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约朋友去看点映,她得知是动画片时,打趣我装嫩。
但我没多做解释,因为对本杰明·雷内的作品有信心。
果不其然,看完电影后,朋友不但收回了那句话,还高呼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叫《大坏狐狸的故事》,以小型农场为背景,用三幕舞台剧的形式,讲述了一群爆萌小动物的故事。
主角分别是充满责任感的猪、蠢鸭子、笨兔子、不算坏的狐狸、萌小鸡和女儿奴狗爸爸等等,都个性分明,天真有趣,还能从它们身上看到人类的影子。
导演借用它们的形象、语气、生活态度,讲述了一个看似滑稽实则充满哲理的小故事。
另外,虽然是剧中剧的形式,但结构清晰,画风可爱,语言也通俗易懂,很方便小朋友理解。
不管是点睛的报幕部分还是各有主题的正剧,都以诙谐幽默打底,观影过程笑声不断。
第一个故事可以叫“如何跟猪队友共事”(电影中给出的秘诀是放轻松)。
身为快递员的仙鹤消极怠工,把护送人类宝宝回家的任务推给了“做事不经大脑,永远好心办坏事”的鸭兔组合。
但责任心爆棚的善良猪知道他俩不靠谱,主动加入了护送队伍。
一头猪,一只旱鸭子,一只蠢兔子,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宝宝,踏上了回家之路。
这一路既妙趣横生又惊险无比,三名临时快递员途中还偶遇了一只会说四川话的眼镜猴。
最后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把宝宝安全送到家,永远在担心的猪学会了放松,蠢萌无比的鸭子和兔子,依旧在热心肠却偶尔办坏事的路上走着,偷懒的仙鹤得到了惩罚,剧情上来看,属于短小精悍的小品。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大坏狐狸,在我看来,是全片最有意思的角色。
一开始,它和大灰狼结盟,打算偷几只鸡填饱肚子,总是不成功。
后来,索性偷了三只鸡蛋,孵出小鸡后,想等长肥一些统统吃掉。
但法国人的幽默感是不允许故事这么平庸的,后面的发展有点匪夷所思又欢脱可爱。
我们可以到,想吃鸡的大坏狐狸,成为“鸡妈妈”,可爱的小鸡仔,非说自己是“小坏狐狸”,这么啼笑皆非的事,还充满温情和隐喻,不得不佩服导演本杰明·雷内,他简直是个天才。
我对最后一个故事的好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守护孩子天真的爱和付出。
不是有句话叫“当你知道钻石比玻璃球值钱时,就告别了童年”,在这个故事里,换个表述就是“不再相信世界上有圣诞老人,就失去了童心”。
我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内心都会涌出一股暖流,想起自己的父母或童年。
朋友说,动画中的狗爸爸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可以说,这部动画片的受众范围很广,大人带着小孩子看,可以起到软性引导,告诉他们要怀抱善良、天真和乐观去生活;成年人看也能透过手绘画风的三个故事,得到满满的治愈。
毕竟, 动人的故事对读者或观众并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大坏狐狸的故事》就如同幽默版的《格林童话》或《安徒生故事》,可以成为不断被重温的经典。
同时,它也给出了一个优秀动画片的范本,并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认可,包括荣获2017法国凯撒奖最佳动画片、法国卢米埃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并获得美国第45届动画安妮奖(动画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最佳动画角色和最佳导演提名。
在我的印象中,过去两三年,国内只有零星几部动画片引起了全民关注。
它们各有优缺点,比如,《大鱼海棠》画风精致,但故事缺失;《大圣归来》风格热血,但题材没有新意;《大护法》切口大胆,可画面过于直接残暴(不适合小孩子观看)。
但不难看出,已经有更多人开始投身于这个领域,并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才华和精力,总之,很希望国内动画行业,能制作出媲美《大坏狐狸的故事》、《寻梦环游记》这样高分、优质的电影,给观众提供更多选择。
看完《大坏狐狸的故事》,打算把导演之前的那部《艾特熊和赛娜鼠》也刷一遍。
《大坏狐狸的故事》是现在市场上很难得的一部动画片。
在一众追求苛刻技术的CG动画片中,它返璞归真,手绘画风,简单又天真可爱,塑造了一个蠢萌又天真的童话世界;而作为一部动画片,它不仅适合孩子们观看,成年人们也能在其中寻找到纯粹的快乐。
电影改编自本片导演之一本杰明·雷内的同名绘本,拿到了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法国凯撒奖最佳动画长奖,评分也不低——豆瓣上有8.2分,烂番茄上也维持了100%的新鲜度。
