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懵着看完的,感觉片名双重人格应该是翻译错了,很显然卷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詹姆斯抢走了西蒙的身份,工作,认可,爱情,荣誉,最后西蒙终于决定杀死对方。
但第一遍并没有明白后出现在舞会的詹姆斯到底为何方神圣?
于是返回豆瓣看了几眼影评,再快速的撸了第二遍,终于把不明白的点都理清楚了。
詹姆斯应该是上校的公司所生产的仿生人产品,和西蒙虽互为独立个体但也同生共死。
詹姆斯在公司窃取西蒙的报告、私生活混乱同时渣了实习生梅兰妮和西蒙的心爱女孩汉娜,甚至冒充西蒙参加母亲葬礼,西蒙所有的一切都被抢走,自己真如想要自尽前的纸条所言成了一个飘荡无依的幽灵,直到发现詹姆斯的身份,最终奋起反击——但从最后上校的残影以及人设来说,詹姆斯若留在西蒙的房间流血而死,西蒙也是必死无疑。
另,詹姆斯撩妹真的好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可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bug真的不影响五星。
艾了
<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第一次觉得卷西演技爆发的电影重温。
黑色小品风格,气氛烘托简直赞。
略显荒诞的对比摄影,全程无日景和同样压抑在窄小空间的BGM,即使我们一直有一个真实的人活在我们心中,但也许你从未感觉到自己是真实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灵魂中的缺失。
当那个抑郁到狂妄的部分最终挣脱了唯一的肉体的束缚,疼痛说,I'd like to think I'm pretty unique.终于回到了你所存在的世界,幸好,还有人记得你,对你微笑。
Simon James和James Simon在列车上的一段对话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很多人的内心纠结。
其实两个长相一模一样的人在现实中会引起多大的争议大家都明白,可是电影里就是没人猎奇,或者说其中一个太没人气。
这样的反差已经很荒诞了,现实与虚拟,或者根据中文片名,我和另一个我。
Jesse好好看 好喜欢这种质感 暗黄色 暗绿色 好古典的感觉 镜子的运用 摇晃的镜头 感觉有一点诡异 光线的运用 这个人有点人格分裂的感觉 女孩出来的时候是蓝色色调 神秘的感觉 想到了1984电幕 乌托邦社会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爱一个人好困难 光影把Jesse拍的好好看 男女主好像啊 说话都那么快 Jesse的五官很立体 光影打起来很好看 很适合这个双重人格的角色 近景和特写 男主的精神状态 颜色体现男主的心情这特效可以啊 背景乐是日语歌 可能在外国人看来日本人的文化就挺割裂挺压抑的吧 低音钢琴曲 和小提琴 听起来就很疯狂 水仙 靠好爽 对称的构图 灰白黄 看到汉娜受伤害那滴眼泪流的 钢琴配乐好有压迫感 有些构图和剪辑想到了韦斯安德森 虽然整体基调灰色暗黄色 但是偶尔的黄色蓝色红色 也挺有意思 用的好好 那种跳脱和对称 jesse这演技也太好了 懦弱人格可真是手拿把掐 最后那滴眼泪
这是一个即使有人和你长得一模一样,也没有人注意到的狭小世界。
或者说,即使他和你的长相穿着完全相同,在旁人看来也并不意味着什么。
他和你完全无关,因为你对于这个世界无关紧要。
Simon意识中,世界就是如此不置可否地对待他的。
被动接受了现实,他也不知不觉否定了自己的存在。
分裂出James这样游戏人生的浪漫而空洞的人格,是Simon对他所处的环境与卑微的自我,潜意识的反抗。
直到代表了Simon内心欲望的James逐渐膨胀到就要将Simon本身的性格完全吞噬,直到他对自己内在的道德感与所坚持的爱情理想感到怀疑,他才猛然觉醒:化身与自我截然相反的另一个人格,即使因此成为生存的强者/卑鄙无耻的人生赢家,是更可怕的失去,更彻底的泯灭。
他没有通过替身实现unique的自我,因为那个“我”已经不存在了. "I am a ghost"为了救赎和报复,Simon将James铐在床头,然后从梦中情人的窗台纵身一跃。
最后Simon被及时救起,黑暗中救护车开往未知, James还躺在血污的床头带着手铐等死。
可以说,Simon蓄意谋杀了James。
跳楼前还用刀尖狠狠划破自己的侧脸,用疼痛惊醒睡梦中的James,好让他在恐惧中无助地等待终结。
Simon的这份残忍中体现了他从未爆发过的生存意志,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绝境下的意志中,他也许感受到了自我独特的存在。
