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第二集 看不懂中…但是是我很喜欢的节奏和调调 可能等后面看懂之后会疯狂爱上蔡秀彬好美好会穿🥺🥺🥺第三集 瑞雨躲在夏园背后的时候 第一次激动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我会喜欢🤤🤤隔了好久继续来看 感觉是一部情感非常细腻的剧 所以连着看会更好一点 因为断了太久了有点前后接不起来但是夏园跟着瑞雨第一次回襄阳 然后在车上说一个人搬沙发好累的时候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真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爱丁海寅😭他好适合这种角色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爱疯了快点从1%变成100%吧天呐第九集我尖叫清晨起床发现下雪了 坐在落地窗前看着白茫茫的院子 女生蹑手蹑脚的走近但是早已经被发现了 男生拍拍身边 抬起毯子将女生包进来 我晕了 我做八百年美梦啊啊啊啊亲嘴那里我鸡叫啊啊啊啊夏园问瑞雨要不要一起住那一段我真的爱疯了 怎么那么温柔5555“下班后可以回的地方 有人在等你”555555夏园和瑞雨是相互的救赎文顺昊怎么回事😅😅😅😅明明一开始以为夏园对他多重要嘞 结果一知道钢琴家是智秀的老公就整个转变 啊啊啊气死我了 明明失去母亲的痛苦那么漫长 就因为钢琴家能够重新演奏所以这样吗 那夏园怎么办啊啊啊夏园和瑞雨都好坚定啊55555永远不会将情绪带给对方的 即使发生了难过的事情 但是也能够想见就去见 不谈别的 只是在一起看完了。
好喜欢好喜欢啊,虽然剧里有些镜头拍的有点漫长而尴尬,让人脚趾抓地,但是不妨碍我爱死这种慢悠悠的爱情片了😭整部剧就有一种悲伤而又温暖的感觉。
陷入母亲离世阴影的夏园,为了寻找真相而痛苦九年,还错以为自己爱着一起长大的女孩。
遇见的瑞雨虽然开朗但是也内心有一大片阴霾。
两个人就是相互救赎,陪着彼此寻找真相,而且从到到尾没什么冲突,都特别勇敢,想见就去见,喜欢就会拥抱😭😭而且最后说的夏园设备的反应点是妈妈不是智秀的时候,本纯爱战士哭晕😭😭好喜欢好喜欢这部丁海寅真的好帅噢噢
一个人的爱可以到什么程度?
甚至不需要远远地望着她,只要拥有她一半的一半就够了。
单恋。
有时候不必刻意承认的,准确说,是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那份小心翼翼又不求回报的心意。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也没能放下,而是成为了自己心上的一块。
是泥潭是深渊,亦是解药是救赎。
自由且深刻,唯美且感伤。
在一个初入冬日的午后看完了《半之半》,坐在书房转头望向窗外,阳光刚好从斜对面高层的窗户上反射进我眼底,但没有照到窗外的黄叶。
在周四的戏剧课上跑神看第一集的时候差点睡着,节奏慢慢的,剧情也比较寡淡,但画面好美,让我对挪威的森林更加神往了。
第一集展示了这部剧文艺的基调和唯美的氛围,剧情上交代了很多信息,也留下了悬念。
这好像是我看的第一部这种气质的剧集,一开始其实没有很喜欢,只是秉承着不弃剧的原则看下去了,看着看着习惯甚至喜欢上了故事里情绪细腻的起伏。
如果说我从前的故事取向是大海的波浪,那么这部剧就是刚刚铺好的床单在床垫上浅浅跳跃的模样。
故事里的情节、人物关系都同我的情绪一样,缓慢流淌,就像真的在过着日复一日平静但不平凡的生活一样。
《半之半》的治愈不是宣传的标签,也不是像mv一样单调空洞的美丽,它是真的放慢了步调,放缓了跌宕,放大了情绪,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可能并不适当的不幸,如何珍惜仅有1%的小小概率和仅有一半的一半的满足,细微的、珍贵的、悲伤的、勇敢的、坚韧的,五个形容词能够概括故事里的几乎全部人物。
在突飞猛进的现代,要治愈就要先慢下来寻到症结所在,不是吗?
虽然能理解但也很遗憾这部剧因为收视率太低被砍掉四集,一个慢慢的故事如果能慢慢地讲完整会是怎样的呢?
