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问虽然打架厉害,但这智商成问题啊,有勇无谋的货,还霸王?
西楚霸王项羽那可是有勇有谋的主啊,蔡问顶多算个张飞李逵一样的莽夫!
他的对手,还真的是聪明!
打架亚军也算是极其厉害了,而且还会心理战很智商也在线——蔡问就赢了他几次,但他就二句话,让蔡问输了一辈子!!
聪明!
这有勇有谋,不算是姜维吧也算是张辽的主啊。
再说蔡问,你想有个儿子,再多生几个呗,总会有一个男的吧,草原养小孩成本又不高。
实在懒得生了,第四个生下来女扮男装忽悠大家也确实是个办法,但时间不能长,在几个月内应该立刻想办法找人领养个小男婴儿,然后狸猫换太子,天衣无缝。
四女儿可以过继给其他没小孩的亲戚。。。
反正女扮男装随着长大是不可能不露馅的啊,咋想的??
当然,正经办法还是你蔡问都赢了他,管他说啥呢,没儿子你还是赢了他啊!
你就算讨饭你也是赢了他啊!
一个激将法就上套了,哎。。。
确实担不起霸王这个头衔。
很少为了一部好电影下个豆瓣来评分,我很喜欢这部剧,不像都市里面偶像剧那样,这部剧很朴实特别纯真特别是他们相恋的过程让人也很心动,而且男女主为爱冲破封建思想的行为也让这部剧得到升华。
个人觉得真的是一部好剧,比较喜欢这种环境的爱情,真的很单纯,只想与彼此相守一生
最近去了一趟内蒙,考虑到路程时间问题,选择了包头,原定行程是鄂尔多斯,跟着火车晃着就到了包头。
一天草原,一天沙漠,地广人稀,但真的很深刻。
借此缘由,翻找蒙古历史以及电影,可循之迹委实不多,这部电影还是外蒙的,但是包头一行,还是听说了一点外蒙的习俗,之前是真的一点一点都不了解蒙古族。
这部重男轻女的故事还是讲的很有爱,但是我却一直关注蒙古族人们表达感情的直接,爱就是拥抱,强而有力。
大漠草原的辽阔,人情味竟然那么浓厚,感动,在希拉穆仁草原看了一场成吉思汗故事背景的马术表演,冲撞的我一直想哭,数度滚泪,那种情感的直接让我言语匮乏,难以描述。
在那个敖包虔诚的许了三个愿望,第一愿是想心情好的度过那天,当天有件不太好说的事儿,转头要走的时候,事情就解决掉了,好灵验。
再提笔,词不达意,想着一定要好好去一趟呼伦贝尔。
第一次骑马,蒙古马,想为什么蒙古族的男女感情会那么直接,大概在男人帮女人上下马的接触中,情愫就涌动出来了吧,需要必要的托手,甚至抱腰呈,很自然,也很直接,喜欢才会帮你罢,不喜欢别人就上呗,感动,真的感动。
那些马儿也分外可爱,骑的不是烈马,这样说有失偏颇,你的腿贴在马儿的肚子上,棕马的体温会些许温暖这草原上的凛冽西风。
九月末,草原都黄了。
草原这一路,路过固阳,度过阴山,“不教胡马度阴山”,阴山的山路确实奇险,如果可以停车,那个角度拍到的天、山、人、路别有韵味,我看到一个老人拿着羊皮鞭子在放羊,还看到一辆卡车上只有一只羊超过我们疾驰而去,转头问同伴,你猜这较啥,同伴一脸认真的说不知道,我答“一羊迁徙,哈哈哈哈哈”,又收获了一次“憨”的评价,同伴还说“没有一只羊能活着出内蒙古”,都是网上看到的笑话,在当时当地的情形,无比融洽。
沙漠一行,略失所望,前一天下了雨,底下的沙子略潮,骑骆驼滑沙,都是日常体验项目,完事就完事儿了。
这样一写,成了旅行笔记了,无甚意思。
最近深感笔触无力,不能表达当时感情之确切深刻,无聊,故不想动笔,而后感情自然流逝,又觉可惜,遂略写一文,然觉粗陋不堪,文不对情,本人读之都难以下咽,罢。
大家都说最后的转折很生硬,不过我觉得导演没有拍泰平怎么出的地窖,可能是有另外一种结局,梦中的父亲与她和解,与她的母亲道歉。
梦中的最后,她的脸上伤疤也不见了(这里看着很像做梦,光打得很亮,刚开头母亲做梦的时候也是光打得很亮。
而且以梦为开头,以梦为结尾也很妙。
)与杭凯也一起见到了母亲说过的梦中的白马(这里更奇怪了)。
这个结局让我有一种卖火柴小女孩的感觉,也许地窖太冷,梦中就梦到了所有不属于泰平的温暖吧……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你有罪吗? 我没有。
很幸运导演给这部片子安排了一个很温馨的结局。
美中不足的是赛问的心态转变太突然了。
雅安和女人们闲聊的那一段,其实也反应了深刻的人性,她本质是坏的,那些女人们,也是坏的。
