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看的,各种撒鼻息的感觉。
>>>钟摆门口的钟表出现了好几次。
印象最深的是最初马缔晚上回到早云庄的时候,钟摆的声音很是明显,一直在反复地发出咔咔声。
编纂字典的工作跟钟摆是一样的吧,每天、每年就是在不断重复同样的工作。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耳朵靠近手表,听着秒针的咔咔声,一开始你觉得铿锵有力,但是过一会儿你所认为的节奏就无法跟手表的节奏相契合,心情无法平静,各种不舒服,全身上下的细胞都找不到方向,让人有一种恐慌感。
>>>梦境我很喜欢马缔君的梦,虽然有点残酷甚至是恐怖,而编纂字典这样的工作压力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梦境来解读。
一头扎进水底,在一个阴暗冰冷的空间里,无法呼吸,看不到前方,收集的卡片散落在四周。
想想看真的是一种会让人几近崩溃的感觉,孤孤单单一个人迷失,前进不是,后退也不是。
>>>恋那段翻译很精彩,字幕组果然强大。
「恋,喜欢一人,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除此之外,万事皆空之态,两情相悦,何须羡仙。
」看到电影条目里有一个翻译,《宅男的恋爱字典》,很有趣的名字,把自己对林香具矢的感情收进字典用例里,真的是很适合不善言语表达而又格外认真的马缔君呢。
那么在我们用的这些字典里,那些例句说不定也就是字典编纂者的生活经历,某句话或许就藏着某种情绪,是对一个人的爱慕、憎恨或是其他,这么一想,原本枯燥笨重的字典也有了些许浪漫的色彩。
>>>文字文字真的是种很神奇的东西,同样的话,说出来跟写出来,看得懂跟看不懂,差别真的好多。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它可以承载我对你的全部想念,而其他人都无法解读,包括你。
对不起,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人,面对你我无法开口,但想念至深,种种复杂的情绪已经无法静静沉睡在我的心底,所以就让我一个人拥有这片孤独的记忆吧。
」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么,欲言不愿止。
>>>言葉の海を渡る舟跟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相比,一个人又算得了什么,在茫茫语言的海洋里,一部字典也很是渺小,但我们能做的就是这样,编一艘小船,至少让人有所依靠,仅此而已。
有些事情终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有些事情终究不是短时间可以搞定的。
在编辑室里的通宵,男人们胡子拉碴,女人们头发凌乱,不顾形象,用脚趾头挠痒,还有地上散落的各种垃圾碎片。
一生悬命,淹没在字典的海洋里,重复性的工作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坚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能够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
那种压抑的空间真的像极了高三的状态,每个人都像是苦行僧,表面平静而心在流泪,痛苦压抑在磨练心境。
发布会那天看着字典的成品,人们光鲜亮丽,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的故事。
西冈看起来很擅长交际又很不正经的感觉,酒后的眼泪、求婚告诉我们,他在内心还是个很正经很重情义的人。
晚上回到家,他在丽美身边,说「顔見せて」,丽美慢慢从床上起身,头发凌乱睡眼惺忪,冲他傻笑,慢慢的日常感,算不上美丽的场景却充满了幸福。
松本先生最终还是在字典正式公布前离开了。
在病床上,他留下遗言「私の人生はこの上なく 充実したものとなりました」。
我只希望待到白发苍苍有生之年也能对自己说一句「我的人生非比寻常的充实」,哦,还要加一句「今を生きる」。
在日本的影视作品里总是会有「夢を守る」的情怀,「守る」「ma mo ru」,短短的三个音节,嘴唇轻轻开启又轻合,然而要真正实现却要用尽一生的时光。
>>>音乐音效时不时都能听到大海的声音,我还以为我有了幻听。
开头、片尾,海风吹拂,海浪冲击海滩,那声音不是狂风漫卷而是平静得有些压抑,隐约中还能听到有人在划船,缓慢,沉重。
背景音乐很好听,轻快,干净的感觉,有点《菊次郎的夏天》的味道。
希望有OST下载。
>>>最后一点私心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宫崎葵,客观点说这部电影里她的细分不是很多,电影演过四分之一(半个小时)才出场。
最喜欢看宫崎葵轻轻低头抿嘴,那神态就像个孩子,配合整个电影的昏黄色调,邻居家奶奶的孙女就应该是这样。
其实一直期待宫崎葵可以与二宫和也合作,毕竟他们是我喜欢的日本80后演员。
あたらしあらし里也有二宫和也打扮成字典编纂者的模样,虽然那个小短剧《小舟を編む》的目的是搞笑。
大大的眼镜,呆呆的蘑菇头,畏手畏脚的举动,这大概就是寡言木讷单调模式工作者的设定吧。
不过话说回来,二宫和也或许没有松田龙平更适合马缔这个角色,毕竟他本人还是有点活跃有点小聪明的吧,突然这么转化我可能接受不了反而觉得怪怪的,让他演小田切让的角色应该还不错。
1995年不善表达,用毛笔写情书,对方看不懂,只能找别人翻译,又高兴又觉得是不是故意让人看不懂,还因为给别人看这么私密的信觉得难为情。