救护车里Anna深情愧疚地守护着他,他与世界发生了关系。
尽管同为孤独的边缘人,我并没有对Simon产生任何同情。
大概因为除去电影的夸张戏剧感,他所面临的危机是现代人太普遍的生存状态了。
唯一令我心软的是他那本拼贴满Anna撕碎的水彩画的笔记本。
就好像,将遥不可及的爱人破碎的心灵重新粘合收集,就是他记日记的独特方式。
Anna被他的真挚打动。
他的心灵是如此寂寞细腻啊......影片最有趣的一点,是开头Simon用望远镜窥探Anna时望见她屋檐上站着的即将自杀的诡异男子,那男子也拿着望远镜向Simon意味深长地挥了挥手,Simon尴尬不知所措地也挥了挥手,然后那男人就跳了。
现在的社交也差不多,我们以点赞的方式对视了一秒,你并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即将做什么,陌生人之间就这么打声招呼,然后,罢了。
没什么欲言又止的,因为我们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联。
尽管一开始就说明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上进行改编,电影的主题却和原著不尽相同。
在这部电影里,Jesse Eisenberg一人分饰两角,Simon James —— 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公务员,一个有偷窥癖的匹诺曹以及James Simon —— 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妹子见了腿张开的花花公子。
然而就是这样完全不同性格的两个人,偏偏有着同样一副躯壳,以至于Simon在被James玩弄了无数次(被迫交换身份)之后终于崩溃,发出了“he stole my face”这样撕心裂肺的呼喊。
从不敢相信,到慢慢接受,再到彻底抗拒,Simon对James这个分身的心路历程与他对Hannah的追求又密不可分。
导演说他并不想在这部电影里渲染太多原著对官僚主义的控诉,那么,是这种扭曲的,偷窥式的爱触发了Simon的分裂和毁灭吗?
也不失为一种浪漫的推断。
人格分裂的电影电视向来是层出不穷且多为犯罪惊悚类,这一次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人物的爱与矛盾。
即使无意把电影带入更深入的探讨,Richard忍不住依然在众多细节提示我们 —— Simon并不是一个人,他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社会人的缩影,他们不能消化自己分裂的人格,所以take it or leave it。
解离性人格障碍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表现题材。
今晚我坐下来静心看了这一部《双重人格》,同样是反映了多重人格,之前也看了很多影评,有的人说这片名就是剧透,有的人说这片子像EVA致敬?
首先,本片并不是一部解谜片,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给观众再最后一刻一种“喔哦原来是这样啊“的错愕感,或者是产生智商被愚弄的愤怒。
所以片名就是the double。
本片大体上黑、黄、蓝三种色调。
场景基本局限在公司、宿舍、公司后山,三个场景。
配乐基本大小提琴,还有日语歌……非常光怪陆离,压抑怪异。
讲述了一名郁郁不得志的青年,simon james的悲剧遭遇。
simon说话有点结巴,是一个锯嘴葫芦,一些正常人能表达的感情,诸如最简单的餐厅点餐,他全部都不能表达。
久而久之,另一个与simon 长的一模一样的人,突然闯入simon的生活。
不仅外貌一样,名字也一样。
不过人家更乐意称他为james。
james开朗大方,甚至非常滑头,投机取巧的夺取了simon的一切,工作成绩、宿舍钥匙、暗恋的女人。
最后simon选择了惨烈的方式结束这一切,就如在阳台上偷窥那个向他招手的诡异的跳楼男人一样。
如果单看故事结构,可能并无出彩之处,但是很多绝妙的灯光,背景音乐,剪辑方式,镜头……能够不知不觉的抓住人心。
有人评价,simon在电车里不断的自贬,是向EVA致敬。
因为那段场景和EVA碇真嗣在电车里的情节非常类似。
我想这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给人产生的多种多样的体验。
更多的是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是不是有在面对喜欢的异性时,紧张的哑口无言?
或许餐饮服务员在点单时对你稍显不耐烦,你就会感到非常的不安?
