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遇到了家庭和事业双重瓶颈的中年男人汤姆•汉克斯,远赴沙特阿拉伯寻找机会,希望能再博一把,为女儿挣到上大学的学费。
在酒店的大床上,他夜复一夜地失眠,饮酒,然后昏睡过去,做稀奇古怪的梦,早晨迟到,搭乘一个当地人开的破车,昏昏噩噩地赶去一个多小时车程外的办公地点。
他的团队被扔在一个没有wifi信号,空调出故障的临时帐篷里,日复一日地等待国王的接见。
他和国王的助理们周旋,想要在这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国度里寻找出秩序和解决方法。
每天晚上他在镜中观察背上脊柱正上方越来越大的瘤子,想象自己已步入生命的终点,开始起草给女儿的绝笔书。
在异乡孤独地寻找自己,在陌生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摸索行事之道,并不是新鲜的故事。
《迷失东京》中在酒店里无所事事的年轻女人斯嘉丽•约翰森;《印度之旅》中在炎热的气候中昏昏然的年轻女人朱迪•戴维斯,在岩洞的回声中产生幻觉;《走出非洲》中寻找新生的女人梅丽尔•斯特斯普初来咋到就遇上漫长的雨季,新婚丈夫没有打招呼就远赴狩猎之旅;加西亚•马克思的短篇小说中蜜月旅行中乍然失去了未婚妻——被玫瑰刺伤了手指流血过多毫无预兆地死去——而不会说一句当地语言的年轻小伙。。。
更多的时候阅读的感受是个人经历的投射。
这半年来在陌生的国度游走,挤在大高个洋人中间上下巴士,听任或坚硬或柔软的单词流淌,似乎已经习惯了把外界的语言当作无意义白色背景音乐,偶尔有流畅的美式或英式英语插入竟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在家的时候渴望离开,真正在路上时却永远是疲惫孤独的。
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边拍大麻博物馆的牌子,一个夹着纸口袋的当地人走过,回头笑道:你知道那不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
我笑了,我知道。
他带我穿越红灯区,走过古老的大教堂。
教堂当晚被私人活动包场,似乎是婚礼,不能参观,于是我们继续往前。
他带我参观他的办公室,是一个古老的宫殿式建筑改造的,只有带着工作证的内部人员能够进出。
长长的石走廊里有花窗,墙面透着凉气。
从回廊的栏杆上眺望,巨大的中央大厅里,有工作人员正在搭建会展的隔板,是一个商业展会。
当地人--他叫马丁--带我再次回到明亮的街道。
这里的夜晚来得很晚,从天色判断时间往往是错误的。
他带我穿过一条又一条运河,在一个搭着阳伞的露天咖啡厅坐下来喝茶。
起风了,我们又继续往前,回到市中心的广场,一个老教堂改建的餐厅,吃的是正宗荷兰菜,鹅和白色芦笋。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邂逅变成了长长的夜晚。
他陪我一路走回小酒店,还约定第二天一起去博物馆才告别。
那夜在小酒店的阁楼小床上,望着窗外梵高式的屋顶烟囱,回想白天的偶遇。
天色从瓦蓝渐变成灰白,终于渐渐暗淡。
于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空气中入眠,在梦中,与梵高的苹果树,麦田,和吊桥相遇。
<图片1>如果没有《罗拉快跑》的珠玉在前,汤姆·提克威的新片《国王的全息图》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考究统一的黄蓝配色,干净利落的叙事,以及老牌明星汤姆·汉克斯扎实的表演,调性确实不低。
1998年汤姆·提克威拍出扬名国际的《罗拉快跑》时才33岁,他很像我们的凯歌导演,一出手便是人生巅峰,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所以,《国王的全息图》最大的问题,不在电影,而在导演。
我们会对一个成名已久的导演有比较高的要求,对新导演则比较宽容。
那么,假如这个片子换做一个年轻导演,应该会引起赞叹一片的。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男人艾伦·克莱的中年危机。
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的角色与导演本人年龄相仿,大概导演本人也正遭遇中年危机吧。
