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不喜欢伍迪艾伦的腔调为什么每次都看不到一个正常人有时候幻想比药物更有用是对的当你的人生活到最后就是一个错误的时候麻痹自己会比现实舒服很多当然还有一个途径是去见那个Tall Dark Stranger伍迪艾伦就是会说故事不过说的都是人生死磕的故事看到罗伊在病床边看到那个他盗用故事的人眨眼睛我都替他煎熬那个美丽的红衣少女也真是好骗最后竟然真的跟他一起了她估计也是生活太平淡了寻找怀春小说里的情节最终相对比较好的是他的妻子虽然也不清楚比如一厢情愿的喜欢上男上司后来发现人家说我们只是伙伴关系至少她有女性朋友至少她不吼人一直很温柔至少她想不明白也不死磕不逃避至少在最后她离了婚有了事业的念头至少她没有陷入第三者的妄想中整部电影就是在说人如何用自己的谎言骗自己的故事有小骗子和大骗子没有聪明人都是笨蛋。。。。。。。。。。
依然是典型的伍迪·艾伦式的风格,这次他不再着迷谋杀案,也不迷恋西班牙的火热风情,而回归到他最为擅长的那一类故事中:两对夫妻的婚姻危机,透析出是世象百态。
中产阶级角色、纠结的关系、讽刺别人,也善于自嘲。
当然还有黑色幽默,在喜剧中无时不透露着悲剧情怀。
人物设定似曾相识:无脑的金发女郎,不知所措的老男人,聪明又消瘦的知识女性,穿红衣的缪斯女神,这些在《非强力春药》、《午夜白塞罗纳》、《安妮霍尔》都能寻觅芳踪。
但我很高兴他回来了,带给我们一年一度的安慰。
就像老友相聚,他说出对所有假正经的怀疑,一次深入的、反思生活本身的谈话。
在伦敦取景,让气氛和情怀都带着传统的英国文学气息。
电影开场就引用莎翁《麦克白》剧中的那句话,原文大意是:生活就是戏台上的疯人呓语,除了愤怒就是喧嚣。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父亲老夫聊发少年狂,和结婚了几十年的老伴离了婚,迷上了一个妓女。
前妻则把所有的希望投注到了算命的神婆手中。
他们的女儿和女婿同样面临抉择,各自“遭遇陌生人”,妻子恋上画廊老板,丈夫爱上了女邻居。
看起来,人人都想寻找改变。
陌生人只是诱发剂,作家女婿不被妻子肯定,转而在女邻居身上寻求灵感。
老丈夫结婚40年突然渴望改变,妻子却只愿带着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观点,忽视他。
改变是否好事?
未必。
当权者可以振臂一呼“改变”,让人以为救世主已经到来。
伍迪却在他的书房里,在厚厚的眼镜片背后,闪烁着怀疑的幽光。
离了婚,就能寻找到新青春?
高大英俊的陌生男人,是否就是挽救无望生活的救世主?
电影给出了暧昧不明的答案。
假如你涉世够深就会明白,这世上并没有彻底光明、无所不能的标准答案。
这恰是伍迪最为动人之处。
他是一个喜剧导演,但又充满着古希腊悲剧的哲思。
他像一位隐于酒吧、足球场、女明星中的哲学家,理解又跳脱地看待周遭。
他明白,理解,嘲弄,深深讽刺,但又深深悲恸。
《遭遇陌生人》是我看的第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对海报的印象非常深,无论是观影前还是观影后都觉得海报非常好看。
当时是慕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名看的,老爷子演的角色和以往都不太一样,但演绎得非常有趣、到位。
这部电影伍迪艾伦本人没有参与演出,当时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较一般,不过还是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具备了伍迪艾伦的典型主题——讽刺与调侃中产阶级。
这部电影不用伍迪艾伦一直在那絮絮叨叨,因为主角们的生活已然是一地鸡毛。
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影片的开篇语,概括了全片要讲述的故事,不得不说几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却还是在印证着莎士比亚的话语。
故事从海伦娜开始讲起。
当海伦娜喋喋不休、很感性的走进算命师克丽斯托的房间后,算命师首先提出的是“付现金还是刷卡”这个最现实的问题,神秘主义或许是一剂精神良药,但终离不开物质财富的支撑。
伍迪艾伦的电影总爱出现一些玄幻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是算命与通灵,《独家新闻》里是魔术及灵魂反世,《开罗紫玫瑰》与《午夜巴黎》里是穿越,这些玄幻的东西为影片增加了奇异的色彩,也因这些玄幻事物的神秘,映射了现实生活的一些不可测与荒诞。