编字典的主编提议,最近既然陷入爱恋,那么“恋慕”这个词就你来解释吧。
【恋慕】:喜欢上一个人,无论是梦是醒,脑海中都萦绕着对方的身影,无心做任何事,烦恼苦闷的状态,一旦成功,则欣喜若狂如直冲云霄。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而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上的一片扁舟。
人类乘着名为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那是发现独一无二话语的奇迹,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便是[大渡海]。
”
電影的戲名無論是忠於原著的《編舟記》、是內裡主人公要完成的計劃《大渡海》,還是更帶出精髓的《字裡人間》,都不影響電影的可看性。
電影裡流露著一股暖流,令人想起今年同屬松竹公司出品的《東京家族》。
其實兩者沒有大關係,只是內裡有種人情味同樣令人暖暖的,人與人之間那股的惺惺相惜,是出於信任與真誠,大家未必很認識對方,但彷似很理解對方的事情。
有的是一股同理心,令到感情用事的觀眾看得如痴如醉。
職人之精神純白如水的愛情、撰寫字典的熱情、周遭的人的關懷友愛、職人精神貫穿著整部電影,看似是沉悶的題材,發揮得平實而有愛。
電影裡強調語言與文字是很重要,正如我們從小就要學習語文一樣,無論是中小學生都有查字典的功課。
一有什麼不明白就問這位「啞老師」,找尋想要的答案。
而《大渡海》則是一部活學活用的當代辭典,歷經十五年最終能完成。
這部電影最寫實而處是它能夠寫出一個看似是真實的故事,而不覺得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對,《大渡海》不曾存在,它的由來是源至三蒲紫苑的《編舟記》。
近年,香港興起看東野圭吾、湊佳苗的推理小說,而片商也看準市場先後入貨,可惜在文藝圈裡都沒大起息。
然而這部《字裡人間》引來了文藝青年與文化人人士的熱捧,這是一部屬於喜愛文字的人的電影,這是一部教人熱淚盈眶的電影。
文字是一種表達的方式、是表達的手段,主人公馬締光神經兮兮、不善言辭,而「字典」開啟了他的心,他的專注與正經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難觸摸的。
慶幸的是他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而且不需要急功近利的。
《大渡海》計劃也不是如期的順利,出版社也有壓力,也曾經被要求腰斬。
為了字典,可以去到幾盡?
別人笑他太瘋癲,他笑他人看不穿。
這就是堅持,是專心致志的職人精神。
女人的身影.男人的精神支柱在戲中堅持的不只是飾演編輯的馬締光、堅持的還有字典編輯部的主管松本教授與小田切讓演的編輯。
一件事要達至成功並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整體的,《大渡海》的計劃裡有犧牲、有錯漏,工作是繁重的,但為了完美無瑕付出的精神與心力也相當多,比如是用紙方面,都要一絲不苟。
要白壁無瑕,心無浮躁,方才「輕舟橫渡 言葉之海」。
而除了字典外,有一條線的著墨不多,幾乎是隱藏的,那就是馬締光的女友,後來的太太夏具矢的壽司師傅之路。
她問阿光女人當壽司師傳很怪嗎,阿光說不。
而在細節上看,起初夏具矢只是在師傅身旁當助手,到後來可以開始準備鍋物,再到後來鏡頭上看到她一人為丈夫與松本教授準備料理。
女人的故事看似是很微不足道,但成功的男人背後也有一個默默工作的女人。
電影裡的感情也是很純潔的,男女主角之間的相識與相處,是有種惺惺相惜而又窩心的,女人為至愛的男人煮一碗麵條、煮一頓飯,即使是很細微之處也帶出了「愛」,這種愛帶有一點羞澀,看起來像初春一樣絢麗。
能夠有一段不用把話說出口,就能知心的感情,夫復何求。
此外,松本教授那邊同樣也看得觀眾暖在心,太太對他的支持,到臨終前後都依然始終如一。
這大概是一份女人三從四德的至高境界,不計較、大方得體、溫文爾雅、小鳥依人,莫講話男人想要,連女人也求之不得。
人情味濃 溫暖在心除了女人之外,戲裡令人窩心的還有對文化的傳承與對理想的追求。
松本教授臨終前一直在想《大渡海》,辦公室裡貼著的書法由雪白變成發黃了,一生人只做一件事,很多人都不明白,甚至會放棄。
但這是充滿熱愛的表現,愛一件事就要盡心盡意去做,不容有錯誤,同時也要與時並進。
現實生活中,在科技的熱潮與潮流下,年輕的一代不願意做些被視為是「老土」的工作,是很可惜的。
老一輩人影響這新一代的人,然而又互相尊重,沒有架子。
這就是平等。
在《大渡海》出版會上,老教授的太太在阿光的身後說「謝謝」,是那麼的有心,是互相的明白。
當老教授死後,年輕一輩自覺對上一輩人會有更多的關心,那是一種愛。
這種愛跨越了年齡、身份、輩份,讓人看得心裡滿滿都是溫暖。
現實中,又有多少這種關係。
在寫這篇文前,知道它代表日本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是實至名歸的。
無論是去年梁英姬代表的《家族之國度》還是《大渡海》、又或是《東京家族》,都看到日本人對彼此的尊重,禮義之邦,簡樸淳厚。
電影是如此的日常,電影是如此的有人文精神,乃是生活裡所遇到的清泉。
《大渡海》,謝謝你載我航行於大海之中。
文/Dorothy
这个片子的步调还是很轻盈的,我觉得挺好看的。
在观影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直徘徊在脑海里。
第一个,其实不光是这部电影,而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职人精神,那种投入痴迷和忘我,与恋物的界限在哪里?
