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是為了坎城影展六十週年而拍,請來三十五位導演,以「電影院」、「電影」為主題,各交出三分鐘的短片。
其中Dardenne兄弟與柯恩兄弟皆兩人為一組交作品,所以最後是三十三部作品。
有許多主題是重複地被談到的,像是: 一、看電影時專注忘我流淚嘴開開的臉。
二、對電影/電影院的沒落的哀嘆。
三、對好萊塢式電影語法對世界強烈洗腦的不滿。
四、墮入導演的個人回憶。
五、在戲院的銀幕上引用經典電影。
六、電影院裡偷情的情侶 七、戲院裡的扒手。
八、看電影被其他人聲干擾的不滿。
九、導演在短片中軋一角。
每位導演都在他的片子裡傳達了自己以往作品觀注的及慣用的電影語言,但實在太多東西重複,又太多片短片,所以印象深的並不多。
我最喜歡的是拉斯.馮.提爾的短片<Occupations>。
片中拉斯.馮.提爾正在看電影,一旁的觀眾顯然對電影的內容不感興趣,閒得無聊於是找拉斯.馮.提爾聊天,拉斯.馮.提爾不想理他,他卻完全不在乎地自我介紹起來,炫耀自己很有錢。
他還白目地一直問拉斯.馮.提爾是做什麼的。
拉斯.馮.提爾終於忍不住回話了:「你想知道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是殺人。
」拉斯.馮.提爾站起身,拿出鐵槌砰砰砰把那人的頭槌個稀巴爛。
就在拉斯.馮.提爾砰地槌下第一槌,全場觀眾幾乎同時倒抽一口氣,我卻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來,整場都是我的笑聲!
我身邊的觀眾還狠狠瞪了我一眼。
不過,當拉斯.馮.提爾澈底槌爆那人的頭,拍掉身上的頭殼碎片與頭髮,重新坐好專心看電影時,所有觀眾也都笑了,甚至有人拍手叫好。
短短三分鐘就在無限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老實說,我不明白其他觀眾嚇到什麼,殺掉那個白目的人應該是每個導演或是看電影的人都想做的事吧!
難道你不曾想過一槍轟掉在電影放映中講手機的白目或是一直卿卿我我的情侶嗎?
好吧,我還滿想的。
雖然我很孬,頂多只敢瞪他們或踢他們的椅背,沒有真正扁過任何一個人。
除了拉斯.馮.提爾的作品,我還喜歡北野武、侯孝賢、張藝謀、Roman Polanski、Walter Salles的作品。
就談及電影院的荒頹,我最喜歡侯導的作品<電姬館>。
一開始,就只是我們父母小時候的年代,電影院前熱熱鬧鬧,大家盛裝來看電影,像是赴一場重要的宴會。
當我們隨著張震、舒琪一家人穿過大紅布幔,好奇著他們準備看什麼片子,卻看見殘破的電影院,黑白電影在破洞的牆面上演。
那一穿越,真是。
真是。
張藝謀的短片<看電影>不會讓人覺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而會覺得那是中國某個鄉下。
有人來村裡放電影,全村的人停下工作,尤其是小孩們各個開心得像大過年,又叫又跳,早早搬好椅子占好位置。
從白天等到黑夜,終於開演了,孩子卻累了,睡了,沒看到電影。
是部讓人覺得甜美開心短片。
在三十三部中顯得特別。
Roman Polanski的<Cinéma Erotique>也是部喜劇。
在一個色情電影院裡,某一位老先生喊得好大聲,干擾其他人看電影的情緒,但大家實在不好意思打擾他的「興致」,都不想親自去提醒他小聲點,不斷的推托別人。
終於,戲院經理鼓起勇氣上前,企圖以查票的方式打斷他的「興致」,才發現那不是「興致」,而是他看電影看得太專心,從二樓掉下一樓,在喊疼呢!
滿惡搞的,但很好笑!
Walter Salles的<A 8944 km de Cannes>也很有趣。
事實上Walter Salles並沒有得過坎城的獎項,於是它以巴西街頭藝人的表演開經典電影一個玩笑,開坎城影展一個玩笑,也笑自己距離坎城還很遠,遠達九千公里。
北野武的作品<One Fine Day>有北野武作品必有的冷笑。
一個人一大早來看電影,結果放映師技術很差,一下子失焦,一下子片子燒掉,而且還把好幾齣不相干的片子接著放渾然不覺。
一直到銀幕出現結束的畫面,那人還是不知道自己看了什麼,氣得不得了,但太陽就要下山了,他必須回家了。
片子除了好笑,北野武還問了很多問題:為什麼觀眾不再看電影了?
