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每分钟120击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心动120(港),BPM(台),心跳120,120拍的节奏,120 Beats Per Minute,BPM(Beats Per Minute)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诺德·瓦卢瓦,阿黛拉·哈内尔,安托万·赖纳茨,阿里尔·博伦斯坦,费利克斯·马利陶德,阿罗伊斯·索维奇,西蒙·博尔加德,梅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每分钟120击》剧照

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7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8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9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0

《每分钟120击》剧情介绍

每分钟120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彼时艾滋病肆虐,一个名为“ACT UP”的民间公益组织走到了公众的视线之前,其中汇聚的除了同性恋群体外,还有身患艾滋病等待着医疗救助的病人们。组织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过激的社会活动来激起民众和政府医药部门的关注。 内森(阿诺德·瓦卢瓦 Arnaud Valois 饰)是刚刚加入了组织的新人,在这里,他结识了名为西恩(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饰)的活跃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西恩身患重病,病情在不断的恶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积极的投入到了抗争的潮流之中。在此过程中,内森的角色从一个情人渐渐向照拂者转变,他对西恩,以及对ACT UP组织的感情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黎明破晓前黑色五叶草剧场版魔法帝之剑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希望沟壑灰色的灵魂流星蝴蝶剑新飞越比佛利第五季毒枭:墨西哥第二季乌鸦寒季之火反击少女明日方舟:冬隐归路我家真快乐摩门教徒谋杀案大魔术师奥菲斯恋歌帕罗尼秀!万圣特辑!火星一号河谷镇第一季桃花期黄昏的清兵卫长安伏妖皮特·戴维森:死党齐搞笑泰山2一拳超人第二季OVA3锦月藏心笨贼别跑冠与锚孩子做的事山海伏魔·追月

《每分钟120击》长篇影评

 1 ) 不想起题目

许久没听到法语了,今日看这部电影时竟然有点怀念,当然,我的法语水平直线下降。

这部电影令我开始反思的点其实是,不同的语言所配合的肢体动作外加面部表情,可以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甚而这种感受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

以前在法国的时候,总觉得法国人给我一种天生的骄傲感,令我很不舒服。

这种骄傲来自于很多方面,我相信大部分在于他们文化艺术层面的历史。

法国人讲话自带一种腔调,一种无所谓的气质,搭配一种天然的臭脸,真正是让我随时很想给他们来一拳(脑海里浮现他们说mais ouais 这句话时的表情,搭配白眼)。

不过说实在的,我倒是也很喜欢用那种惯有的冷漠脸与白眼对待别人。

我学法语时,老师说法语的语法十分严谨,所以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才选择使用法语,学习法语可以使你思维更加严谨富有逻辑,事实证明,个体差异太大,至少我没觉得自己逻辑能力有增强。

他们的思辨能力是令我佩服的,不会按照既成的逻辑和你给出的东西去随意相信,而是对任何事对任何人抱有怀疑。

法国人随时都可以跟你辩论起来,他们太容易不屑于他人的想法了,他们拥有自己的逻辑,很难听得进别人的建议,更难试图用他人的逻辑思考问题。

这种固执让我厌烦,但这种执着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的确确更容易让很多事情显得自然,是东方文化达不到的自然。

东方文化注重含蓄婉转,偏爱“犹抱琵琶半遮面”,重要的是没讲出来的那半句。

东方文化更在意不去驳人面子,不激辩倒显得尊重。

我看这部电影时,我明白这是东方人拍不出来的片子,只有法国人拍的出来,并让其不显得别扭。

我甚至觉得很多个片刻根本不是在表演,只是真实流露罢了。

比如性爱,我从来只在西方人的性爱表达中看出真实;比如当他们站上街头狂欢时刻激情的流露,再比如他们因为观点不合愤而挺身彼此剑拔弩张,那些微小的面部抽动,时刻令我,一个普普通通的看客,明白这根本像是一部纪录片。

这一点上,我明白只有西方人做得到,东方人拍出来,只能用“表演”这个词,但放在法国人身上,就只是表达情感而已。

此时又让我想起与这部片子拥有相似的剪辑手法的另一部电影,《阿黛尔的生活》。

再来,我想到激进者这件事。

我不是一个喜欢暴力手段与情绪表达的人,常常明白太过于激烈的情绪表达,最后结局往往是无用,继而后悔。

片中这群青年,他们冲进研究所,用血袋砸向人群,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刻,我内心在想,是不是可以换种方式,是不是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用情绪,他们的表达方式,才招致越来越多的污名,以为这个群体总伴随着混乱,反复,甚至肮脏不屑。

同时我更明白,拥有我这种想法的人,自然是当不了改革者的,往往先驱们都不太会自我反驳,激进者们是坚定不移于自己的信念的。

这样的片子,可以多拍一点的。

 2 ) 虽然光芒转瞬即逝,然而发着光的我很美丽吧

油麻地的百老汇中心是HK小众影片的汇聚地,每年都会有LGBT电影的集体展映,这部片子跟朋友已经因为各种原因错过几次,正巧元旦放假,朋友一大早从深圳跑过来,就为了这一场电影。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部电影的上座率非常之高,我们旁边有异性情侣、有只身前来的50岁大叔、有头发花白慢慢悠悠坐在第三排正中间的奶奶……这是一部艾滋病主题的电影,却哀而不伤,极尽物哀之美。

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在虽不多见但也不乏涉及的艾滋病主题电影中,罕见的把镜头对准了艾滋病群体和社会/运动,对我而言,这是第一部让我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去窥视、去了解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影片给我的感觉,是疏离而隐忍的。