我觉得这一点是电影导演始终没有说服我的。
也许是松田龙平所演的马缔光也是一个内向,不善于表达自我的人的关系。
当我看到教授说出那“词典是链接语言之海的桥梁”(大意,具体我记不起来了)的时候的确收到了冲击,但是我没有能够从马缔的回应中找到这个念头生根发芽的表现。
事实上这是一个我一直纠结的问题,就是当一个人对物的执着到了偏执的程度,那人的位置和意义又在哪里?
仅仅是一个完成目的的工具吗?
从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马缔单纯的性格和极端投入的反差所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性是整部片子的光芒所在,但是我觉得还欠缺那么一点。
影片的后半部转入老套的“神啊让我在XXX之前完成这部作品吧”,恰恰减弱了探讨这个矛盾性的叙事,虽然温暖,但是我觉得无趣。
马缔和辉夜(宫崎葵)的关系是一个亮点,虽然只是在次要的位置。
同样的,我觉得着力不够。
两个人关系的发展,只能这么说吧,真是马缔走了狗屎运了。
在前半部有几处机会都有机会让两人的化学反应加深(特别是辉夜的前男友打电话来的时候),但是太克制就变成呆板了,我只能这么说。
到了后半部,除了食物有够吸引我之外,让宫崎葵说两句话有那么难嘛……第二个问题和表演无关。
那就是编纂词典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注定的悲剧。
这一点导演在后半部提到了一点,但是完全没有接着这个话题。
马缔和他的小组应该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他们收集词汇的速度绝对不可能超过人们创造词汇的速度,也就是说词典永远是过时的。
这个概念,如果结合一开始”语言之海“的意向,其实可以大做文章。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干一件注定是失败的工作?
作为一个执着的人,马缔如何看待这个无可逾越的挑战,他是如何与自己妥协的?
这个问题可能只能留给我自己了。
我当然知道用看到维基百科的心态来看到这一“古典”的工作,可能是某种误读,但是当《大渡海》出版的时候,马缔和荒木先生说“我们马上准备修订本吧。
”此时已经是2010年,难道说导演要表现一个悲剧吗?
看起来不像,但是对于一个把毕生精力投入这项工作的时候导演——亦或是他预判我们这些观众——会对这一行径的背景熟视无睹,让我觉得还蛮奇怪的。
松田龙平和宫崎葵都是好演员,这个本子也不错,应该有更好的表现的,只能说是导演功力不够了。
原文:http://www.makzhou.warehouse333.com/2013/04/04/2934/
豆瓣一水的影评都特别矫情,一个个好像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似的,除了擦屁股纸,其实没几个真正感受过书纸的质感。
日本人很牛逼的一点就是极其擅长把一个特别无聊枯燥的题材拍的特别伟大,特别励志,《入殓师》之类的,其实故事框架差不多,女性角色的作用很大不一样,我分两次看完这个片子,我就觉得男主跟女主的相敬如宾就像一辈子都没有过性生活一样,俩人还都挺无所谓,女的认为男的坚持做自己的事业,我就为你做饭,在你背后默默的握拳支持你就好呀!
好你妹啊!
太恐怖了!
性欲是人的数一数二的天性啊!
这都没了!
活个什么劲!
去他妈的《大渡海》吧!
结尾尤其的虐啊!
