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危机13小时

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13小时:班加西无名英雄(港),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台),13小时,13 Hours

主演:詹姆斯·戴尔,约翰·卡拉辛斯基,马克斯·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萨,巴勃罗·施瑞博尔,大卫·丹曼,马特·莱斯切尔,托比·斯蒂芬斯,艾莉克西娅·芭利尔,弗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危机13小时》剧照

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危机13小时 剧照 NO.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3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4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5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6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7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8危机13小时 剧照 NO.19危机13小时 剧照 NO.20

《危机13小时》剧情介绍

危机13小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Mitchell Zuckoff)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后的清晰时刻美国队长2沉睡再见吧花花尕妹那就是我的世界云之阶梯回头爱上你让我们述说雨日迷城攻略尊重海洋天堂数字纹身将军的农家妻儿童捕手索尼娅与公牛艾特所有人亲爱的乘客,你好伏妖天师烈日灼人2(上):逃难八角笼中悄悄告诉她边缘怒火租个女友回家过年安息日洛基第一季多瑙河上的爱情音乐人生黑色太阳艺校的秘密

《危机13小时》长篇影评

 1 ) 迈克尔·贝最好的一部电影票房失利的原因

电影不错,票房很差,让我很好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美国又一个肮脏的丑闻——班加西事件2016年6月28日,历时近两年,150多名证人被调查,长达800页的调查报告。

事件:2011年,卡扎菲被干掉后,利比亚局势恶化,利比亚的班加西城市的大使馆曾向美国发出过600多次信件,要求增派保安人员的要求,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没有给予任何回复。

2012年9月11日晚(又是911),21:40分,第一次袭击,班加西大使馆遭到武装袭击,大使馆每天28美元雇请的当地保安人员一哄而散,只剩下美国人包括大使在内共8人。

大使史蒂芬斯和情报管理员尚·史密斯及一名保安人员进入使馆内的有非常坚固铁门的紧急避难室,最终结果是大使失踪和尚·史密斯的尸体。

增援小队带领幸存者返回中情局附属基地的途中遭遇埋伏,侥幸逃脱至中情局基地等待救援近8小时,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掌控遍布全球的美军基地,没有派出援兵,连一架武装无人机都没来。

第二次袭击是凌晨4点左右开始,对距离大使馆1.9公里外的中情局基地进行迫击炮袭击,持续11分钟。

而事实是事发第一时间,使馆方面即向美方的多个机构发出了求救请求。

美方随即调派一架在当地执行任何的非武装无人机前往事发地点。

通过无人机看到事发现场的一切情况。

袭击发生一个多小时后,奥巴马才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

在会上,明知道大使失踪,30多名美国人命悬一线,没有做出立即派兵增援,而是讨论增援妥与不妥,生怕营救行为是否冒犯了美国政府花费巨资扶持的利比亚政府新政权,不是很滑稽搞笑么?

后来揭秘才知道,失踪的大使必须死,这位大使不死,他们的军火交易丑闻就盖不住。

该大使是去调查美国国内克林顿基金会私下偷卖军事基地毒刺导弹给利比亚的证据的,这对希拉里和奥巴马都不利,所以这位大使必须死。

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一组兄弟伙自发的增援小队由利比亚首都黎波里花3万美金租了一架喷气机赶来增援。

接着是越来越多的利比亚“恐怖分子”集结攻击,基地无法坚守,整整8小时之后利比亚政府军出现了(早干麻去了?

),将剩下的所有人员撤离基地前往机场,乘租用的私人飞机离开班加西(军机呢?

)。

在政府军出现前,美方被告知大使死在了当地一家医院了,据说大使被发现还有口气,在经历了非人虐待折磨后,悲催死去。

重点细节品一品:安全屋在设计上是要考虑长时间换气的问题,不可能这么简单就被恐怖分子熏死的。

但尚·史密斯是熏死安全屋,保安人员脱险,大使史蒂文斯失踪,约20名美国人和3具尸体从机场撤离班加西时,还没有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而大使是一群利比亚人发现的,他们是从窗户爬进领事馆的,发现大使昏迷不醒,貌似活着,有呼吸。

大约凌晨1点,被送到班加西医疗中心,大夫做了90分钟到心肺复苏术。

据大夫说,大使死于吸入烟雾引起的窒息,没有其它明显的外伤。

至于谁把大使尸体运到机场,说法不一。

医院说是利比亚官员送的;美国官员说他们不知道谁把史蒂文斯送往医院的,然后将尸体运到机场,交给美方。

但从史蒂文斯明显是进医院前的照片看,有遭遇非人虐待折磨痕迹。

所有外交人员都被转移到首都的黎波里,非必要人员都撤离利比亚。

包括美国的利比亚线人的文件以及石油合同等敏感文件仍然无法找回。

袭击发生后,奥巴马下令加强全球所有外交哨所的安全。

美国海军派遣两艘驱逐舰,驱逐舰装备有战斧巡航导弹;一个50人的海军快速应急小组前往利比亚,以"加强安全";宣布联邦调查局(FBI)将调查计划发动袭击的可能性;增加对利比亚的监视,包括使用无人机来"追捕袭击者"。

