曾经暗暗跟踪鲁西西想要去捉住鲁西西养的狗,但是由于上尉的帮忙,爸爸没有找到福尔摩斯。
而且爸爸发现福尔摩斯的时候,上尉在福尔摩丝的身上爬着。
并且上尉对爸爸喊话,不要再冤枉皮皮鲁和鲁西西。
爸爸还以为是狗会说人话,惊诧了好久。
爸爸对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还不相信,我觉得这个情节特别有趣,但是电影里面也没有演出来。
其实在小说里面,爸爸和妈妈后面也已经察觉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儿子和女儿周围,但是他们不去戳破,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难能可贵。
而且小说里的妈妈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皮皮鲁有一次和妈妈打赌说只要他能够考试考第一名,妈妈就得答应他,让他养狗。
果然呢,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之下得了第一名。
所以福尔摩斯就养在家里了,但是电影里面好像没有这个情节。
说到这里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作弊的那场戏。
小说里罐头小人们根本就没有帮助那么多的孩子作弊的。
很多人也说的挺好,这种大范围的作弊,其实我觉得不要这样拍比较好。
在小说里面,只有博士帮助皮皮鲁作弊考了第一名这一次,后来再也没有过。
而且皮皮鲁在接受了博士的帮助以后,就痛下决心要当真正的第一名。
而不是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对成绩依然无所谓。
而且小说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这次考试当中,鲁西西并不是电影里演的那样,因为打瞌睡而没有考好。
是因为鲁西西自己觉得考好了以后,就不像个差生的样子,所以她故意考不好的。
所以小说里的鲁西西,真的比电影里面的鲁西西要有趣多了,她很有自己的想法,真的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儿。
然后就是在会见外宾这场戏当中,其实爸爸和妈妈都是站在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一边的。
小说里写的是学校因为皮皮鲁和鲁西西是落后生。
所以不让他们会见外宾。
但是爸爸和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很生气。
这次他们是站在自己的孩子这一边的。
他们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做这件为中国人争光的事情。
皮皮鲁和鲁西西会见外宾的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找到了最好看的一身衣服,将他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见外宾。
他们走的时候,爸爸妈妈和福尔摩斯还在楼上目送他们出门儿。
小说里会见外宾这件事情结束以后,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最高点。
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刻苦学习,倒是福尔摩斯孤孤单单没有人陪他玩儿。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看着福尔摩斯内心当中做出了一个反思,他们觉得以前扔掉皮皮鲁养的小动物,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们觉得自己以前是在剥夺孩子对小动物的爱,他们察觉到一个人学会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候,他们真正的接纳了福尔摩斯,这时候成了他们两个陪福尔摩斯玩耍。
这个情节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感动。
三,就是创造了李小曼这一个反面角色。
我也看了其他人的吐槽,我觉得他们说的挺对的,把一个小孩儿演的那么坏来衬托主角的善良和美好,这种手段也太拙劣了。
学校里面的大火,这也是电影里面原创的情节。
其实我觉得还不如按照原著拍会显得更有趣一些。
总结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刚看下来的时候,觉得还是可以的。
但是看过小说以后,就觉得这部电影拍的真的是不如小说里那么精彩,不但人物刻板,而且把人物的个性也改的不如小说里那么生动有趣,强烈建议大小朋友们都读读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个系列。
我觉得电影拍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是当做儿童片来拍的,如果是把它当做奇幻片来拍,那么应该就不会拍成这样。
其实为什么不能当做奇幻片来拍呢?
国外的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等很多小孩子当主角的电影,都不是只面向少年儿童而是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
那么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什么不能拍成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呢?
总之,我希望这只是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影视化的一个最低的起点,希望以后还能看到影视化的更好的作品。
与孩子一起观看儿时记忆中的故事,感慨良多。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打三星,但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我打五星。
影片揭露和反思了我们教育的错误——唯成绩论,以及知识教育过度占用孩子的光阴等问题。
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说在快乐中成长,至少应该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们的教育留白太少,把孩子这本白纸组成的册子每日一页都填得满满当当。
正如片中最后鲁西西说的: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智慧。
当填鸭式教育把每日的时光撑得满满当当,如何有时间去消化那些知识,如何尝试去运用它们?
