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去会展中心看了岩井俊二的新片, 由于日本的灾情, 他本人没能来现场, 送来一封信表达了一下对日本核危机的担忧和自己拍电影的决心。
之前看“情书”看到睡着了, 电影刚开始5分钟就让我确定这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的作品, 首先这不是一部吸血鬼的电影。
男主角是个高中生物老师,他通过结伴自杀网站认识想自杀的少女,然后放干他们的血存到瓶子里自己喝。
刚开始看着有些恶心。
但当主人公对一个通过暴力嗜血的哥们表达鄙视之后, 慢慢的让我对整个电影有了好感。
中间穿插着一些对白来揭示导演的用意 “蝴蝶由出生到成熟, 最后结茧, 再次重生, 生命生生不息” “人体百分之8是血, 失去1/3 就会失去生命, 血就是生命” 后来有个知道他身份的女娃说 “我把我的血给你, 你来替我活着”, 一语点破整个故事的主题。
而男主角也爱上了这个女孩, 在给她放血的过程中放弃了, 女孩醒来之后两个人深度交流了下。
接着, 男主角的一个学生因为割腕生命垂危,他把自己的血献给了她, 再次重申了一下生命往复不息。
最后一段视频揭示了他在放掉那些想自杀的人的血之前和这些人的交流, 加强了下传递生命的仪式感。
男主角落网的结局让我感觉可有可无, 没看出来什么用意。
开始看着有点恶心, 但越来越唯美, 慵懒的剧情,舒服的音乐,不时穿插着很淡的幽默。
生命不息, 这部以血液为生命载体的影片让人很舒服。
看完此片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怪梦 ,梦见我父亲在讽刺我 撸管之类的事情 和我母亲在那里说些 什么 说我什么神经病之类我当时视线很模糊只是隐约看见 我当时感觉我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 ,我很压抑 迷茫 无助之后我把他们给杀了,然后通过一条长长的黑暗的走廊逃了出来,走廊的尽头前面的出口上方挂着很电影一样的EXIT牌子 当我逃出门口之后我又看到了光芒 我站在街上迷茫着四处张望,之后我遇见了一个女孩,我看不到他的样子,她和我一样也是应为家庭原因出逃的,之后我们结婚生了一个女孩,我们很疼爱这个女儿 带她去游乐园玩 ,正的她荡秋千那里玩的很开心的时候 有两个人向我走了 ,拿出手铐把我拷上,押上了警车,就在我刚进车门的一瞬间,女儿说了一句 即使做了什么事 也是我爱的父亲,然后我就醒了 莫名其妙的哭了。
去会展中心看了岩井俊二的新片, 由于日本的灾情, 他本人没能来现场, 送来一封信表达了一下对日本核危机的担忧和自己拍电影的决心。
之前看“情书”看到睡着了, 电影刚开始5分钟就让我确定这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的作品, 首先这不是一部吸血鬼的电影。
男主角是个高中生物老师,他通过结伴自杀网站认识想自杀的少女,然后放干他们的血存到瓶子里自己喝。
刚开始看着有些恶心。
但当主人公对一个通过暴力嗜血的哥们表达鄙视之后, 慢慢的让我对整个电影有了好感。
中间穿插着一些对白来揭示导演的用意 “蝴蝶由出生到成熟, 最后结茧, 再次重生, 生命生生不息” “人体百分之8是血, 失去1/3 就会失去生命, 血就是生命” 后来有个知道他身份的女娃说 “我把我的血给你, 你来替我活着”, 一语点破整个故事的主题。
而男主角也爱上了这个女孩, 在给她放血的过程中放弃了, 女孩醒来之后两个人深度交流了下。
接着, 男主角的一个学生因为割腕生命垂危,他把自己的血献给了她, 再次重申了一下生命往复不息。
最后一段视频揭示了他在放掉那些想自杀的人的血之前和这些人的交流, 加强了下传递生命的仪式感。
男主角落网的结局让我感觉可有可无, 没看出来什么用意。
开始看着有点恶心, 但越来越唯美, 慵懒的剧情,舒服的音乐,不时穿插着很淡的幽默。
生命不息, 这部以血液为生命载体的影片让人很舒服。
影片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岩井俊二对生与死的理解上,一个在网上借着同死名号的男主为了获取鲜血而实施了被害人主观意识的“自杀”,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男主何尝不是也在暗戳戳满足了自己杀戮的欲望。
而男主真正意识到真正的活着的开端我认为要从影片开头说起,当为了实现完美的自杀而想要吃得好的女生一次次聊起自己抗拒的死法,我作为一个观众我也在想,如果要经历这么痛苦的过程真的还要继续死吗?