<图片9><图片10>这个中年男人同时遭遇事业滑坡,离婚,生病,经济困顿以致无力支付女儿的学费。
于是,在上司的鼓动下,艾伦·克莱到沙特阿拉拍去碰碰运气以图重振雄风。
他的任务是带领一个三人团队给国王展示全息影像图,以获得为沙特搭建新的商贸区的机会,可是国王却迟迟不出现。
这个任务就像是希区柯克的麦格芬,电影的意思,并不在于国王的全息图,而是表现主人公处理这件事时,所投射出来的人生困境。
我们可以感觉到,导演在表现这个失败的男人时,是饱蘸着感情的,也许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惺惺相惜;他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调侃艾伦·克莱,而不是让他显得过于不堪来赚取观众的同情。
首先让观众莞尔,进而才是微微心酸。
这种感觉,在艾伦·克莱走进帐篷,强打精神,做出神采奕奕的模样招呼他的同事时,显得特别强烈。
他总是睡过头,误掉班车。
他像在美国一样主动跟人招呼,可是别人不搭理他;他美国式的幽默感,差点给他带来大麻烦;他坐不惯沙特的椅子,摔了三跤;他的团队被安排在简陋的帐篷里,而旁边就是豪华到爆高楼大厦,帐篷里没WiFi,没食物,甚至空调坏了都找不到人修理,他试图改变同事们的办公条件,但他的沙特联系人始终不见踪影。
甚至,当他被热情似火的丹麦女人勾引时,竟然“不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有没有?
在沙特,他像被去势了一样,既找不到工作状态,也找不到生活状态。
<图片3>电影还给他安排了一个雇佣的司机兼向导约瑟夫。
这个快乐而神经过敏的沙特人,因为勾引了某个富翁的老婆,老是担心自己的汽车被那个富翁引爆。
但他的害怕,好像只是停在嘴上,他一直跟那个女人电话不停,纠缠不休,并没有打算结束感情的意思。
除了情节上的功能之外,约瑟夫就像男主的镜像,两人形成一个对比:他们都遇到了麻烦,男主有点泄气,而约瑟夫则活力十足,虽然他看起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图片4>电影将艾伦·克莱的中年危机归结为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压力,尤其是来自中国的。
虽然最后男主终于等到了国王,并为他做了一次成功的展示,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中国早就用同样的产品,并以他们一半的价格搞定了国王。
一脸懵逼的美国团队看着脸谱化的中国人(一种傻傻的严肃)跟国王谈笑风生(其实并没有,只是这个词,哦你懂的)竟无计可施。
而且,男主的上一个工作(施文公司,生产高端自行车,淘宝有售),也是被中国人毁掉的。
好吧,也许这是事实,但多少有点黑色幽默。
生意是失败了,但这个倒霉的男人却重生了。
因为他遇到了他的真爱,沙特女医生哈克姆——一个坚强又脆弱的女性,正在闹离婚。
在沙特,离婚对于一般的女人可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哈克姆帮艾伦·克莱成功地切掉了一直困扰他的脂肪瘤,并唤起了他男性的欲望,导演就是这样暗示了男主的雄起。
最后艾伦·克莱丢掉了美国的工作,在沙特找到了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帮女儿支付了学费,还跟哈克姆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看起来,男主确实解决了他的中年危机。
可是,他并没有为此做过什么实质性的努力,除了像一个倒插门的穷女婿一样,找了一个富婆,把自己给解决了。
这种解决方式也不是不行,可能确实还是某些穷汉们的白日梦,或者说至少带给男性观众们带来了一些心灵的抚慰;只是作为电影情节来说,过于鸡汤,又缺乏力量。
导演把现实的人生困境处理得太简单太乐观了。
现实可能是,在此地解决不了的问题,走再远也解决不了。
显然,正如电影所描述的,制造危机的中国还在继续,不仅在美国,也在沙特,给艾伦·克莱们以毁灭性的打击。
<图片6><图片5>最后,作为影迷,我还是不能接受,这样一部温情或者说温吞的电影,导演一栏竟然署名汤姆·提克威;而我一直期待的,是他能够重新拿出一部“罗拉式”的,粗砺而有力的电影,而不是泯然众人的治愈系小清新。
<图片7>再会。
微信订阅号:电影拉片室,欢迎关注,不关注当然也没关系啦!