明白了,迈克尔·贝最好的一部电影票房失利的原因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排片。

史蒂文斯大使

 2 ) 责任 荣耀 国家

“責任,榮譽,國家”語出西點軍校,但在2012年9月的利比亞,這句話對於美國政府和军队而言可謂是莫大的諷刺。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在2012年9月的班加西,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遭遇當地武裝分子襲擊,導致包括美國大使在內的四名美國人慘遭不幸。

但或許我們並不知道,在距離大使館數公里之外的美CIA秘密基地的保安人員當得知美國大使館遇到麻煩後,自願去營救自己的同胞,但卻被基地的主管拒絕,理由僅僅是擔心自己的保安人員外出營救期間,自己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然而在保安隊長Marron的堅持下,最後主管得以妥協。

然而,因為時間上的拖延,致使大使館早已陷落,大使則命喪九泉。

這些堅持要去營救自己同胞的保安都是原美軍成員,從海豹,遊騎兵以及海軍陸戰隊退役後,迫於生計。

與CIA簽訂合同成為CIA海外基地保安人員,CIA之所以不願請軍方派出現役人員,也是因為不同的體制及隸屬關係,在進行管理時比較麻煩而又要看軍方的眼色。

索性和本土保安公司簽訂合同,雇傭一些老兵。

而正因為這種合同式的雇傭關係,保安在CIA體系內是十分不受待見的,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在CIA所謂哈弗耶魯們的眼裏,保安們就像主管口中的“animal”只是一群沒知識沒文化的武夫。

而正是這群武夫,在大使館遭遇襲擊需要援救但近在咫尺的CIA覺得事不關己時,自願去參加營救。

在大使館陷落後,班加西的當地武裝開始了對CIA基地的圍剿,影片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細節,就是在CIA職工向臨近的美空軍基地懇求派一架F-16對敵人來一次空中打擊時,卻被言辭拒絕。

想到CIA對於美國大使的毫不關心,在這一刻我無緣由的想到所謂“責任 榮譽 國家”這句話,在美國人之間的冷漠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分崩離析。

因為CIA的秘密性,遠在天邊的華府不敢大張旗鼓的展開營救,只是低效率的派出兩名三角洲並聯系當地的親美武裝一共前往解圍,當他們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時,CIA保安人員已經精疲力盡,Rone也僅僅在不久前的反圍剿中被流彈擊中犧牲了。

片中有很多閃回的鏡頭給了保安人員的家人,寄託著他們的思念,他們會想“我真不願讓自己的孩子看到我他媽死在一個我不應該死的地方,不應該死在毫無意義的戰鬥中”;他們會想“我真想再看看自己的家人,哪怕一眼都好”。

而他們正是整部影片中名副其實的英雄,也許Rone遺體上不會蓋著美國國旗,也不會被埋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

或許CIA主管會因為及時銷毀骯髒的資料被授予勳章,或許三角洲部隊會因為“及時”參加救援也會被授予勳章,但這都已無所謂,因為國家和榮譽在事實面前變得一文不值。

而那些堅守著道德底線的人,那些默默無聞的人,才是值得我們去稱讚。

而我們所應該稱道的他們,只是迫於生計到海外打工的普通公民;只是奮力想救出自己同胞的保安人員;也只是想回家,然後給家人一個擁抱的男人.....

 3 ) 美国的宣传叙事

只想从美国的文宣角度来谈谈。

片头的旁白把讲了故事的背景:1- 在美法英的轰炸下,利比亚推翻了统治四十余年的独裁者。

自由的利比亚人民总算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旧的系统,我给你打碎了。

)2- 利比亚军阀混战,武器流散民间。

(现在的混乱是利比亚自己的错)3- 全世界的外交使团都已经撤离利比亚,只有美国CIA留了下来,防止武器流入黑市。

(美国不畏危险,在那里继续从事正义的事业)正片里除了传统的美军的英雄主义,团队主义,对家庭的牵绊。

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1- 一个亲民的大使,不畏恐惧,深入民间,想要取得利比亚国民的信任。

然而敌对势力还是残忍的杀死了他。

(美国政府作为一个友好的政府真的被欺负了)2- 一个无畏的利比亚翻译,跟美军并肩战斗。

最后美军撤离之前,他为美军的遭遇道歉。

得到的回应是“your country has to figure this shit out”。

(这里所有的乱象,都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无能为力)片尾旁白的结论,除了再次纪念美国英雄外,再留下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事件发生后,10万利比亚人悼念了美国大使。

从此利比亚成为一个坠落的国家,成为ISIS的根据地。

”了解利比亚故事的人,看出这个叙事的问题在哪里了吗?