想象力太有限了,只好把这份疑问像铺平床单一样一次次抚平了。
剧里的主要人物都有着相似的内核,都有着悲痛的过往,都在拯救自己的路上尽力温暖了别人。
最喜欢的配角是敏静同学(其实一开始是恩珠姐姐来着但敏静同学的人物弧光真的是一寸寸显现最后一下子刺穿我),女儿因病过世,自己困于工作没能拉住女儿走前伸出的手,成为了她心里的空洞。
因为女儿和恩珠姐姐同名,为了怀念也为了疗伤,回到了年轻时住过的恩珠合宿,在那里和善良坚强又悲伤的恩珠和瑞雨相互温暖,彼此治愈。
而敏静同学最后选择离开合宿,去自己一直向往的海边疗养院工作生活,虽然由于剧情删减她的结局来得有点突然,但这个安排是我心里的点睛之笔——行路的途中不要沉溺于温暖舒适的驿站,在被疗愈后要继续自己曾打算放弃的人生,或许不舍,或许迷茫,或许害怕,但仍要前往,仍要追寻——而恩珠合宿,也会继续静静望在坡道的尽头,守着门前的那把旧椅子,和每一场绚丽的晚霞一起治愈一个又一个过客。
说到女主瑞雨,我私心很爱这个角色,也很喜欢蔡秀彬的演绎。
瑞雨这个角色的善良有很具体的说服力,她对智秀的不幸感到悲伤,对河源的遭遇心生怜悯,逐渐爱上河源的理由是喜欢“人对人倾注感情的样子”,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拥有着能够共情一切的强大心脏。
而在这颗悲悯之心背后,旺盛的生命力是我爱瑞雨的另一个理由,在智秀为老公的失误感到不幸时瑞雨安慰她说“大自然也会失误”,在河源知道了母亲离世的真相后瑞雨安慰他说“今天12度,明天17度,今天还很冷,明天就温暖了,自然会自己变化的,就去依赖它吧,我也会变好的”。
瑞雨是会在伤口上种出花的人,她很好,值得河源那份珍视她的全部的爱。
(河源也好好555记得瑞雨说过的每一句话而且在智秀AI让他们买蜡烛的时候立刻捕捉到火是瑞雨的敏感点立刻拒绝 绝了)另一个我很喜欢的设计是,瑞雨和河源,分别回到弥矢岭和奥斯陆去正式接纳过去的伤痛,都是独自前往的,并没有让对方同行,他们两个就算是相爱也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虽然彼此给予的内心力量是推动双方踏出这一步的关键因素,但他们都没有一起去真是太好了。
瑞雨说,希望他们两个第一次一起去的地方是他们两个都没去过的,潜台词大概是更希望我们并肩交换的是爱与希望而不是伤痛与过往吧。
最后摘一段喜欢的剧评吧——在河源以往的生活里,“能拥有半之半就好”是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和处事原则,就像顺好说的“他有自己的方式,并非全部,他会把珍贵的,正好分成一半的一半来守护。
抓住了重心,实现了梦想,也守护了自己”。
我觉得这种心态不是卑微,但在感情上,它确实太理想化了,是虚的,没有落在实处。
感情是有声音就好、有对方的半之半就好,还是需要相见、需要陪伴,是从第一集开始就隐伏着的一个问题。
河源一直是守着“一半的一半”走过来的,就像他对智秀的单恋,十年间不联系、不介入对方生活,只是想到对方,就能得到安慰,获得支撑。
但是现在智秀不在了,想到她只有难过,必须要放弃了,那么放弃什么,怎么放弃呢?
河源的答案是不仅放弃智秀,还连从前“有半之半就好”的原则一起放弃了。
取而代之的是“看着”、是短信、是为你做什么、是半途相见、是直接地诉说想念、是“我想见你,想在一起,想牵你的手”,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双向的感情”。
为什么第九集文河源忽然开窍了,高歌猛进地成了行动派呢?
