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部好电影,比较感人尤其几句对白引人深思—— 这是城里人的游戏。
——我搞不懂这种游戏。
——我也看不懂这里的人和事 ——城市更容易迷路 ......以及强生,福来及大龙的那种感情,结局让我流泪了二十分钟.呜呜
一部没有高潮却处处是高潮的片子,一辆汽车的闯入打破了的宁静的村庄,更勾起了两个少年的好奇心,一个雨夜两个少年决定了出发翻过大山去看看城市。
经历过苦难,帮助过别人,他们到了城市,但是看到的却跟自己想象的差别太大,有小偷有疯子,更有那一双双冷漠的眼。
他们想到了回去,但是生活好像总是在跟人做对,唯一的一个朋友却不想回去了,因为家乡也很冷,好不容易见到了来时带的狗,却因为救他而死去。
生活总是充满了荆棘,但是自己也要勇敢的去面对,敢去看那新鲜的世界,敢走出去、走出自己封闭的空间,那样自己才会成长,才会成功。
看完影片,两个小孩的形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强生和福来,这两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娃娃,善良、淳朴、热情、友爱、爱玩爱闹爱较劲儿,也有农村孩子特有的羞涩。
一个时代成就一群人,那时的强生和福来脑子里装满了去大城市的梦想,于娜饰演的知青也为了心中的理想天地而不顾一切阻碍,而张涵予饰的龙哥到底具有怎样的人格,还不是很懂。
这是一部歌颂社会主义的影片,时代成就了这些人,而又有多少人在这个时代下迷茫堕落呢?
··1,贵州黔西南的美景和民风没拍好,没能体现布依族和苗族的风情!
2,不该用普通话的地方就不要用啊,那两个小孩本来明明说了是贵州农村人,那时候上课都是用本地话教学,哪可能是讲普通话啊,就算你出来是用普通话讲,但是两个对话不必要用普通话吧。
3,80年代的贵州农村家里面有土狗就不错了,居然是昂贵的德国牧羊犬!!
乖乖,编剧和导演是脑壳有毛笔哦。
4,最后的结尾太烂了··很烂!!
本人完全是冲着贵州二字去的·但是片子让我失望了!
看到最后半小时,我才开始想,这大概是部主旋律,并且猜中了这个简单化的结局。
片子很吸引人,本来就想趁吃饭看个轻松的都市喜剧片,点开一看是农村题材,本来有点失望,但风光很美,小演员演得很好,故事内容也够环环相扣,竟然一口气看完。
影片的取景和布景都不错,那些粮票、火车票,贵阳市容,让人怀念那个年代的城市。
小时候不知道城市里有遣送站,到了03年广州还发生了无业大学生收容致死事件。
作为所谓的城里人,即便有很多农村亲戚,也很难换位思考,去体会农村出生长大的人,对城市到底各自怀揣何种情结。
即便最后的主题升华地略显生硬,孩子们偶尔会牵强地说出大人话,可影片尽量做自然化处理的努力是可以感受到的。
每当我觉得有点夸张的时候,片子马上就来一个注脚来解释前文,化解我的疑问。
仔细回想一下,已经很久没看到这种全片看下来没有在心里暗骂主创的国片了,即使是看到结尾。
王千源(竟然跟那个好诡辩的杜克女同名)最后出镜是个惊喜,他很适合这个角色。
你歌声嘹亮,婉转动人,我听着感觉也有些共鸣。
那喉咙似乎想吐出一点词,不幸的是被人扼住了脖颈。
中国电影何时能不嘶哑?
请拿开你的那只脏手!
中国导演何时能在云上高歌?
请把头顶的闷钟敲碎!
最后的那个“30年后”,是你自己的点睛之笔,还是他人的狗尾续貂?
当下的现状是:想说点什么,但不能说的太细。
宁愿听蚊子般的嗡嗡,也不愿听夏蝉的喧嚣!
我们没有翅膀,只能过着云下的日子。
好,不代表很好。
至少你有句歌词很真实:城市更能容易迷路。
我想说的是:谁能给我一块指-南-针。
我们这代农村孩子都那样,读书才能进城过好日子,这个观念从小埋在心底。
小时候,家里虽在农村,条件还是不错,但是读书的目的还是能有个好工作,能进城去。
看见电影里有些镜头还是有共鸣,但是太主旋律,特别是结尾,觉得很一般。
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迷信豆瓣评分……如果我不迷信豆瓣评分,我也不会想看这么一部巨烂的主旋律片……如果我不想看这部片,我也不会花2个小时跑半个汕头去电影院里如坐针毡……如果我不是死倔性一根筋坚持看完,我也不会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把肠子都悔青了……好吧,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居然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如此烂的主旋律片!