其实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可理解的,但不是所有可理解的东西都可以被原谅。
但是,永远不要质疑你的善良,要做到善良而无悔。
整部影片的色调由阴暗转向明亮,最后泰平穿着鹅黄的女装,那颜色,象征着新生的希望。
白马奔驰而过,那是山的精灵。
电影的主题是探讨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的问题,虽中心起地高,但拍摄时能处处落到实处,刻画细腻。
处处的细节中,都感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男尊女卑。
霸王在摔跤场上被财主家讽刺家里没有男丁霸王在知道老婆生了一个女孩时却说我们家有儿子霸王从小让女儿装男人,全然不顾她的感受霸王总是将自己的怨气撒到老婆身上……可以窥见大主题下的电影描写手法都是极其细腻而到位的,但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泰平和杭凯的爱情。
起初杭凯对泰平的爱就是来自于性冲动:第一次看到泰平在瀑布下嬉戏时迷人的身体曲线,他就知道自己的世界不一样了。
杭凯的爱起于色,但又深于心:他阻止了两个同伴对泰平对调侃,帮她解围他主动帮泰平处理伤口(虽然色色地解开了她的裹胸)他阻止了众女生对泰平的搜身,并不在乎大家对他的看法,说泰平是男的他愿意放下一切和泰平私奔(虽然这个举动挺蠢的,但不得不说是爱情的力量)他主动跑去跟泰平的爸爸谈话,说自己爱泰平,并告诫他要把他的做的事公之于众泰平的爱也是非常直接大胆,雅安不和杭凯亲热,只是说我们只有结婚后才可以,而泰平却不顾后果去和杭凯在一起(虽然这个举动也挺冲动,但这就是爱情啊)虽然电影中有一些逻辑硬伤,为什么这么封建的父亲突然幡然醒悟,为什么这么浪荡蛮横的浪子突然专情专一又体贴他人,都没有讲清楚。
但是我觉得只是在100分的电影里减去20分而已,依然不影响剧情的戏剧性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泰平的小女人,敢爱敢恨,看见杭凯在爱情里的孩子气,满眼都是泰平的样子。
虽然这个爱起源于性冲动,但这就是美好的爱情的样子啊~
杭凯,一个粗糙又放荡不羁的男孩,本性却善良纯净泰平,一个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完成父亲的心愿不得不女扮男装却又渴望爱情渴望过平凡生活的女孩杭凯总是欺负泰平,而泰平总是跟杭凯打架比赛,因为父辈之间的仇恨让两家的关系一直很紧张,泰平的爸爸蔡问尽管蝉联了很多届摔跤冠军但是仍然逃不过亚军巴尔吉嘲讽:有儿子的大象总比没有儿子的狮子好。
这句话深深的刺痛蔡问的心,所以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蔡问在生下第三个女孩泰平的时候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泰平是个男孩儿泰平背负着父亲的期望,剪寸头,穿着长袍,将胸部裹紧,抽旱烟,喝伏加特,对父亲许下承诺:长大后我也会成为一个大英雄。
却不曾想一个男孩的外形下藏着一颗女儿心,泰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她总会跑到山洞里拿着镜子,戴着女孩才有的假发,抹上口红不曾想有一天被杭凯发现了这个秘密,杭凯感到愧疚抱歉,并默默的保护着泰平,在山洞里他也看到了真正属于泰平的女性的那一面(这个女性的那一面别想歪了),爱上了她,两人两情相悦,两个人一起玩耍一起遛马,一起在秘密基地里守护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后来这个秘密被捅了出来,泰平被蔡问关进了地窖,杭凯勇敢的向蔡问说出了自己爱泰平的想法,却被言辞拒绝,杭凯准备着带泰平远走高飞。