开篇讲失去,状态也不好,去往沙特谈单子的路上,这段进入很快;关于自行车厂的失败也在不断的闪回,这里是男主消极的前半段;
男主不适应这里,有原来旧的惯性,也有新的环境的不适;这从兼职司机开始,到丹麦女人,有逐渐尝试,可是疗效甚微;知道遇见女医生,女医生本身具有强烈的精神支柱属性,在沙特这个背景下女性从医以及要离婚,这都赋予女医生强大的属性,所以在救了男主一命后,也在精神上或者灵魂上拯救了销售男主。
危机总是有的,无论是自行车厂的倒闭,家庭的变故,销售的困难和失败,身体上的瘤子,抑或是回忆少年时迷路林中;女医生就像当初男主的老爸一样,给予了他解决问题的精神支持和信心,使他能够觉得有意义。
反过来,他也帮助了兼职司机,兼职司机鼓起勇气和别人老公面谈表明不是小三;也给予了女医生相互支持。
兼职司机这里涉及到宗教,有些感觉是暗示,但对MSL不懂,所以不是很理解;夜里打狼当所有MSL做礼拜时,这个画面总感觉有些暗示【枪决】,男主看到了狼徘徊左右并为攻击羊,他也没有射击狼,这是为何?
麦加清真寺真的是城区非MSL不能进入吗?
穿行城区时,有两个小孩祈祷,兼职司机做出食指向上的手势表达上帝会赐予,又要说明什么?
打狼前兼职司机和男主的谈话是否在暗示男主加入极端KB组织保护他们的家园?
还有一些荒诞而又觉得可能真实的对比:菲佣在沙漠的公路里扫沙子;未完工大楼里的建筑工人和5楼一尘不染的销售处;丹麦大使馆喝酒吸粉泳池派对和保守的沙特当地环境;这些都令人感到奇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这是一个美国外派销售(蓝)和当地兼职司(深绿)机以及外派销售和MSL女医生(绿转深蓝)的互相帮助的故事。
《国王的全息图》是一部被豆瓣严重低估的电影。
电影首先是反映了导演深厚的功力,而后是所有演员,每一个角色的精致的演出。
电影每一分钟都充满趣味,或是画面,或是令人莞尔的梗,意外而又合理,幽默而又温暖。
电影充满了一部好电影应该具有的元素,就是各种充分的戏剧性冲突:故事本身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就是关于一个美国中年男人经历职业起伏,家庭变故,健康问题,在各种问题面前,男主的无奈,憋屈,其实都是平凡人的历程。
但是这个历程被放在了一个异国国度,公司高管,宏大项目的框架下,首先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冲突。
讲故事手法本身带着适度的穿插闪回,在平铺直叙中搅动起一些波澜,在让观众在能够预见和等待惊奇中形成对比。
故事开始在飞机上男主惊醒在一众穆斯林的祈祷中形成冲突。
衣冠楚楚的高管与挤经济舱形成对比冲突。
男主因认识沙特王子被赋予任务,这与他只是因为在厕所与王子讲了一个恶趣味笑话形成对比冲突。
沙特王子这一高冷的身份与其怪诞的笑声形成对比冲突。
酒店前台机械的重复Welcome to Hyatt Jidah与豪华酒店的好客态度形成对比冲突,男主经历过几天之后,回到酒店跟着前台服务员念欢迎词的节奏边听边比手势让人莞尔。
男主错过闹钟后通过酒店服务员最后叫来一辆破车是一个对比冲突。
司机过来开车完全没有服务意识是一个冲突。
司机本来应该是个普通人但又貌似充满故事是个冲突,这里必须赞一下导演对司机的刻画,司机那种憨憨的又赖赖的表情把握得恰到好处。
司机漫不经心又认真地描述荒唐的事情,比如十点不到的出门,却又要中午才到,细想一下男主需要的8点半到KMET是个好像很搞笑的目标。
再比如描述昨晚的执行死刑的清真寺,漫不经心并且问男主是否要回去看看,很好笑。
总之司机这个配角是个亮点,一路的表现,包括他描述与富商的老婆的关系,冒险带着男主经过圣城,在家乡调停男主和家乡人的关系,晚上去打狼等等的细节,透着漫不经心而又符合其一贯的行事风格,有趣又不夸张。
