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日、どんな式なの?
何のための儀式なの?
誕生日なの?
何となく、死と繋がるはずなんだと最後まで頭にずっと入れてたのに、全く当てなかった。
そして、最初から、この日々のカウントダウンとは何かの悪い結果に近づいてくると思ってたが、全然勘違ってだんだ。
ちょっと騙されたの感じしてたが、今はすばらしかったんじゃないかと噛み締めている。
僕はちょっと気になっているのは、この映画は記号が多くて、凄く抽象的、心理的なものが多いから、全体を見切らないと、何も分からないがちだ。
これで、観客を引付けるための”わな”という手段がとても大切だと思ってるんだ。
この日々のカウントダウンの存在は多分そのためだと思う。
内容と言えばやっぱり”愛”というものはテーマになったんだ。
(日本社会はさすがの愛不足になっていくんだな〜〜〜)鮮やかな色は心理の変化を表し、女の言葉もヒステリックで、現実と夢とまじていて、切なくてならない。
この映画は全体的に暗いんだけど、最後は明るくなってよかったなあと思って、僕の気持ちもよくなったと気づいた:かわいい子はやっぱり笑顔だなって :)この映画の流れは僕以前見た大好きな”空中庭園”という映画と似っていて、興味がある人に薦めたいと思う。
一直和「式日」有著一份不解之緣、然後一直被我曲解為一部單純運用大量色塊的拼湊片,並且內容會詼諧、搞笑。
看完以後發現完全和之前想像的兩大主角都用很cool的表情,大量意識流敘事的情節大相徑庭。
反倒是,人性中最簡單、單純的東西一下子跳出來成為了主線,不論女的也好、男的也好。
還有就是充滿點滴小小誘惑和懸疑的情節,就像是勾引的最高境界(允許我這麼不恰當的比喻),就是一點點恰如其分地勾引,雖然是輕描淡寫。
回顧一下整部電影的主題也好、價值觀也好都很正向,這些實屬不易,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因為就鹽井和日系電影以往的片型來看,都會有漸漸扭曲的傾向——「愛的捆綁」的正向男主人公和愛的幾近瘋狂的女主人公一起,時間久了,不是想到積極地方法應對,而是消極地自己也一起跟著墮落。
但是這次在鹽井自己的電影里,他終於肯伸手解救一個迫切需要他心靈的幫助的人了。
這次是他自己被瘋狂的愛感染了,不過感染到的是好的那一面。
很喜歡女主角這個角。
很純粹、很透明,愛恨分明。
不喜歡的時候就摔東西、破口大駡;喜歡的時候就和喜歡的男人在一起流露感情。
雖然一直傻傻地逃避著現實,甚至認為和自己愛的、都不確定愛不愛自己的男人sex,這個男人就會不會離開自己。
這就是只有不顧一切的神經質風的人才敢做的事吧、他們或許更懂得愛也說不定。
佩服勇敢的同時開始同情幼時遭受的創傷會在成年后無限放大的可怕。
好在、她遇見了對於她而言百分百的文藝青年大叔,有時也會像平凡人那樣厭倦愛情帶來的壓力和厭倦感,而且是那樣瘋狂愛的窒息。
好在、最後文藝青年還是清醒的,於是用最擅長的文藝氣息和神經質女表白了。
「喜歡你,真的很喜歡。。。
」『騙人,不會是真的』再來說說一個式日的主題:生日抑忌日。
電影最大的懸念如此,最後女主角的生日定格在了12月7日(現在正好是一個月前他們相識的時間段、所以看這部電影的時間恰如其分,應景得沒話說了)。
真正的生日或許不是這天,但當他們拉開日系電影象徵性的火紅色大窗簾的時候,她真正重生了,這次、愛情就了她。
很喜歡整部電影的基調,鹽井的文藝電影終究不會讓我失望的。
女主角充滿夢幻的大紅色世界,雖然都是她自己營造出來的,和周遭空曠廢棄的建築工地也好、陰雨天氣、不像是Lily chou里的蔚藍天空的總是灰濛濛的天空也好,冰冰冷廢棄的鐵軌都暗示我猜不到結局。
導演、生日、鋼琴配樂、Cocco這些足矣。
He told me I am useless she told me my face makes her mad but I am still to cloing nothing and I feel empty waiting for someone to told me I know nobody is coming he told me to die she told me to see nothing.深夜看《式日》,想起吴江涛的画,那一种深切孤独和寂寞形成并造就的自我,再没有多余的位置去关注和容纳外界,或者说根本不愿也不想容纳外界,即使内心如何如何地渴望。
“明天是什么日子?