最后故事的结局是泰平被妈妈悄悄放走,泰平终于做回了女孩跟杭凯过上属于他们的生活,父亲蔡问也终于愧疚于自己以往的愚蠢的自私,最终蔡问二女儿生下了一个男孩,蔡问激动的大喊是神的旨意,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开放式的结局,一个是男主和女主私奔了勇敢的跟封建余孽作斗争,去追寻自己的幸福,一个是蔡和抱着自己的外孙感动万分说这是神的旨意暗示着尽管人们在关键时刻会醒悟但是仍然逃不过旧的思想的束缚,看似矛盾却又不矛盾,最让我感动的是男主杭凯对泰平的爱,干净纯洁,还有泰平虽然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甚至连数都数不清楚,但是在杭凯问她你有多爱我的时候,她数到她能数的最大的数字,告诉他我有十亿分爱你😭😭。
特别明显的一个对比就是杭凯对雅安(雅安一直暗恋杭凯但是杭凯跟她只是玩玩而已)总是撩拨说着轻浮的话,但是对于泰平,偷偷亲了她在睁开眼睛以后还别扭的扭过身,不小心把泰平的假发拽下来,把她的假发戴在下巴上假装是胡子逗泰平开心,就连被壁虎吓到,抱着泰平从山上滚下来,之后还害羞的当做无事发生强烈安利!
广袤的草原上,洁白的圣马为美丽的母亲带来了一粒明珠,可身为摔跤手冠军的父亲蔡问却急需要一个儿子来继承荣耀。
于是明珠变成了宝石,女儿变成了儿子。
雅安享受着身为一位美丽女性带给她的便利与追捧,而男性身份却没有给泰平带来任何好处。
她因女儿身无法摔跤,只能去修男儿三艺中的另一技——驯马,但就算她取得县里首屈一指的成绩,也仍旧得不到父亲的肯定。
她聪敏机智妙语如珠,可体型上的差距仍让她备受嘲弄与欺凌。
男性身份是她身上的枷锁,只带给了她无尽的屈辱。
雅安美貌又有心计,太知道如何三言两语挑起男人之间的战火,让众人为她争风吃醋。
就算驯马再厉害又如何,蔡问只知道她摔跤输给了死对头的儿子,只有满眼的责备与斥骂,禁止她再与杭凯纠缠。
我不犯人人偏要犯我。
又一次被欺负时,泰平只得抡起棍子反抗,疯狂的样子使杭凯几人也心生怯意而却步。
待杭凯一行人离去,泰平脱力的扔掉棍子,落寞的样子令人心酸。
她躲入山洞中独自哭泣,却只有自己的影子来安慰。
男装下藏着少女怀春的心事。
她也如同其他女孩子一样,希望听到全县最帅的小伙子一句由衷的赞美:你很漂亮。
回应她的只有空寂山洞中的回音。
杭凯傲慢又自大,对于雅安一边利用泰平刺激他一边吊着他的行为心知肚明。
当雅安提出要他来求婚时,他满脸的冷笑与不屑。
他以为两人之间是你情我愿的逢场作戏,又怎会接受被这样的把戏玩弄。
所以在母亲想为他定下雅安时,他满身抗拒跑了出去。
也因此撞见了卸下男装与防备,在水中嬉戏的泰平。
夜色浓重他无法辨清,但怀疑的种子已经埋下。
直到发现泰平不敢登圣山,他忍不住替泰平解围,也在心中确定。
电影中场穿插了一段女人间的闲话,一个大婶讲了一个自己跟丈夫初夜时因丈夫不会关摩托车所以骑着车在毡包外转了一夜的笑话,暗合杭凯围着雅安打转却最终过门不入。
而杭凯确认了对泰平的心意之后再也没有骑过摩托车,色欲消而爱欲起。
杭凯最初也许是抱着拆穿羞辱泰平的目的跟到了山洞。
但当他看到跪坐着一边编辫子一边煮茶,给围着她的石头讲述圣山的传说,像一位母亲般温柔的笑着给“孩子们”上茶的泰平时。。
“宝贝,来杯热茶”。
“好”。
他接了这一句。
从阴影中缓慢步出,狼一般阴冷的目光紧紧攫住了泰平。
惊雷有如实质滚过泰平的心头。
身为观众的我也因此对男主产生了吊桥效应。
出了山洞之后杭凯没有揭穿泰平的身份。
草原上下起暴雨,如同泰平的心事。
附近的人都赶来帮雅安赶羊归圈,泰平也不例外。
杭凯姗姗来迟,见到了暴雨中落汤鸡一般的泰平。
水瀑下自由畅快的她与暴雨中狼狈不堪的“他”逐渐重合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外受伤的泰平看到杭凯,默默地退场,杭凯的目光反而紧紧追随着她离开。
受伤了也只敢一个人偷偷躲在山洞中独自舔舐伤口。
“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
杭凯的到来扯掉了泰平身上的束缚,治愈了她身上的伤,也卸下了她心上的枷锁。
从山洞缝隙中泄的雨珠细密的落在泰平身上,水雾下的她如珍珠般纯洁又脆弱,散发着柔光。
一眼万年。
因怜而生爱,从此他不再骑着摩托车招摇,回归质朴,打马而来。