 4 ) 班加西孤岛

片头是卡扎菲像一条狗一样被从水泥管道里拖出来,一颗子弹结束了他生不如死的逃亡旅程,也结束了利比亚四十几年的独裁统治。

从此以后利比亚人民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如果你把街上随时游荡着无数举着AK的武装暴徒,枪战和爆炸就在你身旁发生称为幸福的话,利比亚人民真是幸福到爆。

卡扎菲政府的军火流落民间,新政府无法控制住边远地区的局势,利比亚陷入战乱,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情势尤其复杂凶险。

而造成这一切混乱的始作俑者-美国,它家的中情局在班加西设有一个秘密基地。

这个基地里的美国人们,就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要说当地人对美国人是什么态度,首先是这帮高富帅值得打劫一下。

新人杰克抵达班加西,回基地半路就被一帮荷枪实弹的民兵当街拦住,他和队长罗恩如果怂了,不仅车子,估计连底裤都会被扒走。

其次就是仇恨。

且不说境外渗透进来的恐怖组织,当地人中很多曾经依附卡扎菲政权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把美国恨得牙痒痒,而一无所有的平民,或许也不乏怀念卡扎菲的统治,因为在他们心中,即使是施行暴政却强力统一的政权,也好过目前的战火纷飞。

何况路人皆知的是,美国策动联合国军空袭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利比亚人民的福祉,而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利比亚掌握在一个不合作者手里,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听话的统治者上台而已。

所以换一个角度看,当地民兵冲击中情局基地就有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悲壮意味。

很可惜迈克尔贝并没有在这些民兵身上倾注任何关怀,这些面目模糊的大胡子从来都是出现在镜头远端,说着叽里咕噜没人懂的阿拉伯语,指指点点,紧张又愤怒地窥视,在黑夜中冲锋,中弹倒下变作尸体,穿黑袍的穆斯林妇女趴在他们身上哭泣。

你无法知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了解他们,自然也不会同情他们。

或许是迈克尔贝的美国人身份导致他采用这样的立场,但作为一个想拍出伟大电影的导演,这样做只会使电影失色。

中情局基地的核心安保力量为一只罗恩带领的6人小队。

这支小队隶属于一家私人安保公司G.R.S,队员皆是前海豹突击队和特种部队成员。

说不好听就是一支雇佣军。

他们和基地纯粹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

所以基地主管鲍勃并不把他们当自己人,动辄恶语相向。

杰克和鲍勃在路上被困住请求支援时,鲍勃拒绝派出剩下的队员;队员Tanto疲劳的在大使讲话的现场打瞌睡,换来鲍勃的一顿猛烈训斥,他的原话是“你再不专业点,会有10个人来顶替你的位置,你可以回老家做你的安保顾问”。

潜台词是我知道你来这里工作只不过为了高额薪水,可不像我是为了国家服务。

公务员发现一个干体力活的竟然收入比他还高,能忍?

每个安保队员来这个离家千里危机四伏的地方的最大诱因当然是钱,杰克的生意如果不失败,他也不会出现在这,影片里都有提及。

所以他们立功无法享受授勋,战死也不会被国葬,他们只需要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其他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后能安然无恙回家和亲人团聚就算达成目标。

然后基地旁边的美国临时使馆被袭击的时候安保小队提出营救,基地主管鲍勃就懵逼了。

这帮自私自利的纯粹来淘金的无脑肌肉男竟然这么见义勇为?

他的回答是没授权,不许。

即使他明知这支力量是最快同时也可能是唯一一支能施以援手的队伍。

他的应对是召唤当地合作伙伴-2月17旅。

2月17旅简直比神龙还难召唤,在片尾才出现,一出现还声势特别浩大,老长的车队。

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一定要凑齐了人才能出队,人多才能给自己壮胆,不然门都不敢出。

非洲部队战斗就像老式港片里的黑社会群殴,比的是人数,但黑社会流氓至少还有血性,这帮人胆小如鼠,不知忠诚为何物,可能连国家观念都没有,挥舞着ak耀武扬威,像一帮野狗,看见兔子就上去劫掠,看见老虎就望风而逃。

可班加西就是这帮野狗的地盘,安保6人小组个个都是老虎,但他们孤立无援。

每一辆汽车都可能装着炸弹,每一个平民都可能揣着武器,加上言语不通,出了基地就非常恐慌,有随时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的危机感。

6人小组冒着被解雇的风险,抗命开始营救行动。

不得不佩服美国士兵的战术素养,总共就6个人,他们还分两个小队分别从前后门突进,这也是对单兵战斗力绝对自信的表现,以及互相之间的信任。

错过营救的黄金时间,大使不知所踪。

返回基地,所有人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基地很可能是下一个袭击目标。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重头戏,也是迈克尔贝最擅长的,贝氏烟火大会,也就是中情局基地攻防战。