即便片中大家的抗议方式看起来非常的激烈,可影片始终带着一种礼貌而克制的疏离感,用理智的态度辩论、平静的展现死亡,生活中残酷的部分轻描淡写,只是用尽全力的去生活、去为他人争取活下来的机会……一如带菌者们对待他人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也是让人心痛和肃然起敬的。

片中用很大的篇幅来展现协会的内部会议(旁边的大叔打起了响亮的鼾声),可这看似冗长的内容,却成为了影片的内核:既借会议这个场景刻画人物群像、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人物心态状态的变化;又用辩论这种方式极尽可能的展现了群体内部的每一种观点、把事件相关的各方(如药厂方、艾滋病协会方)放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立场上。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设置,一部电影想要在有限的篇幅中细致刻画多个角色是很难的,想要尽可能的展现所有观点更难,这个场景解决了同时刻画多个形象的问题,还最大程度把所有想表达的观点淋漓尽致的吐露出来,而且调度、镜头、构图都无需挑剔,可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巧思。

另外辩论这个形势,不但突破了我们对于带菌者既定的想象角色,让我们知道他们是不仅是客观理性的,还是充满生命力和积极自救的(包括为了看懂实验报告自学医学);更让人感受到影片的客观性:它给予药厂代表跟群体成员们面对面接触的机会、给予他们“说话的权利”而不是仅通过成员的激烈反抗去单方面的、侧面的描绘药厂方的形象。

除此之外,影片的美体现在了方方面面,画面、色调、符号都不无亮点。

看完电影情绪和思维都是乱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镜头大概有6个:第一,成员们在迪厅蹦迪,灰尘甚嚣而上,镜头推进、再推进,模糊的背景一片深蓝,而灰尘的鳞片却闪闪发光。

在迷幻的画面中,纷飞的光斑似乎汇聚成了一朵花,再次变焦叠化以后定睛一看,却是病毒的显微画面。

多么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镜头啊,他们肆意挥洒着汗水的同时,病毒也在悄悄的感染着他们为数不多的T4细胞。

在那里跃动着的每一个人都是散发着光芒的浮尘,他们的生命之花美丽却危险。

第二,面对高中女生说出“我不会得艾滋病,我又不是基佬”的歧视性言论时,在阳光灿烂的广场上,Sean没有任何的反驳,只是微笑着吻上了他面前的Nathan,这是这段阳光下情感的开始,也是他们无声的反抗。

第三,同性恋游行上,身穿粉色短裙手拿粉色彩球的Sean,在漫天飞舞的喷花中一边喊着口号一边起舞,慢门下他的笑容极富青春和生命力,美得让人不由得跟Nathan一样炫目。

第四,Act Up成员之死(实在记不起名字了)仅用2个场景数个镜头就带过了,对于这样一场死亡,没有着力去刻画角色的痛苦,只有一句“我不能呼吸了”的台词和他平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镜头,而直到叠化出来Act Up举着他的遗像游行的镜头,我们才知道这个人物已经去世,镜头里只有肃穆的人们、黑白的遗像、车里的鲜花,镜头非常干净却充满了张力。

第五,Sean入院后,有一个蓝天的空景,看到的时候还在奇怪构图怎么这么歪,看到的蓝天都不是完整的,还带一部分墙壁,但镜头一转给了Sean一个近景才知道:这就是躺在病床上的Sean看到的蓝天,对他而言,外面的世界只剩这一方不完整的晴空,天空的颜色蓝得刺目。

第六,艾滋病日当晚,Nathan和Act Up的成员集体躺到,身上盖着十字架样的标语板,这是一场安静而肃穆的抗议,仿佛一场大型葬礼。

躺在地上的每个人都面临着死亡,而他们在人间炼狱中用生命去争取活下去的救赎。

那天晚上,垂危的Sean的眼中,塞纳河被染成了红色。

影片的最后,Act Up冲进宴会撒着Sean的骨灰,电光火石间,又回到影片前面大家蹦迪的画面,鳞片折射出光芒,光斑影影绰绰,这次再没有病毒的出现,大幕一黑,戛然而止,没有任何的片尾曲或音乐,演职人员表的字幕就这样滚动出现了,静默地、肃穆地滚动着,虽然语言不通几乎看不懂,可是它仿佛成为了一种哀悼和一种警示,敲打着我们的内心。

这也是我第一次被片尾字幕震撼。

影片结束后,我跟朋友一边哭着一边走出影院,她说:最后那一幕是不是就是他们在死亡来临时的最后的感知。

我不知道死亡来临的感知是什么样子,但如果真如画面这么美,那一定让人能够获得瞬间的满足。

而我百感交集到不知道说什么,只能哽咽跟她说,这太美了。

哪怕是甚嚣尘上瞬间灰尘在灯光下折射的光芒,都让人感受到生命之美。

突然想到我喜欢的野田洋次郎的《萤》的歌词:“虽然光芒转瞬即逝,然而发着光的我很美丽吧”。

最后,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观众,可是在资本遥控产业的现状下,这部无冕之王的影片给了我一个归属感:这才是我学的电影,这才是属于我们的光影世界。

 3 ) 关于性教育 性知识 性行为的随想

看完《每分钟120击》后 我突然从影片里想到中国性教育的问题 你的父母有教育过你性知识么 有安全毫无保留的告诉过你如何正确有效的进行性行为以及防范么我可以很自信的说 从小到大 我父母从未和我说过一点点的性知识 更别提那些关于同性行为的任何话题父母给我的感觉是 在高中之前 你必须好好学习 不可以早恋 然后在上大学后 说我可以处对象了 毕业工作后 又会问我什么时候找个女朋友 给他们生个孙子这整个过程看似很平常 也可能是大多数人所经历过的 但这个过程的诡异之处在于 父母在高中前从未和我说过哪怕一点点性知识 但却在我工作后问我什么时候能给他们抱上孙子或孙女 如何生孩子 男人和女人之间要发生什么才能产生一个新生命呢?

