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人之所以彻底转变,大部分都离不开死亡,只有死能触及到人心底最深的脆弱灵魂,而《生生》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探讨生死的电影。
故事交叉着四个面临死亡的人,诉说着一个活不到百日的网红奶奶,一个刚死了哥哥的寂寞男孩,面对突然而来丧子之痛的单亲母亲,一个面对母亲随时离世的单身女子,四个人就像我们身边随时会遇到的人,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不常把这样的内心坦承在别人眼前。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我关于《旅程的意义》皆是由死亡开始,我的第一次400 天转身远行是因为心死,期待爱情跟生活中开花结果的心随着期待落空而转而消极,面对工作感情总总不顺遂决定逃亡,才发现心死是困住自己的一道墙,而墙外只是坦然面对过往。
第二次是面对工作伙伴的烧炭自杀,惊讶跟不舍中看着熟悉的人就消失在同一个世界,之所以放下一切又踏上旅途,是死亡带给我的一堂课,因为你的人生不可能等待别人来拯救你,最终能救赎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生生》这部电影,是由四个人刻划出了一段笑中带泪的生命旅程,所经历的正也是日常中最不想碰触的,却也无法避免的,死亡,是一道深沉的课题,考验着每个细胞的呼吸,急促而不舍。
莉莉奶奶,若有一天知道活不百日,你怎么接续未完人生?
莉莉是一个计程车司机,从香港远嫁台湾后生了一个女儿,曾经历丈夫的死亡,对于死,她没有太多活下去奢求,知道自己癌症末期活不到百日,将手机直播改成活过一百天,然后用心记录着即将离开的每一天,去跳舞,去打撞球,去做任何自己想要的事,就是不愿意去做化疗,放心不下就是唯一的女儿,那是她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男孩生生:若有天最亲近的人意外离开了,要怎么面对伤痛?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他是一个寂寞的男孩,哥哥意外地去世让他的世界突然间变得好灰暗,似乎少了什么,也没有什么,他想念哥哥,他打开哥哥的手机,然后去搜索哥哥所有的一切,发现了莉莉奶奶的直播,追逐着莉莉,就像追逐着哥哥的身影,甚至在莉莉死亡前陪着莉莉一起,他的寂寞没有人可以知道。
生生妈妈:若有天你的儿女意外过世,要怎么重拾生活?
她单独抚养的两个孩子,生生的哥哥壮壮意外过世,她痛彻心扉,却无力发泄,因为她需要赚钱养家,她还有另一个孩子,她没有力气去面对生活,另外活着的孩子,于是放任着生生四处游荡,放任自己一个人面对伤痛,一个人活在伤痛,那种无力像是一种漩涡让每一秒都窒息到沉默。
莉莉女儿:如果有天母亲只剩下三个月生命,要怎么面对她的离开?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莉莉女儿,是一个独立的女强人,在得知母亲即将活不过百日,仍执意过着网红生活,开计程车,完全无法谅解,她觉得母亲都没有为她好好想,都自私的想为自己活,她找医生,她想回来陪她走完最后一段路,却也被拒绝,她心底很爱莉莉,却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冲突,她真的舍不得母亲就在人生的未来缺席。
如果有一天,你也遇见了死亡,你会怎么做?
多年前死亡这件事情袭击了我,让我放下多年工作重拾旅途,几个月后,不巧刚订完了北欧的机票,家里突然发生大事,妈妈疑似得了乳癌,在胸腺下有了硬块,做了好几次X 光检测都无法确定,整个家里充满了阴霾,我告诉爸爸可以把机票取消,然后专心照顾妈妈。
爸爸跟我说,他会把工作结束,然后在医院里面好好照顾妈妈,要我放心去旅行,我整个无法谅解为什么在最需要我的时候,却选择让我一个人飞翔,而妈妈也请我不要担心他,说该来的就是这样。
(推荐阅读:学习失去这堂课!
专访五月天石头:「死亡这么近,更要用力的活着」)最后,在几许挣扎后收拾了行李飞向远方,我告诉爸爸一个月后就会回来,发生任何事情都要跟我说,才发现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无法真正的坦然跟放下。
或许,生生这部戏演的就是我跟妈妈,一个任性的想要独自承受痛苦,一个想要陪伴却被句局门外。
或许,生生这部戏演的就是我跟伙伴,面对突如其来同事的死亡自杀,身为主管的我一直苛责自己为什么没有提早发现然后阻止,却也只能接受冰冷冷尸体的事实,在心中留下了一道伤疤,反而在活的人身上,多年后也无法真正放下。
或许,就像莉莉一样,坦然的面对死亡;或许,就像生生一样,追逐的故人的影子找拥抱;或许,就像生生妈妈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哀伤;或许,就像莉莉女儿一样,再不舍得也要学会放手。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很久没有一部戏能触动心弦,《生生》触动着我曾经的过往,面对死亡,我们都在学习,好好说再见,好好活下去,去相信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他们也会活得好好的。
彼此都要好好地,说再见。
温馨提示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
生死这个话题虽然是沉重的,但是其实还是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面对死亡,我们可以惧怕,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从容面对它!
