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是单纯悬疑片,和凶手较劲。
可是导演好像意图并不在此。
从焦土之城的1+1=1呢?
到囚徒的困境中的哨子再到降临中明知也不会放弃的清晨曙光,维伦纽瓦的重点好像和别的导演都不一样。
他是我见过最会讲故事的导演。
隐而不透,半诉半包,前情铺垫到稍稍冗长了,一个收笔,万种情绪就碰得涌上来。
连配乐都是一样,沉默,恨不得诉说千万山水。
听说摄影很棒,于是很注重摄影。
真美,真美。
没看过金刚狼,对休杰克曼的演技没成见,终是觉得他太棒了。
导演是一个把大家的情绪逼出来,隐而不发含在眼睛里的奇才。
吉伦哈尔的眨巴眨巴大眼睛蓝眼睛,一有事情就眨得更厉害,太可爱了。
被惊艳到了。
想到老年和幼年演员,可以轻易地演出一种他们年纪的纯真和静默,很容易得奖也几乎总落窠臼,而青年人的演技,需要诉说的事情也太多了。
支撑这个故事,引而不发的融入感情不能剧透,而且演员是美到可以承受特写的。
拍摄时候并不按线性拍摄,要立刻融入剧情,这也太难了。
我不知道啊,我看的时候太崩溃了。
这个几乎是一遍一遍打破人类希望又抢救又一遍打破希望,将恶演绎得已经不再是人的作孽,上天在作孽。
各个都是囚徒,都是困境,有些人有能力捶天问地,有些人只能制造一点裂缝,有些人却无力挣扎。
口哨的象征意义太深了。
还没看影评。
但是,我真的被伤到了T_T
我对囚徒的评分是高于豆瓣的平均分的。
作为一个大阅片量的爱好者,在不报期待的前提下看到一本好片那绝对有赚到的感觉。
首先为摄影师叫声好。
片子的色调阴冷灰暗,妥贴的营造出紧绷和压抑感;数字摄影拍出了胶片的颗粒质感,很多特写镜头是帮演员加分的。
在最后一段吉伦哈尔飚车去医院的戏份,一团色彩斑斓中忽然出现的EMERGENCY所带来的冲出迷宫的冲击力,回味起来意犹未尽。
大师级。
再来谈谈角色。
两大主角,杰克曼和吉伦哈尔,都不是高大全的设定,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实感。
杰克曼饰演的父亲,生活在温饱线,收入付完房贷之后,为孩子买个破车都余力不足。
虽然他经常祈祷,言辞敬畏上帝,但压力之下很容易走入极端,成为一个暴戾的发泄者。
他私自扣留和刑讯10岁智力的孩子,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不得不做点什么来填补自己的无力,自我怀疑,或许还有对上帝不公的反抗。
他在做这些的时候,其实已经抛弃了上帝教诲的仁慈,成为了魔鬼。
而这些,和真凶绑架孩子的动机是完全相似的。
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如果孩子最终没被救出来,他很有可能用类似真凶的方式去报复社会来反击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所谓我不幸福,你也别幸福,世界就均等,这个是很多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者的由来。
但是他心底的良知,还是让他在折磨孩子的时候留下了眼泪,这是对自己的厌恶和憎恨。
而最后,凶手们会自我放弃,就如真凶一样,早已想好了怎么埋葬,等着别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警醒,自己是不是也会处在这样的憎恶和暴戾情绪中。
但是我觉得杰克曼在诠释的时候,暴戾和执着的一面刻画足够,但是柔软和挣扎的那面略显不足。
尤其是和孩子和妻子的那些戏份,本来应该可以有更好的台词和表演。
而他都是严厉和苛责的。
相比之下,吉伦哈尔的戏份安排使得人物更加立体。
吉伦哈尔同志有着辉煌的经历:从未有不破的案子。
出场镜头是和华裔服务员调笑生肖,这段其实就表现了他是一个相比更坚强的人。
能开别人和自己玩笑的一般都比死板的人要更有抗压的弹性。
虽然也经常把FUCKING放在嘴上,但是他很少大声怒吼。
他表现出激烈的情绪有两处。
一是当血衣哥在警局画了三小时迷宫后,哥哥终于HOLD不住了,进去狂殴,最后导致被血衣哥偷了枪自杀;二是之后不久他觉得已经不可能找到线索,狂殴键盘。
而这两处基本都是累积了良久之后的发泄。
血衣哥自杀后他叫法医的神色,动作,都演出了内心的激烈情绪。
他很淡定,对着家属的愤怒和怀疑始终不动声色,但相反他却是真有慈悲心的人。
这个在给父母们看血衣照片时候很容易看出来,也可以从最后抢送孩子去医院时候不断呼喊孩子的名字中看出来。
而这个对一个多年的警探其实并不容易。