父母把最隐私 隐晦 但也最重要的过程给模糊掉了 那就是性行为在我看来 很多父母仿佛在默许你:可以在我们看不见的情况下 去看黄片或者AV电影 但是不能让我们看到 因为我们也很难为情 不好意思教你 因为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你也这么自己悟吧 然后上了大学后 父母就好像会默认你可以发生性关系了 自然而然工作后就可以抱上孙子或孙女了这些话说出来诡异 但无数家庭都是这么做的而且从这个角度看 日本AV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无数人的性启蒙来源 这些电影刺激着青春期的青少年 尤其是初中生开始 身体发育快速 这些关于身体的性知识老师很少教 父母也根本不会说 那谁来教?

谁会去和你说 男生身上尿尿的器官不叫小鸡鸡 叫阴茎 谁会和你去说 女生身上尿尿的器官叫阴道 我个人觉得这些极其隐晦的知识其实都源于生殖器官所在的位置非常隐秘 这些生殖器官没有骨头保护 全都是神经系统 在人体中非常脆弱 而且要看到一个人的生殖器官必然要全身裸露 这本身就会加重人的不安全感 从而让无数父母无法有效教育孩子说实话日本AV电影我也看过 小时候只当这是黄片 甚至会想要模仿里面的剧情 但长大后慢慢了解 这些AV都是人拍出来的 是经过设计的 无论男优还是女优都是演员 关于两人的一切 包括性行为 动机 行为 情绪都是人为设计过的 这种东西如果给刚处于发育期的孩子看是很危险的 有的人会潜意识的模仿里面的剧情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学生都知道什么是插入 内射这种很隐晦的词语很多人都说中国最缺失的是金钱教育 性教育 死亡教育 但金钱教育和死亡教育都可以通过言语和行为进行表达 而性教育不同 它很难通过细致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表达 因为这个行为本身就非常隐私我依然记得初中时上的唯一一节关于生殖器官的生物课 那节课很多同学都很不好意思 老师找女同学讲课文也脸红的不行 男生也是如此 我知道那时候很多男生都看过黄片了 但在正面面对这些东西时 反而不好意思了性教育是教育一个人如何来到这个世界 以及教育如何和另一个人享受性爱以及生育新生命的知识 我个人觉得这种知识是非常伟大且正常的 但太多的人都是通过色情电影了解到的 这里面映射的是整个教育环境的固化 老师 父母 孩子都被固化在了里面不过现在网上聊性教育的内容开始多了起来 我觉得很开心 我希望更多人能从小就了解性知识 并学习如何防范和使用避孕套等工具只有这样的内容多了 正确看待这些文化和知识 哪怕它很隐晦 社会的进步才能更好的彰显出来 如果父母不好意思教 老师一口带过 孩子从小只能通过色情电影学习性知识 这是非常悲哀的

 4 ) 爱,疾病,死亡,与抗争

每分钟120击 (2017)8.32017 / 法国 / 剧情 同性 / 罗宾·坎皮略 / 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阿诺德·瓦卢瓦一首关乎爱、疾病、死亡与抗争的交响曲影片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巴黎,那是一个被艾滋病阴影笼罩的时代。

全世界范围内,因艾滋病而死亡的病患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00多万,而且感染人数仍在飞速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巴黎的一个抗艾组织挺身而出,他们通过集体行动,唤醒大众对患病群体的关心,并迫使政府和医药公司正视问题。

这是一个为艾滋病患者发声的组织,他们不求治愈,但求人们能给予这些病患更多的关爱与尊重。

而90年代比较流行的house music,这种音乐的拍数正好是每分钟120次。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灵感是否脱胎于这种音乐,但是这种音乐风格它自身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的氛围,是可以完美体现了影片中同性恋群体在艾滋病危机中的生存状态和抗争精神的。

每分钟120次的心跳,既是lgbt群体面对困境时的紧张与焦虑,也是他们坚定抗争、追求尊严与生命的节奏。

电影的叙事方式极具诗意,无论是蹦迪时灯光里的尘埃,还是游行时粉色的啦啦穗飘扬,都给人一种宁和的悲壮感。

而影片中对死亡的描绘,更是令人震撼。

当塞纳河水被染成暗红色的警示,当逝者骨灰如复仇的烟火洒向敌人的盛宴,这一切并非仅仅是同志情感的探索,而是一部揭示边缘群体力量的街头政治巨作。

《每分钟120击》不仅揭示了艾滋病患者的困境,也展示了同性恋群体在社会边缘的抗争和自我认同的觉醒。

影片中的每一个冲突、每一次抗争,都是对社会的偏见和不公的挑战。

而影片的成功,也离不开其出色的演员阵容和精湛的导演技巧。

这部电影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99%,这足以证明其受到的广泛赞誉。

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只能说《每分钟120击》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一部时代的呐喊。