学校也不应只是为了成绩而进行填鸭式教育,为了纪律为了成绩而泯灭孩子的天性甚至人性,要更多的进行品格、素质方面的教育。
前不久某地小学那起老师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列队的孩子晕倒无人敢帮忙的事件,正是反映出这种问题。
在人性与纪律面前,那些被畸形教育所荼毒的孩子们都选择了遵守纪律。
往远了说还有那次火灾中“让领d先走”的悲剧。
此片中就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朋友重要还是成绩重要?
生命重要还是考试重要?
孩子们需要勇气去做正确的选择。
作为80后,从小看着郑渊洁的成长。
没想到三十多年后,这些我们儿时所诟病的教育问题,至今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真是悲哀。
我的孩子上的小学在我曾经的小学原址,曾经的黄土操场变成了塑胶运动场,曾经的教学楼也翻新过了,然而硬件提升的同时,却是软件的倒退。
他们班大多数时候禁止下课出教室,偶尔允许出教室,也禁止趴那一米多高的走廊围栏(理由是为了安全,钢筋混凝土的围栏,且孩子只能勉强搭上双臂的高度,能有什么危险?
),在校园里禁止奔跑,老师鼓励同学间互相记名字向老师告状。
天那,这是学校吗?
难道不是集中营?
想起我小时候,下课可以尽情在黄土操场上奔跑玩耍,也可以趴在那的走廊围栏上与同学一边远眺一边畅谈,班上打小报告的同学还会被同学们所不齿。
作业不用家长批改,老师也基本不会为学习原因而联系家长。
体育课直到初中才开始被侵占………现在呢?
实在是大退步。
片中那样所谓的第一小学名校,成绩也许是第一,而育人方面是反面典型。
我们的孩子需要郑渊洁,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更多的郑渊洁去揭露这些违背人性、违背教育本质的问题。
打开这部影片,90%的原因是基于情怀。
郑渊洁的童话里,没有泛滥的王子公主幸福一生的情节,没有一遍一遍反复强调的重复桥段,更多的是关于科技的奇思妙想,关于人类之外其他物种的期待,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讽刺等等等等。
这些启迪远远早于后来挚爱的哈利波特和三体,是一种从小植根于内心的基本认知,好像陆陆续续影响到了现在。
每次从停车场出发,会担心会不会有车鼠李小二睡觉被打扰,每次听说不明疫情,会关联到因为南极冰川融化而出现的巴拉那病毒……言归正传,作为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的第一部大电影,罐头小人基本可以得到及格分。
好的地方依然是无可挑剔的立意——成绩好坏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展现了应试教育模式下令人窒息的家长和老师形象。
不好的地方主要三处:(1)影片服装设计彻底失败,将偏日韩的服饰穿搭强行套入2000年前后的大背景里,格格不入反复跳戏(2)父母老师角色单一,转变突兀(3)选角问题,皮皮鲁扮演者缺少淘气小男孩应有的灵气, 班主任扮演者过于年轻台词强硬,没有共鸣。
期待更多的皮皮鲁西西影视化作品。
书粉的爱就是这么持久哈哈哈。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一对双胞胎,但是这对双胞胎一个学习好,另外一个学习不好---对比很强大,鲁西西很漂亮,皮皮鲁很调皮,这就是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小小生活。
有一天,鲁西西遇到了一个大大的罐头,打开罐头之后,鲁西西在里面发现五个罐头小人,这五个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后来的时候,鲁西西和五个罐头小人遇到了很多的奇遇;在遇到这些奇遇的时候,鲁西西一脸惊奇,一脸惊喜,可可爱爱的小小女孩子眼神懵懵懂懂,眼眸深沉。
Part 01.少年的浪漫 --- 爱意随风起,浪漫至死不渝. 对于少年来说,少年的爱,爱意随风而起,浪漫至死不渝;对于少年来说,他们生命之中的一场奇遇令人惊奇;对于少年来说,他们的生命之中有很多很多的爱与诚;大概这就是人的一生的际遇。
少年的生命是无聊的,但是少年的生命里面遇到了五个罐头小人,这五个小人冲突出来,遇到了我们的鲁西西;鲁西西给他们做了漂漂亮亮的房子,而且给他们准备了好看的小小衣服,他们穿上身的时候,衣服各有各的特点。
如果看原著的话,那个小小的少年语言一定是诙谐的,也一定是幽默的。
这就是郑渊洁带给我们的童话世界,这就是郑渊洁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
Part 02.童话的世界带着我们快活地体验一把. 童话的世界里面,带着我们快活地体验一把;童话的世界里面,他们用轻巧的语言让我们沉浸其中;童话的世界里面,他们带着美好的生活点燃了自己的小小生命。
生命之中我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时间体会了生命的美好,体会了人生的孤独与自在,体会了生命的爱与诚。
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我们放开手的时候体会到的生命状态。
在生命之中,我可能错过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比如我错过了路边经常看到的风景,错过了路边随处可见的小小风光,一切风景都很美好,一切生命也都是一场体验,如此而已。