同样剧中也有对爱的诠释,第一对母子,生生对哥哥的爱是相对外放的,所以他想了解哥哥的喜好,完成哥哥没做完的事情,而生生的妈妈对逝去的大儿子的爱却是隐忍的,在无人的时候,抱着大儿子的衣服会偷偷哭泣,思念但又不想看到大儿子的遗物吧,所以这也导致生生和妈妈之间产生的一些小矛盾,不过最终母子俩人还是明白了彼此,相信以后他们会有更好的相处和交流方式。
另一对母女,莉莉本身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当年对女儿以安上学报考的变更,所以心里也是女儿有一点点愧疚,所以她显得非常独立,也不愿意打扰女儿更多,同样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当时经历了照料自己逝去丈夫的过程,也不忍让自己的女儿也经历那样的辛苦,总而言之,她选择独自面对疾病面对死亡,但又放不下女儿,于是又留下了一些视频提醒女儿;单作为女儿的以安,也许她早期会对母亲有一些埋冤,但是其实早已成年的她也早已经理解了母亲,同时对于母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关爱方式,最终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是对着母亲说出了我爱你,母女彼此也都是明白对方的心意。
其实,无论是亲人爱人,我们都要有独立的人格和生活,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于自己的内心情感也不要吝于表达,良好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同样,面对生死,我们可以惧怕,但既然无法避免,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走向它!
一部关于母亲与孩子之间最真实的情感羁绊的片子。
前半部分慢节奏,仿佛零零碎碎没有重点,但其实都是为了后面情感的溃堤做好了铺垫。
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但是片中后半段几度忍不住洒泪。
女主角老戏骨,各种处理都恰到好处,小男主角和两位女配也都很自然,整体氛围很舒服很自在很真实。
看完之后,忍不住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没什么要说的事,闲扯两句也很窝心。
感谢不散观影团的超前观影,给不散比心~
电影的首映时间放在清明假期就很应景…节奏很慢,但是每一幕都挺有回味感的,毫不觉得冗长。
鲍起静等一众演员的演技给力,很好地表现了故事情节,各种细节也很细腻真实,连肯德基的广告植入都显得自然亲切。
没什么地方玩但又不想回家的小朋友,确实是会在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地方待着消磨时光,想到了我小时候也曾在这样的地方和同学一起放学后写作业,等家长来接。
又比如说奶奶吃饭时总是把肉剪成小块,最后泡点热水把饭菜泡烂,也很符合体力虚弱的老年人生活习惯。
我的婆婆吃饭时也喜欢用汤(或者没有汤就将就着用热水)把饭泡烂了吃,小孩子牙口不好,所以我小时候也喜欢跟婆婆一样吃这种泡饭。
其实长大后是吃不惯这种味道了,这个细节让我觉得导演编剧们想得真周到。
讲得好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勾起观众的认同感,不知不觉中观众就被带入到情节中。
电影开头是奶奶去世后的情景,镜头目送着那辆黄色的出租车被拖走,搬家前的有中介过来,自然话题谈到了去世的奶奶,后面开始打出电影标题,“生生”,开始从头叙述。
先揭晓死亡的结局,再看到奶奶乐观精彩的生活;先看到屋子最终破败荒凉的样子,再看到曾经温馨满满的家庭布置,于是看到有趣搞笑之处,也伴着些许苍凉的感觉。
想看这部剧源于我的观念和奶奶相同,如果死亡预计将近而无法避免,即使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无法延长多少寿命时,不如回家过得自在一点,有尊严地死去。
虽然肺癌晚期的奶奶在家也会有呕吐、咯血、疼痛,但是止痛等姑息治疗使得这个过程并不比在医院更痛苦。