Fresh Fiction的Courtney Howard称《大坏狐狸的故事》“就像是一封写给手绘动画和喜剧的情书,十分可爱又讨人喜欢的全年龄动画片”。
《大坏狐狸的故事》讲了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小故事——《送子三傻》、《坏狐狸》和《圣诞任务》。
导演采用了戏中戏这种巧妙的形式将三个故事联系在了一起——这三个故事是由村里的小动物们演的,是它们为大家献上的一出精彩的故事秀。
令《大坏狐狸的故事》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它的2D手绘画风。
在由迪士尼、梦工厂等大制片厂“统治”动画界的当下,在动画片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大坏狐狸的故事》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2D手绘风格。
而正是这种稚拙轻盈的手绘画风,给电影带来一种返璞归真的可爱,让整个农场像一个蠢萌又天真的童话世界。
无论是电影里简单的线条,还是时而模糊处理的背景,都让人看着很舒服,很愉悦。
导演本杰明说:“动画电影必须得挣钱,所以一般它们都得有激烈的叙事和多样的角色。
但是我希望《大坏狐狸的故事》是令人轻松、愉悦的,所以我们选择用这种画风作为电影的基调。
”
尽管画风简单,但是并不粗暴。
动物的肢体也许只是寥寥几笔线条,但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却是花费了制作团队很大的精力。
每一个动物的面部表情都很丰富,就连那只猪,尽管只有两只眼睛和一个鼻子,但是胜在生动的表情。
导演帕特里克说:“我们在面部表情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对着观众说话的正是这些脸。
”
动画需要视觉化呈现。
在原绘本中,导演本杰明写了很多对话,但是在制作过程了,他发现对话实在是太多了,全都拍出来会很无聊,于是他减少了很多对话,尽量用视觉化呈现。
可以看到,《大坏狐狸的故事》作为一部喜剧,其很多喜剧元素都是通过动作来传达的。
比如在大坏狐狸的故事中,大坏狐狸第一次进农场抓鸡吃时,导演就用了一系列动作来制造笑点。
在观影过程中,《大坏狐狸的故事》无疑是令人愉悦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看得很开心。
对于孩子来说,电影里蠢萌蠢萌的小动物们,可爱的画风,还有充满天真童趣的情节设置,都非常适合他们。
有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去电影院看动画片,是为了在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可以在电影院里睡上一觉。
但是《大坏狐狸的故事》绝对不是这类动画电影。
对于成年观众来说,《大坏狐狸的故事》也是充满爱的。
电影中很多笑话,都是成年人更容易get到的,比如当三只小鸡缠着大坏狐狸给它们讲睡前故事的时候,大坏狐狸讲了一个狐狸吃掉三只小鸡的可怕睡前故事,相信每位家长都有被孩子缠着讲睡前故事的经历。
而且导演还特地选择了更加贴近现实的配音,而不是那类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卡通式配音,也是为了让全年龄层的观众都能看得开心。
为了使孩子和成年人更能有同理心,导演选择了用动物来叙事。
《大坏狐狸的故事》里的动物都是拟人化的,通过三个动物送一个宝宝、狐狸与鸡和平共处和动物们拯救圣诞节的故事,表达的是亲子之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用动物喻人更大的一个好处是,不再需要特定的人种或者族群来取得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同感,小鸡、狗、狐狸等等动物都是大家很熟悉的,自然会更加有同理心,更何况还是那么可爱的小鸡、小猪和狐狸。
《大坏狐狸的故事》从最开始30分钟的电视特别节目,到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大名单,已经很成功了。
但是导演本杰明却表示不会“乘胜追击”,再去继续挖掘角色和情节,制作成系列动画之类的。
因为他创作这个绘本的初衷就是为了娱乐,他想让这些角色保持一种愉悦的气质,“我不是把事情逼得太紧....不想因为它们(导演创造的角色)而变得筋疲力尽,我只是想和它们一起快乐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大坏狐狸的故事》有些幼稚,我却觉得它天真但是不低幼。
看电影的时候,不时的会想起小时候那些让父母读睡前故事的时光,在如此轻快逗趣的节奏中再次感受童年的简单快乐,何乐而不为?