我相信男主在每一次的类似的对话中也有过思考,这个人真的非死不可吗?
这一点也同时呼应到男主自己身上“每次在欺骗对方自己多么想死的谎话都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活的机会” 而苍井优这个角色的作用也证实了男主自己也不相信人是否有足够自杀的理由从而暂时保下了优酱的生命。
再到后来森林里与ladybird互相吸血以及面临女生愿意为他献出鲜血的请求,彻底动摇了男主从前的观念他可以不用成为一个为了私欲劝人自缢的杀戮者而是帮人脱离苦海的解救者。
到后来平日里吸别人血的吸血鬼成为了献血者,象征着出口EXIT的绿光缓缓反射在男主的头顶上。
導演岩井俊二(Iwai Shunji)因地震/海嘯/核輻射事件未能來港出席電影的亞洲首映(三月廿三日), 由大會主持讀出他給觀眾的信. 當中表達了他對日本政府的極度不滿, 希望各界人士可以對日政府施加壓力.導演表示, 因為天災, 他更要繼續拍電影. 就像當年"情書"四月上映, 便有神戶地震(一月)及沙林毒氣事件(三月), All About Lily Chou-Chou(青春電幻物語)則是911事件六個月後被邀在New York Film Festival上映. 而這次"Vampire"則是311之後.不算真的很喜歡此片, 不過有機會要看看. 其實電影首段畫面令人不安.導演近年洛杉磯及東京兩邊走, 首次全用荷李活演員(除一日藉女角外), 拍攝地點都是加拿大, 吸血殭屍是現代人, 且是個中學生物科老師. 拍攝手法就是很岩井俊二, 很日本. 配樂更非常日本.人體八成都是水, 不是血. 原來一個人的血大概只有三四樽, 流完便什麼都沒有了. 電影中的男主角Simon(Kevin Zegers)每找到"獵物"就"幫"她們完成心願, 然後他便可以大喝特喝了.Simon會跑去吊橋去找準備跳橋的絕望女子, 告訴她這種自殺方法不好, 然後說他在做一個研究, 就是自殺者的血/DNA之類... 結果就是自殺者的願望達成, 他又成功幫對方"放血".Simon又會上網找一個suicide pact的會員, 對象多的是. 電影中第一個獵物就是這個suicide pact的攪手Jellyfish(Keisha Castle-Hughes). 死得淒美... (其實很駭人)Simon家中有個被氣球"纏身"的母親, 因為她患了老人癡呆症, 當警方查問時, Simon解說因為怕她亂跑上街.電影不乏幽默元素, 多次引來哄堂大笑. 尤其日藉學生自殺入院, Simon需輸血救她一幕. 還有suicide pact其中一成員Ladybird, 因為沒有死去, 和Simon在樹林中因被水蛭咬倒, 要互相吸腳上的血一幕.吸血殭屍真的找到真愛嗎? Ladybird(Adelaide Clemens)甘願為他而活, 任由他吸她的血, 希望他自此不再去殺人.電影很多幕都給人很深刻的印象. 演員恰如其分, 沒有太造作又或個別太突出的演技, 或許正正是導演喜歡的表達方法.
