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看完原著小说,后进的电影院,二者时间间隔太近,以至于看电影时脑子里满是刘震云小说的句子。
我不该这样做,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两者应该划清界限,互不影响。
既然都这样了,也就无所谓了,我先将小说与电影做个比较,两个都是平庸的作品,只不过电影更一般,而且略显鸡贼。
因为编剧是刘震云本人,小说的味道基本保留,故事精简不少。
刘的小说的一大特色是枝枝蔓蔓都要交代清楚,而《我不是潘金莲》里星星点点的人物太多,每个人物出场时,小说中都要讲清其出身来历,这一点电影是无法做到,只能硬生生把人物放在观众眼前,让观众通过只言片语进行脑补。
所以,在改编的时候,要舍得删,在我看来,刘震云删得还不够。
比如开头法院院长请老领导吃饭,小说中对二人复杂的关系、心理讲得一清二楚,其实,对电影的故事来讲,这个老领导可有可无,是个完全可以舍弃的人物,但电影为了表现官场那一套,将吃饭的情节完全保留下来,相对于李雪莲与后面几个官员的“会面”场景,这段情节就显得有点乱,人物多,信息量太大。
从刘震云小说出来那时起,我就有点反感,因为潘金莲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一种世俗符号,被人反复消费,比如在郭德纲的相声段子中,潘金莲就乐此不疲地反复出场,可惜观众已不买账,这梗太老了,老得让人同情。
小说讲的是一位农村妇女被人说成潘金莲后不断上访的故事,反映官场百态,初看上去,尺度很大,冯小刚导演选择这样的故事可谓勇气可嘉。
的确,相对于烂得像翔一样的《非诚勿扰》,这故事精美得像一块玉。
但仔细追究,这故事的核心并没有触及事件的根本原因,对制度的态度也暧昧不清。
冯小刚看似勇敢地扮演了走钢索的人,实则有惊无险,保险绳系得牢着呢。
故事中,李雪莲被设定为一个有上访癖好的法盲,性格刁蛮,而且有强烈的犯罪倾向,比如想杀人,甚至列好了杀人名单。
(说实话,我最喜欢的就是李雪莲计划杀人这段,如果一直这么荒诞下去就好了。
)李雪莲并没有实质性的冤屈,只能算是委屈,更重要的是,她的生计是没有问题的,吃得饱,穿得暖,在这个前提下,所有的官员并没有犯下实质性的错误,甚至可以说,他们才是小白菜,他们才是窦娥。
这恐怕也是电影能过审的主要原因。
高明饰演的那位最高领导人,说出了本片最长的一段台词,可见导演意志是全面服从国家意志的,在意识形态上绝对主流。
浮光掠影的官场生态只是一面标榜勇敢的旗帜,吸引大众的目光,赢得一些掌声。
论讽刺,也只是浮于表面,真不如黄建新那几部电影来得深刻,比如《背靠背,脸对脸》。
本片不得不提的一大特色是圆形画幅,看上去总会想到一个成语,管中窥豹。
圆形构图让视野变小,看的时候我坐在中间一排,我视力挺好的,没戴过眼镜,但感觉眼睛有点吃力,总觉得看不清楚,只好挪到第二排,画面看上去够大了,像是在看电影。
我不反对圆形画幅,三角形画幅也没关系,只要能让人把故事看明白。
我觉得冯小刚很大程度上是从美学的角度决定使用圆形画幅的,因为他把原著小说的故事发生地河南换成了江南。
江南风光很美,配上圆形画幅更显中国画得味道。
问题在于,画面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故事的纯度。
或者说,考究的画面与故事本身并不搭调。
如果老老实实放到河南农村去拍,多一些写实的粗粝,会让这个故事变得很“硬”,比如陈建斌的《一个勺子》,这一点就做得非常好,他那些写实的画面为影片加分不少。
除了圆形画幅,这个电影还有方形画幅和宽画幅,除了觉得怪,根本看不出什么意义。
最后说一下范冰冰的表演,直接说,她不适合李雪莲的角色,冯小刚用她,除了商业上的考量,还能有什么理由?
家里放着一个徐帆不用,非要用冰冰,这诚意与电影的情怀不太匹配嘛。
冰冰真是个敬业的代言人,假发换的一顶又一顶,村妇始终放不下自己所谓的女神光环,一定要演出个落难乡野的豆干西施,念白差的无以复加,李宗翰的武汉话和张译的人物形象刻画很不错,鼓点让我想起了姜文的拍摄手法,可在戏里突兀又多余,冰冰的戏总要来点欲语还休的床戏和裸替博人眼球,突然看懂了晚年的冯小刚,十足的一个愤青又不敢直抒胸臆,数着钞票却又骂骂咧咧,拿不起又放不下,少了很多姜文的霸气和底蕴!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今天微博上王思聪和冯小刚吵架,我稍微关注了下,王大少爷批评冯小刚拍得不好。
今天看了,我觉得自己可以参与下这个话题。
我是在河西幸福蓝海影院看的。
大概是因为万达排片少,人都只好来这儿了,今天又是周五晚上,上座率还行。
电影流畅,故事紧凑,有很多笑点,是真的笑点,前后左右都笑得很大声。
电影后半段,当范伟演的老农民,劝范冰冰不要在他的果园里上吊,去前面他的对头老曹的果园吊的时候:“人啊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换棵树!