无论是故事还是手绘画风,《大坏狐狸的故事》都透露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天真,这就是导演创作本片的最大原因。
在接受伦敦电影节的红毯采访时,导演帕特里克说着不算流利的英语,“我们的野心不是不大,只是希望孩子们、大人能够享受这部电影。
”
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法国风,用报幕+表演的形式,演绎了三个温馨小故事,让我有一种看现场话剧的感觉。
看到这个动画,突然觉得动画的形式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还是讲述的内容。
而且,我个人看了后,更喜欢这种动画的内容,温暖明亮,可能比日漫更有教育意义。
对最后一个故事可能印象更深,正好前几天才看了一本童话《彼得 潘》,大人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只有小孩子坚定圣诞老人会送来礼物。
越长大越失去了天真,失去了很多快乐,不能不让人感到有点悲伤。
为了捡回法语,特意找了些法语电影,发现这部意外地很好看。
成年人的生活常常容易陷入平庸与世俗,偶尔看看这样优质的动画片,既可以捧腹大笑释放压力,又可以唤起一点自己内心的童真。
当动物过起了像人一样的生活,它们也有爱恨情仇,善良与邪恶,义气与虚伪,亲情与友情,从动物的角度演绎出来,再脑补一下若是动画人演的会怎样,比比觉得,还是动物作为角色更生动有趣,所以偶尔看点动画片吧!
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传统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在谐趣中消融。
二元对立模式一直是一个动画中一个经典的叙事策略,二元对立分明的影片有着正义感爆棚的主角和邪恶的反派,两者通常背负血海深仇使故事情节充满张力,并在影片的结尾深化邪不压正的主题,这样的叙事模式深受美国和日本的主流商业动画所喜爱。
但是法国动画却常常弱化了这样的“套路”。
在许多法国动画中,我们看不到界限森严的“好人”和“坏人”。
就说在《大坏狐狸》中一个让笔者十分动容的细节。
狼应该是整部影片最大的反派,它高冷无情,每天想着吃鸡,农场的小动物都怕它。
这样设定的一个角色,在狐狸为了和小鸡仔证明自己真的是故事中的大坏狐狸,求狼陪它表演一出挨打的戏时,狼一开始是拒绝的,却在狐狸说出“因为你是我朋友?