他也給了答案:因為片子拍得不好,因為放映技術不好,因為戲院的品質不好。
而在戲中,放映的是北野武自己的片子,而戲院老闆與放映師也由北野武演出,他冷冷地取笑自己作了許多可怕的事,讓觀眾不再走入戲院。
說到片中給了特別的觀點,還有大衛.柯能堡、伊格言及溫斯德。
大衛.柯能堡,也在短片<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中談到了電影為什麼沒落,但他給的答案和北野武不同,他控訴的是電視的普及,尤其是即時報導。
伊格言在則在作品<Artaud Double Bill>談到手機錄像與即時視訊對電影的影響。
至於溫斯德,他的短片叫<War in Peace>,他挑了剛果一處剛剛停戰一年享受和平的小鎮,拍他們在戲院裡看戰爭片。
那真是荒繆又諷刺......他們才終於沒有戰爭,為什麼要看爭戰片?
而原來我們之所以看戰爭片,是因為我們在沒有戰爭的地方,戰爭離我們很遠。
他們終於沒有戰爭,終於開始過戰爭只出現在電影裡不在生活中的日子。
另外,有件事讓我很感興趣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的<Anna>與陳凱歌的<瞎朱也愛看電影>同時談到盲人看電影這件事。
有什麼經典的片子談及盲人看電影嗎?
為什麼他們同時以無法看見的盲人來談對看電影這件事的迷戀與執著呢?
好吧,我看的電影不多,實在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DANS L'OBSCURITE (在黑暗中)Jean-Pierre et Luc Dardenne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
RECRUDESCENCE (復燃)olivier assayas最後一幕最耐人尋味。
OCCUPATIONS (職業)Lars Von Trier哈。
很搞。
這是其中唯一一段諷刺電影院裏的話嘮(可是這現象又非常貼近現實)。
那些只會想到盲人和露天電影的思維衰竭之導演可以借鑑一下。
CINEMA DE BOULEVARD (林蔭道電影)Claude Lelouch開頭papa伴隨著1935年的電影<禮帽>插曲"cheek to cheek"給mama唱歌很浪漫,片尾papa不在了,mama和兒子來到電影院重溫<禮帽>,再次放那段插曲的情節,小感動。
最後想說,給出一個關於電影的命題,導演們,唔該你哋唔好只識得捻“盲人”呢個主題all rite?
十年前這是創意,至今仲未用夠?
个人喜欢的一些部分,仅个人浅薄观点,如果你觉得我不对我滑轨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黑暗之中》看八部半的老人和旁若无人的情侣 南尼·莫莱蒂《电影迷日记》黑客帝国我也可以呀达内兄弟《在黑暗中》女人拉起小偷的手擦掉眼泪也太戳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安娜》莫名的喜欢和安心阿托姆·伊戈扬 《阿尔托:两场电影 》很多梦幻联动,阿尔托真美简 坎皮恩《虫子女士》奇妙戏中戏,似懂非懂尤瑟夫 夏因 《47年后》年轻人要耐心啊,夏因等了47年蔡明亮《是梦》是梦啊,在影院吃梨的外婆拉斯 冯 提尔《职业》哈哈哈突然的拿出斧子杀掉在影院絮絮叨叨的人,好喜欢克劳德·勒鲁什<<林荫道电影>>贯穿一生的电影,爸爸妈妈搭讪的方式又浪漫又温情范 桑特的《初吻》又搞怪又浪漫,小帅哥走进荧幕拥抱女神啦波兰斯基《情色电影院》有点好玩哈哈哈哈哈大卫 柯南伯格《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上最后一座电影院的自杀事件》没有影院真的会好吗王家卫《我穿越九千公里只为把它交给你》很王家卫,极尽暧昧阿巴斯 基亚罗斯塔米《我的罗密欧在哪儿》没有什么故事比罗密欧与茱丽叶更悲惨维姆 文德斯《和平中的战争》战争重现在深受战争中的人眼里实在是太残酷了,立意和视听都很棒,是我爱的文德斯!