明明工作了7年的公司,门卫却因为你没有门卡而刁难你,但你却不得不服从门卫的安排,正如很多别的情况一样。
你总是被动。
你想要独一无二,却又如此默默无闻,四周的人们都是怪异的、腐朽的、不可理喻的。
电影中基本除了几个主角,其余都是老人。
simon大约就象征了这一类,谨慎,压抑,心地善良的人们。
我获得的体验就是在他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EVA中真嗣的自卑,明日香的自负,凌波丽遗世独立,不也很有代表性吗(这么说显得略中二)电影中一些怪异的象征方式,表达手段,如同不断变换的魔方,组成了许多色彩斑斓的方块。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难以言喻的片子,极有可能评论两极分化。
并不是很难理解(呵呵想想穆赫兰道),但也有值得让人揣摩的地方,许多镜头,情节值得喜欢过度解读的影评人深挖。
比如,开始跳楼的那个男的到底是谁,为何讲的是双重人格,但是别人能看到simon的另一人格james(基本这样就可以确定中译电影名欠妥)?
看的让人悬心,还有点渗人,上一次让我感到”悬心“的片子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也是一种剪辑的异常时髦,时有不知所云的镜头,却又让人觉得颇有深意。
看完后知道个大概,但又欲言又止的感觉。
五星。
Richard想要表达很多,也传达出了不少。
选Jesse演这个角色很对,小心翼翼的老好人和叱咤风云的中心人物都被诠释得很好。
不得不说本片的中文翻译有点太直接,直接捅破了那层薄如蝉翼的玻璃纸。
整部电影大体上很压抑,奇葩设计的办公室和老旧的设施让人有种上实际七十年代的感觉。
但是不乏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点:参加舞会前走廊里彩色的灯光和欢快的音乐,两个人格初次相遇后一起跑出酒吧时的放松,Simon在公寓里轻轻抚摸James那张跟自己一摸一样的脸。。。
但是大多数时间还是替Simon心酸,体会到关于人格分裂的自嘲。
Simon和James这两个不同面其实存在于一个躯体,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Simon的透明程度被刻意的夸张,他心恋已久的女孩跟着一个与自己有同一张脸的另个人跑了,自己的工作成果也被偷窃,世界上没人认可他相信他,连救了自杀未遂的女神也只换来一句“你自杀好了”;而风趣的james在公司翻云覆雨,还利用他的公寓跟其他女人乱搞。
Simon很心碎,但他最终意识到James其实就是他的另一个自己。
虽然结尾与开头的轮回重叠令人心焦,但是最后汉娜的笑脸,上校的赞赏是James最好的结局。
左边脸的光,右边脸的光,最后留住了两个人格的优点,他便是独一无二的。
电影《重身》原名《The Double》,改编自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作《地下室手记》。
电影改动颇多,只摘取了原作主人公的几个思想特性,又重新做了大幅度改编。
但文豪就是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留给世人的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以点概面作电影剧本用,《The Double》都已是21世纪上乘之作。
《地下室手记里》在第二章节如此描述:“那时,我只有二十四岁,当时我的生活已经很忧郁,很混乱,孤独到了极点。
我不与任何人交往,甚至避免说话,越来越深地躲进了自己的角落。
”电影主人公Simon James便是基于此原型创作,他胆战心惊地过活,在一众脸谱式人物的压抑环境下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
被忽视、被霸凌、毫无运气可言、从不被上司赏识、连他的母亲都觉得他是一个极其怪异的人。
电影的背景仿佛《1984》实体化的体制模式。
“人既是最终的资源,上校知道生意既是人。
”当然,不论是原作还是电影,讽刺意味都颇为浓重,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Simon如此微不足道。