因为他想通了,做出了取舍。
在下一个冬天到来的时候,瑞雨和河源一定还会披着那个毯子,依偎着坐在配送地的落地窗前,看着渐暗的天色,看着蓝粉色的晚霞,看着缓慢飘落的中雪,身后是温暖的火炉和刚刚煎好香菇和鸡蛋的平底锅。
想守护你一半的一半,更想陪伴你的一天又一天。
暮色苍茫,室内光线渐渐暗下来,她缓缓打开窗户,窗帘褶皱间的阴影,模糊进了空气中,又是孤独的一天。
他路过的时候,音乐声传来,于是他停下了脚步。
沉郁、略略悲伤的音符流淌在黄昏中,宛如漫长宽阔的溪流之上,波光粼粼,那些金色的微小光芒,跳跃着,闪烁着,在暮色中明灭。
是谁呢,好像被知晓了心事一般,他朝音乐的源头看去,却没有看见窗帘后的她。
那是很久之后,两个人才意识到的初次相遇。
那个时候,他被困在了单恋中。
青梅竹马的智秀,脸庞看起来憨厚又活泼,笑起来两颊之间有梨涡。
在奥斯陆的森林间,他日日看着智秀,并肩跑过萧萧树木,高风穿越叶片,空旷寂静中,少年少女的日常平淡,亘古,他们在巨石边分享心情,似乎时光已然凝固。
友谊和陪伴是如此珍贵,更进一步却是绝无可能。
在这个总是活泼笑着、打趣着他的少女面前,他是珍贵却单纯的朋友。
智秀结婚了,他回国,和她又并肩坐下。
时光迢迢。
智秀说,想亲自告诉他这个消息。
他知道,这是智秀对他的珍重,但同时也是,敲碎心的第一声脆响。
如果你曾单恋一个人,就会知道,那挥之难去的阴影,仿佛烙印在了整个灵魂。
无法再见面,也无法忘记。
只有他被囚禁在过去时光中,世界在变化、旋转,只有他是禁止的,孤独是无言的漫长工作,痛苦是凌晨3点钟清醒。
无法碰触现实的智秀,而痛苦无法消灭,他用智秀的声音,作为人工智能的关键数据,制作了拟声AI机器人。
一个充电宝大小的,小小长方体。
AI智秀可以说话,可以预报天气,提醒打开窗帘,播放音乐。
仅此而已。
但那只是因为AI智秀还没有获得灵魂,它还需要一个未知激活点,在漫漫数据流中,到底什么才是智秀最在意的呢?
……………………………………………………………………她笑起来眉眼弯弯,温暖可人,小巧秀气的脸庞,微卷乌黑的秀发,是那种美丽,是那种春日迟迟,和煦的阳光照耀,无论谁看着,不自禁浮起微笑来的美丽。
是那种,极致的悲伤被掩藏后,表面看起来温暖而活泼,的美丽。
是善良的透明,过滤了悲伤的黑暗,只留下无尽的明媚。
婚后的智秀陷入抑郁,无法做出的抉择折磨着她的日日夜夜,昔日活泼憨厚的面庞,尽是憔悴。
唯一伸向外部世界的触角,就是卖碗时接触的她。
就这样,她和智秀成了朋友。
也因为如此,她看到了他对智秀的深情。
她单恋着他,而他单恋着智秀,智秀在抑郁中。
……………………………………………………………………小巷里,有一个小院子。
一张沙发,一个床。
午后的阳光暖暖,她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温柔。
爱让人受伤,爱又能治愈。
只有相爱能治愈单恋。
在她勇敢告白的那一刻,什么在破碎,什么在重建。
是悲伤阻拦了时光,在人生河流的漩涡里,如何才能不被溺毙。
曲高和寡,彩云易散琉璃碎,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脆弱。
看咖啡馆天花板上,枝叶之影纵横交错,随风而动,明灭变幻间,令人迷醉;看奥斯陆的风冷冷吹过林间,皑皑白雪,寂寂荒原,少年在奔跑;看晚霞漫过山头,暮色降临,街道上灯光亮起,有人在凝视。
音乐在流淌,时光在流逝,名之为慢的东西,充溢我心。
是很慢,节奏慢,对白慢,空镜头慢,音乐慢,结合起来,刚刚好,仿若为我的灵魂量身定制的剧。
相似的悲伤,相似的阳光。
相似的绝望,相似的时光。
我沉溺于其中,悲伤一点一点被治愈。
差一点点,就差一点点,这小小的童话就可以完美地抚慰我了。
可是,因为太过文艺,剧被砍了。
十六集变成了十二集,第十集开始节奏加快,晶莹剔透变得泯然众人矣,这部我最喜欢的剧,竟然变成了最遗憾的剧。
《红楼梦》没有后四十回,《半之半》没有后四集,伤心宛如宿命:那些我极其珍视的东西,总是没有好的结局。
是BE。