皱皱巴巴又略有些汗湿的纸条,是少年悸动又紧张的心。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收到杭凯约见的纸条,少女兴奋又羞涩。
起了捉弄的心思,端起矜持的架子。
杭凯兴冲冲的冲进山洞却陡然看见一个男人的身影,果然吓了一跳,待看清是泰平时才慢慢走进来,愣愣的问:“为什么不换衣服?
”“为什么要换。
”“你知道的,你适合穿女孩子衣服。
”心里的话脱口而出,他急忙转头,对上泰平惊讶的眼神,不好意思的格了她一下,她立刻便还回来。
年少哪得深仇,打闹之间,恩怨一笑泯。
就算被父辈的阴影笼罩,少年少女之间仍抑制不住相恋。
抱一下就赶忙分开,亲一口就害羞转身,杭凯突如其来的纯情与之前那个随便摸女人大腿的纨绔子判若两人。
记得小时候看【怀玉公主】,里面有个非常坏的角色成安,在跟善良的芸儿相恋后突然变成了好人,以前非常不理解这样的转变,然后就看到了【尽善尽美】,Melvin对Carol告白说:You make me want to be a better man.收起不堪的一面,爱使人变得更好。
然后。。
蔡问得知女儿与仇人之子相恋后陷入暴虐疯狂。。
少年男女的拼命反抗,母亲的觉醒,终于唤来了父亲的悔悟。
当蔡问想去放出女儿时却扑了个空,而一直心心念念的男丁在自己放下执念时又突然到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爱有很多种吗?
”泰平对父亲的敬畏和对母亲的爱束缚住了她,爱是她们痛苦的根源,也是爱带她们走出了痛苦。
有人说蔡问的转变太突然,我觉得应该是因为周围的人摄于他摔跤手冠军的威名,都怕他,当他真正成为众矢之的时,终于体会到女儿平时是被人如何轻视讽骂,又想起女儿的乖巧,所以醒悟。
影片结局时泰平问杭凯现在我们去哪里?
杭凯说去洞里,那是曾经的泰平可以真正释放自我的地方,但泰平说:“我不去,因为人家是女孩子。
”她已经不需要去那里逃避了。
杭凯陪她走了出来。
前路未知,但只要有爱。
影片没有将浓墨重彩在女性的苦难上,而是放在了少年少女的青涩爱恋上,可蔡问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观众的心头。
导演做了很多细节和留白,让人忍不住反复品味。
比如杭凯父母在讨论杭凯婚事的时候,杭凯母亲对蔡问三女婿的不屑,父亲却没有附和,说明对蔡问的敌对态度有些软化,而他对儿媳妇的要求也正是女主拥有的品性。
父亲对雅安不是很满意,在跟母亲争执过后,仍然定下了雅安,说明杭凯并没有在一个父权至上的环境下长大。
还有很多的细节。。
泰平识字似乎有些吃力。
不知是因为西里尔文字母书写的蒙古文跟韩文一样也是拼读才能理解意思还是因为从小没让泰平读过书的缘故。
蔡问只有在出远门的时候才会给泰平一些钱,所以泰平的假发和女装才那么久攒齐,影片中的泰平其实不是从小就在山洞里扮女装,而是后来跟蔡问吵架以后,拿了一个包袱跑掉之后才开始的。
也从侧面反映了泰平这些年所受到的的压力无处释放。
杭凯爱上泰平以后再也没有骑过摩托车。
泰平跟杭凯在一起的时候也没有戴过从雅安那里捡到的珍珠发夹。
最后泰平头上的疤痕淡了说明蔡问对泰平造成的伤害也淡了。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黄金宝藏》是难得一见又远超预期的蒙古电影,该片既是一部优秀的爱情片,也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故事发生在蒙古的一个名叫达里甘嘎的小镇上,蔡问是当地有名的摔跤手,他重男轻女,一心求子,可偏偏生育了三名女孩。
当第四个孩子降临时,他的求子梦再次破灭,于是心有不甘的他将第四个女孩泰平当做男孩对外公布,并且一直视为男孩抚养。
泰平隐瞒性别,女扮男装,整个小镇只有她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她的三个姐姐和亲朋好友都不知晓真相。
泰平长大后,与蔡问仇家的儿子杭凯暗生情愫,终于杭凯得知了泰平的真实性别。
一场浪漫炽烈、悲怨纠结的爱情故事逐步展开,在男权和父权双重压迫下的爱情,怎样才能开花结果?!