男主一句“看来明天就要开始修订工作了呀”直接化作一缸凉水穿过屏幕喷我一脸,除了表示尊敬之外实在觉得没法产生共鸣。
不过我对《寿司之神》的共鸣倒是嗡嗡的。
男主松田龙平长得跟梁天似的,片子其实也跟编辑部的故事似的,噗,抱歉,忍不住笑场了。。。。。。。
故事有多老套,剧本就有多精彩。
是这样的,本来这是个很有新意的主题,但是日本人拍,多半会拍成职业精神、敬业态度这样的电影。
因为字典编撰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之间鸿沟本可以大做文章,但在日本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他们要的是马缔光也这样的坚守、执着、认真地做一件事,几十年。
这是日本国民性格中最受推崇的品质。
木讷内向不过是表征。
但同时,具有同样的性格的编导却在剧本叙事层面做到几近完美。
精确的节奏、笑泪结合的起伏,鼓舞人心的编书主线加上淡雅温煦的爱情副线,除了老主编的过世,主人公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负面情节、艰难挫折,电影便结束了。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让观众很受用(当然,日本也有很虐心的电影)。
而死亡,这个让马缔光也难受的东西,在电影中也从结尾的八千草薰微笑的谢谢声中得到了正面温暖的解读。
值得再赞的倒是影片的美术和摄影。
准确地说着依然是日本人认真精致生活态度的反应——导演将大多数场景安排在室内,尤其是老式的旅店内部,那些陈旧黝黑的家具、昏暗拥挤的楼道,这对镜头调度和影调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
不得不赞叹,电影在这方面做的极好,甚至包括男女主人公的服饰颜色都与环境搭配和谐。
电影行进到后半部分,当竹婆婆过世,马缔光也已是辞典编辑部主任(前期人物主要的性格障碍已基本淡化,屋内布置也随之明朗)。
这些细节的精致处理让电影在影像层面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观影效果。
观众仿佛走进了“无印良品”的专卖店,一切都刚刚好,很舒服。
此外,演员表演都很称职,虽然有朋友抱怨给宫崎葵的戏份太少,但其实她在仅有的几次关键戏,比如接家里(或是前男友)电话,逼马缔光也说出“喜欢你”和磨刀等处,其肢体语言和脸部微表情都能做到蕴涵丰富而准确。
四星半
作为日本今年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编舟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正如中国大陆地区选送的《一九四二》对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隐忍进行了发掘和渲染,《编舟记》对大和民族的认真、执着以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刻画得入木三分。
影片改编自日本青年作家三浦紫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个性古怪的出版社职员马缔光也,与词典编辑部的同仁合作编写耗时漫长的《大渡海》以及和周围人们相互牵绊的平凡故事。
这部小说以并不为世人所注意的辞书编辑部为切入点,用醇厚的功力刻画了马蒂光也、西冈正志、林香具矢等人物,对编写辞书《大渡海》的十五年历程进行了剧情铺排,获得了日本2012年本屋大赏与全年销售排行榜的双料冠军。
而书名中的所谓编舟,便是对辞书的编辑者们编撰辞典的比喻——在语言广阔的大海上很容易迷失,而辞典就像是大海上的舟船引导我们前进。
而几位编辑通力合作、用十五年的时间编撰的《大渡海》,便是一个编舟的过程。
然而文字与光影之间的暧昧关系是最为考验导演功力之处,对文字的还原与再创作常常决定了一部改编电影的成败。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哪怕花费重金打造小说中的场景还是遭到不少诟病,而《编舟记》这部小说偏向文艺,而情节起伏与剧情格局并不大,因此改编起来的难度更加可想而之。
所以当80后导演石井裕也宣布执导这部电影之后,不少人都对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产生了怀疑。
更何况,导演之前的《怪咖一家》、《从河底向你问好》等电影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剧情,都是偏向欢乐、搞怪和所谓的“日式冷吐槽”的,而把这部安静的小说搬上大银幕,不禁让人为石井裕也捏一把汗。
而本文开头所说的,这部电影反映的大和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了电影的故事,也体现在了影片的拍摄过程之中。
为了渡过“电影之海”,石井裕也和一众主创,正如电影中的马蒂光也和他的同事们一样,每个细节都极为考究。
首先是演员的选择,最能代表导演精准眼光的便是影片主人公马蒂光也的扮演者松田龙平。
作为性格演员,松田之前的角色似乎与“市井小民”的形象完全切割,每个角色都有棱有角甚至带点Cult气质,《娜娜》中酷酷的贝斯手,《46亿年之恋》中沉默的男妓以及《恋之门》中奇怪的漫画青年,都是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神经质人物。