河源和智秀之间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在挪威,只有两人是韩国人日出在一起 日落分开一起学韩文、一起念诗父母去世的时候,智秀陪着他不是爱情、亲情、友情中的一种是这三种的结合 复杂的感情是这世界上最了解对方的人所以即使智秀结婚 河源说我还是会一直爱着你 不幸福的时候要联系我这不完全是爱情可以达到的境界不幸福随时联系我 什么时候都可以这个时候更像是亲哥哥或者弟弟让瑞雨去接触智秀感觉智秀会喜欢她知道瑞雨见过河源 太好了河源应该喜欢瑞雨 瑞雨也能治愈河源对吧 智秀是这样的心情吗在挪威抱着墓碑 说阿源的情况 道歉走小时候一起走的路这么多年压抑在心中的事情都不算什么了最后没有给河源打电话 没有给老公打电话智秀给瑞雨打电话了要和河源说的话太多了吗 不知道从哪里说吗 要怎么将这一切呢 河源应该都会明白 智秀也知道河源会明白 告诉瑞雨吧 瑞雨也会告诉河源看这几集会很好奇智秀是什么样的女人能够让河源暗恋十年看完之后 这个人值得他喜欢十年而刚好是他 才能喜欢这么久智秀和河源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美好 才让人更悲伤想哭 又想笑大自然也会失误智秀走的很突然幸好 走之前 她想通了谢谢你来过 这样 走的时候 我也觉得是快乐的半之半 有位置就好 这样就好
在印象里,又比第一遍看时感触多了不少。
难得有“两条单恋线”初始设定的剧吧。
没有复杂的勾心斗角,没有虚伪的矫揉造作。
不得不再次佩服编剧对台词的编写与整理。
“我想知道(关于她的一切),一句话,包含了他所有情感我想念你,我想见你,我爱你....”“有想听到的话吧,‘留下来吧’,‘我需要你’,这样的话语能让我再多坚持几年”“喜欢看着......”“喜欢,但我希望他不知道”“我需要你,可以留在我身边吗?
留在我身边吧”“那1%是因为至少你还活着”“就是有一个可以称作是‘我’的人”...... 这些话,在它能最感人的时候被表达了出来。
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在某个低谷让“我”想抛开所有通讯工具,离开世界的残忍与吵闹。
但有那么一个人,不联系也想去找,明白有那么一个人,见到了就能变好,也相信总会见到。
“有TA就好”剧情和演员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种坚信。
难过的人会积极寻找救赎,救赎的人会等待给予守护。
这也是很美好的双向奔赴吧。
剧情并没有把常见的情感放大,但却能感受到其中的细腻与真实,我常会感慨“这才是生活”。
其实这部剧的台词偏少,甚至几十秒都很安静没有一句话,但认真看能理解出很多东西。
还有好多好多难以用简洁话语描述的内容,难以描述但也能在恰当的时候有所感触。
看完第二遍学到的,男主女主恰好前后相融的选择:想起就会难过的事物终该放弃,但会争取它变美好的可能。
《半之半》是我今年目前为止看过感觉最好最惊喜的剧了,甚至给我带来一种难得的观剧体验,这些年看的大多数影视剧,都不错我也喜欢,但都是非常吵闹的,动态的,甚至很多片一小时一个反转都已经不够看,最好十分钟一个反转才显得特别。
虽然我也看过不少文艺片,但是只有这一部让我回忆起十五六岁时看《情书》的感受,我的世界安静下来了,没有任何嘈杂的心思,我毫无隔阂,真切地感受剧里角色们的故事与世界。
甚至由于这周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所以我这一周上班的时候都把这部剧当成背景音来缓解我的焦虑感,这是一部真正治愈的剧。
编剧给我的惊喜也在于此,当我以为这又是个披着文艺的皮讲述一段狗血三角恋故事时,她却真正在写一个关于治愈的故事。
也很佩服编剧和导演的勇气,当我看到第一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就在想这个剧收视率一定很低,这类型的故事的评价从来都非常的极端化,喜欢的人爱到不行,讨厌的人觉得拍的什么垃圾玩意根本看不懂。
查了一下果然这部剧在当年播出的时候就因为收视率过低直接被砍了四集,虽然能理解,但还是觉得很可惜,毕竟我以为电视台在决定做这部剧的时候就已经不打算计较收视率了,而这样一个故事值得用16小时的篇幅娓娓道来。
文艺片的巧妙之处在于用画面的留白来制造情绪,引导故事。
这部剧的摄影非常非常花心思,不得不说这个导演很会拍女性,几乎每个女角色在导演的镜头下都在闪光,尤其是瑞雨和智秀,光是看着她们两就会觉得人间真美好。
私以为导演应该是偏爱智秀这个角色的,几乎所有我觉得充满巧思的画面都与智秀有关。
智秀快见到河源的时候转身逃开的镜头,他们看向天花板的所有镜头,太惊艳了。