如果无视人员死伤的残酷,迈克尔贝拍摄的战争场面非常赏心悦目。

场面是美国人单方面的屠杀。

6个前美国精英战士居高临下,戴着夜视仪将战场一览无余,手中的德国科赫步枪织成死亡弹幕收割着一拨又一拨民兵的生命。

他们或各自为战,或按照指示对某些重要目标,比如装载炸弹的客车和对面高楼的火力点,进行集中火力打击。

一闪一闪的战场火光,映红了一张惊恐的民兵的脸;一颗子弹穿过一辆废弃汽车的车窗,准确击中RPG炮口还对着地面的民兵的脑袋,民兵死前按下扳机,火箭弹射向脚下,炸翻了一群战友。

发起死亡冲锋的利比亚民兵完全对基地形不成威胁,直到他们抬来了重武器——迫击炮。

迈克尔贝玩了一手他在《珍珠港》里玩过的特效。

镜头以固定在一颗迫击炮弹尾部的视角,追踪着它从炮膛里飞出,冲上凉爽的夜空,到达最高点一个猛子扎下来,呼啸着栽向罗恩所在的楼顶。

“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罗恩的往事更加不堪回首。

杰克和罗恩在战场短暂平静的聊天中,侧面透露出罗恩离过一次婚,那时他“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参军serve the country),他的孩子被另一个男人抚养,现在他大概再婚了,然后又一个孩子出世,这是他的“second chance”,美国人很看重second chance,类似我们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如今罗恩的伟大事业已经离他而去,他现在为钱卖命,然后他死在这里。

杰克还反思“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这我就看不懂了。

你又不是部队士兵,服从命令被部署到这里的,是你自愿来的好吗??

也许他问的不是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

他问的是中情局所代表的美国为什么要在这里,利比亚,非洲。

为什么美国要介入万里之外的一场异国战争,为什么他们这些人,为钱也好,为国家服务也好,要把命丢在这里。

这才是他搞不懂的。

战斗结束,所有人安全撤离至机场。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迈克尔贝又使出煽情绝招。

他给了我好几个美国大兵背光孤独矗立的剪影。

虽然劫后余生,却也心若死灰。

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

在悲壮的配乐中,杰克的画外音响起,他说罗恩告诉我,“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5 ) 无论你在新闻中看到怎样的报道,我都不干了

爆炸贝导演,必然少不了BoooooooM影片选用了典型的先抑后扬手法,对于只追求爽片的观众前四分之一实属煎熬,看似絮絮叨叨的冗长无聊戏也是含有美式zz元素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可以少但不能没有,考虑到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为了尊重整个事件这样做无可厚非。

这种题材的影片可以分为两种观看角度,一种就是把它当成纯纯的枪战爽片,各种枪械炮火血浆满屏幕的招呼就是;而另一种就是把它当成灵魂拷问,影片中的小队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周围的居民也不知道,甚至可能恐怖分子也不清楚为何而战。

这种拷问不仅在问敌人也是在问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自己的国家政府在这里要做什么?

每一个拖家带口的士兵都不愿意陷入这种糊涂仗里。

影片中多次提到我们不该在这里,我们不能出现在这里,他们知道为什么,但是他们的政府不管,就硬派你去,而当真正出了事就开始走老太太裹脚布一样的官僚流程,没有无人机,没有空中炮艇,也没有快速反应部队,甚至连接他们走的黑鹰直升机都没有,有的只是不靠谱的骑墙盟军,异国他乡孤军奋战13个小时。

影片中戏称围墙外的屠宰场为“尸乐园”阵阵的恶臭与诡异阴森的塑料布随风飘荡,而围墙里却是泳池绿树,装潢考究的建筑,奢华的吊灯,当大使品着点心啜着咖啡时,外面的穷孩子也就放个窜天猴聊以自娱。

各类武器当街售卖,有AK也有RPG,没搬出来的还有各类重武器,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买到,人命在那种地方就这么不值钱。

主角团队还表示买下了30枚火箭弹就等于拯救了空军却不想一想这东西是谁命令制造的,又是谁授权卖到了这里的。

他们休闲时有的人还在玩主机游戏,玩的时候挺过瘾高喊着“我要干掉你了”,可曾想到不久之后自己就会成为“游戏”的一部分?

开篇的时候那句“我可以为了国家赴死,你能吗?

”其实挺讽刺的,因为就算他捐躯为的也不是国家,而是政要罢了,拦路的人同样以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出力,但其实也是如此。

有人说站长优柔寡断,其实也对也不对,说他对是因为小队本来就不该在那个地方出现,你出现了就会被敌对势力抓住话柄,作为站长他深知这个地方一旦打起来就根本分不出敌我和平民,违反交战规则或者犯了错误就是军事法庭见他也知道周围的所谓盟军是有多不靠谱,只要一开打立刻就成了一锅粥,并且别指望有援军,他们在这里并不招人待见,之所以能维持完全是靠着美刀开路,可突突起来之后美刀也就不好使了;说他不对也是不对,明摆着小队已经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了,而且大使馆让人家突突突,出于人道主义救人也是第一位的,再多的公文也是以人为本的,在战地就该当机立断,而且从后面能看到他也是有处理危机的一定能力的,快速启动销毁机密程序,下达命令也够坚决,当然这是在被主角团怒怼之后的反应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美军的作战是非常立体的,有无人机,有空中炮艇,有快速反应部队(尽管在片中大有些支援没出现)更重要的是有实战经验!