当海伦娜开始讲述在她身上发生的故事时,画外音用简短的语言道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在这些不长的叙述中,人物的关系和状态已经让观众一览无余。
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希冀,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生活出现了新的转机,便可拐个弯后就过上焕然一新的生活,但他们最终发现实际上那不过是另一团平庸与乱麻。
相较之下,海伦娜就有些与众不同了,她总在担心和自责,却一步一步的拥有了较为美好的未来。
每当海伦娜出现在女儿萨利的家里时,罗伊与萨利就都处在一直运动的状态,看似是海伦娜的喋喋不休让他们厌烦,实际是以海伦娜的静态突显他们生活糟糕的乱状,这是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而不同的状态将引导他们拥有不同的人生。
此时的罗伊与萨利,为是否要孩子而争执,萨利找到了一份不错的画廊工作,却纠结着与老板的感情问题,罗伊虽然苦等出版商的答复,心却早就飘到了对面新来的邻居迪娅那里。
我很喜欢迪娅这个人物,她是充满魅力的红衣女郎,若在其他导演的电影里,这个角色一般是会给主角带来些生活的刺激,然后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地离开,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绝不想给她赋予极富诗意的美好,迪娅也不能免俗,选择了生活的俗套,虽然电影没有明确表明,但观众已能猜到他们的后续生活将会如何发展。
“正当你以为一切糟的不能再糟的时候,命运会告诉你,有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你。
”不能说伍迪艾伦从未给过观众浪漫,我觉得《开罗紫玫瑰》是他献给电影与生活的情书,《爱在罗马》是他献给罗马与爱情的情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调侃中产阶级、调侃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时,总还是可以足够的尖酸刻薄。
当一个人找到了另一个人时,他以为生活出现了转机,但在一切看似步上正轨时,那位另一个人也在寻找新的刺激,每个人都不安分,生活看似充满新奇,其实只是乱麻上面加乱麻。
想起赵丽蓉老师在小品《妈妈的今天》里唱的“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
”这就是海伦娜的丈夫阿尔菲面对的情况。
让阿尔菲回心转意,重新念起前妻的原因,除了他与现任妻子性格、爱好不和,更主要的还是现任妻子太奢侈,让他债台高筑。
再一次的,所谓浪漫,所谓感性,没有金钱,全白搭。
电影里有一个桥段我非常欣赏,是当罗伊搬到迪娅的住处后,他不经意间从窗户向外望,望到了对面以前自己的房间,看见曾经的妻子萨利将裙子脱下的情景,就如他第一次从对面看见迪娅脱衣服时那样美好、那样让他浮想联翩。
我们总在从这头望着那头,到头来才发现我们曾经向往的事情在得到后,也不过如此,而彼岸却永远充满着诱惑力,哪怕你就是从彼岸而来。
罗伊成功拥有了迪娅后,他盗用发表的朋友的书也得到了一致好评,似乎从此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但伍迪艾伦绝对不会这么客气,这只是一个伪高潮。
因为他的朋友并不是如之前所说的是当场死亡,而是昏迷,而且很有可能会恢复健康。
罗伊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我们知道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不幸远没有结束。
回到海伦娜,通灵时的她和她新的伴侣乔纳森形成了对比,当海伦娜的丈夫离开她时,她觉得一切都没了希望,固步自封,甚至要自杀,算命师克丽斯托让她逐渐的摆脱了这种消极的状态,遇见乔纳森后,她决定翻开人生新的篇章。
刚刚失去妻子的乔纳森则还没有摆脱忧伤的思念,不断希望妻子能回来,而这不是海伦娜希望的,所以这次海伦娜终于成为了推动生活前进的积极者。
影片的片名《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是罗伊讽刺海伦娜时说的,A Tall Dark Stranger指的是死神,这部电影里大家的确都遇到了陌生人,但没有人遇到死神。
生活是如此的飘忽不定,如此的痛苦不堪,我们如何才能熬过此生?