男主在帐篷和大楼之间的往返,穿着西装和懒懒的工人打招呼时还被无视,但后来到他不再打招呼时工人开始向他打招呼。
美艳的前台接待小姐一本正经的睁着眼睛说瞎话。
每天国王不定的行踪与公司老板时刻各种催促。
对比冲突在电影里无时无刻地表现。
直至到男主背上的脂肪瘤的出现,观众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和好奇。
电影也终于带出了女医生这一重要角色。
由于医生的存在,观众一直能够在不担心,不难受的情绪中理解这个脂肪瘤对男主的巨大困扰。
男主的激进地用牛扒刀去割脂肪瘤与医生的温暖的诊断形成一个冲突。
男主的销售项目的一波三折过程让人感到饶有趣味,几个沙特官方角色都很出彩,严肃但是却不靠谱,不靠谱吧,说的话也貌似有道理。
沙特的严苛的宗教环境中也暗涌着酒精和狂欢。
一层之隔的邋遢工地和光鲜的样板间。
闪亮登场的国王,精彩的提案和最后生意没接下来。
种种冲突在电影里的每一分钟都在悄悄地铺排,让电影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
男主和女医生的爱情也很有意思,通过三回的书信传递,把过程用戏剧化的语言交代完毕,而在车上两人用一个程式机械化的态度完成双方的了解也让人忍俊不禁。
两个人用一种很奇怪但又很适合各自的方式完成了浪漫。
整个过程一直散发出一种温暖的力量,两个远隔万里,在生活中的各种挫败磨砺后,重新焕发人性,这个过程表现的特别温暖。
很多影评都提出电影隐喻的是美国和中东的文化冲突,和中国的关系,美国的中产的衰落,美国梦的沉沦,等等。
诚然电影中的很多细节在这几方面都找得到落脚点,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导演用很不平凡的技巧,演员用很不平凡的演技,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平凡的温暖的生活历程的故事,仅此而已。
导演的细节过度很好,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拿捏到位。
就比如一个脂肪瘤对心里的影响以至于影响到他的工作和人生观,没有一定经历人是无法体会的。
至于异域风情和文化冲突之类,其实不关心国际政治的人未必很明白一些无关痛痒的对话和情节,美国人导演的自然是以美国人的视野看阿拉伯,但也反应了阿拉伯不愿意让我们看到的那一面,贫富分化,君主专制,男女不平等,以及导致这很多问题根源的宗教,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司机真的相信他不是CIA吗?一部电影容纳这么多而没有太违和感,真的很难得。
2016.8.8一个男的离异了,要养活自己的女儿,买了房子,带着三个人,去异国他乡卖技术挣钱,但是总也见不到谈事情的那个接洽的,他自己也一会噩梦,一会起晚了,一会怀疑自己中风的,不过他跟女儿的通信算是正常负责的,一怒之下自己跑到人家的办公大楼里碰到一个女的给了他一瓶酒,一怒之下又跑到大楼里找那个女的结果找到了接洽的人提了点办公地点办公条件的要求,成功演示了他的技术但是被中国压制了,说是因为中国迅速又实惠,但是他整个人因为搞了个异国恋情豁然开朗,跟那个给他治疗肿瘤的女医生邮件通信,迅速的不可思议的勾搭上了,女的带他去了自己家不穿上衣的带他潜泳,之后就啪啪啪,之后他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一般定居的异国他乡了。。。
第一,沙特阿拉伯不能喝酒呀第二,沙特在沙漠中凭空建起来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构想太豪气了第三,那么大的伤口说潜水就潜水