还有一个精彩的表演就是当他发现真凶的丈夫那张带有迷宫项链的照片的时候,那个长吐气的表演,值得来回多看几次。
真凶的设计绝对太牛了。
当我发现这个端倪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就是杰克曼飚车打上门那会。
我真的被震惊了,一个面色白净的,带着魔法师圆眼镜的老大妈居然是这等变态人物,这个设置,哎。
反正我是很满足这个反转。
爽到了。
这个角色要注意她和杰克曼的第一次见面中说的那句:“我和我丈夫曾经十分虔诚”。
这个Were,就是一切的罪恶来源。
把一切寄托于上帝而最后却发现被骗了之后彻底堕落成魔头。
他们当年四处传播福音,想来也没少祈祷孩子健康平安,最后孩子却死于癌症。
“这些失踪的孩子,是我们向上帝宣战。
”片名的Prisoner,我的理解是:不要把自己交给任何人或者神。
不然,他们就是你的囚笼。
而黑人夫妇的设计虽然很路人甲,但是他们是真实的路人甲。
看着杰克曼做的事,不反对,不赞成,反正结果有可能有利于自己。
人性的自私一面是那么的真实的流露出来。
虽然片长两个半小时略长了点,但是没办法。
剧情片要做到让人来回咀嚼,一些细节就得交代清楚。
片中一些涉及到暴力的镜头,是必须的。
不然不足以表现丑恶。
结尾结的赞。
用另外一位豆友的说法,掷地有声啊。
好电影要有好的剧本台词,好的摄影,好的导演,好的表演,好的情节推进。
这些,在这本片子里都做的不错。
话说回来,中国的电影市场,我一直觉得问题不在于导演编剧制作人投资方,而是在于观众。
这有个过程。
今天在豆瓣上买电影票的时候,我发现电影院又增加了好多,我想,这总是在往好方向走,虽然还是慢了点。
囚徒:准备看《降临》前对导演有所了解,之前只看了《边境杀手》,于是找《囚徒》看,感觉错过了好多年,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悬疑电影啊!
那种节制和探寻,痛彻心扉又接近触及哲生存思辨的干净,正是导演的功力和追求。
超五星推荐给推理迷,有这种美感享受的,我回忆起来是阿根廷的电影《谜一样的双眼》,故事的魅力差不多,但处理上一个浪漫,而导演的节制有种伊斯特伍德的感觉,其实是他自己的专属风格,此公的电影都是硬桥铁马的真家伙啊。
换个角度,他是亲民一点的《绝命毒师》风格向。
故事非常扎实,更好的地方是在导演的节制之美,表演和色调节奏,都上佳。
自以为看得比较明白,看到有人在揣测剧情于是多嘴两句。
老奶奶是绑架小女孩的元凶地下室的尸体是老奶奶的老公老爷爷老奶奶和老爷爷从年轻开始就一直绑架小孩以报复社会弱智男是老奶奶和老爷爷绑架的第一个孩子Gyllenhaal采访的那个老大妈是弱智男的生母,老大妈声称绑架她孩子和杰克曼孩子的是同一伙人是直觉也是正确推断老奶奶利用弱智男把小女孩带回了家弱智男从头到尾大概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弱智男虐狗估计是被变态养大变态已成常态蛇男是老爷爷的粉丝(米国真的变态太多,人人都在混淆视听)蛇男跟踪到被害人家只为偷衣服杰克曼虐囚实在是罪不可恕其实我中途上了趟厕所,如有误会请见谅。。
内有关键情节,未看完电影者观看,后果自负!!!!!!!!
和韩国电影《追击者》一样,这是一部让我看了愤懑无力痛苦莫名的电影,可以被绑架,可以去破案,但是咱们可不可以不要这样无脑?
那位警察你的脑子里是不是都是那啥啊?
除了表面现象不会思考任何别的事情吗?
就会找到各种线索,麻烦放到一起看一眼好吗?
傻子被发现会跑你不认为有问题吗?
他的姑妈是上帝,说什么你都信吗?
傻子被放出来,你们不会去监视一下吗?
这不是应有程序吗?
傻子失踪了姑妈不为所动,你不觉得有异常吗?
发现带血的衣服,都不会先检查一下人血猪血吗?
诸如此类,实在不想说啦!
白瞎了我的杰克·吉伦哈尔!!!!
设置悬念可以,咱们编剧可不可以不要用设置这样脑残的警察来达到目的啊?
看了两个半小时,就告诉我因为警察的无能脑残,让一个傻子枉死,另一个傻子被虐待,两个都是被拐卖的无辜孩子遭受这样悲惨的结局,你不会内疚至死吗?
————————————————————过了些年回看这个,实在偏激了。
汗颜。
但是也不改了,曾经内心的想法,就放着吧。
厌蠢症患者慎看,男主警察就他么两个弱智,俩人就不能沟通一下,都他么自顾自行动,这他么导演有毛病吧,看的人一肚子气,这B片子里就没一个利索的人。
什么悬疑、惊悚压根儿没有,就看这倆男主跟两个傻缺一样,看的我直想打人。
节奏磨磨唧唧,其实案情也没什么复杂的,真的是今年看过的最沙币的电影了。
我就想问这B片子怎么能有8分?