而且如果长期拖着子女、伴侣来把屎把尿地照顾自己,被病痛折磨得丧失了为人的尊严,即使面对的是亲人也会很有愧疚和耻辱感。
我爸妈有时也会开玩笑说“有命吃饭,没命滚蛋”(往往发生在劝我爸不要喝酒的时候),然后就另外一个人开玩笑地反驳“真到没命的时候你就想活,不想滚蛋了”。
我一直觉得活到一定岁数,就会看开点、对世间的牵挂少了,当死亡来召唤的时候就更容易接受这个必将到来的结局,不做不必要的治疗(当然如果预后好的病还是应该积极治疗的)。
所谓“喜丧”,我觉得是生前有质量地活着,对家庭、对社会有所助益,病痛来临时也不要“久病床前”考验“孝子”,只是临终时有机会和自己在乎的都见上一面,让子女也完成尽孝的心愿,就够了。
有活到如此岁数的境遇和勇气,死亡似乎也可以是“喜”,而不那么悲。
但是莉莉奶奶在病床上和女儿表露自己内心想法的那场戏,她也抱着女儿哭“我好怕”,梦到“我已经死了”,让我觉得原来她也不是那么勇敢的。
自己的心意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掌控啊,虽然希望能精彩地活过一百天,但是想到死亡可以来得那么突然,完全没有预料,自己对此毫无控制和抵抗能力,还是会很恐怖吧。
心里决定的应然,和实然还是有差异的,让我体会到死前真实的想法。
希望死前,能得到在意的人的理解、支持,让我有勇气面对。
还有奶奶向女儿表达一直没机会表达的歉疚:没有让女儿学喜欢的专业,而是逼她学管理。
女儿也选择和解:学管理正好遇到***(大学时的恋人)。
奶奶迫不及待追问“他现在呢?
”,女儿淡淡说句“小孩都上国小了”。
和奶奶对女儿的期盼相映:希望女儿能通过婚姻和另一个人相互扶持地生活,生不生小孩倒是另一种经历(不是必须要选择生育)。
由电影想到令年轻人头疼的“催婚”,也是父母的美好期盼啊,希望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还有一个人在意、照顾自己的子女。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那些从我们来到这世界上就伴随着的东西,家庭,财物,权利,身体,和那些在生活中遭受的事情,苦难,但好在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如何面对这一切,我们可以假装一切都不是这样,郁郁寡欢,放纵自己。
当然也可以坦然面对这一切,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面对一切,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面对这一切。
既然我的生不能选择,那在被宣判的最后日子里,我要自己选择我的余生。
#时不时的戏#生生#sensen
sensen是生生两个字的广东话发音,查了下导演名气不大,似乎是个台湾人,影片的标题立意让人想到“coco”,但作品厚度全然不及后者,看之前扫了两下豆瓣的评论,中规中矩的比较多,尽管我一直对豆瓣的留言多有三分信,七分鄙视的意味,也没太多放在心上,但看完回忆起来,感觉这也是我对于本片最想给出的评价了。
请了影后出演,想必也是影后为此片的剧本所打动,那一口港味的普通话在我听来好熟悉,在看片前上厕所里,这家影院也是一直在放广东歌,勾引了好多广东的回忆。
剧情是讲一个知道自己肺癌晚期的老年后的各种心情与活动,导演为了让这个作品更符合当下的时代,引用了直播这个概念,但也只是让人感觉共情了时代而已,我始终认为演员只是导演呈现的作品中的陪衬,再好的演员也会受限于各种,这部是最好的证明,导演想尽了很多小清新式的桥段来丰富整个剧情,比如提前录好视频之后上传,比如老人用漫画记录抗争的每一天,老人与小孩打羽毛球的片断,老人留恋自立更生的生活而留的眼泪,其实挺用心的,但又非常让我很难抓住泪点,整个剧情的节奏还是台湾电影的通病,文艺的形式过于大于剧情,如果这个电影浓缩成个15分钟的数码产品的亲情宣传片,可能效果会更好。
本来今天其实因为有事不太想来,但因为剧情讲肺癌,而外公最近也是因为这个事情住院,还是选择来感受下,尾段的时候,看到老人各种回忆岁月与时光,我心里闪过很多的换位的念头,当我的年岁走到那个时候,我的心里活动会是怎么样的呢?