在艾滋病无法得到有效根治的时代,在死亡驱逐着鲜活生命的恐怖下,艾滋病人的心跳仿佛每分钟都在加速,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他们不得不以更快的节奏、更坚定的态度去抗争。

他们的每一次心跳,都是对不公命运的反抗,对生命的热爱与坚守。

 5 ) 尘埃与光斑

(文/杨时旸)《每分钟120击》错过了戛纳金棕榈,让很多人惋惜,就像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那舞曲的强劲节拍以及血液敲击心脏,每分钟120击的鼓声——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故事,有关于权利、政治、斗争以及摒弃偏见与身份认同。

“同志”和艾滋病题材的佳作屡见不鲜,如果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泛起的是涟漪般的柔情,更多的甚至是无关性别的爱恋与初见,那么《每分钟120击》则粗粝得多,它只注视“同志”内部的激情,间杂着死亡和绝望,其实,由于题材原因,这部电影有时会让人想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同样的与艾滋病斗争的故事,同样有关争取权利与打败偏见,但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直男的眼睛从外部向内打探,而《每分钟120击》最典型的特质则是从内部窥探内部,同志圈子内的视角,圈子内的故事,圈子内的隐秘心事与外界不知的细节与况味。

所以,有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这像是一部纪录片,有人举着摄像机不加干预地走进了他们的集会现场和活动中心,看着他们赞同时打起响指,反对时响起嘘声,在街头高声呼喊,对着他们认为虚伪的人和公司扔上一包猩红的假血。

从这个角度上讲,与其说这是一个精心编织的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让外界得以目击他们真实境况的机会。

这个故事被分割为前后两段,前半段展示群像,后半段聚焦个人。

1990年代初,巴黎的抗艾组织Act Up努力用各种方式唤起公众对于艾滋病的重视,他们和药厂拉锯,到学校宣传,在街头呼喊,而与此同时,组织内部的新加入者Nathan与其中的激进成员Sean相爱,并且陪伴着Sean在斗争与爱恋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绝大多数人对于“同志”只有态度,而缺乏细节上的认识,徒留下政治正确语境下的虚泛口号或者偏见驱动后的极度鄙夷,在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一群“异己者”,最多只不过是供自己表态的客体,而不是一群和性多数群体有一样欲求的普通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分钟120击》并没有故意介入某种态度,而是选择让细节轰然而至,它客观、真实地描述那些人的炽热,努力,而与此同时,也不加掩饰地展现他们的幼稚和自私,所以你能看到他们在骄傲游行中的大放异彩,也能看见他们在平日会议中的怒目相向,甚至,在很多拉锯和表态的场合里表现出了反理性的态度——他们也是普通人,和异性恋一样,时而勇敢时而懦弱,有些人秉持理性,有些人会被情绪控制,当然,同样,他们的爱情中有专一也有谎言。

相较于描述个体故事的后半部分,它的前半段看起来更像是某种政论片,用正面强攻的写法直接描述Act Up的一系列活动。

影片开场,他们吹着哨子闯入了一个演讲现场,那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基调,一群年轻的、穿着牛仔裤的HIV病毒携带者,冲着一群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中年“体面人”发起了攻击,他们想拆穿遮蔽物,想发出声音,一切由此开场,它在总体上关乎于一个少数派群体与社会坚固现实与长久惯性之间的对决与对峙。

这个伴生着疾病、痛苦与死亡的故事,却有着昂扬的节奏和高饱和度的色彩与光亮,它极少出现那些晦暗和灰白的时刻,即便某个人在叙述自己染病的过程,即便最终还在讨论一场丧礼,但呈现的方式仍然是平静的,它少见沉郁和哀婉,也没有自怨自艾,顾影自怜,更多的却是饥渴地享受生活与当下,以及竭尽所能的为权利斗争,这些随时可能走到生命终点的衰弱者却有着难以想象的蓬勃生命力。

而在群像之外的个体的爱情故事中,能读到的也和那些男女爱恋毫无差别,衰弱的Sean对恋人Nathan说,“很抱歉让你成为了那个人。

”那个人,指的又是什么?

或许是说,那个看着自己的恋人走向死亡的人。

他们的每一天几乎都在爱欲与死亡的边界上,而他们却愿意高举起彩虹,狂欢和呐喊。

这故事中那几段跳舞的桥段中闪烁灯光下到处是光斑与尘埃。

这几乎就是这群人的写照,散落在各处,沉默无闻,却时而闪烁耀眼。

 6 ) 性就是生命力,是我爱你

你知道自己是无法在夜里入睡的,因为你竭力压制在最深处的恐惧和痛苦正哀嚎着捶击着你的心脏,它们快要撕开血肉喷涌而出了,你寻找慰藉,问:”你今晚能来我家吗?

”“好。

那我们要做爱吗?

”,你回答:“当然。

” 但在与他人身体交缠时你无法克制的崩溃了,号啕大哭,那是绝望,你看我爱, 或不爱你都没有办法了,总之你再也不会回来。

此时此刻,你多么希望他还在那里,哪怕病入膏肓,哪怕苟延残喘,你知道这个愿望太自私,可是你就是想他还活着,想再去触碰他长满脓疮的身体,想吻住他的嘴,用舌头抵住他的痛苦,用手将他的欲望唤醒,性就是生命力,你要他知道你们都还活着。

My love, I want you to live , and I want to be alive.