电影中的老师对学生严厉苛刻,偏爱好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是“坏老师”,但她在最危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老师都是真心爱我们的,也是真心为我们好。
他们在学习上对我们严厉,生活上对我们关爱,我们也要用自己努力去回报老师。
这部电影是第一部能让我引起共鸣的电影,也反映了许多教育问题,让我学会了一个道理,成绩好不是真的好,品质好比成绩好更重要。
郑渊洁爷爷的文字,我一直认为不仅仅是给孩童看的,其中既有绮丽的幻想,又有残酷的现实,每个年龄,都能从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虽说郑渊洁爷爷一直被称之为〖童话大王〗。
若不是微博一直关注郑渊洁爷爷,我还真不知道〖皮皮鲁与鲁西西〗拍真人电影了。
郑渊洁爷爷最让我深刻的是〖白客〗〖生化保姆〗〖金拇指〗〖病菌集中营〗〖我是钱〗〖智齿〗和〖鬼车〗,其次〖魔方大厦〗〖舒克贝塔〗〖皮皮鲁总动员〗这些,还有〖童话大王〗杂志。
我记得前一段时间跟朋友提起郑渊洁爷爷,很多小年轻不知道。
但,他是我的独家记忆。
今天来看电影,我旁边一位家长信誓旦旦说这是给孩子看的。
我心想这才难道不是给家长们看的?
现实!
中国式传统家长、中国式传统刻板教育、偏见、固化思维,这仅仅是给孩子看的吗?
显然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这几年有声音说禁止郑渊洁的童话。
可是这些长大了的孩子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了当孩子时候的渴望、不甘和受到不公平时候的委屈。
郑渊洁爷爷的文字就像是冷眼旁观的人类观察者。
描述了这个世界,也告诉孩子一些道理。
至于这些孩子长大是不是会忘记那就〖各人各命〗。
我们现实生活没有罐头小人来戏剧化地改变每个人的人生和观念。
至少,我很感谢郑渊洁爷爷从小教给我的就是〖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大人的声音不该覆盖孩子的声音〗。
爱,不是枷锁;该是包容、理解和开明。
哦,对了,还有小孩子的世界,并不是都是单纯、美好、童真的。
纯粹的恶,也有。
p.s.艺术家那套衣服,我小时候也有。
电影里的学校跟我的小学楼梯都是一样的。
真的是我的童年。
p.s.小演员都很棒,全是自己上阵。
真的了不起。
看看现在的偶像明星,真不配。
p.s.最后艺术家跟鲁西西说〖做最精彩的自己〗的时候,泪流满面。
因为,我还没做到。
给小朋友看的电影总会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夸张化与理想化。
这就是为什么,小的时候我们总认为黑与白是分明的,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所以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故事的主要矛盾为“是不是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配得到大人的喜爱”“孩子学习不好究竟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还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友情与名利究竟哪个价值排序更高”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不用思考我们就能脱口而出,但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一个人缺乏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我更加羡慕的是皮皮鲁与鲁西西能够与遇见一群各具特色的罐头小人,从此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
在遇见困难的时候、在心情低落的时候,都会有罐头小人的陪伴与帮助;在遇见美好的事情的时候有人可以分享喜悦。
但是也有一个很现实的地方:罐头小人终究要回到他们自己的家,再好的朋友最终都不免面临分离。
与其说罐头小人是凭空出现的,不如说他们就是我们埋在心底深处的种子,在我们滋养培育之下终会让我们能够以如有神助的魄力单枪匹马面对洪水猛兽,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陪伴者、施助者。
作为郑渊洁忠实读者的我,在面对这样的改编作品,我很难此起彼伏。
老郑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极其简单的文字,酣畅淋漓的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正是多年前被灌输的彻彻底底的那位。
我的早期对人性、快乐、幸福、满足等初体验的好坏标准,均源自童话大王郑渊洁。
老郑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每月一期的童话,从来没有让你失望过,总是能体验到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加广阔的文字宇宙,老郑把中国特色融合在自己作品里,丝丝入扣,那些文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成长。
好了,说回来这部电影,我没看完,我看不完,看不完是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我都不知道这些演员在演什么,他们读过这部童话没?