”我真是眼泪都笑出来了!
这部电影应该算是“做了一些文艺尝试的商业片”。
文艺尝试在哪呢,主要是在把银幕刻意缩小,开头,以及大部分画幅都是圆形,接着还有方形,最后变成稍微夸张的宽银幕。
缩小银幕这个尝试,并不让人太难以接受:缩小意味着焦点突出,意味着让人注意力集中。
当一个一个人物进入到圆形小屏幕,并把脸和动作对着观众展示的时候,戏剧感非常强烈。
而且有一种你在偷窥这个人的生活的奇妙的体验。
开头的小镇生活,是圆形画幅。
后来到北京,首都壮阔,换成方形画幅。
到了最后,丢官多年的史县长,和跑来北京开小店的李雪莲,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时候是宽银幕,光线很好,颇有点“人生升华”之感。
电影里面有大量中国人民心领神会的笑点,法院里的人事斗争,县长对市长的俯首帖耳,人代会时候的各种细节,县里对上访的李雪莲用心理攻势,用美男攻势,围追堵截,等等。
电影院里的笑声,大部分也是因为这些元素。
这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荒诞剧。
一个21世纪的《官场现形记》。
最后市长做了一番轻飘飘的反省,并且带领全市公务员自我反省,这些情节略有些弱,但是出于一些“你懂得”的原因,这种妥协我们是可以容忍的。
(据说这部电影曾经被审查得差点出不来)李雪莲是很有趣的人物。
大概是金牛座的,特别认死理。
开头她和丈夫为了县城的房子假离婚,结果丈夫转头就跟另一个女人结婚了。
她说这次离婚是”假的“,告到县法院里。
当然她败诉了,她觉得法院不对,找县长,县长不肯管,从后门跑了,她又去找市长,在门口举着纸牌子喊冤。
市长还是不管,她就心一横,上北京去了,撞了大运,拦下首长的小车。
首长在人代会上发了飚。
于是市长、县长和法院院长都丢了官。
但是离婚这件事,还有前夫污蔑她是潘金莲这件事,还是没解决,让她心里堵得慌啊,所以她就养成了十几年来,每逢开人代会都上北京去上访的习惯。
这个死脑筋低智商的女人,简直就是一个堂吉诃德。
她居然要用自己一个人来对抗整个国家机器,一个男权的社会。
男权社会的压力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前夫骂她是潘金莲,是因为她嫁给他的时候,不是处女了。
前夫,赵大头,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省长,首长……都是男性。
李雪莲一个人和他们对着干。
在这个男权政治体系里,两任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秘书、市长,所有谙习官场规则的人,都一致认为李雪莲是个麻烦。
开头他们躲着她,后来她上访成功,掀掉了第一任法院院长、县长和市长,大家就怕她,拦着她上访。
总之,做法是拖、躲和拦。
一直到最后,丢了官的史县长回老家继承了木器厂,到北京跑业务,在车站买碗牛骨汤喝,发现店老板娘是李雪莲,两个人坐下聊了聊,他第一次问,你为什么呀?
李雪莲说,离婚的时候我怀了孩子,我们俩假离婚是想要两个小孩。
后来他转头跟别的女人结婚,我受了气,孩子流掉了……居然没有人去问清楚为什么,要是从开头不是脱、拖和拦,而是理解和疏导,大概她后来就不会把上访当成人生支柱了吧?
电影后来画外音说,所有人都把她的十年上访当笑话,甚至当着她也讲,后来她自己也把这个当笑话了这就是冯小刚接地气的地方。
这种荒谬的坚持应该被怎么看待呢?
中国式的处理,就是大家都当笑话讲了,当事人也当个笑话讲。
然后就完了。
这当然是悲凉的。
笑完之后还觉得有余味。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个挺不错的电影。
然而,不好笑。
李雪莲不管你是因为房子还是孩子的问题假离婚,你半毛钱证据没有的情况下强行要求法院主持公道,不爽就一告向北,到了结尾还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强盗逻辑这边请进。
政府官员用千古一遇的刁民不停自我反省,黑色是黑色了,但大段的官员发言是哪里幽默了,想解决群众问题还是想保帽子,肯定后者居多啊,前者她自己都不乐意你解决,你还能帮她脱裤子吗?
这世界,不是技术、策略就可以摆平一切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北朝鲜不是活生生的案例吗?
在这样一个有原罪的故事里反复打转两个半小时,观众对深井冰的人物和情节都产生了抗体,就别谈什么感同身受和同情心泛滥了。
说来说去只能说,人啊,别犯贱,试图用非法渠道解决问题,又试图用合法手段维权,嗯,这洗白,我看行。
说范冰冰演技好的,求指教。
最后再问一句,大儿子呢?
———————————————凌晨看完,吐槽才是正经事,要是好好掰扯电影,对不起,它还是不好。
全片要说什么?
一个轴人的自白?
还是一群体制内的人吃饱撑着?