 7 ) 他们无暇他顾

【跟这部电影没啥关系,我就看到一文,然后瞎说一通,豆瓣能设置浏览权限就好了。

】豆瓣上,九只苍蝇撞墙“2017十大最想喷的电影”说这部片子乃至于当代同性电影最大的问题是重视事件,忽视人本身,容易沦为政治新闻专题片或意识形态的的战场。

我想了想,这么说也不能算错。

同性电影的内容指向、人物上向来都薄弱,立意较窄。

这部片子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代表的一大票纯爱电影,立意更窄;《周末情人》这一类电影试图将这群人还原为普通人,讲述生活;《湖畔陌生人》、《阿黛尔》一类以各种方式探讨人性。

后两者似乎是这类电影走出困局的一条出路,但也难免曲高和寡,孤掌难鸣。

问题是,无论哪一种,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政治性。

艺术来自于生活,目前世界上,或者说国内吧,同性恋人群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在我的经验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姿多彩”,没有丰富的人物价值取向。

他们的实际生活的面向其实真就这么窄。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同性婚姻政策,二次元和腐文化大行其道,整个社会看似十分宽容,但都是糖衣炮弹。

且不说这些是否只是一种对这个群体的“消费”,就说群体内部,只要下凡到各大聊天软件里,唯一的主题只有约炮,约炮只有颜值和金钱。

无论是北上广名媛,还是大山里的人民,无一例外。

那为什么形成这样一种及时行乐、纵情欲望的氛围呢?

当一个自知的同性恋跟社会接触时,他选择要隐藏自己,还是凸显自己?

当同性恋人群内部接触时,他们谈论什么?

在我的这将近十年的经验里,他们正在”退步“(或许用词不准确)。

现在在各个聊天软件里,包括微信QQ,gay与gay谈论的一切都会带上“男色”“性”和“gay”的标签,而没有自己。

他们聊天,但并不真的在乎你的工作、专业、生活、人生等等,他们在乎的只有一个:我们是gay,约吗?

在同性群体内部,性,几乎是交流唯一的目的和推动力。

在我小时候常常听到一些朋友因为家庭社会的压力深深为自己的性向痛苦,也常听到gay友失恋后反复叙述的难过,跟所有的恋爱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现在,这些都已经近乎绝迹了。

这样来看,同性群体跟社会接触、跟自己人接触时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话语体系。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式的自我内化,还是同性群体在社会位置上的变化使然,但这确实是同性恋群体的现状。

在激烈的所谓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同性恋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来过的“正常”;或者走向另一端——凸显自己的特色,要在同性恋大游行、某国开放婚姻政策时保证自己的gay性如同党性,有严格的政治正确。

不客气地讲,同性恋群体的问题本质上是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而这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政治问题。

这也引出了第二点,同性恋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要问的是,到底还有多少歧视?

每一个跟基友勾肩搭背的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同性恋,他们如何看待同性恋。

这些问题都被遮蔽在流行文化里,遮蔽在“腐”文化里,作为一种消费现象出现。

你gay其实只能配合表演。

本质上,同性人群与社会的关系,没有得到任何的进展和解决。

法律允许结婚,只能解决某些人群的社会性问题,在根本的“人”上没有任何改变。

当然这也是一种进步,一种微乎其微的进步,然而许多人尤其是gay还是沉浸在这里享受巨大的胜利喜悦。

我也不知道他们是真傻,还是自我安慰。

所以,一个同性恋在社会生活中可供选择的面向其实十分狭窄。

要想不孤独就要融入群体里去,但群体的“政治性”与个人的属性是不相容的,所以你必须要换一种语言。

恋爱在同性异性里都是无解的问题,目前更多同性选择满足身体一时的空虚;这就构成了同性群体内部生活的主调。

而在外部生活上,要么斗争、要么隐藏、要么凸显自我。

他们并不会有太多的多面性,他们只有两面性:异性恋人群中的他,和同性恋人群中的他。

社会只是看似开放,同性群体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自洽”,没有太多的选择。

当我们批评这类电影人物扁平、事件大于人物时,是不是存在一个“现实正是如此”的问题。

是不是应该想到,我们所期待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或者“复杂深刻的人性”背后的故事,是我们对于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的一种想象,一种来自异社会的猎奇式的期待,而这部电影只是拒绝了这种想象。

电影如果来反映他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如果把他们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更好的展现某些主题、某些人性和生活的断面,这似乎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但又要担心这只是把他们当做一个较为特殊的视角,而不是关注他们本身。

但话说回来,如果“同性恋”像“乐观”“高大”一样只是人物的万千标签中的一个,这又能不能被称为“同性电影”呢?

如果来探讨这个人群的的深刻处境和心理状态,或者说他们与人群的关系,那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问题,虽然他最终可以指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主题。

如此一来,电影得以丰富的余地到底在哪里呢?

归根结底,我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抛却政治性,他们的生活会多姿多彩吗?

他们这个群体或个体身上会更有冲突性吗?

他们有可能更加复杂而深刻吗?

答案怕是否定的,大多数情况下,像这部电影一样,这些事件便构成了这个人的全部,他们无暇他顾。

说到底,他到底首先是一个“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同性恋”呢?

放大来讲,作为某一个族群的人类的一致性和作为你自己的个体的特殊性到底谁先谁后?

我们经常质疑艺术作品的真实,但是你真的认识“真实”吗,你试图去了解过“真实”吗,你敢于面对“真实”吗?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作品都来自于真实现实,但为什么某些你不了解的“真实”被包装成艺术作品后,你就可以形而上的评论它的真实性呢?