很多人觉得智秀作为女二号是不是画面过多了点,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是由智秀作为契机向外延伸的,可以说是核心人物,如果没有智秀,这个故事就不复存在,所以讲好智秀的故事颇为重要。
近些年我觉得看剧最不能理解的是很多评论都只想看男女主,单人cut,但是任何一部有复杂情绪的剧都经不起这种剪辑,只有两个人是无法构成世界的。
抛开种种表象来说,编剧实际上用了12小时描绘了一个成人童话,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最简单的故事往往最感人。
我特别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当河源决定放弃智秀时,他说:放弃你,就意味着停止我漫长的后悔。
这句话也是这部剧治愈的核心,瑞雨因为父母的死亡陷入深深的自责,智秀因为丈夫年轻时害死河源母亲的谎言感到不幸,河源因为母亲的离世和死亡的真相忍受着漫长的孤独,敏静因为女儿病死前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而痛苦不堪,顺好因为被前男友背叛而逃避生活,男二(他太讨厌了我没记住叫啥)因为年轻时嫉妒的谎言而变得脆弱敏感暴躁。
唯有从过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
看剧的时候我想治愈剧大多数致郁,而为什么这部剧虽然主角们人生苦闷但却有着非常舒服的治愈感,而后我突然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因为这部剧的三个核心人物都是非常坚定温暖的人,他们在鼓励自我走出人生阴影的同时用最大的余力帮助别人走出人生的阴霾。
瑞雨父母双亡无所依靠,但她告诉因为丈夫犯错而痛苦的智秀大自然也会失误,告诉因为母亲死亡真相悲伤的河源她喜欢同一个时间去上班,昨天还很黑但今天却很明亮,每个季节世界都在自己变化,去依赖它,昨天是12度,明天是17度,昨天还很冷,但是明天会变得温暖。
河源单恋智秀,可以整整十年不联系不接触却依然深爱,因为拥有一个人一半的一半就足够了。
无法面对母亲死亡却撕下了瑞雨和父母的合照里挡在瑞雨脸上的创可贴。
得知母亲死亡真相后原谅了造成自己母亲死亡甚至是智秀死亡却不愿道歉的男二(实名辱骂男二,虽然这是部治愈剧但是看到男二被治愈还是很不爽)。
智秀想走出抑郁开始卖碗,因为男二拒绝对河源道歉变得痛苦不堪,但仍是孤身一人去往挪威为河源的不幸和其母亲的死亡道歉(再次辱骂男二,男二真的不配)。
她告诉痛苦的河源看着天花板,心情会变好。
这部剧甚至除了男二的角色,所有的配角都是这样,他们面对各自的人生悲剧,并不自怨自艾,努力的自我拯救,也温暖他人。
他们就像是一批在沙漠行走的人,将自己的水分给了另一个同在沙漠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剧在痛苦之中依旧呈现出一股向上且温暖的诗意。
而男二讨厌的地方恰恰在于他是这种诗意的对立面,他在无尽的后悔中沉溺于自己的不幸,同时将他人拖入泥潭。
他因嫉妒而撒谎,因不解而愤恨,因恐惧而暴怒。
甚至在面对女主质问智秀那么痛苦想让你听她说话时为什么从来不听,而在她死后却希望对话时,他依然还在嫉妒智秀和河源的关系,怀疑智秀对他的感情。
编剧在反应点上的设置也很巧妙,编剧一开始把两个重要的反应点做了错误的导向,导致观众以为智秀的反应点是河源的单恋,河源的反应点是智秀害怕雷声。
在最后,智秀的反应点其实是男二的单恋,河源的反应点则是母亲的钢琴。
这大概是这两个人之间感情的最好影射,在智秀的世界里河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亲密好友,是无话不谈的亲人。
而在河源的世界里,所有关于母亲的美好回忆里,都有智秀的陪伴,他们是超越友情和爱情的存在。
瑞雨的反应点是凌晨先生,因为在瑞雨的世界里凌晨先生是独一无二只属于她的河源。
敏静的反应点是恩珠,女儿过世之后,这个小时候短期相遇的房东女儿是她青春的见证。
这部剧还有让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是对肢体接触的安排,这一点我觉得甚至是超越了我看过的所有剧集,尤其是爱情剧。