这一点至关重要!

有人说美军单兵素质太低,没有了这些立体支援就不会打仗了,太过依赖军事科技了……只能说见仁见智吧,你可以说他赖,但是不能说他菜,因为立体覆盖也是军事力量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侧重点不同罢了。

在影片中主角团都是配备红外夜视仪的,而反派的部队毫无章法的突袭完全占不到上风,这就是装备碾压的局面。

要不是后面使用迫击炮远程打击,主角团估计还能顶住很长时间。

在有光学瞄具的加持下,主角团的狙击手貌似没有发挥太大的威慑力,虽然也击毙了不少敌人,但是威慑力还是没有显现出来,按理说,敌人摸黑缓慢靠近且没有太多掩体的情况下,狙击手可以轻松的收割在那种场地下重火力压制其实意义并不是那么大,因为对面选择的进攻路线几乎没有掩体,而且人员也比较分散,没必要一直扫射,选用点射足以,顺便说一下反派的水平太渣了,机枪阵地从头到尾都没有换个位置,竟然没有一枪击中……一些细节吐槽:大使馆中,敌人点燃柴油用烟去熏呛的时候,大使的安保随从做事莫名其妙,原本他们已经躲进了卫生间,是有水源的,桌子上也是有毛巾的,第一时间不用湿毛巾堵住门缝,反而在那大呼小叫?

况且卫生间一般都带有换气功能,为什么不打开换气扇将烟雾排出?

既然修建了安全屋,为什么最起码的防火措施没有?

逃生通道也没有?

这叫什么安全屋?

那就是防弹骨灰盒好吧?

主角团的几个人太过相似了,还都是大胡子,壮实一点还好分辨,身材差不多的不仔细看就很难分辨谁是谁,在加上夜晚作战戴着头盔和夜视仪又灰头土脸,看的确实费劲一点,但这也不算是错,只是觉得费劲一点枪战、爆炸、追车都是一流水平,但在专业性和侧重点的平衡掌握却一般。

总结:说是动作片,其实我觉得表达的更多还是灵魂拷问稀里糊涂的开始稀里糊涂的开打稀里糊涂的结束,尤其是主角团曾说过“无论你在电视新闻中看到怎样的报道,我都不干了”、“支援还是没有来,我们能指望什么?

”寥寥数语比枪弹横飞的场面更震撼人心。

我给三星半吧,

 6 ) 精兵当关 万敌莫开——《危机13小时》与2012年班加西袭击事件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6年第7期, 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2016年1月,美国导演迈克尔·贝执导的电影《危机13小时》公映。

这部成本为5000万美元的战争电影,使派拉蒙影业公司收回了6941万美元的票房。

西方影评媒体对其褒贬不一,口碑两极分化。

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危机13小时》的“大片效果”,以及战争片爱好者对其的热情与追捧。

贵在真实 2012年9月11日,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11周年之际,利比亚“法虔信者” 恐怖组织领导的反美武装,向班加西的美国大使馆与中央情报局(CIA)情报站基地发起袭击。

2014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米切尔·祖可夫出版了相关著作《13小时》。

电影剧本就是建立在《13小时》与相关历史事件之上。

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考究的装备道具与惨烈的战场特效,更真实的是,剧中角色在现实中都有原型,甚至沿用了原型的姓名。

2011年2月,在“阿拉伯之春”的国际氛围下,利比亚爆发了反对最高领导人卡扎菲的革命。

在美国、英国与法国的支援与直接军事干涉下,反政府武装推翻了卡扎菲的统治。

然而,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内部派别混杂,甚至包括同时反对卡扎菲与西方的伊斯兰激进主义武装。

CIA在班加西设立情报站,任务之一就是监视这些伊斯兰激进主义武装或恐怖组织。

2012年9月11日,以报复美国的反伊斯兰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为“导火索”,利比亚“法虔信者” 恐怖组织将谋划已久的袭击行动付诸实践,攻占了班加西的美国大使馆。

在附近的CIA情报站中,有全球反应中心(GRS)的6名武装队员,其中3人曾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2人曾服役于“海豹”特种部队,1人曾服役于第75游骑兵团。

他们的本职任务是保护CIA的特工,但不顾班加西CIA情报站主管的再三阻拦,毅然决然地前往营救大使馆。

利比亚亲美武装“2月17日烈士旅”随行支援。

在救出了美国国务院安全局(DSS)的特工后,他们撤回CIA情报站。

在孤立无援且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数次击退了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反美武装的围攻。

最终,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与GRS的援军抵达,在利比亚新政府军的护送下撤离。

在武装冲突中,美国方面有4人阵亡,包括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外交事务情报主管与2名GRS武装队员,另有4名美国人与7名利比亚雇员负伤。