而当一个同性恋染上艾滋病,他本就狭窄的生活里重心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对于艾滋病本身,也是一个很特别的话题,它几乎是唯一一个能预知自己生死的疾病。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十年后会死去,而为了这十年不得不严格按时吃药,他的心理乃至整个人生观会产生什么变化呢?

恋爱几乎是不可能的,约炮是被唾弃的,隐藏也是藏不住的。

似乎就只剩下了为了生存而斗争,为了斗争而极力强调自我的存在和尊严。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问,真的只剩下这些了吗,或者说他们真的想这样吗?

如果没有社会的歧视,如果他们能较为心安的把艾滋病看做一种“慢性病”而得到大部分人友好的态度,他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成为一名斗士,而做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呢?

像普通人那样上班、聚餐、读书,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孤独而冰冷的、秘密而“肮脏”的死亡。

《每分钟一百二十击》里,主角张牙舞爪的宣示自己的权力,他们诉求的只是得到像普通人一样的对待。

此他要小心翼翼的放肆,就像电影里组织里的老大。

或者索性放弃对社会的幻想,只为了生存斗争,拒绝一切对于他们的来自于距离的“想象”,拒绝一切虚假的认同,袒露令人恶心的伤疤。

但无论如何,他都要面对预知的死亡,并且要在来自社会生活的所有压力之下,处理自己作为“人”的一切欲望。

他也要处理他原本的梦想,他可能想要人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一个老师、一个空气动力学家,一个普通的白领,一个文采好的人,一个拾荒者。

他的全部努力就想说明,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然而为此,他却必须首先得放弃自己,去变成一个“斗士”。

战斗时,他也不能哭丧着脸,他还需要笑容。

 8 ) 多么惨的现状

★★★★☆ “人前笑语花相映,人后哭泣倩谁听”多见LGBT的情情爱爱,这部电影确实直面了背后的真实“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sean说出“我害怕”“我好想你”时候,心都碎了,他哭起来好像一只小绵羊,好想保护他影片不仅很负责的教会我们怎样保护自己,而且也折射出了少数群体的无奈。

这部影片其实应该获得戛纳的一种关注奖

 9 ) Run

这应该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

也是2个多小时每一秒都没辜负我期待的一部电影。

无论是转场令人惊诧的床戏,还是细胞,病毒与舞池灯光的映衬。

无论是整个组织激烈的争论与运动,还是男主Sean到病入膏肓时的沉默与绝望,配上80年代的配乐,克制住虚假情感的冷漠真实描写,以及适时的慢镜头,结束电影是让人只想打响指【然而我并不会】。

相对于cmbyn原著小说的热卖与纯情,一下子就失去了所有的兴致。

我对于一段仅仅是爱情的故事没有一点被打动或者是吸引。

BPM却是自始至终都让我着迷的类型,大时代背景的残酷与急促,镜头是留在每一个,螺丝钉的特写之上。

你明明知道这小段的短暂和易逝,但更让人想握紧这段故事的每一细节。

aids的描写,我在平常心中已经看到过的温情与感动,被BPM的导演烧的灰都不剩。

疾病被如同沙盒机制般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感情纵使是力量再强大,仍旧抵不过生命的自行流动。

参加组织的众人,既是贡献于actup组织的无私的成员,奋不顾身的在大街小巷,医药公司,首相官邸宣传活动,也是身处于巴黎的自私的众人,享受于夜晚的灯红酒绿。

//Maybe also like opera, you have the duet, this love story, but you know from the beginning that it’s a tragic love story.Campillo: I wouldn’t say a love story, because that’s too big for me. A story. An adventure. Because it was very quick; the couples were together for like six months or one year. After one of them was getting ill, then the other was obliged to stay. You can call that love. But you don’t have time to consider. But because of the illness, Sean needs Nathan. And since Nathan was not there for his first boyfriend, he’s trying to get things in order, to do better. So it was very interesting to interrogate: What is a couple?So it’s not a love story—they need things from each other.Campillo: Of course, but I think a love story is always that. You know, we are with someone for some reasons which are not only love. And it’s not impure, it’s not something bad. It’s life. You need people.https://www.wmagazine.com/story/bpm-beats-per-minute-film-robin-campillo-arnaud-valois-nahuel-biscayart-interview//当聚焦于Sean和Nathan之间细线一般拉扯的关系。

我相信是 没有这个身份的人难以引起共鸣的部分。

各自拥有坎坷的感情经历,轻易走到一起的交叉路口。

正如导演所说,an adventure,a story, rather than a love story。

之后你们所感动的照顾和留守,you can call that love。

【BUT IT'S NOT】。

然后,从相互吸引,到相互需要的责任。

导演将疑问往后继续延伸,what is a couple?

不能同意更多。

我甚至在想,Nathan做出最后一个举动的时候,是真的在为Sean做,还是为自己。

正因为这种,被人们统称的爱情,毫无坚固,亦或是有所影响。

Nathan才会在Sean去世之后立刻找到新的发泄出口,然后痛哭,之中,或是因为悔恨自己,或是因为想起Sean。

相比较而言,Sean从最开始的激烈而精彩,到出于病痛的直率与冷漠,让人叹息。

唯一不需要任何叹息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

延着Sean病情发展下去的时间线,让人如同Soundtrack之中最抓耳的一首,smalltown boy,一圈圈,一圈圈的随着主角们的人生拉进电影之中。

另一方面,很少会谈及,lgbt这个问题,或者是同志这个身份,因为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现状的平衡和平等觉得是满足的。

可能是跟我所待在的环境有关,大家或是戏谑,调侃,掩而不谈,避之不及。

最开始,我眼中的他们是需要理解的人,因为政治正确风行的今天,他们在少数的群体里,也有选择不公开自己少数的权利。

我错了。

不论是ACT UP。

还是如今能在一个一个国家推动法案的活动组织,靠的不是在少数群体里默默支持的人,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沉默让少数的群体,往更少数的地方发展。

引用一句话: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60下,LGBT需要每分钟120击——因为只有每分钟120击,才能让我们不受践踏的活下去!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41187/

 10 ) 任何看不上这部电影的颁奖典礼,Shame on you!!!