”一话后屈尊妥协了。
在《大坏狐狸》中,最“坏”的反派也有忠于朋友的一面。
在这部动画的三个小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私心,但是却抵不过发自心底的善良。
比如在第一个故事里,小猪一直想要避免麻烦,赶紧把婴儿送出手好回归正常生活,却屡次放心不下,直到最后把宝宝护送到目的地,在旅途中还不知不觉的给宝宝起了个名字。
再说说《大坏狐狸》的主创们在2012年的作品《艾特熊与赛娜鼠》。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熊一鼠建立跨越种族的深厚感情的温暖故事。
艾奈斯特和赛斯汀娜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熊鼠组合,但站在剧中人物的视角上看,它们俩也是被全城通缉的“罪犯”。
被熊鼠组合洗劫的甜品店和假牙店的店主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联手赚钱的小奸商;反过来站在两个主角的视角来看,它们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少数族群”,前来抓捕它们的警察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也是反派;不论是《大坏狐狸》轻快的故事,还是《艾特熊与赛娜鼠》略显沉重的主题,创作者叙述的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举重若轻,充满睿智的法式幽默,没有挠观众脚底板般的笑点,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深情但做冷眼观,使剧情如同溪水一样自然流淌而下。
高度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法国动画的高度写意性发生在美术风格和叙事上,先说美术风格。
与我们熟悉的美国三维动画片中看到的足以与真实场景媲美的精致场景不同,法国动画的画面没有那么写实,如同《大坏狐狸》、《艾特熊与赛娜鼠》这两部影片的剧照,乍一看就像是水彩画速写,铅笔印记甚至还没有擦掉。
然而这样看似简单的手绘画风可不是简单得来的,不论是画面构图,人物动态,无处不透出创作者的设计,片中的小动物,寥寥数笔便抓住了神态与性格。
《大坏狐狸》的故事的灵感可以追溯到主创之一——雷内的童年时期,当时他沉浸在《拉封丹寓言》和《捉猫游戏》这些拟人化的动物故事中,逢年过节便给家人画一些农场动物的形象作为礼物。
他乐于用有趣、简洁的方式看待问题,也在《大坏狐狸》中坚持着质朴的创作理念。
雷内说:“我一直想在我的作品中通过构造一个原始的、自然的基调来展示表现力、幽默和节奏。
几笔极有表现力的线条,对我而言就像是一种字体,而这种字体里的文字就是那些快速在纸上成型的草图。
与其写下‘这只狐狸看起来很惊愕’,倒不如把它画下来,即使是简化的,但它是个性的。
”《坏狐狸》正是雷内的原创绘本,这部绘本在2015年就获得了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少儿漫画奖。
《大坏狐狸》动画与漫画一脉相承,人物造型非常简单,却能精准把握角色性格与心理。
坏狐狸9.1[法] 本杰明·雷内 编绘 本杰明·雷内 / 2018 / 花山文艺出版社在叙事手法上,法国动画也将动画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比如说,你见过会倒车的飞机吗?
在《大坏狐狸》里就能看到。
《艾特熊与赛娜鼠》中,从冬天到春天的变化是在赛斯汀娜的画中用颜料泼洒出来的。
更加有趣的是,在《艾特熊与赛娜鼠》中,艾奈斯特为了“隐藏”他们犯罪的证据(红色的小汽车在春天过于显眼),竟然给汽车刷上和背景色一样的漆,刷过漆的汽车完全跟背景融为一体,这种不符合现实规律的小细节用动画表现显得趣味无穷。
寓言故事不仅仅写给孩子,也写给大人《大坏狐狸》的故事主题就是“爱与成长”。
情节的发展不靠普通的正邪对抗来推动,而是靠主角心底的善念牵引着故事的发展走向。
虽然让农场的小动物们着急的都不是什么大事,它们却用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在小动物们手忙脚乱地解决问题却又捅出不少新篓子时观众可能会大笑,但笑过之后有更深刻的东西沉淀下来。
我们会发现这部动画中闪烁发光的天真是多么珍贵的稀有之物,在这方面,《大坏狐狸》清新飘逸的美术风格和天真浪漫的影片内容达到了空前的和谐。
《大坏狐狸》的故事在嬉笑打闹中开始,也在嬉笑打闹中结束,把它当做一出欢乐的“闹剧”,孩子们看到的是关乎爱与勇气的治愈小故事,大人们则可以看到更多,透过温馨的情节和淡雅的画面看到更深刻的内涵,对童话故事寓体的解码来探索得到故事内核的宝藏。
《大坏狐狸》可以看到经典的动物寓言原型。
若要追溯动物寓言,就不得不提到拉封丹,拉封丹是17世纪法国的一位寓言作家,在拉封丹的寓言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物形象,荣格说:动物的主题通常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本质性象征。
寓言中的动物形象结合了人的特征和动物的习性,已经成为了人文的动物。
在拉封丹的许多寓言故事中,狐狸呈现的都是“恶”的形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乌鸦与狐狸》中,狐狸以狡猾险恶的面目示人,重点在于以动物形象来讽刺人类,千百年来我们对狐狸的形象都怀有一个不太好的认知。
然而在如今的现代童话改编中,我们看到的动物形象越来越凸显出“善”的一面。
比如说在现代动画片中对“坏”狐狸形象的解构,《疯狂动物城》中的狐狸尼克,《大坏狐狸》中的坏狐狸都是代表,他们改变了人们心中对狐狸阴险狡诈的认同,转而凸显他们心中忠诚善良的一面。
动物形象变得更加天真可爱了,善与恶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这样的一种趋向是否可以理解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回归,对返璞归真的一种渴望?