而这次在《编舟记》中,松田龙平也把主人公认真而偏执的性格演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向影片中他的爱人表白之时,一句“我喜欢你”被马蒂说得非常艰难,左顾右盼的表情把主人公的局促不安表现得十分逼真。
而主人公的拍档西冈也被小田切让演绎得可圈可点,小田抛开了他的帅气形象,在影片中呈现了一个爱耍小聪明、喜欢调侃他人但性格本真善良的小青年。
同样,影片中的老戏骨,如扮演马蒂光也的房东奶奶的渡边美佐子,扮演主编老师的加藤刚,既不抢戏又人物演绎得颇有特点,多年的演出经验也让这些人物身上的表演痕迹被完全擦除。
而本片的摄影则是笔者认为电影最为出彩的一个部分,经验丰富的摄影师藤泽顺一不仅对映像的布局颇有研究,把影片中辞书编辑部的古色古香、温馨安逸地表现了出来,而且对光线的控制也是恰到好处,譬如马蒂和妻子回到家,色调冷而不暗,马蒂哭着说自己没在主编老师去世之前赶上《大渡海》编撰完成,再如影片最后,马蒂和林香具矢站在海边,马蒂对妻子说“今后也请你多照顾”,入画的光线则变成了柔和的阳光。
而摄影师的功力不仅体现如此,影片开头,主人公马蒂光也并未正式出场,而作为“人肉背景板”出现在了荒木和西冈吃饭时的食堂后面静静地用食,并未对主角做任何一个特写。
仿佛这不是电影,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发生的。
更是为影片铺陈了静谧、安宁的基调。
至于影片的主线,则毫无疑问是以辞典编撰的过程作为线索,然而180分钟的影片尽管一直都在讲述“编辞典”这一件事,却从未让观众觉得无趣,因为诸多细节撑起了情节上的丰满。
如西冈的离开、岸边绿的加入,如科技不断冲击着现代人的辞典使用习惯,导致《大渡海》险些搁浅,再如西冈和马蒂这对拍档由一开始的互相不理解,到后来他们相处融洽甚至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西冈在马蒂的感染下在酒席上哭着向女友求婚,每个情节都不是大的转折,但这样的细水长流也正如生活一般。
而影片里的感情更是纯洁,男女主角的相识与相处,惺惺相惜而温暖人心。
甚至在林香具矢每一次为马蒂烹调食物,都五一不体现着满满的爱意。
当然,马蒂苦心孤诣的“战国”情书、表白时的局促以及林香具矢怀疑自己身为女性是否不该学寿司时马蒂帮她坚定了信念,也都将这份始终如一的感情表现得纯洁无暇。
这些,都是日本民族精神,或者推而广之的说,是东亚具有共性的民族精神的表现。
贯穿影片始终的,是一份传承传统文化、追求理想的执着,是不屈不挠为了一个目的而不惜花上数十年代价也要将它完成的坚忍,一个“右”字的解释都要追求精准独特、一个词语漏掉就要重新校对整部辞典、辞典用纸稍有不遂意就要重新制作则体现了对完美的追求以及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
这种精神,终于让影片不负众望地在上映首周便夺得票房第三的好成绩——对于市场超过两个小时的文艺电影,以及相比于几位主演之前电影的商业成绩来说,这是非常棒的成绩,而观众满意度以及专业影人的评价方面,也拥有不俗表现。
导演山田洋次更是称这部电影质量过硬、代入感强烈,赞美导演石井裕也为日本电影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部讲述编撰辞典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仿佛辞典般的日本民族——细致、执着、一丝不苟,而这些也本是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部分,我们有理由期待,日臻成熟的华语电影中,也终会有这样一部作品出现。
作为一个会在阅读任何资料时本能地去注意“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用钢笔写字时会刻意不让手抹到上一行未干的墨水,不小心写错就宁愿整篇重写的时不时会完美主义和轻度强迫症呈喷射状发作的人,《编舟记》简直成了我的福音书。
当看到电影中名字和“认真”同音的马缔君那些按类排列码放整齐的书籍,看到他们一遍遍校对文稿不能忍受任何一个错误和遗漏,看到老编辑用漂亮的铅笔字写下一个个词条,看到他们一丝不苟地表示不会使用当下摩登的语法错误的时候,我的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表又相见恨晚的舒适感。
马缔君的同事都说他是一个怪人,也许这个电影里通篇洋溢的,也是一种怪人才能够心领神会的幸福。
《编舟记》说的是一个最强盛时也仅有四个人的编辑部编撰一本中型辞典《大渡海》的故事。
将一生倾注在辞典编撰中的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准备退休了,为了完成这本与众不同的现代又完备的《大渡海》的编撰他准备找一个继任者,于是他遇到了沉浸在书的世界中甚至有些人际交往障碍的马缔。
他用主编提的一个问题去问他:请他解释“右”这个字。
而马缔对于语言文字近乎偏执的热爱让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渡海》编辑部的一员,他也在这份很多人看来枯燥无聊到爆炸的工作里获得了专属于他的巨大满足感,别人以为的寂寞世界很多时候是自己才懂得的乌托邦。