TH是一个面临巨大压力的商人,他的老板/上司不喜欢他,他的妻子(不然也不会变成前妻,逼他卖房赔款)也不喜欢他,他的父亲一通话就用之前他解雇工人的抉择来抱怨他。
TH生活中唯一一个能够理解他,关心他的,是他离婚后判给前期的女儿。
就这样一个女儿,他也无法陪伴,因为不喜欢他的上司/老板,将他派到了沙特去跟一个,一个看起来极不靠谱的项目。
他想要和陌生世界的每个人建立联系,每个人他都想问对方从哪里来。
但是尝试却从未给予他一个真正的共鸣和连接,就像他在美国的时候一样。
他质疑自己,质疑自己的决定,质疑自己身体上的包块到底是什么。
这些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除了无时无刻的闪回,还让他经常无法从睡梦中按时醒来。
TH既无法控制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失控。
就像他凝望这个陌生沙漠的双眼,时而困惑,时而疲累,时而逃避。
项目和他的预感一样,所有的事情都无法控制,来自公司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他在陌生的世界碰到了同样失控的司机,狂热的丹麦顾问。
但这些都没让他的心起一点波澜,直到他遇到了医生。
他的病确诊了,手术了,他的项目有了进展,虽然最后还是失败。
世间无两全,但他生命中却有了全新的动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遇到一个对的人,才是最最重要,最最影响生活质量的事情。
作文完。
《国王的全息图》:昭昭天命的忧伤与纠缠的中国人文:空语因明 《国王的全息图》(《献给国王的全息图》)讲的是大致处在天命之年的一个美国男人,克服如影随形的中国人带来的忧伤的故事。
故事情节大致可以概括为:中国人仿我技术,中国人抢我生意,中国人给我做手术,中国人让我留在了沙特获得新生活。
虽然一种看法觉得它有《等待戈多》和《推销员之死》的影子,但是“戈多”倒似乎无关紧要,对于这里的推销员而言,紧要的是中国人带来的忧伤。
不过,如果戈多代表的是希望,那么这里的中国人也不算是完全的消极分子。
即便如此,仍然会令人感到诧异:昭昭天命的忧伤怎么就赖上中国人了呢?
在这影片里,男主角原来所在的自行车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高利润,把工厂建在了中国。
结果中国人学会了他们的技术,制造出了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挤走了美国公司。
男主角的老父对这件事感到很气愤,觉得那种为了利润而让中国人学走技术的做法是野兽行径。
这样的看法在美国应该是相当普遍的,有纪录片就去谴责中国制造,谴责美国公司把工厂建在中国,从而让美国人失业的做法。
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宣扬“美国优先”,或许也体现了这种态度。
不过,男主角似乎并没有把恶果的根源完全赖给中国人。
当有个阿拉伯人问他,是否后悔,如果能够改变,他当初是否会不做出那样的决定。
男主角并不觉得他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就像男主角的老父所指责的那样,那是资本家的天性使然,追求高利润。
同样是为了追求高利润,男主角来到沙特阿拉伯推销全息产品。
但这次,男主角又栽到了中国人手里,因为中国人用更低的价钱卖给国王同样的全息产品。
这样,中国人是否对于这个天命之年的美国人而言就是完全可恶的呢?