肯 洛奇《大团圆结局》这个大团圆结局很大团圆
《朱辛庄》看百态陈凯歌 在《朱辛庄》中 沉浸了太多关于中国电影的历程 本片中以小孩子观看电影这一事件为线索串联整部影片 其中陈凯歌完成了对小孩子的驾驭从而表达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影片中的叙事链条于小孩子通过骑自行车来发电从而观看电影进入了正轨 其中有一点十分的有趣 所有的孩子都登上了自行车 此时有几个低机位的脚步特写 紧接着切一个大远景 通过蹬动自行车 电影放映机得以放映同时交代了后景 这几个镜头其实蕴含了多重意味 第一重意味在于整个电影的后景中 可以发现后面的草垛大体形状为一个鞋子状 这提供了两种思路 草鞋代表了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现状 而是暗示了在草鞋背景下坐着的小男孩存在着某种不健全 这一个暗示又是双层面的 可能是小男孩的生理残疾(失去了双足)也可能是小男孩的经济问题 (并没有鞋子 导致无法用自己的力量使电影继续放映)这时又牵引出了一个问题 小男孩并没有能力去使得电影继续放映 但是他是最痴迷 最认真去观看电影的人 (从陈凯歌在这部影片中的频频使用的“分割线”可以看出 诸如 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台阶的下方 其他的小孩玩闹在上方 两拨孩子之间哪到由台阶构成的“分割线” 又例如 低机位 平视 侧面去拍失明小男孩 放映机又在他和其他孩子之间划出了一道“分割线”这部《朱辛庄》视听语言并不炫技 但是陈凯歌的高光就在于利用了环境中自带的因素 造成了深深的分裂感(例如霸王别姬)陈凯歌导演总是利用环境去表达人物的感情 利用客观表达主观的感受 也是 第五代导演的共性。
第二重意味则在于 几位不同的小男孩 在本片中不仅仅代表着小孩子的身份 众所周知 这是献给戛纳的三分钟短片 陈凯歌在《朱辛庄》中 赋予了小孩子更深层次的含义 由孩子蹬动自行车这一行为导致了电影放映机的运作 在故事背景1977年的暧昧时间条件下 其实就在影射第五代导演自身 三十年的变迁充满了自我致敬 小孩子象征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萌芽期 同时小孩子也象征着第五代导演在1977年同样也处于一种“孩童般”的探索期 电影这一综合艺术 由政治 经济 艺术 科技这四架马车共同拉动的 但凡这四点彼此之间的牵制有所失衡 电影的发展就会是不完美的(李栋宁《电影的历程---电影生命周期研究》失明的小孩子第一重意味象征着 在失明状态下继续的对电影保持着高度的热爱 这是陈凯歌所想要表达出的态度 二是 在经历过政治高压的时间段 观众们对发现电影是一门艺术是有所蒙蔽的 不完全的 第三重意味 自行车作为当时(1977)的主要交通工具 陈凯歌在这部短片中也将其完成了符号化 这里面的自行车 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在现实世界中承担了“路程”这一作用 而在观众的精神世界里 自行车也完成了将观众送往另一个世界的功能 (从 小孩子将放映机的线连到车轮上 车轮的转动 透过光 像极了放映机)同时陈凯歌通过老式自行车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社会的整个历程。
电影中的画外音也承载着陈凯歌的野心 《朱辛庄》整篇充斥着卓别林电影的画外音 并且在孩子们蹬动自行车是 有正反打镜头交代影片和孩子们的状态 放映中的影片与观看的孩子们形成了一种同步与契合 影片的情节变成了孩子们心理状态的外化(同时 电影的声音也是失明孩子唯一能感受到的 代表了中国电影观众在当时的领略能力的欠缺)在影片放映过程中 一幕 卓别林进戏院表演 屏幕里的观众发笑 屏幕外的孩子同样发笑 电影对与受众的收获从单方面的 变成了双方的 陈凯歌对于电影的表达再上一个台阶这部影片前面都是肤浅的 表达手法并不能算真正的大师 但最后的结尾十分出彩 男青年拿着手电筒赶走孩子们 现场只剩下失明小男孩一人 台词:叔叔 能不能让我看完这场电影再走 “影片在此处的意义直接完成了质变 其他孩子的离去代表着失去了电 电的消失帷幕就会变黑 小男孩是知道这一点的 但是他的请求让这一画面变得有趣起来 电影放映的中断(带入中国电影发展史) 究竟是电力(代表着客观的硬件条件的失利 还是 人为的操作导致)陈凯歌总是喜欢发现问题 并不解释 将问题抛给观众 从而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思考 影片最后 一位盲人出现在现代化的电影院里 使得整部电影直接被分割 有种宣扬 有种无奈 既然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哪就停滞在黑白吧 这部《朱辛庄》是陈凯歌精心布置过的三分钟的镜头没有多余 但设置的过于粗浅 解度性变得多样在一定意义上又杀死了解度的角度 弊大于利 r
从我学习电影的时候老师就讲电姬馆,一直到我做了老师,电姬馆也是我选择重点考查学生的片子,对于艺考的学生来说,电姬馆稍微有些难理解。