这是一部太日本的电影,那种手作时代的执着和职人式精雕细琢的苛刻在我们这个连财政拨款送给乡村里孩子的字典都可以盗版的神奇国度简直不可思议。
而马缔们就这样执着地从每一个词开始收集,查阅无数资料,经过多轮校对,不敢有一丝懈怠,哪怕是辞典纸张的弹性都经过一次次的精心雕琢,追求他们谓之的“手感” ……的确,感觉是这个世界上最直接也是最飘渺的一种存在,对的感觉可以在瞬间把完全迥异的个体连接,如果不对,永远是相隔千山万水的不理解。
正是凭借这对感觉精神洁癖般地极致追求,构建出了一份能让懂得的人心领神会的怡然自得。
《编舟记》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大热的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那是一部讲一个寿司师傅二郎穷尽一生时间在捏一只寿司的故事,那种一生专注一件事的态度,那种对自己无比苛刻的要求让一个平凡人充斥着神的光芒。
而《编舟记》则在更为繁复枯燥的文字工作中彰显着这种动人心魄的专注和信念,他们那种气定神闲的从容是这部电影最为动人的基调。
《编舟记》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震彻心灵的《查令十字街84号》,那是爱书的人会爱上的故事,《编舟记》亦然。
作为一个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的爱书之人,电影里流露出的和书籍相通的质感有着抚慰人心的能量,那是种很私密很个人的快乐。
从那种与书为伴,搜集整理资料,把浩瀚的资料进行充满规律与活力的排列的工作中,我体会到无与伦比的乐趣。
在电影的每一分钟里,我都收获着一种不可多得的自在。
《编舟记》采用35mm胶片拍摄而成,从1995年说起,全片充满着一种浓重的时光的质感,和这个看起来很内向的故事相得益彰。
而故事中最让人感动的不只是动辄花几十年精雕细琢一件事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不死的传承。
在枯燥繁琐的辞典编撰工作中,总还是有新鲜血液乐于投身其中,而传统在现代精神里发酵后也迸发出一种更难能可贵的能量。
在我看来,只有日本可以将传统和现代理解的那么透彻,日本职人的使命感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到了极致。
最终历经十数年,《大渡海》终于编成出版,而首发式的海报就是一个母亲怀抱一个婴儿,这更是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此时电影要表达的已经不只是一种鞠躬尽瘁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的改进与传承。
影片的最后,马缔们又开始准备辞典的修订工作,就像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寻找片片扁舟一样,这个工作浩大繁琐并且无穷无尽,但总有人在鞠躬尽瘁地完成它,因为他们迷恋语言文字的美。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右”是什么?
老主编给出的答案是:数字10中0的方向即为右。
感谢那些辞典编者,他们把世界定义得精准又明了。
也感谢电影职人们把编辞典那么枯燥的故事描绘地如此惊艳又美妙。
同樣是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相比『入殮師』,『編舟記』是一部非常日本化的電影。
『入殮師』的主人公一開始失業,後來在另一個領域(爲屍體送行)找到自己的位置,放在金融危機發生的當時,這樣的故事背景是符合時宜的。
而『字里人間』講的卻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回顧一個花費十八年修編印刷辭典的故事。
面對死亡的態度具有普適性,而相比之下,西方人恐怕很難理解東方人對文字的敬畏,因爲西文字母不具有東方文字本身背後的傳説與美感。
假名和訓民正音雖然也都是拼音文字,但是在構造之初都借鑑了漢字的結構,創制者也試圖對每一個字符都進行人文解釋。
冷冰冰的符號非常便於成爲人與機器交流的媒介。
而東方文字,則一定要背負有人與人之間傳遞文化的神聖使命,就好像加藤剛飾演的辭書部負責人松本朋佑教授對辭書的理解,他將解釋新潮詞彙的辭書,比做舊時代和新時代人們之間彼此思維的擺渡船,新的辭典命名爲『大渡海』,因此電影原片名又被譯為“編舟記”。
而東方文字的結果,一定要落實到白紙黑字。
這個過程中,主人公的對於事業的細緻入微,不僅體現在文字編輯一絲不苟,辭典文字一而再而三直至五校。
更體現在對紙張觸感的極度挑剔,也祇有讀書愛書之人,才會對紙張的觸感極度敏感。
東方民族對文字的舉輕若重,如果不被瞭解,定會認爲是小題大做。
相對于『入殮師』,『編舟記』更加體現了東方文化對於簡單與寧靜的推崇,這個過程中,依然依靠著文字的存在而丈量人情。
主人公马缔光也親筆書寫的情書,不及後來簡單一句‘我喜歡妳’直接有效。
松本先生留下的信箋,也不如松本夫人的一聲“謝謝”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文字之重配以言語之輕,平衡之下,才讓人體會到語言背後無窮的分量。
文字且爲人和人之間保持距離上的美感。
戀人之間的好感,朋友之間的期待與信任,中間倘若沒有相隔一層鄭重而認真書寫下的文字,取而代之直接依靠語言,則定將蒼白無力。