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是加拿大近年涌现出的新晋导演之一。
我们所说的加拿大电影其实很多时候是指魁北克省的电影。
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但实际上除了魁北克省,其他地区都流通英语。
比起近邻美国,魁北克电影与同说一种语言的法国电影血缘更加亲近。
法国电影重视文字,直面哲学,喜欢毁灭性的爱。
出生于该地区的丹尼斯·维伦纽瓦在自己的电影中传承了这些的特质,其中《焦土之城》、《边境杀手》、《银翼杀手2049》等片是他逐渐为人所知的代表作。
虽然作品数量并不算多,但维伦纽瓦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影像风格和出色的故事掌控能力。
而《囚徒》则是他于2013年拍摄的一部作品,从影片的整体风格,就可以对丹尼斯的早期风格有一个大致的清晰认识。
可以说,这部作品,作为丹尼斯逐步进阶的实验性作品,蕴含了很多丹尼斯·维伦纽瓦作者风格的印记。
《囚徒》讲述了一个套中套的故事,在11月寒冷潮湿的宾夕法尼亚小镇,这是一个被森林环绕着、与世隔绝的地方。
凯勒是一名木匠,一次意外中,他的女儿安娜同小伙伴乔伊一起莫名失踪。
对于女儿遭遇的不测,心急如焚的凯勒向警方寻求帮助,很快,案件的负责人洛基就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位名叫艾利克斯的男子身上。
不幸的是,由于证据不足,警方不得不在四十八小时之后释放了艾利克斯,对警方失望透顶的凯勒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女儿的踪迹。
经验丰富的凯勒亲手捉住了艾利克斯,他希望能够通过武力获取关于女儿的讯息。
但在日益焦灼的对抗过程中,人性陷入到焦灼的状态,逐步开始慢慢沦陷和不分是非。
整部影片采用双男主的模式进行拍摄,失去女儿的木匠凯勒·多佛由休·杰克曼饰演,相信喜欢金刚狼的影迷对其都不陌生。
而电影中的警方案件负责人则由杰克·吉伦哈尔出演,杰克·吉伦哈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对角色的领悟力,善于利用细节来建立戏中人物,曾主演过《十二宫》、《夜行动物》、《破碎人生》等多部影片,而此次《囚徒》也是他与丹尼斯·维伦诺瓦继《宿敌》后的第二次合作。
而全片由《肖申克的救赎》、《007:大破天幕杀机》的摄影师罗杰·狄金斯掌镜颇为出彩,几乎可以感受到阳光很难照进来的那种潮湿的寒意,阴暗、昏沉的主体色调很好的烘托出了导演心中对人物堕落的冷眼旁观。
《囚徒》具有强烈的黑色惊悚气质,剧本选用双线并进的模式,分别以凯勒独自寻找女儿下落和警察洛基从案件独立视角出发追踪嫌疑人的过程,两个人物行动轨迹给观众带来了两种观影视角,由此对同一事件获得两种深入分析的可能性。
影片本身在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和经典影片《十二宫》颇为相似,在环环相扣中将人的劣根性层层拨开。
尽管制造了悬疑惊悚的氛围,但并没有因类型化本身而影响导演整体思想的表达,在凯勒一次次的追踪女儿的下落,最后锁定在一名叫做艾利克斯的男性身上。
编剧运用对凯勒情绪逐步的推进,给最后的爆发制造层层铺垫,凯勒代表的便是人性中的判断力和理性缺失带来的沉沦。
偏见和执念致使其最终变为自己的囚徒,而无法自拔。
在凯勒眼中,认定的既定事实是自我救赎的唯一可能。
导演很好地将两个人物作为对比,将警察洛基作为理性的反衬,掀开事实的真相。
丹尼斯·维伦纽瓦沉稳老练,以暗黑悬疑为载体,讲述人性的偏执与沉沦,不论是叙事节奏还是镜头掌控都做到了水准之上。
杰克·吉哈伦表现克制而又内敛。
案件的表面下隐藏着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好人是如何变坏的,其实每个深藏人性中的恶因缺乏自我约束而变得更加猖狂,《囚徒》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囚禁,倘若我们无法放过自己,难得自我救赎,那么每个人都会是自我内心的真正囚徒。
末尾响起的虚弱且断断续续的哨声似乎意味着囚徒的被解救及罪恶的终结,但罪恶留下的晦暗痕迹确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
影片在警探洛基疑惑与追寻的眼神中刹然收尾,这种开放式的结局留给了观者更多的思考空间与更悠久的回味。
可怜可悲的父亲腿受伤被囚禁在那暗无天日的地洞里,一如曾被他囚禁在黑屋中的弱智男亚历克斯那样惨不忍睹,回想起他暴虐亚历克斯时曾祷告希望上帝宽恕他犯下的滔天大罪,可他没有被宽恕,只能被关在地洞中忍受着病痛与更大的绝望,此时此刻更像是一种应得的报应。
TY蓝光补标
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的节奏好。