电影压抑诡谲的气氛把他塑造得极其可悲,他几乎是透明的,没有人把他当做一个生命来看待。
他那么孤独地蜷缩在格子间做重复单调的工作,随时会被取代,随时会被碾碎。
直到他遇到公寓对面的女孩Hannah,他苍白悲戚的面容中才出现一点点身为人类的欢悦。
完成枯燥机械化的工作,他回到体制下的集体宿舍,狭小的房间里尽是夜色的晦暗;他有一台小小的电视只能接收一个频道,不断重复播放着外星大侠客和电子音乐;他时常拿着透明玻璃杯,用来喝水;每当回到家,他就孤零零地坐在他那张单薄的铁床上,脱掉工作用的皮鞋换成白色帆布鞋,有些迷惑还有些沉迷地盯着电视,半张脸都被阴影吞没。
随后,时间逼近他果断地关掉电视,靠近窗外拿着望远镜,看向窗外另一栋宿舍的女孩Hannah,当睫毛靠近望远镜镜片时,神情有一瞬的自责更多是飞蛾扑火。
一个独身男子,在自己的房间内日复一日地窥视着隔壁的女孩,听起来似乎很变态。
可陀思妥耶夫斯基很高级,导演的处理方法也很精妙,他们为这行为披上一层孤独悲伤的薄纱,人们不忍也不想拆穿这行为本身的道德漏洞。
Hannah习惯把手指刺破,用鲜血在玻璃或纸张上作画,然后嫌弃地撕掉,扔进垃圾桶。
Simon便悄悄从垃圾桶中把那些私人小画作拾回,拼贴完整,小心翼翼地保存。
两个年轻鲜活又孤独绝望的人,Hannah靠心中的幻想与鲜血证明自己存在,Simon依靠望远镜与Hannah来证明自己仍在苟活。
“在你不知道我存在的情况下,我其实已经从头到尾,完整的爱过你十遍了。
”Simon微小的、隐秘的、不带情欲的爱了Hannah很久,爱她的金发,爱她的画作,爱她的孤独,亦爱她的灵魂。
因为自杀事故的契机他结识了Hannah,女孩手托腮说自己刚打了耳洞,在这个年龄才打耳洞似乎是很奇怪的事,又甜蜜蜜地对Simon微笑,说“上校的舞会上,你为我点一首歌吧?
”并留下一枚播放唱片的硬币。
男孩毅然决然地卖掉了他仅有的电视机,来换取送给Hannha的礼物——一对钴蓝色的耳钉。
天鹅绒盒子上标示着For Hannah;他播放着他最喜欢的22号唱片,在光影交错中旋转,脸上出现了年轻而甜蜜的笑容。
哪可能事如人愿呢?
之后的阴差阳错让Simon无缘再与Hannah相处,那枚耳钉也至始至终没有送出。
直到另一个男子James Simon的出现。
与Simon一模一样脸孔的James,跋扈嚣张,油嘴滑舌,果敢又刻薄,几乎是谨慎低调的Simon的对立面。
关于Simon和James,业界讨论了太多,他们之间的张力如此颠覆而怪异,James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取巧者,毫无底线可言,十足的混账,他贪婪地占有并吞食着Simon仅有的一切,取而代之毫不留情。
一小撮人包括71号小姐始终坚持Simon是爱着James的,起码爱过。
在那么多镜头里,Simon羡艳迷恋地望着James,看他簇拥光环,看他运筹帷幄,看他受到众人的赏识和夸赞。
阴影里的Simon怎么可能不爱闪闪发光的James呢?
他像是一个更好更完善的Simon James。
对于这点,我认同原作里James的立场:“我在内心中已是一个专制暴君,我想无限地统治他的灵魂,我想使他产生对于周围环境的蔑视;我要他与这个环境做出高傲的、彻底的决裂。
我把他弄得泪流面膜,浑身抽搐,他有一个天真的、奉献的灵魂;但是,当他整个儿地奉献于我的时候,我却立即恨起他来,将他推开了——似乎,我需要他,仅仅是为了战胜他,仅仅是为了要他屈服。
对于我来说,爱就意味着虐待,就意味着精神上的超越。
我甚至终生都无法去想象另一种爱情,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于如今我时常会认为,爱情就是被爱对象自愿提供的对他施行虐待的一种权利。
”James对于Simon是掠夺、是侵占、是征服、肉体灵魂都贪婪地啃食着;他霸占Simon的母亲,替他参加葬礼;他夺过Simon的工作报告占为己有骗取上司的赏识;他甚至抢夺了Simon深爱的Hannah,几番云雨又弃之敝屣;James是要彻彻底底取代Simon这个本就稀薄微小的生命。
绝不仅是占有欲,也绝不是爱。
在火车上,Simon对James说:“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我想告诉她,我知道她是一个多么孤独的人,即便周边的人无知无觉,因为我感同身受。