”“明天是你的生日。
”你的生日只不过是一场仪式,
原本总觉的这种调调的影片到最后总会以生命的爆裂来给给我留下更深的影响,相反的,迎接我的是一片苍穹的蓝。
红色代表一种绝对,对生命态度的绝对,就好比选择失意式的逃避。
对一个坚持将自己的幻想努力用想象改编成现实的人来说,忘记要比什么都来得容易,清空然后重新构建。
女主角彩绘式头发,涂鸦式得脸蛋,永远格格不入的打扮,宣告自己的与众不同。
那一幢貌似废弃工厂的建筑物,大概可以被称为寄居地吧,所有装饰的重复,无不压抑着戏里的他们,戏外的我们。
出口——铁轨、天台、地下室……这些是我盾身的处所,但一旦体会到属于人的温存,寂寞展开展开自己无止境欲望,但最终缠住了自己。
影片中她成功了。
曾经的曾经,有人问我,是否会把现实与梦境混淆,我笑了。
又曾经我搞不清楚停课的通知是真是假是,她们笑了。
现在,我们中的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笑不出来了……
特意去查了“明天我生日”的日语翻译。
《式日》,很特别的名字,朋友很早推荐过。
今天才看,看到一半,突然觉得男主角眼熟,才记起,原来是岩井俊二。
啊,我很想写,但是我写不出来。
我必须重新再看一遍再继续写。
我也要我的救赎,其实影片没有放大,女孩的病态和情绪的纠结,有类似经历的人才能懂得。
所以我写不出,我得消化。
岩井俊二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我太爱这样的片儿了。
式日:在古日本语当中,举行仪式的那天被称为“式日”(Shikijitus)。
转载自 http://ent.163.com/edit/021025/021025_138695.html 你本身是有名的动画监督,为什么会走上导演之路?
庵野: 《式日》已经是我第二次执导电影,处女作是改编自村上龙小说的《爱与流行》,当上电影导演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在动画界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很想尝试其他创作媒介!
为什么会选上《式日》这个故事?
庵野:我认识小说作者藤谷文子,我看过她《逃避梦》这本小说,喜欢得很,便决定改编成电影!
从《式日》里的分镜和场面调度,风格上都跟你的动画作品非常相似,这是否你刻意设计的?
庵野:两者是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直接的复制,而是通过一些特别效果,去令电影的画面效果,有份好像画画的感觉。
这是否因为你以前执导动画,只能将想像通过动画人物去表达,现在执导电影,则可将过去动画的一套,活现在真人演员身上?
庵野:恰恰相反,在执导动画时,我会希望能将动画人物影象化,反而到执导《式日》时,我却花更多心机去将影象图象化起来。
为什么会找岩井俊二当男主角?
庵野: 两个原因,首先《式日》男主角的职业是导演,找本身也是导演的岩井俊二来演便最适合不过,其次,我觉得岩井俊二很有型,很有当男主角的条件!
《新世纪福音战士》是你动画事业上的高峰,现阶段的动画工业是否已难再满足你的创作欲望?
庵野:我不是埋怨动画世界的制度出了问题,于我而言,在动画里我已寻得足够的满足感,所以需从其他创作媒介去寻找刺激,电影创作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会写这个小说 ?又怎么会变成电影? 藤谷:平常我也喜欢写下文章,十七岁时在美国居住,有许多空闲的时间,便趁空写小说。
写了两年半才完成。
庵野导演看过我的小说,觉得很有趣,于是在两年前樱花盛放的季节,我们见了面,他更邀请我担演女主角。
小说跟电影有没有什么地方不同?你满意这些改动吗? 藤谷: 两者有些分别,如片中导演角色,在小说中是个店铺经营者,但性格两者一样。
出场的角色,人物的关系大致一样。
导演把小说有趣的部份抽出来,再加以发挥。
女主角的生日永远在明天这个构思,也是电影版本才有的。
我对电影版本基本上没有什么不满意,因为开拍时,我跟导演、制片会一齐讨论剧本,我有机会说我的意见。
这是否你首次演戏? 藤谷:不是,我之前拍过三集《加美拉》电影,但我的人很懒惰,拍戏不多。
这次《式日》是部很深沉的作品,希望以后有多些机会拍这类电影。
电影中哪个片段最难忘。
藤谷:整部电影都难忘,特别是女主角跟母亲见面的一场,这在剧本中并无详细交代,之前也没有彩排,完全即场发挥,所以演得很辛苦,自己演得也很投入,简直是要了我的命!附: 《庵野秀明的世界》对谈第二回·实拍电影篇(式日部分)翻译: 未知的深蓝色 https://tieba.baidu.com/p/3637175101?red_tag=1867036531 追求“美丽画面”的《式日》冰川:《Love & Pop》之后就是《式日》了,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カジノ工作室吧?