那就谈论一下这部电影的节奏。
从虐待Alex之后的每一个镜头都冗余拖沓的让人崩溃。
这种崩溃的心情实在太强烈了,以至于让我这种看电影几乎不到逼不得已、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都不会快进的人,在最后的半个小时里不得不快进看完整部电影。
这种感觉不叫营造悬念,这种感觉是你明知道下一秒你前面的人会迈出左脚,结果他愣愣的把这一步拖了1分钟才迈出去。
我无法表达我对导演的痛恨,痛恨他考验、甚至折磨我的耐心。
我想跟导演说,悬念不是这么营造的。
就像恐怖不是把你放到黑暗里几分钟一声不出,然后突然用超级大的声音吓你一跳就叫恐怖一样。
然后来谈谈这部电影所谓的探讨信仰对人起到的作用,以及人是否有权利超越法制去审判和维护自认为的正义的主题。
我觉得这部电影根本没有讨论这一切的基础,因为电影里的罪犯甚至根本称不上虔诚的基督教徒。
不是你说你信任上帝,你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也不是你自认为扮演了上帝使者的角色,你就真的具有高尚的品格。
从始至终,我觉得aunt和uncle都不是一对真正具有信仰的人。
他们信奉上帝,不是信奉大爱和善良,他们只是期待通过这种信任,可以得到上帝对他们的庇护,可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保护,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这种愿望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而是通过一种交换——我信任你,你帮助我,如果你不帮助我,我就报复你。
我觉得这种狭隘的人,这种纯粹在乎个人得失的人——这种人不配称自己是有信仰的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但是他们并非是;这种人,不论有没有信仰,不论信仰什么,他们内心中都存在一种邪恶,一种伪善,一种利己主义,任何的人文关怀,其实说到底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直到有一天,他们的家庭,只不过不幸运的承受了跟其他不幸家庭所承受的相似的痛苦的时候,在他们的祷告和之前的奉献,没有得到他们期待的回报的时候,他们背弃了自己曾经的誓言,暴露了邪恶的本来面目。
然后导演,或者说有些影评人,期待我从这里看到,有信仰的人有时候会做出更偏激的事情。
但是,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本就偏激的狭隘的自私的伪善的人,在一个契机下暴露出他们人性的弱点而已。
他们终于回归自我了。
他们终于不必再假惺惺的装作传递信仰和爱的使者了,他们终于找到释放自己邪恶和懦弱一面的借口了。
我读不出这是有信仰的人背弃信仰的过程,我读出的是一个伪君子回归邪恶的过程而已。
它完全不会带给我任何关于宗教的思考,因为从始至终,我不觉得宗教真正意义上走进过他们的心里,他们只是找到了上帝,想买份保险。
至于囚徒这个主题,我感慨于编剧的用心良苦。
他期待这样一部作品可以让我思考,"在意外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自己的心魔占领,怒戾之气无从宣泄,只能作出极端之事,这怕是最大的囚徒" 这一主题。
我确实可以感受到他想传达这种想法的急切。
但是我觉得他的这种讨论,远没有蝙蝠侠里面诺兰对法制的讨论深刻,甚至这种讨论,我已经在各种电影里面见得太多太多了。
因为缺少证据而被释放的嫌犯逍遥法外,最后被害人的家属或者爱人不得不选择自己对他施以暴行进行审判。
我看到有人拿这部电影跟“谜一样的双眼”来进行比较,但是我不得不说,在这方面的主题挖掘上,囚徒这部电影比“谜一样的双眼”差太多太多。
它没有带给我震撼,只是让我捶胸顿足的感慨,为什么警方不能和家属分享信息,为什么狼叔会这么自大,自大到拿女儿的生命冒险。
而终于发现关押女儿的老太婆的时候,又居然表现的极为克制。
与“谜一样的双眼”最大的不同是,谜一样的双眼,让我感同身受,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惩罚,什么是真正的正义,让我颤抖,让我同情影片里所有的人,让我甚至期待宽恕,觉得宽恕何尝不是一种自救。
而这部电影,让我痛恨狼叔的无脑和冲动,让我为警察的平庸抓狂,让我十分的不能理解影片中的每一个人,更谈不上思考了。
我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为一群无能无力的人思考。
我觉得都无法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同情,更谈不上很多观影者提到的震撼。
震撼在哪里?