是想讽刺计划生育抹灭人性,或者房价惊人吞噬美好生活,这可以,利用法律收拢自我利益,也可以,但被打脸之后撒泼要法律对自己的小九九责任就不好了。
事不在小,以小见大是好成语,重要的是这小事有原罪,这人设有让观众理解无能的先天缺陷。
由此铺开,一切都带着疑问,这疑问不是一种对事态的玩味,而是对于选材的质疑。
至于官员,大家知道,自带效果,但对这样的一个妇女,大多数官员是不是会那么上心,我打问号。
就像举牌站法院门口的有没有,有,钉子户上写满政府罪行的有没有,有,是不是当地的官员都颤颤巍巍的伺候着,我觉得未必。
而且重点是李雪莲的点也没放在被非法拘留上,她最想弄清的还是我不好潘金莲嘛,所以上访被那么严正以待,是不是戏剧效果太足了点,以致于观众不免要问,由她去嘛,政府也没对她不起。
还有就是节奏,由一件本身有瑕疵的事件迂回曲折的推动着,时长那么长,会疲劳。
真正深刻一点的小高潮来自贾聪明和赵大头的电话,片子在那,流露出了对一个女性的同情,也为十几年来上京做了一些平反,但这样自然的处理太少。
后来想上吊的部分,我理解,但旁白又走歪了。
毕竟在李雪莲的视角里,人人都不为她好,且处处走投无路,但旁白的意思是她前夫一死她没法告状生活失去重心,所以,李雪莲做这个事情,是为了成为焦点,逗你玩儿,还是为了权益,这,又是一笔账。
说说好的,圆有圆的美,特别是风景,一幅幅温润质朴,仿佛针线穿梭于绣盘。
但,风景之上,是故事,是人。
未见一个动人角色,何以撑起一场漫长事故。
———————————————评论高能,谢谢大家,持续接受烂番茄和么么哒。
大家告诉我生活中充满李雪莲,我懂。
我不懂的仅仅是李雪莲做为女角的价值而已。
我认可的评论是,这么无厘头的一件事,还需要那么大费周章的去维稳,本身就很好笑。
(★★★☆)《我不是潘金莲》确实是《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导演最好的作品,《非诚勿扰》和《私人定制》系列我认为都很不好,特别是后者。
但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也不认为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故事比较小,拍得很克制,感觉上有一点点张艺谋早期作品风格,但骨子里还是很冯小刚。
范冰冰演得不错,很认真很投入,不过也没好到要大书一笔的地步,没有超越巩俐在《秋菊打官司》里的表演,还是痕迹较重。
一众官员配角的表现是真正亮眼之处,张译大鹏等都非常有戏。
方圆的画幅也确实有新意,音乐与画面配合得很恰当,这种尝试值得尊重。
说说问题吧。
首先,故事层面比较孱弱,缺乏真正值得挖掘的内核,导致批判讽刺力度实际很弱,流于表面。
小说我没看过,据说刘震云是根据一则新闻得到的灵感。
从电影看,就觉得故事不够真切,有种“市井传奇”感:我们看不到上访如何深刻、强力地改变了女主角李雪莲的生活,她是如何被这件事彻底改变的——尽管台词中说到她无心打理自己的小饭馆,我们看到的画面却是她始终在饭馆里忙忙碌碌。
这是一个“无人犯错”的故事:李雪莲被丈夫辜负,但它还是个道德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官员们并未把她当回事是因为觉得事情太小太“家庭化”,很难把她和小白菜、窦娥划等号——就连关她的派出所也在释放她时还送了年货。
更重要的是,影片中主要配角都是后来上台的官员,他们确实在为前任的无心之过擦屁股而不是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这种无人有错的设定当然是本片故事的核心特点,可以增强荒诞感,制造矛盾死结,但也减弱了批判讽刺的力度,让我觉得像高射炮打蚊子——响动大,不现实。
雷区跳舞自然很难,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我们还是要看最终呈现效果而不是主观意愿。
在对官场风气的批判上,我觉得本片实际很苍白:最后市长那段“你们还是想着自己的乌纱帽,而不是老百姓”的总结多么无力而乏味呀。
官员们从头到尾围着李雪莲转,却怎么也搞不清为啥解决不了问题,结果片尾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那个啥的缘故(此处为避免剧透),这明明是女主角个人心结,你怎么能把板子打到官僚主义、官场现形记身上去?
顺便说一下,我认为本片有三大败笔:导演画外音;范伟的小品式桥段;结尾才揭开女主角心结的真正原因!
影片的方圆画幅很有趣,呈现效果不错。
但我觉得本片根本不应该用这种形式,因为影片本应该是带有黑色荒诞色彩的写实故事,而这种圆形构图显得过于轻巧——我本以为会有大量主观镜头。
没准倒是《聂隐娘》之类更文艺更空灵的故事会适合这种构图。
有限的画幅使影片缺乏大全景和特写,大量中景有时让我觉得是在看戏剧,常常容易出戏。
哦,对了,我注意到本片基本都是让角色和车辆从右边入画左边出画,但没想明白为何要这样设计——当然,有一些理解的思路,不过始终觉得有点刻意。
影片中官员的困境最后是因为一个意外解决的,这似乎很讽刺,但我认为恰恰说明影片逻辑和矛盾内核很弱:举个例子,李雪莲十年北京上访,让市县官员胆战心惊。
但她是怎么年年能在北京见到帝都大员的?
难道年年都像第一次一样通过关系跑到内部去拦车?