《小王子》的献词中写道:“每个大人都是从做孩子开始的,然而记得这事的人又有几个呢?
”笔者加一句,《大坏狐狸》还有一个中国角色,算是彩蛋了,因此在影院听到小动物们讲汉语不要太惊讶哈
画风真的是太可爱了!
非常治愈。
笑点都很漂亮,让人开心了又舒服了。
法国喜剧真的是不让人失望,从动画片到电影,都是我的心头爱。
萌萌的软软的,是我每个圣诞或者家庭聚会必放的电影了。
三只小鸡的故事让我感觉到,孩子对父母的爱真的是毫无保留,毫无怀疑的。
哪怕你是“最坏最坏的坏蛋”,你也是我们爱的妈妈!
只要那个人是你。
眼泪都流出来。
这世界上真的是有人绝无条件的爱你,相信你,那就是你的孩子们了。
太治愈了。
而鸡妈妈也是真的,那么勇敢又坚强,是真的妈妈会做到的。
故事都太好了。
我以前在朋友中,可能是那个很不靠谱又强势的鸭子,现在却是任何事都要考虑很多的猪🐷。
但无论怎样,猪鸭兔的友情,还是让人羡慕。
真的非常可爱有趣的动画,嗯……仔细想想好像我对于很多动画电影的评论都是可爱有趣。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管了这其中我本人形容词匮乏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动画本身就很可爱。
可爱的动画看完会带给人一种幸福感,会让人感觉心里愉悦。
讲到这就会又扯到我喜欢动画电影的原因了,不多赘述了。
这部法国动画片老少皆宜,采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了在农场里发生的三个故事。
相比于美国的三维动画电影的高超技术,这部是2D的动画电影,类似绘本一般的简单可爱的画风,画面清新。
在第一个故事《送子记》中竟然还有一只来自中国的猴子讲中文,却出乎意料的融合的非常好,非常可爱。
其中《大坏狐狸》中那只经常说“Hello Madam!
”的小鸡米歇尔也非常可爱。
感想到此为止,Bye bye, Madam!
1“原来你非不快乐”。
林夕的这句话是很多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一个日子接着一个日子永续向前,并不是不快乐,也不是真快乐。
它是一种中间状态,模糊、暧昧、疲惫、心不在焉。
有人说,这就是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物质的,没有想象力的;顽固的,贫瘠的,让人趋于平庸的。
这几年,常常听到人说“少年气”。
什么是少年气?