有的时候幻想比药物更管用,看似最不靠谱的两位——海伦娜和乔纳森却拥有了较为美好的结局,而那些“理性”的人们还都在各自挣扎。
影片结尾,海伦娜和乔纳森坐在一片绿荫之下、一片绿茵至上的长椅上互诉爱慕,绿是希望,但四季也终将轮回,我们就这样过着一生又一生。
影片给了我们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伍迪艾伦是个永远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老头儿,他可以把一切营造得很浪漫让你沉醉其中,但也可以把人性的虚伪、做作、荒谬、阴暗、矛盾、躁动通过他那机智而巧妙的台词表现得淋漓尽致,时不时地戳到你的痛点或痒点。
我特别喜欢伍迪艾伦电影的配乐,无论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是《独家新闻》里的谋杀案,还是《遭遇陌生人》里的生活乱麻,伍迪艾伦的配乐总是如此的优雅,既然生活已经如此不堪,我们为何不放轻松,哪怕是优雅着不堪呢?
伍迪艾伦应该算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能透视到最消极的部分,然后用马三立逗你玩那套去应付,要说太聪明的人不容易快乐,那一定是还不够聪明,上一部《Whatever Works》翻译过来也就是三个字:爱谁谁。
老头这回教了一句:做梦比吃药管用。
但是做梦这事儿也不是谁都玩得起,当你主动把人生卷进一个死循环里还得硬着头皮继续生活,他也就只能像上帝一样对着你一摊手了。
一年一度,这一次用捉弄满屏皮囊老化了的好莱坞大明星展开一副鸡零狗碎的伦敦卷轴。
五官虚焦的霍普金斯躲在厨房为自己重新焕发的青春偷偷嗑春药,金发美人娜奥米沃茨人到中年尴尬的抬头纹,当年明月班德拉斯遮住后移的发际线蓄起刘海,加上全片最大挫点乔什布洛林可歌可泣的挫人挫事,想到这些就够暗爽一会儿了。
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判断句作为旁白放在了影片的开场。
其实想想最挫的事情,就是在任何时候提到莎翁,你都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先于我们几个世纪把该说到的都交代明白了,这种捷足先登的智慧已经足够让人挠墙了。
秩序先是被霍普金斯打乱了,为了寻找生活的激情他休掉发妻盖玛琼斯娶了年轻的应召女郎,可怜的老妇人盖玛转而寄人生希望于占卜,作家女婿布洛林事业无成却觊觎着窗户对面的红衣女郎,女儿沃茨婚姻不顺对老板班德拉斯产生幻想。
似乎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新的支点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生活,而肆无忌惮的把原本基本平衡并且可以修补的关系打破,佯装是让爱做主,结局是一塌糊涂。
霍普金斯满足不了应召女郎的需要,于是她和年轻的健身教练搞到一块。
老头回过神来找前妻,她也有了自己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还需要占卜来最终决定。
以为老板对自己有意的沃茨,发现老板和自己闺蜜私情的同时丈夫又提出了离婚。
而布洛林如愿和红衣女郎搬到了一起,却望着对面窗户正在换衣服的妻子失神,最挫的是,被一再退稿几近崩溃之际,他得知了一个作家朋友的死讯后偷走他的手稿并受到出版社青睐,搂着小女朋友以为人生即将开幕,却得知这个被误传身亡的朋友也即将从昏迷中醒来。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的钟摆。
莎士比亚说,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喧嚣骚动。
这个小老头儿根本已经不屑于启发和传达给你任何积极或者负面的价值观,阐释给你他看到的真相,甚至不在智力上给你什么压迫感,他说,既然反正都这样了,做梦比吃药管用。
哪怕到结尾,靠占卜过人生的老妇人当真似地以为自己前世是圣女贞德又有什么关系。
但寻死路,莫问前程。
一弹指一刹那一辈子不翼而飞。
最后只好躺下来。
《假日100天》2011年1月7日
一个电影,是让你知道故事的结局知道矛盾最终的解决更好,还是给你一个未解或者无解的方程式更好呢?
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未解或者无解的方程式结局~看完会一直想每个人物接下来的发展,这可以叫做电影的余味吧~于是想起另一部未解或无解的方程式电影,一次离别,不同类型,后者带来的感受更复杂吧~几个印象深刻的小细节(真的看过有一阵子了):1 依然超美的娜奥米沃兹居然会错意,但依然和班德拉丝说了心意 2 乔什布洛林敞开衣服露着肚腩走了半条街没觉得不妥,看到心仪对象挽着未婚夫出来立刻把衣服扣上了 3 同样是望向对面楼的女人换衣服,之前是在家里看到对面的陌生女子探身仔细的看,后来是搬到陌生女子的家看到前妻换衣服视线停留了下于是关上窗户 电影很讽刺,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故事好像在说:你以为自己缺失的东西追求的东西,真的能从别人身上找到?
