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们
Les Pires,野孩子戏中戏(港),烂人(台),The Worst Ones
导演:丽丝·阿科卡,罗曼·格雷特
主演:马洛丽·万涅克,Timéo Mahaut,约翰·海尔登贝格,Esther Archambault,Loïc Pech,Mélina Vanderplancke,Matthias Jacquin,Angélique Gernez,Dominique Frot,弗朗索瓦·克雷顿,Karimouche,Soph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简介: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法国小城毕加索选了四个“问题青少年”担任主要演员,引发社区居民的质疑。这是导演丽丝·阿科卡和罗曼·格雷特以短片《皇室狩猎》叩开戛纳电影节大门后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影片采用戏中戏手法,启用非职业演员,将他们的个体经历采编进剧本,构建起虚实交错的立体结构推进剧情,提出电影作为媒介应如何引导现实思考的问题..详细 >
世界上有太多会拍孩子的导演了。而且戏中戏的方式很聪明,使孩子们的表演更丰富,灵动。
两个有创伤经历的孩子通过拍电影演戏,疗愈了内心的伤痛。小孩子的情绪爆发力和感染力真心赞,还有女性主义的视角。成长是丧失,告别,逐渐接受这个世界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个样子吧。三星
戛纳这些评委现在到底看不看正经电影了,这素材随便拼拼剪剪都能拿来放啊?
因为过于融入了生活与社区,我有点搞不清楚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表演了(后来知道是戏中戏)。非常喜欢一头浅金色头发的小雷米,最后哭完笑了,竟然自己也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印象里比较深刻的镜头是,雷米大肚子站在鸽笼上那一刻,莉莉的告白失败笑的多灿烂啊,下一个镜头又哭的不行。喜欢,喜欢这样不刻意卖惨,就是在展现真实情况的电影。
《坏孩子们》,台译《烂人》,港译《野孩子》,我以为西北方言“坏种”作为片名也是贴切的。男孩Ryan 通过电影认识了周围人和自己,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学会了哭的能力。此片几乎可以算《永安镇故事集》的对照影片了,如何做戏中戏,如何流畅的运镜,自然的使用素人,嵌套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都可以算范本。起码,自反性倡导的不该是导演和编剧像猴子一样大喊大叫的同时展示自己的屁股。
有点琐碎,像把他们的生活切了一片下来,又有点动人,孩子们的眼神真美。
#2023SIFF C+ 不太行。
挺新颖的形式 能看。but…真的有几乎全白的cité吗…?
拍电影真不容易…
戏中戏。女主角竟然才只有16岁,兔子牙还挺可爱的。希望这部电影的拍摄至少可以真的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 gene siskel 挺烂的 而且我没法共情
前中段都还像为张婉婷式电影从业者拍的警示教育片,尾声的调调却越发升华而治愈。小演员几乎零差错,殊为难得。
#hkiff 7/10
#2022 6th PYIFF#8.5分。一部拍电影制作过程的电影,观看过程中我已经分不清这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这种真实的影像所传达出的情感是最能触动我的。
#6thPYIFF 戏中戏的结构,类纪录性质的影像呈现,被拍摄对象/影片主角的二重身设定,摄影机和显示屏/银幕等介质的套层戏法;但,最重要的,还是影片中各领风骚的小演员们,他们身上带有的强烈个人特质和叛逆框架下扑面而来的生猛表现,确实给影片带来了跃动的活力。此片是導演之前短片《皇室狩獵》的扩容升级版,用几个孩童的插科打屁就撬动了所谓先进的自由民主社会的立面。作者在貧窮文化的议题之上,还探讨了创作者对于低阶/素人演员是否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视、利用和剥削的创作伦理问题。有人说这是在拆解达内,倒不如扩大一点,这是对所有使用类似方法进行创作的艺术工作者的一个叩问。所以,纪录片的套层对于本片是否是必要的?毫无疑问,这是作者们在为拍长片偶得短片,再对短片进行深化的过程里一个生动的心得总结。
比较难评,不难看,日常的剪切插入“想表达”的内容很好传递出来,观看两导演的续作
上影节最后一场…很喜欢鸽子和最后lily和ryen的戏中戏哭泣镜头,这一令人难过的是那些孩子戏里戏外都一样的悲惨,lily在戏里被骂婊子在戏外还要遭受霸凌,坏孩子们惧怕镜头、搅弄镜头,却又成为镜头的一部分,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辨认当下的情绪是真实还是扮演
喜欢。非常细腻,几度落泪。
在往返巴黎的两趟航班上看完了,坦率真挚,一度觉得是纪录片/ 休息片刻在车里听guided meditation真的好中产白人🤣
立意占领道德制高点,但呈现的形式让观感很枯燥;8分钟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