利比亚反美武装有100多人被击毙。

这就是《危机13小时》的故事原型。

给军迷的“电影福利” 电影中的战斗属于低烈度武装冲突,主要是轻武器撑场面。

美国武装人员的角色,使用的轻武器道具现代化与制式化程度较高。

美国大使的自卫武器是奥地利“格洛克”17式9毫米手枪,GRS武装队员装备“格洛克”19式9毫米手枪与瑞士“西格绍尔”P226R式9毫米手枪。

在激烈的对射中,GRS武装队员与“三角洲”特种兵使用美国M4A1式5.56毫米卡宾枪、MK 18 Mod 0 CQB(室内近战机匣)式5.56毫米卡宾枪、前卫国际武器公司(SAI)的AR-15“灰”式5.56毫米自动步枪,德国“黑克勒-科赫”HK416 D10RS式5.56毫米卡宾枪、HK417式7.62毫米狙击步枪,M24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伞兵型M249式5.56毫通用机枪,“黑克勒-科赫”HK69A1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

运输机上的美军第10特种部队,装备M16A4式5.56毫米突击步枪。

DSS特工与CIA雇员分别使用M870“雷明顿”式霰弹枪、“莫斯伯格”500“强制”式霰弹枪。

利比亚武装方面的武器道具非常杂乱。

反美武装装备TT-30“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苏制AK-47系列中的AKM式、AKMS式7.62毫米突击步枪,罗马尼亚AIM式7.62毫米突击步枪,比利时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苏制RPD式7.62毫米轻机枪、PKM式7.62毫米通用机枪,Dshk式12.7毫米重机枪,KPVT式14.5毫米重机枪,RPG-7式火箭筒与美制M1式81毫米迫击炮。

亲美武装装备中国56-1式7.62毫米突击步枪与美制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

黑市上则像卖白菜一样,四处兜售意大利MP12S“贝雷塔”式9毫米冲锋枪、比利时FN2000式5.56毫米突击步枪、俄罗斯AK-74M式5.45毫米突击步枪与萨姆-7“圣杯”便携式防空导弹。

在电影中,CIA情报站的任务之一也是回收流散于利比亚民间的萨姆-7。

在真实的历史中,CIA实际上要回收的是萨姆-24“针”便携式防空导弹。

电影中出现的重型武器,多是一闪而过。

片头的新闻剪片中有美军AH-64D“长弓阿帕奇”式武装攻击直升机,利比亚的苏制BM-21“冰雹”式122毫米车载火箭炮。

路边有美制M60A3“巴顿”式主战坦克残骸,实际上利比亚没有这种装备。

电影是在摩洛哥与马耳他摄制的,因此其应该是摩洛哥陆军淘汰的。

美军调来的1架MQ-9“死神”式无人机,电影中称没有武装,近景镜头上却能看到翼下挂在的导弹,因而成了“穿帮”镜头。

同时,美军F-16“战隼”战斗机、CH-47“支奴干”式运输直升机、C-17“环球霸王”式运输机、C-130“大力神”式运输机、TM-69式炮兵牵引车,也纷纷“打酱油”露了个脸。

当然,电影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重型装备,一定是那辆在枪林弹雨中杀出重围的“梅赛德斯—奔驰”ML250式防弹越野车了。

如此“琳琅满目”的武器装备,令人目不暇接,足以让战争片爱好者热血沸腾!

《危机13小时》片段,美国GRS武装队员依托“欧宝-威达”式轿车,手持伞兵型M249式5.56毫米通用机枪,与利比亚反美武装人员交火。

《危机13小时》片段,利比亚反美武装卡车上的KPVT式14.5毫米重机枪猛烈扫射,将利比亚亲美武装“2月17日烈士旅”士兵拦腰打断,肢体横飞,场面血腥。

迈克尔·贝“炸”了 毕竟是轻武器撑场面,与《变形金刚》相比,《危机13小时》的“火爆”程度已经节制得多了。

不过,“爆炸贝”还是做足了烟火特效。

整部电影,动辄“哒哒哒”,一言不合就“轰轰轰”。

爆炸震天,枪炮齐鸣,典型的迈克尔·贝“制造”。

电影的镜头语言充满运动感,哪怕是表现人物对话的正反打镜头,也往往处于缓慢的移动中。

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摇摇晃晃式的跟拍镜头,自然不可或缺。

在反美武装用迫击炮轰击CIA情报站的片段中,计算机特效模拟了摄像机追随81毫米迫击炮炮弹从发射、坠落到击中目标的全程跟拍镜头。

在同样是迈克尔·贝执导的电影《珍珠港》中,日军轰炸机投掷的炸弹击中“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镜头,与其完全一致。