庵野:它是吉卜力工作室在实拍领域的品牌。
因为吉卜力的工作室在梶野町,所以叫カジノ(即“梶野”的发音)工作室。
不是赌场的カジノ哦*(笑)。
取名字的时候铃木(敏夫)先生什么都没考虑就说:“因为在梶野町,所以就叫カジノ吧。
”*:“赌场”的意大利语“casino”在日语中的发音也为カジノ冰川:《式日》是为了在吉卜力制作实拍片而拍摄的吗?
庵野:本来我是想和樋口(真嗣)两个人在吉卜力拍特摄电影的,并且还死皮赖脸地拜托德间(康快)先生帮忙。
但最后还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而失败了……后来我看了藤谷文子的小说,觉得它很有意思,然后我就钻研它的主题,将其分解、再构成,最后就把它置换成了《式日》这部作品。
当时我想用三十五毫米胶卷和失真镜头拍一部“漂亮的实拍片”。
失真镜头的晕光会在横向扩散。
总之我很想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失真镜头的晕光。
最近(J·J·)艾布拉姆斯就一直在使用晕光,连一些我觉得不可能能使用晕光的地方他都用了(笑)。
然后,我虽然不是很喜欢我老家(山口县)宇部市,但是当我因为NHK的节目(《课外授业ようこそ先辈》)而时隔很久回到宇部市时,我终于发现了它的有趣之处。
我觉得我也许能在这里拍一部电影。
所以我去见了德间先生,我问他:“我能不能拍这部肯定回不了本的电影?
”结果他回答我说:“这次赚不到钱的话,下次能赚到就行。
按你喜欢的去做吧。
”至于电影的内容就真的很小众了,一千个人里面可能只有几个人能看懂。
我的目标就是把它做成那百分之几的人心中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电影。
童年的风景与对角色的执着庵野:我基本上把我喜欢的宇部的风景都放到了《式日》中。
我从小就是在工厂旁边长大的,所以那应该就是我心中最原始的风景。
即使现在我也仍然喜欢工厂、铁块之类的东西。
另外还有电线杆,我喜欢的是它的“机能美”。
现在政府想把电线杆都清除掉,但是城市的风景本来就已经很无趣了,他们竟然想让它变得更无趣。
没有电线杆的东京毫无魅力可言。
那些议员好像根本就不明白这一点。
我觉得我们应该积极地保留电线杆,把它们当作文化遗产来保护(笑)。
冰川:由于《EVA》的影响,深夜动画都开始描写电线杆了,但是,在其他动画中出现的电线杆有很多都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
庵野:那些动画的制作者对电线杆还爱得不够深。
他们只模仿了表面的东西,却缺乏内在的灵魂。
冰川:说到演员阵容的话,我首先想到了片中导演这个角色是由电影导演岩井(俊二)先生扮演的。
庵野:那个角色不能让演员来演。
我想宫先生让我来给《风起了》配音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
就这个意义来说,我倒是走在了宫先生的前面(笑)。
因为我向岩井先生拜托过同样的事,所以宫先生来拜托我的时候我就没法拒绝。
立于组织顶端的角色,不让有这种经验的人来演的话就不会有真实感。
不过,岩井先生在拍摄现场的时候一直在写《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笑)。
在那个敲打字机的场景里,他是真的在工作。
•片中女主角最后一天的生日就是演员藤谷文子本人的生日——12月7日(本片的上映时间也是2000年的12月7日,可以说相当有心了)•藤谷文子写这个故事应该是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查了一下她的老爹史蒂芬席格婚姻史之后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人物了。
不过藤谷文子表示《逃避梦》并不是一本自传,那是她让想像力驰骋发展出来的角色。
•《式日》中许多搭景的部分都有浓厚的剧场味,尤其是片尾藤谷文子与母亲大竹忍母女相对的高潮戏。
只见两人和岩井俊二坐成三角形,只有岩井俊二背对镜头,大竹忍留着泪坦承以前忽视女儿的不是,但仍然自私的要求藤谷文子回家与她同住,因为“我现在很寂寞”;伤心欲绝的女儿完全不知如何反应,只能悲愤的要母亲离开,等到母亲离去了却又哀伤的唤着“妈妈!