如果是在十年前,岩井俊二作品回顾展会引发狂热效应。
可放到十年后的上海电影节,虽然是为了呼应《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放映十周年,然而面对更为大牌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岩井俊二只能退居其后。
支持者们还在,然而大家情绪稳定,比想象中要平静很多。
从不同场次的放映情况来看,众人对岩井俊二的热情最高点早已经过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的方式。
拍摄《吸血鬼》,岩井俊二选择了异国背景创作,以外国演员为主体,全部英文对白。
不同于无国籍的《燕尾蝶》,《吸血鬼》的主题似乎更加小众,影片糅合了CULT片风格,但在主体上却依然是小清新的风貌。
岂不料,它们就像两种无法融合的血型,彼此不搭。
可以比较下朴赞郁的《蝙蝠》,韩国人的吸血鬼完好地消化了CULT片,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翻出了新意,还把恐怖题材拍出了黑色幽默,里面的闪光细节和绝望的爱更是叫人难忘。
可面对《吸血鬼》,我们轻易看出了岩井俊二在异国的水土不服,同时还有对主题本身的无法掌控。
三月份在香港电影节放映,《吸血鬼》并未收获到期想中的掌声,这几乎被认定是一部比较失败的岩井作品,它甚至无法像《花与爱丽丝》那样,适时地推出新人演员,做一些情绪调整。
影片拿到上海来放映,岩井本人也出席了见面会,可惜效果依然一般。
大概是受不了故事压抑,当晚不时有人起身退场。
应该说,许多人还是能够发现,《吸血鬼》保留有岩井的很多东西,像干净的小清新画面,光线充足;弦乐和钢琴配乐,反复出现,烘托情绪;一些特别设置的细节,像毛虫、绑气球等等,但是当岩井一人独揽制作大权,他就放任了自己,迷失在了宅男的情绪里头。
说得再明白点,《吸血鬼》无非还是个迷失在网络的故事,年轻人活得空洞虚无,寻求自杀,结果岩井就把他们跟“吸血鬼”这一形象挂上了钩。
岩井自己也把影片称为变态电影,中间随便挑选路人当下手对象,一整段都拍得相当变态,让人很不舒服。
不舒服并不足以让《吸血鬼》元气大伤,但与此同时,岩井也暴露了许多短板不足,比如摄影和剪辑出现了诸多问题,他出现了严重的自我断裂。
尾声部分,女人推开了主人公的秘密之门,其实观众早已猜到里面会有什么,结果在交代完献血事情后,大概过了整整有十分钟,故事才又重新切回了家中。
再到结尾,电影又画蛇添足,多了一段你在做梦之类的呓语,实在大倒胃口。
如果是把岩井作品当做一个体系来看待,《吸血鬼》已经严重偏离了他的形式与风格,主角站立不稳,配角形象更是轻飘飘的。
这恰好也反应在一个地方:苍井优居然是出来打酱油的。
自《花与爱丽丝》后,岩井俊二已经有七年没出过剧情长片。
中间他有拍纪录片《市川昆物语》,参与编剧过《彩虹女神》、《前路漫漫》以及《绷带》,然而大都反响一般,无法复制以往的流行风潮。
毋庸置疑,传说中的创作瓶颈已经落到了岩井身上。
有人把原因归为2004年筱田升的去世,当岩井失去了他的御用摄影师,这一残酷事实对他造成了很大打击。
这个负面效应也直接体现在了《吸血鬼》身上,画面看了让人有些烦躁,加上糟糕的剪辑手法,电影看起来相当抽搐。
平成年(1989年)开始,日本电影出现了一股浪潮,独立电影界冒出了许多新人,他们通过长短不一的片子崭露头角,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这其中有拍广告出身的,像冢本晋也,沉迷于CULT片的海洋;有通过拍短片、在PIA影展出身的,像河濑直美,现在已经是戛纳之女;有在映画学校出来的,像三池崇史,目前是最重要的日本导演之一;有从专业大学出来的,像立教新浪潮的黑泽清、周防正行以及青山真治,他们深信作者电影的能量;有从演员、作家等其他领域改行拍起电影的,像北野武、SABU,他们起起落落,水平不一;还有重要的一拨是从电视圈转战电影圈,其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就包括是枝裕和、岩井俊二等人,影响深远(众所周知日本的电视台势力强大)。
一直到2001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一直都是日本电影的热门人物,作品两度入围了《电影旬报》年度十佳。
经过一二十年的时间变动,这些人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以是枝裕和为例,他一直坚持文学和映画创作一体,对周围社会有着深刻洞察力,自我总结反省。