学生问我这个片子是什么意思,我仅从我个人出发,谈谈我对这个片子的理解,因为是教学生如何写影评,所以有一些地方可能会有一些告诉学生该如何写云云,总之可能有偏差,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这个片子虽然是张震和舒淇主演的,但是它的主角其实是那个电影院,从刚开始摇下来的镜头拍摄到的电影海报牌可以推算出这是60年代初的台湾,当时国党败退台湾,政治局势不稳,电影成了当时老百姓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而电影院——也就是电姬馆成为了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军官商人最常出没的地方。
侯刚开始就用了他标志性的长镜头给观众描述了一幅及其生活化的场景——电姬馆外,摆摊的小商贩,带着孩子来看电影的父母和来电姬馆约会的情侣。
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有几辆高级轿车驶来,西装革履的人也进入到了电姬馆,国军长官也拖家带口来看电影,不难看出在电姬馆里人们是没有阶级和贵贱之分的,只有纯粹的电影和单纯的快乐。
导演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从小背井离乡来到台湾,由于政治原因一家人没法回到故乡,作为外省客家人的侯从小就在“电姬馆”们附近玩耍、观影。
再说回来,军官一家看起来非常的幸福,妻子舒淇还给孩子买了个黏玉米,而后镜头跟随军官一家推进。
终于切到第二个镜头,在这个镜头里,不难发现女检票员是非常漂亮的,我分析这里没有特指,漂亮的女检票员应该是侯孝贤小时候对“电姬馆”印象颇深的一个美好回忆。
但是跟随着军官一家进入电影院以后我们能看到外面热闹的电姬馆里边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破败不堪,影院里寂静无声,幕布上正放着罗伯特·布列松的《穆谢特》,少女在黑白的画面中玩着碰碰车,这时的她还没有必定要去自杀的念头,习惯默不作声的她正玩得开心——也许是她最开心的时刻——甚至有个追求她的男士在此时出现。
这个破败的电影院很明显已经是现代了,在时代发展的滚滚大车轮下,人们观影的方式已经多种多样了,但是却没有了当时那种拖家带口像朝圣一般看电影的幸福感了,在时代这个车轮下,电姬馆被碾的破败不堪,可以说这个是前后时代的一个对比,也可以说是一个对撞(碰碰车是象征性蒙太奇)。
这一块就可以和《天堂电影院》最后影院被拆的一段一块说,作为从小在电影院长大的侯孝贤和多多(天堂电影院主角),看到这种景象心里不只是何种滋味,但是影院里也恍如隔世的放映着自己的时光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多感动的名字啊这些导演似乎都有怀旧情愫不少选材都在发生在许多年前破旧的电影院手摇的胶片放映机镜头会定格在某张面庞上一个老妇人泪流满面一个孩童惊喜的夸张表情也有些导演不落俗套带给人诙谐的惊喜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可惜每个人不能为自己拍部电影每个人可以从别人拍的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的生活都像一场电影每个人可以努力让自己活的像场有诗意的电影电影有优有劣每个人活的有好有坏每个人至少活出一个平凡的电影有的人活着活着就真的成了一部不朽的电影后来的人瞧着他们把他们装进来了自己的电影梦
看似零零碎碎的小短片,实则都在表达一个主题。
每个导演都用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讲述了一个故事,用他们特有的手法表达了某种意义。
这样的电影能够更全面,完美地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是很实惠的。
第六十届戛纳电影节过去都将近半年了,这部有35位导演的短片合集今天才得以看到。
不过如果是好电影,多晚看都不算晚。
在这部电影里,每位导演用3分钟的时间描述了关于“电影院”的故事。
短短的三分钟,在一部长片里只是微不足道的,但就是这短短的银幕上的三分钟,却需要多少年的人生积累?
三分钟,是一段浓缩的人生。
是每位导演的人生体会。
就说说自己喜欢几部好了,也正好了解了解这些电影导演们。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安娜我最喜欢的导演,他的作品不多,但都是耳熟能详且影片风格都属于分段试像{巴别塔},{21克},{爱情是狗娘}。
这部短片依旧没有让我失望,而且还让我小小惊喜了一下。
电影院里,女子泪流满面,镜头始终停留在女子的脸上,她身旁不时有个男人在他耳边低语,突然她站了起来往外走去,在影院的门口,她摸索着点燃了一支香烟,眼泪依旧挂着,随后男人出来,温柔地叫了声:“安娜……”然后他们紧紧相拥,女人问:“电影是黑白的么?