震撼为什么Alex比特务都嘴硬,有了他这种事不关己还可以这么卖命、挑战人类可忍耐折磨极限的精神,或许抗战和内战早就结束了;震撼狼叔的无知自大和冲动,而在一个老妇人面前却丧失了之前全部的坚定;震撼警察的执着,不停的追踪没有一条正确的线索;震撼这个老妇人啊,明明是精神分裂,还硬要说自己是在挑战上帝的神权。
说到底,她的家庭只是千千万不幸家庭中的一个,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
丧子之痛实在是人类可以面对的最过难以接受的悲凉。
但是她无法接受现实、无法走出伤痛的懦弱,实在看不出跟信仰有毛关系。
她需要一个借口维系自己原本黑暗的内心,让自己的邪恶有所依托。
我觉得,恐怕世界上每一个恶人都有自己的理论,都从来不觉得自己是邪恶的,都认为事出有因,都是固执的,自以为是的,都在遵循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但是这一切跟信仰无关。
因为她如果不信上帝,她也会找到别的借口做同样的事情。
或许这一切发生都是必然,她生命里曾经经历的、受到过的影响、成长的轨迹、接受的教育,注定了有一天她会成为这样的人。
只不过痛失爱子,触发了这个必然,或者加剧了这个必然。
无关宗教。
无关信仰的丧失。
无关觉醒。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看完很崩溃,挠墙感、抓耳挠腮感、捶胸顿足感,都被编剧和导演恰到好处的唤起。
这种感觉比我看小时代来得更加强烈。
或许是因为我对这部电影曾经充满过幻想。
我觉得导演对节奏的把握欠缺,对主题的挖掘不具说服力,故事后半段太冗余,包括迷宫蛇男。
我至今不知道迷宫是什么意思,蛇是什么意思,猪头是什么意思,或许是导演想要制造多重反转的一个道具。
导演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毕竟一重反转已经被玩烂了。
再拍也很难超越电锯惊魂了。
但是我想说,导演,急功近利向来是成功的最大绊脚石。
我始终觉得,一次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就很难了,在技巧不够成熟的时候,想着一锅端各种复杂的哲学命题和悬念设置,会让人觉得抓不住中心,很困惑究竟要传达什么。
究竟要探讨什么。
究竟影片中的现象是一种必然,还是导演自己的意淫。
是一种社会问题,还是编剧的异想天开。
如果都是后者,我感觉我被导演和编剧玩了。
至于这部电影和“十二宫”的对比。
好吧,都有杰克•吉伦希尔的参演,都让人有看不下去的感觉,看着看着都会有想把鼠标放到进度条下面看看究竟还剩多长时间,暗暗期待,该结束了吧;结尾都没有留下绝对的答案等等这些共同点。
但是“十二宫”还是要比这部电影更成熟,虽然十二宫叙事更庞杂,线索更凌乱,时间更长一点点,但是大卫芬奇营造悬疑的能力还是更胜一筹,至少不会让我抱怨太多调查者的智商。
他在冷静客观的叙述,虽然没有答案,但是让人觉得可以理解,可以感受到它的真实,一个漫画家的执迷。
但是囚徒,实在实在实在节奏太慢了,这种慢表现的毫无逻辑毫无意义,只是单纯的拖延。
我还是想说,悬念不是这么玩的。
最后,这部电影还是有闪光点的。
比如休杰克曼的给力表演。
我看,好像有很多杰克•吉伦希尔的影迷,觉得他表演的如何如何给力。
但是抱歉,这部电影里我实在在他单一的表情里看不到任何让人感动的演出。
相反,杰克曼对于失去女儿的挣扎的内心,为了寻找女儿、遵循自己认为对的道路不得不对Alex施加虐待的挣扎的内心、看到照片里女儿沾满血迹的袜子表现出来的痛苦和绝望,都让我感受到一个父亲在面对女儿失踪之后的焦虑,痛苦,挣扎,责任感,无奈感,迷失感。
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父亲,一个冲动却让人动容的父亲形象。
尽管后面他见老太婆表现的克制与前面的冲动的对比,让我非常困惑,或许出于剧情需要。
但是这一系列对父亲形象的刻画,很饱满,很鲜活。
比较他之前的金刚狼2,我觉得这次出色的表演赢回了我对他的关注。
总之,编剧和导演的野心勃勃和雄心壮志,带给了我这次极其不愉快的观影。
看到很多很多人,都对这部电影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我希望这评价来自于内心真实的感受,而非豆瓣、Mtime和IMDb的综合评价,而非人云亦云。
这样,对待演员,对待作品,对待其他作品,甚至对于导演、编剧,才更加负责。
先说一下电影的优缺点!