意外和偶然实在太多,真实的人生底色就这样淡化下去了。
再举一例:市长等人到李雪莲家吃饭,问她到底怎么想的,李雪莲说她是听了养的牛说话,才决定不去上访了。
市长等人拂袖而去。
这固然是表现官员与百姓没在一个频道上,无法真正沟通,可是让我感觉还是为荒诞而荒诞——因为李雪莲与牛对话这一荒诞的场景背后没有更高一层的真实:《阿甘正传》中阿甘看似荒唐的种种举动,比如不停地奔跑,都有着比荒诞现实更高、更真实的意义,正是如此,阿甘才从弱智变成了大智若愚——事实上并非阿甘大智,而是现实大愚!
中国现在面临着很多很多问题和矛盾,有些非常复杂,非常沉重,有些则非常荒唐,非常无奈。
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具有质感和深入思考的故事。
看完本片,我倒想再看看《九品芝麻官》和《三毛从军记》了。
圆形镜头的寓意是“管窥”,通过李雪莲,管窥中国的法理人情与世态。
影片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呈现。
第一层谈法律,也就是真离婚还是假离婚问题,呈现的是法理与人情的冲突。
第二层谈信任,刻画上访中的众生相,呈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李雪莲信任了丈夫秦玉河办假离婚,结果被背叛,假戏真做,无处申冤。
法院的判决使李雪莲丧失了对法律的信任,于是走上上访路。
地方各级官员的处理方式又使李雪莲失去了对地方官员的信任,不得不到北京。
到北京告御状成功,事情部分解决,官员被撤职,但李雪莲还是继续上访,因为秦玉河说她是潘金莲的问题还没解决。
等李雪莲上访十年无果,心灰意懒了,官员却不信任李雪莲的不上访承诺,又来纠缠。
李雪莲再次上访,并得到赵大头的帮助。
李雪莲本来信任了赵大头,准备停止上访结婚了,谁知赵大头另有算计,两人信任破裂。
至此李雪莲彻底只剩下自己了,更坏的是,这回她认为自己真成了潘金莲。
上访最后以秦玉河车祸身亡收场,李雪莲失去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的希望了。
第三层谈的是人生,呈现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冲突。
李雪莲上访十几年,一旦停下来,反而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活不下去了。
正要上吊时,朴实又自私的果农劝她“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她好像明白了什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她明白了,人生很多无解的难题(对她来说就是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注定没有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与难题一起活下去,live with it,她终于解脱了。
总结起来,法律没有错,李雪莲(从她真诚的世界观来说)也没有错,其他所有人也都没有大错,但悲剧还是注定要发生,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李雪莲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在法律诊所接待的访民,一位为了给在工地死去的儿子讨回公道而上访多年的老大妈。
当时我就想,在现实中一个个活生生的悲剧面前,法律是多么苍白。
影片是中国故事,是当代中国现实的切片,虽然充满了荒诞与黑色幽默,却又那么真实。
寓悲于喜,更令人感伤。
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让自己在价值观上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不去纠结是不是潘金莲这类问题。
这是国产电影中一部难得的好作品,处处是戏,处处有表达,我给满分。
在这个稍有姿色的小花旦都赶忙着磨皮、垫鼻、吸脂削骨、打玻尿酸、ps的时代,有那么一小撮美人在坚持“扮丑”。
她们演的是最寒碜的小人物,接的是最有难度的剧本,演出来的电影最容易找嘲讽。
她们展现的是与她们生活最不相干的另一种人生,例如《一个勺子》里的蒋勤勤,例如《我不是潘金莲》里的范冰冰。
最开始被正方形和圆形构图的电影展现方式所吸引,想看看Xavier Dolan影响下的120画幅美学,却不由自主被范爷吸引了眼球。
影片开始时她戴着斗笠,披着塑料雨衣,端端正正被搁置在圆形框框里,有一种朴质的古韵。
她久久地凝望向远方,眼神不悲不喜,只似乎是因为被雨模糊了视线,稍微有点迷茫。
依然坚持地凝望着,很久。
久到我以为这是一部《麦田》一样的唯美古装电影,下一秒就被拖回现实。
她穿着臃肿毛衣,蜡黄着脸,操着一口口音极重的普通话,提着腊肉来和法官拉关系。
还是范爷那张精致的美颜,不过这次她成了一个被抛弃的农村妇女。
不懂法的,执拗到让人头疼的农村妇女。
我觉得冯小刚的选角非常有趣。
他本可以找一些看起来就比较有乡土气息的苦大仇深的女演员演这个“胡搅蛮缠”的小白菜。
但他没有,他选了范爷。
一个有爷气的美人。
如何说服这样的美人都会被抛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不能使之信服“这样的美人也会这么村儿这么拗”,结果就会是骂声一片。
因为范爷自带的美颜和时尚icon设定就让人无法把她和这样一个角色联系起来。
很多人一看到范爷,就自动定义成“靠自己打拼成贵族”的女强人,美人。
而大众视角里,美人注定是要当花瓶的,从来没什么演技可言。
这其实也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歧视。
这种歧视就像是空穴来风的“潘金莲”的名号一样,扣在美人的头上,就算打官司也摘不掉。