馬締光也和林香具矢,宛如兩條平行綫,彼此有禮有節,卻又不離不棄。
除了對各自事業的熱愛與執著,身為文字編輯的光也和精擅料理的香具失罕有共通之處,但是他們對彼此的理解與讚賞維繫著他們平淡而恒久的感情。
錢鈡書先生遺孀楊絳先生曾經提到,夫妻當是終身的朋友,即使不是最知心的朋友,但也要彼此尊重,甚至彼此有一些崇敬,這樣的感情才能持久。
平淡如光也與香具失的感情,最後也僅僅是一聲感激,相信卻是直達心靈的。
人生如戲,戯裏的主人公爲自己所執著的事物傾盡所有,敬業而謹慎。
而作爲看戲的人,在入戲的同時,亦不應當忽略演戲的人。
電影的陣容不能說不強大,既有老戯骨加藤剛、小林薰,又有實力偶像小田切讓、松田龍平、宮崎葵。
不看劇本,很難理解兩個年齡段的演員是如何出現在一個畫面中的,更不用說小田切讓和松田龍平對自身形象的打破。
但從戲中走來,便不難理解,和誰演戲,在哪裏演,怎麽演,都不是問題,因爲演戲終究是他們的事業。
例如松田龍平,演戲即是他的家傳事業,他的父親兄弟各個成角,母親與姐妹也身為主演。
一代型男能夠認真演好不諳世事的書呆子,也才能使人信服,電影中的主人公們對於他們自己的事業是認真的。
電影中的幽默來自人生中的點滴靈感,電影中的人情與執著令人羡慕。
非常喜歡電影的香港譯名“字里人間”,真情執著於字裏行間,不知不覺已過一生。
马缔光也:“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
”竹奶奶:“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
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编舟记》将代表日本角逐the 86th Oscar(2014.3.3)的是石井裕也的《编舟记》,一部从画面到剧情都充满陈旧质感和味道的日本电影。
一如影片中西冈正志的扮演者小田切让所说:“当我看完剧本之后,感觉这部电影充满浓郁的旧时代印记。
”而事实上,这部“充满浓郁旧时代印记”的电影所设定的故事发生时间是1995年——2008年。
这一时间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与其说“旧时代印记”是故事发生时间所带来的,倒不若说是故事的内容所赋予的。
所有人都以为玄武书房的旧楼早已成为了公司的仓库,直到松本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地提出辞职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发现原来旧楼里还蜗居着辞书编辑部——这是一个早已不能为出版公司带来任何利润,甚至是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抛弃的部门。
在这样一个因为互联网而让社交变得轻便简省的年代,人们忙于不停地创造一个个“新词”,还有谁回去翻动一本笨重的大辞典呢?
38年来一心一意编写辞典的松本乃是荒木部长的最得力助手,因而当松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辞书编辑部另谋一份稍微丰厚一点儿的工作时,荒木一边饮酒一边落寞地说“就好像自己的身体被砍走了一半”,“再也不可能有像松本这样的编辑了”。
也正是因此,松本在临走前走到了自己的接班人——马缔光也。
马缔的名字,在日文中与“认真”同音,马缔君就是认真君。
满身书呆子气质的光也与销售部门的工作格格不入。
扮演者松田龙平的表演堪称精准,仅仅是光也在销售部与同事的几句交谈和在书店推销时的几个动作,这些就足以让我们看到一幅鱼沉闷地陷在淤泥里的景象,扑腾不懂,掣手掣脚,满身都是扭捏和不自在。
辞书编辑,随身携带采集卡片,在宴会上或是饭馆里将听到的所有新词都记录下来,然后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以分门别类,交给不同的人来释义……而“《大渡海》要成为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
语言是活的。
它们决不像沙滩上的鹅卵石,停在那里等着你去拾拣。
它们是不断流动的水,或许有始,却永无终。
然而,一旦被写在纸上,词语就再也不会变动。
“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究竟是怎样的?
《大渡海》如何才能追赶上生活的变化?
一如荒木所言,“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辞典,那便是《大渡海》。
”与其说荒木和光也等人是在整理词语编纂成册,不若说他们是在与加速前行的时代做抗争,用笃定和坚持去抓住变动不羁的时间脉搏。
“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花了28年。
”当听到松本的这一举例时,浮躁的西冈正志先是为自己无望而寡淡的未来人生大呼哀哉,接着却又不禁感叹松本的持守——“38年一心一意编辞典,真是难以想象,明明还有其他有意思的事。
”编辞典,尤其是编一本似乎永远不可能完成的辞典,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正因此,正志向光也发问:“你怎么那么有干劲?
拼上20年都不一定完成的哦。
”然而,光也的回答是什么呢?