这部剧的肢体接触并不单纯止于瑞雨和河源的爱情表达,更是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肢体接触的力量感,所以这部剧男女主的亲密戏跟其他的爱情类剧集相比少的可怜但是却非常令人动容。
当瑞雨陷入黑暗时河源轻轻的拉了一下她的衣服,告诉她哪里是出口。
河源的凌晨先生要告别瑞雨时瑞雨给了个拥抱正式的告别,短暂而又充满力量。
全剧特别让我动容的一个肢体接触的镜头甚至无关男女主,是敏静在后悔女儿离去时自己的不在场陷入崩溃情绪时,河源握住了她的手,这只手渐渐带着她走出了那段后悔而痛苦的回忆,接受新的生活。
而这部剧的每一个拥抱都蕴含强大的力量,能治愈一切。
遗憾的是这部剧没有找到合适的翻译,目前几个版本的翻译错误太多了,确实有点影响观感。
本来是随手点开的一部剧,但是真的没想到我会这么喜欢,喜欢到毕业后这么多年居然第一次动笔憋了这么长的剧评。
下一次可能就是《我的天才女友》完结的时候。
用河源的一句台词做结语吧——拥有百分之一还不够吗,百分之一就已经是全部了。
刚刚看完,很是感性,简单写写观后感记录一下吧。
我是从第一集的一半开始看的。
一开始觉得第一集的开头叙事有些朦胧,似乎没办法和我熟悉的那些剧情结构对上号,可能之前太想快速掌握剧情,没能看进去。
这周开始接上,每天晚上看上一集半集,却少有地让我一次也没有按过快进键,可能是碰上天气开始转凉,正好需要这样的一个故事吧,很适合我。
故事总是从冬天开始的,在春天迎来新的开始。
可能正因为节奏平缓,反倒能让人平静地看下去。
人物关系就像汩汩的泉水一样,一个个缓缓地出现在你面前,不必着急,只需要静静地看着他们就好。
有些人的故事开始于奥斯陆的冬天,有些人的故事开始于首尔的冬天,然后这群人相遇在这里准备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冬天是需要相互取暖的季节,剧中的牵手和拥抱都显得更加亲密,有一种灵魂契合的感觉。
对话机在剧情推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对话机的设计更像是把人的心理具象化,不是在心里自言自语的安静,也不必在弯弯绕绕的对话中辨别他人真实的想法,和对讲机对话更直来直往。
何源在和自己对话,韩瑞雨在和智秀对话,心理医生在和敏静对话,寻找触发点的过程像是在问“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
而他们的触发点恰恰就是他们当下生活的重心,但却一直被他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被尽力遗忘。
剧里从开始到结尾,何源寻找自己的触发点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这样。
对话机并不是某个人生命的延续,而是活着的人在帮助活着的人,确实是相互治愈的过程。
剧里的每一天往往是从瑞雨在录音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开始,出发前和寄宿屋的恩珠姐姐一起吃早饭,和录音师、室长、钢琴家等等一起工作,晚上回到有人等待的家里。
瑞雨认真生活的样子看起来很治愈,就像剧中人总说“看到瑞雨就让人有精神了”。
虽然每一天或许很平凡,但她都在好好地生活。
这样的画面让人平静却受鼓舞。
在剧情里,人物之间的或深或浅的关联也在默默推动着各自生活的变化。
比如让瑞雨开始录音师工作的调音师、逐渐融入进寄宿屋生活的医学生、敏静同学、何源公司的好奇心太重的新人。
在春天迎来新开始的故事里,金智秀是一个春天般的人。
无论是总是裹着深色大衣出现的她还是对话机中的“她”。
她纤细又敏感,但又勇敢和坚毅,总是为身边人着想。
有她或者她的声音出现的地方,大多数时候是很温暖的。
文室长却不一样,钟爱植物的她也像能为大家提供氧气似的。
她有风吹便摇摆,有水和阳光便生长,她绝不光滑平实,她有枝桠。
“谁来给我浇浇水,晒晒太阳呀。
”这句话太合适她了。
其实剧里不少让人动容的片段,比如何源和瑞雨每一次“途中相会”,仁勋对亡妻的思念,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恩珠在坡道上为敏静同学送行的时候。
恩珠的寄宿屋里和家一样温暖,你可以随时离开,但偶尔也回来一起吃顿饭吧。
“要好好生活,“没事的,会没事的,“勇气!