他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手法平实,真挚动人。
现在的是枝裕和依然处于上升期,坚定地走在电影节路线上,在国际范围内都备受瞩目。
再以风头最盛的北野武为例,他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国际评论界的欢迎,红火了十来年。
结果在《座头市》以后,北野武也陷入了严重的创作瓶颈,一直没能缓过来。
私下更是有把《双面北野武》、《导演万岁》和《阿基里斯和乌龟》并列一起,笑称它们是创作者的焦虑三部曲。
一直到去年的《极恶非道》,北野武依然在尝试不同的死法,听上去就觉得不大对劲,与巅峰时代更是难以对比。
巧合的是,《吸血鬼》里也在讲究死法。
一边有人说,岩井俊二关注年轻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但另一方面,它正好也说明了创作者的关注领域,一旦选择了比较压抑灰色的主题,多少带有他们内心的投射。
在岩井作品中,《情书》是一个致敬加创新的经典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比较难以下咽,但爆发出来的力量非常惊人。
而像《爱的捆绑》就是不太成功的异样小品,《梦旅人》又会更加讨人喜欢一些,再到《四月物语》,那基本就是量身打造的,不需要故事,只需要清新画面人物情绪。
某种意义上,《吸血鬼》落入了像《爱的捆绑》一般的处境,想法太多,但反响不大。
如果再细分一下平成年的日本导演们,90年代和00年代其实差别很大,比如在90年代,三池崇史还不大入流,但在00年代,他成了非常重要的一名导演,不仅涉及数量惊人的类型片,还开启了作者电影的光环。
在00年代,山田洋次等导演变得老而弥坚,但对岩井俊二来说,他在00年代实在不算成功。
这恐怕跟岩井的创作方式有关系,他太关注人物的内在情感,处于一个比较封闭和绝对自我的状态,不大愿意跟外界沟通。
对比更有社会意义的是枝裕和,岩井俊二在这点上确实欠缺太多。
这不是搞什么影迷会、办个电影节所可以解决的。
由于这种封闭,这还会导致创作者陷入痛苦和纠结,他们难以跟外界沟通,尝试新事物。
透过《吸血鬼》,我们可以看到岩井俊二的改变努力,可惜,他做的并不成功,一直在主流和小众间痛苦选择。
所以,重看《情书》,我们依然会感动于岩井对情感切入是如此准确,然而再看《吸血鬼》,当年那封情书只能被无奈退回。
【精品购物指南】注:……不是评论,一个被命题的策划。
完全没失望。
兴致而归。
背景乐五星完胜,大提琴钢琴森林冷感又优雅,透着令人发颤的变态音色。
镜头切换流畅,摄像色彩蓝鲸色雪碧色白泡沫,淋上蜂蜜汁浓稠鲜血,病态的美感满眼。
片子开头没多久,血从缓缓到急淌注入医用瓶一幕:惨白的少女脚踝无力搁在雪白冰柜柜面,然后血液流进透明针管,这个时候特写不断上升水平面的血液瓶,一股两股到最后并成一大片的贴着瓶壁由缓到急的血液,这一幕拍得真漂亮,加上森感背景乐反复层叠加深了这一幕的荒凉跟孤独意味。
挪动身躯向前,当时感觉整个人被吸进去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总是一步步让怀自杀心的对方陷入自己铺设的细密的网,最终自杀者一个一个以西蒙想要他们死的方式去死(即四肢插入针管同时导出血液致流血过多死亡)这样一个心理上操控欲强又有病态嗜血情节的人,却面对温良不幸的贝尔的死亡请求最后终止实行,像个孩子般蜷着身体埋进贝尔脖颈间紧紧勾抱对方汲取温暖,同样的矛盾也出现灌输“你身体的60亿细胞在养着你机体运转所以也许你早就死了但你的细胞想要过下去,你是他们的奴隶,你不能让它们死亡。
”给企图自杀的学生,虽然说辞很糟糕不过糟糕乱来的治愈往往更有效呢就。
对了还有,西蒙碰到另一个嗜血情节会友两人同行,会友在路上载了一女子,最后娴熟地用塑料袋让对方在挣扎中慢慢窒息并且一边欣赏整个过程,奸尸又啃咬对方脖颈,满嘴的血,满脸罪孽,满身臭气。
西蒙下车吐得满地,大声斥责对方只是个强奸犯,转头离开。
他看不起夺取别人性命践踏别人身体的人,他觉得那样的人是罪恶的是肮脏的。
虽然自己一次又一次跟想自杀的人见面,采血,在心里他觉得自己的行为跟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连环作案的疯子们本质上是不一样。
摄影画面时不时消融进大片黑色的西蒙的脸始终会有一部分被光线牵引着,对于企图自杀的无生意志者他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西蒙是解救了那些人困于痛苦世界灵魂的上帝之手,还是诱使人们最终服软于绝望的心步入死亡的撒旦之子呢?