优点一:各大主角演技大比拼,几乎没得挑剔,休不用再背着“金刚狼”的野蛮、动作包袱,更有了一份男人对于家庭的细腻和坚守;杰克也是大爆发,都几乎忘记了那个《断背山》里长相腼腆的大男孩;有人说泰伦斯在里面就是个酱油,没错,但从角色的性格塑造来说,这个酱油绝对成功;保罗作为一名新人,在各大腕面前的表现一点也不逊色,因为影片的前面,几乎很多人都会被他的表现带着走,这就是他的成功。
优点二:故事的逻辑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交代的也比较清楚,看懂的人基本能够前后串联。
缺点一:前面的部分有的长了,一步片子2个半小时,就算不考虑制作成本和观影时间,从故事的紧凑性来说,个人觉得最多120分钟。
其实故事的进展一直围绕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凯勒的继而不舍,一条是洛基的本职追查。
两条线索都是有意义的,也都最终指向了凶手,没有必要去比较凯勒和洛基谁更厉害,因为他们完全是不同的立场。
还是稍微解读一下。
凯勒是直线救人:alex — aunt - joy - aunt ,只不过第二次才弄清楚情况。
因为中间他还必须面对和警察躲猫猫。
洛基是曲线求人:alex - uncle - taylor - aunt ,最终通过taylor的迷宫画和uncle身上的迷宫找到结合点。
但这里有一个巧合,洛基本来只是想去通知aunt,alex找到了,却意外发现男尸就是uncle,一切迎刃而解。
还是从人物来分析好了。
洛基凭着警察的直觉先入为主犯了三个错误:1、认为牧师是鸡奸犯,他的话不能相信。
其实他说了一句很重要的线索:”他有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就是aunt,不过即使洛基追查这条线索也查不到什么,因为调查的信息反馈说,那个尸体的信息什么也查不到。
2、对智障儿童的同情,当然这是出于人性善的需要,以及他的逻辑推理(十岁智商的儿童无法实现这一切)。
但他没有再继续追查为什么ALex会开车,从他的家庭入手,不过有个那么厉害的Aunt,他也确实查不到什么。
但他也因此跟错了对象。
3、对凯勒的刻板印象。
他自以为就泰勒莽撞和报复的性格,可能做出杜撰出不利于Alex的言语。
也因此,当Alex失踪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就怀疑到凯勒身上。
正是洛基身上所具有的人的特点:先入为主、刻板印象、怀疑精神才充实鲜活了这个人物,都在情理之中。
有人猜想最后在正义和情的抉择中,洛基会怎么选择,是否会救凯勒。
其实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答案,他的原则性、正义和善良一定会将凯勒就出“囚牢”,即使他也相信凯勒不是坏人,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他已经看到了这个男人所背负的一切。
他可能也曾怀疑,凯勒会因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凯勒是不是个好人?
很多人都在争论。
个人觉得,毋庸置疑。
理由有三:1、当他伤害Alex的时候,始终没有用到铁锤,因为他无法残忍至此;2、当他开热水烫Alex的时候,他留下了无奈和痛心的眼泪,只能无力的跪在地上祈求上帝(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后再分析);3、对aunt的态度。
第一次去找她的时候,表现的很礼貌、谨慎。
在他眼里,她只是一个无辜的、可怜的老人,即使是抱着试探“迷宫”的目的而来。
这又是一次先入为主,老人总是弱者,是同情的对象,却从未想过,阴暗的心往往躲在最无法察觉的皮囊下面;第二次去Alex家,他已经有所怀疑,却单纯的将手枪放在工具箱里,因为他以为他女孩的绑架和老人无关,这都是“同情”惹的祸,最后只能乖乖就擒。
有人说凯勒有冲动无脑子,这必然是曲解,他会Alex的行为不是无端的,因为Alex给出了很多关键信息(第一句对话、虐待狗狗、改词后的儿歌),他只能从他下手,只是他也无法预料,Alex非但不是凶手,也是可怜的受害者。
说到Alex,用可怜这个词都无法表达程度了。
他就是被访者26年前失踪的儿子,从小就受到惊吓和恐吓,尽管智商停留在十岁,但他没有忘记他是谁,所以他在痛受折磨之下,他说出来了,我不是Alex,我只是想跟他玩,但他一直没回来。
他是谁?
他就是那具尸体!
所以可以推测,uncle死之前,不是一个无血无相的人,他有负罪感,他想回头是岸,所以去找牧师忏悔,从而一去无回。
但至少能知道,uncle至少比aunt对Alex好,所以他等着他回来跟他玩。
Alex本来是想救那2个女孩的,所以他才说出了“我离开了她们才哭的”,但当aunt在场,他没法继续,这一句话,aunt应该听到了,所以她迅速的将Alex带走。
更明显的表现在洛基去求证Alex是否说过这句话的时候,洛基本来只是想用他aunt来威胁alex,好让他讲实话,却阴差阳错的让他紧闭了嘴巴,因为他想aunt收到牵连,同时,他不说的原因还在于,aunt离开的时候强调,我就在房里!
(你说什么我都能听见)赤裸裸的威胁,而在洛基和观众看来,以为是安慰alex,让他不要怕。
再回到最初,警察追alex的时候,他为什么要逃?
逃不掉的时候,宁愿自杀(开车撞树),这有几种可能:1、他不知道追他的是什么人,会不会伤害他;也因此,在警察局他不敢乱说话,因为他无法知道他们是好人,特别是他们对他粗暴的行为。
2、他想指引警察去他家,以便就出女孩。
(如果他死了了,警察肯定会去他家调查)个人觉得第二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他智商不够。
总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一枚!