勇气!
”简单的话语却让人一下子落泪,好像隔着屏幕也在为我打气一样。
这种打气和治愈的感觉在韩瑞雨和何源的关系里则体现在平常的对话中。
瑞雨对何源的每一句安慰都平静却很有力,就像何源让她用手指去感受自己的脉搏一样。
今天16度,明天17度,同一个时间出门,天气却不尽相同。
这会让人期待他们的每次促膝长谈。
从凌晨租客到寄件地址,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逐渐了解和逐渐在心中充盈的感觉。
剧名“一半的一半”的含义最后是从纯好口中说出的,只需要一半的一半便好,只需要一小部分作为生活的重心便好。
就好像不必说“生活仍要继续”,而是“这样生活下去也不错”,剧中的世界是隔绝了外界杂音的,“只听这部分就好”、“只去想这部分就好”,我喜欢平静地生活的感觉,在观剧中也关注这部分更多。
这样的感觉很奇妙但很难做到,但也很感谢有这部剧陪伴我度过了一整周。
就像尤加利叶,低调、让人安心的恩赐。
P.S. 原来尤加利叶的叶片是黏黏的,难怪瑞雨每次都搓搓手,会有好像桑叶一样的清香味道留在手上。
该片剧情发展稍缓慢,拍摄手法略文艺,以致收视低迷而缩减剧集。
其影响于我,有感后续剧情不再轻易触动。
前几集虽看得云里雾里,但莫名的悲伤不断渗透进内心,是‘致郁’到‘治愈’的过程。
丁海寅几度出演类似小清新文艺片,没太大惊喜突破,却依旧倍感温暖,何况魅力撩人。
拥抱充电70%轻挑眉,85%皱鼻浅笑。
将脉搏的跳动视作爱人的守护。
三人情感的理解。
河源对智秀只需‘半之半’便足够,对照瑞雨对河源的单恋仅有1%可能性。
看似准确数值具像化,实则感情期望微茫且无法捉摸。
前者化为精神支柱与寄托依恋,后者视作眼前渺小幸福并小心翼翼追逐爱。
智秀对河源而言,是初恋是挚友是家人,青涩爱情留下的情感羁绊全部源自挪威记忆。
成长过程中的长久陪伴凝成爱意,私认为爱情占比不及友情与亲情。
至此,河源寻觅智秀过程中却逐渐陷入与瑞雨的恋爱状态,情理之中。
瑞雨与智秀的初见。
对瑞雨而言,智秀是道未解的谜题;对智秀而言,瑞雨是惊喜之外的救赎。
显然,对他们而言,是彼此‘适合的人’。
智秀初见时脱口的平凡‘感谢’,通过演员的情绪表达让我明白并不浮于文字表层。
直至后几集,从智慧对话机的话语里感受其中沉重与深刻。
结合剧情来讲,这次难得外出对智秀的意义非凡。
悄悄埋下‘怀揣积极想法朝着美好新生活前行’的种子,只可惜还未茁壮便消失了。
视角对比:瑞雨/智秀细节处理的看法。
其一,智慧对话机的应发点探索过程应是全片的主旨,因剧情删减有感对‘河源’反应点的推论显得草率。
第八集:瑞雨发现‘河源’的智慧对话机。
其二,瑞雨送恩珠红色毛衣,不禁联想至第一集瑞雨身着红色毛衣与河源的初次见面,以此赋予红色毛衣‘崭新的恋爱‘这层寓意,贴切暗示恩珠当下的处境并期许展望。
题外话。
对河源与瑞雨这版译名浮想联翩大抵是,润物无声的细雨不断汇聚并缓缓流入河源中心。
二刷了呢,去年的这个时候看的这部剧,今年又是这个时候,依然很喜欢。
这部剧的一切都很治愈啊,画面,配乐,剧情,主人公,很容易让人共情。