我知道那种失落至极、迷惘绝望的心情,可我没办法在她面前表现‘真我’。
仿佛有一只手,只要它愿意就可以轻易穿过我。
我拼命努力却无能为力,我就像个匹诺曹,一个木头男孩,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James如法炮制地把这番话对Hannah说,Hannah以为自己找到了知己,对James陷入爱河。
多讽刺,Simon对Hannah卑微又掩藏的爱,原来可以那么轻而易举地斩获Hannah的心。
Hannah爱上James,James只把她当做掠夺Simon的工具,沾花惹草风流不断。
即便Simon一而再再而三地警告James远离Hannah,甚至冒充James打电话设局让Hannah捉奸。
可当他在望远镜里看着在床上因失恋而哭泣的Hannah时,当他对Hannah说出‘Hannah,this is James,Come up,I want you.’的时候,他眼里的愤恨报复不甘与怨毒,全部因女孩的悲伤而变得脆弱起来,Simon发现他在用自己的妒忌和私欲折磨着Hannah,他的爱变成了伤害。
他曾瑟瑟发抖地奢求着爱,渺小又卑微,他因不甘而让他爱的人和他一样,沦落为爱的乞丐。
他隔着望远镜,看着Hannah起伏的呼吸和眼泪,泣不成声。
Simon James一个高尚的偷窥者,他用望远镜把女孩的孤独脆弱剖析,把她用鲜血谱就的画作用粘贴的方式保存,视若珍宝。
偷窥是很不道德的,可Simon的爱纯粹又美好,不带肉欲几近圣洁。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原作里写道:“爱情,是神的秘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爱情都应该躲开一切他人的眼睛而保守秘密。
爱情由于这一点而越是神圣,便越好。
”他如幽魂般默默地爱着一个女孩,宁愿被误解被忽视也要奋起对抗那个更强大更无耻的James,以此来保护Hannah脆弱的灵魂和声誉。
Simon James是偷窥者吗?
是的。
他对Hannah有不可人言的欲望吗?
有,但绝不罪恶。
我绝不鼓吹偷窥行为,这在道德上是不被容许的。
但是,爱本身何来道德一说,只有行为可以被道德评判与指责。
为爱生,为爱死是很容易的,轰轰烈烈搭上生命肉体的,都显得很高贵很不可侵犯不容置疑。
难在那些不可死不能死,不能言不可言的爱。
黄伟文写“惊天动地只可惜天地亦无情,不敢有风不敢有声,这爱情无人证。
”惊天动地爱之重逾生命,痛不欲生求死不能,可你的爱情,无人证。
1. 两重人格还是两个人。
是两重人格。
至于说为什么同事和服务员可以同时看见他们两个人,仅仅是方便观众作对比,为人处世方面,存在感方面等等。
再加上他们分明长的一模一样,旁人却仿佛丧失了起码的一点现实感受力,这正是透露出一种异常无奈的荒谬感啊,为什么一定要对这种故事讲逻辑严谨,讲克隆人,讲阴谋论。
另一个容易被歪曲的点,同一个黑人演员饰演了三个角色,仅仅是人物类型化,虽然职业不同,但都会给人带来同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冷漠,他们简直是丝毫不通人性的机械人。
2. 如何从自杀推导向Unique貌似很多人都在纠结男主最后死了没有。。
这点不得不联系到开头向男主挥手的那位自杀的男人。
通过女主的一通自述可以发现,自杀者生前的行为简直是男主的翻版,男主听了real瑟瑟发抖。
而当时警察告诉男主,如果那个人换一个位置跳楼,他最多摔成残疾,这个小技巧等于在男主心里埋了一个种子。
于是当男主决定自杀时,他选择了警察告诉他的那个位置。
他这么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杀死自己的另一重人格(暂且称为D),D此时正被拷在公寓的床上,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无疑会失血过多直到身亡。
男主躺在救护车内,看见了虚无的上校的幻影,对他说:你这样的人不多啊。
他回答,我觉得我是唯一(独特/独一无二)的。
联系前面,男主和前面的自杀者在各种方面都惊人的相似,包括他们跳楼前挥手的动作,这种巧合可以说是刻意的,我们能够推想出有无数的人选择在绝望孤独中结束生命,但男主和他们的区别在于,死的不是他。