影片画风唯美,充满异域风光的清新秀丽与悠远空灵,人物情感饱满,纯真动人,演技精湛,令人赞叹。
同时,影片塑造了数位典型的女性形象,使观众感受到蒙古社会女性生存的局促、愚弱与无助。
泰平的“他者”身份“他者”,出自西方哲学体系,被经常用于解释女性主义电影。
“The other”英语中意为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个群体,在政治领域中常把女性构建为“他者”。
在这个概念中,女性这一群体没有自我独立性,而是于父权、男权体制的制约下被动生存,她们是柔弱、顺从、妥协、悲催的化身。
泰平便是“他者”身份的典型代表。
由于父亲的执念,生为女身的泰平被父亲强行置换性别,她必须以男性的一套社会规范和生活习俗安排自己的人生。
强势父权的钳制下,一个人连拥有自己性别的权利也被剥夺,这是一种何其扭曲的价值偏见。
泰平无法决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从小到大,她都以父亲希冀的男性形象示人,发型、服装、语言、举止无不散发着小男人的味道。
可是每当夜深人静,她独自来到幽暗的山洞,她还是会卸下男性的面具,自我窥视与欣赏女性的天性,那美丽的衣衫、漂亮的发卡、清秀的面庞,憔悴的自怜映照着心性的柔美和纯真,自由与绽放从来只是奢望,第二天,她又是以一幅男性的妆容活跃在辽阔苍茫的草原上。
伴随着身心的分裂与煎熬,她慢慢地长大。
后来,她遇到了据说是全县第一帅哥的杭凯,她必须更加加倍的掩饰情感的萌动,用不屑与顽劣呵护、成全自己的性别。
父亲的意志像坚固的铠甲,将她牢牢的捆绑。
父亲是家庭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统帅,不管是年幼时的泰平,还是成年后的泰平,她都没有质疑过父亲的决定,她所做的便是按照父亲的设计完成好变性的人生。
父亲的眼里,一方面泰平“必须永远是一个男人”,另一方面泰平选择了和自己仇家谈情说爱,这完全是“忤逆”行径。
所以他发现女儿与杭凯的私情后把她关进昏暗阴冷的地窖里。
失去自由的泰平终日以泪洗面,她恳求母亲放她出去,她梦想做一个正常的女人,手牵着心爱之人的手,然后生个孩子。
她不断回忆着和杭凯相处的浪漫时光。
面对布满抓痕的洞壁,她唯有用无奈、无助的眼神回应空洞的命运。
狭窄的地窖隐喻着父权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局促空间,类似泰平这样的弱小个体,她们的自由被限制,人格被围栏,力量被禁锢,或许牺牲就是她们人生的全部意义。
在影片的末尾,我们看到父亲与泰平过往的亲情互动,温馨的画面,幸福的笑颜,和美的气氛,父女间的舐犊情深令人动容。
也正是由于童年、少年时期的泰平从父亲身上领受到了浓郁深厚的爱和关怀,使得她愈发难以违背父亲的旨意,哪怕是一点点的反驳与抗拒,她也没有足够的勇气。
父权的压制、父爱的笼罩,硬生生将活泼率真、渴望爱情的女孩蹂躏成表情浮夸、行为怪异、意识撕扯的男人。
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泰平没有一点的自我感、存在感,她的一切都是“他”的,她的灵魂在降生的一刹那就已经飞逝。
母亲的“工具”身份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性是后天塑造的,而非天然生成的。
”意指女人不是天生的第二性。
在某种歧视性文化当中,女人的性别,被异化为社会生活的工具性。
在父亲蔡问眼里,母亲是服务家庭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母亲一生生育了四个女孩,却没能圆满父亲的梦想,是家族的罪人,所以母亲常常遭受他的责骂殴打。
杭凯来找泰平,父亲出去的间隙,泰平从家里溜出去了。
父亲以为是母亲放跑了女儿,不由分说地用皮鞭狠狠地抽打母亲。
关于母亲的“哑”,她自己说是因为从马背上摔下来造成的,而泰平则坚持认为是被父亲打的。
母亲听到女儿的说法非常惊恐,希望她永远不要这样想,并告诉女儿她是爱爸爸的。
男权无休狰狞的家庭,女人没有话语权,仅是不作声的工具,因此,母亲的“哑”既是被迫害、被凌欺的结果,更是面对残酷现实的自觉选择——无语。
雅安的“帮凶”身份相较于泰平及母亲,雅安没有那么强烈、显明的“他者”和“工具”身份。
她可以是女人,可以自由发言,每天在草原上活蹦乱跳,存在感十足。
泰平与杭凯的幽会被她发现后,她非常妒忌、愤慨,因为杭凯之前是钟情于她的。