”“不是,是彩色的。
”原来她是个盲人。
整个三分钟内没有一个剪辑,导演一气呵成地拍摄,更是能让我们体会出女人的内心世界。
伊纳里图用了三分钟,把我们都感动了。
仅有的几句台词,我像我会永远记得且感动着。
蔡明亮 是梦闷片的领军人物之一,蔡明亮,也是我喜欢且欣赏的导演,他能在简单地长镜头,在基本上没有台词的电影里向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的道理,意义,在如今这个商业片泛滥的时代里,这是难得且可贵的。
“我梦见一天晚上,爸爸把我叫醒,我们和妈妈一起吃着榴莲,妈妈已经很老很老了。
”“小时候,外婆最喜欢带我去电影院,她每次都会买一串梨。
”昨夜的月色凄迷松林也停了呼吸我想着梦中的你呀分不出是悲是喜 今夜的月明如镜我俩在堤上同行让我问梦中的你呀这究竟是梦是真舒缓的节奏,老歌曲,家的感觉。
这是一部非常蔡明亮的三分钟。
是回忆吧,是难忘啊。
拉斯·冯·提尔 职业不太认识这个导演,就只对他的{狗镇}知道。
电影院里,观影者穿得都十分体面,或许是一次集会。
银幕上放映的准是一部极其闷的艺术片,一位男士有些闲不住了,便开始向他身旁的一位男士寻求聊天的请求,他告诉他他是一位影评人,但同时是位很成功的商人,有八辆车。。。。。。
他问他是什么职业的,那位男士终于开口了:我是杀手。
然后就用一把铁锤把他脑袋敲开了花,同时也把他眼睛挖了出来。
影院里一片哗然,杀手平静了一下场内,告诉大家继续看电影。
于是,又恢复了平静。
这个导演很厉害,用这样的一个故事讽刺了影评人。
电影中把眼睛挖出来,就是讽刺他们有眼不识泰山,将好的影片也可以损得一文不值。
电影院里的观众,代表着评委。
发泄之后,一切恢复平静,就像电影圈里的进展一般。
但电影有点昆汀的感觉,最后的那几个血腥镜头看着让人后怕。
格斯·范·桑特 初吻{大象}{迷幻公园},范桑特总是爱那青少年做题材。
这次也不例外。
一个电影院里的小放映员,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放映了蓝天大海的影像。
突然,还中出现一位美女,南海缓缓向幕布走去,他发现,银幕中的美女竟在向他招手。
他将衣服除去,走进银幕中,与女孩亲吻了起来。
感觉倒是蛮青春的三分钟,实则包含了许多道理。
我们每个人想必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在看一部电影时,会把自己想象成戏中人,然后沉浸在或是幸福或是悲伤的场景中。
这部短片表达的也是这么一个想法。
电影其实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一部电影。
也许,戏中人,就是你自己呢。
罗曼·波兰斯基 情色电影不多介绍,我们都熟悉的波兰导演。
呵呵,这三分钟应该是所有短片里最幽默的了。
只有三人的电影院中,一对夫妇看着情色电影,表情呆滞。
突然在他们后面几排的一个男人叫了起来,还以一种奇怪的坐姿坐在那里,夫妇俩以为他在xx,于是叫来了管理员。
管理员略带紧张地走过去说:“先生,我能看看你的票么?
”。。。。。。
“这个座位是环座的,不是这里的阿。
”男人痛苦的说到:“我知道,我从上面掉下来了。
”波兰斯基以幽默诙谐的手法,展示了我们在电影院里不避免会看到的一些情色镜头时的表现。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我的罗蜜欧在哪儿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作品只看过一部——{樱桃的滋味},{十}还在搁浅着。
他通常描写的都是平凡人的故事,看似平凡的背后,却隐藏了多少人生哲理。
第一次没看懂,就看到几个女人在看电影时一直哭啊哭的,最后以一个老女人的哭泣镜头最为结尾。
第二次看,结合了影片的题目{我的罗密欧在哪里},和女人们在看的影片{罗密欧与朱丽叶}来看时,便觉得阿巴斯实在是伟大,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被他用几个女人的哭泣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分钟的时间里,意味深长。
维姆·文德斯 战后的和平这个短片让我最欣赏的就是导演用了黑白与彩色的摄影方式,讲述了一个在经历了战争恐慌后的非洲村庄,人们在帐篷里观看着战争影片。
非洲孩子在看影片时的眼神,让我难以忘怀。
第一分钟,孩子在欢快地玩耍着,描述了村庄的安静与祥和,用彩色表现了夕阳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下落的魅力。
第二分钟,镜头切换到帐篷里,人们正在一台十几寸的电视机面前看着战争影片,孩子们眼神流露出一种恐惧,这时,导演用黑白表现了这种情绪,很真实。
第三分钟,孩子们手拉手走出了帐篷,画面转换为彩色,他们又在夕阳下继续玩耍。
太阳,还没有落下。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黑暗之中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导演。