但实际上范冰冰在本片里面的演技还真不错。
偏见是李雪莲和范冰冰共同遭受的,虽然她们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但经历的对待却很是相似。
电影里的李雪莲为了一句“我不是潘金莲”而打官司,沸沸扬扬折腾了十几年。
现实中的范冰冰为了不被别人只当做美丽的花瓶,不停接片挑战新的角色折腾了也有十几年,这股子拗劲儿和李雪莲也不相上下。
范爷开始喜欢接极端的角色,结果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显得戏剧化。
《二次曝光》里神经质的妄想症患者,《观音山》里霸气又真诚的小混混,《万物生长》里美艳妖娆的御姐,《苹果》里夹在两个男人之间饱受委屈的按脚小妹。
她尝试着各种身份,就是不安于做一只美丽的花瓶,努力磨练着自己的演技。
《苹果》里她的表现不可谓不惊艳,李玉是懂范冰冰的,一切矛盾只为塑造苹果的形象,大量人物正面冲突上的肢体语言和对范微表情的捕捉成全了她的演技。
而这一次,她接了一个表面上很好演实则难度最高的角色。
她演一个普通人,一个心里有委屈想要告状的普通人。
对于角色的把握不可谓不难。
《我不是潘金莲》里,表面上主角是这个一根筋打官司的李雪莲,实则不然。
她只是一条线索,一个引子,扯出一整出官场现形记。
主角是法官、法院院长、县长、市长,还有省长,这些老戏骨。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李雪莲的引线作用,镜头远远的带着,对她的特写镜头少之又少。
无疑冯导成功了。
他让李雪莲成了一面镜子,对她的态度反映出一个官场的痼疾。
与之前范爷的电影不同,她出挑的美没有影响人只能关注她的颜而忽略影片内容,她的美被抑制后成了辅助,让人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卖肉大叔愿意为了她杀一个人,为什么她会这么纠结“潘金莲”这个帽子。
美人总会让人产生种种绮丽的揣测,而李雪莲就是要为自己争口气,不想背上水性杨花的骂名。
就像范爷,也一直在努力,不想让人先入为主的只把她当做一只花瓶。
片中还是有几处对李雪莲的细节捕捉的。
一处是她举着“冤”的大牌子扑向县长车的时候。
岔着腿笨拙地扑上去,让我之后一直在注意她走路的方式。
俨然就是一个农村妇女,丝毫没有走红毯的范爷原有的优雅。
不知她为这样的走路姿势练了多久。
另一处是得知前夫死了时,李雪莲呆呆地愣在原地,迷茫的眼神里带着一点不可置信的笑意,“咋就死了呢?
”她问,下一秒却嚎啕大哭出来,甚至带了点撒泼的意味。
算是拿捏得十分到位了,收放自如。
打了这么多年的无理官司,到最后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坚持下去了。
突然,这个官司的源头没了,连带着活着的奔头也没了,她的哭泣只是一种自我保护。
这一刻范爷真的成了李雪莲。
总之,我们不难在这部《我不是潘金莲》中看到范爷的坚持和成长,和一群老戏骨飙戏也不输阵,的确值得一看。
至于华谊和万达是怎样的恩怨情仇,王健林和冯小刚怎么撕逼……关我们什么事?
好好欣赏电影就好了。
推荐。
这部电影一上映有很多争议,看了一下多是冯小刚导演与王健林、王思聪之间的,与电影本身倒是无关。
导演是导演,电影是电影。
导演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的争议,跟电影没有关系。
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基于对刘震云的信任。
我挺喜欢刘震云的小说,他对于民间小人物的书写,很有意思。
《我不是潘金莲》,从“民间女子告状”切入,这一场好戏应该很好看。
说实话李雪莲这个人物,如果在现实中让我碰到,我会犯怵。
“事情不是这个事情,理也不是这个理。
”她反复说出的这句话,是电影的驱动力,结果既荒诞可笑又悲凉深重。
这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是李雪莲陷入其中的那个世界,她认定的“理”是基于民间百姓的日常情理,决定着她生活的价值和看问题的视角,她不明白离婚弄假成真,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却为何无人能为她伸张正义,她死活都不明白;另一个,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现代社会”建构的法理体系与官僚体制,任何人事纠纷都依据法律来进行处理,所以王公道当然会判决李雪丽告她前夫结果为输,这是个“正确的判决”,却导致一连串的后果,从王公道一直到上面的各级官员,也死活都不明白。
电影的张力就在于此:李雪莲的“理”与现代社会的“理”是相冲突的,两者绞在一起,戏剧性就出来了:李雪莲以一己之力,扳倒了一众官员,而后者对她毫无办法。
但对李雪莲来说,却毫无成就感,因为她要的就是从“我们是假离婚”到“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无人能帮她解决。
十几年来,她一遍又一遍地“犯轴”上访,自己整个生命动力都寄托于此,而她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电影结束前,那个因为李雪莲被罢免的县长,一脸风尘地坐在她对面,告诉自己现在回老家做点小生意,看到那时我也不免对他有同情之心——他的一生就因为这个女人而改变,想想真是又荒诞又悲凉。
电影让我感觉新鲜的,就是这些官员的形象。
从王公道一直往上走,到县长,到市长,到省长,再到中央首长,各个演员拿捏得很是到位。
首长那一场戏,从开始说只是来听听,到后面震怒发飙,演员那个分寸感真是好,真是栩栩如生。
在这个体系之中,底层官员与中层官员的焦虑与惶恐,都来源于“官位不保”,李雪莲无意之中拿住了这个“命门”,从而把他们搅得寝食难安。