在来看另一个悲剧——变态蛇男泰勒,被虐待惊吓到只会无止境的画迷宫,只为他心理只想一件事,逃出迷宫!
对于他为什么把蛇锁起来,又有小孩的衣服,应该是他在aunt家所受到的遭遇影响,他在模仿那对夫妇的行为,小孩衣服是照搬照抄,没有衣服就去买就去偷,没有血就用猪血代替。
警察从他家搜出来的小说只是个幌子,没有啥关系。
他应该和现在的aunt没有关系,而不是aunt的指使。
他的行为是童年创伤的结果,他应该看见过夫妇埋尸体,所以他也效仿,将过程再进行一遍,以2个假娃娃来替代2个女孩。
而他自己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凶手,他只是这样去做。
最后回到牧师,典型炮灰一枚!
他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他无法说,处于牧师的职业道德,他能说的也只是只言片语,而洛基还不相信他。
这下扯到上帝了,在整个片子里,上帝是一个什么角色?
相信明眼人不难看出来,甚至让我会揣测导演或者编剧的宗教信仰,至少在本片中彰显的是,上帝就是个笑话!
请看理由:1、牧师为了秉持上帝的教导,以小恶(紧闭uncle)代替大恶(出去继续杀人),结果就是自己身陷囹圄,还百口莫辩;2、凯勒在最初就一再告诫他儿子,人只能靠自己,也因此,他是一个实在、给人安全感、未雨绸缪的人(他家的地下室)。
但在他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却跪在地上祈求上帝,人总是在绝望的时候,才怀着侥幸的心态去信仰上帝。
结果是,上帝什么也做不了,最后还是要靠自己,靠那份继而不舍的坚持。
3、无数的邻居在空地为女孩们祈祷的时候,一个嫌疑人出现了,还以为是上帝显灵,指示方向,却是个反方向。
4、所有的恶源就在于“向上帝宣战”!
因为夫妇的孩子没有了,他们能追究谁?
只能是上帝!
以挑战上帝之名伤害其他的孩子,死变态!
无数的信息显示,上帝就是一个笑话!
剧中这种调侃上帝的基调不得不说幽默、诙谐,只是不一定每个人都懂!
我喜欢。
最后还有一个亮点,在于口哨!
我也猜到是那个口哨(joy在anna家的时候帮她找到了口哨,她带着身上,被困在洞里的时候遗落)救了凯勒
《沙丘》导演维伦纽瓦的英语处女作,宾夕法尼亚州两个家庭寻找被绑架孩子的故事。
亚伦·格兹考斯基的丰厚曲折的原创剧本,狼叔和杰克吉伦哈尔职业生涯的最佳表演,将这部电影拱上《十二宫》《神秘河》的level。
一部沉着到敢于拖延的电影。
用现实主义功力拍摄的犯罪类型片,凡出场的没一个纸片人物,个个扎实,颠扑不破。
维伦纽瓦的写实功力强到可以信手用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的三维立体多面性格来充实电影的质地,让它充满生活的实感。
电影有一种长篇小说的厚重坚实,从中抽取或掉落出来的任何一叶都七经八脉,由来有自。
科恩兄弟的御用摄影师罗杰·迪金斯贡献了灯光教科书级别的摄影,是的没错,一向认为电影摄影的至高就是用时间消弥灯光于无形,同时又给“看见”保留充裕的层次和空间。
有大卫·林奇的黑暗,但更从容,触探了我们深不可测的内心中的明与暗、善与恶、道德、信仰、正义与暴力之间的不等式。
总之,不要把自己交付给任何人与神,否则,你将变成祂的囚徒(171)。
丹尼斯·维伦纽瓦肯定不够爱他家好基友杰克,给了这么一个叙事作用不大的角色。试图在好莱坞暗黑系犯罪惊悚类型片的套路里玩出新花样,宗教元素和双线叙事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终究还是在商业类型片的套路里折腾,没能跳出桎梏着实可惜,好在导演的节奏掌控和镜头调度颇具大师风范。★★★☆
看起来总让我想起了美剧谋杀里阴雨绵绵的西雅图,整体氛围都很像,失踪的女孩,压抑的家庭,抓狂的父亲一反常态。节奏很对,几段波折扣人心弦,结尾耐人寻味。吉伦哈尔最近片子不多,这部演的真好。
拍的挺好,但不对味
前面一个半小时堪称杰作,后面越接近真相,越显露疲态。总拿维伦纽瓦和诺兰比,两个都算是作者型商业导演,只是诺兰更偏商业,维伦纽瓦更偏作者。所以,维伦纽瓦要更尴尬一点。诺兰是用作者性加成商业片,而维伦纽瓦却是用商业元素破坏了作者性。还是有点可惜了。不过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牛蛙。期待他的《沙丘》。