其实就是一股元气,一股天真率性,仍然愿意相信,仍然不设防的状态。
换一个词,是“童真”。
在成年以后仍然能够保持童真,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能力。
保持这种能力,需要精神上的余裕, 而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神经都绷得太紧了。
今天推荐一部可爱又纯真的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
在电影院看它的时候,我完全忘却了周遭世界,进入那个动画王国,轻松、温暖、有趣。
我们当然不能逃离现实世界,但也需要给自己以相信的可能。
它适合所有怀念童年的大人,适合所有正值童年的孩子。
2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和日本动画、美国动画有着显著的不同。
最明显的,当然是画风。
一眼望去,它没有美国动画那么仿真、写实,也不像日本动画那么成熟、优美。
颜色饱和度不高,线条也没有那么精致,但就像孩子画出的那样,虽然简单,但一派质朴、纯真。
是的,质朴、纯真,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原因。
不光是画风,电影的内容也是如此。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这部电影的导演——本杰明·雷内。
光说名字,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是他的上一部电影《艾特熊和赛娜鼠》一定有很多人看过。
那是一个关于小老鼠和大棕熊一起生活的故事,一场温馨的相遇,一场伟大的友谊,跨域种族、阶级,细腻而温婉。
豆瓣评分高达8.8,入围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大坏狐狸的故事》可以说与《艾特熊和赛娜鼠》一脉相承,都是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寻找简单和纯真。
当然,也有很多不同。
首先,《艾特熊》是改编自比利时女作家嘉贝丽·文生创作的绘本,而《大坏狐狸》则是改编自本杰明自己的作品。
《艾特熊》相对而言更复杂,而《大坏狐狸》则更简单。
《艾特熊》是一个完整的长故事,而《大坏狐狸》则包括了三个短故事。
虽然是三个故事,但故事的背景是确定的——一座森林边缘的农场。
所有的故事都在这里发生,导演通过剧院演出的形式,将三个故事俏皮的连缀在了一起。
第一个故事叫《送子记》,其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著名的动画短片《暴力云与送子鹳》,这大概是西方世界的一种传说,新生儿是由鹳鸟送来的。
在这个故事里,鹳鸟偷懒,将小宝宝转交给了农场里的小猪、兔子和鸭子。
整个故事,就是三位主角护送宝宝回家的故事。
这种闯关冒险模式,是想象力来得最直接,最原初的故事模型。
我们小时候都编过这样的故事,甚至,这也是《伊利亚特》的故事模型。
在这个故事里,三个角色的性格非常不同,小猪理性,实用,善良;兔子和鸭子,则像两个相声演员,盲目乐观,义无反顾,是一路的搞笑担当。
他们一路的冒险,经历了大灰狼,还遇见了一只中国来的眼镜猴,转乘过汽车,还坐上了飞机,差点去了中国。
在这个故事里,想象力可以毫无顾忌,就算它们真的到了中国,我也一点不会意外。
故事的最后,他们完成任务,含泪告别。
最有意思的还是第二个故事《大坏狐狸的故事》。
相比于第一个故事的横冲直撞,这个故事则更加细腻。
这个故事里,我们的主角是一只想当大坏蛋却无能为力的狐狸,一只勇敢的母鸡,一只佛系看门狗,还有三只搞错了妈妈的小鸡。
狐狸本来和大灰狼狼狈为奸,偷了母鸡的蛋来吃,不料鸡蛋孵出小鸡,并且小鸡一口咬定狐狸就是妈妈,叽叽喳喳围着他。
他一方面想等小鸡长大了再吃,一方面又和小鸡们产生了感情。
看完这个故事,没有人不会爱上这个可爱的狐狸。
最后一个故事《拯救圣诞节》和第一个故事很相似。
第一个故事是送宝宝,这个故事是帮圣诞老人送礼物,同样的闯关冒险,同样的险象环生。
但在最后,导演让真正的圣诞老人出现了,看到圣诞老人载着他们三个飞过月亮的时候,我好像也回到了小时候。
三个故事,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你却会不知不觉的看进去。
不得不佩服导演,明明是中年大叔,却可以一路纯真。
整个电影,虽然很多欢闹的场景,但又处处感受得到温柔。
他似乎有一股丰沛的能量,可以这样坚定不移的相信,相信那些早就被我们放弃了的幻想世界。
3看完电影,有人问一个小朋友相不相信有圣诞老人。
小孩说,相信。
那人又问,为什么相信?
你见过圣诞老人吗?