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的……应该相信这么别扭的片名肯定藏不下什么好片的……应该相信看完前20分钟后替导演找不到地洞钻的羞臊心情的……应该相信一直回荡在我脑海里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旋律一定是不祥之兆的……而我却一直迷信着豆瓣的高分一定是有道理的……坚持看完一定会有惊喜的……这都是报应!
在片尾看到胡主席照片和建国61周年大幅标语神马的都是报应!
谁叫我看豆瓣评分的时候不顺带看看评分人数!
故事描述了贵州山区的两个孩童强生和福来因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本城市风光的画报,带往憧憬开启城市寻梦之旅,而他们在前往城市途中的一系列经历故事,表明中国社会已开始的骤变。
影片是借助两个孩子的视角,通过他们的双瞳来观望这个崭新的时代,同时反映社会变迁引发的种种不适或伤感。
虽然影片的主旨是温暖关怀,到在这其中人们却分明能感觉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而剧中两个孩子在城市里所表现出的惊慌失措,似乎也在证明了那个改革的时代,人们的一种莫名的茫然。
影片富有极强的年代感,怀旧味道十足。
看完影片,观者不难感觉到,现实中云下的日子,或者波澜不惊,或者惊天动地,既可以浪漫优雅也可以平凡普通,漫长的人生,日子被日子重复着,充满了艰辛不易也有着快乐和知足。
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容易,一切我们都该好好的珍惜!
是部不错的电影。
来源http://tv.qc99.com/yingpingjutou/20111220/19791.html
我们是知识改变了命运,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种改变,带给更多人。
全剧看完,除了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就数这句感触很深。
对于这种电影,很容易感触。
另外的还有《暖春》、《我的父亲母亲》。
每每看到他们回他们的故乡,教书育人,心里面在感动之余,对自己的大学选择,也有很大的遗憾。
总体来说,电影不错,给人回忆过去的背景,看完心情很好。
烂得很寒心啊,各种矫情,有一星完全是给那些天空的
做作了点,不过八十年代的味道还是有的
不管是云下的日子还是云上的日子,只要能开开心心每一天,就是云中的日子。
一个巨烂的结尾把一部有潜质的好片给彻底毁了
社会发展的太快了
于我而言,命运的转折在2003年。
49~79倒是被忽略了,选的太狡猾了吧。也就红卫兵那段带点意思。
风景好
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闫然原是搞新闻的,这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当然没有政府的支持绝难实现这样的规格。导演曾长期在体制内工作,这对于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非常有帮助。处女作长片就搞出这种规模与气象来,了不得。本片是我看过还原年代感最好、最具规模的国产影片之一。同时也应该看到本片还是难脱“新闻片”的框架。总体来说农村段落更好。据说本片因题涉敏感在吉林申报时不给立项,后来辗转到了风气开明的广东南方影业集团,再经过合理化编加,这才得以过审,同时补拍了一个光明的结尾。
如果没有后面一段就5星
好题材,拍不出好片。
介于文革和改革开放之间的时期
拿着这个指南针,城市更容易迷路
这哪里是尼玛张涵予主演呀!可能只有69、70后能理解本片吧!
(4.6)讲的是贵州又不是云南,看完片子也无法理解这片名和电影有什么关系。。。看着主演有张涵予和于娜,本以为会有什么惊喜呢,没想到啥都没,还都是配角。。。最近看得太杂了。。。= =
都别看了。国庆献礼的。刻意得很,无聊。
又是一部毁人不倦的片 全片下来就俩演员没毁。 肖剑,小哥们有绝活啊!于娜,真没啥可毁的。 灵机一动 导演 你这是反讽吧 又暗局吧 不然为啥乡村就蓝天白云 一到最大的城市帝都就乌烟瘴气的啊
改革到底是好是坏。本性其实未改变。
宣传片把我骗了。
其实本子还不错,演员粗糙点也无所谓,结尾的主旋律太J8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