但是这三分钟让我开始关注他。
电影售票窗口前,挂着“延迟十五分钟”的牌子,看来是观众太少,想多等点人。
影院里,除了那个女售票员,就剩下一对正在亲密的情侣,他们对放映的电影毫无兴趣,来电影院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一种ml的刺激。
女售票员无奈地看着这一切,她对放映员大喊一句,“保险丝烧了,看不了了“后,继续观望着这一对小情侣。
影片开始了,是费里尼的{八部半},小情侣终于完事,走出影院,女售货员走到售票窗前把牌子翻过来,上面写着——票已售完,然后她一个人回到影院中微笑着看这部不知看了多少次的电影。
最后镜头转向电影院门前的{八部半}海报,海报旁边是可口可乐柜台机与现在商业电影的海报。
极好地表现了如今的电影生存市场。
我不得不佩服这个陌生的导演。
还有好几部三分钟,都很喜欢。
唯一的女导演简·坎皮恩的臭虫小姐很有创意,风格很诡异。
五位华人导演中,蔡明亮最为突出;紧接着是侯孝贤;王家卫还是很王家卫;陈凯歌的镜头语言很好,但是看着让人觉得故事很假,而且拍摄的地点一看就是在摄影棚里拍的;老某子有点回到以前的感觉,但是还是能看出商业痕迹,故事讲的还行,就是两个青年演员演得不生活,好像在打广告似的,还没有那些群众演员演的真实。
《Chacun son cinéma》,Angelopoulos, Wenders,Abbs, Gus Van Sant等35位导演,每人三分钟,拉开第七艺术帷幕的一角。
空前绝后的导演阵容老吓人的。
谈谈其中几段我记得的:-北野武《美好的假日》,一个人的影院,一辆自行车,一只狗。
诡异的北野大人又亲自上阵出演频频出状况的放映员。
那段胶片失火的段落是向《天堂影院》致敬吗?
电影里的影院放着《Kids Return》(坏孩子的天空),孩子说;“你不觉得我们已经结束了吗?
”“你这个笨蛋,我们还没开始呢。
” 看完电影的男人默默回家。
一尘不染的天空,绝美的夕阳,一条大路通往远方。
很美好。
-Jane Campion 《The Ladybug》,这位新西兰的女导演,一直对女性电影情有独钟。
她的片子执着于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她们的困顿与挣扎,描述她们在自己的世界越走越深,却与世界沟通障碍。
这样的人物有《The Piano》里的艾达,也有这部短片里的ladybug。
虫子女士不断地独舞,对世界的攻击视而不见,丰盈而孤独地生活,很倔强。
背景的老电影里两个人缓缓地对话,说着女人,男人的话题。
灯光下,虫子女士终于被打到了,倒在地上。
“我知道只有一种办法,能认清楚自己是谁”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芬兰导演Aki kaurismaki的《Sputnik》,Sputnik是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场景设定在Sputnik Valimo铸造厂。
放工后的工人们去看电影,看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Lumière兄弟的《工厂大门》。
背景里唱到“发展的力量会摧毁以往的势力,武器就是摇滚,摇滚。
如果你抗议,屠夫会梦见,瘫痪病人的骨灰被放进校桶和大桶,摇滚 摇滚逼近, 罢工 引诱 虐待,来吧, 我会给你看这儿”。
-《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这个超长名字的短片来自于Davide Cronenberg。
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上最后一个电影院里自杀的故事。
一个自杀的犹太人在镜头前不断摆弄着手枪,换各种自杀的姿势。
直播里一男一女若无其事地谈论。
仿佛无论是电影的消亡,还是个体生命的毁灭都对他们毫不影响。
人们漠不关心。
Cronenberg的镜头冷酷,充满反讽,让人不适。
我把屏幕推得远远得看,心脏有点受不了。
- 埃及导演Yousset Chahine振奋人心的《47年后》,朋友说这是最有戛纳精神的短片,同感。
1954年,侯因携着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尼罗河之子》出席第七届戛纳,无人赏识,年轻的他郁郁寡欢。
时间流转,1997年戛纳把50周年特别奖颁给侯因的《命运》,为了他对人性的特别关怀。
他的宽容,他的勇气,还有仁慈。
白发苍苍的他说;“我为此等待了47年,给年轻人一个忠告,要耐心,这值得。
”全场起立致敬,掌声雷动。
我想那是只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激励。
好的东西都是要用人生来交换的,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话。
-侯孝贤的《电姬馆》,电影院门口闲淡的生活镜头,影院内银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谢特》。