妈妈!
”大竹忍就出现这5分钟,却凝结了全片最强的能量,连藤谷文子都不得不承认和她对戏是拍片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可惜东京影展没有最佳女配角奖。
庵野秀明,岩井俊二,原作小说《逃避梦》的作者藤谷文子,两千年,一部叫做《式日》的喃喃细语。
镜头在跳动中保持着原本的固定和停留,火车经过前叮叮的响声,黑底白字的倒数,我笑了,庵野永恒的风格。
一只红色的蝴蝶和一身黑衣的男人,相逢在后工业时代荒凉无比的铁轨之上,无限延伸,汇聚分离。
电影中的女声独白吐出第一个音符,就让我心跳加速,林原惠美的声音,绝对错不了。
你知道吗?
明天是我的生日。
我的生日,不想一个人度过,于是蝴蝶和男人一起开始倒数。
一天两天,晴天雨天,生者死者,像符号一样从背景中剥离出来的两人,继续着明天是我的生日的痴痴梦语。
一个是在家庭里受尽伤害的脆弱敏感神经质的女孩,一个是事业陷入瓶颈的失意导演,两个人嬉戏争吵厌倦挣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却又鲜艳美丽的让人心碎,女孩守着自己的世界不肯走出,男人幻想自己是天使能够带来救赎,男人要为女孩拍一部电影,自己最终也走进了胶片,抑或爱情是光明的,因为最后它拯救了一切。
一把红色的伞溺死在雨天等待着彼岸的救赎 父亲,母亲,家人,是女孩与这个世界最原始的联系,对于一个孱弱的敏感如同玻璃的灵魂,被抛弃就是她最初的恐惧和最初的罪,她得不到称赞,只有被要求更多,她害怕被抛弃,却在灵魂上离得更远。
家庭是孩子形成最初人格的环境,每个人对此都应该有着真切的体会,一个破碎的家庭、易怒暴躁的母亲和一个无比优秀的姐姐,对于一只需要在天台上才能确定自己存在的脆弱的蝴蝶是怎样的压力和伤害。
无法沟通的心灵,尽管有着血缘的联系,心之壁的强大仍旧让所有人的距离不断的拉开,在厚重的壁垒面前,退却,逃避,消失……七层楼的拥有蓝天和地下的密室,红色的电话白色的床蓝色的吉他,这是属于女孩自己的世界,喜欢雨天,“因为雨天世界上所有快乐的人最终都要双眼沮丧的行走”。
其实想得到的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点点的爱,可是就像一只箭猪,就算想把自己的温暖传给对方,但当它接近对方,身上的刺就会令对方受到伤害。
于是虚构自己只剩下孤单一人,因为孤单,所以不必再付出注定要以伤害来回报的感情。
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感情都变得如此脆弱,打着孤独的借口,把自己封闭在墙的后面,熄灭了灯,遮住了阳光,蜷缩在壳里一动不动,只是因为害怕受到伤害。
逃避让自己痛苦的事情,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可是如果逃得开,她为什么还是无法成眠?
如果逃得开,为什么明天才是我的生日?