并且给予自己心理的满足吗?
有的东西失去就是失去了,回不来了,比如青春,比如早夭的儿子。
娜奥米沃兹的故事,讽刺的在于,你以为的暧昧情愫没发展成感情是因为你自己没放开,实际上源于对方觉得这只是交际连暧昧都谈不上。
乔什布洛林呢,偷来的名誉地位,以此换来的新女友新生活,都会在随时醒来的好友的阴霾下失去原本的意味。
以上三人最后都清醒了,也都过得不幸福不快乐,谁真的幸福了呢,娜奥米沃兹的妈妈,因为她始终相信那个骗钱的神婆,这是最大的讽刺吧。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怎样把它过好是个难题,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又不委屈自己,这个对于我们未解或无解的方程式可能需要用一生去解答吧~
如果有一天,两鬓渐白的父亲忽然染起黑发,不修边幅的母亲重新爱上打扮,新鲜感荡然无存的妻子的面庞无端恢复了往日的红润,不思进取的丈夫开始没日没夜地辛勤“加班”——无论你是木讷的男人还是直觉敏锐的女人,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活正在发生一些并不美妙的变化呢?
伍迪•艾伦的伦敦第四部曲抛开了惊心动魄的阴谋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转而将视线集中在了一个英国传统家庭及其生活圈中的小人物身上。
导演通过他们在婚姻危机中的世象百态,试图借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虚无主义揭示人类本性中的悲剧本源。
正如开场引用莎翁《麦克白》剧中的那句话,原文大意是:生活就是戏台上的疯人呓语,除了愤怒就是喧嚣。
出于剧作家的身份,莎士比亚不止一次将人生比作戏台:演员在舞台上极尽所能地造作扭捏,在演绎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的同时,迎来接踵而至的低谷和高潮,而最终总免不了黯然落幕。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翁也借安东尼奥之口将人生比作舞台,并用“飞蛾扑火”比喻那些总是因物质或欲望而招致悲剧打击的人。
本片的线索围绕两个充满婚姻危机的家庭展开:Sally夫妇和其父母Alfie夫妇,Sally和Roy是故事的主线。
除了Helena以外,其余均为不满现状、对生活和激情尚存憧憬的人。
Roy是第一个在生活中寻求变革的人,放弃当医生的机会,立志当作家。
殊不知伦敦是寒士街的故乡,出版作品的门槛高高在上,一个医学专科的学生弃医从文在这时就有些飞蛾扑火的味道。
此外,Roy偷窥邻居,充满占有欲,最后带着邻居姑娘去聚会;Sally仰慕老板,欣然赴约,还不忘记透露消息给同事;Alfie不但要满足自我需求,还总是洋洋得意于自己老夫少妻的组合——纵观三人,尽管年龄、性别、地位不尽相同,但在变化、艳遇到来时,都表现出惊人一致的贪婪和虚荣,于是在目的渐行渐远继而变得遥不可及时,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正如莎士比亚的几部悲剧都将寓意隐含于结局之中,艾伦第四部曲的结局也是如此。
除了Helena一人外,Alfie如不妥协势必再次离婚,Sally面临着更大的危机,Roy的出轨蜜月也不容乐观,莎士比亚说,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老夫老妻之间淡薄的感情终究敌不过外来的新鲜诱惑,可当这份新鲜沉淀到锅底后,谁又能担当起经营俗务、相濡以沫的另一半呢?