(莫名想起那句,死的却是狗)这里需要好好来解释一下,所谓“结束生命”,其实结束的是人本体的一重人格,社会压抑人性,致使完整的人趋于分裂,于是电影中简单的划分出了一重社会人格(即D),自信活泼,精明能干,但包裹其中的是人性的腐朽堕落;另一重人格更真实(即男主),面对社会强大的黑暗势力,他没有选择融入或者反抗,于是只能被压迫,显得力不从心,怯懦胆小,但同时他内心还埋藏着一份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他细腻敏感,对人类还留有善意与信任。
大多数人,选择做前者,即亲手扼杀真实的自我来求生存,在社会中争取存在感,认同感。
于是第一个自杀者反映的正是这种状况,虽然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他的另一重人格,但他和男主如出一辙的反应,我们可以自行想象出他最后的挥手又何尝不是对他的另一重人格做道别。
再退一步说,挥手的动作必然有接收对象,男主开始误以为对方在和自己“交流”,到最终他也来到熟悉的地点,面对这个奇特的视角,他再一次挥手,也大抵是终于明了一件事发生的前因与后果。
但男主却选择在芸芸众生中做个奇男子,他亲手杀死了本可以带他走向飞黄腾达道路的社会人格,而选择与良心为伴,继续笨拙而一步一脚印地生活下去。
因此,他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最为贴切的词,unique。
即使在社会人的视角下看起来一无是处,但他的确是unique,更多则是在太多的评价与恐吓下,他终于找准了自己人生的定位。
一开场觉得故弄玄虚的明暗光影真棒,后来慢慢地适应浓郁昏暗的色调,跟整个故事的基调是一致的。后半段会有心酸的点,尤其是James说不像你这就最好不过的时候。不算是一部典型的分裂电影,角度挺特别。
前三分之二简直致郁 但是又很有风格 bgm配的超好 最后部分情节太赞 算是精品
完全看不懂。。。。不喜欢这种风格的,难道就只有黑夜,地下室工厂办公室???
边看边瞌睡的电影。。。
这部片子...就...很奇怪...
与宿敌一前一后相似主题 但本片似乎重点全放在了光效布景和音乐上走文艺路线 单论剧情就真的很无聊又乏味 男女主的刻画很表面无法与任一角色产生联结
wait...what 配乐用了上を向いて歩こう,怎么想的啦 问题在于别人的影子太深了再辛苦credit也会给别人。no use to be a Gilliam double, or an Anderson double, right?
不太喜
陀氏原著中的套中人悲剧;很好看的一部密闭空间,高度风格化,杂糅诸多名家影子;分身跳楼太《怪房客》了,上校的公司宛如1984或《大都会》;很多道具元素极有蒸汽风格,刻意做旧的复古风格,从装置到服装无不如此;布光极赞,几乎完全室内光打造的阴郁暗黑。
什么意思?
有一部分没有看懂,也不想懂,不喜欢这种故弄玄虚的感觉,但艾森伯格确实演得很好。
的确不好懂,由于影片片头的匪夷所思给观众造成了惯性的悬疑片模式探索,待看到一多半的时候才豁然开朗,其实片子的表现形式就是这样,或有些道貌岸然,或有些光怪陆离,诸多的隐喻和夸张的表现将沉闷的节奏无限放大。结局很容易想到,在观影过程中影响了观影质量,还是有乏善可陈之处。
风格,设定以及颇多细节的地方都很有趣。
氛围、气质都有,却只落于爱情这一面,所以看起来有些单薄,透明,欠缺存在感,倒应了片中那句台词。有点像他写的那篇小说。歌都好听,怀旧的味道。
。一直莫名觉得这片质感跟《地下理想城》好像,但是故事加上絮絮叨叨的台词我头好痛。。
moss的片,都是太装酷
实在看不下去了
三星半,有点怪怪的作者电影的感觉,Moss不是才子就是疯子,配乐诡异美好,怎么想到用日语歌的,Roy来捧场真是导演好基友,卷毛演不出强势的感觉,颇为遗憾,我对米娅的感情已经由喜爱上升到爱
导演保持着“像一部魔幻MV般独特质感多酷呀”的《潜水艇》优良传统,其对于原声的High quality也是绝对理解,可是....这霓虹老歌....整个人都吓哭了!!剧本似乎全在为视效音效服务啊,精神分裂什么的还不如《宿敌》巧妙,也就风格化和卷毛的腮帮很值得回味
孤独一人真的太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