毒蛇童衣迷宫挂坠私刑,就像在滂沱大雨里开车,雨刷再频也看不清前路。维纶纽瓦延续《焦土之城》影调风格,晦暗阴霾潮湿,紧张气氛营造无可挑剔,彻骨的寒意仿佛都渗出电影之外。剧情排布让人遗憾,女孩的回忆、凯勒被扔进地洞都出现太早悬念全无。把一切拍太透搞得最后吉伦哈尔听到哨子声都显得好假。
这个世界上能把B级片拍成高端文艺片的人不多,阿尔莫多瓦、大卫芬奇、伊斯特伍德,现在多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有人说这片摄影很牛逼对导演帮助很大,但请竖起你的耳朵
开头的猎鹿、主祷文中“三愿”引用,都为营造宗教氛围,可惜线头太多,精简更好,不如扎实拍一个惊悚故事,无需从宗教体验剖析变态,BT就是BT;杰克·吉伦哈尔表演很棒;十余分钟时的雨夜捕弱智,摄影赞;几个反转略花哨,但的确很抓人;从黑人女孩逃生起急转直下,煽情过分。
可能看犯罪心理看的太多了,感觉也就是犯罪心理的其中一集而已。
确实容易让人想起十二宫或者神秘河,凶手也确实很容易猜到,摄影是亮点,大多数时候阴冷,雪中飙车那段又酷炫但并不与整个片子脱离,结尾倒是蛮喜欢。其实Melissa Leo 和Viola Davis表演都很出色,可惜不捧,不然女配提名也是很deserve吧。
忠奸善恶,人人皆是囚徒,又是他人的狱卒。人跟人之间所能传达的暖意,抵不过现实困顿带来的酷寒。生活是不能经事的,再小都不行,否则那巨大碎纸机的利齿间,可以叫幸福、安全、信赖在一瞬间碎成齑粉,而你连犹疑,连愤恨,都显得苍白衰朽。其实我们谁不是在那广袤的沼泽上呢?尤其这些日子,看惯人祸越过自然法则蔓延,都不需要有所谓反派去挑衅信仰的终端,你也会知道,真有上帝的话,也拦不住群体的魔怔。四星半。(标记「想看」快九年了,写牛蛙和《沙丘》时就差它跟《焦土之城》未补,片子倔强地躺在电脑始终紧张的空间里,可算是豆瓣日历给了优先权。片中许多配角,后来都有很强的发展态势,小丑的手下在解谜,谜语人形如小丑,而老吉角色姓洛基,未来他将一身绿色加入漫威。)
味道很对,那种黑色、压抑的感觉,罗杰·迪金斯再次加分。案件只是引子,内里是何种情况下,普通人才会变成恶魔。杰克表演很出色,金刚狼仍是咆哮党。剧情确实略长,故事可以讲得更精练、精彩
垃圾电影。白费了一堆演员。。。。别听人吹演技什么的,这片子的演员演技和剧情是对不上的。警察演的像个痞子,动不动就歪嘴笑,还跟服务员调情。狼叔演的以为自己是个超级英雄,随便抓个嫌疑犯就动私刑,片尾还单枪匹马去找罪犯,不带警察玩结果进去就被控的死死的,无法变身的感觉很难受吧……全程扑克脸和凶神恶煞脸来回切换,这也配叫演技,某些粉丝真是够了……剧情就不提了,所有人都是弱智强行装做罪犯悬疑片……美国警察这智商,哎,纳税人养着确实辛苦。
漏洞百出。
人均囚徒,剧情上很多坑都没有圆,迷宫,房车男单独对男主说的话,蛇,猪血,好像一堆为了悬疑而悬疑却没有收束的散乱碎片拼凑在一起,意义不明
【A】雨夜飙车那一段实在是太炸裂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另一部《我们拥有夜晚》的雨中追车段落,再次感叹《法国贩毒网》所贡献的万能追车调度模板。但就视觉效果和情绪释放层面来讲,《囚徒》更为直白也更加高效:雨与雪的混杂彰显速度感的存在,针对光影环境的创造与捕捉是视觉奇观的构建,而浅焦镜头的运用则将观众情绪完全点燃。对狄金斯已无需更多赞美,而对维伦纽瓦而言,他已证明自己是10s最耀眼的好莱坞主流导演。
好久没看到这种酣畅淋漓,暗黑意象横生的悬疑片了,叙事自成一体,有大师讲故事的气质,但是最终囿于商业,真是差一点就成大师级作品了,休杰克曼从影最佳作品,毫无疑问!
红哨子丢了女儿,又让父亲得救,故事太精彩了!形式也做到极致,救赎与信仰交错,肉体与灵魂的折磨在监禁者和被监禁者之间来回拉扯,完美的作品!
拖沓,两位主角都智商堪忧
天呐,其实可以再精彩点的啊啊啊啊啊还算吸引的题材足足讲了两个半小时。压缩成1个半就好多了
吊诡的是,这反而是痴迷于宏大叙事的维伦纽瓦最成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