这种“跟拍炮弹”的特效镜头,几乎成了迈克尔·贝的标志。

但是,这部电影却没有滥用时下战争片流行的士兵视角主观镜头。

除了部分必不可少的狙击瞄准镜视角镜头外,试图将观众代入参战士兵视角的镜头并不太多。

作为反映“无名英雄”的电影,镜头在引导观众“看”英雄,而不是“做”英雄。

这说明电影的主旨是更希望引起观众对美国参战人员的敬仰,而不是让观众过打仗的瘾。

迈克尔·贝曾表示,这部电影是要写实地还原人物形象。

为此,他甚至没有找任何电影明星来出演角色。

迈克尔·贝没有使用太多士兵视角的主观镜头,却大量使用了无人机视角的主观镜头。

以不停盘旋的无人机为视角出发点,不仅加强了镜头的运动感,还能使观众从宏观的角度体验到CIA情报站守军的孤立无援,更体现出了美军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在电影中,利比亚方面的武装人员,无论是反美武装,还是亲美武装,都被塑造成了一群乌合之众。

在他们手中,RPG-7式火箭筒“指哪不打哪”,命中率还不如鞭炮,甚至几次弄巧成拙地炸伤了自己。

美军几名精兵当关,利比亚武装万夫莫开,数次蜂拥而上,却几乎毫无战果。

在真实的班加西袭击事件中,也确实如此。

这并不完全是美国从意识形态与宗教文化的角度,将他们“黑出了翔”,因为不黑,他们也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卡扎菲的独裁统治,固然令人不满,但反政府武装的目标也未见得是要建立民主社会。

在片尾,利比亚亲美武装人员希望GRS武装队员能将不要的汽车送给他们。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欢天喜地的样子,就说明了一切问题。

如今,卡扎菲已经倒台,伊斯兰世界也更为乱象。

中东的穆斯林难民涌入欧洲,造成大量社会问题,大有“绿”化欧洲之势。

欧洲却在“政治正确”的束缚之下,面对难民的暴乱束手无策。

这不禁让人想起美英法空袭利比亚时,卡扎菲最后一次电视讲话的内容:“你们在轰炸一堵墙,一堵在非洲挡住基地组织与难民通往欧洲的墙。

”现在看来,卡扎菲可谓一语成谶。

在电影结尾处,迈克尔·贝将特写镜头,指向了泡在班加西美国大使馆游泳池脏水中的美国国旗,这或许就是对卡扎菲这句话的无声认同。

《危机13小时》片段,利比亚反美武装使用M1式81毫米迫击炮轰击CIA情报站基地,经典的迈克尔•贝式“炮弹跟拍”镜头。

《危机13小时》片段,美国GRS武装队员手持M4A1式5.56毫米卡宾枪,在机场等待撤离。

 7 ) 危机13小时 不是美国主旋律电影

危机13小时 不是美国主旋律 迈克尔·贝 对于拍摄这种政治题材的影片算是很勇敢的行为,因为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他们美国的对外战争都是正义的,美国对外作战的 那些国家的人民 都是欢迎美国人的。

而迈克尔·贝 敢在电影里用了这么一句台词“利比亚不欢迎我们” 影片周末只入账1900万美元,也说民美国人不想看到他们解放的利比亚人不欢迎他们。

北美票房不高情理之中《危机13小时》还好没有无聊的像《伦敦陷落》那样无耻的歌颂美国对外战阵如何如何正义 美国的对外战争从来不会伤及无辜 如何如何完美等等《危机13小时》至少介绍了 利比亚被美国和北约推翻后 没有迎来美好的春天 只是留下灾难不止的内战 然后美国拍拍手离去。

 8 ) 大使完全是被那几个安保人员坑死了

麻痹大意无人值守,导致袭击者长驱直入,没时间反应,取武器导致被分割。

那个弹药库,距离主建筑应该很近(如果太远根本就不应该把武器库设置在那儿),安保主力取回武器竟然无法返回,声称敌人火力太强大。

但是回顾整晚战斗,美军除了两人被迫击炮炸死,另外两个都是烧死的,袭击者一个人都没打死。。。

更可怜的大使先生最后一个人逃到了小房间,这时候可以说所有的安保人员都已经严重失职,即使这样大使既没有被袭击者发现也没有被枪弹打死,最后还是被朝阳区群众发现延误治疗而死。。。

 9 ) 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 危机13小时——两个半小时够不够长之真实再现

《危机13小时》没有刻意塑造英雄,没有刻意烘托氛围,甚至没有特别的高潮,也没有完美的结局,它只是默默地展现了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的班加西发生的一个针对美国的示威暴力冲突事件本身,整个事件约十三个小时左右,而真正的无名英雄,只是那六个备用的秘密战士。

刚刚开始的烘托,还是很必要的,真实展现了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埋下一些伏笔,以至后面的温情爆发不至于太突兀。

敌人,设置就有些模糊,有好的人,有坏的人,而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又是那么地模糊。

而对于战争的反思,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反思。

没有严格地指明谁对谁错,而战争的罪恶却一目了然——谁都不是真正的赢家!