儿童演员知道这个故事吗?
有没有人给他们仔细讲过五个罐头小人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
故事的结局和最终立意,给皮皮鲁鲁西西乃至现实中的孩子到底带来了哪些启示?
我不愿意去分析这部童话,这部童话只是郑渊洁无数优秀作品中的一个,从一个离奇的事情,最终结合到舒克贝塔历险记里,发展成皮皮鲁鲁西西成年后的一段人生经历,可以说是,老郑把作品能汇集联系的都已经做完了,在我心中,这个童话的世界波澜壮阔。
三体,至少可以靠特效描绘了末世情景;罐头小人是什么五毛特效,从电影开始放映,屏幕上显示的第一个字,我就开始失望。
这是童话大王的电影?
连字体都不愿意用心美化,和现在网络上充斥的大电影有什么区别?
哎,最后在讲一个迷惑。
班主任的脸。
老郑在童话中是夸张丑化那些不爱学生的坏老师。
可影片中的班主任,刻意与学生为敌,太做作。
哎。
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
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
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
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
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意外地还不错,在原著和市场选择的子供向电影之前找了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首映,这是一部献给孩子的影片,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的影片,更是一部适合家长看的影片。关于亲子,关于师生,关于教育。另外,期待魔方大厦了!!!
从儿童角度:比不过长江七号从奇幻角度:比不过莫扎特从家庭角度:比不过小红花
过时了
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我前排的几个初中生看了一半说没意思走了,我上小学的孩子倒是看的津津有味
一部给孩子看的电影,很不错
不到5岁的儿子看得津津有味,真希望今后多拍一些儿童题材的作品,而不是无休止的网大烂片。
emmmm
歇斯里的型家长恐怖到看不下去,一个小学弄得比高考还神经兮兮
太夸张
说教性太强。但拍摄真的很有趣,小演员们给力。
粗浅的口号却喊不动 这个道理谁都懂
给娃看还可以。还能看一下怎么在火灾下避险
补票型的电影
田雨老师演皮父集体作弊,道德绑架,强行煽情。
故事的底子真好,虽然有的地方拍的有点假。关键问题是人们不相信童话,连带不相信童话的寓意。
演员们的演技就,很一般般,没什么灵性。
于飞用这部电影证明了一件事,儿童片应该是儿童和成人都喜欢的电影,但不等于低幼片,不能打着儿童片旗号拿低幼弱智电影骗家长钱。郑渊洁算是8090共同童年记忆了,罐头小人,童年成长的迷茫困境,在中间地带倏忽成长,时间的概念得到延伸,原来不管多少年纪,都会经历相似的童年,对着成人世界向往,又在成人后怅然若失。适合亲子观影。
难得一见的院线儿童真人片,改编自郑渊洁先生的原创童话故事,虽说影片设定年代还是在原来创作的时代没变,但是故事上做了较大改动,不过有的地方确实改的不是很讨喜,帮忙作弊那一块确实不太好,还有最后火灾那部分也有点扯,五个罐头小人因时长太短人物性格也没能好好挖掘,还有皮皮鲁鲁西西也没演出原著故事里聪明活泼的那个感觉,不过也并不是都是缺点,有些地方还是挺受感动的,在友谊方面的刻画上还是下了点功夫。而最后彩蛋郑渊洁的亮相也是本片的惊喜,总体来说,喜忧参半的儿童片。
演鲁西西的小演员真是个缩小版的福原爱,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无比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