他的镜头语言总让我想起他自己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简单,所有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还有些比较有创意的,如Lars Von Trier的《职业》,很特别,特别暴力。
朋友建议作为电影院的公益片,肯定惊悚。
Roman Polanski的《情色电影》很有情趣。
倒是很想知道电影里的情色电影是哪部,没研究出。
《Chacun son cinéma》,可以叫“每个人自己的电影院”,也可以叫作“灯火阑珊电影开幕之际的一点感动”。
片头说,这是献给费里尼的。
如果加一句话为这部短片集总结,我会借用阿尔诺德帕拉欣的那句:“我信仰电影,坚硬如钢”
安哲罗普洛斯的《养蜂人》和戈达尔的《蔑视》这两部电影里的曲子,无论何时何处再听到仍觉感动。
波兰斯基的部分很幽默,荧幕上的情色画面对照座位上摔伤之人的苦呻,实则是误解的有趣。
拉斯·冯·提尔依旧疯癫,暴力骤然降临——反叛是对话唠和媚俗的忍无可忍。
安哲的《养蜂人》画面配上安东尼奥尼的《夜》的台词竟别有一番风味,让原本属于少女的忧伤场景被填满了逝去的深情。
我们和戈达尔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看过德莱叶的圣女贞德,就会为此而流泪。
考里斯马基、安东尼奥尼、蔡明亮、布列松、德莱叶……他们让每个短暂的三分钟也拥有石投小溪的涟漪与欣喜,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是人类共有的梦乡,共有之梦交融的时刻就是中国小乡村里放起卓别林的电影、是非洲的人们眼睛清澈的望着荧幕、是那些治愈战后心灵创伤的电影兴起、那些作为庇护所的电影院……电影院几乎承载了任何时代的人们全部的眼泪和欣喜,在黑暗里,人能够呈现出全部的自我和最不加修饰的情感。
电影,安抚心灵。
它不是像献给电影的情书般地抑扬激昂,没有过大的渲染迷影情结,毕竟孤独的孩子总是语无伦次,这碎片拼在一起,更恍如做梦一样,意犹未尽又捉摸不透的美。
(本想写短评奈何字数限制,又不想以寥寥数语结束,就先这样吧)
May.01.008晚去年12月中旬,在旧天堂买了双碟的《Master of the CELLO》,最初的原因是偶然间听到B碟里有《Scent of Women》里最经典的Yoyo Ma’s《The Libertango》,而且我对大提琴一直情有独钟,觉得能驾驭如此庞大的器乐,实在是需要很伟大的技巧与饱含的情感。
碟买回来后便天天早晚都听,结果发现了另外一个惊喜。
A碟的第一首。
至今仍不知道名字。
但即使在那么喜欢这曲子的那一个月多的时间里,我也没有每天都只反复播这一首,直到看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中王家卫的那一段。
在那个熟悉的昏黄暧昧的影像里,这段大提琴声那么清晰有力的直接钻进我的耳朵。
那一晚,我找出三个月未听的《Master of the CELLO》,反复只播这一首,睡下,直到天明。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33位各国著名导演为第60届戛纳电影节而拍摄的小片。
十足的短小精悍,每一部都不过三四分钟。
所以都没有什么情节之说,只是与电影有关的片段而已。
还未开始,就已结束。
33位导演中,中国导演5位,按出场顺序,分别是侯孝贤、张艺谋、蔡明亮、王家卫与陈凯歌。
三位港台导演的个人色彩是如此之强烈。
侯孝贤与蔡明亮更是看到了主演便知晓了导演是谁——我喜欢张震舒淇和李康生。
而王家卫的特色,显然来自他的色彩。
就像《花样年华》里一样,连空气都是红色暧昧的。
而两位大陆导演的作品,我很难谈得上喜欢。
都是讲农村儿童看电影的故事,居然会有非常不真实也非常不生活的感觉,很明显的就像是政府拿钱出来资助拍的“关爱儿童走向希望”一类的公益短片。
混在这众多大牌导演中,看得我实在很不好意思。
当然,张艺谋的那部,个人色彩(也就是乡村色彩)也相当的浓厚,那位酷似陶虹的李曼,梳着两个小羊角辫,像极了《一个都不能少》里的小魏老师。
只是人更清秀,比起小魏老师,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娇滴滴的城市美女非要打扮得土里吧唧的杵在乡下。
拜托给她脸上抹点泥巴吧,而不是粉底。
风景就更是山清水秀,整个就是一部国产MV。
凯歌兄的就更让人无语了,尤其是那句:“叔叔,能让我把电影看完么?
”我瞬间倒塌... ...这简直就是一句大家都猜得到却都十分不愿意听到的台词。
也是所有的短片中唯一一个拥有貌似很感人肺腑的结局的。
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
33部短片,包括其他国外导演的作品,也总还有不喜欢的。
几乎都围绕着电影院,感觉没有太大的新意,总盼望着有谁的作品可以通过电影院以外的东西来表现。
这大概真的不能说是电影。
可能只可以算作是导演们的玩味之作。
于是也就看的很心安理得了。
我喜欢芬兰那种穷酸的静默 我会说?