于是她开始“炒作”泰平的“不男不女”、“妖怪”的谣言,到处散布蔡问的“家丑”,而且鼓动同伴当众扒开泰平的衣服一看究竟。
雅安暗中尾随泰平,看到泰平进入山洞后,转身向蔡问告发。
蔡问到了洞中,气急败坏,取出皮鞭就是一顿猛抽,泰平的脸上和背上留下了清晰的血痕。
雅安的告密直接导致泰平被锁地窖。
雅安为了一己私利,一面搬弄是非看热闹,一面惩善扬恶欺弱小,她的身上没有对同性的悲悯怜惜,没有对社会世俗的反思,她一心谋求自身的幸福的同时其实已经成为父权男权社会价值结构的“帮凶”。
除了泰平、母亲、雅安三位女性外,影片其他女性几乎都是“看客”身份。
她们人前人后添油加醋地议论,对看到的暴戾不反对、不抵抗,反而越热闹越兴奋,颇有点像鲁迅笔下的”伸长脖子的男女老少”。
影片结尾,蔡问基于对父女情谊的深切感怀和三女儿诞生了一个男孩,促使他对自身行为的醒悟——他没有再追究泰平的出逃,也默认了泰平与杭凯的爱情。
泰平终于换上了艳丽的女装和杭凯在象征着神意的圣山前自由地牵手徜徉,远山一头俊美的白马飘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白马纵横欢跃,奔向远方的山巅。
我们试想,如果蔡问没有醒悟,依然执迷不悟,那泰平命运又将如何?
由于父权男权主义者的自省,女性方能获得生存的自由。
可见,女性要想实现意识觉醒恐怕还有很长的生命暗道需要通过。
这就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旧体制、旧文化压制下的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麻木和欠缺。
简析蒙古国男女不平等的原因父权男权主义的根源与本质是男女性别的不平等。
蒙古国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与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紧密相关。
蒙古国地处中亚内陆,幅员辽阔,草原丰饶,长期处于游牧状态,人口增长缓慢,2018年蒙古总人口才320多万。
在游牧状态下,女性长期被束缚于蒙古包内,很少公开露面,或者参与政治管理活动,受教育机会少、时间短,女性文化程度普遍低于男性。
在蒙古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我们经常看到女性被商品化、工具化。
受传统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刻影响,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女性始终置于男性的从属地位,社会倡导“男主外,女主内”价值格局。
女性在家庭分工中承担巨大的内部服务工作,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花在料理家务、抚育子女方面。
经济转型后,蒙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女性,导致很多女性都失业了(据说1998年统计,蒙古女性失业率比男性高6%—10%。
),失业产生贫困、保障不足等问题。
再就业的女性也只是从事一般的低层次工作,社会地位很低。
法律保障不健全。
《黄金宝藏》中,可以看到蔡问对家庭成员可以随意打骂,控制人身自由,家庭暴力延续未断,但是没有人为弱者伸张正义、维护权益,女性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社会管理的监督机制、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等都不完善。
旧文化、旧体制、旧习俗对蒙古女性的压制、压抑,使得部分女性缺少自信,甘愿为男性服务,成为他们的附属品。
还有很多女性依赖心理很强,缺乏独立自主性,自我评价能力和定位低,竞争意识不强,参政意识和法律意识也不强。
这些方面都导致了男女不平等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
《黄金宝藏》通过对女性“他者”、“工具”、“帮凶”身份的细致刻画,反映父权男权阴影下女性命运的坎坷、成长的卑微、力量的柔弱以及主体意识的泯灭。
影片最后秀亮的远山、飘逸的骏马寓意导演美好的期望和憧憬——所有受压迫控制的女性能够跨越艰难险阻走向自我圣洁的远山。