文 | 结冰没错,说的就是你,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相信你也猜到我说的是哪一部电影里,那就是今年法国报送最佳外语片的影片《每分钟120击》,结果最终落选,被甩在九强之外。

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在推特上连发数条大骂,表达不满。

《每分钟120击》由罗宾·坎皮略执导,他此前的作品《东欧男孩》获得了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

《东欧男孩》分成四章讲述了一群东欧男孩窜落巴黎街头的故事,四章自成一派,又连成一线,诗意地触及了许多社会问题。

《每分钟120击》里,导演再次将镜头对准社会群体、社会问题,这一次聚焦的是艾滋病。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身处巴黎的ACT UP组织开会激辩,讨论使用一些手法来唤醒大众对患病群体的关心,迫使政府和药厂正视问题。

关于艾滋病的电影,我们此前应该看多许多,比如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费城故事》与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费城故事》以安德鲁与米勒之间的感人爱情故事为主线,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故事与非法抗艾药物AZT有关。

《费城故事》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影片所涉及的艾滋病,是全球性的疾病,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的治疗。

同时也需要抗争、照料、勇气以及适应能力,也少不了音乐和性。

罗宾·坎皮略深知这一点,《每分钟120击》里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罗宾·坎皮略不仅是《每分钟120击》的导演,同时是该片的编剧之一。

影片既饱满又活泼的剧本得益于另一位编剧菲利普·曼高特。

曼高特是艾滋病教育家、活动家。

坎皮略曾和另一位导演、编剧劳伦·冈泰合作过《课室风云》的剧本,《课室风云》获得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尽管这一次坎皮略没有选择和冈泰合作剧本,但是在《每分钟120击》的鸣谢名单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劳伦·冈泰的名字。

《课室风云》里,我们能看到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唇枪舌剑,谈论着同性恋、音乐、足球、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每分钟120击》将战场从高中教室换到了巴黎中心的大学校园里,ACT UP组织每周一次进行宣讲辩论争取权利。

ACT UP是1980年代在纽约建立的组织,片中涉及到的是在巴黎建立的分支组织。

编剧菲利普·曼高特以及劳伦·冈泰都曾经是ACT UP组织的成员。

曼高特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担任过主席。

“对抗艾滋病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我们的朋友一个一个死去,但我们还想活。

我们要对抗那些对疫情漠不关心的人。

”这是ACT UP组织进行抗议行动时的宣言。

他们针对的是政府的不作为以及法国制药公司——最主要的是梅尔顿医药厂——他们减少产量来哄抬新药,很多人得不到需要的药品。

阿诺德·瓦罗里斯饰演的内森(Nathan)是艾滋病联盟组织ACT UP的新成员,他遇上了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饰演的肖恩(Sean),肖恩比较激进。

当肖恩和内森跟随着组织一起去校园发避孕套、进行宣传,希望引起大家关注时,内森被校园里的女生歧视,肖恩当下给了内森一个吻,以示抗议,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内森对于肖恩的情感有了波动。

两人后来坠入爱河。

他们之间也会有关于抗争夺权有着分歧和争吵,但在他们之间依然保留着一些温柔与浪漫的气息。

他们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相当立体。

影片将ACT UP争夺权利的辩论、游行、派对以及同性恋人之间的爱情交叉剪辑,突出表达政治与性爱的主题诉求。

其中,影片里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性爱戏,摄影师珍妮拉普瓦黎将镜头置于深蓝色的阴影之中,夹杂一些闪回镜头,意在表达穿越时间和内心的创伤。

当然,导演还触及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死亡。

那也不仅仅是死亡,更是一次写着渴求的炫舞。

再说回影片片名,“每分钟120击”是一种舞曲Deep House的节奏,它是House音乐其中的一类,每分钟的节拍数在120—130之间,重在低频,更加宽厚的Bass线条。

整体传达出来的就是深邃与性感。

同时它也是人兴奋时的心率。

《每分钟120击》运用了欢快节奏的电子音乐,透过ACT UP组织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斗争,他们不仅仅需要公平的权利、无歧视的医疗保障、社会去除有色眼镜的对待,还需要在那扇柜门背后毫无恐惧的爱。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佩德罗·阿莫多瓦看完之后非常喜欢,没有最终拿下金棕榈奖,阿莫多瓦在发布会上哭了。

当然了,也必须提到的是,阿莫多瓦选年度最佳的时候选了另一部带给他惊喜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不得不说,《每分钟120击》这部电影深邃又性感,饱满又活泼。

我们该像斗士抗争,也最好如Deep House节奏一般活着。

第一次在国外影院看散场时好多人打响指(影片中用打响指来表达赞同),真好。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528期 文章,年度第一!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每分钟120击》短评