然而艾伦并没有让电影结束在这个悲观的气氛中,而是将镜头转向了可爱的Jonathan,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这个角色身上闪现着对感情的“随缘和惜福”。
相对于写书人Roy来说,Jonathan是个卖书人,或者说爱书人。
如果说此处的书象征了生活和婚姻,那么相比屡作新书屡受挫折的Roy,他更懂得如何爱护和保存他的旧书,懂得如何珍惜幸福。
而“随缘”则表现在他和Helena对于轮回转世的深信不疑。
前世做过“埃及艳后,圣女贞德”,此生扮一回平民,享受平淡,白头到老,亦无遗憾。
当一个人学会了满足,悲剧便无处容身。
之前看绝望主妇,即使剧情狗血,紫藤巷里连着出杀人事故,也总觉得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看这部片子,一开始以为是爆米花喜剧,后来发现伍迪艾伦的片子怎么可能如此。
从头到尾,都弥漫着悲哀的情绪。
开头的时候给人写不下去了片子太绝望又困死了明儿再写
YSS STRONGLY RECOMMEND刚刚喝了两大杯红酒,有点high。
近来烦心事不断,老公又不在身边听我唠叨,我发现自己永远找不到认真听我抱怨的人,更找不到认真帮我解决问题的人。
我就好像Woody Allen这个白了毛发的犹太老头一样孤孤单单地怨天怨地,嘟嘟囔囔,一肚子不满,一脑子思绪。
扪心自问,可能这也的确是我喜欢Woody的根源吧。
在我人生最困难、最灰暗的时期,我就靠着那一整盒和前男友一起买的Woody Allen全集过日子。
实在挨不过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时,我就要窝在我那个狗窝里看上一个片子,在他那永恒不变的唐僧一样的唠唠叨叨中,获得那生不如死中的唯一一点欢乐和分心。
看到他的故事,他故事里的人物,他人物的分分合合、恩恩怨怨,我总算能从虚构人物的痛苦中汲取些许安慰。
说到底,Woody无论如何都不能忘了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这是他无人可以替代的关键──他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他把那些虚无虚伪、自欺欺人、相互矛盾、变幻莫测、苦乐无边的人生放在屏幕上给我们看自己,然后摆出他那一贯的调侃、戏谑、不屑一顾的姿态和语气把所有人尖刻地嘲笑一番,没有人可以得逞,包括屏幕前的你和我。
我们知道这种悲痛的欢乐,来演于我们可以终于远离自己这不值一毛的生活,站在一边看看别人的热闹──别人不也是这样看我们的热闹么!?
不管出了多大的事情:在我们自己身上那简直是天崩地裂的事情──分手、结婚、离婚、被欺骗、婚外情、老少恋、失业、自杀、谋杀…… 在犹太老爷爷的镜头里,都总是伴着一半欢快一半讽刺的吉他或者爵士乐,显得无足轻重的同时更是愚不可及。
我们觉得这所有可以发生在自己头上的种种怪事既好笑又好气,可是我们和剧中的人物一样,对此无可奈何!
因为,人生就是如此荒谬和莫名!
老头片子里几乎永远都有一个歇斯底里精神脆弱的女人。
以前是,现在也是。
他自己则经常扮演那个歇斯底里精神脆弱的男人。
这部片子又让我看到了那个超级可爱的絮絮叨叨神经兮兮的Woody,不怀好意的旁白和身不由己的人物,在最寻常的油盐酱醋里经历各种情感的遭遇,喜、怒、哀、尴尬、后悔、失望……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而我们每天都在上演着和他讲得一样精彩的故事。
他不想讲任何具体的大道理,事实上,过了这么多年,拍了这么多片子,老头子永远都在用各种不同诗歌、语言、人物、音乐等等元素讲着同样的简单而深奥的一件事:人生无常。
这部片子最美妙的地方,不在于他在任何创作方面的突破,而在于他把故事的结局变得更加随意和开放,正如人生一样。
他没有如以往那样,为了完整的叙事而刻意地为每一个线索安排一个固定的结局。
这一次,他把无奈放在每个人面前,好像在说,哈哈,screw you guys! This is life! 没错,这就是人生,没完没了,连死了都还要再生!
按照片中最经典的角色“妈妈”这个超级受害者说信奉的那样,人有前生,有重生,有已定的未来,不管那是所谓的心理暗示,还是宇宙中哪个我们尚未发现的神秘领域,事实就是,我们得好好活下去!
他妈的!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不如告诉自己,我上辈子是圣女贞德!
哈哈,活得如意,还有什么更重要么?