第一次看蒙古国的电影,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你要知道蒙古虽然土地面积不小,但是人口只有三百万,一个国家的GDP还没有我们四线小城市多,可想而知蒙古国的经济和科技各方面都挺落后的。
演员演技明显感觉有些稚嫩,可能演戏经验不太多,拍摄设备也不太好,晚上拍摄看不清场景,导演拍摄手法也略粗糙,很多细节没有捕捉好,人物有些脸谱化,没有那么生动。
杭凯撕开泰平胸口的白布,慢镜头明显和电影整体有些不协调。
虽然有种种客观条件制约,不过导演和演员还是为我们奉上了,有着浓烈蒙古民族风情感人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泰平从被迫装男孩到回归女孩身份,那种遵从自我的重获新生,是整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父亲代表了蒙古尊崇的男性主导地位,男尊女卑落后思想,女孩被迫扮演男孩,结局虽然圆满了,父亲女儿生了儿子,也接纳了女儿的身份,向多年受到暴虐的妻子道了歉。
虽然这结局固然美好,我个人的感觉有些理想化了。
其实在我一开始看到泰平父亲那种暴戾的性情和他固执的思想,我就隐隐约约感觉这可能是个悲剧。
因为我觉得父亲蛮横又霸道的性格与泰平想成为女孩子这种矛盾很难调和,要真的圆满,需要编剧导演下很大功夫。
于是一直希望结局能让我心里舒服一些,我知道大家心里面和我一样都期盼的都是这样完美结局。
我想到的另一个结局是: 按照电影里面刻画的父亲脾气性格,以及剧情走向,泰平在阴冷的地窖里面,因为父亲的愤怒,母亲的无奈,她完全绝望了,这种不能改变自己命运的痛苦,在悲痛与对爱人思念中,病死在了冰冷的地窖里,或者是想要爬上去中途摔了下来发生了意外。
父亲外人面前装作坚强,可是内心却顽固的像石头。
他把“儿子”安静的葬了,不许任何人探望他的“儿子”。
冷风中他面无表情,一滴泪水流淌下来,他的“儿子”没了,他永远的没有了“儿子”。
终于他支撑不住了,这个年迈的老人趴在坟前泣不成声,他的自私固执害死了他的女儿,他后悔了,可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杭凯听到噩耗,他不相信,他不相信泰平就这样离开了他。
他精神恍惚地走着,突然像子弹一样冲了出去,跃上马,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奔驰着,眼睛通红。
很久之后,缓慢从马上栽了下来,仰面望着蔚蓝色天空,磕破了头,血渗出来,浸湿了头发。
可是他全然不顾,用劲全身力气对天空怒喊, “泰平,泰平你给我回来,你这个瘦弱的家伙,你怎么能丢下我一个人。
”而后他没有了力气,嘴里微弱颤抖的哭腔,“泰平,回来……我要你……当我的……妻子……给我生很多很多的……孩子……”。
说着越发悲痛欲绝,热泪夺眶而出,呜咽着,哭的像个无家可归没有人疼爱的的孩子。
转景,一片热闹欢喜里,新娘从帐篷里出来,身后跟着有些萎靡的新郎官,新娘开心的笑出了花,新郎却面无表情,雅安问他“我都嫁给了你,你怎么还不开心啊”。
新郎苦笑着,新娘俏皮的说:“这就对了嘛,这才是我认识的那个杭凯。
”新娘转身后新郎变脸了一般又恢复漠然的表情。
杭凯骑上马背,他回想起了和泰平比赛驯马时的的情景,嘴角微微翘起。
远处,他恍惚中看见泰平穿着她最喜欢的衣服,戴着她最喜欢的发夹,在明亮的阳光里快乐的奔跑着,嬉闹着,她那么开心,那么自在,那么幸福的奔跑着,灿烂的笑着,她再也不用在晚上出来,也不用偷偷摸摸的展现自己成为女孩的快乐。
他骑在马上看着她,也跟着她笑着,眼睛缓缓淌出了泪水。
(完) 影片我一直以为导演要表达的是现代蒙古,游牧民族新一代人思想与老一辈人思想的碰撞,产生的矛盾问题。
从而映射整个蒙古国现在的问题。
导演圆满的观感是这种矛盾以父亲态度转变象征着腐朽落后的思想已经死去,一个年轻包容的蒙古新时代的到来;我以悲剧的观感是,象征蒙古依然那么顽固,落后,不接受新思想,不跟上世界步伐,固步自封。
这就像中国要来投资蒙古国,却被蒙古狭隘的民族主义赶出来,对中国依旧实行仇视教育,不接纳身边这个邻居。
可是我又感觉导演完全没有这意思……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就像喝奶茶,我们平时喝的奶茶虽然口味很好,因为添加了各种香精,甜蜜素,食用色素,色香味俱全。
好喝是好喝,可是我真的喜欢吗?