即使得病,也要用每分钟120击的心跳燃烧生命。个人最喜欢的是几场剑拔弩张又井然有序的会议。创造性、纪律性和责任感让我着迷了

7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非常失望。论社会价值可能还不如《米尔克》、《平常心》表达的好,说剧情那就更糟糕,两个半小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物出彩(包括男主),不管开头群像也好,后面从个人情感出发也好,展现方式都很浅显,带出来的更多是同志群体一种无助迷茫催生的发泄和愤怒,挺负面的,“运动”真正的核心主题并未触及到。

10分钟前
  • 24city
  • 较差

朝别人扔血袋,架手铐,冲到实验室朝正在开会的人扔血袋,找医药公司代表来讨论,羞辱一顿后把人家赶走,十分王八蛋。

14分钟前
  • 种田维生
  • 较差

我们也许脆弱得如灯光中浮沉的尘埃微粒,发出“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游行”的感慨,留不住爱人褪去的温存,但我的骨灰仍能为生命的抗争而飞扬,我们的每一拍心跳都会有振聋发聩的力量,我们会让时代记住我们最具生命力的模样。2017最后一部电影,希望来年亦能有这般的勇气与骄傲。

16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推荐

之前期待值太高了……竟然觉得最动人的片段还是在前部分,学校进行科普,用力跟高中生安利艾滋病这里,看得人心慌,不得不反省自我教育。然而后部分WTF?

17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还行

这样一个电影看了一个渣翻译真的是痛苦。就算生命息止,战斗也不能停止。关于死亡的那段,真的太真实了。还能怎么办呢?不过是活着的,努力地活下去。

21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前半程对于酷儿运动细枝末节的辩论和记录,能够极大地引发旁观观众的思考。后半程对一个被艾滋夺取健康的年轻生命凋谢的描摹,感人至深。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好片。

23分钟前
  • Tilda Li
  • 推荐

戛纳媒体场,大眼睛男主演得很动人,节奏不错,后半集稍有点拖沓。要不是在戛纳,一场子人看男男羞羞的场面还是会稍微尴尬

27分钟前
  • 会花光的金子
  • 推荐

政治正确。可能我对情节理解有误,但冲击研究所真的无法理解,要知道哪个科研人员不想第一个研发出抗艾滋病药物,而科研都是既耗时间又费金钱的。可闹事的患者一副光脚不怕穿鞋的嘴脸,他们作为弱势患者确实值得同情,可闹事就太过分了。难道是因为在法国?

30分钟前
  • yomoyoyomoyo
  • 较差

疾病最恐怖的不是削减了时间,而是在向死亡靠近的过分漫长的路上,它仍以每分钟120击的频率,暴露着我是谁,你是谁,我们是什么,应该为什么活着。死亡对我们的揭露,以与之本身极不匹配的暴烈程度,时时揭示着我们被爱、恐惧、愤怒所交织的生命,我们一边渴望活着,一边准备好死去的矛盾真相。

31分钟前
  • L'automne
  • 力荐

一个作精倒下去,千万个作精站起来,peace

33分钟前
  • 线性代数
  • 还行

前一半让人想到布塞的《开战》,讲一场社会运动内部的分裂。往后看,远不止这么简单,它反应的实际是同性艾滋病群体的生存现状。他们抗争,做爱,治病,跳舞,一切都是为活着。活着,是唯一真理。骨灰,也成了最后的武器。

37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你平常从事什么?”“HIV携带者。病毒定义了我。” 1988.12.01世界艾滋病日 把塞纳河染成血色 给方尖碑套上安全套 在辩论时打响指赞同 在宴会上撒骨灰抗议 观于2018.01.31血月之夜🎗

38分钟前
  • 水仙操
  • 还行

说句实话,不好看。看着很煎熬,但是,它拍的是意义不是娱乐。电影太沉静,愤慨了,让人不舒服。

39分钟前
  • jelly夏果冻
  • 较差

男同性恋有错,艾滋病有错,两个加在一起就是错上加错,认为男同🟰艾滋病携带者的刻板印象也有错,政府不宣传艾滋病防治以及推动药物研发投入市场更有错。痛苦施加在了这些渴望继续活下去,得到公平对待的生命上,但是换个角度看,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得到的越多就越痛苦。7年前我就知道这部电影,没看是正确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这部电影极大的取悦了男同这个群体,拉拉,带着输血得病孩子抗争的妈妈,聋哑人都是他们的陪衬,电影前的异性恋看这片肯定也会感到不适,因为电影里的男的获取快感是那么的低级,想要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延续自己的生命,感受自己的存在,只不过是抱团取暖罢了。

44分钟前
  • 我和我的小毛衣
  • 还行

一些转场真是花哨而巧妙,让人叫好!被高中女生叫fag的时候拉过Nathan的一吻,吻得尽兴而骄傲

46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推荐

前半段很纪实,后半段蔫了,跟平常的心比要差很多,没有感动的感觉

50分钟前
  • Adeel Akbar
  • 较差

非常有尊严和力量的一部电影。对于没看懂最后在家里吊唁场景的朋友,直到2017年6月20日,在法国因为艾滋病去世的人都没有权利得到殡仪服务...

53分钟前
  • 马西嘿嘿嘿
  • 力荐

几乎以为这是一部女导演的作品。用如此感性的镜头冷静地记录辩论和游行,将政治与性爱、夜店相提并论并不新鲜,但却少有人在欲望和放纵之中,看到肌肤相贴的温柔和别无选择。并不觉得后半段冗长,视角从群体到个人,他们在抗争,他们也会死去。他们充满希望、兴致勃勃,但他们都将走向绝望。

58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倒是挺喜欢最后20几分钟的 很纪实

1小时前
  • 普拉蒂尼啃脆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