电影中官员很多“笑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呈现出来,会有他们的“形势所迫”带来的荒诞感。
这个分寸,其实比较难拿捏的,这点冯小刚处理得当。
回到李雪莲这个人物,我认为这是范冰冰到目前的演员生涯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
最直观的感受是:看电影时,我忘记这是范冰冰了,这就是李雪莲。
偶像演员常碰到的瓶颈是:观众知道这是偶像本人在演戏,但是对偶像饰演的角色没有任何认同感。
李雪莲这个人物是“轴”的,她的迷惘痛苦悲伤,都源于此。
范冰冰吃透了这个人物,她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神态、脸部的表情,都是李雪莲这个人物的。
当她得知前夫车祸遇难,那个难以置信又悲痛欲绝的神情,范冰冰表演得很有层次感,细腻动人,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构图方式,圆镜头是在李雪莲老家,方镜头是在北京,最后宽镜头是万事皆休之后,我觉得与叙事的内容很贴合。
不得不说,每一帧镜头都是一副好画,这在以前的观影经验里真是少见这样考究的。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2016年我观影里的前三名。
放弃了批判人性,因为它不是现实的解药尽管在看成片之前尽力避免各种剧透,但这基本很难做到,事实上是在走进电影院前,脑子里已经有一部自己根据这种信息构建出来的电影在那里了,但让我惊讶的是,《我不是潘金莲》和我脑子里的那个预想完全不一样。
类似的题材屡见不鲜,亦或是一种苦大仇深悲天悯人,亦或是站在某种制高点上猛烈的批判,然而潘金莲都没有,最难能可贵的就在于此,导演在一开始并没有预设一个立场,你们想看的梨花带雨,你们想看的义愤填膺,这里都没有出现。
你也许觉得会是一部当代版的《官场现形记》,但那个引出这一切的,本该是一个于情于理于法于私的都纯白无暇的女主角,却是一个脑子一根筋却想要占点小便宜的人,这种设计让故事一开始就形成了某种悖论。
和前阵子上映的《驴得水》最大的不同是,《潘金莲》并没有想要去批判人性,所以李雪莲这个角色才是那样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恨。
她为了分房子、要孩子不惜假离婚,又为了有利于对自己的判决而去给法官送礼,达不到目的又想杀掉前夫,为了杀前夫还不惜以身相许,正是这一切行为弱化了女主角的道德立场,而电影也正是通过这样的铺陈,把人物之间的人性上的对立完全引到了另一个层面,那就是社会生态对于人的影响。
数十年来,我们对于中国女性的形象刻画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总喜欢用历史上那些知名的女性来套用,无论是秦香莲、潘金莲,还是孟姜女、小白菜,女性被简单框定在某种非黑即白的道德约束里,而李雪莲的复杂性在于她打破了这种简单的归类,就像片中大鹏饰演的法院院长在和于和伟饰演的县长说:李雪莲现在变成了潘金莲、秦香莲和小白菜三个人。
这也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你千万不能以一种眼光去看这个女人,不要只是同情,不要只是嘲笑,更不要只是简单的鸣不平。
你可以说李雪莲又傻又痴又一根筋,但是上面列举的那些事情又可以看出,身在这个社会当中,她深谙为人之道,与其说是学会的,不如说耳濡目染,或者说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
一方面,你极力鄙视和唾弃某一套行为准则,但另一方面你又不得不依靠它作为盔甲来保护自己。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范冰冰了。
大概以前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已经不说她有没有演技了,而更多的说她根本不是演员。
不过在我刻意去屏蔽了那些她出演的所谓烂片之后,在我看过她仅有的几部电影作品里,比如上一次和冯小刚合作的《手机》,还有和李玉导演合作的几部作品,虽不能说惊艳,但完成度还是有的。
而这一部里,在看之前就被灌输于“这部片真正主角是那十几个男演员,而范冰冰只是个串场的”这种观点。
我也是带着这样的预设心态和有色眼镜来看她的表演,看过之后却推翻了我的假设。
因为相比于各代表一类人的男演员们,范冰冰的角色更加丰富和立体,需要在和每一个男性角色的对手戏中需要呈现出不一样的一面,而她却做的不露声色。
有时候在谈论一部电影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毫无可取之处,只有某某的演技可以看了。
”我不认为这是对一个演员的夸赞,而演技这种事情从来都是相对的,如果一部片子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一个人的所谓演技了,只能说是用力过猛,而演技本身就是需要为角色服务的,既不能显得过于笨拙,也不能显得过于突兀。
从这两点上来说,这一次范冰冰都做到了,金马影后,我看有戏。
说回电影本身,没有极端的批判,冯小刚用了一种温吞的表达,啼笑皆非却又不寒而栗。
三种画幅的切换没有任何的喧宾夺主,固定和平行镜头的使用,让圆形画幅从容而优美,甚至起到了一种3D万花筒的奇异效果。
配乐也是一大亮点,印象最深的是李雪莲每一次去告状时响起的那个鼓点,让人很难不想起旧社会去衙门伸冤时敲的鼓,这其实一种委婉的暗示, 我们社会中某种思维,某种行为方式还是和过去几千年的农作时代一脉相承,而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市长最后对县长说的一席话大概是点睛之笔,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因为根本就没有答案。
所以这大概也回答了我在一开始的疑问,这种看似悖论的主角设置原因何在?
