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奶牛之歌
قصیده گاو سفید,Ballad of a White Cow,Ghasideh Gave Sefid,伊朗式审判(港),赎罪风暴(台)
导演:玛利亚姆·莫哈达,贝塔什·萨奈哈
主演:玛利亚姆·莫哈达,阿里雷扎·萨尼法尔,Pourya Rahimi Sam,Avin Poor Raoufi,Farid Ghobadi,莉莉·法哈德普尔,Mahoor Ahmadi,Somayeh Borji,Mohammad Heidari,Pejvak Imani,Gholamreza Moosavi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法国语言:波斯语年份:2020
简介:一个陌生人突然上门,说要偿还积欠她死去丈夫的债款。米娜的丈夫巴巴克因为谋杀罪被判处死刑,她得独自抚养喑哑的女儿,生活陷入困境,只得去牛奶厂打工赚取生活费。有天法院将她找去,通知她已遭处决的丈夫经证实是无罪冤死的,米娜的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虽然道歉,也提出了象征性的赔偿,但米娜并不甘心,决心与女儿展开..详细 >
2021/03/02 柏林主竞赛第六部
故事情节略狗血,看了开头我都能猜出结尾,但叙事风格十分克制,节奏平和,娓娓道来,没有苦大仇深,加上演员的表演,中和了情节的狗血俗套。但我还是没太get奶牛和牛奶的象征含义
Berlinale71#10 法官大人
高开低走,逐渐变成平庸melodrama,结局更是彻底失控,不懂手握死刑这样的题材,怎么会慢慢走偏到这里……
6.6有点偏低
6.1/10 #PFF30 丈夫冤死的妻子与错判丈夫的法官在同一屋檐下共存/生活的设置本身应更有张力,但影像并未能表现出来。白奶牛流于纯粹的插入式的宗教符号,并未能引申出更多的内容。绝大部分的剧情依旧贴合传统的剧作设置:能出错的地方都一定会出错,然后似乎在"神的旨意"下生活仍未真正崩塌,情绪都寄希望于那些老生常谈的转折,而平日的生活细节缺乏刻画和灵气。结尾的谋杀来得顺理成章却又猝不及防,留观众一头雾水,这种故作惊艳和震惊的结尾证明的只能是中段所有表达的善意温情家庭的一文不值。
蛤地!蛤地!蛤地!
讨论法律制裁及宗教的荒谬性,虽然有很多瑕疵但是导演的表达还挺清楚的,没有技巧上的过度追求,而在人物中间的关系上捏住一点来探讨。“善良的人”会相信一切,反之作恶的人心中无宗教无人性,如果有后者只是把它当掩饰“真实自我”的客体。
【伊朗】未有太多新鲜和颠覆的元素,却是足够强劲的角色研究。女人遭遇的困苦、面对不公之后的绝望挣扎;她不停地掰扯,在这个被世俗观念和严苛期望不断限制着的社会微弱地坚持自己的声量。突然闯入生活的男子,作为改变故事发展的钥匙来赋予这个角色更多的空间;涂开的口红,刻意设计的长镜头与更大物体的比照…能够真切感受到藏于细节之后的表达。尽管这个结局和走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流畅。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开篇意向的起兴蛮劲的,随后灵感造诣不断跌落,直到分裂成双线主角,基本也就告别佳作之列了。无论处理性别问题、体制问题、还是情感问题,都理应做得更专注一点
同类伊朗情节剧中少见的形式主义者,大景别场景充满设计感,但这种设计带来的是人物与环境的疏离,也意味着它的剧作必须做到足够露骨直白才能达到导演意图,后半程情节的崩坏几乎无法避免。
还是一部关于第三世界国家触及社会、宗教和女性的故事,虽然能预见不会有太多惊喜,但能如此缓缓讲述人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啊...向地上泼下两桶水,象征道义和体制翻涌而来,简直是全片最爱的画面。希望未来能在其它影节带给大家惊喜吧
如严厉死刑,目睹伊朗电影的穷途末路。语言僵化、场景死板、重复调度,废笔连篇,类似的桥段和画面已经看过了上千次,难道产出此类地域现实主义电影已经有了一整套通用模板了吗?故意保持克制距离的摄像机,剥削功用化的孩童背景放置,视野内营造不安不稳定感不停穿梭眼前的车流,板着脸无路可退的忧郁男人,哭丧等待另一个男人拯救慰藉的女人,把拉索罗夫和法哈蒂同等题材的体系反思和道德困境拍成晚8点半狗血电视剧水平真的好吗?去看看真正对抗现实或忠于人物角色的情景剧是什么样子吧,不要架空出一个虚伪的另类现实,丧失掉最本真的力量。这类纯朴创作真的太过于依赖高密度的剧本对话了,很考验导演和编剧的水平,由不得观众半点抽离的时间,一旦稍有空白就整个垮掉,题材姿态和符号隐喻永远是电影的双刃剑,用得好皆大欢喜,用不好只得坠入谷底。
#Berlinale 74th 补课【D】人人都是蛤蒂信徒。
罪与罚,救赎逃不过惩罚。
和顾顾看的第二部电影,他说感觉更适合拍成短片,到最后也不知道白奶牛的意思。而我在看他。
#Berlinale71
值得一看的小众电影,目前只有 225 人标注看过。在这部电影中,“白奶牛” 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无辜者的隐喻。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丰富的象征手法而著称,常常触及贫困、不公、性别不平等、压迫等社会话题,展现出对现实的敏锐洞察,所以在伊朗特别容易被ban。这类电影的结局往往具有开放性,我更倾向这是女主愤怒与无奈之下的幻影与妥协。
延续了《无邪》对死刑的批判和对道德的审问,但剧作过于粗暴刻意,且导演能力不太行,拍了一堆无效镜头。
#71s tBerlinale# 主竞赛。Blood Money这个梗也有过很多片子了,不过这个设定还是蛮好的,其实是嫁接了一个相当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议题(国家有权杀人么?同时cue的也是古兰经,但是比基氏情节剧化多了,也有点像是[无邪]的一个系列作品)。风格跟导演前作[酸雨将至]比较接近,前一半还不错,不过后面剧作崩坏得有点彻底……(法官的儿子为什么要死,还不是导演想让他死……)。而且故事的合理性不少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