如果男主角被狭隘的情绪所左右,那他很可能会像他的老父那样想,他可能会咒骂到:中国人都是骗子,骗走我们的技术,却来挣我们的钱。
就好像美国人都品德高尚一样。
但是,男主角并没有那么狭隘。
中国人并非是绝望的代表,因为中国人也会救助他,为他做手术。
在这里,《献给国王的全息图》并非像一些美国纪录片那样要去煽动对中国的憎恶情绪。
这种憎恶情绪是属于现实的,但却是偏执的,狭隘的。
中国人的技术崛起,只能算是男主角遭遇天命之年困境的次要原因,而主要原因是男主角遵循着所处的资产阶级的理性选择。
这里,男主角的遭遇隐喻着美利坚的遭遇。
进一步从大的历史氛围看,美国人是在扩大他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催发了中国的崛起。
美国人带着他们那“昭昭天命”的优越感,向全世界,向中国推广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技术,力图把自己给普世化。
在该影片里,中国人建造着有美国特色的大桥;男主角到了沙特,也可以到处看到美利坚技术的影响:国王要建造的新城依赖的大多数是西方技术,电梯里的阿拉伯人沉迷于美国人发明的智能设备;不仅沙特的商业精英,就连出租车司机都可能接受过美国的大学教育。
现今中国已经沉浸在美利坚的意识形态和技术中,这正是被美化了的“昭昭天命”的所努力的嘛!
如果说“昭昭天命”是带着期待的信念,那么现今的状况,正是那个被美利坚意识形态等待来的“戈多”。
只是这个现实到来的“戈多”,和那个空想美化的“戈多”比起来,是这么陌生,以至于有美国人惊呼:这是异端,这是阴险的来客。
实际要论异端,热情向美利坚学习的中国并不算。
反世俗化,反西方的那种信仰才算是异端。
中国之所以那么令美利坚的“昭昭天命”感到可恶,只是因为中国太好学了,以至于让美利坚觉得自我被抄袭了。
这是生存的反讽。
作为生存主义概念的反讽是由著名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详细阐述的。
在《献给国王的全息图》中,当男主角去参加丹麦人的秘密派对时,索伦·克尔凯郭尔正是入门的暗号。
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巧合。
相比于《等待戈多》的荒诞和无意义感,生存的反讽更接近《献给国王的全息图》这一影片的精神。
原本似乎理性的期待,回首变成了非理性的等待。
原本表意的言语,却遮蔽着实况。
后者体现在男主角和女前台的遭遇的情节里。
那个女前台在言语里的许诺,总是和实际状况不符。
当她说,男主角可以见到他该见的人时,男主角却总是见不到;但男主角忽视女前台的话,反而可以如愿。
那个女前台就像城堡的守门人一样,只是她不说谜语,但说的直白却并不直白,而是遮蔽。
要解决这种生存的反讽,与其听信他人的许诺,不如探索,在一个布满了异己的世界里探索。
探索并非排除,而应遵循“全息”的理念,去融合。
对于简单粗暴的狭隘“理性”而言,解决生存的反讽就是解决它的不确定性,就是要排除异己。
然而,这样只能仍然陷入生存的反讽,就像昭昭天命和该影片中的男主角曾经遭遇的那样。
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男主角放下猎枪的行为。
如果说男主角的经历可以隐喻美利坚的遭遇,那么就可以从宏观的层面去看。
在《献给国王的全息图》中,美利坚,中国,阿拉伯(穆斯林),这三者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是互为异己的。
然而,它们却又因为(全息)技术而走到了一起,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普世的成分。
全息在这里可以隐喻这种普世关联:完全独立对抗的光源是无法形成全息图的;世界是全息的,各方相关地纠缠在一起,形成更有生命力的景象。
生存的反讽并非如同西西弗斯的石头那样,总会砸到生存中的生存者们。
当然,这样的看法忽略了生存者的狭隘和非理性,显得倾向乐观。
《献给国王的全息图》的结局也是乐观的,男主角虽然在生意上再次失利,但却获得了新的情感。
生存的反讽依然如影随形,但也伴随着希望。
DOUBAN分并不高。
但与我而言,收获颇多。
结合MSL当前在全球扩张的趋势,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得窥豹一斑。
片中各种场合下MSL的集体行为,我相信观众从头到尾一定会感受到那种从震撼转变而来的压力!
楼内贫富极端分化的两极对比,只隔一堵墙。
外面阿拉伯世界内的贫富分化,中间隔的是沙子。
到处都是道德的压力,人们不得不用各种小伎俩来掩盖自己与别人的欲望。
片中一段汉克斯对狼的态度,耐人寻味。
狼是什么呢?