放弃了对人性的批判,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无奈,就像电影中一样,没有人关心真相究竟是什么,因为在这个社会里,真相并不重要,而这几千年的轮回,也暂时找不到解药。
冯小刚这种内敛克制的讲述所达到的批判效果,不见得就比酣畅淋漓的控诉来的弱,因为,同样的一个场景,同样一番话,出现在新闻联播里,和出现在电影院的银幕上,那大概就隔了潘金莲和秦香莲之间的差距吧。
1、冯小刚近几年很爱撕逼,出一部新片(甚至演一部片子)就得找人撕上一撕。
《一九四二》票房惨淡,冯小刚撕观众——你们啊,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电影!
《私人订制》口碑不行,他连发七条微博撕影评人,称跟影评人势不两立。
《唐山大地震》上映,又撕观众——这电影,不看哭那是你们不正常!
《老炮儿》上映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它电影,他撕同行,骂那些“电影行家”不识货。
他还撕过李安,撕过《速度与激情7》,这次《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又撕起了万达院线,以金莲的口吻给王健林写了一封阴阳怪气的信。
与撕别人相对应的是,冯导对自己不遗余力的自夸。
按说以冯小刚过去的电影成绩和今天的江湖地位,这么撕和这么自夸都有些掉价,但冯小刚偏偏就总是这么自夸,也总是这么爱撕。
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一句词: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2、冯小刚就是典型的意难平。
有人说中国大陆导演界要封四大天王的话,应该是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
这个提议大概大家都是赞同的,不过赞同的同时也可能会嘀咕一句,冯小刚?
差点意思吧?
大家也可能不嘀咕,但冯小刚可能自己意难平,会嘀咕。
四大天王导演都有过好片和烂片。
张艺谋有《红高粱》,也有《三枪》、《十面埋伏》;陈凯歌有《霸王别姬》,也有《道士下山》;姜文有《阳关灿烂的日子》,也有《一步之遥》;冯小刚有《甲方乙方》,也有《私人定制》。
但大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或许大家没发现,但冯小刚心里有根刺,那就是——烂片大家烂得都差不多,但好片大家好得不是一个层次。
冯小刚的喜剧三部曲,《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拿出来那也是响当当的重量级之作,但不像那三位导演,好片拿国际大奖、口碑极好、写进教科书、被捧为大师……意难平啊,意难平。
这里边还涉及到一个冯导演个人的敏感点,冯导早年作为小弟冯裤子身份跟着王朔这位爷混饭吃,一起拍喜剧,打打闹闹的日子总是被人一次次拿出来说。
意难平啊,意难平。
所以冯小刚很努力,甚至很用力,不断尝试突破禁区。
不得不说由于这些年冯小刚的努力,他的整体成绩好过其他三位导演,但单项呢?
有特别拿得出手的单项吗?
有那种一拿出来,大家就服,就说,卧槽,你牛逼的单项吗?
还是没有,陈凯歌被人骂得一塌糊涂,但提起《霸王别姬》,大家就安静了,静得只能听见,“牛逼!
”意难平啊,意难平。
所以冯小刚总想搞一个大的,《集结号》不够,那我搞《唐山大地震》,还不够那我搞《一九四二》……一次次挑战敏感题材,想突破禁区,一次次还差点意思,冯小刚想,卧槽,我得放点大招。
3、一个人总着急地想突破禁区,着急地想证明自己,难免就用力过度了。
《我不是潘金莲》不是一部烂片,它好过大部分国产片,但也不是冯小刚能用来证明自己大师地位的片子,甚至不是冯小刚自己最好的片子,喜剧三部曲哪一部都比这部好。
原因何在?
意难平变成了用力过度,变成了处处心机。
世事往往用尽心机,最后只得一个不偏不倚。
《我不是潘金莲》里处处见心机——圆形遮罩、方形遮罩是心机,片头的油画是心机,片中的配乐是心机,那两个让人会心一笑的字“喝茶”是心机,甚至让范冰冰演雪莲是心机……也许有人不乐意了,说,你凭什么说这些是心机,而不是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里边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内容为形式服务还是形式为内容服务?
一个电影的表达,甚至电影本身都是形式,服务于表达的内容。
《我不是潘金莲》原著故事发生在河南,电影里改到了江西婺源,为什么?
为了圆形遮罩遮出来的画面更有中国画的意境,但丢了什么?
故事的合理性,逻辑性。
这是便是内容服务于形式了。
电影里有好多可有可无的角色,他们对情节没有帮助,还有好多莫名其妙的台词“抗洪”、“拆迁”,他们对情节也没有帮助,为什么要出现?
为了刻意表达社会的众生相,全貌,但丢了什么?
故事的流畅性,紧凑性。
这也是内容服务于形式。
刚开始用圆形遮罩表现乡土中国的圆融,人情,切换到北京用方形遮罩表达庙堂社会的规矩、法度,最后展开全幅给人一种恍然的感觉,这样刻意的表达形式,就像小学时学语文提炼“中心思想”一样,昭然若揭,没了意趣,一篇文章全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好看吗?