关于两个半小时是不是太长,其实本身不重要——也许导演狠心一点,删减到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也能够成立,只是会牺牲一些侧面的展现。

无论如何,整个影片的节奏,还是很紧凑的。

最最喜欢的,还是纪录片式的真实呈现,而不过多地进行预设的道德判断,这一点来说,本片是难能可贵的!

 10 ) 一流電影總是能在平淡中透出不凡

內斂卻毫不做作,煽情絕不過火,這种精雕細琢的平淡卻直達真實,在這种充滿詩意的節奏裡兄弟敵我各种關系無不用最簡單的呈現直指真實,比如攜手扶持共度生死,就是兄弟,其他什麼都不需要,其他一切皆是多余。

看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讀小說,同一個眼神在不同的場景都能給你五味雜陳的浮想聯翩。

高手就是能把普通的一招用出不平凡。

這就是一流電影。

ps:許多人拿黑鷹墜落來貶低這部電影實在讓人好笑。

黑鷹最多只能算優秀電影,跟一流電影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危机13小时》短评

大胡子扎堆让脸盲症的我一直分不清谁是谁。如同电影里说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杀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杀他们……前面看得差点睡着了。好在一个小时后,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发起了,整个气氛紧张拿捏得很好。然后也跟着亢奋地看下来。看完想了下前因后果,居然也理清了。还是那句老话:战争真可怕

5分钟前
  • baichi0038
  • 推荐

山寨版黑鹰坠落……磨磨唧唧把人都看困了……

6分钟前
  • VVVVVVVVVVVVVV
  • 较差

剧情糊成一团,袭击大使馆滥用慢镜头,前哨交火场面拍的张弛有度;角色塑造扁平导致结尾提不起劲,各方面水准都远不如《黑鹰坠落》

8分钟前
  • 海洋之 婧
  • 很差

想起另一部片子,但是记不起名字了

12分钟前
  • 50455210petter
  • 还行

We're just lucky

15分钟前
  • 生命
  • 还行

太啰嗦而且气氛堆砌并不到位的枪战片吧...

20分钟前
  • 虎子
  • 较差

太假了,很做作

24分钟前
  • 阳形形连
  • 很差

卖拷贝想拍一部《黑鹰坠落》式的真实流战争片, 与其把视角放在一个因为家庭原因重返战场的老兵从头介绍,不如直接了当进入动作场面,不要这么多的老套90年代家庭价值观的情感渲染。

25分钟前
  • Luigi
  • 还行

All the gods, heavens, hells are within you.

28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别惹大兵别掐架,不然通宵全打挂。又见迈式大爆炸,劝君莫去利比亚。

30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给两星是因为上半场节奏失控,太乱,细节线索逻辑还没交代清楚就开始火拼,哪里是哪里,那些人是那些人都还没分清,枪战就是一锅粥没有重点没有主线,后半场防守战才有了节奏控制和清晰的线索,但是危机感还是不够,两星看,为了拉拉分。

34分钟前
  • liudae
  • 较差

稍有墨迹…还不错 三星半

37分钟前
  • 尘光
  • 还行

卖拷贝终于拍了部自己的黑鹰坠落,熟悉的镜头语言和流光四溢的爆炸。故事单薄老套,紧张气氛堆砌远不如Sicario. 对事件本身缺乏反思力度,冲突点是典型的下级抗命。但是爆炸和枪战真的很爽。

39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推荐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真实的故事重现在大荧幕。政治立场的微妙,舍生忘死的战斗,对同胞的仗义相救,对尴尬处境的无奈与抵抗。一个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不理解的战斗。不知道美国群众对此片作何感想?

44分钟前
  • 鲸落51.7
  • 推荐

战争场面真实感不错,但一些情节还是拍的理想化了,毕竟这种美帝主旋律还不忘讽刺一下最后也没有其他美军来支援,其实最引人思考的还是最后一幕利比亚老人妇人和孩子的伤心无助,战争啊…

49分钟前
  • 食野之苹
  • 还行

讲了半集好故事,前一个小时铺垫看得昏昏欲睡。在我这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都想扣一星。后半部分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对于恐惧与等待的感觉很真实,很有压迫感。双方各有死伤,痛悼死去的人,可是似乎都不懂为了什么去牺牲。看完发现是我喜欢的迈克尔贝。

50分钟前
  • 红皇后
  • 还行

我是真的脸盲,分不清。看的断续没看的进去,枪战过瘾,其余~~~

53分钟前
  • 熊仔饼干
  • 还行

真心一般

58分钟前
  • steffens
  • 较差

想起黑鹰坠落。开始我觉得在这样的情色片里进行角色塑造非常鸡肋,看着很尴尬,不过看完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毕竟真实事件改编。且后续令人窒息的车轮战和密集的砰砰砰,顿时让人忘了一切俗套。像动作游戏一样过瘾,然而越游戏,越沉重,越嘲讽。这才是卖拷贝的正常发挥。

59分钟前
  • Alan Sleep
  • 推荐

只能说这种美帝主旋律片,最近这段时间无法打动我,喜欢这种类型的可以一看。

1小时前
  • 面面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