我们都会有对生活厌烦的时候 可能就是在这些时候 遇到了一些人 以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其实不过是一时 也许我们都垂涎得不到的 或者说 幻想中的 总是太美老头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老太太老了的事实 他不想变老 所以积极健身 离婚 买了跑车 搬进了单身公寓 听起来很潇洒 一开始也的确很新鲜 后来他开始觉得孤独 因为寂寞所以认识了一个女演员 因为经常上床有了感情 想要和她结婚 然后生个儿子 这是他的美好愿望 后来 女人花钱大手大脚 而且和教练乱搞 他想到了老太太 老太太和别人在一起了 生活很有趣不是么 是啊 生活就是这么出乎意料 也给过我们美好 伍迪艾伦的台词 女人对上司有好感 认为上司对自己也有好感 后来上司和她的闺蜜在一起了 她受挫 所以准备开艺术廊 这个蛮好的 能幻想的时候就幻想 不能的时候 就实际一点 生活就是这样 反正都要过下去 不太喜欢在得知上司和闺蜜在一起后 还要告诉上司她的感受 她很喜欢和他在一起 觉得没有意义 还是不够喜欢 才不会那么勇敢表达 或追 也许一起看歌剧的那个晚上 只是因为寂寞 或者其他 但还没有让荷尔蒙爆发到 想要和她表白 那还要多说什么呢 既然他已经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了 就好好辞职 过自己的新生活吧 可能女人总以为 男人没有行动 是因为有阻力 阻力解决了就好了 可是都忘记了 如果真的喜欢 没有什么可以是阻力的 男人的小说不得志 听说朋友出车祸死了 所以把他的小说当做自己的出版 那小说写的很好 重要的是 只有他自己看过 后来 又听人说 朋友只是昏迷 你看生活多巧妙 你永远不知道它会往哪一个方向运转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 别做亏心事 不是你的 千万别拿 省的睡不着觉 他喜欢哪个红衣服姑娘 最后也如愿和她在一起了 可是看到窗户对面妻子脱衣服的样子 还是愣神了 然后默默的把窗帘拉上 你们 妻子成为了窗户里的女人 而感受 还是同样的 我们都认为 远一点的 更美好 当远一点成为近一点的时候 你怎么想 这个红衣服姑娘 认为和作家一起生活听起来很美好 实际上呢 她生活了就知道了 比较喜欢俩个老人的故事 这个老太太没有安全感 喜欢依靠神灵 给自己安全感 告诉自己 不孤独 她和那个书店老头 蛮有趣 都相信来生 认为自己不只有一生 书店老头还认为自己可以和死去的老伴联系 他们一起 有精神交流 也可以说 他们一起活在幻想里 这样不好么 蛮好的 如果你能一直待在幻想里 祝你幸福 如果不能 醒来后 看清事实 好好生活就好了 我们都需要做梦 伍迪艾伦在最后说 既然生活如此的飘忽不定 如此的痛苦不堪 我们如何才能熬过此生 有时候幻想比药物管用
2012-07-25听一个朋友介绍了这部电影,说是其中一个女角色,那身材简直是杠杠的。
看过以后觉得还行,只是那口伦敦腔有点过头,那比额头还宽的腮帮子难以让人接受。
又是典型的Woody Allen(伍迪•艾伦)电影,再次来到伦敦,很多明星之间的互动,角色之间总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片尾的字体都是一样的,Allen老头始终有着他稳定的节奏。
只是这一次,显得平淡了一些。
不忍心给老头子两星。。。好在结尾没有太流俗
老头这两年不大给力
The time has passed...
太冷静太常态
你會遇到一個高大陰暗的陌生人,生活結局往往如此
都是得瑟的
老爷子再次唠唠叨叨地站在宇宙中心对爱情排列组合了一通,真这么屡试不爽吗
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生活像死水,需要陌生人来调剂。可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生活都一团糟,那让我们白日做梦,祈求神明。
活地矮伦老人絮絮叨叨地告诉我们 你们鸭都会碰上一个黑大个儿 全得死。。。
生活的连锁反应,透视着生活总在无聊和痛苦中摇摆。
You see this movie and you know how bad casting dooms a good story. Never saw anything with so many talents failed so hard. disappointing!
woody allen恰到好处了一回
他告诉过你人生是一堆堆的shit,爱情也是,今天他告诉你婚姻也是一堆堆的shit。
歌剧一如既往成为伍迪艾伦电影中的道具。
又浪费了两个小时
我真心没看出来有啥小情调,太土太折腾。
每年的爱情小调,不过越看越平淡了,最后旁白也直接点明电影主旨,没啥好期待的,就当每年听听woody allen的爱情论调
遭遇陌生人,一道注入了欢笑的绝望闪光。 t9a2e9e7b6
生活就是一团shit一团乱麻,每个人都在挣扎都在穷于应付。
We don't just live one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