在与房东竹奶奶吃饭时,光也这样说道:“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
”竹奶奶如此开心:“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
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是呀,“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然而,词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编辞典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光也作为一个编辞典的人,却完全没有与人共同的能力。
为了热爱的事业,光也开始尝试与人共同……沟通的变化发生在光也与正志之间,然而却通过光也和香具矢的爱情展现出来。
木讷的光也写了一封文言情书给香具矢,正志拿来要做指点却完全看不懂,而香具矢也只能让餐厅的老板帮忙翻译……这可爱的尴尬渗透出影片背后的力量,似乎沉闷的图像之下一种绵密、隐约却又亘久的韧性。
波折依然来自于变化的时代。
玄武书房决定关闭已经长久亏损的辞书编辑部,然而,《大渡海》却还遥不可及。
浮躁的正志已经慢慢地开始平静和投入,一方面将确定要收录的词语交给相关的专业人员开始释义,生米做成熟饭;同时,找到村越局长,说服其继续保留《大渡海》项目,而条件则是自己要被调至销售部。
这是被《大渡海》改变的有一个人,西冈正志。
竹奶奶去世了,正志离开了,荒木老师生病住院……时光不紧不慢日复一日地又走过了14个年头,在对抗内心的疲乏、时代的变化和不时发生的意外之后,“国语大辞典”《大渡海》终于浮出海面。
然而,光也还是晚了。
在能透过窗户望见海的房间里,荒木部长离世了,他未能看到自己曾经命名并付出了几乎一辈子心血的《大渡海》。
但每个人或许都会相信,他徜徉过词语的海洋,将撑着那“一叶扁舟”继续泅渡。
辞典发布会上,光也和松本不约而同地掏出衣兜里的采集卡,词典刚刚发布,修订却已经开始,这两代人将继续做着“这辈子想做的工作”,这无疑是幸福的。
而辞典是“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的人们”,这是人类的事情,大概人类也会是幸福的。
词语不断地出生和成长,时代的加速度愈来愈快。
松本在离开前将自己的袖套送给了光也,光也戴着它继续“扁舟渡海”。
新人岸边绿,这名字充满寓意,似乎乘舟渡海终于抵达海岸,那一抹绿色让人感动。
无论“编舟记”,抑或“大渡海”,这译名都让人不自觉有种沉静的感觉。
编纂辞典,像是一件如陆上行舟般的事情,当翻动那厚厚的辞书,薄软却质地密实的纸页产生似有似无的粘连感觉,这怎会不令人感动,继而油然生爱?
2012年12月4日
立意不错,剧本有点意淫过头了
自分の指先が言葉に触れる、世界に触れる喜びであるかな、辞書編集者の大奥秘だな。
真没劲,不过相对一贯叽叽喳喳、做作的表演风格显得 沉着太多,严肃中又带有一点诙谐,不过最后完全感受不到成就与喜悦,还不如学中国搞个纪事片。
想去日本重新做一个认真的人。
啊啊啊,前半段看得我快气死了,简直就是一大群人推着一截木头朝前发展,男主就是一块木头!除了嗯啊哎嗨,能不能说句话呀!?面部如同放了20年的老冻肉,要不是后来剧情发展稍微流畅点,男主那40多分钟缓慢的移动以及男女之情令人尴尬的发展绝对会让我发疯。我只想说,表现一种性格不必如此过分。
不管多浮躁的时代,总有人执着的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几十年默默无闻,洪流冲不走。看此片,感同身受。
我就想啊,要是把编写字典换成做寿司,这片一定会跟纪录片寿司之神那样一水的五星评分吧。。。最日本式的精神内核,虽然后半段说教化的嫌疑浮现但还是感动于前面各种温馨细致的执着和热血。宫崎葵带着毛笔字情书回来的一段最好看了!
男的说我喜欢你,女的说我也是,然后两个人就在一起了,电影果然比生活简单很多。
渡邊崇的配乐极赞!日本人的精神大好!但影片整体来说,个人认为评价过高。并预测O奖无望。(老外绝逼要看睡着的~)男神对垒,龙平完胜小田切。
工匠精神哈哈
仅对于主角人设感到离谱,一开始以为是自闭症,有些表现又像阿斯伯格综合征,但是却是一个纯不懂交际的宅男,却有着这两种症状的特征,但是宅男不擅长交流也并不会像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这个角色十分的不合理
好幾個鏡頭把宮崎葵拍的很奇怪,情節平庸冗長,結束後居然全場觀眾報以熱烈掌聲,你媽逼啊
我喜欢这个题材,但总觉得缺了什么,导演在电影艺术上下的功夫还是欠缺,看到后半段就抓不住人了。6.5
据说是日本冲奥的片子,题材挺冷门的,但故事却连一个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没有。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关于“右”这个字的解释,《大渡海》的解释是拿数字10举例,0所在的方向就是右。但我更喜欢“当你翻这本字典时,奇数页为右”这个经典解释啊。
有佳句,无佳章。
电影无爱,但是喜欢这个故事。也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就会喜欢吧,就像一辈子下一盘棋一样。
评分虚高的厉害,木讷不代表呆滞和封闭好吗?伪强迫症的集体意淫片!
喜欢这种平淡但暗涌的感动,想起小时候翻辞海问外公为什么有的人名字画了黑框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烟海,郁如邓林。
功劳都是演员的吧 导演挺平庸的 海报上的麻生久美子和小田切让出现在同一画面里多少让人觉得是恶搞?松田龙平和宫崎葵饰演的夫妇 片子里简直是逆生长的节奏 所有情节都在意料中 整体情绪总觉得意味不明 热血感也不强 自诩看过日片也算多的了 不能理解为何得奖甚多 看来我还是不了解日本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