是美国人?
是有自由信念的年轻辍学司机?
还只是汉克斯考虑到了当时的场景。
对中国的行为,耐人寻味。
即认可,又无奈。
另一位绝望的大楼销售商,体现出这里的商业发展模式,官方利用一个憧憬与石油资源做背书,制造一个超级庞大的骗局。
这片拍的实在有技巧,其实已经体现了美国人目前对MSL世界的世界观,一些东西因为政治正确不好明说,但从镜头与故事情节中,你可以看来他的真实态度。
最后,汉克斯放下一切,拿着高薪说,你们继续骗下去吧!
我还是过好我的一亩三分田,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
不这样结局,又能怎样收尾呢?
3星,乍看这部片子不太搞笑,但细想起来这部片子非常的接地气,甚至预示了整个世界的走向。
汉叔的形象就是代表了美国,虽说表面光鲜,实力强劲,但已经风光不再,而且负担很重。
相反一些新兴国家则朝气蓬勃,用更实际的能力再说话。
金发碧眼漂亮的欧洲姑娘,也没有多金有能力的中东女医生香了,所以美国大叔选择了中东女医生。
这年头男人也是跟着金主才能过的舒服啊。
哈哈。
keep believing, as I believe in you
汤姆·汉克斯又演了一部无趣的话唠喜剧片,全片所有看点基本都集中在阿拉伯无边无际的沙漠风景上,司机小哥几乎承担了大部分笑点,其间穿插的中年危机主题也没有点到位,完全不知道Tom Hanks为什么要接这部“三无”片。导演Tykwer也是顺带玩了趟沙特吧,还好,最后本·卫肖的客串把我从瞌睡中唤醒
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中国人盗我技术,中国人抢我生意,中国人给我做手术,中国人让我留在了沙特。
这片真有意思
只想给两星是因为这是一部主题不明确,结尾很烂的片。我以为它要给我展示一个阿拉伯的世界,结果国王出现了几分钟。好吧,我再次以为这是一个回归家庭的救赎故事,结果是和一个还没办完离婚手续的当地上流人士的异国恋。这都什么烂故事。
暗喻很多啊
邮件往来那段儿太出戏了!瞬间回到电子情书1998~
看简介还以为是第二部《去也门钓鲑鱼》,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国王和全息图大概就出来了2分钟左右 Orz
浪费时间
剧情吸引人
确定这是汤姆提克威的电影?我以为是徐峥的沙特阿拉伯囧呢!
除了猎奇啥都没有,敢进麦加不敢耍花样。
这部电影是一只披着让人看不太懂外衣又意义深刻的狼,如果电影没有深意,相信汤姆汉克斯不会出演的。全息图是一个三维立体图像,它和照片的区别是虽然真实,但是是虚幻的,抓不住的。沙特国王的全息图意味着什么呢?
中年危机类的片子是我的最爱;当父亲这个角色陷入中年危机的时候,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的;中东风情,很好很好;寓意比电影本身好看一些,顺带讽刺了中国商人们也是哈哈哈。
2017/5/18(四)22:00star movie hd,觉得助理比医生漂亮!
沙特女人长得不好看,但欧美人的审美很难说。这个关于中年危机的故事,莫名的在异国的沙漠中找到了解答,欧美人的思路确实也很难说。全片中国人不断躺枪,就像他们说的,随便什么商品,拿到中国去生产,成本为零,随便找个工厂就可以生产。中国人已经这么牛了?
不明白这样的一部电影为什么会这么低的分数,但确实很温诺的一部片子,有点黑色幽默,但给人以励志,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一点改变
一锅稀烂的鸡汤……
美式沙囧+土拨鼠之日+在云端+美国丽人+等待戈多,把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趣味和美帝政治困境隐忧杂和在一起,可能是做过海外项目的原因,这么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下居然也有了代入感,好多场景真的亲身经历过。至于黑不黑沙特和天朝,完全无所谓。居然是汤姆迪克微的作品,略吃惊。
看完有点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