还在等待,她需要一扇门,墙上的一扇门,眼前这个黑衣的男人,会是她的天使。
两条铁轨相交的时候击碎末世的恐惧和孤独 她说喜欢铁轨因为两条铁轨从来不会相交,可是不同轨道的铁轨竟会轻易的有了交集。
落寞的导演在他阴暗的岁月中看到了一抹转瞬即逝的阳光,一只令他心动心疼心碎的蝴蝶,使他站在一个“正常人”的角度去拯救,去做一个天使。
他陪她度过每一个明天的生日,他珍惜着她,包容着她,直到厌倦了她的歇斯底里,因为他,做不了一辈子的天使,他要为她打开那扇门,打开心扉的门。
在她挣扎的时候抱住她,在她逃开的时候握住她,喜欢一个人,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多么深奥的大道理,只需相信,爱能拯救一切。
与他生活的明天,她一点点的变化,依赖他的怀抱,能够在夜晚来临的时候睡去,想用尽一切手段把他留在身边,原本符号般空洞的生活鲜活了起来,镜头记录下的每个瞬间也是她最流连的回忆。
与母亲对面时的怒吼让她打破了最后的心结,打开了门之后的墙轰然倒地,尽管还是会有伤害,尽管还有很多扇门需要开启,可是她,变勇敢了,勇敢的付出,勇敢的受伤,勇敢的爬起,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今天就是我的生日,倒数结束了,生命可以重新计时,拂起生命上的灰尘,会发现它在闪耀水晶般的光彩,如此耀眼,如此绚烂。
后EVA时代的庵野秀明带给后EVA时代人们的狂想 尽管庵野自己可能不承认,但是和他的上一部电影《Love & Pop》一样,《式日》里我也看到了太多的EVA的痕迹,或者是和我一样,他的身上也烙下了不可磨灭的EVA标签。
意识流和表现主义已经被他使用的十分纯熟,那些闪过的场景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喜欢极了他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时候使用的那些看似无关画面的拼接,其实每一幅都有着他小心翼翼的用意,每一个镜头的静止拉伸和移动,每一个唯美的景致和跳动的世界,都让我享受着回忆EVA的兴奋,主题上亦在延续伤害,逃避,罪恶,救赎,和爱。
就像他以往所做的一样,执迷于生活中每个牵动情绪的细节,慢慢把它们剪贴成一个孤独者渴望获得爱的自白,其实庵野仍是心怀阳光的,无论是真治还是这只脆弱的蝴蝶,他们最后全都破茧而出,走出了自己狭小的世界,感受到了外面的阳光,不管以后的岁月如何,他们已经都得到了重生。
演绎三星 为立意再加一星 如果这部影片可以到“我就知道会这样。
”这里结束 我或许会打五星 唉 前半部分真的挺喜欢的 夸张点也无法 本来就是文艺片 但后半部分有几处挺不舒服的 比如女主说“我叫你滚,你为什么不滚?
”我当时心里 【嗯?
这不明摆着为了等一个深情告白吗。
】然后果然 接下来就是一段轨道告白的桥段 再然后 女主就被狠狠治愈了 情节又开始往好的方向转变 真就,这么容易转变吗。。
反正这里我的感受是:为了情节而情节。
后面也有几处有这种感觉。
其实我真的挺感激能有这样立意的影片的,这也是我最柔软和敏感的一面,但也正因它的特别,我才更希望它不要落俗。
不要让我哭笑不得地看到,被人救赎 被治愈 这么顺其自然。
我很安静地看完它,那些字字句句仿佛以前就在脑子里演过一样,有亲切和熟悉的感觉,同样的,这个女孩和那些大片的红大片的蓝也让我感觉温暖。
我很安静的看完它,只是中途,我大力地在地上摔碎了一只男人送的杯子,可是我感觉温暖。
再一次看《式日》,这部片子网上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它的唯美主义的风格永远的印刻在我记忆里。
近期零零碎碎地学了电影摄影技术。
《式日》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外观唯美但主旨……说不上来……的实验电影,但是“形式主义”是它的亮点。
通过该片可以尝试分析怎样塑造实验电影的形式感。
美国的影片会采用简洁、快速剪辑,一个镜头连着一个,机子都不固定,看着很累,然而注重情节性。
日本人则擅长一直启动旁白画外音,来进行人物的内心独白、或者读一段信,或者叙述事件,辅以优美的背景音乐,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画片导演庵野秀明像处理繁杂的动画手绘一样处理电影,舞台布置和道具的使用能精简尽量精简不要说什么简洁是终极的繁复,节约成本才是最重要的。