我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秒吧。
清明时节,没有扫墓,看了这部应景的电影。
台湾电影一贯的风格,娓娓道来。
印象最深的一句“丢了以后会遗憾的,那才是最重要的”,看完发现恰好一张海报上就是这句话。
生生和莉莉,一个在人生的开始,一个在人生的尽头,同样面对死亡这个主题,生生通过哥哥的手机看到莉莉奶奶的直播,机缘巧合下两个人成为忘年交,共同度过了一段珍贵的时光。
活着有什么意义,该如何面对死亡,是我们不断追寻和思考的问题。
年纪还小的生生,面对哥哥的死亡,透露着拒绝。
他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有何种情绪。
同时他也充满困惑,有点害怕,觉得哥哥去世后回家拿过漫画书。
他的内心应该不愿意相信哥哥的死亡。
他不愿意搬家离开,因为这意味着哥哥的痕迹会随着搬家而被抹去。
莉莉奶奶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癌则抱着豁达的态度,她的选择是独自面对。
她拒绝化疗,不愿意麻烦女儿,为自己设计了直播度过多彩余生的计划。
莉莉奶奶面对死亡时内心是有纠结的,她不愿意给别人(女儿)带来麻烦。
在她的告白里就提到了亲子关系终有一个终点,要学会放手,学会互不打扰。
这也是她和女儿的矛盾所在。
女儿希望自己能为母亲多做些什么,但是母亲一直拒绝。
尽管如此,病危时她说出了害怕,表达了对女儿的需要,两人通过“争吵“最终达成和解。
“好好再见”是电影中人物达成的“共识”,也应该是我们观影后的共识。
电影的bgm同样非常小清新,配乐是雷光夏,高中时mp3里一直装着她旁白过的地下铁,很喜欢她。
整部电影节奏比较慢,尤其大概五分之四奶奶去世后那个地方,当时觉得看的有点困了。
但是,在清明节看到这部电影,把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寄托在了电影里,感觉很有意义。
不怕病,不怕死,但是害怕病与死之间的路程。
肺癌四期的高龄出租车阿姨vlog up主,不去做化疗,开直播和大家互动挑战活过100天、画漫画、学舞蹈、打撞球,吸引到了哥哥刚刚去世,和妈妈缺少沟通的性格内向“小男友”生生。
相信生产经历过癌症病患从确诊到离世的人都能理解女主的做法,因为治疗、化疗太折磨人了,而终点都是一样,至于多争取来的时间,那些时间过得太痛苦。
与其在病床上看着自己身上的管子越插越多,不如潇潇洒洒做点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在忙碌中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女主在直播中在录像中永远是乐观地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然而在镜头后,其实也是不舍的,毕竟对女儿还有很多牵挂;其实是不安的,毕竟她面对的是死亡,不知道身体每天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撑不起来表面的坚强。
说实话,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肯定是鲍起静,她的表演从来都是抓人的。
之前最喜欢《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的妈妈,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不歇斯底里的高级感演技,还有就是《僵尸》虽然这部恐怖片有无数令人回想都恐惧的镜头,但是对于我来说,最恐怖的一段戏绝对是她把小男孩推进卫生间的那一段戏,善良的妇人为了重生的邪念也能做出最残忍的事,鲍起静把复杂的情感用表情表现的淋漓精致。
然而这一次的刻画,绝对不输之前两次。
总之这是一部讲生死的电影,但里面的生死观是我认同的。
有幸参加了#不散观影团#的活动得到了超前观影的机会。
影片中莉莉奶奶的生死观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
“如果你的生命被明确告知只剩下xx天,你会努力让自己活得更久还是好好利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这个世界好好告别?
”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会选择跟莉莉奶奶一样的做法。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不要被痛苦的化疗让自己生命中剩下的时间都在消毒水的味道中度过。
去跳舞,去打羽毛球,把自己的漫画书放在租书坊偷偷看看有没有借走,告诉大家即使是癌症病人也可以活得非常精彩,而不是终日在病房昏睡吊着点滴。
有时候赖活着真不比好死。
只是奶奶也是人,她也会害怕。
抱着女儿以安的时候她才暴露出她乐观自由的外表下深藏的不安。
“我也好怕啊......”可是结局终究会来的,以安最后也只能收拾好妈妈的遗物,跟妈妈住的老房子道别。
生生的妈妈也只能抱着大儿子的衣服跪地痛哭。
生生也只能给奶奶有些嫌弃却放在家里最显眼的电视机上的假鱼缸插上电,看着里面永远不会死去的小鱼游动。
最终要与世界道别的时候,就好好再见吧。
有评论说,《生生》是继《送你一朵小红花》后的又一部探讨生命和离别的影片,没看过《小红花》无从比较,但这种以平实的角度来展现离别态度的题材,我真的很喜欢,哭了全场,头疼缺氧,连带第二天双眼皮离家出走。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书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对临终关怀印象深刻,那时候边看书边想,如果自己到了人生的末尾,不得不跟世界告别的时候,希望以什么样的姿态过完最后的时光呢,是选择医院治疗,与病魔抗争下去,还是选择尽量减少痛苦地快活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呢?