相比于紧张刺激的剧,更喜欢这种淡淡的像在诉说一样的剧。
文河源就是丁海寅本人吧,他真的演出了他自己的感觉,他真的很适合这样的剧情啊,就算转型了也再演一下这样的剧吧,看了之后感觉压力都减轻了好多,又有动力做事情了。
一听到丁海寅的声音就有被治愈的感觉,真的太温柔了呀~但是画面过于韩风的滤镜和虚化过于严重略显做作。终究是没看下去🤷
烂到不敢相信这是机场编剧的作品,抱着对机场的义气拉倍速看完了,不知所云,没有一点点生活的烟火气息
补齐丁海寅的又一部。前期节奏真很慢,但是河源的感情线变化得很快,从智秀直接跳到瑞雨,这个改变很别扭,感觉和男主的人设很冲突。
那些能在悲伤时,让你坚强、给你安慰、帮你复活的回忆、风景、人,是生活中最难得的相遇。德国刚开始的秋季,微凉的风,连绵的雨,配上一杯暖姜茶,半之半,刚刚好。ps丁海寅在这部的穿搭也太好看了吧,怎么这么好看。
虽然丁海寅总是接这种剧但还是好适合他!!!我好爱这种慢节奏的剧啊!
节奏有点慢,剧情不知道讲的什么
太治愈了
感觉几位主演都无法共情这样的剧本 慢节奏的韩剧很多 丁海寅自己这两年都演了那么多部 也没扑街成这样 这部剧就是剧情漏洞太多 无法和观众产生共鸣
什么神剧啊,色调和意境都很美
我可太喜欢男女主的选角了,完全舒服
完全接受不了这个设定,好闷好闷
无聊
无聊得无fuck说
收视率反映一切,其实不要从十六集缩减到十二集,就算直接一集也没关系。 十倍速观剧的我依然看懂了剧的内容就离谱。 不是所有慢节奏都叫治愈,这剧慢的从头到尾只剩无聊! 丁海寅需要转型,老是这种风格的剧真的不太行🌚
根本不是文艺的问题,就是难看!竟然是《通往机场的路》的编剧…
TVN的剧一直很良心,看了前三集先给4星,本来以为看不下去的剧却被剧情一直吸引着。这部和漂亮姐姐以及春节生活化的表现并不相同,虽然叙事都很慢,但还是设计了许多待填的坑。很多内容还没来得及交代,但这改死的脑洞另人瞠目,AI充电器如和牵引着男女主?又会暴露多少秘密?慢却还是很让人舒服的节奏,真的很治愈,期待之后的剧情发展。
男主老演这种 都腻了。。
受不了,太ai文艺了~强行悲伤,强行治愈 PS.剧里毛衣都很好看
这剧怎么说啊 就是拧巴剧 强行致郁又强行治愈 没必要 您真没必要!看了六集看不下去了 本来一开始还可以 觉得是那种淡淡的治愈剧 你这么一直演下去也可以 从4集开始插一些悬念吊着人 又加男二那对还有房客配角的戏 真的很影响观感 我就只想看男女主的戏啊?不过我还真挺佩服女主 男主有个这么放不下的死了的白月光 搁谁心里能忍啊?女主就很牛 竟然喜欢男主“至死不渝喜欢初恋”的这种感情状态 也是情圣行为 所以就是故事讲的太乱太杂了 简单做一个单线的互相治愈的戏我觉得真的会不错的 然后就是丁海寅真的很神奇 你单看他真的是个普通人 有时候还有点丑 但是一在剧里就太氛围帅哥了 希望帅哥戏路放宽一点 不要总演爱情剧了 这个长相真的很适合正剧 以及这剧里get到了蔡秀彬的颜值 森女系穿搭真挺好看
看了三集,喜欢里面的古建和挪威,只觉有钱真好,从心所欲,不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