而像这部电影这杯奶茶它就是最原始的奶茶味道,自己制作的,腥味很重,味道涩,看相也不好,不过它是最营养,最健康的,口感醇厚,回味悠长,喝过以后才发现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奶茶的味道。
霸王想要儿子,太平相生孩子。
女主解放于一家子终于接到了男宝。两颗星给女主演技。
真美
山中的精灵永远自由了。泰平真的是太绝了,男装粗犷豪迈,女装秀美婉约;杭凯长得太蒙古了,好男人啊,不过电影开头他欺负泰平的时候我心中还在想追妻火葬场,哈哈哈哈哈。蔡问太大男子主义了,好恶心,他有什么权力去决定别人的生活,哪怕是他的女儿也不行。雅安太婊了,幸亏杭凯没选她,对从小到大的伙伴泰平都这样,她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世间陷阱无数,生活挣扎泥泞;对于弱者前路难行,若渴望被救赎,首先要活出自己,学会反抗;毕竟拯救一直都在,但被拯救之人首先必须行动起来。
有时候想想世界上很多角落女性仅仅是因为身为女性就被不公平的对待,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感恩
结局还是要男孩啊,四星扣一星。
女主演技太好了,无论男装女装都足让人信服
震撼到了
虽然披着爱情的皮,但是还是掩盖不了皮下吃人的父权制的世界,只能说是裹着蜜糖的砒霜。女主演技特别是女扮男装给五分(相较于内娱而言,但是众所周知内娱是答辩,不能因为一个东西的某部分比答辩好就算好,虽然女主是黄金,但是剧情传递的信息是答辩,只能说是镶着金子的答辩)
印象里看过的第一部蒙古电影
老畜生活该
好接地气
剧情也太莫名其妙了,全程黑人问号。以及雅安长得好像郭老师,她一笑我就出戏orz
平稳的镜头和细腻后期弥补了影像的粗砺,扎根于现实的故事具有更大可能的共情,但是人物态度的转换过于生硬,老爹纵马回忆就破防过去十几年的执着?男主和女主的爱情也是很迷,女二的角色功能性还是比较完备的,就是过于刻意,关于她的画风就...很爽文。但是这位导演厉害的地方在于,道具用得很到位,表达情感细腻且自然(女主和母亲的),但过于不真实的结尾还是在提醒电影是造梦的机器,如果它做和盲山一样的结尾处理,会不会更加令人扼腕,更加具有警示性,更加质朴。
剧情其实很简单,有点远古玛丽苏那种,财主儿子x女扮男装,先冤家后欢喜。场景也都是在草原上,第一次看蒙古电影,有点新奇。女主的男装挺牛,女装又特别羞赧娇俏。男女性别话题没有深入,各地的重男轻女得都有点让难受。
重男轻女到这种地步真是恶心坏了,结尾还要让无辜者的逃离来强挽施暴者不堪一击的自尊吗?假发是女主的变身器吧,戴上就是美娇娘,摘掉一秒变硬。恋爱部分真的很甜很酸臭我好喜欢。
当然有异域风情的滤镜,也有种粗糙的真诚。
又一部差点被名字耽误了的好电影!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