小孩非常认真,带着奶音说,我妈妈见过圣诞老人的影子。
听完这个答案,我忍不住笑了出来,果然是孩子啊,多么可爱。
所谓纯真,就是愿意相信,毫不设防吧。
果然,这个电影的最佳观众,肯定还是孩子们吧。
但是不要灰心,我们也要蹭着去看看,看看童心到底是什么模样,看看曾经的我们是什么模样。
特别适合低龄小孩子看的一部动画电影,小鸡的配音超级萌,简单的故事情节,画风清新,通俗易懂。
我很喜欢这个画风,现在大部分的动画都开始模仿迪士尼做的非常逼真非常细致,这种简单水彩的画风看一眼就非常喜欢啦。
其实是三个小故事拼起来的故事,但三个故事之间串联不起来,像是一个故事。
狐狸先生还是非常可爱的,但第三个故事里面没有出场有点可惜呢,真的是有一种被标题骗了的感觉,想看更多的狐狸先生啦。
喜欢第三只小小鸡和大灰狼先生的声音,本来以为国配会有些生硬但完全没有,小鸡的声音真的太可爱啦,大灰狼真的是和我小时候凶恶的大灰狼一模一样(大人的痛)金丝猴的配音是彩蛋诶!
反叛这个词,是我借鉴自英国的童话电影《反叛童谣》,内容也确实反叛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灰姑娘”、“小红帽”等几个世人熟知的童话故事。
但反叛的结局并不是无脑的揭露黑暗,导演出人意料的保持住了童话的本质,我看到最后还是被一系列故事的美与真圈粉。
之后的段落会有剧透,但是我认为这部动画的剧透并不会对观影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影片开始剧情就可以完全预料了,没有刻意的隐藏。
《反叛童谣》中的反叛是对现实中已有事实的挑战,是一种再创作;而《大坏狐狸的故事》则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叛,对已有经验的颠覆和另一个脆弱面的诠释。
已有经验和脆弱面的诠释,我认为对我们完整的认识这个寓言至关重要,已有经验和脆弱面的关系又是另一个重要的认识。
低幼,不感冒。而且除了画风,本身剧情和创意一般
我想听法语啊………又在匆忙中看了国语配音,哎
淡彩的画风,轻松的故事,讨巧的形式。
故事简单,但是画风讨喜,讲述方式非常诙谐,还是很让人很有好感。
国语配音没想到很赞,狐狸和兔子小鸡可爱死了。
送子鹳错把眼镜猴和婴儿寄混了快递箱、鸡宝宝错把狐狸当成了妈妈、鸭和兔错把塑料圣诞老人当真。这农场里上演啼笑皆非的错,正是我们长大以后不会犯的错。我们会仔细检查地址、认真亲子鉴定,终于不再相信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便错失了飞机坠落的冒险、多一份关爱的亲缘,以及月光映衬下划过星空的体验。
傻乎乎
原著很有名,早听说了,娃也想看![哈哈]软萌的水彩角色说着絮絮叨叨的法语,没谁不喜欢吧?三段式,但时长不同,稍微有些割裂。看完第2段就想该在这结束了,结果真的在第3段睡着了[允悲]然后在儿砸的欢笑声中惊醒过来。。。总之看惯美式动画的儿子都说好看,那没跑了~[good[挤眼]]
适合低幼龄儿童看的动画片。小鸡那段挺有趣儿。中文配音太不爽了,需要扯着嗓子说话么?减一颗星
虽然是蠢蠢傻傻的,但是就是喜欢这画风,美好又可爱,除了小鸡长大太丑了以外一切都超级可爱!P.S.看这场电影碰上了除了放映事故以外电影院里会发生的所有沙雕事情……
我看得好艰难…我不再是小孩子了呜呜呜
get不到,几个无聊的童话故事,这是给小朋友看的吧
报看
看了十分钟
住在中国中华街157号的我原来是中国眼睛猴的邻居啊!
童话就是演绎现实无法做到的美好
只看过后浪出品的漫画版。不知道漫画是否只出过这一本。电影里第二个故事“狐狸妈妈与三只小鸡”的故事改编自漫画,首尾两个不知是否电影原创,虽然也是以农场为舞台,但根本没坏狐狸什么事儿。剧情有点弱智,随便看看,傻笑下就好。
哈哈哈不禁想做一个list,以后有孩子了给他规定几岁要看完这些片
with b 復習了好多英語單詞:imbecile/enfant terrible / fatigue/encore...
适合儿童和保持童心的成年观众,于我而言,还是第一个故事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