女人看电影看的泪流满面,一个男人试图偷她的钱包。女孩本想淘纸巾最后抓起男人的手紧紧的放在脸上。这段印象最深。还有埃及导演等了四十七年拿到了奖。波兰斯基拍的那段小黄段子。一出来就能知道的那段王家卫拍的。挺感动的~
太文艺,承认看不懂好像也没啥。现在不愿意浪费在这种无病呻吟上。
最喜欢达内兄弟的《在黑暗中》,波兰斯基的《色情电影》最好笑,拉斯·冯·提尔的《职业》则最暴力。
我只爱David Cronenberg和Jane Campion
在看这最后一片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每见一个角色抽烟,自己也就来上一根,2个小时下来一共是8根,其中还包括一根对应角色的雪茄。这里面没有算上《笨拙》里靠墙的一个路人,《是梦》里2根烟接得太紧我也合并了,《晴朗的一天》里扔在地上的7个烟蒂,噢,饶了我吧!我觉得电影业完全可以向烟草业抽成
George Babluani / Josh Brolin / Antoine Chappey / France / 比尔·奥古斯特 Bille August /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 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 / 达内兄弟 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 拉乌尔·鲁兹 Raoul Ruiz / 加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 尤瑟夫·夏因...
因为一个人看的这部电影,她和她喜欢的人一起看的,他们角度同频,他们都喜欢王家卫,他们都骂陈凯歌。果然,我才是小丑,我和他们不同频,我也不喜欢陈凯歌,拍的像一个广告。但是我也不喜欢王家卫,这里唯一个拍情欲的中国导演,就像那个人一样,她确实是很懂情欲的一个人,但是我不喜欢看,我不想再想起她。还得是疯提尔,一如既往叛逆,看的时候不知道导演是他,结尾他的名字出现的时候,我会心一笑。罗曼波兰斯基,虽然我能猜到结局,但还是有一些触动,搜了他以往作品,《苦月亮》被标记为情色电影,这个短片似乎也在暗讽那些评价苦月亮为情色片的评委,冠冕堂皇的在电影院看情色电影,却注意不到他人死活magnet:?xt=urn:btih:22394FCF73CA559F27679E1340BF4D95E315DF8E
太琐碎了......
电影院里的悲欢离合甚至生死。没性生活的老女人一边看电影一边哭,有性生活的人们不专心看电影。原来JC也爱JeremyIrons啊哈哈。LVT的锤子杀手。失明影迷和女儿为毛先讲法语突变英语,为毛?!波兰斯基那个笑惨了。伊朗女人老中青都美。教皇会见赫鲁晓夫的肚子!巴西相声太牛逼了!
很多人在做小事之前,都想做大事情。
三分钟依旧上演着感动。★★★
巴西导演整了个相声上来!!!! 闷到一种境界了
好多作品都好拉垮。。年龄越大,理解的越多,越发现命题作文最是发挥空间大 最是有趣。但是多数人都会把机会砸到手里。最喜欢top3 分别是拉斯冯提尔《职业》、简坎皮恩《ladybug》和北野武的《美好的假日》。不愧是我特别喜欢的三个导演。原因是,人物全部立住,惊喜,讽刺和梦想全部到位。电影给人的力量也许不一定是必须得看完看懂,去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地行为了。top3赛高。想看波兰斯基的没有资源没找着。
很可惜,这么多导演把自己对电影的情感用短短的三分钟表现出来,竟然只得这么低的分数……呵呵,我倒是认为非常精彩!
终于看了这个系列。大家的风格都很明显,是那种让人能够重新爱上电影的电影。三分钟也能发挥出不小的创意。张艺谋的三分钟后来又在《一秒钟》中重现。
喜欢丹麦导演的。本以为阿拉伯女孩会遇到危险,没想到、、很温馨。
这种作品没情怀没炫技,到底在干什么
温馨,荒诞,搞笑,沉重,欣慰,还有的是摸不着头脑,各种观感和像大师致敬基本都全了.最雷不过陈凯歌的..............狂汗
开始硬着头皮看了半小时,既然看了开头总不能不看下去,结果越看越有味道,想想啊,这是戛纳2007年60届开幕,全球33位之名导演为其每人拍摄的三分钟短片,真的有很多惊喜,华人的有五部短片,先后是侯孝贤,张艺谋,蔡明亮,王家卫,陈凯歌。还有北野武的。说实话如果你是喜欢看电影的人,这片不容错过了,会给你很多惊喜。顺便骂一下张艺谋,他的短片最无聊。陈凯歌的总体还不错。其他3位,基本看不懂了。只能意会。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