甚至背景留白了都比精致而耗资巨大的舞台陈设更有效果。
简直是为了促进环保啊……以前觉得日本人的电影拍的普遍比欧美的更加风格化,也就是更有艺术感,毕竟有风格的东西才能独树一帜,展露导演或创作者的个性。
看到这么简单的布置一下子大失所望。
开场是一组非常简单的空镜头。
只是因为景物的选用自带情绪感,富有暗示意义(常见艺术电影使用的元素),像MTV一样。
火车,铁轨,工厂,夕阳,几个幕地出现的固定镜头,营造后工业艺术感。
铁轨上两人相遇,正三角机位,正侧面拍摄人物,反打镜头,造成紧张悬疑的冲击感。
影片大量运用主观镜头到了煽情的地步……例如开场在铁轨上,让人正视着镜头说话,对话的两方两眼直勾勾盯着对方,让人与角色感同身受……镜头从正面、正侧等方位来拍摄,打破轴线原则,人物面向正左边,下一个镜头到正右边,类似Wes Anderson,用以营造戏剧感。
经常出现晃动的画面用以表现心理的不安。
超广角拍摄的商店一角。
使用运用低帧率(压缩一段镜头的速度)老土的方法,处理流水账的情节,把一些明显都端不稳,或者不能用的镜头拿来改造,常见于时尚主题电影的拍摄。
册那,日本人连机子都端不稳,就把所有人眼所看见的想到的风格化的剪辑效果都活学活用了。
伞和道具。
洋红是电影的主色调,增添了一种拉近心理距离,走进私密空间的私电影的感觉(类似私摄影)。
封闭空间里的一排排红伞,砖石地面上上折射出耀眼的红色。
像心脏跳动一样大红大红的窗帘把整个房间映照的触目惊心。
铁轨上女人直冲着相机撑起红伞。
伞应该是“自我保护”的意思吧。
运用不断复现的乐章。
这个最初是来自瓦格纳歌剧中常见的“主导动机”,运用一个乐章,重复变奏以提示某个人物的出现,如恐怖片中,哪怕怪物不出现,声音出现了也会自带恐怖效果。
电影中还可以反复出现同样的一句话的对白(和很多现代小说一样),“明天是我的生日。
”女人在秋千架上说,在铁轨上说,在走路时说。
这个复现的主题显然出现太多回了,如巫蛊和咒语般令人魂牵梦萦。
到了岩井俊二这里,影片里的“导演”拍摄时就采用POV镜头,用以和庵野秀明的电影本身区别开来。
岩井俊二开始用影像记录她,画面模糊不清体现纪录片感。
事实证明这组晃动的镜头(没有很晃动)让人看着并不累,效果还挺好。
音画再一次不对位。
影片大面积使用导演的独白,主观镜头指向窗外同一片景色,来表述导演的拍摄理念,表象与本质,现实与虚构,etc,对此已经不想深入理解……一半的时间,声音和人物都不同时出现。
时隔多年,印象最深的镜头,仍是来自于女人企图自杀的一段。
女人爬到房顶的栏杆外面手撑栏杆望向天空,脚下是离她数十米悬空的大地。
她说来这里是为了确认她还安然无恙。
螺旋形的晃动给人不安全感。
一组无声镜头:红鞋。
远景的人。
阳光灿烂的湛蓝色天空。
女人仰起头,沉重的喘息声突然出现。
她还活着。
特写镜头:女人唱歌的时候,女人对着话筒直视镜头的大特写,有一种宣泄的感觉。
音乐与配乐:运用不断变响的音乐表现某种情绪在积聚直至爆发,例如铁轨上女人试图自杀,火车由近及远,叮叮声音逐渐变响。
此时,一声“没事吧?
”让我们意识到这是女人心里的画面。
有特殊的记忆点~
damn
装置艺术感。果然做动画的人拍电影有很强的分镜意识。
意识流,开头女主角造型惊悚,镜头多次营造恐怖压抑的氛围。藤谷的敏感孤独与岩井的木讷旁观对比。逐渐展开的冲破黑暗。
被一帮豪华卡司给镇住了,但很难看,不喜欢这种搞了很多象征,但实际意义却不明,又没有故事性可言的电影。
我看不懂。。
看不懂
明日はあたしの誕生日。。。
可以看作是eva的真人版,女主完全就是明日香,有些东西还真的是在动漫里面才显得不那么矫情
看得我完全迷糊了
雨天的歇斯底里。非岩井导,只是演。
式日 岩井俊二 庵野秀明 青春 文艺
不得不说,日本人把精神错乱的世界已经拍到了世界无其他国家可及的地步。但我对这部电影始终提不起兴趣,虽然过程中有些地方看不懂,但是连推敲的心思都没有。。
几乎看不下去。
诡异的色彩如流水一般淌着
又补完了一次~orz庵野秀明拍电影原来也是这样啊~
没看懂。
一直以为是俊二拍的,原来不是~
岩井俊二长得多少年高小松啊
看庵野的真人电影竟和看岩井的动画电影一样让人跳脱。要不是间或出现的倒计时日期和EVA类似,真看不出来庵野大神居然也能拍出来另一种颓丧和死别的情怀。岩井应该是本色出演吧,那种木讷和违和的青稚。关于生死,没什么多想说的,如果遇到女主这样,我才不会设法挽救,一块疯癫,做爱,卧轨多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