倒是觉得,男主首先是出于自己私欲甄选一些想要结束生命的人,在对方认可的情况下采血,这个过程最后演变成一种用软性谋杀生命的方式给予选择结束生命的人的人性关怀。
从某种意义上,西蒙解救了他们。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抨击说自杀是一种懦弱行为,从这个意义点来看的话那么可能男主跟该下地狱的杀人魔没什么区别,因为他是在帮助这些人放下余下的不舍彻底赴黄泉。
个人是觉得自杀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人,凭借自己片面的略带浅薄的世界观来批判自杀的人的人,有时候是比那把自杀者手中的刀还要可怕的存在啊。
每个人对苦难的定义跟所能承受的力度都是不同的,所以没什么可比拟性。
自杀者心中当时到底承受了多沉重的苦痛这种东西,不是当事人永远不会切肤体验到。
岩井俊二说,“这是一部讲嗜血男人和自杀女人故事的电影,它的主题是生命。
吸血鬼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靠嗜血维持生命的怪物,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也可以是吸血鬼。
”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也是吸血鬼。
谁又不是呢。
PS:总觉得影片到西蒙开车到家楼下抬头看见从本该禁闭的秘密房门窗口飘出的白色气球这一幕,戛然而止的话就刚刚好。
再往后的“在我的梦里”“在你的梦里”那一段移至片尾结束后刚刚好。
(Inception植入啊就..
无意看到新浪里竟然还有岩导的微博 小惊了一下 点进去看了下都是日文 好在后面紧跟有中文的翻译 应该是导演本人说的一些语录和访问吧 刚巧看到他说到 吸血鬼 上映了 岩井俊二说到:『ヴァンパイア』を観て怒って帰った人たち、本当に申し訳ない!
改めて自分が「Gummo」とか「Never let me go」が大好きなのを思い出しました。
僕の手を握り、讃えてくれた人たちありがとう。
けど僕ら普通じゃないのかも。
(中文翻译):《吸血鬼》看了一肚子火回了家的人们,真得非常抱歉!
回想起了自己喜欢《Gummo》,《Never let me go》等电影的事儿。
和我握手,给予我赞赏的人们,谢谢。
但,我们可能不是普通人。
后来又更新了一条微博:カミングアウトします。
『ヴァンパイア』は変態映画です。
(上映了。
《吸血鬼》是部变态电影。
)虽然电影还没有看到 可是看到导演自己说是部变态电影反倒真是勾起了我的胃口 呵呵 邪恶的说 况且 Never let me go 这部电影我蛮喜欢的 是我的菜 所以 呵呵 导演 我也想和您握手啊 话说回来任何一部电影总会有人喜欢有人嫌 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用岩井导演的话来说,除了对白是英语外,其他根本没有变化。
的确,这部片子和以往的作品散发着同样的气息和氛围。
fibi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岩井先生是个很会调教演员的导演。
不管演员是黑发小巧的亚洲人,还是金发碧眼的老外;无论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每一位演员,都深深地烙上了岩井的标志。
影片讲述了一位高中教师西蒙在网络上接近那些企图自杀的少女,他抽干她们的血液,一饮而尽,并将她们的尸体冰封在大冰柜里。
乍一看似乎能用“变态”两个字粗略地概括西蒙这个人。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就会发现这两个字大错特错了。
如果说普通意义上的救赎是让那些少女活下去,即肉体上的救赎。
那西蒙对那些少女而言,进行的就是精神上的救赎了。
其实那些少女需要的并非理论式的劝说,有些甚至是厌恶这种劝说的。
西蒙对她们所作的,并非劝说,而是聆听。
他听她们诉说以前美好的时光,痛苦的经历,人生所有的一切。
也许因为对方只是网上结识的陌生人,才能使得她们敞开心扉。
有个曾经是芭蕾舞演员的女孩愉快地在冰柜上舞蹈着,而西蒙只是在一旁静静欣赏。
当一切说完,心灵就像卸下了重石,经过了一次洗涤一般。
西蒙再用将痛楚减到最低的形式抽干她们的血液,送她们前往另一个世界。
西蒙是个有“洁癖”的人。
这里的“洁癖”特指他在选择目标的方面。
只要对方对生存还抱有一丝希望,他就不会下手。
比如他发现最后一个目标的床头柜里放着一本圣经时,他忽然意识到这女孩还有信仰,于是他就放弃了。
又比如,他参加吸血鬼崇拜者的派对,遇到一个伪装成吸血鬼杀人狂。
当他看到那个疯子一边咬烂女孩的脖子,一边侵犯她的时候,他怒斥那个疯子说“这只是强奸!