至今我也想不明白,因为这个选择很难,只要世界上还有让自己眷恋的人或者事,就一定会想能不能继续活下去,是不是还有机会好起来……所以我很佩服莉莉奶奶的选择,很佩服她放弃治疗在生命的最后活的精彩的勇气。
作为独生子女,尤其是离家在外,看到这种故事的时候总会特别难过,我会想应该如何处理父母老去与自己生活的纠结问题,但从来都是无解,或许真的到了需要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必定会做出当下最恰当的选择。
说回电影,最喜欢的情节的是奶奶在书店里等待会不会有人借走她放在书架上的漫画,她说店员早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会有人一起帮你维系一些可爱的小心思和小愿望,这样的感觉真好。
面对生死,很多人都是歇斯底里的,是情感剧烈的,但在《生生》这部电影中,一切都显得平和而温情,仿佛离开人世只是一次普通的远行,离开的人交代好了一切准备好了放下,留下的人也不要让自己困在痛苦中,要珍惜眼前人,要继续发现幸福。
力气使得太大了,雕琢痕迹重。好揪心的话题呀!
有种日式的氛围,用很轻的滤镜演绎很深的主题。
表演太好了
个人角度说,我还是喜欢这样的文艺片,关于死亡,关于生命,关于人和人之间关系以及在死后关于这个人的印迹与记忆的呈现,都从不同的角度让我陷入思考,有深深的渗透力。
同样是要学会告别,然而女儿和生生的失语让一切不再成立。前半段的的表达还算克制,后面就一路煽情加鸡汤了,很可惜。鲍起静的表演加分太多。210330,广州天环百丽宫影城,不散观影团。
7/10。“我爱你”。#桃花岛观影团
最痛苦的就是生生了,小小年级经历了两个人的死亡。。他也是幸福的吧,小小年级对死亡就有了很深的理解。
题材是戳心的,鲍起静的表演是不必说的,影像风格是很台味的。只是线索单一、节奏较慢。。里面那只狗、那只胖猫可爱。
生生想说 我很想念你,我不会忘记你莉莉奶奶想说 我很需要你,我很害怕一个人我想说我很爱你 不要害怕 我会一直陪着你生命之不能承受之重 学着面对 学着接受 学着放下或以沉默 以泪水 以思念请一定要告诉她(他)!
故事可太普通了,不太适应看鲍起静阿姨演这样乐观的角色,太尴尬了!
虽然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虽然每个家庭都会有人离世,可死亡和亲情还是太“个人”的议题了。
觉得还是拍得太散,剧情的骨架不丰满,两条线尤其哥哥线稍显浪费,明明可以填充出更加有质感的故事。如果没有演员的演技推动,这故事可能很难赚我的眼泪。
第一次在大银幕观看台湾的家庭片,一如既往的节奏舒缓、一如既往的催人泪下。不屈服于死亡恐惧的母亲用直播的方式获得快乐、传播乐观,内心深处只是不想成为女儿的负累;寻找哥哥离开原因的少年被那母亲的坚毅和温情所打动,最终也自这份面对死亡的超脱感中获得了对生命的理解;少年的妈妈看似懒散度日实则也被小儿子的温暖举止打破心中寒冷的坚冰,从痛失大儿子的悲伤中找回了对亲情的最初信念;女儿在痛斥母亲所谓的自私中发现了母亲如此对待生活的真正目的后同样获得了在亲情中的和解力量,最后一句郑重其事的“我爱你”便水到渠成钻进观众的心里,打湿一片眼眸。
不够台湾,缺了一点味道。
很有意思,生活物品因为它被谁所有而具有一种生命,如果人去世了,除了让人趋之若鹜的财物,其他东西的生命也随之黯淡,变得多余,甚至也同时具备死亡的气息,令人避之不及。。。
乏味、沉闷、无聊。两个中年女演员表现太差,举两例,生生妈妈找不到孩子的时候突然看见孩子出现在门口时的反应完全不是一个母亲的反应;奶奶和照顾她的女演员在医院的那段争吵本来可以是全片的一个高潮,可惜女演员憋了半天也挤不出一滴眼泪。
太白开水了……感觉是台湾电影危险的信号,之前的《阳光普照》《孤味》都很好,但不能以“质感”为旗号做出这种片子来,以为有一两句经典煽情台词就能撑起一部片子。小清新过头了容易陷入自我陶醉的虚无。多一星给雷光夏。
想写生与死,不同年龄对于死亡的态度,但是又感觉什么没写出来
鲍起静大段的心灵鸡汤试图包裹无聊无趣的剧本。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