4、说到这儿,想起一个作家,也姓冯。
这位作家也是意难平,经常撕别人,夸自己,跟冯小刚像的很。
这位作家说自己水平在王小波之上,在大部分中国作家之上,写的《不二》是千古奇书,翻译的《飞鸟集》是大家看不懂……这位作家宣称自己找到了一条写作的金线,于是被赐名冯金线。
这位作家其实文笔真正是挺好的,小说里也有佳品,但就是意难平。
我颇为期待,这两位冯姓意难平的艺术家一起合作,看看这股不平之意能不能碰撞出一个牛逼气四溢的电影来。
《我不是潘金莲》里,主人公李雪莲一开始无法证明自己是假离婚,因为是流程合理、程序合法、双方承认的,接着是无法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因为他男人的一句话,“你跟我结婚前是处女不?
”她无法回答。
前者是法律问题,后者是道德问题。
其实不管法律上,还是道德上,一个人要证明自己都是困难的,证明只能在表达中不断被瓦解。
所以一个艺术家最好的证明还是不断的表达吧,有东西表达时就表达,没东西表达时就沉默,耐不住寂寞的,到底意难平的,最终都只能落得一声:我不是潘金莲,我倒成了冯金线。
欢饮关注微信公号-丫说(ID:yatingshuo)
画幅并没有从头圆到尾,这把戏是贾樟柯玩剩下的,而我也并未觉得贾樟柯的把戏有多高明,原先令人期待的创新、冒险看来只是拾人之慧,何况更尴尬的是两部片子里都有张译。女主的塑造未必要追求什么完美正义,但起码要有意思、耐嚼,这点上来讲作为女性观众并未买账。
真尼玛伟光正,真尼玛难看
我替她累(以及愿意替她和大头结婚)
原著承继着《一句顶一万句》的风格,说的还是谈不到一处去的理,那种膈应与憋屈真如指爪挠心。顺带的是场官场现形记,有太多熟悉的境况,是国企里也时常遇见的恼人景象。原著力度远比电影强,镜头下四下逸散的官员颂词,让人明白为何电影能过审。但画幅很有味,演员也有趣,这题材也算是如此了。三星半
这其实是个黑帮片,你懂。
1.圆幕and罕见比例 钢炮别有用心 韵味十足 无形装逼 最为致命 2. 镜头转换十分有意思 增色不少 3.冯氏幽默有点黔驴技穷 4.钢炮也救不了冰冰…5.炒作只服冯小刚
冯导说:“找公认的演得好的女演员来演,得奖了,跟我有关系吗?我要是找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不行的,在我的指导下演了,得了奖了,那就跟我有关系了嘛!”画面真美。
维稳成了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荒诞可笑的故事表面下是同样荒诞的现实。
圆形遮罩很好,用范冰冰也没什么不好,有什么可非议的呢?除了这些这电影还有什么呢……其实题材并不敏感,因为刘震云比较牛X,知道隐形的杠杠在哪里。
很不好看,好像一个地方台的电视剧
尽管我不喜欢冯小刚也对范冰冰的演技不敢恭维,但我不得不说刘震云的小说写得很好,县长和市长的戏也飚得过瘾。圆框也好方框也好,都不重要。主角是官,雪莲不过是个镜子;主角是会写故事的作者,而不是玩喜剧的导演。
冯小刚导演炮轰万达,让我对这部影片的好感度下降了好多,而且冰冰姐不管怎么样都没有农村妇女的气质,所以让我很出戏。
在承载了太多种尝试与突破之后,仍然可以让故事无障碍表达且完成度很高,确实可以证明导演已经把很多规则、技巧玩儿得太熟了
很久没看过这么有趣的政治讽刺剧了,对官僚体制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个别段落虽然矫情失真,但仍然印上了时代的痕迹,不失为另一种“讽刺”。无论是西洋镜山水画,冯小刚这次对圆形画幅的运用到了极致,构图和美术全都突破天际,全片每一帧都异常用心。难得的诚意之作。
无法度不成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李雪莲理亏在先,各色人物或虚荣或怯懦或心怀鬼胎或自作聪明,但都不算大恶之人,究竟谁该为这起闹剧负责?探讨了一种人生的困局,辅以喜闻乐见的官场百态,令人五味杂陈。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典型的卡夫卡式现代悲剧,祥林嫂一样的故事评说。生活大观、喜剧忧伤。
一个乡泼妇无理取闹搞了一整集,做作无理。烂片
当代官场现形记,圆画幅在某种程度上十分契合中国文化讲究的八面圆通。冯小刚的清醒和吸收新事物的速度(向多兰学习)令人刮目相看。
李安是把普通人置于特殊处境让人理解人性,冯小刚则是让神经病推动情节,看完并不增添一分理解,只觉得虚假。李雪莲假,那些官员更假。
眼瞅着这次小刚被震云带到沟里去了,国内最不缺的就是公知型导演,特别在乎话语权这件事,一旦拿到麦克风就必须声嘶力竭的针砭时事,然而往往聊到最后根本自己都忘了自己究竟想讲什么,潘金莲最可怕的不是女主像是来客串的,而是酸腐知识分子以为自己摸到了社会的脉搏,忘了现实的真面目并得意洋洋。
圆形画面很有创意,窥视人间百态,范冰冰的农妇感不够强烈,这方面只服巩俐,秋菊打官司完全隐去明星光环,融入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