”在西蒙眼里,这行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发泄自己的兽欲而已,单纯的杀人。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对白:血液是人的生命。
西蒙饮下那些少女的血液,那血液就是少女们的生命。
西蒙知道这些生命里包含的每一个故事,他接受了血液,等于背负起这些少女的人生。
他将少女们的生命化为另一种形式延续了下去。
影片的最后,西蒙为他的一个自杀的女学生献了血。
因为他知道这孩子并没有绝望,她对生存还抱有着期望。
当自己的血液输入她的体内,那些死去的女孩们的生命也随之流入,并得以延续。
关于影片中使用到的大量的白色气球,有人在之后问岩井导演,这代表什么。
导演并没有回答,说这是智者见智的。
我觉得那气球象征着自由,如同结尾某个场景的拍摄手法,西蒙在逃避警察追捕的过程中,竟然飞向了天空。
虽然现实中他重重地摔倒在地面上,不过此处应该也表达了西蒙对自由的某种渴望吧。
西蒙的母亲——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她应该目睹了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
最后那声对儿子的嘶吼,我一直不明白那代表了什么,也许并没有特定的意思。
但那声嘶吼却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至今挥之不去。
如果有看过本片的朋友愿意分享,希望能讨论一下。
喜欢看吸血鬼的QQ群;141031994欢迎大家光临,在这里有着共同爱好吸血鬼的朋友和你一起关注吸血鬼。
QQ群141031994欢迎您的加入。
一点也不恐怖 有点闷
难看 失望无比 美国人要硬加日式元素特别恶心 岩井也无力回天 题材也真的莫名其妙的 非要硬加上爱的道义还真变态 我想打0星。
依然是从前的岩井俊二嘛,如果是四年前的自己看了应该会喜欢到不行吧,不过现在小清新的阈值也提升了许多
你确定这本不是搞笑的。。。。
岩井俊二对变态心理的捕捉很有趣,美国乡村的惊悚题材被搞成日系清新唯美风的现代吸血故事,极尽病态。但除此之外,电影各方面都混乱得难以忍受
看前没抱任何希望,毕竟岩井俊二、美国、吸血鬼,完全不搭嘛(笑),但事实证明我真的太爱岩井俊二式浪漫了,音乐一出来立刻被攻陷,怎么拍得又美又惊悚又小清新的呀……岩井真的是电波系导演,能对上电波的人就会超级喜欢。我太爱瓢虫小姐了,她真的太温柔了吧呜呜😭。
lunatic变成了psychopath…诡异的唯美变成了恶心虚浮的b级片
口味实在是。。。太重了
美国版梦旅人。岩井俊二遇到瓶颈了。
别人拍我可以给三星,真是期待越大失望更大大地
日本式的岩井俊二式的文艺吸血鬼。对生命的思考,总是太片面了。
有话以后讲。
四处弥漫的,都是无可救药的孤独和疏离,作为一个吸血鬼,既渴望又痛恨的苟活着,如果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将会很美好。而岩井俊二用事实说明了,要日式小清新化美国人,将会变成一种极为诡异的味道。6.8/10.
看的晕晕乎乎,即使最后有导演亲自上台解答了半小时提问。
混溶了岩井表里很多特征,朝向灰败中挣扎的视线/静美后歪斜的表达,桥段/视觉元素/用乐偏好都很熟悉,经搅拌却成了既稀释故事性又抑制起伏冲击悲戚平针织入的陌生模式.西方舞台顺利在主角设定上醉翁之意轻涂一笔,但气质还留在东瀛.形状清晰平滑.自掌镜,似有这样那样的模仿痕迹,美感略硬,但叙事功能没问题.
怪味
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逼 岩井俊二的时代已经OVER了。
就像外国人演聂小倩一样别扭,岩井大叔让aoi操着奇怪的英文混迹在西雅图实在是接受无能。
花眼1734之「吸血鬼」:这是让我失望的片子。岩井俊二的风格虽然能清晰的感受到,但却少了故事情节的动人之处。和那些在现场冲着他大叫"最高"的影迷不同,我感觉这是他力图转型但拍的不成功的电影。故事情节和结构总感觉很奇怪,说不出的难受。看来看去还是燕尾蝶最好看!
对情感的描述支离破碎